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四川省宜宾市一中 2017-2018 学年高中语文下学期第 6 周中心发言稿高考作文命题评析【编者按】一年一度,高考平稳落幕。作文命题又毫无悬念地占据了各种媒体,充实了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话。稍微不一样的是,2017 年,是恢复高考 40 年。高考前夕,一篇回顾 1977 年至 2016 年高考作文题目的文章被无数人在手机上打开,人们一边寻找自己当年写过的那个题目,一边回忆着那些拼搏的日夜。对上了年纪的人来说,看看跟高考有关的消息,想想倏忽而逝的韶华,大概是一次精神还乡吧。时代变化多快啊。1977 年的高考作文题是“我在这战斗的一年里”,不知 90 后们怎么理解“战斗”这个词? 而让人想不到的
2、是,2017 年,“共享单车”这个词竟出现在了全国卷 I 的命题里。高考作文题目到底是紧跟社会热点,还是以不变应万变,这本身就是高考作文命题研究的问题。闲话还是少叙吧。万众瞩目的高考作文题目,它是不属于任何人的集体作品,而它也的确在每一个人的成长记忆里。语文清话特别邀请中语界对高考作文多年研究的特级教师、教研员,对 2017 年 9 道作文题目作评析。让我们来一起细细打量属于这个时代的高考作文题。【全国卷 I】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据近期一项对来华留学生的调查,他们较为关注的“中国关键词”有:一带一路、大熊猫、广场舞、中华美食、长城、共享单车、京剧、空气污染、美丽乡村、食
3、品安全、高铁、移动支付。请从中选择两三个关键词来呈现你所认识的中国,写一篇文章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要求选好关键词,使之形成有机的关联;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 800 字。全国卷 I: 不避社会热点,立意空间广阔全国卷作文命题以考生为本,话题力求让所有考生都看得懂、感受深,进而饶有兴趣地去写。细心考生会发现,作文题中的材料就源于央视 5 月份的一组连续报道,只是命题人对原素材做了必要的调整与提炼,以便考生更集中、更深入地进行思考。不刻意回避社会热点,不怕考生都很熟悉材料,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就是了。命题艺术高超,关键指令语在明确写作任务和读者对象的同时,又预设好
4、了“具体思辨”的语境。考生人人有话说,但要尽量保证每位考生都能够艺术地把话说好。“写一篇文章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这一指令,巧妙而策略地明确作文的立意要求,体现了命题的核心价值。这一要求,足见命题人在试题素材、内容和情境的关联上的良苦用心,可谓功夫拔萃,艺术高超。此题目力避空泛,要求考生都从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思出发,写出自己的体会和感悟。“选择两三个关键词呈现你所认识的中国”,并“选好关键词,使之形成有机的关联”,言简意明,要求具体。考生可以正向“关联”,也可以逆向“关联”,还可以选择主题式“关联”,尽可自主发挥,建构独具个性、富有新意和创造性的“有机关联”,来表述自己对中国的整体印象。
5、可以饱含真情地点赞,并在点赞中直面发展中的问题、前中的矛盾和潜在危机等,来表达自己的忧患意识。可以面向全体外国青年侃侃而谈,也可以预设某一个或某一类外国青年来与之对话。命题的立意空间相当广阔,可供考生选择的写作空间特别大。题目所给“中国关键词”任由考生选择两三个,使之形成有机的关联,进而个性化地畅所欲言。面对这个宏大话题,不同层次、不同地域,甚至个体特质写作优势不同的考生,都可以很有个性地讲好“中国故事”。此外,在文体的选择上,考生也是很自主和自由的。同时,鉴于命题艺术高超,本题既给考生提供了相当大的写作空间,还能够有效防止套作和宿构,这也极大地提高了测试的区分度和效度。【全国卷 II】阅读下
