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 -哈尔滨市第六中学 2017-2018 学年度下学期期末考试高一语文试题第卷 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白鹿原奏响一支老腔陈忠实我第一次看老腔演出,是前两三年的事。朋友跟我说老腔如何如何,我却很难产生惊诧之类的反应。因为我在关中地区生活了几十年,却从来没听说过老腔这个剧种,可见其影响的宽窄了。开幕演出前的等待中,作曲家赵季平也来了,打过招呼握过手,他在我旁边落座。屁股刚挨着椅子,他忽然站起,匆匆离席赶到舞台左侧的台下,和蹲在那儿的一位白头发白眉毛的老汉握手拍肩,异常热乎,又与白发白眉老汉周围的一群人逐个握手问好,想必是打过交道的熟人了。我在入座时也看见了白发白眉老
2、汉和他跟前的十多个人,一眼就能看出他们都是地道的关中乡村人,也就能想到他们是某个剧种的民间演出班社,也未太注意,赵季平重新归位坐定,便很郑重地对我介绍说,这是华阴县的老腔演出班社,老腔是了不得的一种唱法,尤其是那个白眉老汉老腔能得到赵季平的赏识,我对老腔便刮目相看了,再看白发白眉老汉,安静地在台角下坐着,我突然生出神秘感来。轮到老腔登台了,大约八九个演员刚一从舞台左边走出来,台下观众便响起一阵哄笑声。我也忍不住笑了。笑声是由他们上台的举动引发的。他们一只手抱着各自的乐器,另一只手提着一只小木凳,木凳有方形有条形的,还有一位肩头架着一条可以坐两三个人的长条板凳。这些家什在关中乡村每一家农户的院子
3、里,锅灶间都是常见的必备之物,却被他们提着扛着登上了西安的大戏台。他们没有任何舞台动作,用如同在村巷或自家院子里随意走动的脚步,走到戏台中心,各自选一个位置,放下条凳或方凳坐下来,开始调试各自的琴弦。锣鼓敲响,间以两声喇叭嘶鸣,板胡、二胡和月琴便合奏起来,似无太多特点。而当另一位抱着月琴的中年汉子开口刚唱了两句,台下观众便爆出掌声;白毛老汉也是刚刚接唱了两声,那掌声又骤然爆响,有人接连用关中土语高声喝彩, “美得很!” “太斩劲了!”我也是这种感受,也拍着手,只是没喊出来,他们遵照事先的演出安排,唱了两段折子戏,几乎掌声连着掌声,喝彩连着喝彩,无疑成为演出的一个高潮。然而,令人惊讶的一幕出现了
4、,站在最后的一位穿着粗布对门襟的半大老汉找着长条板凳走到台前,左手拎起长凳一头,另- 2 -一头支在舞台上,用右手握着的一块木砖,随着乐器的节奏和演员的合唱连续敲击长条板凳,任谁也意料不及的这种举动,竟然把台下的掌声和叫好声震哑了,出现了鸦雀无声的静场,短暂的静默之后,掌声和欢呼声骤然爆响,经久不息我在这腔调里沉迷且陷入遐想,这是发自雄浑的关中大地深处的声响,抑或是渭水波浪的涛声,也像是骤雨拍击无边秋禾的啸响,亦不无知时节的好雨润泽秦川初春返青麦苗的细近于无的柔声,甚至让我想到柴烟弥漫的村巷里牛哞马叫的声音我能想到的这些语言,似乎还是难以表述老腔撼人胸腑的神韵;听来酣畅淋漓,久久难以平复,我却
5、生出相见恨晚的不无懊丧自责的心绪。这样富于艺术魅力的老腔,此前却从未听说过,也就缺失了老腔旋律的熏陶,设想心底如若有老腔的旋律不时响动,肯定会影响到我对关中乡村生活的感受和体味,也会影响到笔下文字的色调和质地。后来,有作家朋友看过老腔的演出,不无遗憾地对我说过这样的话,你的小说白鹿原是写关中大地的,要是有一笔老腔的画面就好了。我却想到,不单是一笔或几笔画面,而是整个叙述的文字里如果有老腔的气韵弥漫。直到后来小说白鹿原改变成话剧,导演林兆华在其中加入了老腔的演唱,让我有了一种释然的感觉。从此老腔借助话剧白鹿原登上了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舞台。后来还想再听老腔,却难得如愿。不过两年之后,我竟然在中山音
