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新泰一中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质量检测历史试卷 2018、12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选择题答案涂在答题卡上,非选择题答案书写在答题纸上。3时间 90 分钟,满分 100 分。第 I 卷(选择题 48 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32 道小题,每小题 1.5 分,共 48 分)1有史学家认为,从三公九卿制到三省六部制的演变,反映了政治文明的进步,皇帝从后台走到了前台。从制度变革层面看,这里的“进步”主要是指A 便利了中央政府对地方的管理 B 政治中枢决策规范化C 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D 相权实际上有所分散2元代设立陕西行省,将一直属于巴蜀故地的汉中地区划入
2、陕西行省,使汉中进入以西安为中心的文化辐射圈。经过几百年的发展,今汉中地区虽然仍保留一些蜀地旧俗,但其西北关中氛围也更加明显了。对以上材料解释最合理的是A 区域文化是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的重要原则B 行政区划有利于增强行政区内的文化认同C 区域内的文化趋同有利于行省制度的推行D 行省制度有利于加强元朝中央对地方统治3中国古代科举制度向全社会敞开,但那繁琐的过程,漫长的求学之路,实际上却有利于那些足够财力进行多年的学习和准备的阶层。这说明科举制A 阶层的流动性有限 B 没有改变平民的等级观念C 具有封闭性 D 违背了公平原则4明朝之前,皇帝临时派出办理重大事情的官员,称谓名目繁多,缺乏统一的标准,而
3、且权限相对较小。明代,这类官员越来越受到重视,职衔前皆冠以“钦差”二字。到清代,钦差大臣承办的多是关涉国家安危的大事。这一变化反映了A 官僚机制运转更加灵活 B 封建统治危机日益增多C 地方自主权利得到加强 D 专制皇权管辖范围扩大25下表是摘引自古代史书中有关中国农业发展的一些历史叙述。据此可得出的共同结论是出处 论述汉书 文帝纪“农,天下之大本也,民所恃以生也,而民或不务本而事末,故生不遂。朕忧其然,故今兹亲率群臣农以劝之,其赐天下民今年田租之半”汉书 元帝纪“以三辅、太常、郡国公田及苑可省者,振业贫民。赀不满千钱者赋贷种、食” ;“江海陂湖园池属少府者以假贫民,勿租赋”后汉书 杜诗“迁南
4、阳太守造作水排,铸为农器,用力少,见功多,百姓便之广拓土田,郡内比室殷足”A 汉代区域农业发展不平衡 B 汉代政府推行轻徭薄赋C 汉代手工业技术获得发展 D 汉代政府实施重农政策6宋以后,北方水利工程项目日趋减少,南部各省如江苏、浙江、福建则快速增加,甚至明代的湖南与云南也增加了许多水利工程。关于上述变化的正确解读是A 显示政府对南方农业生产的重视 B 水利工程大多位于人口迁出地区C 可看出粮食作物生产中心的转移 D 上述省份都是工商业发达的地方7明朝中后期时尚之风盛行:唐伯虎之画,宣德之铜炉,时大彬之紫砂壶,成为人们普遍追求的时尚之物。苏州成为引领时尚之都,凡是做人“透骨时样” ,就被称为“
5、苏意” ,凡是衣服式样新颖,就被称为“苏样” 。以上现象反映的实质是A 明代世俗文化成为社会文化主流 B 苏州因商业兴盛而成为时尚之都C 商品经济浸染致使享乐观念流行 D 经济水平的提高丰富了精神生活8明末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田制中认为以田赋为主的传统财税制度存在“积累莫返之害”的弊端;当代学者秦晖进一步提示古代每一次“并税式改革”最后都陷入“税轻费生-并税除费-杂派滋生-税轻费重-并税除费-杂派又起”的循环。对此历史现象分析正确的是A 税制改革决定了历代封建王朝兴衰存亡B 田赋始终是古代朝廷最主要的财税来源C “税外杂派”多出自地方官吏贪腐行为D 小农经济支撑“大国财政”的必然结果9战国时,贵
6、贱天然有别的观念逐渐被人类本质无别、差别在于后天的观念所取代,人性3善恶的讨论成为争鸣的主题。据此可知此时A 对人类共同本性的探讨成为潮流 B 社会政治结构变动影响观念变迁C 强化社会秩序成为诸子思想共识 D 性恶论顺应了专制集权发展需要10董仲舒认为“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所以君主应当使“身之与天同者而用之,使喜怒必当义而出”,“使德之厚于刑也,如阳之多于阴也” 。这一思想A 蕴含了一定的辩证意识 B 完全突破了先秦儒学的范畴C 有利于约束君主的行为 D 完整阐述了天人互渗的关系11明清之际抨击君主的思潮“无需借助文本的传播,主要是口耳相传,也不受官员士大夫和道德的规范,按照实际生活
