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双鸭山市第一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

上传人:hopesteam270 文档编号:1190974 上传时间:2019-05-16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254.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黑龙江省双鸭山市第一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黑龙江省双鸭山市第一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黑龙江省双鸭山市第一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黑龙江省双鸭山市第一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黑龙江省双鸭山市第一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1 -双鸭山市第一中学 2018-2019 学年度上学期高一历史学科月考考试试题本试题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共 4 页。时间 60 分钟,满分 100 分。一、选择题(本题共 30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60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春秋时期,由“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变为“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这种现象主要反映了A. 周天子失去军事力量 B. 周天子将权力下放到诸侯国C. 周天子失去天下共主地位 D. 诸侯国帮助周天子巩固地位【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春秋时期是我国一个社会大变革的时期,根据材料可知是指当时政治方面的表现之一是分封制崩溃,诸侯割

2、据争霸、礼崩乐坏,周王室日益衰微,周王室力量衰微,但不是完全没有军事力量,故 C 项正确,A 不对;当时诸侯力量强大而王室衰微,王命不行,周天子无力控制诸侯而不是将权力下放,故 B 项错误;D 不对,说法与史实相反,诸侯割据争霸威胁周天子的地位而不是巩固。所以答案选 C。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分封制2.礼记礼运篇记载:“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 ”这一记载反映了A. 分封制开始出现B. 阶级矛盾尖锐C. 社会贫富分化严重D. 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和

3、所学知识可知,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出现“天下为家”的局面,D 项正确。分封制是西周时期政治制度,排除 A。题干强调的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与阶级矛盾无关,排除 B。题干强调的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与社会贫富分化严重无关,排除 C。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 D。- 2 -3.山东省被称为“齐鲁之邦” ,起源于A. 宗法制度B. 古代地名C. 西周分封D. 汉初封国【答案】C【解析】“齐鲁之邦”和分封制度有关,所以山东省被称为“齐鲁之邦”起源于西周分封,选 C 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齐鲁之邦”和宗法制度无关,选项 A 不符合题意,排除;“齐鲁之邦”是现在地名,选项 B 不符合题意,排除;“齐

4、鲁之邦”和汉初封国无关,选项 D 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 C。【名师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齐鲁”指的是齐国和鲁国,是分封制度的产物。4.通过宗法制的实行,西周形成一个庞大的宗族网。 “大宗能率小宗,小宗能率群弟。 ”按宗法制的规定,下列在相关范围内一定能成为大宗的是周王室周王正妻所生之子周王室周王嫡长子、嫡长孙诸侯国诸侯嫡长子、嫡长孙卿大夫封地卿大夫嫡长子、嫡长孙A. B. C. D. 【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宗法制相关知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嫡长子成为大宗,周王正妻所生之子不一定是嫡长子,故错误;周王嫡长子、嫡长孙一定是大宗,故正确;诸侯嫡长子、嫡长孙也是分封的诸侯国内部的

5、大宗,故正确;卿大夫嫡长子、嫡长孙在卿大夫封地内一定是大宗,故正确。故组合正确,故 C 项正确,ABD 项都错误。故选 C。点睛:本题解题的前提条件是熟练掌握宗法制的相关知识,结合嫡长子继承制的相关内容,- 3 -即可排除干扰选项,得出正确答案。5.西周的宗法制的表述错误的是A. 与分封制互为表里B. 其最大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C. 由原始社会父系家长制直接演变而来D. 容易导致诸侯割据纷争【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题意和所学知识可知,宗法制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相辅相成;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上的体现,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内核和纽带,它维系了分封制,维护贵族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故 A 项正确,

6、但与设问不符,排除。宗法制最大特点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嫡长子继承制,B 项正确,但与设问不符,排除。宗法制由原始社会的父系家长制直接演变而来,其核心内容是嫡长子继承制,故 C 项正确,但与设问不符。宗法制的实质是根据血缘的亲疏,确立起一套土地、财产和政治地位的分配与继承制度,而分封制发展到后期容易导致诸侯割据纷争,D 项错误,所以选 D。6.下列对西周宗法等级关系的排列顺序正确的是A. 天子诸侯士卿大夫B. 天子卿大夫诸侯士C. 天子诸侯卿大夫士D. 天子卿大夫士诸侯【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题意和所学知识可知,周天子是天下同姓宗族的大宗,居于至高无上的绝对支配地位,其王位由嫡长子世袭继承

