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模块一政治成长历程第1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1讲商周政治制度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课后限时集训.doc

上传人:confusegate185 文档编号:1184141 上传时间:2019-05-16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70.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海南省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模块一政治成长历程第1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1讲商周政治制度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课后限时集训.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海南省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模块一政治成长历程第1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1讲商周政治制度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课后限时集训.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海南省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模块一政治成长历程第1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1讲商周政治制度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课后限时集训.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海南省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模块一政治成长历程第1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1讲商周政治制度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课后限时集训.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海南省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模块一政治成长历程第1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1讲商周政治制度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课后限时集训.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第 1讲 商周政治制度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时间:45 分钟 分值:85 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12小题,每小题 4分,共 48分)1先秦时期的中国将对图腾的崇拜转化为对祖先的崇拜,将英雄与祖先重合,将祖先英雄化和神化;而后又发展为对祖宗的崇拜。该变化有利于( )A弱化神权的影响 B中央集权制的建立C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D宗族观念的强化D 从图腾崇拜到祖先崇拜是生产力发展的产物,根据题目中“将英雄与祖先重合,将祖先英雄化和神化”可知强化了神权统治,故 A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秦朝时期建立中央集权制,与题目中的时间不符,故 B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土地私有制的建立时间是在战国时期的秦国商

2、鞅变法之后,与题目中的时间不符,故 C项错误;根据题目中“对祖先的崇拜”可知,有利于强化宗族观念,故 D项正确。2(2017赣州高三适应性考试)史记记载:“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黄帝之后于祝,帝尧之后于蓟,帝舜之后于陈,大禹之后于杞。 ”武王此举主要是为了( )A体现新政权的合法性 B分封功臣以巩固政权C学习圣人的英明之举 D体现天下为公的精神A 武王分封先代贵族意图得到其对新政权的认可,故 A项正确;材料中武王未分封功臣,故 B项错误;材料中武王分封先代贵族后代,并未提及学习圣人之举,故 C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天下为公的观念,故 D项错误。3 左传僖公二十四年:昔周公吊二叔之不

3、咸,故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关于分封制的认识,下列选项史实、推论一致的是( )A史实:分封国的主要区域为黄河中下游地区推论:成康分封带有遏制商族残余势力,统治殷商遗民的目的B史实:诸侯带领周王所授之民向东迁徙,与当地原居民杂糅,初步打破了邦族界限推论:地缘政治向血缘政治转变C史实:秦朝废分封,行郡县推论:秦朝以后中国历史上再无分封制D史实:诸侯在自己的封国可以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徭役、再分封推论:西周政治带有一定的民主性A 西周的主要封国有鲁、齐、燕、卫、宋、晋,主要位于黄河中下游地区,黄河中下游地区存在商族的残余势力,可以得出成康分封带有遏制商族残余势力、统治殷商遗民的目的,故 A项正确;诸

4、侯带领周王所授之民向东迁徙,与当地原居民杂糅,初步打破了邦族界限,这一史实是正确的,但西周的分封制加强了血缘政治,结论错误,故 B项错误;秦朝废分封,行郡县史实正确,结论错误,汉朝初期就实行过分封制,故 C项错误;诸侯在自己的封国可以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徭役、再分封史实正确,根据这一史实得不出2西周政治带有一定的民主性,民主的主要含义是指人民有参与国事或对国事有自由发表意见的权利,故 D项错误。4(2017济宁高三模拟)据记载,公元前 892年,西周懿王崩,其叔父辟方以“德望”被宗室诸侯“拥立”为王,是为孝王。 “孝王崩,诸侯复立懿王太子燮,是为夷王。 ”这反映出当时( )A血缘宗法制是基

5、本政治制度B王位继承依据贤能而非长幼C嫡长子并无优先继承的权利D诸侯争霸导致王室地位衰落A 根据材料中西周王位在“西周懿王崩,其叔父辟方以德望被宗室诸侯拥立为王,是为孝王”说明当时崇尚血缘宗法制,故 A项正确;材料中“孝王崩,诸侯复立懿王太子燮,是为夷王”说明当时是传位于懿王之子,不是依据贤能,故 B项错误;材料中懿王太子燮在孝王后继承王位,说明仍是嫡长子优先继承,故 C项错误;材料中并未涉及诸侯争霸的信息,故 D项错误。5下表反映出西周社会的本质特征是( )身份 使用乐器 乐舞的规模天子 宫悬:悬挂的乐器四面排列 64人诸侯 轩悬:悬挂的乐器三面排列 48人卿、大夫 判悬:悬挂的乐器两面排列