7、表现民众的真情实感,编成各种民歌、民谣等,在通衢阳市演唱、传播,以致从官员到民众对皇帝非议成风” 。这实际上是A 人们对当时封建秩序的大力抵制 B 民众追求民主政治的体现C 封建小农经济逐步解体的反映 D 市民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12据左传记载,公元前 510 年,各国诸侯为周王筑城,动土前,对工城的长、宽、高连沟洫在内的土石方及人工、材料,甚至各国劳动力的往返历程和所需干粮的数量,都计算得精确周到,使工程得以提前完成。这一记载说明当时A 诸侯听命于周天子 B 科学技术有了显著的进步C 人民受到残酷剥削 D 人们已掌握广泛数学知识13 “鸦片战争前,在广州附近和在从广东通到内地去的粤湘大道上,有
8、许多依靠对外贸易为生的劳动者” 。后来, “这些人中的大部分生计维艰,而不得不走进流浪者的队伍中去” 。这一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 鸦片战争后五口通商 B 广东人共同抵制洋货C “十三行”辞退员工 D 清政府严禁对外贸易14 全球通史记载,西方列强维持着几支炮舰舰队,在从上海到重庆 1500 里长、横穿中国中心的长江中巡逻。实际上英国海军中有位军官还拥有“长江海军少将”的头衔。该现象发生在A 南京条约签订后 B “二十一条”签订后C 辛丑条约签订后 D 马关条约签订后15蔡和森在中国共产党史的发展(1926 年) 中写到, “五四运动时,整个说来,国民党是站在群众运动之外的。北京、上海的学生虽
9、派代表找过国民党,他的领导人竟以无力参加拒绝” 。这表明4A 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革命客观发展的要求 B 五四运动为共产党的成立创造了组织条件C 国民党组织涣散急需改组D 国共合作被提到议事日程16阅读下图,该图是列强在 18931928 年间在华设立的商行户数。对 18931928 年间这一经济现象分析正确的是A 各国经济实力决定其在华的商行数 B 资本输出是此时期列强侵略的重要方式C 我国民族资本主义迎来短暂的春天 D 该时期德国完全放弃在华侵略利益17据统计,1936 年关内工业产值的 94是由上海、天津、青岛、广州、北平、南京、无锡 7 个城市提供的;全国 90以上的发电集中在东北和东南
10、沿海的几个大城市;1949 年,沿海地区的棉纺锭生产能力占全国的 87、毛纺锭的 90。这反映出近代中国A 区域经济发展和生产能力差异明显 B 政府能根据当时国情发展区域经济C 城市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 D 非常重视沿海地区和城市经济发展18周恩来在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为了适应经济建设的需要,教育部门应当首先集中力量发展和改进高等教育。中小学教育已有很大的发展,今后应当着重质量的提高。中小学教育中都应当注意劳动教育以便中小学毕业生广泛地参加工农业劳动。 ”这些教育举措A 有利于国民经济恢复任务的完成 B 直接推动国民教育体系的初步形成C 为“一五”计划的顺利实现创造
11、了条件 D 牢固树立了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1980 年代初期农村盛传一些民谣:“全家一起干,不到天黑不吃饭, ”“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 ”“农业实行大包干,粮食年年都翻番。 ”这反映出A 下放权力解放了生产力 B 农民获得土地所有权C 市场经济兼顾各方利益 D 土地流转有利于致富201979 年创办的计划经济研究学术期刊,先被更名为经济改革与发展 ,后又再5次被更名为宏观经济研究 。这反映了我国A 传统社会主义的研究价值下降 B 开始探索自己的建设道路C 推广了凯恩斯主义的成功经验 D 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逐渐明确211904 年,商务印书馆出版最新修身教科书 ,初小共 10
12、册,每册 20 课,200 课中没有涉及一个“君”字,300 个故事没有涉及一个“忠”字,大体提倡宽容、公平、进取、尚武等。这说明当时A 中小学教科书已经摆脱朝廷的干预 B 修身课程兼顾儒学传统和社会需求C 中小学教育已走出臣民教育的桎梏 D 教科书改革成为废除科举制的前奏22陈独秀在新青年中说:“无论政治学术道德文章,西洋的法子和中国法子,绝对是两样, “好像水火冰炭,断断不能相容” , “若是决计革新,一切都应该采取西洋的新法子。”他的主张A 忽视了文化的传承性与民族性 B 找到一条合适国情的救亡之路C 实质是无产阶级反对封建主义旧文化的斗争D 促进青年觉醒,瓦解了传统文化的社会根基23