7、,其他庶子则作为小宗被分封为各地诸侯;各地诸侯在各自封国内又是同姓宗族的大宗,其王位也由嫡长子世袭继承,其余庶子则作为小宗分封为卿大夫;卿大夫在自己封地里又是同姓宗族的大宗,其封爵仍由嫡长子世袭继承,其他庶子作为小宗分封为士;这样,根据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内容,便形成了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秩序。故排除 ABD,所以选 C。7. 在宗法制的等级结构中,处于最底层的是A. 卿大夫 B. 士 C. 平民 D. 奴隶- 4 -【答案】B【解析】依据西周时期宗法制等级顺序是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可见最底层的是士,B 正确;A 不是最底层,平民和奴隶不参与分封,C 和 D 错误。8.著名史学家王国维用

8、“任天者定,任人者事;定之以天,争乃不生”来评述西周的宗法制。对其所谓“天”的正确理解是A. 确定继承人选的天子B. 表现自然主义的天道C. 辨别是非善恶的天理D. 决定嫡庶身份的天命【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理解与分析的能力,根据题目中的内容,其中“天”是指决定嫡庶身份的天命,即宗法制的核心嫡长子继承制。文中意义是采用宗法制任命天子可以解决贵族之间争夺权力的问题,D 符合题意,ABC 不符合题意。故选 D。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宗法制9. 根据秦朝的官制,中央设立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史称“三公” ,但太尉一职始终空着,在此背景下御史大夫的实际作用是

9、( )A. 监察百官并掌管财政 B. 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C. 协助丞相管理军事 D. 牵制丞相以防其专权【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A 是御史大夫的职权而非实际作用;B 是丞相的职权;C 不对,丞相不负责管理军事;因此选 D。考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点评:秦朝中央官制的特点:比较完备。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有明确的职责分工和地位、权力的规定;丞相之下设有诸卿,分别掌管各项具体政务,是中央政府的职能部门。以皇权为中心。中央官员由皇帝任免,概不世袭;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在地位、职责和权力方面三者相互牵制,军国大权完全操纵在皇帝一人之手。10.秦始皇创立的郡县制之所以适应封建集权政治的需要,主要是因为

10、- 5 -A. 郡县的官吏必须对上一级负责B. 郡县的官吏与皇帝是君与臣的关系C. 郡县是地方行政管理机构D. 郡县的官吏完全由中央和皇帝控制,不得世袭【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郡县制下郡县完全由中央和皇帝控制,官吏不能世袭,最能体现材料中“集权政治”的特征,故 D 项正确;A 项也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中央集权的特征,但 A 项包含在 D 项之中,排除;B C 两项无法直接体现封建集权政治的特征,排除。11.“秦廷有集议之制,君臣集议,犹与春秋列国贵族世卿之世略似。亦非一君权专制独伸之象。 ”材料认为秦朝集议制度A. 有利于皇帝决策时集思广益B. 承继先秦的分封制度C. 有效解

11、决了皇权相权的矛盾D. 强化君主个人独裁【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可知,秦朝有君臣集议制度,故可知秦朝集议制度有利于皇帝决策时集思广益,A项正确。题干强调秦朝实行集议制度,与承继先秦的分封制度无关,且 B 项与史实不符,排除。题干强调秦朝实行集议制度,与皇权相权矛盾无关,排除 C。D 项强化君主个人独裁与题干“亦非一君权专制独伸之象”矛盾,排除。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 A。点睛:解决本题的关键是抓住题干关键信息“秦廷有集议之制” “亦非一君权专制独伸之象” ,逐一分析选项即可知道答案。12.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说:“郡县制建立了近两千年,不能改变。古往今来上上下下的人都安于这种制度,这是势所必

12、然,若不是由于合理,哪能够如此呢?”下列对秦始皇废分封、置郡县“势所必然”的理解错误的是A. 吸取了分封制导致春秋战国诸侯纷争局面的教训B. 秦灭六国实现统一后的需要C. 是强化地方独立性的需要D. 与秦朝所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相适应- 6 -【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分封制的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题要求选出错误的选项。由于受封的诸侯享有世袭的统治权,所以容易造成分裂割据局面,故选C ;A是历史教训,排除;郡县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治,排除 BD故选 C 。考点: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秦汉政治制度郡县制13.有学者在论述“国体”时,把中国历史划分为“部落

