1、- 1 -长春外国语学校 20182019 学年第一学期第一次月考高二年级历史试卷本试卷分第卷(选择题)和第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 5 页。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注意事项:1. 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考生信息条形码粘贴区。2选择题必须使用 2B 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 0.5 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3. 请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做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4作图可先使用铅笔画出,确定后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描黑。5. 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
2、带、刮纸刀。第卷一、选择题(本题共 20 小题,每小题 3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1918 年 9 月 2 日,苏维埃中央发出一切为了前线,一切为了战胜敌人的呼吁,宣布在战争形势下全国成为一个统一的军营,全体居民都必须无条件履行保卫祖国的义务,国内所有的资源都必须服务于战争的需要。这一信息表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A. 应国内战争的需要而产生 B. 开始实施就是错误的C. 违背了全国人民的利益 D. 无法真正建成社会主义【答案】A【解析】【详解】1918 年夏苏俄进入国内战争时期,为了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支持红军、战胜敌- 2 -人,从而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3、。故答案为 A 项。B 项不符合史实,为取得国内战争的胜利,实施这一政策是必要的,排除;在当时取得国内战争的胜利,巩固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就是全国人民最大的利益,排除 C 项;D 项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2.1921 年列宁在论粮食税一书中指出:“与中世纪封建制小生产相比,资本主义则是历史的进步。 ”列宁在当时发表该言论意在强调A. 实行固定粮食税的可能性B. 实行农业集体化的必然性C. 发展商品货币关系的必要性D. 加快工业化建设的迫切性【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 1921 年, “与中世纪封建制小生产相比,资本主义则是历史的进步”反映了列宁强调发展商品货币关系的必要性,故 C 项正确。
4、实行固定粮食税属于发展商品货币关系的表现之一,故 A 项排除。农业集体化是斯大林模式计划体制的政策,故 B 项排除。加快工业化建设也是斯大林模式计划体制,故 D 项排除。考点: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新经济政策【名师点睛】新经济政策的一项重要内容是以征收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农民按国家规定交纳一定的粮食税,超过税额的余粮归个人所有,大大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并且允许外资企业和国家暂时无力经营的企业,恢复商品货币关系进行调节生产的作用。这使小农占优势的苏俄找到了向社会主义经济过渡的道路。后来因斯大林上台而被逐步取消。3.1931 年,斯大林说:“我们比先进国家落后了 50
5、100 年。我们应当在 10 年内跑完这段距离。 ”这一思想A. 完全符合当时的苏联国情 B. 推动了高度集中的经济模式的形成C. 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一致 D. 延续了新经济政策的精神【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斯大林希望快速实现工业化,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苏联形成了优先发展重工业、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B 项正确。斯大林希望优先发展重工业、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并不完全符合当时苏联的国情,产生了一系列负面影响,阻碍了苏联经济的持续发展,排除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有实行余粮收集制、大中小工业企业全- 3 -部实行国有化、取消自由贸易和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等,斯大林时期的经
6、济政策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有很大区别,排除 C。新经济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恢复和利用商品货币关系来发展经济,而斯大林时期的经济模式则是高度的计划经济模式,是直接排斥商品货币关系,二者有着本质区别,排除 D。4.戈尔巴乔夫在 1991 年 12 月 25 日的辞职演讲中说道:“我们什么都多:土地、石油和天然气及其他自然资源,智慧和才能也都不错。我们的生活却比发达国家差得多,越来越落在他们的后面”导致这种现象的决定性因素是A. 苏联经济基础极为薄弱 B. 西方国家长期的经济封锁C. 东欧剧变的直接冲击 D. 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弊端【答案】D【解析】【详解】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弊端,阻碍了苏联经