6、 32人士 特悬:悬挂的乐器一面排列 16人A.贵族生活腐化 B血缘色彩浓厚C音乐发展迅速 D社会等级森严D 材料中天子、诸侯、卿、大夫、士使用乐器和乐舞的规模不同反映出西周分封制(礼乐制度)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等级森严的社会结构,贵族生活腐化不是材料反映的本质特征,故 A项错误;血缘色彩浓厚是宗法制的特点,材料主要反映的是等级制,故B项错误;音乐发展迅速不是材料反映的本质特征,故 C项错误;社会等级森严符合题意,故 D项正确。6(2017武汉高中毕业生调研)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相互朝见成为邦交的主流。据统计,仅见于春秋 左传的朝见就有 101次(如下表)。由此可以推论( )受朝国 鲁国 晋国

7、齐国 楚国 越国 纪国次数 39次 38次 11次 10次 2次 1次A.周王室衰微,礼崩乐坏B变法运动促进相互朝见C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D远交近攻影响邦国外交A 材料中“诸侯国相互朝见成为邦交的主流” ,而不是去朝见周天子,这是挑战天子的权3威,因此反映出周王室衰微,礼崩乐坏,故 A项正确;由材料无法推断变法运动对诸侯之间相互朝见的影响,故 B项错误;由材料无法推断土地制度的变化对诸侯之间相互朝见的影响,故 C项错误;由材料无法推断邦国外交的目的是否为了远交近攻的策略,故 D项错误。7龙和凤是我国古代的两大图腾,北方(中原地区)尊龙;南方(尤其是楚地)崇凤。据统计,在屈原的辞赋中龙和凤各出现

8、了 24次,但凤充当的是神使,龙只是凤的坐骑;所谓的龙舟也是凤站在龙头上充当舵手,驾驭着龙舟行驶。这从本质上反映了( )A南北地方文化的巨大差异B传统的分封制遭到破坏C战国时政治中心已移至南方D周朝的礼乐制已分崩离析B 由题目信息可知楚国把自己的图腾的地位置于中原的图腾之上,说明其已不“服从”于中央政权(周王朝)的权威,即不认同和周王朝之间的等级关系,B 项符合题意,A、C、D三项题目中均未体现。8有人认为中国古代政治从宗周时代的“礼仪政治”到大秦帝国时代的郡县制、官僚制和法律控制手段,无疑体现了政治形态的一种“现代化”趋势。这里“现代化”的内涵是( )A国家管理制度化 B从人治到法治C礼仪与

9、政治分离 D为民主政治奠基A 据材料“从宗周时代的礼仪政治到大秦帝国时代的郡县制、官僚制和法律控制手段”可得,秦朝用官僚政治取代原来的贵族政治,这种制度建立在官吏的选拔和任命基础之上,通过法律等手段使国家的管理趋向制度化,故 A项正确;从宗周时代到大秦帝国时代都实行人治,故 B项错误;在管理国家时,秦朝注重礼法并用,故 C项错误;秦朝实行专制体制,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专制制度的基本框架,故 D项错误。9(2017福建高中毕业班质检)秦始皇的父亲去世后,按周代谥法被追封为庄襄王。公元前 221年,秦始皇以“子议父” “臣议君”不合理为由,废除了谥法。秦始皇此举意在( )A维护皇权尊严 B弘扬三纲五

10、常C废除宗法制度 D取消分封制度A 根据题目中“秦始皇以子议父 臣议君不合理为由”得出秦朝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核心是皇权至上,而秦始皇此举之意正是维护皇权尊严,故 A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三纲五常的提出是在西汉由董仲舒提出,故 B项错误;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与题意无关,故 C项错误;与周代分封制相对应的是郡县制,与题意无关,故 D项错误。10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指出:“选举之不慎而守令(太守、县令)残民郡县者,非天子之利也,国祚所以不长也,而为天下计,则害不如封建之滋也多矣。 ”对材料的解读正确的是郡县制( )A导致秦短命而亡 B有利于君主专制4C不利于巩固政权 D更有利于百姓D