13、时代” “封建时代” “郡县时代”三个时代。其中“封建时代”对应的是A. 黄帝时期B. 西周C. 秦朝D. 西汉【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部落时代” 、 “郡县时代”等信息可知该学者是按照地方行政组织的变化来划分时代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郡县制通行全国是在秦朝,故“郡县”应指秦以后的时代,“封建”应指秦朝以前的分封制时代,即周朝;排除 C, B 项正确。材料中的“封建时代”是指西周的分封制,与黄帝时期不符,排除 A。西汉初期实行郡国并行制,与材料不符,排除 D。14.“这是一个划时代的突破和最骇人听闻的社会结构,没有封国封爵,没有公侯伯子男。尤其是儒家学者更是大惑不解,而且不久就大起恐

14、慌,这简直就是打碎他们的饭碗了。”这个时代是指A. 春秋战国B. 秦代C. 汉代D. 唐宋时期【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据题干材料信息“没有封国封爵,没有公候伯子男” “尤其是儒家学者更是大惑- 7 -不解,而且不久就大起恐慌,这简直就是打碎他们的饭碗了” ,反映了否定分封制、压制儒学等,可以判断为秦朝。秦在地方上以郡县制代替分封制,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并且焚书坑儒,打压儒学,故选 B。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郡县制。【名师点睛】秦统一后,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建议,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把全国分为 36郡,由中央政府直接管辖。一郡之内又分为若干县。秦朝通过郡县制,实现了

15、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把全国都纳入国家政治体制之中,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国家统一,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15. 中央集权制度是中国古代主要的政治制度,以下对中央集权制度评价正确的有( )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有利于迅速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应对突发事件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是专制统治产生的根源A. B. C. D. 【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中央集权制度在封建社会初期,能够调动全国的物力、财力、人力开展大规模经济建设,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故错误;中央集权制与专制主义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可排除。16.分化削弱宰相的权力,是古代中国皇帝实现个人专制的一贯做法。宋代行使宰相权力的“

16、中书门下”主要行使的是( )A. 决策权 B. 行政权 C. 军政权 D. 财政权【答案】B【解析】宋初,设立“中书门下”作为最高行政机构,最高长官行使宰相职权。为制约宰相,后来又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政权和财政权。故本题答案选 B 项,ACD 不符合题意。点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书门下行使宰相的行政权,为制约宰相,后来又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政权和财政权。- 8 -17. 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说:“论中国政治制度,秦汉是一个大变动。唐之于汉,也是一大变动。 ”唐之于汉的“变动”体现在( )A. 皇帝制度的确立B. 郡县制的实行C. 专制

17、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D. 三省六部制的实行【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题目问“变动”的表现实际是问唐朝与汉朝相比不同之处,三省六部制是在隋唐才开始实行的,故选择 D ,A、B、C 属于汉唐两朝的相同之处,所以排除。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三省六部制。18.隋(炀帝)大业三年(607 年)四月,帝诏令文武官员有职事者,可以“孝悌有闻” 、 “德行敦厚” 、 “结义可称” 、 “操履清洁” 、 “强毅正直” 、 “执宪不饶” 、 “学业优敏” 、 “文才秀美” 、“才堪将略” 、 “膂力骄壮”等十科举人。这反映出隋朝A. 开创分科考试来选拔官员B. 继续沿用察举制并有所发展C

18、. 表明科举制度进一步完善D. 重视官员的德行与考试成绩【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选官制度的相关内容,意在考查学生准确和完整理解和整合所获信息,调用相关知识,作出必要判断的能力。据材料“孝悌有闻” 、 “德行敦厚” 、 “结义可称”可知,皇帝要求各地官员通过考察人才的品德和才能并分科举荐,从十科来看,涵盖范围广泛,是对以往察举制的继承发展,即 B。开创分科考试来选拔官员是隋文帝,隋炀帝设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正式形成,排除 A 项;据材料信息可知,科举制尚未正式形成,排除 C项;材料没有体现考察官员的德行与考试成绩,排除 D。故选 B。考点: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