6、乐堂再次过足了老腔的瘾。那天,无论白毛老汉,还是其他演员,都是尽兴尽情完全投入地演唱,把老腔的独特魅力发挥到最好的程度,台下观众一阵强过一阵的掌声,当属一种心灵的应和。纯正的观众东府地方的发音,观众能听懂多少内容可想而知,何以会有如此强力的呼应和感染力?我想到的是旋律,一种发自久远时空的绝响,又饱含着关中大地深厚的神韵,把当代人潜存在心灵底层的那一根尚未被各种或高雅或通俗的音律所淹没的神经撞响了,这几乎是本能地呼应着这种堪为大美的民间原生形态的心灵旋律。我在那一刻颇为感慨,他们-无论秦腔或老腔-原本就这么唱着,也许从宋代就唱着,无论元、明、清,以至民国到解放,直到现在,一直在乡野在村舍在庙会就
7、这么唱着,直到今晚,在中山音乐堂演唱,我想和台上的乡党拉开更大的距离,便从前排座位离开,在剧场最后找到一个空位,远距离欣赏这些乡党的演唱,企图排除因乡党乡情而生出的难以避免的偏爱。这似乎还有一定的效应,确凿是那腔自身所产生的震撼人的心灵的艺术魅力在我陷入那种拉开间距的纯粹品尝的意境时,节目主持人濮存昕却做出了一个令全场哗然的非常举动,他由台角的主持人位置快步走到台前,从正在吼唱的演员手中夺下长条板凳,又从他高举着的右手中夺取木砖,自己在长条板凳上猛砸起来,接着扬起木砖,高声吼- 3 -唱。观众顿时沸腾起来。这位声名显赫的濮存昕已经和老腔融合了,我顿然意识到自己拉开间距,寻求客观欣赏的举措是多余
8、的。1.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A. 作者产生神秘感的原因是看见演唱老腔的是白发白眉老汉等一群关中农民B. 演员以木砖连续敲击长条板凳发出的响声经常掩盖了观众的掌声与叫好声。C. 朋友为小说白鹿原没有写老腔的笔墨而感到遗憾,作者对此深有同感。D. 老腔从宋代唱到现在,从乡野唱到音乐厅,说明这种表演形式一直很流行。2. 作者对老腔的认识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过程?请结合全文作简要说明。3. 文中运用了侧面描写的手法来表现老腔的艺术魅力。请举例并加以分析。【答案】1. C 2. 第一次看老腔前,从未听说过老腔这一剧种,认为老腔的影响小,只是民间演出,但因为朋友的赏识,作者认为老腔是神秘的。
9、第一次看老腔演出后,作者认识到了老腔与关中大地的密切联系和撼人肺腑的神韵。因相见恨晚而觉得懊丧自责。两年后在中山音乐堂再一次观看老腔演出时,作者认识到老腔具有强烈的呼应和感染力的原因在于触动了当代人的神经。在中山音乐堂看老腔演出时,主持人的举动让作者认识到观众与老腔应该是融为一体的,自己这种拉开间距寻求客观欣赏的举措是多余的。 3. (1)写观众反应强烈,喝彩“美得很” “太斩劲”了,体现老腔的魅力。 (2)写赵季平对老腔表演者的尊重,表现老腔的魅力。 (3)写濮存昕加入表演,尽情演绎,写出老腔的魅力。【解析】1. 试题分析:C 项,在文章第段明确提出“有作家朋友看过老腔的演出,不无遗憾地对我
10、说过这样的话,你的小说白鹿原要是有一笔老腔的画面就好了” “我”想到的是“不单是一笔或几笔画面、而是在整个叙述中老腔的气韵弥漫”第段中,也提到过话剧白鹿原加入老腔的演唱后,让“我” “释然”了。故 C 选项正确。A 项,作者产生神秘感是因为“我”在关中地区生活了几十年却并没有看到过老腔;老腔和老腔演员得到了“我”的朋友的赞赏,所以,我觉得很神秘的原因不仅是这些演员,更重要的是朋友如此推崇。B 项,并不是演奏声遮住了鼓掌叫好声,而是因为意想不到的表演,让全场震惊、 “鸦雀无声” 。D 项,文中说老腔“也许从宋代就唱着” ,从宋代唱到现在,并不能反映出这种表演形式一直很流行。文中没有相关语句。-
11、4 -点睛:本题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选择题的形式,解题时可以根据选项确定答题区域。题干明确“最”恰当的一项,所以有些选项的理解可能也有道理,但是不一定是最准确的,解题时必须注意。如选项 A,根据前后语境,作者产生神秘的原因一是白发白眉的老人为首的十几个农民演员;二是朋友如此的推崇,因此,A 项的理解有一定的道理,但是不全面。C 项理解完全符合前后语境,理解全面深刻。B 项和 D 项错误明显,修饰限制语不准。2.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概括梳理题。从全文来看,作者从没有听过老腔,认为老腔影响小。认为老腔演出者不过是民间演出班社。到后来听过一次老腔,深深地被老腔震撼。为自己的小说白鹿原中没有加入
