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 -哈六中 2019 届下学期 6 月阶段性测试高二历史试题(分数:100 分 时间:90 分钟)一、选择题:(本题共 30 个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60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分封制从本质上说,仍是社群自治的延续同商朝相比,西周封国的中下层社会结构并未发生改变,但是出现了上层的获得天子承认的管理者。据此可以看出,比起商朝松散的联盟制度,西周的分封制度A. 强化了周天子对地方的控制力B. 天子与诸侯形成官僚政治体制C. 依据血缘关系来分配政治权力D. 中央对地方形成垂直管理形式【答案】A2. 管仲指出“一国而两君,一国不可理(治理)也” ;
2、孔子主张“君君臣臣” ;孟子认为“天无二日,民无二王” ;荀子也提出“无君子,则天地不理,礼义无统” 。这反映了当时A. 政治失序,礼崩乐坏B. 君主专制,国家统一C. 流派众多,文化活跃D. 阶层固化,等级森严【答案】A【解析】由材料信息可知,管仲、孟子都认为一国不能有两君,天无二日,说明当时政治秩序混乱;孔子主张等级,荀子认为礼义遭到了破坏,这说明了当时礼崩乐坏,故答案为 A 项。当时是春秋战国时期,还没有建立起君主专制和实现国家的统一,排除 B 项;除了管仲是法家外,孔子、孟子、荀子都是儒家, 因此不能说明流派众多,排除 C 项;材料并没有体现出阶层的固化,排除 D 项。- 2 -3.
3、北京大学历史系陈苏镇教授指出,秦朝的失败除暴政外,还和区域性文化差异及冲突有关,特别是秦与楚、齐、赵等自身文化传统比较深的地区的矛盾更为尖锐。汉初实行的郡国并行制,起到了缓解东西文化冲突的作用。由此推断,汉初的郡国并行制A. 消除了君主专制带来的暴政B. 实现了不同文化区域的同步发展C. 加强了中央政府对地方的控制力D. 适应了当时地方管理体制的实际【答案】D【解析】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既体现了中央对地方加强控制的集权要求,又照顾到各地的区域性文化差异,符合由分封制向中央集权制过渡的实际,减少了制度管理中的阻力和冲突。从材料中的“汉初实行的郡国并行制,起到了缓解东西文化冲突的作用”来看,汉初的
4、郡国并行制适应了当时地方管理体制的实际,故答案为 D 项。A、B 项说法绝对,排除;地方王国有较大自主权,对中央集权有所削弱,排除 C 项。点睛:西汉初年仿效秦朝实行郡县制,同时因鉴戒秦不分封孤立而亡,又恢复诸侯王分封制。郡和王国同为地方高级行政区划,郡直隶于中央,王国由分封的诸王统治,实行地方行政制度郡国并行制。汉初建立诸侯王国,本来的目的是拱卫中央,加强中央集权,但后来的发展却适得其反。诸侯王依恃其政治、经济、军事实力与中央对抗,并进而觊觎皇帝的位置,以致造成对中央的严重威胁。4. 开元十二年,唐玄宗提出:“自今以后,三省侍郎有缺,先求曾任刺史者;郎官缺,先求曾任县令者。 ”唐中期以后,
5、“不历州县,不拟台省”更成为官员选拔的重要原则。这说明唐朝A. 地方官员的升迁快于京官B. 京官都从地方官员中选拔C. 高度重视地方事务的处理D. 注意弥补科举选官的不足【答案】D【解析】 “不历州县,不拟台省”的原则注重官员的行政管理经验,弥补了科举选官只注重文化素养和知识水平的弊端。故答案为 D 项。这一原则强调的是从政经历,不分京官和地方官,不能反映只是重视地方事务的处理,排除 A、C 项;B 项说法绝对,材料信息不能反映,排除。- 3 -5. 元代行省实行圆署会议制,行省所掌重要事务, “事从公议” ,且常有“大事集议,众论不齐”等情况。这一做法A. 可减少决策失误B. 具有原始民主性
6、C. 不利于强化中央集权D. 削弱了行省职权【答案】A【解析】从圆署会议制的“事从公议” ,即集思广益,充分讨论作出决策来看,这种做法在一定程度上可减少决策失误。故答案为 A 项。原始民主是原始社会氏族内部的由成员共同作出决定的管理体制,材料信息与此不符,排除 B 项;行省制度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排除 C项;材料反映的只是议事方式,不能得出削弱行省职权的结论,排除 D 项。6. 明代以后不再设置宰相的官职,实际上执行宰相之职的是殿阁大学士。而明清时期,大多数皇帝对臣下上奏的批答都像命令仆从一般,言语粗暴。这说明A. 殿阁大学士是名副其实的宰相B. 内阁权力不来源于皇帝C. 明清的君主专制独裁程