7、济的持续发展,后来由于没有进行有效的改革而日益僵化,成为以后苏联解体的一个重要原因。故答案为 D 项。其他三项均不符合题干中的“决定性因素”的要求,排除 A、B、C 项。5.货币变局一书中提到:“伴随英镑衰落的是美元的崛起,一个新的时代被开启了。或许,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 ”对“最好的时代”的理解准确的是A. 加强了美国在国际金融领域的特权B. 有利于战后世界货币体系的正常运转C. 客观上创造了自由贸易的国际环境D. 缓解了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冲突【答案】B【解析】【详解】从材料中的“伴随英镑衰落的是美元的崛起,一个新的时代被开启了”来看, “最好的时代”应当是指二战后形成的布雷顿森林体系的时
8、代。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为世界货币关系提供了统一的标准和基础,有利于战后世界货币体系的正常运转。故答案为 B 项。A 项与“最好的时代”所蕴含的积极影响不符,排除;关贸总协定的签署客观上创造了自由贸易的国际环境,排除 C 项;D 项不符合史实,当时国际上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冲突激烈,排除。【点睛】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在美国金融、经济实力占绝对优势的基础之上,是一个以美元为中心的世界货币体系,确立了美国在战后金融领域的主导地位,带有浓厚的美国色彩。但- 4 -从客观上来说,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为世界货币关系提供了统一的标准和基础,有利于维持战后世界货币体系的正常运转,也为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恢复和
9、发展创造了相对良好的国际环境。布雷顿森林体系在战后二十多年的时间里为全球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一个相对稳定的构架,西方各国在这个体系下完成了战后经济的复苏并走向繁荣。6.有学者指出,欧元作为具有震撼力的新事物,它的问世成为 21 世纪初欧洲甚至是国际金融领域的重大事件。欧元的巨大作用表现在A. 推动欧盟内部统一市场的发展B. 消除了欧盟各成员国之间的贸易壁垒C. 促进了欧盟对外贸易额的增加D. 巩固了欧洲在世界经济中的领导地位【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欧元不仅仅使欧洲单一市场得以完善,欧元区国家间自由贸易更加方便,而且更是欧盟一体化进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故
10、 A项正确。BD 中“消除了巩固了”的用语过于绝对化,C 说法过于片面,所以 BCD 均排除掉。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欧元7.北美自由贸易区成立至今,贸易量翻了三翻。但进入 2017 年以来,美国不断声称北美自由贸易协定使得企业从美国向墨西哥迁移更加容易,导致美国工人失业而威胁退出。下面对此现象解读正确的是A. 美、加、墨三国完全实现了贸易自由化B. 墨西哥是北美自由贸易区的最大受益国C. 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合作面临挑战D. 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经济差距缩小【答案】C【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北美自由贸易区没有形成关税同盟,各国之间是贸易伙伴关系,故
11、 A 项错误;在国际贸易中,发达国家占优势,发展中国家面临着挑战,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经济差距增大,故 C 项正确,BD 项错误。8.西方学者弗里德曼认为,全球化包括不可阻挡的市场一体化,民族国家发展和科技进步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同时全球化也会使某些国家遭到不公正对待并远远落在后面,从而在这- 5 -些国家出现强烈的反作用。由此可知,该学者A. 指出了全球化带来的利弊 B. 批评现存的反全球化思潮C. 强调了全球化的消极作用 D. 提出了应对全球化的策略【答案】A【解析】由材料信息全球化使“民族国家发展和科技进步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 ,同时“也会使某些国家遭到不公正对待并远远落在后面”可知,
12、该学着客观地指出了全球化带来的积极和消极影响,故 A 项正确;材料没有批判反全球化的信息,故 B 项错误;C 项只符合材料部分信息,故错误;该学者没有提出应对全球化的策略,故 D 项错误。9.“假如东莞堵车,世界都会缺货。 30 年前,中国人睁大了眼睛,惊喜地望着国门外陌生的世界,心中震惊着与世界的巨大落差;如今,中国人睁大眼睛,不再有焦虑和惊诧,而是从容地观察着国内国际的市场,捕捉着财富的机会和给生活带来快乐的物质。 ”对此最为合理的解释是A. 中国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B. 中国成为世界产业链中的重要环节C. 中国人用更开放的思维拥抱世界D. 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经济舞台的中心【答案】C【解析
13、】根据材料“假如东莞堵车,世界都会缺货”说明中国产品在世界市场中居于重要地位, “不再有焦虑和惊诧”表明中国人思想观念因改革开放与世界逐渐同步, “捕捉着财富的机会和给生活带来快乐的物质”表明社会生活和思想观念发生巨大变化,这都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用更开放的思维融人全球化浪潮中的结果,故 C 项符合题意。A,B 两项都只是揭示了材料的局部信息,排除;D 项本身说法错误,排除。10.20 世纪 90 年代以前,世界仅有联合国大会、七国集团会议等少数多边峰会。今天,各种多边峰会已纷纷涌现,如 APEC 峰会、G20 峰会、 “金砖国家”峰会等。多边峰会的大量涌现反映了A. 经济区域集团化突破地域限