6、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22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李清照)受光于庭户见一堂,受光于天下照四方。(魏源)必须敢于正视,这才可望,敢想,敢说,敢做,敢当。(鲁迅)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毛泽东)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无数名句化育后世。读了上面六句,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写一篇文章。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 800 字。全国卷 II:弘扬传统文化,体现国家气度全国卷 II 的作文命题立意高远,引导学生自觉继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树立正确
7、的人生观、价值观,增强国家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材料中的六个名句分别来自古代、近代和现代不同时期,包含了丰富的精神内涵,有家国情怀、开放进取,有豁达自信、自强不息,有坚持自我、提升境界,有敢于正视问题与困难、勇于实践和担当,等等。这丰富的精神内涵,既体现了命题的价值取向,更是对广大考生乃至整个社会的一种价值引领。国家高考,当然要体现国家气度和意志,足见命题立意之高远。该命题从学生学习生活的实际出发,力求保证材每个学生都有话可说。料中的六个名句言浅意明,颇具亲和力,且几乎都是考生平时记诵过的。这六个名句,既各自独立,言简意丰,又彼此关联,气韵贯通,贯穿于其中的思想主线特别清晰。命题人不故作玄虚,不人
8、为制造理解上的难度和障碍,使每个考生都能心平气和读懂材料,并按要求构思行文。这样的材料,既能够保证每个考生都有话可写,又有利于优秀考生脱颖而出。命题在立意、文体选择等方面具有很大的开放度,有利于考生发挥出实际水平。“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这样的命题要求无疑就是在引导考生可以在充分理解名句内涵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思想实际来自主进行组合,进而写作表达。如,以为基础,来表达自强奋发、敢作敢为;以为基础,来思辨个人对家国情怀、社会现实的关系;以为基础,来探究自信与正视问题、开放进取之间的关系;以为基础,来谈论坚持自我与承担社会责任之间关系;以为基础,来深入辨析个人、国家、社会及三者之间的关系,
9、回答如何全面提升个人的人格与境界的问题,等等。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题目的指令巧妙,暗里考查考生的语言理解能力和名言佳句的运用能力。作文要求中,“并合理引用”这五个字,看似寻常,实则用心良苦。旨在要求考生首先要能够理解这些名句精神内涵,之后结合自己作文的语境来加以合理引用。无论是正引还是反用,不管是简单借用还是深度化用,都一定要自然融入全文,做到浑然一体,绝不是简单的“贴标签”;都要能够使语言简洁凝练、生动活泼,蕴意丰厚,颇具感染力和说服力。同时,这也为阅卷者辨识考生语言理解力的高下以及名言引用水平的优劣,进而强化区分度提供了依据。【全国卷 III】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10、 今年是我国恢复高考 40 周年。40 年来,高考为国选材,推动了教育改革与社会进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40 年来,高考激扬梦想,凝聚着几代青年的集体记忆与个人情感,饱含着无数家庭的泪珠汗水与笑语欢声。想当年,1977 的高考标志着一个时代的拐点。看今天,你正与全国千万考生一起,奋战在 2017 的高考考场上请以“我看高考”或“我的高考”为副标题,写一篇文章。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 800 字。全国卷 III:立足现实, 发人思索332017 年,是恢复高考 40 周年。在这个节点上命制这样的作文题,从宏观上讲,是希望全社会都能够站在国家战略的高度,回
11、顾过去展望未来,理性思考和探索高考改革之路,并藉此思考传统继承与时代创新等重大问题;从微观上看,是在着意于引导考生要在社会历史发展的大背景下审视个人发展,激发当代青年要树立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发展大业的人生观和价值观。1.命题着意设置现场感,充分体现公平公正,维护所有考生的话语权。“高考”,考生人人都参与其中,但绝大多数人又未必做过系统的梳理和深入的思考。这个既熟悉又比较陌生的话题,恰恰保证了作文命题的相对公平和公正,基本保证了所有考生的话语权。考生都在高考现场,面对这个题目,自然感触颇深,最有话想说。这是写好考场作文的情感和心理基础,这种现场感特别重要。2.拟定副标题的指令十分巧妙,有利
