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模块一政治成长历程第5单元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和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第12讲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学案.doc

上传人:outsidejudge265 文档编号:1184165 上传时间:2019-05-16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282.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海南省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模块一政治成长历程第5单元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和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第12讲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学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海南省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模块一政治成长历程第5单元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和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第12讲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学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海南省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模块一政治成长历程第5单元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和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第12讲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学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海南省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模块一政治成长历程第5单元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和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第12讲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学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海南省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模块一政治成长历程第5单元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和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第12讲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学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第 12 讲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考点 1 独立自主,灵活多变新中国初期的外交|识记基础知识梳理新中国初期的外交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一边倒”(1)背景社会主义阵营与资本主义阵营初步形成并走向对峙。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实行遏制和孤立中国的政策,妄图将新中国扼杀在摇篮里。亚非拉许多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相继赢得民族独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之初,政权还不十分巩固,经济亟待恢复。(2)外交任务:打破被孤立、封锁的局面,为巩固政权和恢复经济创造条件;结束旧中国的屈辱外交史,开创独立自主外交的新局面。(3)外交政策: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该政策是新中国进行外交活动的根本指导思想和原则,是区别于

2、旧中国外交的最主要特征,贯穿于新中国外交的各个领域。(4)基本方针另起炉灶:不承认一切旧的屈辱的外交关系,建立新的平等的外交关系。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清除帝国主义在华一切特权和残余势力,取缔帝国主义在华特权。一边倒: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使新中国不致处于孤立地位。(5)成就同苏联等 17 个国家建立外交关系,粉碎政治孤立企图。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获得苏联援助,打破美国经济封锁。19501953 年,志愿军抗美援朝,为新中国建设赢得和平稳定环境。易误辨析 “一边倒”并不是放弃独立自主原则(1)“一边倒”不是指依附苏联,而是指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2)“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和独立自主的

3、外交方针并不矛盾,因为它最终的目的是捍卫新中国的独立和主权,并不是盲目地顺从苏联而不维护自己的国家利益。250 年代中期外交政策的成熟(1)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殖民体系崩溃,亚非独立新兴国家增多,反殖反霸。新中国政权得到巩固,经济恢复发展。(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 1953 年 12 月,中国政府同印度就两国在西藏地区的关系问题进行谈判,周恩来2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内容在处理国家之间关系中,坚持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的原则。这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特点 超越了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异;具有包容性和开放性意义标志着我国外交政策的成

4、熟,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在国际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3)日内瓦会议:1954 年,新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日内瓦会议,促成印度支那(越南、老挝、柬埔寨)问题解决。(4)万隆会议背景:战后亚、非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一大批亚非国家摆脱了殖民统治,赢得了政治独立。召开:1955 年 4 月,亚、非新兴独立国家在印尼万隆召开会议。求同存异:面对帝国主义的干扰和破坏,以及与会国之间因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产生的矛盾分歧,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会议取得圆满成功。意义:是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国家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代表着国际舞台上一种新兴力量的崛起。加强了我国同亚非各国的联系

5、,会后我国与更多的亚非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倡导的反帝反殖、争取民族独立,建立友好、团结和合作关系,共同维护世界和平的“万隆精神” ,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教材补遗_20 世纪 50 年代中期到 60 年代末的中国外交政策(1)特点:“两只拳头打人”和“一大片”的外交政策。(2)原因朝鲜停战后,美国继续敌视中国;利用台湾问题搞“两个中国”的阴谋;继续在台湾海峡进行军事活动;发动侵越战争,从南面威胁中国安全。20 世纪 50 年代末期,苏联实行大国沙文主义政策,企图损害中国的主权,遭到中国严词拒绝;1960 年,苏联突然照会中国政府,要求召回全部在华苏联专家,停止对中国的经济技术援助;苏联在中蒙、中苏

6、边境大量增兵,从北面威胁中国安全。中苏关系紧张,我国外交环境恶化。1969 年中苏在珍宝岛发生边界冲突。(3)表现:从 20 世纪 50 年代中期起,中国本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大力发展与亚、非、拉国家的关系,加强同这些国家的政治、经济与文化往来。从 20 世纪 50 年代中期到 60 年代末,中国先后又与柬埔寨、老挝、古巴等 20 多个国家建立外交关系。(4)影响:大大改善了中国在国际上的处境,扩大了中国在世界的影响。新中国初期外交特点和成就3理解史料研习归纳史料一 中国一百年来的外交史是一部屈辱的外交史。我们不学他们。我们不要被动、怯懦,而是认清帝国主义的本质,要有独立精神周恩来新中国的外交