7、度强化D. 体现出重文轻武的思想【答案】C【解析】明代以后不再设置宰相的官职,是加强君主专制的体现;而明清时期,大多皇帝对臣下上奏的批答都像命令仆从一般,言语粗暴,更能说明明清的君主专制独裁程度极高,故答案为 C 项。内阁大学士有宰相之名而无宰相之实,排除 A 项;内阁权力的大小完全取决于皇帝给予他们多少权力,排除 B 项;D 项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点睛:明朝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阁臣的升降由皇帝决定,职权的大小依皇帝旨意而定。内阁不可能像宰相那样对皇权形成制约,因此内阁制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7.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说:“凡享有
8、政治权利的公民的多数决议,无论在寡头、贵族或平民政体中,总是最后的裁判具有最高的权威。 ”这表明,他认为在古希腊A. 各邦公民有相同的参政权B. 政治环境宽松自由C. 公民政治遵循民主原则- 4 -D. 民主政体形式多样【答案】C【解析】材料中的“凡享有政治权利的公民的多数决议,无论在寡头、贵族或平民政体中总是最后的裁判,具有最高的权威” ,表明公民政治遵循民主原则,以多数人的意见来决定,而不是根据权力的大小或地位的高低。故答案为 C 项。其他三项材料信息不能得出,排除A、B、D 项。8. 丹麦古典人口学家摩根斯赫尔曼汉森著文指出,公元前 4 世纪,雅典将立法权和司法权交到法律委员会和陪审员手
9、中,法律委员和陪审员年龄都在 30 岁以上,并且宣誓忠于法律。雅典政治制度的这项改革A. 使民主政治逐步走向保守B. 有利于立法权和司法权的稳定C. 缩小了雅典决策权的范围D. 提高了获得公民权的资格【答案】B【解析】 “雅典将立法权和司法权交到法律委员会和陪审员手中” ,从而立法权和司法权由专门机构依照法律规定来行使,有利于立法权和司法权的稳定。故答案为 B 项。A 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公民大会是最高权力机关,掌握城邦的决策权,排除 C 项;D 项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9. 罗马贵族曾说他们不受平民议会决议的约束,因为这些决议的制定未经他们的准可。但是后来颁布了霍尔腾西法 ,规定平民议会决
10、议对全体人民具有约束力,平民议会决议等同于法律。这说明罗马社会A. 平民议会的决议组成了罗马法B. 遵循着法律至上的原则C. 每个共同体只使用自己的法D. 法律由平民批准和制定【答案】B【解析】通过颁布霍尔腾西法 ,规定平民议会决议等同于法律,解决了罗马贵族不受平民议会决议约束的问题,表明罗马社会遵循着法律至上的原则,作为法律,平民议会决议贵族也必须遵守。故答案为 B 项。平民议会的决议只是罗马法的组成部分,排除 A 项;作为法律,每个共同体都要遵守,排除 C 项;D 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 5 -10. 18 世纪初,英国平静的经历了从斯图亚特王朝到汉诺威王朝的转变,对新国王乔治一世,“在
11、英格兰、苏格兰和爱尔兰,反对他的连一个耗子也没有。 ”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 斯图亚特王朝不得人心B. 新国王的军事实力强大C. 君主立宪剥夺国王实权D. 英国议会内缺乏反对派【答案】C【解析】材料中提及之所以“反对他的连一个耗子也没有”主要是因为权利法案颁布后,国王的权力被剥夺导致,故 C 项正确;A 中不是主要原因;B 中说法不符合事实;D 中议会中仍然存在反对派。11. 正如英国历史学家约翰坎农所说:“贵族权力在 1761 年达到顶峰” ,英国“从外观上看和原来别无二致,所有稀奇古怪的东西都被保留下来,但实际上它比原来更狭隘、更具有寡头性质。材料可用来说明英国A. 资产阶级革命的迫
12、切性B. 议会改革的必要性C. 殖民霸主地位形成的可能性D. 工业革命的必然性【答案】B【解析】材料反映了英国议会改革的背景,光荣革命将国家的权力从一个人手中扩散到一群人手中,但权力仍然掌握在贵族手中,其他社会力量完全被排斥在政治权利之外,工业革命后,工业资产阶级力量壮大,要求议会改革,扩大政治权利,打破贵族集团对权力的垄断,故 B 正确;A 时间不符合材料,排除;C、D 与材料无关,排除。12. 与其他国家整齐划一的规范车牌不同,美国车牌异彩纷呈,州与州互不相同。如威斯康星州车牌文字为“Americas Dairyland” (美国的牛奶场) ,明尼苏达州车牌文字为“10 000 lakes