19、变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名师点睛】古代武官的选拔往往都是世袭或者察举,通过科举制选拔是在唐代。武举的兴盛是明清两代,特别是在清代。明朝武举创制甚早,但制度一直没有确定下来。清代情况大不相同,重视程度大大超过明代。加上封建国家大力提倡,制度日益严密,录取相对公正。- 9 -因此,民间习武者对武举考试趋之若鹜。19.下列选项中,通过直接变革宰相制度来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有西周实行分封制西汉设置刺史唐朝实行三省制宋朝设立参知政事A. B. C. D. 【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是针对地方的制度, 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通过设置多个宰相,分散相权,以参知政事为副宰相,进一步分割相权来加强皇权,故选 D。考

20、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至元的政治君主专制的加强20.余秋雨在十万进士中认为,科举制度选拔的“十万进士” , “其中包括着一大批极为出色的、有着高度文化素养的政治家和行政管理专家。 ”这说明科举制度A. 是行之有效的选官用人制度B. 导致了“重文轻武”的现象C. 已经成为束缚人们思想的工具D. 有利于维护官僚队伍的廉洁高效【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科举制选拔了一大批极为出色的、有着高度文化素养的政治家和行政管理专家,这是对科举制的肯定,它有利于提高官员的文化素质和行政效率,故科举制度是行之有效的选官用人制度,A 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重文轻武的信息,且材料强调科举制度是行之有效的选

21、官用人制度,排除 B。材料没有体现科举制度已经成为束缚人们思想的工具,而是强调科举制度是行之有效的选官用人制度,排除 C。材料强调科举制度是行之有效的选官用人制度,没有涉及科举制有利于维护官僚队伍的廉洁高效,排除 D。21. 中国古代官吏的选拔经历了“世袭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的过程。- 10 -下列说法与“科举制”相一致的是A.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B. 唐制,取士之多,多因隋旧C. 立嫡以长不以贤D. 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材料提到,中国古代官吏的选拔经历了“世袭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的过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唐制,取士之多,多因隋旧”

22、与“科举制”相一致,因此选 B。A 属于九品中正制,C 属于嫡长子继承制,D 属于察举制,排除。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科举制【易错警示】本题主要考查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的相关知识。属于高考的重点知识之一。科举制是我国封建社会最重要的选拔官吏制度。始创于隋朝;完善于唐朝;发展于北宋;衰落于明清。科举应该是中国历史上最好的人才选拔制度,他最大限度的为官僚队伍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为寒门贫民提供了走向仕途的途径,这也一定程度上稳定了社会秩序。相对于科举,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则限制了人才的出仕,汉末与晋末的衰颓也一定程度上与人才选拔制度有关,而且无论察举制还是九品中正制,他们

23、都造成了官僚小集体,士族代代相传的后果,为官僚腐败无能提供了途径,更能造成地方割据,诸侯征伐不休,引起国家分裂。22.按时间先后排列下列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首辅票拟“三衙统军”刺史监州A. B. C. D. 【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题意和所学知识可知,首辅票拟出现在明朝;“三衙统军”出现在宋朝;刺史监州出现在汉朝,故结合设问要求可知正确, 排除 ACD,所以选 B。- 11 -23.对下表中“大臣”职能所反映的时代特征叙述正确的是A. 宰相分工明确,行政效率提高B. 政府机构臃肿,国家积贫积弱C. 档案管理周密,文化日渐繁荣D. 专制皇权强化,阻碍社会发展【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旨

24、在考查学生识别图表,获取有效信息,给予历史事物正确认知的能力。由图表核心信息“11 道程序” “均围绕加强皇权展开” ,考查的是明代内阁制。据此,分析、判断选项,可知:A 项“行政效率提高” 。明显具有片面性;B 项“国家积贫积弱” ,没有依据;C 项“文化日渐繁荣” ,不符合史实。D 项符合史实和题意,本题正确答案选 D。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明代内阁制24.黄宗羲说:“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明太祖)罢丞相始也。 ”该论点实际上指出了在宰相制度下A. 不可能产生明君贤吏B. 容易形成极端君主专制C. 宰相对皇权有一定制约作用D. 政治腐败倾向更加严重【答案】C【解析