7、(1949 年 11 月 8 日)史料二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之所以历久弥坚,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从根本上说,就是因为它符合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符合国际关系发展的本质要求,符合世界各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五项原则的精髓,就是国家主权平等。温家宝弘扬五项原则促进和平发展史料三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适用于社会制度相同或不同的国家,适用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不同历史时期它能容纳不同的时代内容纪念“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 54 周年史料解读(1)史料一信息“要有独立精神”表明新中国要在独立平等的基础上发展与各国间的关系,为此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在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指引下,提出“一边倒”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8、” “另起炉灶”三大外交方针。(2)史料二信息“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体现了创新性;“国家主权平等”说明了其平等性的原则。(3)史料三从其适用的范围可以看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具有包容性;从其容纳不同时代的内容来看,具有开放性的特点。史料运用(1)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独立自主”与“一边倒”政策是否矛盾。说明理由。提示 不矛盾。 “一边倒”政策是以“独立自主”为前提的,它的最终目的是捍卫新中国的独立和主权,并不是盲目地顺从苏联而是维护自己的国家利益。(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三大政策”都是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体现,但两者又有很大不同。根据史料二、三并结合所学

9、知识,分析说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标志我国外交政策的成熟。提示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超越了“三大政策”中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束缚,具有包容性和开放性,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史论归纳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外交的特点(1)革命性: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外交政策的主要原则是在中国革命运动的理论思想指导下产生的,同革命运动后期的实践及解决的问题有密切联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确立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提出了“另起炉灶”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一边倒”等外交方针,从产生的指导思想和解决的主要问题看,这三项原则都表现出一种强烈4的革命性。(2)结盟性:“一边倒”是指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与

10、苏联等国结盟,是新中国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一大特点。这一外交政策是由新中国面临的国内外形势所决定的。(3)平等性:在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的基础上,提出了外交三大政策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同时也在日内瓦会议、亚非会议等外交实践活动中得以体现。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特征(1)包容性:适用于社会制度相同或不同的国家;适用于发展中国家或发达国家。(2)平等性:强调所有国家不论大小、强弱,都应当平等互利、和平共处。(3)开放性:在不同历史时期它能容纳不同的时代内容,其内涵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得到充实和丰富。(4)创新性: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和运用,被誉为国际关系史上的伟大创举。应用对点强化训练1从 195

11、0 年到 1951 年,我国不仅同印度、印度尼西亚、缅甸和巴基斯坦建立了外交关系,而且同瑞典、丹麦、瑞士、芬兰四个欧洲资本主义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促成上述外交成就的外交政策和方针是( )A “一边倒”意识形态外交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C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D “求同存异”外交方针C “一边倒”指的是倒向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故 A 项错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 1953 年提出的,与题目时间不符,故 B 项错误;新中国成立之初,确立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故 C 项正确;“求同存异”的外交方针是 1955 年在万隆会议上提出的,与题目时间不符,故 D 项错误。21954 年 6 月,中印两国在新

12、德里发表声明,指出:“在我们与亚洲以及世界其他国家的关系中,也应该适用这些原则,如果这些原则不仅适用于各国之间,而且适用于一般国际关系之中,它们将形成和平与安全的坚固基础。 ”这些原则( )A成为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消除了世界各国间的矛盾B与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相违背C超越了意识形态的界线,具有开放性和包容性D标志中国已经放弃了“一边倒”的外交政策C 材料中“1954 年 6 月,中印两国在新德里发表声明,指出:在我们与亚洲以及世界其他国家的关系中,也应该适用这些原则”表明指的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但其没有消除世界各国间的矛盾,故 A 项错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

13、策的发展,故 B 项错误;与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的“一边倒”政策不同,新中国积极同意识形态不同的邻近国家和新兴的民族独立国家发展友好关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指导中印关系的基本原则,故 C 项正确;“一边倒”是中国政府在外交上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5营一边,而新中国积极同邻近国家和新兴的民族独立国家发展友好关系,两者是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不同方面,故 D 项错误。3 “中国领导人一直是用革命者的眼光看世界的他们当时在给国家分类时,标准实际上是很具革命性的,在他们眼中,除苏联阵营的国家外,其他不是帝国主义国家,就是被帝国主义或反革命势力控制的国家。 ”在此思想指导下所实施的外交政策或原则