12、于考生自主构思和自由发挥。“以我看高考或我的高考为副标题,写一篇文章”,这一指令意在引导考生立足于“我”,突出思想与情感的表达主体,既可写实,亦可虚构,为叙述经历、表达思想、抒发情感提供了更大空间。若选择以“我看高考”为副标题,就聚焦对于“高考”的看法与评价:可以肯定高考对国家、社会、个人的意义与价值,可以质疑高考考查评价的科学性、录取制度的公平性,可以评判高考催生的教育乱象等。不过,最好要辩证地看问题。若选“我的高考”为副标题,写作空间会更大。可围绕材料筛选整合素材,如自己的高考经历和亲人的期待等,来进行记叙抒情类文章的写作,甚至还可以通过个人故事折射出时代的精神风貌。有创作能力的考生还可以
13、虚构小说,间接传达主人公“我”对“高考”的个性体验与理解。3.巧设关键词,提示立意构思的角度,有利于考生结合自己的生命积淀来构思行文。材料中,“高考为国选材,推动了教育改革与社会进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这几句是立意构思点之一,紧扣这个角度可以写思辨类文章,可以赞美巨大成就,还可以融入冷峻思辨与忧患之思;“凝聚着几代青年的集体记忆与个人情感”这句是立意构思点之二,可以写几代青年人的集体记忆与思考,还可以个人因高考而生发的情感与感悟;“饱含着无数家庭的泪珠汗水与笑语欢声”这句立意构思点之三,可以写各个家庭的高考故事,表达真情实感和人生感悟;“想当年,1977 的高考标志着一个时代的拐点;看今天
14、”这几句是立意构思点之四,可以写高考对国家发展、社会进步义,对个人的引领和提升等,当然也可对高考考查的科学性、录取制度的公平性以及高考催生的教育乱象等进行质疑和思辨,但要全面、辩证地看问题。总评:全国卷对作文教学的引领评点今年全国高考作文命题的优秀并不是目的,目的在于启示大家看到这种命题对一线教学引领价值。长话短说,只谈三点。其一,作文教学的立意一定要有树德立人的高度。这样的高考命题旨在突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彰显文化自信;关注社会热点,凸显时代主题与制度自信;贴近学生实际,激发学生自觉反思,自助发育和提升。这无疑是在强力引领中学作文教学要坚决拒绝极端应试化,要切实走出畸形与异化的误
15、区,真正实现课文教学、学生生活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现实、时代脉搏等的相互融通,互哺共生。多维“生活”融通了,“经脉”畅达,“活水”不断,“营养”充足,自然也就立好了人,做好了文。其二,平时训练和备考应试的作文题命制要走生活化之路。作文试题的命制要深入学生学习生活和思想发育的实际,要在情境型和任务型试题的命制上多下功夫、下深功夫。每一次作文训练或考试,都要力争选择那些能够使学生感到熟悉、友好、亲切,容易产生思想情感共鸣的题目,力争让每个学生都乐于表达,都能表达得比较好,以精心呵护学生热情和兴趣。因为,没有了热情和兴趣,也就等于没有了自觉坚持与提升。深度思考,多维思辨固然对思维发展、人格发育、精神
16、提升十分有益,但装神弄鬼、自命高深的玄奥,则是不受学生欢迎的,更不可能激发起学生的热情和兴趣。其三,优秀文化的传承与弘扬,目的更在于有益于人的发展与提升。经典名句的积累绝非仅仅是静态记忆,更在于思辨性品析与个性化阐发,更在于学以致用,活学会用,更在于能够成为人的发展与提升催发剂。那种仅仅逼着学生死记硬背多少名言警句的做法,除了有益于做那种上下句接龙的考试题44外,其余就没什么益处了,建议尽早戒除。最后,希望全国高考作文命题的这种引领价值能够被读懂,能够深入人心,特别是深入广大一线中学语文教师以及学生家长的心。当然,更希望这种优秀不是昙花一现,而是迎春的早梅,引来教育百花开,引我中华 “春”不败
17、。【北京卷】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少于 700 字。将题目抄写在答题卡上。纽带是能够起联系作用的人或事物。人心需要纽带凝聚,力量需要纽带汇集。当今时代,经济全国化的发展、文化的交流、历史的传承、社会的安宁、校园的和谐等都需要纽带。请以“说纽带”为题,写一篇议论文。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合理。2049 年,我们的共和国将迎来百年华诞。届时假如请你拍摄一幅或几幅照片来展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辉煌成就,你将选择怎样的画面?请展开想象,以“共和国,我为你拍照”为题,写一篇记叙文。要求:想象合理, 有叙述,有描写。可以写宏大的画面,也可以写小的场景,以小见大。北京卷:注重家国情怀