12、老腔的表演而遗憾,到最后在中山音乐堂再次领悟了老腔的震撼力。对老腔的理解更加深入了。考生要从原文中筛选出相应信息,抓住关键词语组织答案。本题是要求概括“对老腔的认识经历的变化过程” ,过程往往分为几个阶段,这要把握全文,找出对认识老腔的不同反应,关键词是“没听过” “神秘” “震撼” “懊丧自责” “偏爱”等。3.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察现代文阅读艺术手法的题。首先要明白侧面描写手法的特点。侧面描写是本文重要的艺术手法。即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绘来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以使其鲜明突出,即间接地对描写对象进行刻画描绘。在本文中是通过他人的反映来表现出老腔演奏的艺术影响力和震撼力。所以答题时可以选
13、择不同的角度即赵季平、濮存昕、观众。文章开头没有直接写出老腔的精彩,而是通过赵季平对老腔演奏者“白头发白眉毛”老汉及十几个演员的赏识和对老腔的介绍,从侧面写出老腔的艺术魅力。文章的结尾处通过主持人濮存昕的动作行为,表现了现场观众与老腔艺术的完美融合,以及我的心灵震撼。从侧面描写展现了老腔的艺术魅力。还可以从观众的角度看:观众在看老腔表演过程中经久不息的掌声与喝彩声,表现了老腔演出带给观众的精神享受。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幸存者梁小萍这是一场残酷的战斗。埃布尔躺在横七竖八的尸体堆里,他还有一丝微弱的喘息,也有知觉,但他动不了。他没有睁开眼睛,他在努力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神经来感知环境。确认周围
14、没有异常动静,他睁开了眼睛,天空灰蒙蒙的,看不出是什么时辰,空气中夹杂着浓烈的血腥和火药的味道。埃布尔不知道战斗是什么时候结束的,他只记得他们部队坚守阵地三天三夜,一个团的兵力最后只剩下一个排。而且从对方部队的火力可以判断出对方的兵力也很薄弱了,对方- 5 -的援军还没到来的黎明时分,是他们最后也是唯一的突围机会。就在突围时,一个炮弹在埃布尔身边不远处爆炸,他失去了知觉。这会儿他醒了,先看看身边的尸体,没有看到自己熟悉的战友,他想也许战友都顺利突围了。他也没有看到对方部队的活人,也许对方还没来得及打扫战场,或者说已经打扫过战场了,而他漏网了。埃布尔心里突然有点儿庆幸,在确定暂时安全后,他开始关
15、注自己的身体,他发现自己没有致命伤,只是伤到皮肉,也许是炮弹强大的爆破力震晕了他,突围时没人注意到他其实只是受伤晕了,并没有死。他坚信如果战友知道他还活着,一定不会抛弃他。埃布尔挪动一下四肢,似乎还可以动,于是他准备挪到一个相对安全一点儿的地方。这时突然传来了说话声,他赶紧闭上眼睛一动不动,大脑仔细辨认着声音和方位,原来是对方部队的士兵在打扫战场。他顿时又是一阵绝望,双手下意识地在身边摸索,还好,还有一个手榴弹。他想就算死也要多拉几个垫背的。埃布尔没有选择,因为他是一位有信仰的军人,他从没想过当俘虏。一个士兵晃悠悠地端着枪朝埃布尔这个方向走来,边走边用刺刀拨弄地上的尸体。埃布尔眯着眼睛,用眼角
16、的余光观察:这是一个年轻的士兵,估计和自己差不多大。他不禁有点儿惋惜,两个年轻的生命即将消失。这一线惋惜只是一个闪念,在埃布尔的脑子里一晃而过,他的手还是逐渐握紧了手榴弹,小拇指慢慢伸进了手榴弹尾部的拉环。士兵走到埃布尔的身边,用刺刀拨拉着他的身体,刀尖划过他的面颊,突然停留在他的胸口,埃布尔睁开眼睛,紧握手榴弹的那只手微颤而坚定地举过身体。他双目怒瞪着士兵,士兵显然也被这一突发状况吓着了。他们彼此对视着,埃布尔的心脏感觉到刺刀刀尖的锋利,他的小拇指仍旧紧勾手榴弹的拉环。就在这时远处传来一个声音:“还有活的吗?”士兵看着埃布尔,略一停顿,面无表情地说:“没有。 ”远处的声音发出一声号令:“撤!