14、制 B. 新兴国家努力构建经济新秩序C. 世界经济一体化发展面临困境 D. 各国经济相互依赖程度的加深【答案】D- 6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众多双边峰会的大量涌现说明了当今世界各国联系的加强和密切,其本质是经济全球化使各国依赖程度加深,所以答案选 D,A B两项表述与题意主旨不符, C 项说法错误,当今世界多极格局尚未形成。点睛:经济全球化和经济区域集团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两个主要趋势,对于二者的考查主要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二者的具体表现;两者对世界经济发展的影响;两者之间的关系,尤其是此项内容的考查难度角度不易理解,应该特别予以关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
15、在此趋势中的地位和应对策略。11. “王”字在甲骨文中是一把斧头的形象,象征军事首领的征伐权力,战国时期,孟子认为, “以力假仁者霸以德行仁者王” ,他的观点A. 与甲骨文“王”字的本义一致B. 是“无为而治”的理论依据C. 体现出儒家强调教化的政治理念D. 奠定了宗法制度的思想基础【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可知,甲骨文中“王”字的含义象征军事首领的征伐权力,而孟子强调的是仁义而非征伐,排除 A。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无为而治”是道家的观点,与儒家孟子的观点不符,排除 B。 “以力假仁者霸以德行仁者王”的大意是指用武力而假借仁义的人可以称霸,用道德而实行仁义的人可以使天下归服,可见孟子的观点重
16、在强调仁义、道德教化,故选 C。宗法制度强调的是血缘关系,与题干中孟子的观点不符,排除 D。【点睛】儒家代表从春秋时期的孔子到战国时期的孟子、荀子,虽然观点不尽相同,但是都强调加强道德修养进行教化,正如本题中的“以力假仁者霸以德行仁者王” ,考生只要理解儒家的主要观点,紧扣孟子所说的“德” “仁” ,就不难得出正确答案。12.春秋战国民本思潮的重心有二:在人类与自然关系(天人关系)方面,突出人的地位;在人类社会关系(君民关系)方面,强调民的作用。这种民本思潮A. 证明了儒家思想成为主流B. 成为了秦国统一的指导思想C. 反映了天命观念影响深远D. 有利于缓和紧张的社会矛盾- 7 -【答案】D【
17、解析】【详解】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各家主张从实际出发,为解决现实问题而争鸣。民本思想也是如此,为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强调民众的作用,更有孟子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主张,故 D 项正确;儒家思想成为主流思想是汉代以后,故 A 项错误;秦国统一的指导思想是法家思想,故 B 项错误;材料中体现出天人关系和君民关系,并不是天命观思想的影响,故 C 项错误。13.孔子经常带着一些学生,周游列国,受到各诸侯国当权者的款待,但他没有在政治实践上亲自检验自己政治理想的机会。出现这种状况,主要是因为A. 春秋时期的政治处于分裂状态B. 各诸侯国当权人物思想的保守与落后C. 孔子思想不符合各诸侯国的政治需要
18、D. 孔子没有对其思想进行广泛宣传【答案】C【解析】【详解】儒家思想提倡“仁政” “德治”虽然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但在社会大变革、大动乱时代,其主张不适应当时激烈的社会变革和争霸的需要,这是导致孔子思想实践不能实现主要原因,故 C 项正确;政治分裂只是社会原因,不是材料主旨思想,故 A 项错误;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国君思想有的主张变法图强,并不都是保守落后,故 B 项错误;孔子在当时周游各国积极宣传儒家思想,故 D 项错误。【点睛】春秋战国时期:孔子提出“仁”和“礼”的思想;孟子将孔子的政治主张发展为“仁政” ,提出“民贵君轻” ,主张“性善论” ;荀子认为治国应以礼教为主,礼法并施。儒学的体系
19、更加完整。 “仁政” “德治”虽然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但在社会大变革、大动乱时代,其主张不适应当时激烈的社会变革和争霸的需要。所以,儒家思想受到统治者的冷落。14.老子的“无为”思想强调“少私寡欲” ,要求统治者减损欲望,放下贪欲。孔子也把“食无求饱,居无求安”作为对君子的要求。这种现象A. 反映春秋战国时期个人私欲膨胀B. 都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C. 体现先秦儒道思想存在一定联系D. 导致了贵族社会逐步瓦解- 8 -【答案】C【解析】据材料“老子的无为思想强调少私寡欲孔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社会动荡,故老子和孔子都有类似的思想,这说明先秦儒道思想存
20、在一定联系,故 C 项正确;“个人私欲膨胀”不能说明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和特征,故 A 项错误;春秋战国时期商品经济发展程度与后代相比并不高,故 B 项错误;春秋战国时期贵族社会逐步瓦解,这是老子和孔子思想产生的背景,不是其影响后果,故 D项错误。故选 C。15.战国思想家尹文重视君臣上下名分, “君不可与臣业,臣不可侵君事。上下不相侵与,谓之名正。名正而法顺也” ,君主都应循名责实,察法立威。 “正名分”思想的提出反映了A. 儒家在政治上主张恢复周礼B. 没落贵族试图强化传统秩序C. 小生产者要求建立权威政治D. 新兴地主倡导君主集权统治【答案】D【解析】【详解】 “上下不相侵与,谓之名正
21、。名正而法顺也” , 君主“循名责实,察法立威” ,这体现出战国时期维护君权的思想,故 D 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儒家思想,故 A 项错误;这一思想是新兴地主阶级的要求,故 B 项错误;战国时期代表小生产者利益的是墨家,故 C 项错误。【点睛】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理解“上下不相侵与,谓之名正。名正而法顺也” ,名正而法顺说明了法家维护君主专制的思想,由此定位答案。16.墨子中有关于“圆” “直线” “正方形” “倍”的定义,对杠杆原理、声音传播、小孔成像等也有论述,还有机械制造方面的记载。这反映出, 墨子A. 汇集了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B. 形成了完整的科学体系C. 包含了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D.
