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上饶县中学2017_2018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实验班,含解析).doc

上传人:roleaisle130 文档编号:1179666 上传时间:2019-05-16 格式:DOC 页数:28 大小:278.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西省上饶县中学2017_2018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实验班,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江西省上饶县中学2017_2018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实验班,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江西省上饶县中学2017_2018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实验班,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江西省上饶县中学2017_2018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实验班,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江西省上饶县中学2017_2018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实验班,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1 -上饶县中学 2019 届高二年级上学期第三次月考生 物 试 卷(实验班)一、选择题1. 已知某动物的体细胞内含 2N 条染色钵,那么该动物经过减数分裂产生的生殖细胞中含有染色体条数为A. 2N B. 4N C. N D. 3N【答案】C【解析】生殖细胞中染色体数目是体细胞的一半,所以染色体数目为 N 条。2. 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含有与体细胞染色体数目相同,但不含同源染色体的时A. 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 B. 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C. 减数分裂的间期 D. 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答案】B【解析】根据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中染色体数量变化规律,有丝分裂中只有后期因着丝点分裂导致染色体数目加倍(是体

2、细胞内的 2 倍,有同源染色体) ;而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有同源染色体分离,没有着丝点分裂,所以染色体不加倍,只是分裂结束后,每个子细胞内染色体数减半(是体细胞的 1/2,没有同源染色体) ;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因着丝点分裂染色体暂时加倍(正好与体细胞内相同,没有同源染色体) ,结束后每个子细胞内染色体数减半(是体细胞的 1/2,没有同源染色体) 。【考点定位】【名师点睛】二倍体生物体细胞内染色体为 2N,比较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中相关数量的变化:有丝分裂 减数第一次分裂 减数第二次分裂染色体数 前期中期后期末期 前期中期后期前期中期后期末期- 2 -2N 2N 4N 4N2N 2N 2N 2N N

3、 N 2N 2NN核 DNA 数 4N 4N 4N 4N2N 4N 4N 4N 2N 2N 2N 2NN染色单体数 4N 4N 0 0 4N 4N 4N 2N 2N 0 0同源染色体对数N N 2N 2NN N N N 0 0 03.生物体内某一个双链 DNA 分子中,下列比例正确的是A. A+T/C+G=1 B. A+G/C+T=1 C. G/T=1 D. A/C=1【答案】B【解析】【分析】碱基互补配对原则的规律:(1)在双链 DNA 分子中,互补碱基两两相等,A=T,C=G,A+G=C+T,即嘌呤碱基总数等于嘧啶碱基总数;(2)DNA 分子的一条单链中(A+T)与(G+C)的比值等于其互

4、补链和整个 DNA 分子中该种比例的比值;(3)DNA 分子一条链中(A+G)与(T+C)的比值与互补链中的该种碱基的比值互为倒数,在整个双链中该比值等于 1;(4)不同生物的 DNA 分子中互补配对的碱基之和的比值不同,即(A+T)与(C+G)的比值不同该比值体现了不同生物 DNA 分子的特异性;(5)双链 DNA 分子中,A=(A 1+A2)2,其他碱基同理。【详解】在双链 DNA 分子中,A 与 T 相等,G 与 C 相等,但是不能确定 A 与 G 或 C 之间的关系,因此 A+T/C+G 的值是不能确定的,A 错误;由于 A=T,G=C,因不同的 DNA 分子中A+G/C+T 的值都是

5、 1,B 正确;双链 DNA 分子中 G 与 T 是不配对的,因此 G/T 的值是不能确定的,C 错误;双链 DNA 分子中 A 与 C 是不配对的,因此 A/C 的值是不能确定的,D 错误。【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识记 DNA 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掌握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及其应用,并能运用其延伸规律准确答题。- 3 -4.如图是四位同学拼制的 DNA 分子平面结构部分模型,正确的是A. A B. B C. C D. D【答案】C【解析】磷酸、脱氧核糖交替链接,构成 DNA 分子的基本骨架,C 项正确;磷酸直接相连,A 项错误;磷酸、含氮碱基交替链接,B 项错误;磷酸分子相连接,D 项错误。5.