13、十二铜表法的条文中,主要有三点:一是自由民在“私法”范围上平等;二是“有了成文法典他们就可以不再依靠贵族的记忆力。 ”三是“以后凡人民会议的所有决定都应具有法律效力。 ”这说明十二铜表法A 维护了私有财产 B 维护了罗马帝国境内平民的利益C 实现了社会平等 D 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平民的利益24光荣革命后,内阁会议由英王主持,内阁大臣完全对国王负责。1701 年议会通过法案,规定:凡是国王的诏令必须由同意这一诏令的政府大臣签署才能生效。这一变化表明A 君主立宪制逐渐完善 B 英国国王临朝而不执政C 议会掌握国家行政权 D 权利法案遭到破坏25根据美国 1787 年宪法,中央和州的权力均取自人民,
14、互不相属,各有一定的活动范围。这一规定体现了A 人民主权原则 B 分权制衡原则C 联邦共和原则 D 各州平等原则26在冷战过程中,美国先后发动了朝鲜战争、越南战争。由于越战的拖累和旷日持久的冷战,美国经济日衰,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由于冷战的需要,美国在资金和市场等6方面对其亚洲盟友以支持,促成了“四小龙”的腾飞。从中可以看出A 亚洲经济发展冲击两极格局 B 世界政治格局朝多极化发展C 亚太经济合作前景广阔 D 两极格局影响世界经济27下表是 17501880 年世界制造业产量的相对份额(%) (部分) 。表格数据的变化可说明国家 1750 年 1800 年 1830 年 1860 年 1880
15、 年中国 328 333 298 197 125印度 245 197 176 86 28英国 19 43 95 199 229美国 01 08 24 72 147A 垄断推动英美制造业领先世界 B 中印两国已成为英美的原料产地C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 D 工业革命改变了世界制造业格局28美国里根总统在 1981 年颁布行政命令,以“收益高于成本”原则 审核现行管制企业的规章,撤销和放宽了 60 多项管制条例。此后,联邦政府将原先负责的食品券和抚养未成年子女家庭补助等 40 多项补助项目交给州和地方政府承担,减轻社会保障责任。这表明美国联邦政府A 减少国家干预,减轻政府负担 B 放松经济管
16、制,恢复自由放任C 放弃社保责任,缩减福利规模 D 扩大政府职能,转移福利开支29国家主席习近平曾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的演讲中强调,坚持以和平合作、互利共赢为核心的丝路精神。有 130 多个国家和地区、70 多个国际组织派出代表参加论坛,其中包括联合国秘书长、世界银行行长、国际货币基余组织总裁等。 “一带一路”战略赢得肯定和支持是因为A 全球化趋势下和平与发展是共同要求 B 我国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国际准则C 公正合理的政治经济新秩序已经确立 D 全球化使我国的国际地位进一步提高30下图为 1918 年,苏俄著名诗人别德内伊关于反对富农的漫画。图中的字是“打倒” ,图下还附有诗
17、句:“怎么对付上帝,怎么对付富农,只有一句话:用刺刀捅进恶魔的肥厚肚皮” 。别德内伊的漫画和诗歌反映了苏维埃政权7A 反对封建的神学世界观 B 把富农视为最主要的敌人C 歌颂农业集体化的政策 D 对农村粮食进行垄断统制31意大利学者彼特拉克(1304 年一 1374 年)认为:在上帝的创造物中,人占据最高地位,因而对上帝的认识达到一定程度就可以了,应该把人作为思考的对象。这说明他A 具有反宗教的理性精神 B 注重对人的哲学化研究C 开启了文艺复兴的先河 D 意欲使人摆脱神学束缚32孟德斯鸠在其出版的罗马盛衰原因论中认为,共和时期的罗马之所以强盛,是因为当时的罗马公民享有政治权利,人人都是国家的
18、主人翁,具有爱国家、爱荣誉、爱自由的美德。据此可知,该篇文章的主旨是A 为阐发启蒙思想寻找历史渊源 B 赞美罗马共和制的诸多优点C 研究不同政体产生的不同影响 D 为法国大革命奠定理论基础第 II 卷(非选择题 52 分)二、非选择题(33 题 25 分,34 题 12 分,35 题 15 分,共 52 分)3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8材料一 两宋的海上丝绸之路从泉州和广州等地南下,可达东南亚和南亚,通今波斯湾、红海至欧洲,也可至非洲东海岸,除主干道外,还有许多支线。两宋先后在广州、泉州、明州、杭州等 12 处设有市舶使,专司外商货物税,还制定了市舶条或市舶法。进出口货物达 300 多种,进