22、 体现了贵族阶层的旨趣【答案】C【解析】- 9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 墨子中的“圆” “直线” “正方形” “倍”等定义和农业有关,杠杆原理、机械制造等和手工业有关,这是先秦时期劳动人民在农业、手工业等领域总结的劳动成果,是劳动人民智慧的反映,故 C 项正确;墨子的科技成就是墨家独有的,没有吸收其他各家的思想,故 A 项错误;中国古代传统科技一直就没有形成完整的科学体系,故 B 项错误;墨家代表的是小生产者的利益,其成就体现不出贵族阶层的旨趣,故 D 项错误。点睛:对古代科技的考查彰显了中国的传统文化,考查了历史学科唯物史观的核心素养。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理解清楚中国古代传统科技“重经验、重实用”
23、的特点。本题中的 D 项容易误选,应结合墨家代表的阶级利益考虑。17.春秋战国时代贵族教育的内容,如六艺之学,通过孔子这样的士人,传递到一般社会。“有教无类”的教育原则,让以往的贵族文化转化为一般的社会文化。贵族文化的下移A. 反映了世卿世禄的贵族政治彻底结束B. 导致了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C. 使儒家思想成为了中国古代主流思想D. 促进了传统文化的继承发展【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春秋战国时期贵族教育的内容通过孔子等人,传达给社会,贵族文化代表了社会文化的水平,贵族文化下移说明了传统文化通过民众传承发展,故 D 项正确。A 项说法错误,世卿世族制在春秋战国是走向瓦解,而不是彻底结束,故错
24、误。生产力的进步引发社会大变革是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根本原因,故 B 项错误。汉武帝接受董仲舒新儒学,使儒家思想成为了中国古代主流思想,故 C 项错误。18.17 世纪来华传教士曾将论语 大学等译为拉丁文在欧洲出版,19 世纪中期传教士理雅各又将多部儒家经典译成英文,在西方引起轰动。这表明A. 儒家思想被西方学者普遍接受B. 中国传统文化在西方引起关注C. 中西文化交流限于传教士之间D. 儒家思想推动了西方政治革命【答案】B【解析】由“19 世纪中期传教士理雅各将多部儒家经典译成英文,在西方引起轰动”可以看出此时期- 10 -西方关注中国的传统文化,故选 D。A 项中“普遍接受”绝对化,排除;传
25、教士成为了中西文化交流的中介,C 项是对材料的曲解, ;B 项中“政治革命”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故选D。19.关羽因其忠义勇武,被世人称颂,至宋徽宗时被封为“忠惠公” ,其后不断加封,到清代被封为“忠义神武关圣大帝” 。这种现象反映了A. 关羽的个人品德决定了民众崇拜的形成B. 历代皇帝的好恶决定着崇拜关羽的取向C. 对关羽的信仰符合官方意识形态的要求D. 民众的信仰不断推高关羽“神”的地位【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关羽的个人品德对民众崇拜有一定的影响,但不是决定作用,故 A 项错误;历代皇帝的好恶对民间崇拜起到一定作用,但也是决定意义,故 B 项错误
26、;从材料可知,关羽“神”的地位的不断提升是政府适应民众需求而不断加封的结果,也就是说民间对关羽信仰符合官方的需要,故 C 项正确,D 项错误;所以答案选 C。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官方意识形态的要求20.清代有女诗人作诗曰:“人生德与才,兼备方为善。独至评闺才,持论恒相反。有德才可骇,有才德反损我意颇不然,此论殊褊浅。 ”这反映了在清代女性中A. 男女平等思想被普遍接受B. 德才兼备成为主要的评价标准C. 出现了对传统伦理思想的反思D. 产生了维护自身权益的诉求【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材料只是举一例,不能得出“普遍接受”的结论,故 A 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一位女诗人的
27、观点,不是“主要的评价标准” ,故 B 项错误;由“我意颇不然,此论殊褊浅”可知作者对传统的女性歧视的反感,故 C 项正确;女诗人主要是对传统女性德才观的不满,不只是自身的权益,故 D 项错误。- 11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末清初思想活跃局面对传统文化的反思【名师点睛】明末清初思想活跃局面的影响对传统儒学的批判继承,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对君主专制的批判,经世致用的思想,构成中国早期启蒙思想的源头,具有解放思想的历史进步性。在君主专制强化、传统儒学文化根深蒂固的影响下,在当时没有形成主流,影响有限,直到鸦片战争后才被重视。第卷二、材料题(本题共 2