18、,呈现京派特色2017 年北京卷作文试题秉承一贯的命题立场,呈现鲜明的京派特色。命题立意高远,有大视野、大境界、大追求,政治气息浓厚,追求和国家大政方针的同步。这和其他省市高考作文明显不同。命题关注热点,但不囿于热点。大追求、大境界不排斥小我和小切入口。一、具体分析1.议论文“说纽带”。“纽带”,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比喻能够起联系作用的人或事物”。内涵上看,“纽带”一词张力很大,关联很多。可以写人,写人心,写人际交往;可以写校园、社会、国家、文化、历史、经济。“纽带”外延丰富,可“说”甚多。可谈论纽带的作用、价值、意义,可思考如何发挥纽带的作用,也可聚焦情感纽带或科技纽带,等等。由于题目显得大
19、而空泛,写作上看我们要化大为小,或由小及大,层层推进。关键是选取议论的角度。角度小巧、新颖,往往令人耳目一新,也便于深度开掘。思想和思维充分激活后,其他就看议论文写作训练的功底了。2.记叙文“共和国,我为你拍照”内涵上看,选择的画面要能“展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辉煌成就”,这就需要对中国梦、中华民族的复兴、两个一百年的宏伟目标有深度的理性思考,通过想象,把思考用画面呈现出来,对感性表达和描绘能力要求高。日常对时事的关注,对国家民族前途的思考,有家国情怀,就显得非常重要。写作上看,既然是记叙文,就需要会构思写作情境。充分发挥想象,巧妙设置一个情境,成为记叙的前提。这个情境最好要“小”,便于由小见大
20、。如果是宏大的画面,就需要新颖不落俗套的情境设置了。其次,在想象合理的基础上,生动、形象、艺术地描写。点面结合、有详有略、运用修辞、语言鲜明生动等描写艺术技巧成为区别作文高低的重要指标。记叙、描写、想象等是写作的基本功,看似简单,实则当下中学生的短板。由此自然成为衡量本次作文的关键。【备考启示】1.思想是写作的基础。深化认识,提高思想和认知水平是写好高考作文的根本。如果考生是“巨婴”,思想认识低幼化,写作就永远走不出技巧的圈子。因此,日常学习中要关注现实,思考生活。要读书读报,看评论,写时评。同时,重视思维训练,借助课本,借助语言发展思维力,有时还需要专门的思维训练课。这样才能写出有见解、有视
21、野、有内容的文章。2.全面而扎实的写作基本功训练。叙事能力弱,想象力匮乏,描写水平低,写作基本功不扎实,不可能出优秀的记叙文。可以预估,今年的两道作文写作的趋同率会很高,选择议论文会多于选择记叙文,有个性、有文采、逻辑严谨的文章不会很多。而选择议论文的考生,会有一部分人把日常训练的55“家国情怀”“一路一带”套进去,不说自己的话,说一些套话、空话、假话、没逻辑的话,开掘不深,推理没有,逻辑不强。扎扎实实训练写作的基本功,不为考试迷眼;全面训练,不投机取巧:这样才能得心应手。“改变人”才能改变“文”。只有一个人思想境界提升了,他的文章才能有境界;只要一个人思想、思维、语言、文化提高了,他的写作力
22、就强了。一点商榷1.北京自主命题以来,一直弘扬主旋律,紧跟政治走。从“规则”“转折”“包容”“说安”“北京的符号”“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世乒赛中国队包揽全部金牌”“假如我与心中的英雄生活一天”到今年的两道作文题,政治性太明显,显得生硬,说教味重。命题能否巧妙点,如 2012 那“老计故事”那样,由身边人身边事切入,内涵却足够丰富,且与时代脉搏同跳动,是不是更有写作张力?特别是记叙文,无论是内涵还是写作要求,文学性能否增强。另外,第一道题议论文已经有浓厚的“时政”味了,记叙文能否追求一些普适的、文学的味道,如“细雨湿衣”之类的?这样,理性思维和感性思维的考生可以各得其所,各展其长。2.对考试思
23、维品质与思考质量关注不够。思维力是语文的核心能力,思维也是链接语言、思想、文化的纽带,可惜的是两道作文题对此着力不够。“共和国,我为你拍照”为什么一定要求“来展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辉煌成就”,而不是表现你的“家国情怀”?如果允许以拍照反映前进中的现实问题,允许忧国忧民的情怀,允许写苦难辉煌,可以指向为了建设的批评,命题的思维含量就更高了,写作的空间就更大了。全国卷的几道作文题强化思维考查,预留有思辨乃至批评的空间,赢得教育界一致好评。【天津卷】请根据下面的材料,写一篇文章。(60 分)我们在长辈的环绕下成长,自以为了解他们,其实每一位长辈都是一部厚书,一旦重新打开,就会读到人生的事理,读到传统