13、”(万湖之国) 。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 6 -A. 文化的多元性B. 各州有一定的自治权C. 地理的差异性D. 各州宣传自己的优势【答案】B【解析】从材料中对美国各州的车牌的描述可以看出,美国各州具有一定的自主权,这是美国联邦制特点,所以本题选择 B 选项。A、B、D 选项虽然没有错误,但是没有反映出本质问题,故排除。点睛:美国各州的车牌的不同只是美国联邦制的一个缩影,我们在分析问题的时候一定要透过现象看本质,找到本题要考查的主要知识点,力求通过分析问题的实质来回答问题,而不是浮于表面。13. 美国人对“一党政府” (总统和国会多数党同属于一个党派)还是“两党政府” (总统和国会多数党不
14、属于同一个党派)的选择一直反复不定,但近年来认为“一党政府”好的人数比例明显要高,而且有日益增长的趋势。该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 正当竞争造成行政效率低下B. 制约与平衡原则遭到了破坏C. 两党相互监督的作用在加强D. 美国的共和制度遭到了质疑【答案】A【解析】材料讲的是在“一党政府”还是“两党政府”的徘徊到倾向于“一党政府”的趋势明显,这是由于“两党政府”会有政治竞争,导致行政效率低下,所以答案选 A。材料并没有体现到制约与平衡的原则,排除 B;C 与材料无关,排除;共和制之下是由选举产生的,材料并没有涉及到选举的相关话题,所以排除 D。点睛:在做题时,要注意关注题中的有连词,比如本题的“
15、但” ,这就表示着意思的转折,因而答案往往在转折的后面。14. 1870 年,法国君主派欲发动政变支持亨利为国王,但亨利声称将会采用 1789 年革命前的百合花国旗,拒绝使用革命后的三色国旗,这一行为不仅遭到共和派的反对,大多数君主派也转而反对亨利。这表明当时法国君主派A. 试图恢复封建君主专制B. 维护资产阶级革命成果- 7 -C. 反对建立资产阶级政府D. 代表工业资产阶级利益【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君主派也转而反对亨利意在强调法国君主派反对回复封建君主专制,这其实是在维护资产阶级革命成果,选 B 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意在强调法国君
16、主派反对恢复封建君主专制,选项 A 不符合题意,排除;君主派也是主建立资产阶级政府的,选项 C 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未体现出法国君主派代表哪个阶级的利益,选项 D 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 B。15. 19 世纪后期,德国采取了贸易保护政策,建立社会保障制度,大力扶持垄断组织,增加军费、科教投入,综合国力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这种发展模式形成的背景是当时德国A. 封建割据导致四分五裂B. 凯恩斯主义盛行C. 实行集权式的政治体制D. 法西斯主义盛行【答案】C【解析】德意志统一发生于 1871 年,建立了德意志帝国,实行君主立宪制,但是国家权力掌握在皇帝手上,实行的是集权式的政治体制,所以答案选
17、 C,排除 A;19 世纪后期盛行的是自由资本主义,而不是凯恩斯主义,所以排除 B;材料并没有涉及法西斯主义,所以排除D。16. 在鸦片战争后的对外谈判中,清政府认为治外法权(英国人在中国只受英国法律约束)不过是让夷人管夷人,协定关税可以省除争执,只一味觉得五口通商妨碍自身利益。这表明清政府A. 彻底屈服于列强的坚船利炮B. 夜郎自大脱离世界发展大势C. 国家主权意识处于缺失状态D. 认为经济主权高于政治主权【答案】C【解析】材料反映在谈判桌上,清政府争所不争,放弃所不应放弃的。而这一切是由于清政府完全不懂国际公法和国际形势,国家主权意识不弱,故选 C。A 中“彻底”太绝对,排除A;B 没有揭
18、示本质,排除。当时清政府寒没有认识到经济主权与政治主权的关系,排除 D。- 8 -17. 1850 年,上海英商林塞洋行的走私规模不如别家大,该行老板上书英国领事说:“(我行)要和任何人一样大肆走私了。 ”英国领事答复道:“他们(清朝官员)对海外强国,不敢有任何公开冲突。 ”这说明中国A. 海关主权的逐渐丧失B. 具有半殖民地化特征C. 自然经济的加速解体D. 清政府成为列强傀儡【答案】B【解析】据材料“1850 年走私他们(清朝官员)对海外强国,不敢有任何公开冲突”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清朝政府对英商走私行为的妥协与退让,从本质上说明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故 B 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