28、 小题,合计 40 分。 )2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国际风云变化多端,但经济全球化却使各国的联系更加密切。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美苏对峙主要事件简表 美国 苏联1947 年 3 月,美国总统杜鲁门提出反苏反共的政策。1947 年 9 月,以苏联为首的9 个国家成立了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1948 年 4 月,美国国务卿马歇尔公开宣布援助欧洲的计划。1949 年 3 月,以苏联为首的6 个国家成立了经济互助委员会。1949 年 4 月,以美国为首的 12 个国家成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1955 年 5 月,以苏联为首的8 个国家成立了华沙条约组织。1949 年 9
29、 月,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在美、英、法联合占领区成立。1949 年 10 月,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在苏联占领区成立。1950 年、1961 年,美国发动侵朝、侵越战争。1979 年,苏联侵略阿富汗。(l)依据材料一,分析美苏在走向对峙的过程中,是通过哪些方式控制和支配别的国家或地区的? 材料二 - 12 -20 世纪 70 年代初,法国总统蓬皮杜在欧洲共同体首脑会议上发表了这样的一些观点:“欧洲必须用一个声音说话” , “西欧绝不能脱离美国” , “然而,欧洲也必须保持其为独立的实体” 。 1972 年,日本外相大平正芳在记者招待会上说:“日本跟着美国脚步走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
30、学知识说明 20 世纪六七十年代以后,资本主义世界发生了哪些变化?分析这一变化对世界的影响。材料三 时间 事件1989 年 亚太经济合作组织成立1993 年 欧洲联盟成立1994 年 北美自由贸易区正式成立1995 年 世界贸易组织成立2001 年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 20 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世界经济联系呈现出的新特点。【答案】 (1)拼凑政治军事集团;制造国家分裂;挑起局部战争;进行政治与经济控制 (2)经济上,欧共体、日本与美国激烈竞争,呈现美、日、欧三足鼎立的局面政治上,日本和西欧逐渐放弃追随美国的政策,要求摆脱美国控制冲击了美国霸主地位和两极格局,世
31、界格局多极化的趋势出现(3)特点:全球化和区域集团化同时进行;规范化、法制化贸易体系建立;发展中国家积极融入世界;合作领域逐步由单一向多种领域扩展;国际贸易规模不断扩大;协商谈判成为解决争端的重要途径【解析】【详解】本题考查二战后世界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分析概括能力。- 13 -(1)从材料中的“1949 年 4 月,以美国为首的 12 个国家成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1949 年9 月,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在美、英、法联合占领区成立” “1950 年、1961 年,美国发动侵朝、侵越战争” “1949 年 3 月,以苏联为首的 6 个国家成立了经济互助委员会”等信息可以
32、看出,美苏在走向对峙的过程中,所采取的控制和支配别的国家或地区的方式。(2)20 世纪六七十年代以后,资本主义世界所发生的变化,应当联系所学并根据材料中的“欧洲必须用一个声音说话” “日本跟着美国脚步走的时代已经过去了”等信息,从经济、政治方面的变化导致日本和西欧冲击了美国霸主地位和两极格局、世界格局多极化的趋势出现等等这些方面来回答。(3)20 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世界经济联系呈现出的新特点,可以根据材料中的“亚太经济合作组织成立” “世界贸易组织成立”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等信息,并联系所学有关内容来回答。2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中国传统文化虽然从秦汉时期开始形成封建的大一统文
33、化,董仲舒所倡导的“独尊儒术”又把这一统一性推向极致,但这并不意味中国传统文化只有单一的内容。事实上,中国传统文化是多样性的统一,正如汉宣帝所称的“吾家治国之道,霸王道杂之” 。中国传统文化的连续性在世界文化史上是独一无二的。中国古代历经战争动乱、社会分裂和王朝更替,这个文化并未中断自己的传统,而是在继承已有成果的基础上,不断获取发展的新动力。仅就先秦而论,从周人对前代的维新,到孔子对周礼的重新解释;从孟子对孔子思想的深化发展,到荀子对先秦百家争鸣的总结与融合,就表现为一个连续性与变革性的过程。鸦片战争后,中国文化步入近代,走进从旧向新,从传统向现代的艰难转型,也呈现出连续性和变革性的统一。摘