19、口商品有香料、珍珠、象牙、药材等,主要出口纺织品、金属及其制品、陶瓷品、茶叶等商品,外贸分官营和私营,以后者为主。摘编自齐涛中国古代经济史材料二 英国进口贸易总额及百分比统计表(17841846 年)年份 总额 制成品(%) 粮食(%) 原料(%)17841786 203862144(105)8657(424) 9585(471)18141816 64741 731(11)27602(426)36408(563)18441846 819633544(43)27386(334)51033(623)英国出口贸易总额及百分比统计表(17841846 年)年份 总额棉织品(%)毛织品(%)其他纺织品(
20、%)其他制成品(%)粮食和原料(%)1784178612630744(60)3700(292)1334(106)4858(383)2032(159)181418164447418742(421)7855(177)3628(82)7783(175)6455(145)184418465842025835(442)8328(142)6349(109)10922(187)6986(120)材料三 改革开放 40 年来,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超过30%,是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稳定器和动力源。40 年来的改革开放,推动了我国对外贸易9的快速发展,货物贸易进出口既是我国开放性经济建
21、设的重要部分,也是经济增长的强力引擎和综合国力不断增强的重要支撑。自 2009 年起,我国已连续 9 年保持全球货物贸易第一大出口国和第二大进口国地位,是名副其实的制造大国、贸易大国。改革开放推升中国成为“世界工厂” , “中国制造”给全球消费者带来了诸多实惠, “中国市场”为全球经济发展创造了巨大空间, “中国奇迹”向世界经济增长提供了强劲动力。(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两宋海上丝绸之路的特点,说明两宋海上丝绸之路产生的社会影响。(9 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进出口贸易呈现的趋势,并分析原因。 (10 分)(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奇迹”出现的原
22、因。 (6 分)3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编者按:亮剑是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向全国青少年推荐的 100种优秀图书、100 部优秀影视片之一。 亮剑中体现的亮剑精神是:面对强大的对手,明知不敌,也要毅然亮剑,即使倒下,也要成为一座山,一道岭!亮剑精神,是我们国家军队的军魂。剑锋所指,所向披靡。 ) 亮剑中的许多情节反映了中国近现代史的重大历史现象。亮剑的主角李云龙,抗战初任八路军 386 旅独立团团长,指挥全歼骄横的日军山崎大队;后来,李云龙会同国民党 358 团团长楚云飞袭击日军县城守备部队,全歼日军守备部队官兵,从此二人惺惺相惜,成了朋友。1941 年冬天,李云龙率独立团
23、在野狼峪设伏,全歼日军两个中队,引起极大震动。日军为剪除独立团,袭击赵家峪,并将李云龙妻子抓进平安县城。于是,独立团直接进攻平安县城。攻城期间,楚云飞部自觉阻击驰援平安县城的日军。在平安县城之战后,楚云飞派两个营进驻李云龙团部所在地大孤镇,此举激怒了李云龙,李云龙以演习为名,围困楚云飞部,迫使其撤离大孤镇。抗战胜利后,内战爆发,李云龙与楚云飞在淮海战场上交战,双方险些同归于尽。结合中国近现代史的所学知识,从上述梗概中提取一个情节,指出它所反映的重大历史现象,并概述和评价该历史现象。 (要求:简要写出所提取的情节及历史现象,对历史现象的概述和评价准确全面。12 分)1035.(历史选修 1:历史
24、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 总理衙门设立之初,作为分理军机处“外国事务”的机构,在官制上也仿照军机处。随着外交事务的日益繁杂,国内已有不少外交改革的呼声。 “庚子事件”后,在西方外力的压迫下,外务部的设置和外交制度改革最终得以实施。1901 年制定的外务部章程中,设置左右丞、左右参议职位,并规定丞参备驻外公使之选,司员备驻外参赞、随员之选。这样,有能力的司员就有了可循上升的路径,原来总理衙门官员由内阁大学士及六部堂司临时兼任的情况有所改变。同时,外务部对翻译官更为重视,官设七品、八品、九品,并规定翻译官可升本部主事。自此,翻译官被定位成“职缺” ,保证了外语人才可长久地服务于外交事务。1907 年的