6、在生命科学发展过程中,证明 DNA 是遗传物质的实验是(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 摩尔根的果蝇杂交实验 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 T 2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烟草花叶病毒感染和重建实验A. B. C. D. 【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证明了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摩尔根的果蝇杂交实验证明了基因位于染色体上;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证明了 DNA 是促进 S 型细菌转化为 R 型细菌的转化因子;T 2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证明了 DNA 是噬菌体的遗传物质;烟草花叶病毒感染和重建实验证明了 RNA 是遗传物质故选:C6.关于转录和翻译的叙述,正确的是A. 转录时以核糖核酸为模板B. 一种

7、密码子只能编码一种氨基酸C. 一条 mRNA 上只能结合一个核糖体参与合成蛋白质D. 一条 mRNA 上的密码子数与对应的 tRNA 数相等【答案】B- 4 -【解析】【分析】转录是以 DNA 的一条链为模板,以四种核糖核苷酸为原料合成 RNA 的过程;翻译是以信使RNA 为模板,合成具有一定氨基酸顺序的蛋白质的过程。【详解】转录的模板 DNA 的一条特定的链,A 错误;一种密码子只能决定一种氨基酸,而一种氨基酸可能由多种密码子决定,B 正确;一条 mRNA 上可以同时结合多个核糖体,同时控制多条相同的肽链的合成,C 错误;mRNA 上的终止密码是没有对应的 tRNA 的,因此一条 mRNA上

8、的密码子数应该少于其对应的 tRNA 数,D 错误。【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了解转录和翻译过程,弄清楚两个过程的模板、原料、产物等,进而根据题目要求分析答题。7.孟德尔的遗传规律不能适用于以下哪些生物 病毒 蓝藻 绿色开花植物 哺乳动物A. 仅 B. C. D. 【答案】B【解析】【分析】孟德尔遗传定律只适用于进行有性生殖的真核生物的核基因的遗传,因此病毒、原核生物、真核生物的细胞质基因的遗传都不遵循孟德尔遗传规律。【详解】病毒每一细胞结构,不能进行有性生殖,其遗传不遵循孟德尔遗传规律,错误;蓝藻是原核生物,不能进行有性生殖,其遗传不遵循孟德尔遗传规律,错误;绿色开花植物能进行有性生殖,其细胞

9、核基因的遗传遵循孟德尔遗传规律,正确;哺乳动物能进行有性生殖,其细胞核基因的遗传遵循孟德尔遗传规律,正确。因此孟德尔的遗传规律不能适用于,故选 B。【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识记孟德尔遗传规律的内容及使用范围,明确孟德尔遗传规律只适用于进行有性生殖的真核生物的核基因的遗传,再根据题干要求作出准确的判断即可。8. 香豌豆中,只有当 A、B 两显性基因共同存在时,才开红花。一株红花植株与 aaBb 杂交,后代中有 3/4 开红花;若让此株红花植株自交,则其自交后代的红花植株中,杂合子占A. 0 B. 1/2 C. 2/3 D. 8/9【答案】C【解析】- 5 -根据该红花植株与 aaBb 杂交,后代

10、子代中有 3/8 开红花,可知基因型 A_B_的比例为3/8,3/8=3/41/2,故可以推测出亲本杂交组合中有一对基因是杂合子自交,后代显性出现的比例是 3/4,还有一对基因是杂合子测交,后代显性出现的比例是 1/2,所以可以推测出该红花亲本的基因型为 AaBb。若让此红花植株自交,根据孟德尔的杂交试验可知后代中红花植株 A_B_出现的比例是 9/16,红花纯合子 AABB 出现的比例为 1/16,故红花后代中纯合子占(1/16)(9/16)=1/9。故选:A。9.如下图的四个遗传图中,能够排除和色盲传递方式一样的一组是 A. B. C. D. 【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人类遗传病的有关

11、内容。色盲属于伴 X 染色体隐性遗传,具有母患子必患,女患父必患。由此排除。故本题选 C。10.下面四图,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都可能发生的是A. B. C. D. 【答案】D【解析】【分析】据图分析,图中曲线是有丝分裂过程中 DNA 含量变化曲线,是减数分裂过程中 DNA 含量变化曲线,是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变化曲线,是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含量变化曲线。【详解】根据以上分析已知,代表有丝分裂过程中 DNA 的变化,有丝分裂过程中可能发生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但是不能发生基因重组,错误;代表减数分裂过程中 DNA 的变- 6 -化,减数分裂过程中可以发生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

12、异,正确;代表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有丝分裂过程中可能发生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但是不能发生基因重组,错误;代表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减数分裂过程中可能发生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正确。因此图示四种曲线中,可以发生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的是,故选 D。【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理解减数分裂和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DNA 的变化及生物变异的类型和发生时间等知识要点,能够根据图中曲线图的走势判断各个图代表的细胞分裂方式以及相关物质。11.用花药离体培养法得到马铃薯单倍体植株,当它进行减数分裂时,能观察到染色体两两配对,共有 12 对。据此可推知马铃薯是A. 二倍体 B.