14、( )A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B使新中国冲破了美国的外交孤立C确立起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D体现了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B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着新中国外交的成熟,故 A 项错误;在此思想指导下,新中国实行了“一边倒”外交政策,冲破了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外交封锁,故 B 项正确;题目设问为外交原则或方针带来的影响,故 C 项错误;和平与发展是 20 世纪 90 年代后世界的主题,故 D 项错误。4(2017皖南八校高三联考)印尼开国总统苏加诺谈到某次国际会议时说:“当中国龙、印度神牛、埃及斯芬克斯(即狮面人身像)、缅甸孔雀、泰国白象、越南九头蛇、菲律宾虎和印尼牛一起共舞时,殖民主义将被彻底粉碎

15、。 ”这次会议( ) 【导学号:02990054】A实践了不结盟运动的政策B促成了印度支那问题的解决C改变了联合国的力量对比D力图推动国际新秩序的建立D 材料中“印尼开国总统苏加诺谈到某次国际会议” “殖民主义将被彻底粉碎”表明这是万隆会议。1961 年,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在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举行,不结盟运动正式形成,故 A 项错误;1954 年,中、苏、美、英、法及有关国家外长举行日内瓦会议,达成了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日内瓦公约 ,与材料中“一起共舞时”的国家不符,故 B 项错误;1955 年,有共同遭遇的亚非 29 个国家的政府首脑在印尼的万隆举行国际会议,与联合国无关,

16、故 C 项错误;材料中“一起共舞时,殖民主义将被彻底粉碎”表明万隆会议加强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联系,广大发展中国家所构成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国际政治舞台,在一定程度上冲击着两极格局,故 D 项正确。考点 2 与时俱进,共谋新篇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的外交|(对应学生用书第 92 页)识记基础知识梳理一、20 世纪 70 年代的外交成就1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背景:20 世纪 70 年代,中国国际地位提高,广大发展中国家要求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6(2)标志:1971 年 10 月 25 日,第 26 届联合国大会通过 23 国提案,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3)意义

17、:这是中国外交的重大胜利。此后,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2中美关系正常化(1)原因:20 世纪 70 年代初,世界局势发生重大变化,改善中美关系成为两国的共同要求。(2)进程1971 年 7 月,基辛格秘密访华,谋求两国关系的正常化。1972 年 2 月,尼克松访华,中美双方在上海签署联合公报 ,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1979 年,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3中日关系正常化(1)直接原因:中美关系的改善。(2)标志:1972 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中日双方签署建交联合声明。(3)意义:在国际上掀起同中国建交的热潮;打破了长期以来因美国遏制中国而形成的外交僵局。易错提醒 关

18、于 20 世纪 70 年代中国外交的几点认识(1)1971 年,中国是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而不是“加入”联合国。因为中国是联合国创始会员国,也是安理会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按照国际法,应由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接替中国在联合国的代表资格,恢复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益。(2)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并不等于中美建交。中美正式建交不是 1972 年,而是 1979 年。1972 年尼克松访华以及中美联合公报的签署说明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1979 年中美建交,中美关系实现完全正常化,但并不意味着美国放弃压制中国的政策。(3)中美关系的缓和不是中日关系正常化的根本原因。中美关系

19、的缓和是中日关系正常化的关键因素之一,中日关系正常化符合中日双方的国家利益,这才是根本原因。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重要外交活动1背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的经济建设需要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2目标: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3外交活动(1)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2)积极参与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等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3)积极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倡导成立了上海合作组织。轻巧识记 新时期的中国外交7中国与世界大国关系理解史料研习归纳史料一 “我知道,1954 年在日内瓦会议时福斯特杜勒斯拒绝同周握手,使他深受侮辱。因此,我走完梯级时决心一边伸出我的手,一边向他走去。当