25、驻外使馆改革中,规定公使须“历充外国参赞随员多年及通晓外国语言文字之合格人员” ,并打破三年任期限制,若办事得力则可连任,而参随人员则全部改归外务部统一调派。据李书纬晚清外交七十年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晚清外交制度改革的原因。 (6 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晚清外交制度改革的意义。 (9 分)11高三上第二次质量检测历史参考答案1B。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实行三公九卿制度,其官员多带着皇帝家臣的属性,军国大权最终操纵在皇帝一人之手;而在隋唐三省六部制下,三省六部分工明确,又相互牵制,其职能也明确向国家公共权力转变,这种变化体现了权力中枢决策更具有制度保障与规范
26、化;故 B 项正确。材料所述为中央机构,没有涉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无法推断出便利了中央政府对地方的管理,排除 A。材料强调政治中枢决策规范化,与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无关,排除 C。材料中的进步是指政治中枢决策规范化,而不是单纯的相权有所分散,排除 D。2B。本题考查了元代的行省制。汉中本属于巴蜀故地,但被划入西安文化圈,说明区域文化不是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的重要原则,故排除 A 项;经过几百年发展,汉中地区的西北关中氛围更加明显,说明行省制度有利于区域内的文化趋同,而非文化趋同有利于行省制度推行,故排除 C 项; 题意没有反映行省制度对元朝统治的作用,故排除 D 项。根据题意可知,通过行省制
27、的设立,原属于巴蜀故地的汉中有了明显的西北关中氛围,说明行政区划有利于增强行政区内的文化认同,故选 B。3A。 “繁琐的过程,漫长的求学之路” “足够财力进行多年”说明科举制的过程、时间和财力等限制了普通民众发展,显然说明科举制对于阶层的流动性有限,故 A 项正确。材料没有说明科举制对于平民观念的改变信息,故 B 项错误。科举制是公开选拔,不是封闭选官,故 C 项错误。科举制相对于过去选官制度相对公平公正,故 D 项错误。4D.明清时期皇帝临时派遣的钦差大臣权限越来越大,这说明专制皇权管辖的范围越来越大,故 D 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出官僚机制的运转,故 A 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阶级矛盾激化等
28、封建统治危机,故 B 项错误;皇帝临时派遣的钦差大臣权限越来越大意味着地方自主权利越来越小,故 C 项错误。5D.“农,天下之大本也朕忧其然,故今兹亲率群臣农以劝之,其赐天下民今年田租之半”反映了统治者重视农业,主张轻徭薄赋。 “赀不满千钱者赋贷种、食”和“江海陂湖园池属少府者以假贫民,勿租赋”体现了统治者轻徭薄赋。 “造作水排,铸为农器,用力少,见功多,百姓便之”体现了重视改进生产工具。以上体现了统治者的重农政策,故选 D。材料没有比较不同地区农业发展的信息,排除 A;后汉书没有体现轻徭薄赋,排除 B;只有后汉书体现汉代手工业技术获得发展,排除 C。6C.试题分析:题干中描述了北宋后,南北兴
29、修水利工程的数量变化,仅此无法得出政府是否对农业的重视,故 A 项排除;材料中只是描述南北兴修水利工程的数量,没有谈及是12否在人口的迁出地区,故 B 项排除;据所学可知北宋时期,我国南方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经济重心不断南移,南宋时期南移完成,从而影响了南北水利工程的兴修,故 C 项正确;题干中无体现工商业的是否发达,故 D 项排除。7C.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朝中后期时尚之风盛行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人们普遍追求生活的享受和乐趣,故 C 项正确;A 项错在“主流” ,B 项不是材料反映的主旨信息,故错误;D 项是材料反映的现象,不是本质,故 D 项错误。8D.根据材料“税轻费生并税除费杂派滋生
30、税轻费重并税除费杂派又起”可知是财税制度改革后出现的结果,小农经济社会农民不仅承担田赋,还要承担徭役和各种地方摊派,各种费的产生成为必然,故 D 项正确。税制改革成功与否对政治统治产生一定影响,但不能决定了历代封建王朝兴衰存亡,故 A 项错误。改革后出现费用高于税收情况,由此推知田赋不是一直占最主要的地位,故 B 项错误。政府改革认可杂派,杂派不一定是官员个人行为,故 C 项错误。9B.根据所学可知,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社会转型的时期,贵贱天然有别的观念逐渐被人类本质无别、差别在于后天的观念所取代,说明社会政治结构的变动,与之相适应的思想观念也随之变化,故 B 项正确;战国时期的潮流并不是对人类