13、三倍体 C. 四倍体 D. 六倍体【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单倍体的概念。用花药离体培养得到单倍体植株,单倍体的体细胞中含有本物种配子的染色体数目,单倍体植株进行减数分裂时,染色体能两两配对,说明细胞中含有两组染色体,据此可推知产生花药的马铃薯的体细胞中含有四组染色体,故为四倍体。所以应选C。点评:单倍体的概念是学生较难理解的难点,要通过识记概念并结合具体的例子来分析理解。12.下列培育新品种与其育种方法的对应关系不正确的是A. 培育“特异功能”的细菌-单倍体育种 B. 无子西瓜-多倍体育种C. 植物体表达动物蛋白-基因工程育种 D. 矮秆抗病小麦-杂交育种【答案】A【解析】【分析】四种育种方

14、法的比较如下表:杂交育种 诱变育种 单倍体育种 多倍体育种方法杂交自交选优辐射诱变、激光诱变、化学药剂处理花药离体培养、秋水仙素诱导加倍 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 7 -原理基因重组 基因突变 染色体变异(染色体组先成倍减少,再加倍,得到纯种)染色体变异(染色体组成倍增加)【详解】细菌属于原核生物,无染色体,无法进行有性生殖,因此不能用单倍体育种,可用诱变育种或基因工程育种技术,将外源基因导入细菌,进而培育出“特异功能”的细菌,A错误;无籽西瓜的培育采用的是多倍体育种,B 正确;植物体表达动物蛋白是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实现的,即将外源基因导入植物细胞的育种方式,其原理是基因重组,C 正确;用

15、高秆抗病小麦与矮秆不抗病小麦杂交,培育矮秆抗病小麦的方法是杂交育种,D 正确。【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了解常见的几种育种方法的过程和原理,并能够分析题目中每一个品种采用的育种方法及其所遵循的原理,切记不能相互混淆。13.豌豆是一年生植物高茎对矮茎为显性,绿色豆荚对黄色豆荚为显性用纯合矮茎绿色豆荚豌豆和纯合高茎黄色豆荚豌豆培育出矮茎黄色豆荚豌豆植株,用杂交育种和单倍体育种,分别需要的时间是A. 3,2 B. 2,2 C. 3,3 D. 2,1【答案】A【解析】由题意可知想得到的性状是一个显性一个隐性性状,用杂交育种在 F1 得到的是双显性,F2得到有矮茎黄色,所以需要 3 年,B、D 错误。而用

16、单倍体育种在 F1 的花药离体培养得到单倍体植株,然后用秋水仙素处理得到纯合的可育的二倍体植株,所以需要 2 年,A 正确。【考点定位】本题考查育种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掌握程度。【名师点睛】常见遗传育种方式的不同点方法 原理 常用方法 优点 缺点 代表实例杂交育种基因重组杂交操作简单,目标性强育种年限长矮秆抗病小麦诱变育种基因突变辐射诱变、激光诱变等提高突变率,加速育种进程有利变异少,需大量处理实验材料高产青霉菌株- 8 -多倍体育种染色体变异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操作简单,且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所需品种所得品种发育迟缓,结实率低;在动物中无法开展无子西瓜、八倍体小黑麦单

17、倍体育种染色体变异花药离体培养后,再用秋水仙素处理明显缩短育种年限技术复杂,需要与杂交育种配合“京花 1号”小麦基因工程育种基因重组将一种生物特定的基因转移到另一种生物细胞中能定向改造生物的遗传性状有可能引发生态危机转基因抗虫棉14.下列关于育种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 诱变获得的突变体多数表现出优良性状B. 诱变育种和杂交育种均可形成新的基因C. 三倍体植物不能由受精卵发育而来D. 用物理因素诱变处理可提高突变率【答案】D【解析】【分析】四种育种方法的比较如下表:杂交育种 诱变育种 单倍体育种 多倍体育种方法杂交自交选优辐射诱变、激光诱变、化学药剂处理花药离体培养、秋水仙素诱导加倍 秋水仙素处