20、我们的手相握时,一个时代结束了,另一个时代开始了。 ”尼克松回忆录史料二 1950 年,中国与苏联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及其相关协定,规定:“缔约国双方保证共同尽力采取一切必要的措施,以期制止日本或其他直接间接在侵略行为上与日本相勾结的任何国家之重新侵略与破坏和平。一旦缔约国任何一方受到日本或与日本同盟的国家之侵袭因而处于战争状态时,缔约国另一方即尽其全力给予军事及其他援助。 ”苏联解体后,中俄关系从“互视为友好国家”发展到“建设性伙伴关系” ,再到 1996 年确立“战略协作伙伴关系” 。2001 年,中俄两国签署了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 ,将两国永做好邻居、好伙伴、好朋友的意愿和决心用法律

21、形式固定下来。摘编自世界知识出版社编国际条约集等史料解读(1)史料一反映了尼克松访华,解读史料时注意“一个时代” “另一个时代”等信息,从中认识中美关系的发展。根据“另一个时代开始了”可以看出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中美两国结束长期敌对状态。(2)史料二反映了中俄关系的发展,解读史料二应结合历史背景的变化来理解新中国外交政策的调整。从史料二可以看出新时期中国实行不结盟政策,改善和发展同世界大国的关系,形成了面向 21 世纪的全方位的外交格局。史料运用(1)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中苏结盟对新中国带来的影响。分析改革开放新时期我国转而实行不结盟政策的原因。提示 影响:打破了美国对中国的封锁和孤

22、立;苏联的经济援助有利于新中国的经济恢复和“一五”计划的实施;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民主政权。原因:改革开放需要有一个安定8良好的外交环境;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到期。(2)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 20 世纪 90 年代中俄关系不断发展的背景。提示 中俄关系实现正常化;中国改革开放,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调整外交战略;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结束,俄罗斯国际地位下降,美国成为唯一超级大国;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史论归纳中、美、苏“三角关系”的阶段特征及其成因(1)第一阶段美国孤立和反对中国。美国敌视社会主义中国,对新中国的发展壮大感到恐惧和不安。中苏关系由友好到

23、恶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新中国推行“一边倒”的外交方针,与苏联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后来苏联对中国推行霸权主义政策,造成中苏关系恶化。原因是双方意识形态方面的分歧和苏联企图控制中国。(2)第二阶段美国同中国关系实现正常化。原因是这一时期在美苏争霸中,美国处于守势,对外战略进行了重大调整。中苏关系严重恶化。出于对外扩张的目的,苏联加紧对中国进行压制和军事威胁,以致酿成中苏边境的武装冲突(如珍宝岛事件)。(3)第三阶段美国同中国的关系时好时坏,特别是美国在售台武器等问题上双方矛盾突出,其原因是美国仍没有放弃霸权政策。苏联同中国改善关系。其原因是苏联国民经济军事化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从

24、 20 世纪80 年代中期起,苏联开始放弃同美国争夺军事优势的做法,由对外扩张转为全面收缩。应用对点强化训练1(2017华中师范大学附中高三质检)1971 年 10 月,第 26 届联大就阿尔巴尼亚等国提案进行表决,结果 131 个会员国中,一共有 76 票赞成,17 票弃权,35 票反对,这使中国重返联合国的时间提前了。这一外交成就( )A与中美正式建交不无关系B这是非洲国家联合支持的结果C表明中国综合国力增强D表明美国的霸权政策不得人心C 1979 年中美才正式建交,故 A 项错误;第 26 届联大上赞成阿尔巴尼亚等国“关于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提案的国家并非仅非洲国家,故

25、 B 项错误;第 26届联大中国恢复合法席位能获得多数国家支持是中国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的结果,故 C 项正确;D 项无法从题干中得出,故排除。2(2017淄博高三模拟)1962 年,中日双方由廖承志、高崎达之助(日本执政党要员)以民间形式签订发展长期易货贸易的备忘录,这种贸易形式因此也被称为“备忘录贸易” ,成9为当时中日贸易的主要形式。据此可知,中日“备忘录贸易”( )A实现了中日关系正常化B为中国对外开放奠定了基础C解除西方对华经济封锁D体现中国独立自主和平外交D 结合所学知识,实现中日关系正常化是在 1972 年,与题目中的时间不符,故 A 项错误;中国对外开放属于官方政策,是中