19、清朝海关职权逐渐丧失,故 A 项错误;材料也没有反映自然经济快速解体,英商走私也不能快速瓦解自然经济,故 C 项错误;辛丑条约后清政府成为列强傀儡,不是 1850 年,故 D 项错误。故选 B。18. “辽宁号”航母试航成功,被视为中国现代海军走向世界的新开端。回顾历史,甲午战争被视为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在形式和内容两方面带有近代意义的对外战争。其主要标志是A. 清政府启用了湖北新军B. 士子群体的关注与震撼C. 北洋海军的出场与角逐D. 清军接受维新思想的启蒙【答案】C【解析】根据“甲午战争被认为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在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带有近代意义的对外战争” ,主要指甲午战争的作用“在形式和内容
20、两个方面带有近代意义” ,主要是北洋水师参与了甲午战争,A 错误;B、D 与甲午战争“在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带有近代意义”无关,排除;甲午战争中,中国装备最先进的近代海军参与角逐,体现出“在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带有近代意义” ,故 C 正确。19. 晚晴大学士徐桐撰联:“创千古未有之奇闻,非左非邪,攻异端而正人心,忠孝节廉,只此精诚未泯;为斯世少留佳话,一惊一喜,仗神威以寒夷胆,农工商贾,于今怨愤能消。”他评价的是A. 太平天国运动B. 洋务运动- 9 -C. 戊戌变法D. 义和团运动【答案】D【解析】据材料“攻异端而正人心,忠孝节廉,只此精诚未泯仗神威以寒夷胆”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义和团
21、运动“扶清灭洋” ,沉重打击帝国主义侵略者,故 D 选项正确;太平天国运动要求推翻清朝统治,不符合材料“忠孝节廉” ,故 A 选项错误;洋务运动没有沉重打击帝国主义侵略者,故 B 选项错误;戊戌变法也没有沉重打击帝国主义侵略者,故 C 选项错误。故选 D。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抓住材料关键信息“忠孝节廉” 、 “仗神威以寒夷胆” ,这说明该运动没有反对清政府,有忠孝思想, “寒夷胆”反映了打击帝国主义侵略者的史实,据此即可正确判断。20. 1908 年清政府颁布的城镇乡地方自治章程规定:城镇乡均为地方自治体;乡设立议事会和乡董,实行议事与行政分立;乡议事会在本乡选民中选举产生,为议事机构。材料
22、反映了A. 自治带有较强的欺骗性B. 自治受西方民主宪政影响C. 清政府失去对地方控制D. 清政府已经放弃专制统治【答案】B【解析】 材料“乡设立议事会和乡董,实行议事与行政分立。乡议事会在本乡选民中选举产生,为议事机构。 ”这体现了西方资产阶级议会制度的民主政治的特点,故选 B;材料中民主机构的设置和分权制衡,有利于公民参政议政,故排除 A,选 B;清政府部分基层统治的变化不能改变专制统治的本质,排除 D。由于城镇乡地方自治章程是由中央颁布的,这说明清政府还能控制地方,排除 C。故选 B。点睛:对事物的认识不能先入为主,比如清王朝不能一概以腐朽落落后为标签,所以不能选A;也不能改变已有基本结
23、论,所以不能选 D。21. 孙中山在南北议和的谈判过程中提出了一个任何人都没有提出过的构想汉、满、蒙、回、藏五族共和。孙中山没有坚持把满人赶回东三省,换来了中国新的未来。这说明,孙中山的“五族共和”A. 意在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10 -B. 是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继承和发展C. 背离了辛亥革命的基本目标D. 是资产阶级妥协性的表现【答案】B【解析】 “五族共和”实质上是一种统一多民族国家和谐发展的设想,它是继承了我国自秦朝以来的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理念,并对此进行近代化的改造。故答案为 B 项。我国自秦朝就建立起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排除 A 项;辛亥革命的基本目标是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五
24、族共和”没有背离这一目标,排除 C 项;这种思想是适应我国多民族国家国情的积极政策,不是妥协性的体现,排除 D 项。22. 五四运动的领袖傅斯年曾指出:“五四运动过后有觉悟的添了许多,就是那些不曾自己觉悟的,也被这几声霹雳吓得清醒。以后是社会改造运动的时代。我们在这个时候,自然造成一种新生命。 ”这说明五四运动A. 揭开了近代社会变革的序幕B. 提高了广大民众的思想觉悟C. 实现了对社会的深层次改造D. 推动了中国革命面貌的变化【答案】D【解析】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它的影响波及中国思想文化、政治发展方向和社会经济潮流等许多领域,对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和发展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材料中