18、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 9 -原理基因重组 基因突变 染色体变异(染色体组先成倍减少,再加倍,得到纯种)染色体变异(染色体组成倍增加)【详解】基因突变是随机的和不定向的,且大多数是有害的,诱变育种虽可提高突变率,但有利变异的个体往往不多,A 错误;诱变育种的原理是基因突变,可形成新的基因,而杂交育种的原理是基因重组,不能形成新的基因,B 错误;三倍体植物是由二倍体产生的配子与四倍体产生的配子受精产生的受精卵发育而来的,C 错误;诱变育种具有的优点是可以提高突变率,缩短育种周期,以及能大幅度改良某些性状,所以用物理因素诱变处理可提高突变率,D 正确。【点睛】育种实际上是对遗传基本规律和变异知识的应

19、用,考试中常以某一作物育种为背景,综合考查诱变育种、杂交育种、单倍体和多倍体育种及基因工程育种的区别与联系,这部分需要重点记忆杂交育种的概念和原理以及诱变育种的原理。15.基因工程的操作工具“剪刀”指的是A. 限制酶 B. DNA 连接酶 C. 运载体 D. 解旋酶【答案】A【解析】【分析】DNA 重组技术至少需要三种工具:限制性核酸内切酶(限制酶) 、DNA 连接酶、运载体。限制酶:能够识别双链 DNA 分子的某种特定核苷酸序列,并且使每一条链中特定部位的两个核苷酸之间的磷酸二酯键断裂;DNA 连接酶:连接的是两个核苷酸之间的磷酸二酯键;运载体:常用的运载体:质粒、噬菌体的衍生物、动植物病毒

20、。【详解】限制性内切酶是基因工程的“剪刀” ,A 正确; DNA 连接酶是基因工程的“针线” ,B 错误;运载体是基因工程的运输工具,C 错误;解旋酶不是基因工程的工具,D 错误。【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了解基因工程的三种基本工具,识记三种根据的具体作用,并识记三种工具的形象比喻,进而选择出正确的答案。16.下列事例,不属于拉马克生物进化理论所解释的是A. 鼹鼠由于长期生活在地下,所以视力很弱B. 人类的盲肠没有家兔的发达,是长期吃熟食的结果C. 由于草少而改吃树叶,经常伸长脖子,鹿逐渐变为长颈鹿D. 由于煤烟染黑了树木,曼彻斯特地区的浅色桦尺蠖逐渐被深色所代替- 10 -【答案】D【解析】A

21、、B 和 C 属于拉马克的用进废退学说;D 是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故选 D17.下列关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 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B. 基因突变为生物的进化提供极其丰富的来源C. 自然选择学说是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核心D. 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答案】B【解析】【分析】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形成;在生物进化过程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

22、必要条件。【详解】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也是生物繁殖的基本单位,A 正确;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其中突变包括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B 错误;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核心是自然选择学说,C 正确;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D 正确。【点睛】解题时要掌握知识的关键所在,比如要知道:生物进化的方向是由自然选择来决定的;生物进化的过程实质上是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变化的过程;研究物种间的差异,关键是研究它们能否形成生殖隔离。18.昆虫的保护色越来越逼真,昆虫天敌的视觉也越来越发达,结果双方都没有取得明显的优势这说明了A. 双方在斗争中不分胜负 B. 生存斗争是生物进化的内因C. 双方相互选择,

23、共同进化 D. 生物有利变异的积累【答案】C【解析】【分析】共同进化是指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例如一种植物由于食草昆虫所施加的压力而发生遗传变化,这种变化又导致昆虫发生遗传性变化,- 11 -而不是几个物种朝一个方向进化,它包括:“精明的捕食者”策略:捕食者一般不能将所有的猎物吃掉,否则自己也无法生存;“收割理论”:捕食者往往捕食个体数量多的物种,这样就会避免出现一种或几种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占绝对优势的局面,为其他物种的形成腾出空间有利于增加物种的多样性。【详解】昆虫的保护色越来越逼真,越能生存下来,并繁殖后代,这是适者生存,经过若干代的自然选择保护色得到