24、的积淀,读到时代的印记,还可以读出我们自己,读出我们成长时他们的成长与成熟,读出我们和他们之间认知上的共识或分歧十八岁的我们已经长大,今天的重读,是成年个体之间平等的心灵对话、灵魂触摸,是通往理性认知的幽径。请结合自己的生活阅历深入思考,围绕“重读长辈这部书”写一篇作文。要求:自选角度,自拟标题; 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鲜明;不少于 800 字;不得抄袭,不得套作。天津卷:看似“好写”,但“写好”不易关于天津卷高考作文题命题意图,天津招考资讯网(天津考试院官网)是这样解释的:从考生十八岁步入成人的年龄特点出发,关注传统文化的代际传承及人文素养的培育提升,引导考生对过去生活重新发掘、重新
25、梳理,展开联想与思考,写出个人的独特感受与见解。“重读长辈”是一种致敬,也是一种反思。“重读”会带来一次思想碰撞,一次继承和超越。“重读”具有着鲜明的时代特色和独特的思想意义。这样的命题以考生为本位,文化意蕴深厚,思辨色彩鲜明,平实中显大气,平易处见深刻。该网站还“假托”某中学语文教师的口气,分析这道作文题的立意角度:可以通过长辈的人生经历思考过去的时代与历史,思考家族传统和民族传统方面的文化积淀,思考长辈的人生智慧和经验教训,也可以在长幼互动关系中,以长辈为镜鉴重新发现与认识自我,从我的视角观照长辈在家庭角色和社会角色上的进步与成熟。这样的分析很正确,但有些大而无当。应该说,天津卷作文题比较
26、“好写”,但如何“写好”,我想,为数不少的高中生读了上面的解析,恐怕还是不知道该怎样下笔。要想“写好”这道作文题,应该处理好几个问题:一、清晰定位“重读”与“长辈”。“长辈”是一个外延较大的集合,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及其同辈同代的那群人;“重读”则隐含着“以前读过”,只是以前的“读”可能或流于肤浅,或过于感性,或存在着误读等,而“重读”则是心灵对话、灵魂触摸,是理性认知。二、材料对66如何“重读”有六个方面的提示,动笔前要深入思考这六个方面具体指什么。这部书容量很大,重读的收获也是多方面、多向度的,一篇 800 字的习作不可能面面俱到,所以要选择自己感受最深、最独到,素材积累最丰富,最能彰显
27、自己优势的角度作为写作的切入点。另外,是一个长辈,还是写一组长辈(包括入选的标准如何确定),这也是不能忽略的很重要的一个问题。【上海卷】写作(70 分) 预测,是指预先推测。生活充满变数,有的人乐于接受对生活的预测,有的人则不以为然。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 800 字。上海卷:介于玄思和生活之间说上海今年的作文题之前,先简单说两个背景。第一个背景是 2015 年和 2017 年的全国 I 卷的作文命题都着意于设置情境,在情境中给定任务,有人将这种命题称为“任务驱动作文”,有人按国际惯例称为“交际语境作文”。这是值得关注的命题方向,特别是今年的全国卷 I,
28、有人将讨论的重点放在几个关键词的选择上,这是写作内容的着眼点,没错;但是命题者试图提醒考生注意,这是一篇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的文章,这是有读者、有情境、有交际任务的文章。第二个背景是 20112015 年上海延续了多年的思辨作文命题思路,赢得了较好的声誉,有人甚至将其与法国高考哲学科目的作文命题相比,也有人认为从课程设计和考试目标来看,二者根本不可比;不管怎样,这种命题思路的多年强化,对一线教学产生了较大的影响。2016 年稍微改变了命题思路“评价他人的生活”这个题目,有意设置情境,也给定了比较明确的写作任务,用邬国平教授的话说,要求学生“写思辨,也写生活”,将可能流于玄思的话题拉回了现实生活
29、。在这两个背景下看 2017 年上海市的作文试题,命题思路是有延续和发展的。一方面,和 2016 年的材料一样,生活的“预测”是十分习见的话题,相对前几年的“一切都会过去/一切都不会过去”“自由/不自由”“坚硬/柔软”等比较高大上且有些沉重的话题,“评价他人的生活” (这种现象)和“预测”(这种现象),显得平和多了,对绝大多数中学生来说,这种材料的面目也清朗多了。另一方面,材料呈现了对立的观点“有人乐于接受”“有人不以为然”,这与前五年旨在训练学生辩证思维的命题思路保持了一致,而尤为可贵的是,命题设置的是一个介于观念与生活之间的情境,不像今年全国卷 I那样“实在”,也不像上海前几年那样重“玄思