25、的“以后是社会改造运动的时代”表明五四运动推动了中国革命面貌的变化。故答案为 D 项。五四运动揭开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排除 A 项;B 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 项“实现了”说法绝对,排除。23. 1932 年 5 月 9 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后,红色政权打响了惩治腐败分子的第一枪,叶坪村苏维埃政府主席谢步升被处决,第二年 12 月,中共中央执行委员会颁布了第一个惩治腐败的法令。该法令A. 有助于革命根据地的巩固B. 是工农红色政权存在的前提C. 扩大了中央革命根据地的范围D. 说明苏维埃政府推崇法律之上【答案】A- 11 -【解析】根据题干可知惩治腐败分子和颁布了惩治腐败的法令
26、,这样的反腐败行动有助于革命根据地的巩固,排除 C,A 项正确。近代中国的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由此形成的中国的特殊国情,是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原因,排除 B。题干反映惩治腐败现象,没有体现中央苏区推崇法律至上,排除 D。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 A。点睛:解决本题的关键是“1932 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惩治腐败分子,颁布惩治腐败的法令”可知有利于革命根据地的巩固。24. 1937 年 2 月,中国共产党致电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提出四项保证:工农民主政府改名为中华民国特区政府;红军改名为国民革命军;在特区内实行彻底民主制度;停止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这反映了A. 共产党面对国民党围剿被迫妥
27、协B. 共产党的“工农武装割据”道路受挫C. 中国共产党适时修正自己的政策D.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已经建立起来【答案】C【解析】据所学可知 1937 年 2 月,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材料中中共“提出四项保证”是顺应这个潮流,故 A 项排除;工农武装割据是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反对国民党政府的斗争形式,与当时的时代背景不合,故 B 项排除;据材料中一系列变动,可以得出中共的政策随着时代的要求正在发生变化,故 C 项正确;据所学可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全民族抗战发生后才正式形成,与题意时间信息不合,故 D 项排除。点晴:时间信息“1937 年 2 月”与时代背景分析归纳可以得出中共四项保证是为了顺应历
28、史发展的需要。25. 在 2015 年大阅兵中, “东北抗联”英模部队方队从天安门门前走过时,电视里的画外音是:“东北抗日联军是中国共产党创建的最早的抗日武装。白山黑水、冰天雪地,他们 14年周旋苦战,牵制了数十万日伪正规军。杨靖宇、赵一曼、赵尚志,一个个英雄的名字永垂史册。 ”这份解说词A. 是中国坚持十四年抗战最有力的证据B. 充分肯定了九一八事变后的东北抗战C. 东北抗日联军是东北唯一的抗日武装D. 东北战场是中国长期抗战的主战场【答案】B- 12 -【解析】材料中的“他们 14 年周旋苦战,牵制了数十万日伪正规军” ,充分肯定了九一八事变后包括抗日联军在内的东北抗战的史实,以及对中国抗