24、积累加强;天敌的视觉越发达,容易发现食物昆虫,能获得食物而生存,否则就会不适者被淘汰,这是双方长期相互选择、共同进化的结果,故选 C。【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要明确共同进化的概念:“共同进化是指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 ,着重理解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影响导致共同进化。19.一个随机交配的种群中,在没有迁移等条件下,两年内该种群的基因型频率的变化如表根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在这两年中与这对基因有关的判断,正确的是年份 AA(%) Aa(%) aa(%)1 40 20 402 25 50 25A. 该种群没有表现出生物的进化 B. 该种群将朝着 Aa 增多的方向进化C

25、. 该种群的生活环境有较大变化 D. 该种群将较容易发生基因突变【答案】A【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信息和表格数据分析,第 1 年时 AA=40%,Aa=20%,aa=40%,因此 A 的基因频率为40%+1/220%=50%,a 的基因频率为 40%+1/220%=50%;第二年 AA=25%,Aa=50%,aa=25%,因此 A 的基因频率为 25%+1/250%=50%,a 的基因频率为 25%+1/250%=50%。【详解】根据以上分析已知,两年内种群的基因频率没有发生变化,说明了生物没有发生进化,A 正确;根据题干信息无法判断基因型的变化规律,B 错误;该种群基因频率不变,由此可推测该

26、种群生活环境没有发生较大变化,C 错误;由于种群的基因频率没有发生改变,- 12 -说明该种群的基因没有发生突变,D 错误。【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利用基因型频率计算基因频率的方法与公式,分别计算两年的种群基因频率,明确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20.已知苯丙酮尿症是位于常染色体上的隐性遗传病据调查,该病的发病率大约为 1/10000,请问在人群中该苯丙酮尿症隐性致病基因(a)基因的频率以及携带此隐性基因的携带者(Aa)基因型频率分别是A. 1%和 0.99% B. 1%和 1.98%C. 1%和 3.96% D. 1%和 0.198%【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由题干中“苯丙酮

27、尿症是位于常染色体上的隐性遗传病”和“该病在人群中的发病率大约为 1/10000”,可知 aa 的频率为 1/10000,计算得 a 的频率为 1/100。A+a=1,所以 A 的频率为 99/100, Aa 的频率为 2(99/100)(1/100)=99/500。考点:本题考查基因频率与基因型频率计算的知识。意在考查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21.能影响基因频率改变的因素有 基因突变 染色体变异 自然选择 隔离A. B. C. D. 【答案】D【解析】【分析】基因频率是在种群基因库中某一基因占所有等位基因的比例,影响基因频率的变化因素有突变,自然选择,迁入和迁出、遗

28、传漂变等。【详解】基因突变可以影响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正确;染色体变异是基因频率改变的因素之一,正确;自然选择通过作用于不同表现型的个体,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正确;隔离使不同的种群之间不能进行基因交流,可能使不同的种群的基因频率改变的方向不同,正确。因此,能够影响种群基因频率的因素有,故选 D。【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了解种群基因频率的概念,能够科学的解释题中每一个选项对基因频率可能产生的影响。22. 下列关于生物遗传、变异和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13 -A. 新物种的形成一定需要经过地理隔离B. 二倍体水稻的花药经离体培养,可得到单倍体水稻,稻穗、米粒均变小C. 自然选择过程中,直

29、接受选择的是基因型,进而导致基因频率的改变D. 二倍体西瓜与四倍体西瓜之间存在生殖隔离【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新物种的形成不一定要经过地理隔离但一定要经过生殖隔离,故 A 错误。二倍体水稻花药离体培养得到的是单倍体,单倍体一般是高度不育的,没有米粒,故 B 错误。自然选择过程中,直接受选择的是表现型,故 C 错误。二倍体与四倍体西瓜形成的三倍体西瓜是不育的,说明它们之间存在生殖隔离,故 D 正确。考点:本题考查变异与生物进化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掌握程度。23.下列有关地理隔离的叙述错误的是A. 造成地理隔离的障碍,对于陆生生物往往是水域、山脉、沙漠等,对于水生生物一般是陆地

30、B. 地理隔离在物种形成中起着促进性状分歧的作用C. 地理隔离对人类没有影响D. 物种大多是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最后出现生殖隔离而形成的【答案】C【解析】【分析】地理隔离指由于某些地理方面的阻碍而发生的,群体生活在不同的栖息地,彼此不能相遇,如海洋、大片陆地、高山和沙漠等,阻碍了生物的自由迁移、交配、基因交流,最后就形成为独立的种。【详解】地理隔离指由于某些地理方面的阻碍而发生的,如陆地上的山川、水域,海洋间的陆地等,A 正确;地理隔离使同种生物不同种群间不能进行基因交流,在物种形成中起着促进性状分歧的作用,B 正确;地理隔离对包括人类在内的所有物种都有影响,C 错误;物种大多是经过长期的地理