26、国内部经济发展需求和国际形势下作出的正确决策,与题意无关,故 B 项错误;C 项无法从题干中得出,排除;新中国成立后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而中日“备忘录贸易”即是中国独立自主和平外交的体现,故 D 项正确。32005 年,中国政府提出了“大国是重点,周边是关键,发展中国家是基础”的外交方针。此外交方针的提出说明中国( ) 【导学号:02990055】A采取灵活外交策略 B推行全方位对外开放C实行多边外交战略 D实施独立自主不结盟C 这种外交所体现的是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故 A 项错误;材料叙述的是外交方针,不是开放政策,故 B 项错误;“2005 年,中国政府提出了大国是重点,周边是关键

27、,发展中国家是基础的外交方针”是新时期外交的政策的体现,故 C 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独立自主不结盟的内容,故 D 项错误。42016 年 6 月 24 日,习近平出席上海合作组织第十六次代表大会,会上中方倡议继续弘扬“上海精神” ,就加强上海合作组织团结互信,深化安全、务实、人文、组织建设等各领域合作提出倡议和主张,与各方共同推动上海合作组织实现新一轮发展。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体现了中国积极参与互利合作的新型区域合作组织B体现了中国积极参与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C体现了中国积极参与区域性反恐政治合作组织D为了国家安全中国积极与欧亚国家结成政治联盟A 2016 年 6 月 24 日,习近平

28、出席上海合作组织第十六次代表大会,会上中方倡议继续弘扬“上海精神”体现了中国积极参与互利合作的新型区域合作组织,故 A 项正确;上海合作组织是区域性合作组织,不能体现参与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故 B 项错误;上海合作组织是一个以互信求安全、以互利求合作的新型区域合作组织,而非反恐政治合作组织,故 C 项错误;中国积极参与上海合作组织的活动体现了中国在新时期不结盟的外交政策,故 D 项错误。10(对应学生用书第 93 页)2010 2017 全国卷考情统计与分析考纲卷别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全国卷 2016中苏关系全国卷 全国卷 全国卷 2010中苏关系、不结盟政策;2010社会主义国家关系的变

29、化考情分析 本讲考点在近几年全国卷中出现率不高,即使考查也仅局限于中苏关系的变化,而且问题设计都是从背景或原因的角度命题,考查中苏关系变化的原因或影响。试题开放性不强,基础性的命题趋向明显。 高考命题探究找规律立足时空观念主干知识迁移考1(2010全国卷)1950 年签订的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规定:“一旦缔约国任何一方受到日本或与日本同盟的国家之侵袭因而处于战争状态时,缔约另一方即尽其全力给予军事及其他援助。 ”1989 年中苏关系正常化后,两国未再签订类似条约。这主要是因为( )A双方的战争威胁消失 B苏联的政治经济改革C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 D中国奉行不结盟政策D 本题考查不同时期的中苏关系

30、。中苏关系的变化,主要是缔约国处理国家间关系的政策发生转变,故答案为 D 项。2(2010全国卷)1960 年起, 人民日报 、 红旗杂志等对欧洲共同体的正面报道逐渐增多,这表明中国开始调整对西欧的外交政策,其主要背景是( )A “三个世界”理论的提出B社会主义国家间关系的变化C美、苏两国间关系的变化D资本主义国家间关系的变化B 注意时间提示:1960 年。从其反映的时代背景中去分析。由于 1958 年之后中苏关系逐渐破裂,所以为了与苏联对抗,中国不得不调整与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关系,B 项正确。名师点拨 中苏关系是全国卷命题的重点,两国关系的发展见证了新中国不同时期外交政策的演变。高考试题没有

31、从正面直接考查,而是立足时空观念,通过引用新材料和创设新情境间接考查。通过对题干材料信息的获取,联系所学知识做出判断是解题的关键所在。立足家国情怀社会热点隐性考113(2016全国卷)1965 年,中国大陆与西方国家的贸易额在进出口总额中所占的比重,由 1957 年的 17.9%上升到 52.8%。这种变化的外交背景是,我国( )A实现了与西方国家关系的正常化B调整了与苏联的外交政策C推行了全方位外交的政策D打破了欧美对华经济封锁B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理解 20 世纪 60 年代中国的外交情况。20 世纪 60 年代,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仍然对中国实行外交孤立、经济封锁,故 A、D 两项错误;由