29、战作出的重大贡献。故答案为 B 项。A 项“最有力”说法绝对,排除;当时在东北抵抗日军的还有其他武装力量,排除 C 项;D项不符合史实,排除。点睛:东北抗日联军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武装力量,是 20 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人民抵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伟大民族解放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革命史上有着不可磨灭的伟大功绩。他们在非常艰难困苦的环境里长达 14 年的艰苦斗争中牵制了数十万日伪正规军,有力地支援了全国的抗日战争。他们可歌可泣、英勇无畏的牺牲精神,是中华民族争取独立宁死不屈精神的集中体现。26. 1949 年的上海街头,充斥着西式打扮的行人、美国汽车、好莱坞影星葛丽泰嘉宝的力士香皂海报。这一
30、切在当年 5 月戛然而止。之所以会“戛然而止” ,是因为A. 美国扶蒋反共政策激起民众抗议B. 民族工业在上海得到了迅速发展C. 国民党政府在上海进行经济改革D. 人民解放军挺进江南解放了上海【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9 年 5 月 12 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主力胜利渡过长江后,对国民党军重兵据守的上海市进行的城市攻坚战解放军发动以消灭汤恩伯主力、解放大上海为目的“上海战役” 1949 年 5 月 27 日,上海国民党守城部队投降,上海彻底解放题干涉及的现象明显与上海解放有关,故 D 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国此时已基本放弃扶蒋反共政策故排除 A;民族工业此时已经陷入
31、绝境,故排除 B;国民党政府已经被推翻,不可能在上海进行经济改革故排除 C。点睛:本题考查解放战争的进程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本题材料设置新颖,结合所学知识可用排除法解决问题,难度适中。27. 有学者认为,新中国初期形成的这一制度,主要体现出一种精英参政,区别于自下而上选举基础之上的广泛的公民参政,它是对中国政体的一种补充体制。这一制度是A. 村民自治制度B.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制协商制度C.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D.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3 -【答案】B28.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按界别组成,各界都可以就国家大政方针和社会生活中的重要问题进行讨论和协商,既可发表
32、个人意见,也可提出所在界别团体的主张,甚至可以提出跨界别的共同建议。这可以表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A. 主要履行监督职能B. 具有开放性和包容性C. 拥有人大部分权力D. 受人民监督和管理【答案】B【解析】 “各界部可以就国家大政方针和社会生活中的重要问题进行讨论和协商,既可发表个人意见,也可提出所在界别团体的主张,甚至是跨界别的共同建议”表明人民政协具有开放和包容性,故 B 正确;A 与材料无关;C 不符合史实,错误;D 材料无法体现。29. 它“汲取了传统中国从俗从宜的治边经验” ,根据不同的习俗、文化、制度和历史状态以形成多样性的中央与地方关系,但这一制度不是历史的复制,而是全新的创造,
33、其中国家主权的单一性与以人民政治为中心的社会体系的形成是区别于王权条件下的朝贡体制的关键之处,它是帝国的遗产、民族国家与社会主义价值观的综合。材料中的“它”A. 最早在宁夏地区实行B. 是一种苏联式的解决民族问题的方法C. 法律依据是民族区域自治法D. 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答案】D- 14 -【解析】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根据不同的习俗、文化、制度和历史状态以形成多样性的中央地方关系,但这一制度不是历史的复制,而是全新的创造。有利于民族繁荣和发展,故选D 项。A 是内蒙古;B 说法错误,是中国特色;C 依据错误。30. 在 2016 年海峡两岸暨港澳侨界圆桌峰会上,中国侨联副主
34、席乔卫在圆桌峰会上指出:“九二共识”明确界定了两岸关系的根本性质,是两岸双方建立政治互信、实现良性互动的前提和基础。材料中“九二共识”界定的两岸关系的根本性质是A. “一个中国”B. “和平统一”C. “一国两制”D. “平等协商”【答案】A【解析】 “九二共识”是指 1992 年海基会和海协会达成的“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重要共识,因此材料中“九二共识”界定的两岸关系的根本性质是“一个中国” 。故答案为 A 项。其他三项不符合题意,排除 BCD 项。点睛:“九二共识”的达成是两岸关系发展的一次历史性突破。本题主要根据“九二共识”的含义来解答,在理解“九二共识”的核心是“一个中国”的基