31、隔离,最后出现生殖隔离而形成的,D 正确。【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了解地理隔离的概念,明确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生殖隔离,而在此过程中地理隔离起到了重要的作用。24.下列关于隔离的叙述,错误的是- 14 -A. 隔离阻止了种群间的基因交流B. 多数物种的形成都要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C. 种群基因库间的差异是产生生殖隔离的根本原因D. 多倍体植物的产生不需要经过隔离【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物种:指分布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而且在自然状态下能互相交配,并产生出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个体隔离:指不同种群之间不能进行基因交流的现象,分为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

32、,长期的地理隔离有可能导致生殖隔离进而产生新物种解:A、隔离阻止了种群间的基因交流,A 正确;B、多数物种的形成都要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最后形成生殖隔离,B 正确;C、种群基因库间的差异是产生生殖隔离的根本原因,C 正确;D、多倍体植物的产生不需要地理隔离,但必需经过生殖隔离,D 错误故选:D考点:物种的概念与形成25.下表表示中华绒螯蟹三个群体间某基因片段的差异率从中可以看出,这三个群体之间表现出群体间 群体 1 与群体 2 群体 2 与群体 3 群体 1 与群体 3某基因片段差异率 15.1% 16.2% 15.3%A. 遗传多样性 B. 物种多样性 C. 生境多样性 D. 生态系统多样性【

33、答案】A【解析】【分析】生物进化过程实际上是生物与生物、生物与无机环境共同进化的过程,进化导致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主要包括:基因的多样性、物种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详解】根据表格分析可知,中华绒螯蟹三个群体间某基因片段存在着或多或少的差异,这- 15 -说明三个群体之间基因的种类是不同的,表现出了基因的多样性即遗传多样性,故选 A。【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了解生物多样性的三种类型以及相关多样性的概念,能够根据表格数据判断其体现的生物多样性种类。26.人体中内环境稳态所包含的内容不包括A. 血浆中各种化学成分的相对稳定 B. 细胞质基质渗透压的相对稳定C. 组织液的温度相对稳定 D.

34、血浆 pH 的相对稳定【答案】B【解析】【分析】内环境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主要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内环境稳态是正常机体在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内环境稳态包括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主要包括温度、渗透压和 pH)和各种化学成分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详解】血浆中各种化学成分的相对稳定属于稳态的内容,A 正确;细胞质基质属于细胞内部,不属于内环境,B 错误;组织液的温度相对稳定属于理化性质的稳定,属于稳态的内容,C 正确;血浆渗透压的相对稳定属于理化性质的稳定,属于稳态的内容,D 正确。【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了解内环境的组成成分、内环境稳态的含义,

35、对于内环境组成成分和内环境稳态的概念的理解是本题考查的重点。27.体液是动物及人体内含有的液体,它包括 细胞内液 血浆 淋巴 组织液 消化液A. B. C. D. 【答案】D【解析】体液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细胞外液主要由组织液、血浆、淋巴组成,是人体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又叫内环境,消化液为外界环境。28.下列不属于内环境稳态失调的实例是A. 组织水肿 B. 尿毒症 C. 镰刀型贫血症 D. 血钙过低肌肉抽搐【答案】C【解析】【分析】- 16 -内环境稳态是在神经、体液和免疫调节的共同作用下,通过机体的各器官,系统的分工合作,共同维持相对稳定的状态,是机体进行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常见的稳态失

36、调:血糖平衡失调-低血糖、糖尿病等;pH 失调-酸中毒、碱中毒;渗透压失调(如呕吐等)-细胞形态、功能异常;体温失调-发热、中暑等。【详解】组织水肿是由于组织液增多引起,属于人体内环境稳态失调的实例,A 正确;尿毒症是因为肾脏有问题代谢废物不能排除,引起内环境稳态失衡导致,B 正确;镰刀型贫血症是由基因突变引起,不属于内环境稳态失调的实例,C 错误;血液中钙过低会导致肌肉抽搐,属于内环境稳态失调的实例,D 正确。【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了解内环境的成分以及内环境稳态的实质,明确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当外界环境的变化过于剧烈,或人体自身的调节功能出现障碍时,内环境的稳态就会遭到破