11、 材料主旨是强调郡县制“害不如封建之滋也多矣” 。导致秦短命而亡的是其暴政,故 A项错误;郡县制是有利于中央集权,而非君主专制,故 B项错误;由材料“郡县者,非天子之利也”可知,郡县制也可能不利于巩固政权,但不是材料的主旨,故 C项错误;材料主旨是强调郡县制“害不如封建之滋也多矣” ,即与分封制相比,郡县制更有利于百姓,故 D项正确。11(2017宣城高三调研)据考证,战国之前的传世作品中均无“黄帝”的史料,之后始现“黄帝”之说,如传世的吕氏春秋 、 史记等记载的历史皆从黄帝开始。到了秦汉时期,黄帝已成为大家认可的祖先。这说明( )A百家争鸣的兴起奠定了黄帝至尊的地位B宗法制对这一共识的形成具

12、有决定作用C华夏民族皆源自于黄帝的嫡亲血缘关系D国家统一有助于血缘系统一体化的形成D 从“到了秦汉时期,黄帝已成为大家认可的祖先” ,可知黄帝至尊地位确立是在秦汉时期,与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不符,故 A项错误;宗法制存在于西周时期,与材料“战国之前的传世作品中均无黄帝的史料”不符,故 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华夏民族皆源自于黄帝的嫡亲血缘关系的内容,故 C项错误;从材料中“秦汉时期,黄帝已成为大家认可的祖先”可知,当时大一统的社会环境对于社会血缘关系的促进作用,故 D项正确。12(2017南昌高三模拟)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从后来的历史看,秦帝国废弃了早先在诸王国发展起来的写法众多

13、的语言文字,代之以全中国都能理解的统一文字。由于这种文字所共有的性质,证明是一种非常有效且持久的统一的粘合剂” 。这说明秦帝国统一文字( )A对中国后来的民族统一影响深远B促进了民族大融合C有利于秦中央集权的建立D有利于国家统一的实现A 从“由于这种文字所共有的性质,证明是一种非常有效且持久的统一的粘合剂”可知,秦统一文字对中国民族统一有重要影响,故 A项正确;民族融合是指民族间的交流联系密切,与材料无关,故 B项错误;秦中央集权是指中央对地方控制加强的制度,与材料“证明是一种非常有效且持久的统一的粘合剂”不符,故 C项错误;秦统一文字是在统一六国之后实行的,故 D项错误。二、非选择题(本大题

14、共 2小题,第 13题 25分,第 14题 12分,共 37分)13(25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元年者何?君之始年也。春者何?岁之始也。王者孰谓?谓文王也。曷为先言王而后言正月?王正月也。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统也。公何以不言即位?成公意也。何成乎公之意?公将平国而反之桓。曷为反之桓?桓幼而贵,隐长而卑。其为尊卑也微故凡5隐之立,为桓立也。隐长又贤,何以不宜立?立適(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桓何以贵?母贵也。摘编自春秋公羊传材料二 如春秋时犹尊礼重信,而七国则绝不言礼与信矣。春秋时犹宗周王,而七国则绝不言王矣。春秋时犹严祭祀、重聘享,而七国则无其事矣。春秋时犹论宗姓氏族,

15、而七国则无一言及之矣。春秋时犹宴会赋诗,而七国则不闻矣。春秋时犹有赴告策书,而七国则无有矣。邦无定交,士无定主,此皆变于一百三十三年间,史之阀文,而后人可以意推者也,不待始皇之并天下,而文、武之道尽矣。摘编自顾炎武日知录材料三 吕思勉认为:“封建者,统一之反也。封建之制废,则统一之业成矣。然后世又有为统一之梗者,则叛民、叛将之割据是也。柳子厚(柳宗元)谓秦有叛民,而无叛吏;汉有叛国,而无叛郡;唐有叛将,而无叛州。盖郡县之设,既无世袭,不得私有其土而有其民,而又不假之以兵,其势固无从叛。 ”摘编自吕思勉中国制度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周“大一统”思想的内涵。(12 分)(2)根据

16、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周“大一统”国家形式在战国时期面临的困境。(4分)(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以后维护“大一统”的制度保障。(9 分)【解析】 第(1)问,根据材料一“曷为先言王而后言正月?王正月也。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统也”得出遵从西周宗法制确立的封建秩序及尊奉周天子为天下共主;根据材料一“公将平国而反之桓”可得出以周礼为行为总则;根据材料一“立适,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得出遵从西周的嫡长子继承制度。第(2)问,根据材料二“七国则绝不言礼与信矣”“七国则绝不言王矣” “春秋时犹论宗姓氏族,七国则无一言及之矣”等,可得出宗法体系和周礼的崩溃;根据材料二“春秋时犹宴会赋