31、共同本性的探讨,排除 A 项;儒学强化社会秩序,并不是所有学派,故 C 项错误;性恶论是儒学的内容,儒学在当时并不适应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故 D 项错误。10C.材料“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 、 “身之与天同者而用之,使喜怒必当义而出”等反映了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天人合一的思想,目的在于约束君主行为,促使君主要施行仁政,故选 C;董仲舒阐述了社会治乱关系,有一定的辩证意识,但不符合主旨,故排除A;董仲舒的思想是对先秦儒家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排除 B;“天人互渗”的现象本身不存在,故排除 D。11A.根据材料可知,明清之际抨击君主的思潮,是对既存的封建秩序的抵制和打击,故A 项正确。材料反映了
32、人们对当时封建秩序的大力抵制,而不是民众追求民主政治,B 项错误。鸦片战争后,小农经济逐渐解体,C 项错误。必然结果一说绝对化,D 项错误。12D.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数学的发展,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及理解知识的能力。根据材料所述,春秋时期各诸侯为周王筑城,动土前,对工城的长、宽、高连沟洫在内的土石方及人工、材料,甚至各国劳动力的往返历程和所需干粮的数量,都计算得精确周到,这说明当时人们已经掌握了很多方面的广泛的数学知识,D 项正确;此时是春秋的诸侯争霸时期,A 项材料无法体现;材料未体现科学技术的显著进步,C 项错误;13人民受到残酷剥削,材料未体现。故选 D。13A.本题
33、考查了鸦片战争的影响。根据所学内容可知,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被迫签订南京条约 ,开放五口通商,广州不再是唯一的对外贸易港口,由此导致许多依靠对外贸易为生的劳动者生计维艰。与广东人是否抵制洋货、 “十三行”是否辞退员工没有关系,故排除 B、C 项。清政府是严格限制对外贸易,而不是严禁对外贸易,故排除 D 项。故选 A。14D.题干提到西方列强的炮舰舰队在上海到重庆的区域航行,结合所学可知,上海是在南京条约中被开放为通商口岸的,而重庆是在马关条约里被开辟为通商口岸的,故选 D 而排除 A;“二十一条”出现于马关条约之后,主要涉及中日关系,而题干中说到的西方列强中有英国,故排除 B;辛丑条约中没有开放
34、通商口岸的内容,故排除C。15A.从题干中国民党对待学生运动持拒绝的态度中可以看出,作为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代表,学生运动危害到了他们的自身利益,说明此时中国革命需要一个新型的无产阶级革命政党来领导,故答案为 A 项。中共诞生的组织条件是陈独秀李大钊的建党活动而非五四运动,排除 B 项;国民党对待学生运动拒绝的态度无法体现出国民党组织涣散急需改组,排除 C 项;1923 年,中共三大通过了国共合作的决定,国共合作被提到议事日程,排除 D 项。16B.在华设立商户是列强对中国进行经济侵略的表现。从示意图中可知,在华设立的商行户数增加较快,说明外国对华资本输出数量增加较快,故选 B;日本和俄国在
35、华设立商行较多,但经济实力并非最强,排除 A;我国民族资本主义迎来短暂的春天是在一战期间,时间不符,排除 C;德国在华设立了商行,总体趋势是增加,排除 D。17A.根据材料信息可知,中国区域经济结构和产值能力主要集中在东部少数城市,而内地的工业生产比重很小,故近代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和生产能力差异明显,A 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政府能根据当时国情发展区域经济,而是强调近代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和生产能力差异明显,排除 B 项。东部少数城市工业生产发展比重较大,但没有体现城市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排除 C 项。材料没有涉及政府对待区域经济发展和城市经济发展的态度,排除 D 项。18C.材料“全国人大一