17、”士兵回话时一直看着埃布尔,然后把刺刀缓缓从他的胸口拿开,转身走了。埃布尔的手紧紧握着手榴弹,小拇指绷紧了手榴弹的拉环,直到阵地上又是空无人声。战争结束了。对方部队宣称,这场战斗取得了重大胜利,全歼敌军一个团。这一个团说的就是埃布尔所在的部队。可是埃布尔还活着。当然这个消息也是埃布尔很久以后才听说的,不过没多久埃布尔就知道自己的战友在那场战斗中全部阵亡,他是唯一的幸存者。可是他却没有向组织说过他生还的这一段经历,一辈子也没说。后来,埃布尔渐渐淡忘了这件事。再后来,埃布尔又常常想起这件事,而且越来越清晰。战争是残酷的,不是你死就是我活,能活着就是奇迹。埃布尔当时没有想到活。他是军- 6 -人,一
18、个刚强的军人,他只有一个选择,就是与敌人同归于尽。可是当他听到敌军打扫战场的士兵,面对活着的他却说没有人活着时,他犹豫了。埃布尔不知道那个士兵会不会像他一样活到老,可以安逸地坐在家乡的老榕树下,喝着自己酿造的红葡萄酒,慢慢欣赏夕阳的落幕,但是他真心希望那个士兵还活着。4. 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A. 第段的环境描写有效补充了故事情节,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说明战斗的惨烈,增加了故事的真实性和现场感,营造身临其境的氛围,为下面故事的发展作铺垫。B. 本文采用了上帝视角,运用大量侧面描写,写出了主人公心理的发展变化过程:存活的庆幸,临敌的绝望,赴死的决绝,和平后的
19、祈祷。表现了战争的残酷, “幸存”的可贵。C. 打扫战场的士兵发现了埃布尔,先是一怔,被怒目圆瞪的埃布尔吓到,接着看到埃布尔钩着手榴弹,意识到情势于他们双方都不利,因而选择了明哲保身。D. 面对生死抉择,埃布尔没有选择马上拉响手榴弹,他的犹豫给了自己一个生存机会,也给了对方一个生存机会,他们都是战争的“幸存者” 。E. 本文虽属于战争题材小说,但作家没有写战场上的刀光剑影,而是另辟蹊径,把笔触固定在激战之后清理战场的截面,用典型环境塑造典型人物,构思巧妙。5. 试简要分析埃布尔这一人物形象的特点。6. 文章到第自然段即可自然结尾,作家又补充了后两段,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答案
20、】4. BC 5. 勇敢、刚强。他和战友们一直坚守阵地三天三夜,奋力突围;发现敌军清扫战场时想要与敌人同归于尽。机警、临危不乱。他被炮弹震昏后醒来做的第一件事是观察环境,寻找逃生的机会;被清扫战场的敌人发现后,他没有慌乱,而是镇定地做出抉择。有信仰、懂感恩。他在战场上从没想过做俘虏,被发现后也做好与敌人同归于尽的准备;战争结束后,晚年的埃布尔真心祝福敌军那个打扫战场的士兵,希望他也活着到老。 6. 从情节上来看,结尾点出了小说关键的环节埃布尔在战后和平时期的所思所感,这是故事情节的合理延续,使得小说的结构更加完满、流畅。从人物形象塑造上看,两个人物都是战争的幸存者。战后生活的宁静美好也是平凡人
21、生的共同追求,这使得人物形象不再局限于单一的个体,而是代表了经历过战争的一代人的心灵,具有典型性。从主旨上来看,表现了对美好人性的追求与向往,更使读者意识到生命高于一切;体会到- 7 -国家安宁、生活幸福的来之不易;使文章意蕴厚重,言近而旨远。从语言上来说,这一情节设置将战争的残酷与战后的诗意放在一起对比映衬,具有抒情性和美感。【解析】4. 试题分析:B 项, “意识到”不准确,由原文来看,打扫战场的士兵告诉战友“没有” “活着的”的时候,他是“面无表情”的,文中也没有暗示他的真实想法,因此说, “打扫战场的士兵” “意识到情势于他们双方都不利”只是一种推测;另外, “明哲保身”是指明智的人善
22、于保全自己,现多指怕连累自己而回避斗争的处世态度,用在这里对内容解释不恰切。点睛:本题具有一定的综合性,从考查的范围来看,既涉及全篇,又侧重局部;从考查的角度来看,既有对主旨的探究,也有对细节鉴赏。其中 A 项分析小说环境描写的作用,B 项分析小说次要人物的心理,C 项鉴赏小说人物形象及主题,D 项鉴赏小说的构思技巧。解答此类题的方法:通读全文,关注细节。第一步:通读全文,整体感知。把握小说刻画人物的个性特点与作品陈述的基本事实,分析主人公的性格、情感与基本事实之间的关系。第二步:明确主旨,关注手法。结合小说主旨和细节做出准确判断。5. 试题分析:小说第三段就告诉读者埃布尔和他的战友“坚守阵地
23、三天三夜” ,一个团的兵力只剩下一个排,遇到打扫战场的敌人时,他心里想的是“他是军人,一个刚强的军人,他只有一个选择,就是与敌人同归于尽” ,可见他是勇敢刚强的。埃布尔清醒之后“努力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神经来感知环境。确认周围没有异常动静”之后,先找战友,再看敌人的情况,冷静分析战场和自己的情况, “准备挪到一个相对安全一点儿的地方” ,表现出机警、临危不乱的特点。 “他是一位有信仰的军人,他从没想过当俘虏”表明埃布尔是一个有信仰的军人。 “他真心希望那个士兵还活着” ,表明埃布尔是一个懂得感恩的人。6. 试题分析:本题解答时首先要答出小说最后两段写了什么内容,然后从人物形象塑造、主题表达、情节