32、于新中国成立初期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中国与西方国家的贸易额比较少。20 世纪 50 年代后期至60 年代,由于中苏关系恶化,中国及时调整外交政策,由“一边倒”转向反对以苏联为首的修正主义,借此缓解中国面临的压力,于是出现了与西方国家的贸易额上升的情况,故B 项正确;全方位外交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推行的,故 C 项错误。名师点拨 “全球治理与中国外交”是近年来的学术热点。当前学术界对这一问题的研究主要聚焦于全球治理的内涵、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方式以及中国在全球治理体系中的角色定位等问题。将新中国的历史和外交置于全球视野之下,是高考命题的新趋势。 高考仿真演练明趋向11953 年周恩来总理宣布:

33、“我们相信不同制度的国家可以和平共处我们愿意同一切愿意维持和平关系的国家建立贸易关系,发展和平经济。 ”周总理发表此番言论的目的是( ) 【导学号:02990056】A提倡求同存异,以解决国际争端B冲破欧美封锁,改变外贸局面C实行一边倒,加入社会主义阵营D寻扩盟友,应对中苏关系恶化B 1955 年,周恩来在亚非万隆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与材料中的时间“1953年”不符,排除 A 项;新中国成立初期在国际社会中的形势是严峻的,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国采取敌视态度,在经济上实行禁运政策,对中国的外贸非常不利,为了改变这种情形,周恩来发表此言论,B 项正确;“我们相信不同制度的国家可以

34、和平共处”与 C 项中的“实行一边倒”不符,C 项错误;20 世纪 50 年代末中苏关系才恶化,D 项错误。2美国商业周刊评论称,美国企图把中国“无限期排斥在世界外交舞台之外”的幻想已被粉碎。这主要说的是( )A中国以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日内瓦会议B中国在万隆会议上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C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D英、法等西欧盟国先于美国同中国建交12A “无限期排斥在世界外交舞台之外”是指美国对华实施的外交孤立政策,而题干中“幻想已被粉碎”说明美国外交孤立政策的失败,而日内瓦会议是新中国第一次以大国身份参加的国际会议,标志着中国正积极步入世界外交舞台,A 项正确。31980 年,中美达

35、成协议:由美方提供设备、由中方技术人员操作,在中国新疆的奇台和库尔勒建立监测苏联核武器和导弹试验的监测站,所获情报中美共享。材料表明( )A中美在情报领域达成联盟B共同的国家利益促成中美合作C中美意识形态上的分歧已解决D中国的“求同存异”方针初见成效B 在改革开放新时期,我国奉行不结盟政策,中美因共同的敌人苏联而走向合作,故 A项错误,B 项正确;中美意识形态上的分歧仍然存在,C 项错误;D 项具有一定的迷惑性,中美之间的合作体现了“求同存异” ,但“初见成效”说法错误,故排除。4对中俄关系,有专家指出:由于是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两国相互心理要求和预期更为适度,这种关系的稳定也具有更大的弹性空间

36、,与 20 世纪 50 年代的中苏关系相比,是有根本不同的。这里的“根本不同”是指( )A中俄关系是最重要的对外关系B两国关系的发展出现了曲折C当今两国是伙伴关系而非盟国D两国的意识形态发生了变化C 材料没有涉及中俄以外的国际关系,故 A 项错误;中苏关系曾经出现过曲折,而中俄关系没有,且材料中指出“这种关系的稳定也具有更大的弹性空间” ,故 B 项错误;中国的意识形态并没有发生变化,故 D 项错误。20 世纪 50 年代的中苏是盟国,而如今中俄是战略协作伙伴,故 C 项正确。51982 年邓小平对印度代表团说,中国有句话:“愈富的人愈悭吝。要富国多拿点钱出来,它不肯,技术转让更不愿意。所以,

37、第三世界仅寄希望于南北问题的解决是不够的,南南之间还要进行合作。 ”邓小平的话反映了( )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正式提出B中国需要加入世贸组织C第三世界对我国经济提供帮助D发展中国家合作的必要性D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于 1953 年,排除 A 项;材料内容与加入世贸组织无关,排除 B项;C 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据“第三世界仅寄希望于南北问题的解决是不够的,南南之间还要进行合作”可知 D 项符合题意。(对应学生用书第 94 页)13中美关系:共识与分歧并呈,竞争与合作同存学术前沿热点关注中美关系的发展变化是中国对外关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美重新打开交往大门 40多年来,在中国几代领导人和美