36、次会议” “中小学教育中都应当注意劳动教育以便中小学毕业生广泛地参加工农业劳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周恩来在 1954 年第一届全国人大作的政府报告,这些举措的目的是为了一五计划的顺利完成,故 C 项正确,A 项错误;BD 项材料中没有体现。1419A.材料“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农业实行大包干,粮食年年都翻番”反映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的发展,解放了生产力,故 A 正确;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土地仍然归集体所有,故 B 错误;材料并未涉及市场经济兼顾各方利益的问题,故 C 错误;20 世纪 80 年代初期我国农村没有实行土地流转,故 D 错
37、误。故选 A。20D.杂志名称“计划经济” “经济改革” “宏观经济”体现出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关于经济体制改革变化信息,说明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逐渐明确,故 D 项正确;材料说明是经济政策研究,不是社会主义研究,故 A 项错误;开始探索自己的建设道路是 1956 年中共八大召开,故 B 项错误;凯恩斯主义经济政策主要是国家干预经济,材料说明中国逐渐走向市场经济,故 C 项错误。21B.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04 年清王朝还没有灭亡,排除 AC;由材料“大体提倡宽容、公平”的信息反映出课程体现儒学修身的传统, “进取、 尚武”反映出当时内忧外患的时代需要,B 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出教科书改革与科
38、举制之间的关系,故 D 项排除。22A.本题考查新文化运动,意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来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和知识的迁移和运用的能力。材料中对中西文化的观点存在绝对的肯定与否定,忽视文化的传承性与民族性,A 正确;新文化运动是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思想解放运动,C 错误;新文化运动并未真正找到正确的救亡道路,B 错误;新文化运动促进了青年觉醒,但“瓦解传统文化社会根基”的说法过于夸大,不符合史实,D 错误。故选 A。23D.十二铜表法是平民对贵族斗争的结果, “自由民在“私法”范围上平等” “不再依靠贵族的记忆力”说明该法律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平民的利益,故 D 项正确。材料没有提及保护私有财产的信息,故
39、A 项错误。 十二铜表法属于公民法,并不是维护罗马帝国境内自由民,故 B 项错误。阶级社会法律具有阶级性,并不会实现了社会平等,故 C 项错误。24A.根据材料中的“凡是国王的诏令必须由同意这一诏令的政府大臣签署才能生效” ,说明国王的权力受到内阁的制约,国王权力得到进一步限制,说明英国君主立宪制逐渐完善。故答案为 A 项。国王仍然拥有一定权力,还没有真正处于“临朝而不执政”的地位,排除B 项;议会掌握国家立法权,排除 C 项;颁布权利法案的目的就是限制国王权力,D 项说法错误,排除。25C.本题考查美国 1787 年宪法,旨在考查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根据
40、材料“中央和州的权力均取自人民,互不相属,各有一定的活动15范围” ,这体现了美国在加强中央权力的同时,在宪法也规定各州拥有的权力,实现了中央和地方权力的有机统一,这是美国联邦共和制原则的体现,C 项正确;A、B、D 三项不是材料信息体现的原则,排除。故选 C。26D.美国在世界范围内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使其在 20 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经济滑坡损失惨重,但美国客观上在资金和市场等方面对其亚洲盟友以支持,促成了若干国家经济的腾飞。从正反两方面反映出两极格局对世界经济的影响。故答案为 D 项。A 项材料没有涉及,排除;材料信息主要强调亚洲一些国家经济的发展与进步受美国影响,不是突出世界政治格局朝
41、多极化发展,排除 B 项;C 项材料信息不能反映,排除。27D.表格显示 1750 年中国占据世界制造业主导地位,1930 年之后英美等国逐渐占据世界制造业主导,主要是英国和美国等国家开展工业革命导致,说明工业革命改变了世界制造业格局,故 D 项正确。垄断属于第二次工业革命产物,不符合表格时间,故 A 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中印两国已成为英美的原料产地,故 B 项错误。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是第二次工业革命之后,不能涵盖表格信息,故 C 项错误。28A.材料“1981 年” “撤销和放宽了 60 多项管制条例” “40 多项补助项目交给州和地方政府承担,减轻社会保障责任”表明美国联邦政府在逐