24、发展、语言特色等角度进行分析即可。从内容上来看,小说最后两段写的是战争结束后埃布尔的感受及反思;从情节发展来看,这些反思都是针对上文他死里逃生经历的,是上文情节的延续,这就使得小说结构更加完整;埃布尔的反思表现出他懂得感恩的特点,他的反思也代表了所有战争幸存者的反思,所以说埃布尔这个形象也就具有了典型意义;最后两段描写了战后的宁静祥和生活,并写出了埃布对“那个士兵”的美好祝愿,表现出人们对和平的热爱,对美好人性的赞美,起到了深化主题的作用;从语言特点来看,这两段的语言风格与上文截然不同,起到了对比的作用。二、古诗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8 -孙傅,字伯野,海州人,登进士第,为礼
25、部员外郎。时蔡翛为尚书,傅为言天下事,劝其亟有所更,不然必败。翛不能用。迁至中书舍人。 宣和末高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置给事中许翰以为傅论议虽偶与轼合,意亦亡他,以职论事而责之过矣,翰亦罢去。靖康元年,召为给事中,进兵部尚书。上章乞复祖宗法度,钦宗问之,傅曰:“祖宗法惠民,熙,丰法惠国,崇、观法惠奸。 ”时谓名言。十一月,拜尚书右丞,俄改同知枢密院,金人围都城,傅日夜亲当矢石。金兵分四翼噪而前,兵败退,堕与护龙河,填尸皆满,城门急闭。是日,金人遂登城。二年正月,钦宗诣金帅营,以傅辅太子留守,仍兼少傅,帝兼旬不返,傅屡贻书请
26、之。及废立檄至,傅大恸曰:“吾唯知吾君可帝中国尔,苟立异姓,吾当死之。 ”金人来索太上、帝后、诸王、妃主,傅留太子不遣。密谋匿之民间,别求状类宦者二人杀之,并斩十数死囚,持首送之,绐金人曰:“宦者欲窃太子出,都人争斗杀之,误伤太子。因帅兵讨定,斩其为乱者以献,苟不已,刚以死继之, ”越五日,无肯承其事者,傅曰:“吾为太子傅,当同生死。金人虽不吾索,吾当与之俱行,求见二酋面责之,庶或万一可济。 ”遂从太子出。金守门者曰:“所欲得太子,留守何预?”傅曰:“我宋之大臣,且太子傅也,当死从。 ”是夕,宿门下,明日,金人召之去。明年二月,死于朔廷,绍兴中,赠开府仪同三司,谥曰忠定。(节选自宋史孙傅传)7
27、.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宣和末/高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置B. 宣和末/高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置C. 宣和末/高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置D. 宣和末/高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 蕲州安置8.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
28、正确的是A. 登进士第,又可称为进士及第,指科举时代经考试合格后录取成为进士。B. 兵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全国武官选用和兵籍,军械,军令等事宜。C. 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如高祖,太宗,钦宗。D. 太子指封建时代君主儿子中被确定继承君位的人,有时也可指其他儿子。- 9 -9. 下列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孙傅入仕以后,积极向上建言,他担任礼部员外郎,对上书蔡翛纵论天下大事,劝蔡迅速有所更变,否则必将失败,可惜他的建议没有被采纳。B. 孙傅上奏,请求恢复祖宗法度,他任兵部尚书后,从效用角度高度评价祖宗法度和熙、丰年间的法度,批评祟、观年间的法度,
29、受到时人赞许。C. 孙傅不畏金人,努力保全太子,金人掳走钦宗后又索求太子,他密谋藏匿太子,杀二宦者将首 级送至金营,欺骗金人,这就是误伤太子之人。D. 孙傅舍人取义,死后谥为忠定,太子被迫至金营,孙傅前往,却受到守门者劝阻,他表示身为太子傅,应誓死跟从太子,后被金人召去,死于北廷。10.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吾唯知吾君可帝中国尔,苟立异姓,吾当死之。金人虽不吾索,吾当与之俱行,求见二酋面责之,庶或万一可济。【答案】7. A 8. D 9. C 10. (1):我只知道我们的君主可以称帝统治中原这片土地,如果立异姓人做皇帝,我就为此立即死去。(2):金人即使不索求我(这个人),我也
30、应当与太子一起前往(同行),请求拜见两位敌军将领酋长并当面斥责,也许万一可以实现成功呢。【解析】视频7. 试题分析:文言文断句一是看句意,一是分析动词和附近名词的关系。从句意上看,这句话的意思是:宣和末期,高丽入宋朝进贡,使者所过的地方,调发民夫修 整船只,引起骚动且用度颇多,孙傅说:“滥用民力妨碍农事,而且对于中原之国来说又没有丝毫的好处。”宰相认为他的言论与苏轼相同,上奏降贬孙傅把他安置 在蕲州。从动词和名词的关系来看,动词“贡、过、谓 ” 的发出者分别是“高丽、使者、宰相” ,所以以上动词应该紧跟着发 出动作的主语,中间不可断开,故可以排除 C 、D 。而选项 A 、B 的不同只在于动词
31、“奏”的主语是谁,很明显, “奏”不是孙傅自己发出的,也不是突然冒出的苏轼发出的,而是宰相发出的动作,故“奏”不应紧跟名词“苏 轼” ,所以排除 B ,正确答案是 A 。考点: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 B。8. 试题分析:D 项错误在于“被确定继承君位的人” ,而是被“预定” ,也就是我们平时说的“皇储、储君” 。这是一道文化常识的考核的题目,去年在大纲卷中出现,重点突出对古代- 10 -文化的理解,合乎当今国学热的趋势,以后还会坚持。文言的选文是人物传记,那主要的常识是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宫殿的名称、年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还有一些避