34、编自张应杭中国传统文化概论根据材料提炼出一个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观点,并结合中国历史的相关知识进行简要阐述。(要求: 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答案】示例一 论题:中国的传统文化具有多样性和统一性结合的特征。首先,中国传统文化具有统一性和多样性结合的特点。一方面在传统文化的发展过程中,大一统思想贯穿其中,从秦朝的法家大一统到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大一统,再到宋明理学成为官方哲学;而另一方面在统一性中则包含着多样性,例如董仲舒新儒学吸收了道法阴阳,程朱理学则吸收了佛道思想,同时每个时期都存在这多个学派。其次,出现这样特点的主要原因有:中华文明长期处于领先地位;中国自古就是统一
35、的多民- 14 -族国家流;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中华传统文化自身的传承、积累;农耕经济占主导。这一特点既维护了国家统一,又有利于构建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 总结:综上所述可见,中国传统文化具有统一与多样性辩证存在的特点,是中华民族地理、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中华文明正是在这种多元文化的碰撞中不断发展的。示例二 论题: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呈现连续性与变革性的统一。首先,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体现了连续性和变革性的统一。一方面中国传统文化发展过程中始终贯穿着“仁政” 、民本、忧患意识、以德教化等基本核心思想:例如孔子创立儒家思想提出了“仁”的哲学理念;孟子在其基础上
36、,将之发展为仁政的政治构想,董仲舒儒学则进一步充实并发展了仁政的理论。另一方面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并不是简单的继承,而是在发展的过程中与时俱进,发展创新:例如董仲舒的天道理论、君权神授,宋明理学完成了思辨化和哲学化;明清之际的早期启蒙思想,提出了人民主权和经世致用等符合时代的新思想。其次,出现这样特点的主要原因有:中国自古就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流,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具有延续性;儒家思想占主导地位和自我不断发展完善;政治开明、对外开放使中华传统文化在自身的传承、积累的踏实兼收并蓄;农耕经济占主导;先进人物的不断探索。这一特点既维护了国家统一和文明的延续,又促进了传统文化的与时俱进
37、,为世界文明发展做主巨大贡献 总结:综上所述,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不是简单重复,而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兼收并蓄,不断突破自我实现传统文化的发展创新【解析】【详解】本题属于开放题型,围绕题中信息作答,主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与演变。关注要求是提炼出一个观点和阐释,提炼观点是在阅读材料过程中关于传统文化的认识,阐释是对观点进行叙述、分析原因和简单的影响。首先文化观点主要涉及到中国传统文化具有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结合的特点;连续性和变革性相结合;也可以引申出保守性和幵放性并存等特点。文化的范围是广泛的,材料圈定了一个范围是关于中国古代思想儒家思想,考生可根据平时对儒家思想的学习与思考,从儒家思想的发展与演变过程、特点、影响、启示等角度作答;也可脱离此范围,从文化的其它内容如衣、食、住、行等方面作答,但是应该符合中国文化发展这一主题,并与材料有较紧密联系。其次阐释:第一步叙述过程要能够结合史实、史论结合,第二步要说明所述观点出现的原因,第三步要说明简单的影响。- 15 -【点睛】本题属于典型全国卷开放题型中情景创设类型题。即通过创设新情境给出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历史结论、历史观点,命题者对此不作评判性界定,由学生选定论证的切入点。解答这类试题时,只要学生能够围绕提出论点进行有效论证,言之成理,持之有据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