38、国历届政府的共同努力下,中美关系历经风雨,不断向前发展,为两国人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为促进亚太地区乃至世界的和平、稳定与繁荣作出了贡献。在全球化时代,在中美两国利益联系日益紧密的背景下,就如何看待和处理中美关系需要新视角、新思维。中美共同利益远远大于分歧,合作是中美关系的主流。运用点拨1历史上中美关系:中美望厦条约 、 中美天津条约 、参与八国联军侵华,支持中国抗战, “扶蒋反共”支持蒋介石打内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对中国采取孤立、封锁、包围政策及抗美援朝战争,中美关系正常化。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推行霸权主义政策,在多极化趋势不断加强的今天,美国以“人权高于主权”的论调,公然干涉一些国

39、家内政,加剧了北非和中东地区的动荡。3新时期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成为中国外交政策的目标,积极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4中美关系面临诸多挑战:美国对中美关系历来有种种说法,其基本定位是“非敌非友”关系。这是当今世界唯一超级大国与一个崛起大国的特定关系,是最重要的地缘政治关系。美国对华总体战略是合作与防范并举,但对中国“安全再平衡”力度加大,采取综合手段遏制中国,让盟国出钱、出力、出面牵制中国。与此同时,通过人道主义救援、军事交流、武器出售等方式加大了对中国周边地区的渗透。随着美国加紧实施重返亚太战略,在南海问题上,美国介

40、入态势将更加明显,中美关系也将面临更多的挑战。5(对接高考)中美关系一直是高考热点,考查方式往往是隐性介入,选取新材料,创设新情境,考查趋向侧重于强调中美两国和则两利、斗则俱伤。中美两国有合作的基础,中美合作有利于亚太地区的稳定,也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中美两国加强合作,不仅双方互有需要,而且是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应共同肩负的责任。针对训练11950 年之后,对于新中国恢复联合国席位的问题,美国一直以“暂缓讨论”议案予以阻挠。1961 年新上任的肯尼迪政府一改所谓的“时机不宜,暂缓讨论”的态度,同意将中国代表权问题提上联合国大会议程,同时提出改变中国在联合国的代表权问题是一个“重要问题” ,需要

41、联大三分之二的多数通过才能有效。这种改变出现的原因是( )A美国彻底放弃了敌对中国的政策B苏攻美守形势下,美国欲联合中国对抗苏联C美国为提出“双重代表权”议案做铺垫D “暂缓”无法维持,美国推出新拖延政策D “冷战”格局下,美国不可能放弃敌对中国,A 项错误;1961 年的形势是美攻苏守,14B 项错误;“双重代表权”议案是 1971 年提出的,且与题干没有关系,C 项错误;由所学知识可知,20 世纪 50 年代中期以后,越来越多的新独立的亚非拉国家进入联合国,它们对中国的支持使美国的“暂缓”政策难以维持,由信息“需要联大三分之二的多数通过”说明美国设置了苛刻的条件,实际上还是希望这个问题得到

42、拖延,故 D 项正确。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毛泽东和尼克松!在 1971 年以前的世人眼里,他们的二重奏似乎显得奇异。尼克松担任副总统时,美国曾三次以核武器来威胁毛泽东的中国。美国曾不止 12 次阻挠毛泽东的政府在联合国取得席位。在毛泽东进入紫禁城以来的 22 年中,直到尼克松委派基辛格访华的前一年夏天,这两个国家没有一位政府官员访问过对方的首都。在 1969 年和 1970 年间,中国报界称尼克松为“战争瘟神” ,这一尊称似乎是代替了理查德米尔豪斯。然而事实是:一位美国总统先不访问东京或莫斯科而访问毛泽东的北京;尼克松在中国 8 天的逗留是美国总统访问外国时间最长的一次;美国总统在