17、诗,而七国则不闻矣” ,可得出西周贵族群体沦丧。第(3)问,根据材料三“封建之制废,则统一之业成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废分封制,实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根据材料三“盖郡县之设,既无世袭,不得私有其土而有其民”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郡县制和官僚制度。【答案】 (1)内涵:遵从西周宗法制确立的封建秩序;尊奉周天子为天下共主;以周礼为行为总则;遵从西周的嫡长子继承制度。(2)困境:宗法体系和周礼的崩溃;西周贵族群体沦丧。(3)保障: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郡县制;官僚制度。14(12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嬴政建立统一国家后,把战国时期逐步产生发展起来的中央集权制度系统化、完善化,并推行于

18、全国。这一制度主要由三个环节构成。一是建立国家元首制度,称“皇帝” 。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从中央到地方的主要官吏,都由皇帝直接任免,都按照皇帝的律令和意志办事。二是成立中央政府机构,即三公九卿制,就是朝廷,以协助皇帝领导全6国军、政事务。三公九卿制为官僚政治,职事人员各有职分、等级、俸禄,公私分明,政绩有考课,讲效率,有升迁,体制划一,组织完善。三是建立地方行政制度,即郡县两级制度。郡县的主要官吏由皇帝任免升迁,地方官僚之间没有战乱、兼并之事。此制的实行开创了此后两千年间历代王朝统治的基本模式。摘编自袁行霈、张传玺等中华文明史解读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的相关知识,加以论述。

19、(要求: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解析】 材料核心强调秦朝创建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为后世所沿用,观点提取可从制度产生的背景、制度的演变趋势和制度的影响等角度为例。论述过程中分朝代按“史实结论”的方式进行论述即可,最后总结。【答案】 准确提炼出材料蕴含的一个观点。如:中央集权制度是历史发展的产物。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总体趋势是中央集权不断加强。权力过分集中容易导致暴政和腐败等现象,不利于调动个人、地方发展的主动性。中央集权制度促使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的转变是历史发展的进步。中央集权制度对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等。示例 1:观点:中央集权制度是历史发展的产物。(或“中央集权制度

20、是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 。)论述:战国时期封建经济的发展、新兴地主阶级力量的增长、局部统一的出现,为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创造了社会条件。为适应新兴地主加强专政和保护封建经济发展的需要,各诸侯国初步确立起君主集权的政治体制,为秦朝建立中央集权制度提供了成功的经验。韩非子提出了中央集权和“以法治国”的思想,形成了一套系统的中央集权理论。秦始皇继承了商鞅变法的成果,实践了韩非子的理论,中央集权制度是历史发展的产物。综上,中央集权制度的产生适应了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是历史发展的产物。要求:论据与史实引用应围绕自己提炼的观点组织。能从春秋战国时期经济发展状况、新兴地主阶级的诉求、诸侯国的实践、韩非子的

21、理论等多角度论述,至少 3个方面,每个层面 2分。论证充分,语言表述清楚,非单纯的知识点的罗列。示例 2:观点: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总体趋势是中央集权不断加强。论述:汉武帝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确立了中央集权制度的理论基础。内外朝制度的形成进一步加强了皇权,刺史制度的实施则加强了朝廷对地方的控制。隋唐时期实行三省六部制,把丞相的权力一分为三,加强了皇权;三省六部制形成完整严密的体系,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中央的统治力量。科举制度则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豪门士族手里集中到中央,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宋代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进一步分化相权,加强皇权。派文官担任地方最高长官,把地方

22、行政、军事、财政权力收归中央,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元朝在中央设中书省,地方实行行省制度。行省制度适应了对辽7阔疆域管辖的要求,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明朝在中央废丞相,权分六部;在地方废行省,设三司,进一步削弱地方势力。明朝设厂卫特务组织,实行八股取士;清朝增设军机处,大兴文字狱等,使中央集权发展达到顶峰。要求:论据与史实引用应围绕自己提炼的观点组织。论述能从纵向发展角度说明中央集权不断加强。不必拘泥于全部答出所列出的几个朝代,能够任意答出三个时期(其中必须包含隋唐时期)即可,但是答出的三个时期要能体现“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论证充分,每一个时期的论述应能说明是如何加强中央集权的,非单纯