30、”,这种命题思路也许预示着是在向“任务驱动作文”靠拢。从学生写作和作文教学的角度看,仍需重视审题立意。以成年人的思维看这道题,认为审题没有障碍,立意也可以很丰富,所有的学生都有话可说;然而,学生在有话可说的同时,也会出现“说”的路径的单调和话语的单一现象。大部分学生很容易从“生活可以预测”“生活不能预测”“生活难以预测”几个角度出发,堆砌例证,单向度地证实自己的观点。这样的文章思维含量有限,较难体现学生对问题思考的深度。原材料告诉考生“生活充满变数”,既然充满变数,对“预测”,我们就不能简单回答“接受与否”,如果不看清题目完整的信息就做简单的取舍,这样的文章很难写得切题、深刻。考生如果能充分关
31、注“生活充满变数”,在此背景下思考“预测”,那么他表达自己的观点时就会有更多的考虑,也会逼着自己将问题往深里想:在生活中轻信或者依赖预测可能显得幼稚,对所有的预测都不以为然是否也有些偏执?预测多半是基于过去的生活,但未来的生活充满变数,预测能否跟上变化的节奏?在变化面前如何提高预测的准确性?等等,这样想下去,就不会做简单的判断了。从这个意义上看,这个题目在让所有的学生都有话可说的同时,又有比较明显的区分度。这也在启示一线教学,不要误以为学生有话说就过了审题立意关,要说得有模有样,还是要好好读懂题目;脑子清爽了,才可能有个性化的思考并得出价值的结论。77【江苏卷】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
32、,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生活中离不开车。车,种类繁多,形态各异。车来车往,见证着时代的发展,承载了世间的真情;车来车往,折射出观念的变迁,蕴含着人生的哲理。江苏卷:命题质朴平易,立意尚需虚实兼顾与往年相比,“质朴平易”是江苏今年高考作文题的突出特征,具体说有以下三点:一是审题立意“零障碍”。作文主要是考查学生的书面语言表达能力,如果在材料的阅读理解上设障过多,致使考生审题偏差而立意偏颇,那就不是好的作文题。本题材料共三句话,前两句指出“车”在我们生活中的意义和“繁多”的“种类”“各异”的“形态”,是“引题”;重要的是第三句话,句中四个分句分别提示出四个立意点:“见
33、证着时代的发展”“车”的演变史折射出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进步;“承载了世间的真情”感悟、体验“车”与社会、“车”与人、“车”与自己的真情故事;“折射出观念的变迁”从“车来车往”的生活现象中,反映人们思想、理念的变化,生活观念的改变;“蕴含着人生的哲理”从“车来车往”的生活现象中,反映生活、生存及生命的某种哲理之思。这几个立意点有感性有理性,有实有虚,可以单独写,也可以交叉综合写。材料的内容显豁直白,不含蓄不玄虚;材料的表述质朴平易,简明清晰,审题立意几乎没有什么障碍。二是写作话题生活化。作文材料劈头一句鲜明地切入现实生活,直接将考生的目光聚焦到日常生活中重要的交通工具“车”上,进而又以“车来车往
34、,见证着时代的发展”,“折射着社会文明”等语句直接而鲜明地与当今社会发展对接;而“承载了世间的真情”“蕴含着人生的哲理”两句又自然指向考生的自我生活、情感体验、道德情操、人生理想,这说明高考作文正在进一步强调作文与生活密不可分的关系,体现的是 热爱生活、关注社会、思考人生的鲜明,对当前学生写作内容远离日常生活实际、隔膜自身真情体验而闭门造车的现状的反拨,是对中学作文教学的引导。看来,写作话题生活化应是高考作文,也是学生日常作文永恒的课题。三是文体选择多样。与往年相比,今年的写作材料有更大的文体选择空间。如根据材料中“车,种类繁多,形态各异”一句,可以车的种类、形态、构造、功用、产生背景及其前景
35、等为内容,写一篇说明文或小品文;可根据“车来车往,见证着时代的发展”一句,写一篇抒情散文;可根据“车来车往,承载了世间的真情”一句,写一篇记叙文或小小说或散文;可根据“车来车往,折射出观念的变迁,蕴含着人生的哲理”一句,写一篇议论文或议论化的散文等等。如此开阔的文体选择空间,为考生自由而有个性的表达搭建了宽广的写作舞台。不过,今年作文题还是有一些遗憾的。一是,立意的焦点尚需虚实兼顾,以进一步增强写作的思辨性。相对于“名言式”的材料作文,“事件式”(社会现象式)的材料作文所提供的材料一般应该具有寓言性质,能够引发考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联系社会实际去审题立意,而不宜止于社会现象的“此”“表”上。