32、讳的说法等。备考时要积累名著、名篇作者、时代、国别、文学形象、作品主题等文学常识。解答此道题目,需要逐项审读,按照自己积累的有关知识,判断相关内容,是否正确;要注意各项表述中有关作品同作者、年代是否一致。考点:理解常见古文常识。能力层级为理解 B。9. 试题分析:C 原文中“他密谋藏匿太子”一事最终没有施行。C 选项“杀二宦者”错。原文中说的是:“别求类状宦者二人杀之” ,意思是说“另外找了两个像宦官的人杀死” ,也就是说是两个像宦官的人,而不是宦官。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是文言文必考的题目,错误选项的设置多以人物、事件、时间、地点的错位为重点,有时会在一些词语的翻译上命题,因对词语
33、翻译错误而出现误判,答题时注意分析选项涉及到的上下文,注意核实这些情节。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10. 试题分析:翻译文言文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学会语法分析推断。梳理主干,划分成分,落实语法功能。将句子主干梳理好,可以帮助我们理清句子成分,从而判断词性、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等现象,以达到准确翻译的目的。 (2)组词造句推断词义。文言文中很多单音节实词的含义在现代汉语中由一个双音词来表示。在由单音节向双音节转换的过程中,又多以同义合并或反义合并或反义并列为构词特征。据此,我们可使用组词方式猜读难懂词义。 (3)相似语言结构推断。古汉语讲究语言的工整对仗。文言
34、文中整句较多,骈偶常见。在相似的语言结构中,出于对应位置上的词语,往往具有相同、相近、相对的特点,据其一可推知其他。 (4)语境分析推断。翻译既要联系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又要联系整段文字、整篇文章的大语境。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 B诗歌鉴赏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野望(唐)杜甫西山白雪三城戍,南浦清江万里桥。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答圣朝。- 11 -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注】三城戍:西山三城的堡垒,三城,与吐蕃临界,为蜀边要塞。南浦句:南浦,泛指送别之地。万里桥,在成都杜甫草堂的东边。涓埃:细流与微尘,比喻微小。11. 从
35、“切合题目”的角度分析本诗,恰当的一项是A. 第一、二句中的“西山” “南浦”切合“野”字。B. 第三、四句“海内” “天涯”切合“野望“二字。C. 第五、六句中的“迟暮” “涓埃”切合“望“字。D. 第七句中的“出郊” “极目”切合“野望”二字。12. 全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具体诗句加以赏析。【答案】11. D 12. (1)漂泊异乡,对诸弟的思念之情:首联写作者野望所见的“西山”和“清江”凄清景色,融情于景。中间两联写作者由所望之景触发的有关国家和个人的感怀。由战乱推出怀念诸弟,自伤流落的情思。(2)暮年多病,对朝廷的愧疚之情:暮年“多病” , “未有”丝毫贡献报答“圣朝”的惭愧
36、。(3)孤独远望,对时局的担忧之情:尾联写出杜甫深为民不堪命而对世事产生“日”转“萧条”的隐忧。【解析】1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诗词综合鉴赏能力。题干要求选出“恰当的一项” ,A 项中“西山” “南浦”切合题目中的“望”而非“野”字。B 项中“海内” “天涯”是诗人远望后的想象,而不是切合“野望”二字。C 项中的“迟暮” “涓埃”也是作者的感慨语,而非“野望”的内容。D 项中的“出郊”切合“野” , “极目”切合“望” ,所以都与“野望”二字切合,因此 D 项正确。E 项从“切合题目”的角度点明了不切合题目的一句,符合题意,故选 DE。1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能力。
37、首联:“西山白雪三城戍,南浦清江万里桥。 ”先写远望,只见岷山峰岭,皑皑白雪;岷山山麓的松 (潘) 、维 (理县) 、保 (理县新保关西北)三城驻满了军队,以防范吐蕃的侵扰。再写近看,只见百花潭水,锦江东流,万里桥横。在自然之景的描绘中透露出严峻的政治形势。传达忧国之情,看到送别之地,流露思家之情。颔联:“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 ”从上联的 “野望”而生感慨。首先想到散落在豫、鲁一带的诸弟,现在战乱又起,他们安在?再从诸弟过渡到近羁天涯的孤客 (自己) ,只有为诸弟的安全遥致一哭,涕泪满身了!表达对亲人的思念及自己的悲苦之情。颈联:“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答圣朝。 ”现在,我只有将