25、】依据材料信息:“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明太祖)罢丞相始也,含义是指宰相制度的废除使明代政治进入一种恶政阶段,反过来说明宰相制度在中国政治中起了积极作用,对皇权- 12 -有一定制约作用,C 项正确;A 项与题意无关;BD 两项表述不合题意,故此题选 C。25. 明初在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措施中,直接导致六部在中央机构中的权力地位提高的因素是A. 丞相的废除 B. 皇权的加强C. 厂卫特务机构的设置 D. 内阁的废除【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是对教材基础知识的考查。明初废除了丞相后,丞相之权分给了六部,从而提高了六部的权力地位,A 项正确;B 项是结果,不符合题意;C 项是明代措施,

26、但并不能直接导致六部在中央机构的权力地位提高;D 项“废除”说法错误,应是确立。故正确选项为A。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废除丞相26.起居注是由职业史官(记注官)记录皇帝言行的档案。汉时,皇帝不允许观看起居注 。唐朝开了观看起居注的先例。到宋朝,皇帝观阅成了惯例。清康熙帝甚至以“记注官泄密”为由,停止编纂起居注 。这最能说明A. 历朝皇帝历史知识日益丰富B. 皇权呈现出不断加强的趋势C. 清代君主的权力不再受制约D. 起居注史料不够真实【答案】B【解析】到康熙帝以“记注官泄密”为由,停止编纂起居注表明了皇帝的霸道,说明了皇权的加强,选 B 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 A 说

27、法绝对,也有皇帝不学无术,不符合题意,排除;清代君主的权力也是受制约的,选项 C 不符合题意,排除;起居注史料不一定不够真实,选项 D 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 B。27.如图所示,西汉时汉武帝这一规定- 13 -A. 削弱相权进一步加强了皇权B. 消除了地方对中央的威胁C. 中朝权力扩大外朝权力分散D. 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稳定【答案】D【解析】西汉时汉武帝这一规定指的是推恩令,推恩令解决了王国问题,从而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稳定,选 D 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推恩令和削弱相权无关联,选项 A 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B 说法绝对,地方对中央的威胁无法从根本上消除,不符合题意,排除;图片不涉及中朝、

28、外朝的问题,选项 C 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 D。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推恩令是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稳定的。28. 尚书大传说:“周公摄政,一年救乱,二年克殷,三年践奄,四年建侯卫,五年营成周,六年制作礼乐,七年致政成王” 。对材料中四年建侯卫、六年作礼乐解读正确的是( )A. 建侯卫就是实行郡国制,制作礼乐就是为了维护郡国制B. 建侯卫就是实行分封制,制作礼乐是为了维护分封制形成的等级制度C. 建侯卫就是推行宗法制,制作礼乐用来代替分封制D. 建侯卫就是实行郡县制,制作礼乐是为了丰富周人的生活【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联系所学周朝历史,西周是一个奴隶制国家,其主要政治制度包括宗

29、法制和分封制,封建国家才实行郡县制,汉初实行郡国制,而古代“礼乐”不是现代意义上的礼乐,- 14 -“礼”是一套来区别宗法远近等级秩序的制度,同时又以“乐”来和同共融“礼”的等级秩序,两者相辅相成。礼乐实际上确立了一套等级秩序,由此判断,答案应是 B。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点评:此题难度较大,主要考查学生对古文材料的理解能力,要求学生有较高水平的古文知识,同时要结合所学历史史实解答此题。29.“文武将吏,擅自署置,贡赋不入于朝廷,虽称藩臣,实非王臣也。 ”(选自旧唐书 )该材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A. 君权与相权的矛盾B. 中央与地方的矛盾C. 汉族政权与少数民族政权的矛盾D. 文臣与武将的矛

30、盾【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从材料中的“旧唐书 、藩臣”可看出明显是指唐代在地方上设藩镇,置节度使,带来藩镇割据的问题。联系史实可知,唐代节度使掌握地方军政财大权,安史之乱后形成藩镇割据局面。应属于中央集权和地方割据之间的矛盾,故排除 ACD,选 B 。考点: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从汉到元的政治制度唐代的藩镇割据30.中国古代加强皇权的措施中,常以内侍、贵戚监督逐渐代替重臣,以近臣演变为重臣,以辅佐皇帝办事的部门发展为正式的国家机关。以下机构体现这种方式的是( )A. 中书门下 内阁 军机处 B. 中朝 内阁 军机处C. 中朝 中书门下 内阁 D. 尚书台 内阁 议政王大臣会议【答案】B【解析】