37、坏。29.人体的渴觉中枢,渗透压感受器,水盐平衡调节中枢,体温调节中枢分别位于A. 大脑皮层,下丘脑,下丘脑,大脑皮层 B. 下丘脑,下丘脑,下丘脑,下丘脑C. 脊髓,下丘脑,大脑皮层,下丘脑 D. 大脑皮层,下丘脑,下丘脑,下丘脑【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据分析可知,大脑皮层是高级中枢,是人体的渴觉中枢;下丘脑是内分泌系统的总枢纽下丘脑既能传导神经冲动,又能分泌激素的作用,下丘脑还是体温调节、血糖调节、水盐平衡调节的中枢;同时还是渗透压感受器,能感受渗透压升降。考点:本题考查神经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30.下列关于神经调节的说法,正确的是

38、A. 感受器有多种,不同的感受器上产生的感觉不一样B. 兴奋在反射弧中以神经冲动的方式双向传递C. 大脑皮层 S 区发生障碍的患者不能听懂别人讲话D. 效应器由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腺体组成【答案】D【解析】【分析】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 17 -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构成;反射必须依赖于反射弧的结构完整性;兴奋在神经纤维上是以电信号的形式传导的,在神经元之间通过神经递质传递的,由于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故兴奋在神经元间的传递是单向的。【详解】各种感觉是在大脑皮层产生的,A 错误;神经元之间的结构基础是突触

39、,由于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所以兴奋在神经元之间只能单向传递,B 错误;大脑皮层 S 区发生障碍的患者能听懂别人讲话,但是却不能说话,C 错误;效应器由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所所支配的肌肉、腺体组成,D 正确。【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识记反射弧的组成,理解和掌握神经冲动的产生及传导过程,明确产生感觉的中枢在大脑皮层,并能够根据突触处兴奋传递的特点判断反射弧中兴奋传导的方向。31.将神经细胞置于相当于细胞外液的溶液(溶液 S)中,可测得静息电位。给予细胞一个适宜的刺激,膜两侧出现一个暂时性的电位变化,这种膜电位变化称为动作电位。适当降低溶液 S 中的 Na+浓度,测量该细胞的静息

40、电位和动作电位,可观察到()A. 静息电位值减小 B. 静息电位值增大C. 动作电位峰值升高 D. 动作电位峰值降低【答案】D【解析】钠离子只会影响动作电位,对静息电位没有影响,AB 错误,钠离子内流形成动作电位,钠离子浓度降低,动作电位峰值降低,C 错误,D 正确。【考点定位】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名师点睛】学生对 Na 浓度与膜电位曲线关系的分析理解不清Na 浓度与膜电位曲线关系的分析方法(1)分析依据:动作电位是由 Na 内流形成的,只有足够量的 Na 才会引起正常动作电位的形成。(2)实例分析:如图表示枪乌贼离体神经纤维在 Na 浓度不同的两种海水中受刺激后的膜电位变化情况,其中 b

41、 表示的是在低浓度海水中的电位变化,因为 Na 内流不足,所以形成的电位差较小,不能形成正常的电位。- 18 -32. 下列关于突触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兴奋从轴突传递到细胞体只能通过突触实现B. 神经元之间的信息传递常常需要进行信号转换C. 神经递质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D. 神经递质通过主动转运进入突触间隙【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在神经纤维上传导是双向的,可从轴突传到细胞体,A 错误;神经元之间的信息传递需要神经递质来传递信息,B 正确;神经递质的化学本质是有机物,不一定是蛋白质,C 错误;神经递质通过胞吐进入突触间隙,D 错误。考点:本题考查突触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识记所列知识点,

42、并能运用所学知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的能力。33. 下列有关兴奋传导的叙述,正确的一项是A. 神经纤维膜外局部电流的流动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相同B. 兴奋只能以局部电流的形式在多个神经元之间单向传导C. 突触小体完成“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D. 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特异性受体后,使突触后膜发生电位变化【答案】D【解析】神经纤维膜外局部电流的流动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相反,A 错。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还需要转换成化学信号,B 错误。突触小体完成的是电信号到化学信号的转变,C 错误。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电位的改变,D 正确。考点: 神经调节点评:识记兴