42、步减少国家干预,缩减社会福利,减轻政府负担,故 A 项正确;B 项说法错误,错在“恢复自由放任” ;C 项说法错误,错在“放弃” ;D 项与材料相反,排除。29A.材料“以和平合作、互利共赢为核心的丝路精神”得到肯定与支持,说明全球化趋势下和平与发展是共同要求,故选 A;材料没有体现我国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国际准则,排除 B;目前公正合理的政治经济新秩序尚未确立,排除 C;30D.1918 年苏俄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对农民实行余粮收集制,即对农村粮食进行垄断统制。从材料反映的对富农的态度来看, “用刺刀捅进恶魔的肥厚肚皮”就是提倡对富农的无情剥夺。故答案为 D 项。A 项与漫画的背景无关,漫
43、画反映的主题是针对农民,而不是针对上帝,排除;当时国内外的反叛和干涉势力是最主要的敌人,排除 B 项;农业集体化到 1928 年开始实行,排除 C 项。点睛:本题属于历史漫画题。准确判定主题喻意,是解答历史漫画题的关键。解答此类试题需要注意的问题有:(1)读懂历史漫画的内涵,清晰了解当时的政治、经济、人文等方面的历史信息。 (2)深刻领会其通过造型夸张手段和丰富想象力反映出的事件内在本质特征。漫画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以其寓意深邃、针砭时弊、催人思考而成为近年历史和文科综合试题的取材内容,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1631D.彼特拉克是人文主义之父,主要倡导人文主义,促使人摆脱神学束缚,D
44、 正确;人文主义不是反宗教,A 错误;哲学化不是人文主义目标,B 错误;彼特拉克不是开启文艺复兴先河,C 错误。32A.孟德斯鸠赞美罗马共和制度诸多优点,其目的是为阐发自己的思想主张寻找理论和实践依据,因此排除 B,选择 A;题干中只提及了罗马政体的优点,并没有涉及其他政体,也没有涉及不同影响,排除 C;孟德斯鸠的启蒙思想确实为法国大革命的爆发奠定了理论基础,但是此题是考查孟德斯鸠写这篇文章的主要目的,而不是影响,排除 D。33.(1)特点:贸易范围广;政府加强管理;贸易商品种类繁多;私营贸易为主。影响: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促进了两宋封建经济的发展;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提升了中华文明的影响
45、力;推动了世界文明进程。(2)趋势:英国进出口贸易总额不断增加;进出口贸易逐渐以进口原料、出口棉织品等工业品为主。原因:英国资本主义民主代议制度的确立与完善;工业革命在英国的进行和完成;自由主义经济政策的盛行;英国“殖民霸主”和“世界工厂”的确立。(3)原因:社会经济发展和综合国力增强的影响;科技发展与创新的推动;对外开放的国策和开放型经济发展战略的作用;经济全球一体化和区域集团化的影响。34. 示例情节:李云龙和楚云飞袭击日军县城守备部队,惺惺相惜成了朋友。历史现象:这一情节反映出抗日战争时期国共两党合作抗日。概述和评价:20 世纪 30 年代,日本加紧侵略中国。1935 年华北事变后,中日
46、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国内抗日呼声高涨,抗日救亡运动不断发展,要求停止内战、一致抗日。1937 年卢沟桥事变后,日本全面侵华,威胁到国民党的统治中心地区,国民政府被迫宣战,并于 9 月公布国共合作宣言,标志着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实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国共两党合作抗日,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进行全民族的抗战,取得了抗日战争的最终胜利。35.(1)原因:外交事务日益繁杂的要求;国内有识之士提出改革建议;外国侵略势力的要求。 (6 分)(2)意义:有利于建立外交官员的激励机制;保证外语人才从事外交事务的稳定性;推动晚清外交制度的规范化和制度化;一定程度上顺应了时代潮流。 (9 分)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