38、迟暮之年交给- 12 -多病之躯,在这国难多事之秋,不能为国家贡献微薄之力。表达无奈和郁闷之情。可见诗人忠君爱国之心是何等强烈!尾联:“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 ”诗人以 “郊”点出 “野” ,以“极目”点出 “望” ,扣紧题目;再以 “人事日萧条”照应中间两联因战乱而引出的感伤,把战乱的萧条苦难尽收笔底,极具深沉厚重之感。此诗由景入题,以景写情,感叹时事,忧弟、忧己、忧心、忧世,层层深化,充满了年老多病,不能报国的忧时忧国的情感,令人感伤!点睛: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答题时分三步走:第一步,指出诗歌运用的表达技巧;第二步,结合诗歌具体内容分析诗歌是如何运用该表达技巧的;第三步,指出诗歌运
39、用该表达技巧表达了什么情感,或者有什么表达效果。名句名篇默写13. 把下列句子补写完整。(1)李白蜀道难中“_,_”两句写山势高险,即便是善飞的黄鹤、轻捷的猿猴都很难越过。(2) 旬子 劝学中的“_,_,_”三句,以借助交通工具到达千里之外的比喻来说明学习的好处。(3) 师说开篇即给“师者”的职能作用做出界定的一句话是“_” 。(4) 登高中写出了八层悲愁的一联诗句是:“_,_。 ”(5) 琵琶行中“_,_”揭示了他全诗的主旨。(6) 锦瑟中化用典故,表示愿望终究可望而不可即的诗句是“_ , _。 ”(7) 念奴娇 赤壁怀古中词人抒发苦闷之情只好以一杯清酒祭月的一句是“_,_”(8)辛弃疾永遇
40、乐中用“_,_”两句暗示北方百姓安于金人统治的现实。(9)苏轼在念奴娇 赤壁怀古中,以“_,_”两句从肖像仪态上刻画出了周瑜的装束儒雅、意气风发。(10)严格地说,浔阳并非绝对没有音乐,只是声音单调繁杂,实在难以入耳。白居易琵琶行中“_,_”两句表达了这样的意思。(11)吾所以为此者,_。【答案】 (1).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 (2). 猿猱欲度愁攀援 (3). 假舆马者 (4).非利足也 (5). 而致千里 (6).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7). 万里悲秋常作客 (8). 百年多病独登台 (9). 同是天涯沦落人 (10). 相逢何必曾相识 (11). 沧海- 13 -月明珠有泪 (12)
41、. 蓝田日暖玉生烟 (13). 人生如梦 (14). 一尊还酹江月 (15). 佛狸祠下 (16). 一片神鸦社鼓 (17). 雄姿英发 (18). 羽扇纶巾 (19).岂无山歌与村笛 (20). 呕哑嘲哳难为听 (21). 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解析】试题分析:考查默写常见古诗文名篇名句的能力。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所以,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如同音字、形似字、通假字、难写字等字的写法。如“鹤” “猿猱” “度” “援” “舆”“致” “受” “常
42、” “作” “涯” “沦” “逢” “沧” “暖” “尊” “酹” “佛狸” “祠” “社” “雄姿”“纶” “笛” “呕哑” “嘲哳” “仇” ,理解字义去记忆。点睛:考查常见的名篇名句默写常常分为三类:识记式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其中识记式默写考查字形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主要考查在语境中的具体运用,具有一定难度,理解和记忆同时考查。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名句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另外,较长的句子不能掉字。第卷 语言基础及表达三、文言基础知识14. 下列各句
43、中实词解释正确的一项A.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因:于是B. 汉使张胜谋杀单于近臣当死 当:应当C. 永各初,出为河间相 出:贬黜D. 愿枉车骑过之 过:访问【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各句中实词解释正确的一项”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意思和用法的把握。考生应把选项中的句子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推测意思和用法的正误。A 项,因:通过。B 项,当:判处。C 项,出:(离开朝廷)出任。15. 下列各组句子中,不都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 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不顾恩义,畔主背亲B. 因泣下霑衿 秦自缪公以来二余君C. 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 卒以疑杀其继室,下狱论罪D. 公子与侯生