43、一个与美国没有外交关系的国家领土上谈判是第一次。美罗斯特里尔毛泽东传根据材料,提取任何一项尼克松对中国的基本态度,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态度产生的原因和影响。【解析】 本题为开放探究型试题,题干材料显示尼克松对中国的态度有两种,一是敌视,二是缓和。在此基础上,从外交政策与国家利益关系的角度出发,分析其态度产生的原因及影响。【答案】 示例一:敌视中国。原因:中美两国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对立;受美国传统对华政策的影响;遏制社会主义在全球发展的需要。影响:加剧了全球的紧张局势;不利于美国全球影响力的发展;中国外交事业陷入僵局,不利于中国影响力的扩大等。示例二:同中国缓和关系。原因:在美苏争霸中,美国处于守势,被迫调整其全球战略;美国经济陷入滞胀,霸主地位动摇;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中苏处于对抗状态。影响:符合中美两国的根本利益;有利于地区和世界和平等;有利于中国打破外交僵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 DIN EN ISO 10595 Berichtigung 1-2013 Resilient floor coverings - Semi-flexible vinylcomposition(VCT) poly(vinyl chloride) floor tiles - Specification (ISO 10595 2010) German versio.pdf DIN EN ISO 10595 Berichtigung 1-2013 Resilient floor coverings - Semi-flexible vinylcomposition(VCT) poly(vinyl chloride) floor tiles - Specification (ISO 10595 2010) German versio.pdf
  • DIN EN ISO 10595-2012 Resilient floor coverings - Semi-flexible vinylcomposition(VCT) poly(vinyl chloride) floor tiles - Specification (ISO 10595 2010) German version EN ISO 10595 .pdf DIN EN ISO 10595-2012 Resilient floor coverings - Semi-flexible vinylcomposition(VCT) poly(vinyl chloride) floor tiles - Specification (ISO 10595 2010) German version EN ISO 10595 .pdf
  • DIN EN ISO 1060-1-2000 Plastics - Homopolymer and copolymer resins of vinyl chloride - Part 1 Designation system and basis for specifications (ISO 1060-1 1998) German version EN IS.pdf DIN EN ISO 1060-1-2000 Plastics - Homopolymer and copolymer resins of vinyl chloride - Part 1 Designation system and basis for specifications (ISO 1060-1 1998) German version EN IS.pdf
  • DIN EN ISO 1060-2-2000 Plastics - Homopolymer and copolymer resins of vinyl chloride - Part 2 Preparation of test samples and determination of properties (ISO 1060-2 1998) German v.pdf DIN EN ISO 1060-2-2000 Plastics - Homopolymer and copolymer resins of vinyl chloride - Part 2 Preparation of test samples and determination of properties (ISO 1060-2 1998) German v.pdf
  • DIN EN ISO 10601-2008 Micaceous iron oxide pigments for paints - Specifications and test methods (ISO 10601 2007) German version EN ISO 10601 2008《涂料用云母氧化铁颜料 规范和试验方法》.pdf DIN EN ISO 10601-2008 Micaceous iron oxide pigments for paints - Specifications and test methods (ISO 10601 2007) German version EN ISO 10601 2008《涂料用云母氧化铁颜料 规范和试验方法》.pdf
  • DIN EN ISO 1061-2000 Plastics - Unplasticized cellulose acetate - Determination of free acidity (ISO 1061 1990) German version EN ISO 1061 1999《塑料 不增塑的乙酸纤维素 游离酸度的测定》.pdf DIN EN ISO 1061-2000 Plastics - Unplasticized cellulose acetate - Determination of free acidity (ISO 1061 1990) German version EN ISO 1061 1999《塑料 不增塑的乙酸纤维素 游离酸度的测定》.pdf
  • DIN EN ISO 10618-2004 Carbon fibre - Determination of tensile properties of resin-impregnated yarn (ISO 10618 2004) German version EN ISO 10618 2004《碳纤维 树脂浸渍纱拉伸性能的测定》.pdf DIN EN ISO 10618-2004 Carbon fibre - Determination of tensile properties of resin-impregnated yarn (ISO 10618 2004) German version EN ISO 10618 2004《碳纤维 树脂浸渍纱拉伸性能的测定》.pdf
  • DIN EN ISO 10619-3-2012 Rubber and plastics hoses and tubing - Measurement of flexibility and stiffness - Part 3 Bending tests at high and low temperatures (ISO 10619-3 2011) Germa.pdf DIN EN ISO 10619-3-2012 Rubber and plastics hoses and tubing - Measurement of flexibility and stiffness - Part 3 Bending tests at high and low temperatures (ISO 10619-3 2011) Germa.pdf
  • DIN EN ISO 10628-1 Bb 1-2016 Diagrams for the chemical and petrochemical industry - Part 1 Specification of diagrams Supplement 1 National addition for plant identification codes a.pdf DIN EN ISO 10628-1 Bb 1-2016 Diagrams for the chemical and petrochemical industry - Part 1 Specification of diagrams Supplement 1 National addition for plant identification codes a.pdf
  •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