36、今年作文题的材料尽管“车来车往”可以虚化为与车有关的记忆、思考和体悟,但从只有三句话的具体语境来看,材料叙述的重心仍是在人与生活中的交通工具“车”这个实体的“此”“表”层面,因而绝大多数考生恐怕还是“就车写车”,而不能够透过“车”这个象征性的现实载体,追问现实生活本质,提炼一种新颖深刻的生活感悟,比如,从现代社会人们一味地追求快“车”与人们应该回归“慢生活”之间的悖论出发去审视“车”。这种“太实”的社会现象材料也不利于考查考生通过现象触及本质的思辨能力。二是高考作文命题要确保严肃和公平,竭力避免“撞车”现象。今年的考题之“车”, 撞得不轻。与 2012 年至 2016 年年年网上和一些报刊都有
37、的模拟题之“车” 。 2014 年杭州四校模拟题是“以车为话题的作文导写”,网上还能查到话题作文“车”导写及例文(作文通讯高中版2012年第 6 期第 42-43 页,作者为“徐飞云”)一文,不知高考作文命题组命题“查重”时,是否看到了这些网上和报刊上的文字。【浙江卷】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 分)有位作家说,人要读三本大书:一本是“有字之书”,一本是“无字之书”,一本“心灵之书”。对此你有什么思考?写一篇文章,对作家的看法加以评说。88注意:题目自拟;不得少于 800 字;不得抄袭、套作。浙江卷:审题难度不大,重在说理分析2017 年浙江高考作文题的评价是:“审题难度不大,重在说理
38、分析。”这两点,都体现了明显的浙江特色。所谓“审题难度不大”,指命制形式稳定,不搞过度审题。近几年浙江高考作文命制形式,已经为大家熟知,一般都是“材料+要求”型,“材料”起引导观点的作用,“要求”起明确观点的作用,实质就是审题时不为难学生。也就是说,浙江高考只要读懂命题材料,便可以得出观点。2017 年浙江高考作文也是如此,命题材料只有一句话,告诉我们“人生要读三本大书”,请问考生对此的思考并且“做出评说”。仅仅如此,审题比较容易,要么认可作家的话,要么补充作家的话,要么对 作家的话提出异议,三者只选其一。但和前几年相比,今年的审题略微增加了难度,那就是必须注意有一个隐性审题,“有字之书”“无
39、字之书”“心灵之书”分别指代什么,对一般考生而言,相信也不会构成思考障碍。比如“有字之书”,就是书籍,不光是指教科所、专业书籍,更多是人类经典的书籍;“无字之书”,就是指生活本身这本大书;“心灵之书”,无疑就是促进内心生长,培养良善品德之类。一般的,是认可作家的话,也就是立意为“人生要读三本大书”;从审题角度,建议要稳妥一些,少去批评作家的话;但若有真知灼见,也不妨在作家基础上补充“建议”,但估计这些学生比较少。既然很多同学都立意为“人生必须要读三本大书”,那文章档次就只能在具体表达上见分晓。所谓“重在说理分析”,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框定文体,二是重视表达过程。2015 年开始,“论说文”(就是
40、常说的议论文)的概念出现在浙江命题专家眼中,认为论说文可以“引导中学作文教学,扭转目前存在的文体杂糅的写作现象,转为注重论证、分析、演绎等能力”,意思是学生写出的论说文要像一篇“论说文”。2017 年浙江高考作文不明说写一篇论说文,但“对作家的认识做出评说”,其实就是让学生直接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看法,写一篇论说文。因为是写作“论述文”,所以重视表达过程。自然,这也是一种浙江特色:历年不重视“写之前”(审题),而注重“写之中”(如何表达观点);不重视审题的难度,而重视写作的难度;考生容易进入话题,难在深入话题;不注重“如何写对”,而注重“如何写好(表达具体)”“如何写实(内容实在)”“如何写
41、清(思路清晰)”。要写好浙江作文,要具体,言之有物;要清晰,必须言之有序;要实在,必须老实讲理,总之,如何“论述”才是关键。但今年和以前的论说文写作相比,可能重新返回“诗意与思辨”结合的老路,重新注重“表达的诗意”。要写好“人生要读三本大书”,首先在于阐明理由,进行具体的说理分析。建议文章的主体部分,条分缕析的方式展开说理,先写“为什么要读有字之书”,多读有字之书,多读经典书籍,就好比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不断攀越高峰,让人生更加智慧;再写“为什么要读无字之书”,多参加生活实践,使自己在社会实践中磨炼成长;再写“为什么要读心灵之书”,要多读自己的内心,多多反思,在理解自己的过程中成长。在“如何写清(