44、决 帝每欲官,妃辄沮之- 14 -【答案】C16. 下列四组句子,句式相同的一组是A. 求人可使报秦者 何面目以归汉B. 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C. 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验之以事,合契若神D. 何以汝为见 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答案】D.17.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与现代汉语意思全都不相同的一项是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 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 晚年, 愤益深,佯狂益甚 武等实在 公车特征拜郎中以激怒贵妃 张胜许之,以货物与常衡下车,治威严 游雨花台者,趾相错也 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A. B. C. D. 【答案】A- 15 -【解析】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与现代汉语
45、意思全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文言文中古今异义现象。中的词语古今同义。“宣言”:古义:扬言,到处说。今义:指国家、政党、团体或领导人对重大问题公开表态以进行宣传号召的文告“亲戚”:古义:亲属,指父母兄弟。今义:指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统关系的家庭及成员。“实在”:古义:确实还在(人世) 。古义:确实地,毫无疑问地;诚实、老实。“特征”:古义:特地征召。今义:为事物的特点,标志等。“货物”:古义:财物。今义:指供出售的物品。“下车”:古义:官吏初到任。今义:从车上下来。“约束”:古:盟约。今:限制。点睛:古今异义词主要有以下几种:(1)词义扩大。文言文中,有些词语的本来意义比较
46、狭小,后来它的意义有所发展,应用的范围比原来广泛了,这种现象叫词义的扩大。如“河”,古代仅仅指黄河;现在则是河流的通称。 (2)词义缩小。是指词义随着时代的发展逐渐变得狭小。词义缩小主要有两类:A、程度减弱。如“病” 。 B、范围缩小。如“臭” 。 (3)词义转移。古汉语中一些词义,随着历史的发展,由原来表示的对象转移为表示另外一种对象,这就叫词义的转移。主要有以下几种: A、由表示甲事物转化为表示乙事物,如“颜色”:古义,指容颜,脸色;今义,指色彩。 B、由表示甲动作转化为表示乙动作。如“去”:古义,离开,距离;今义,到地方。C、由表示甲义的范围转化为表示乙义的范围。如“鲜美”:古义,鲜艳美
47、丽;今义,指食物味道好。D、由表示甲义转化为表示乙义时,词性也发生了转移。如“烈士”:古义,指有远大抱负的人;今义,指为了正义事业而献出自己生命的人。 (4)词义感彩的变化。古今词义在演变的历史过程中,褒贬义相互转化的现象。有三种情况:A、褒义词转化为贬义词或中性词。如“风流”:古义,指杰出,英俊;今义,多指轻浮放荡,含贬义。B、贬义词转化为褒义词。如“乖”:原指偏执,不顺服;今义,听话,安顺。C、中性词变为褒义词或贬义词。如“鄙”:古义,见识短浅,中性词;今义,指品质恶劣。贬义词。18. 下列各句中词类活用归类正确的一项是卒廷见相如 宁许以负秦曲 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大王必欲急臣空以身膏草野
48、其一人夜亡惠等哭,舆归营皆共目之 衡少善属文大将军邓骘奇其才A. B. C. D. - 16 -【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各句中词类活用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词类活用的辨析。名词作状语。“廷”:在朝堂上。“夜”:在夜里,连夜。使动用法。“负”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担负。“急”: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急。“膏”: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肥沃。都是形容词用作动词。“严”:尊敬。“善”:擅长,善于。名词作动词。“舆”:用车子运。“目”:用眼睛瞪着。“奇”: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奇。四、语言基础知识19. 下列各句加点词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苹果”公司 9 月份发布了最新的手机操作系统 ios7,对原有的的操作方式进行了大幅度调整,这预示了“苹果”将会改头换面,与乔布斯时代的风格有所不同。陈邦彦的书法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