31、试题分析:根据题干所示应该反映的是中国古代中枢权力机构的演变,其发展趋势应该是相权不断削弱,皇权不断加强;汉朝的中朝制度是为了削弱外朝三公九卿的权力;明朝内阁制是废丞相,皇权专制得到进一步加强;而清朝军机处的设置,标志专制皇权达到顶峰。故本题应该选择 B。二、综合题(包括 2 小题,31 题 23 分,32 题 17 分,共 40 分)3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5 -【材料一】王者之制禄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天子之田方千里,公侯田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天子之县内诸侯,禄也;外诸侯,肆也。摘自礼记王制篇【材料二】天子适诸侯,曰巡狩;巡狩者,巡所狩也。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

32、;述职者,述所职也。无非事者,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摘自孟子告子【材料三】周王正妻所生之子称嫡子,其它妻妾所生之子为庶子。周王的嫡长子、嫡长孙一系有继承王位的权利,称为大宗。次子、庶子的后裔相对于大宗,称为小宗,而次子、庶子的嫡长子、嫡长孙于本支又是大宗,其次子、庶子之后裔,又是小宗。以此类推,形成一个庞大的宗族网。小宗必须服从大宗。摘自历史回答(1)材料一、材料二反映了西周时期的哪种制度?依据这两段材料,指出为什么“周王先贬其爵”后“削其地”?(2)材料一所反映的地方行政制度在其实施的早期和晚期各产生了什么影响?(3)材料三反映了西周时期的哪种制度?由材料看出,该

33、制度的最大特点是什么?有何积极作用?(4)三段材料所反映的两种制度间关系如何?【答案】(1)反映了西周时期的分封制度。原因:西周分封制按爵位高低分封土地。(2)初期巩固了周朝统治,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后期诸侯国势力日渐强大,王室衰微,周王逐渐失去天下共主的地位。(3)反映了西周时期的宗法制度。最大特点:嫡长子继承制。宗法制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把“国”和“家”结合在一起。(4)关系是相辅相成的。【解析】【详解】 (1)关于制度,根据材料一“王者之制禄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天子之田方千里,公侯田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天子之县内诸侯,禄也;外诸侯,肆也”、材

34、料二“天子适诸侯,曰巡狩三不朝则六师移之”可知是西周时期的分封制度。关于原因,结合材料可从分封制的内容回答即可。- 16 -(2)根据材料一可知西周初期,分封制巩固了周朝统治,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关于晚期的影响,结合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兼并争霸的内容分析晚期影响即可。(3)根据材料三“周王正妻所生之子称嫡子称其为大宗”可知反映了西周时期的宗法制度。关于特点,可从嫡长子继承制方面回答即可。关于作用,结合所学知识可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家国一体等方面思考作答即可。(4)关于关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宗法制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相辅相成;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上的体现,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内核和

35、纽带,它维系了分封制,维护贵族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点睛】解答本题要紧扣“两材”:解答历史材料题,要紧紧依托两个“材” ,一个是命题者提供的“材料” ,解题时紧扣材料中的关键信息“王者之制禄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天子之田方千里,公侯田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天子之县内诸侯,禄也;外诸侯,肆也” 、 “周王正妻所生之子称嫡子称其为大宗”等,这是解答试题的最主要的依据;另一个是教材,通过试题中材料的指引,回归教材,解题时回顾宗法制和分封制的相关内容。学生能把“材料”和“教材”完美地结合起来,回答问题就会得心应手。32.行政管理制度中国历史上的行政管理制度经历了一个不断修正、完善

36、的过程,西周、秦朝、元朝是三个重要的发展阶段。回答下列问题:(1)按示例填写表格。(2)扼要分析与的不同之处?并概括中国古代行政管理的特点?【答案】 (1)分封制;郡县制;行省制度。(2)不同:分封制度下,地方的王位(官位)可以世袭;具有地方管理的独立性。郡县制度下,地方官员由皇帝或中央任命,官位不可世袭;随时听候调遣,不具有地方管理的独立性。特点:强化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和控制。【解析】【详解】 (1)根据材料信息“商朝方国制度” 、 “西汉郡国并行制”可知反映的是古代政府在地方推行的政治制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周时实行分封制、秦朝在地方实行郡县制、元- 17 -朝在地方推行行省制度。(2)关于与的不同之处,即是分封制与郡县制的比较,结合所学知识可从传承制度不同、与中央的关系方面分析作答即可。关于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可从强化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和控制方面思考作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