42、思路清晰)”上一般不会有问题,但在内容表达上,可能会比较空洞、平乏,估计考生课内素材运用比较多,比如史铁生、陶渊明、苏轼会卷土重来。若有新意的文章,肯定是跳出常规的,表达“具体”“实在”,比如呈现自身的阅读优势,联系沈从文我读一本大书也读一本小书这篇文章,比如采用诗化语言“读遍人生,自得繁花”之类。2017 浙江高考作文题,关注考生的时代性、关注考生的个性生命成长,表面上在是考查作文,实际上在考查思维能力、考查语文素养。而这也体现了浙江语文近年来一直努力的方向。【山东卷】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自己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60 分) 某书店开启 24 小时经营模式。两年来,
43、每到深夜,当大部分顾客离去,有一些人却走进书店。他们中有喜欢夜读的市民,有自习的大学生,有外来务工人员,也有流浪者和拾荒者。书店从来不驱赶任何人,工作人员说:“有些人经常看着看着就睡着了,但他们只要来看书,哪怕只看一页、只看一行,都是我们的读者;甚至有的人只是进来休息,我们也觉得自己的工作是有意义的。”要求:选准角度,自定立意;自拟题目;除诗歌外,文体不限;文体特征鲜明。山东卷:降低审题立意难度, 平稳过渡992017 年是山东省高考语文自主命题的最后一年。在保持试卷特色的基础上,在立德树人宗旨和语文素养考查目标统摄下,山东卷语文试题设计这个平和又富寓时代精神的作文题,降低审题立意难度,大力倡
44、导核心价值观,引领新风尚,努力实现了高考语文命题的平稳过渡。具体分析有以下五大特点。客观性。材料作文采用感性命题形式,以客观事实为内容,以形象事例为原料,需要考生由表及里,透过现象看本质。材料源自 2016 年 12 月 23 日光明日报对于安徽合肥一家新华书店 24 小时营业模式的评论短文。通过修改,处理掉其中明显的主观评判,把情感价值隐含在对事实现象的客观描述中。要求考生在材料给定的内容及含意的范围内,根据自己的感悟和联想,自主选好角度,选择立意和文体,以更有效地考查考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时代性。试题内容贴近社会生活和考生实际,切合时代脉搏。当今社会存在浮躁、急功近利的弊
45、端,阅读碎片化、网络化,独守精神的富有弥足珍贵;潜心读书、纸质阅读、修身养德竟成为一种奢侈,而手机低头族却如春江潮水,源源不绝;有的书店甚至把那些长期看书而不买书的学生赶出去,借口他们是书店,不是图书馆;市场经济大潮中,不少企业唯利是图,暗中排污,贿赂监管,制假售假拒绝承担社会义务,从不顾及社会效益,这种企业早晚要被社会淘汰。考生非常熟悉材料中的“书店”“书”“顾客”“读者”等概念,这些关键词可以引导考生思考书店的功能和文化属性、阅读意义、企业的发展理念等方面。人文性。试题内容彰显人文关怀,洋溢情感道德判断,有益于考生健全人格的培养。材料中“不驱赶任何人”的表述,表现了书店的人文态度和经营理念
46、,可以引发对书店经营目的与人文关怀、社会发展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等问题的思考。“经营模式”和“工作意义”这两个关键词,能够引导考生关注社会民生工程的问题,领悟做企业兼顾做公益、关注弱势群体、反哺社会也是企业应尽的义务,思考关于经济发展与精神文化同步提升和共赢同享的关系问题,为爱好读书者创设更好环境等。多元性。材料立意多元化,适合考生个性表达,能给考生提供充分的思考和写作空间。考生可以叙写心灵成长或精神栖息的感人故事,可以阐发理性思辨或问题探究的哲思等。平行立意的设置,大大降低了审题难度,拓展了学生写作空间,但是对考生的思维深度和个性表达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想写好也非易事。能够透过现象认识本质,
47、从感性材料得出理性思考,是写好这篇考场作文的关键。从书店角度立意。24 小时营业,书店搭建起弘扬正能量,助力真善美的平台。对此新理念、好做法予以褒扬,并正反对照,激浊扬清,写成议论文。从顾客、读者角度立意,抓分支观点,可以联系所给材料,书写个人对精神食粮的需求与享受,或书店的文化环境对自己成长的滋养价值意义,也可以紧扣书店文化环境谈人际关系问题等。倡导走进书之天堂,让读书滋养心灵;呼吁创设更加适宜时空,让知识改变人生等。探究性。该题有助于激励考生的发现意识、探索意识和创新精神。高考作文采用事实性材料形式,是试题创新的一个亮点,不仅可以有效地考查考生的发现问题的能力,而且在多元立意、开放性探究中,可以引导考生关注社会民生问题,探讨创新、发展理念,深入思考书店这类企业在新形势下的发展出路问题,思考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和谐发展的关系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