43、奋产生、传导和传递过程是解答本题关键。- 19 -34.表中激素与作用的靶细胞及功能相对应的一组是A 促甲状腺激素 垂体细胞 促进垂体细胞合成与分泌甲状腺激素B 甲状腺激素 神经细胞 提高神经系统兴奋性C 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 卵巢细胞 直接促进雌性激素的合成D 胰岛素 肝细胞 促进肝糖原的分解A. A B. B C. C D. D【答案】B【解析】【分析】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能够作用于垂体,促进垂体细胞合成与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促性腺激素) ,该激素作用于甲状腺(性腺) ,促进甲状腺激素(性激素)的合成与分泌。【详解】促甲状腺激素作用的靶细胞是甲状腺,促进甲状腺

44、细胞合成分泌甲状腺激素,A 错误;甲状腺激素作用的靶细胞是全身各处细胞,包括神经细胞,能提高神经细胞的兴奋性,B 正确;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的靶细胞的垂体细胞,可促进垂体分泌促性腺激素,C 错误;胰岛素作用的靶细胞是肝细胞等各处细胞,能够促进肝糖原的合成,D 错误。【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细胞中的各种激素的产生器官、生理作用和作用的靶细胞,进而分析表格中中的各种激素,注意促激素释放激素、促激素和相关激素之间的关系。35.给成年老鼠连续三周饲喂甲状腺激素,与对照组比较,会出现( )A. 体重增加B. 嗜睡C. 耗氧量下降D. 对低氧环境耐受能力下降【答案】D【解析】- 20 -36. 下列属于

45、人在寒冷环境中身体变化的是皮肤血管收缩增加皮肤血流量汗液分泌增多汗液几乎不分泌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肾上腺分泌的肾上腺素增加骨骼肌战栗代谢活动增强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A. B. C. D. 【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人在寒冷环境中会通过增加产热、减少散热来维持体温的恒定增加产热的途径有:骨骼肌战栗、立毛肌收缩、肾上腺素和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从而提高代谢;减少散热的途径有:皮肤血管舒张,增加皮肤的血流量,汗液分泌增多解:寒冷环境中,皮肤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进而减少散热量,正确;寒冷环境中,皮肤的血流量减少,进而减少散热量,错误;寒冷环境中,汗液分泌减少,进而减少散热量,错误;汗液几乎不分泌,进而减

46、少散热量,正确;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提高细胞的代谢水平,增加产热量,正确;错误;肾上腺髓质分泌的肾上腺激素增多,提高细胞的代谢水平,增加产热量,正确;骨骼肌颤栗,增加产热量,维持体温的相对恒定,正确;代谢活动增强,增加产热量,正确所以,正确故选:A考点: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37. 下图能反应正常人饭后血液中胰高血糖素含量变化趋势的曲线是( )- 21 -【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饭后 2 小时左右,由于消化吸收,血糖含量升高,胰岛素分泌增加,胰高血糖素分泌减少;34 小时后由于代谢消耗,血糖含量减少,这时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以使血糖浓度趋于稳定,所以胰高血糖素含量变化为先减少后增加。

47、故选 B。考点:本题考查血糖调节等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对图形信息的分析能力。38.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中,起主要作用的是A. 激素调节 B. 体液调节C. 神经调节 D. 化学物质调节【答案】C【解析】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有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两种基本形式,其中神经调节占主导地位,神经调节控制体液调节,而体液调节包括激素调节和其他化学物质的调节。故选 C。【考点定位】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名师点睛】动物和人体都是开放的系统,要维持内环境的稳态并与外界环境相适应,都离不开生命活动的调节,其调节方式包括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其中神经调节扮演了主要角色,即以神经调节为主,体液调节为辅39.下

48、列有关人体水分调节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 大量饮水,则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B. 渴觉中枢兴奋,则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C. 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则尿量增加D. 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则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答案】D【解析】【分析】- 22 -体内失水过多或食物过咸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感受器受到刺激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多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增加尿量减少,同时大脑皮层产生渴觉(饮水) ;体内水分过多时: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下丘脑感受器受到刺激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少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减少尿量增加。【详解】大量饮水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则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A 错误;渴觉中枢兴奋时,说明细胞外液渗透压高,则体内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多,B 错误;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进而导致尿量减少,C 错误;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则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以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D 正确。【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了解人体内水分调节的过程,能够根据抗利尿激素的作用判断在细胞外液渗透压改变时的尿量变化。40.给严重缺氧的病人输氧时,要在纯氧中混入 5%的二氧化碳气体,以维持呼吸中枢的兴奋,二氧化碳参与的这种调节属于A. 神经调节 B. 体液调节C. 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