23、的罗列史实。示例 3:观点:权力过分集中容易导致暴政和腐败等现象,不利于调动个人、地方发展的主动性。(或答“权力过分集中易导致暴政和腐败”亦可。)论述:政治上,权力过分集中容易形成皇权专制,导致暴政现象,如秦末暴政,隋末暴政。权力过分集中,导致权力者身边的人欺下瞒上、贪污腐败,且极力扩充势力范围,成为社会政治不稳定的根源,如历史上的党争、外戚干政、宦官专权等。思想上,中央集权强调思想控制,钳制了人们的思想,压抑了人们的创造力,如焚书坑儒、八股取士、文字狱等,导致人们思想僵化,社会文化的发展受到抑制,创新乏力。经济上,中央集权的高度加强导致地方主动性的丧失,不利于地方因地制宜的发展适合本地方的经济和区域经济的发展。要求:论据与史实引用应围绕自己提炼的观点组织。论述能从不同的方面,如政治上、思想上等,说明权力过分集中导致的危害。史论结合,不同的方面都能举出历史上的事例来说明自己的论点。评分要求:所提炼观点明确、合理,必须源于材料;论据准确,史实引用合理,须为中国古代史的相关史实;论证充分,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 DIN 55945-2016 Paints and varnishes - Additional terms and definitions to DIN EN ISO 4618《油漆和清漆 DIN EN ISO 4618的附加术语和定义》.pdf DIN 55945-2016 Paints and varnishes - Additional terms and definitions to DIN EN ISO 4618《油漆和清漆 DIN EN ISO 4618的附加术语和定义》.pdf
  • DIN 55950-2001 Binders for coating materials - Abbreviations (symbols)《涂覆材料粘合剂 缩写(符号)》.pdf DIN 55950-2001 Binders for coating materials - Abbreviations (symbols)《涂覆材料粘合剂 缩写(符号)》.pdf
  • DIN 55952-1981 Binders for paints and varnishes cellulose ethers testing《油漆和清漆的粘合剂 纤维素醚 试验》.pdf DIN 55952-1981 Binders for paints and varnishes cellulose ethers testing《油漆和清漆的粘合剂 纤维素醚 试验》.pdf
  • DIN 55953-1981 Binders for paints and varnishes cellulose esters of organic acids testing《油漆和清漆 有机酸纤维素酯 试验》.pdf DIN 55953-1981 Binders for paints and varnishes cellulose esters of organic acids testing《油漆和清漆 有机酸纤维素酯 试验》.pdf
  • DIN 55957-2016 Binders for paints and varnishes - Methylation and silylation of fatty acids and analysis by gas chromatography《涂料和清漆用粘合剂 脂肪酸的甲基化和硅烷化及气相色谱法的分析》.pdf DIN 55957-2016 Binders for paints and varnishes - Methylation and silylation of fatty acids and analysis by gas chromatography《涂料和清漆用粘合剂 脂肪酸的甲基化和硅烷化及气相色谱法的分析》.pdf
  • DIN 55960-1999 Binders for paints and varnishes - Distilled linseed fatty acid - Requirements and methods of test《油漆和清漆的粘合剂 蒸馏的亚麻油脂肪酸 要求和试验》.pdf DIN 55960-1999 Binders for paints and varnishes - Distilled linseed fatty acid - Requirements and methods of test《油漆和清漆的粘合剂 蒸馏的亚麻油脂肪酸 要求和试验》.pdf
  • DIN 55962-1999 Binders for paints and varnishes - Distilled dehydrated castor acid - Requirements and methods of test《清漆和油漆的粘合剂 蒸馏的脱水脂肪酸 要求和试验方法》.pdf DIN 55962-1999 Binders for paints and varnishes - Distilled dehydrated castor acid - Requirements and methods of test《清漆和油漆的粘合剂 蒸馏的脱水脂肪酸 要求和试验方法》.pdf
  • DIN 55964-1993 Binders for paints and varnishes distilled soya bean fatty acid requirements and methods of test《油漆和清漆的粘合剂 蒸馏的大豆脂肪酸 要求和试验方法》.pdf DIN 55964-1993 Binders for paints and varnishes distilled soya bean fatty acid requirements and methods of test《油漆和清漆的粘合剂 蒸馏的大豆脂肪酸 要求和试验方法》.pdf
  • DIN 55967-2000 Raw materials for paints and varnishes - Glycerine - Requirements and methods of test《色漆和清漆用原材料 甘油 要求和试验方法》.pdf DIN 55967-2000 Raw materials for paints and varnishes - Glycerine - Requirements and methods of test《色漆和清漆用原材料 甘油 要求和试验方法》.pdf
  •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