35、础上,即可确定正确答案。二、非选择题(本题共计 3 小题,共 40 分。第 31 题 15 分,32 题 12 分,33 题 13 分)3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孙中山认为:“吾国昔为君主专制国家,因人而治,所谓一正君而天下定。数千年来,只求正君之道,不思长治之方。而君之正,不可数数见。故治常少,而乱常多,其弊极于清季。 ”为防止人治, 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 。材料二一个重要的进步是 1912 年宣告几千年帝制终结的中华民国建立。这是一次搬用西方共和制度的勇敢的试验。它埋葬了君主制度,普及了民主观
36、念,而它的迅速失败又引发了对搬运西方民主的反思和对中国民主化道路的新的探索。徐宗勉等近代中国对民主的追求材料三在中国一个世纪的历史上,第一次建立起一个具有较为合理的政治制度的、安全可靠值得信赖的政府(即使它不能提供政治上的自由和民主) ,这本身就是一项重要的历史成就,而且也是一项独一无二的成就。孙中山称之为“一盘散沙”的中国,迅速地凝聚成一个具有强烈的民族使命感的强大的现代民族国家。- 15 -(1)据材料一,指出孙中山以法治取代人治的原因。据材料一,指出临时约法体现的原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临时约法的进步意义。(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二中“中华民国建立”是“一次搬用西方共和制
37、度的勇敢试验” 。(3)据材料三,指出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前提。针对“它不能提供政治上的自由和民主”这一谬误,列举新中国成立初期民主政治建设的主要成就。【答案】 (1)人治导致国家治少乱多原则:主权在民、三权分立(或分权制衡)意义:具有反对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2)说明:制定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宪法临时约法 ;效仿美国,实行三权分立制度,总统执掌行政大权;模仿英国实行责任内阁制,限制总统权力。(3)前提:新中国的成立。成就: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制度。【解析】本题考查近代资产阶级实行民主制度的尝试、新中国
38、民主政治制度的内容,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分析概括能力和联系所学解决问题的能力。(1)孙中山以法治取代人治的原因,根据材料中的“故治常少,而乱常多”可以分析得出是人治导致国家治少乱多。根据材料中的“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 ,可以看出临时约法体现的原则有主权在民和分权制衡。联系所学可知, 临时约法具有反对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2)之所以说“中华民国建立”是“一次搬用西方共和制度的勇敢试验” ,联系所学可知,是因为制定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实行三权分立制度、实行责任内阁制限制总统权力。(3)联系所学可知,新中国民
39、主政治建设的前提是新中国的成立。新中国成立初期民主政治建设的主要成就表现在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制度。32. 中国宰相制度,代不相同,然相因而变,有其趋势,亦有其法则。趋势维何?时代愈前,相权愈重;时代愈后,相权愈轻。法则维何?君主近臣,代起执政,品位既高,退居闲曹是也。 (不断用近臣外派来掌控国家,一旦权重,即被替代闲置。 )- 16 -请论证材料中关于中国丞相制度的观点。 (要求:观点明确,论从史出)【答案】观点一:相权被不断削弱论证:秦代三公九卿制下丞相为百官之首,协助皇帝处理天下政务;汉武帝时期,频繁换相,
40、并设立内朝,丞相权力遭到削弱;魏晋至隋唐时期,三省六部制趋于成熟,相权被一分为三,弱化。北宋时期设立三司使、枢密院分割相权;明代废丞相、设内阁,宰相制度不复存在。观点二:通过内朝官向外朝官转化使相权削弱、皇权加强。论证:汉承秦制,相为百官之首,协助皇帝处理天下政务;汉武帝为了削弱丞相的职权,起用身边的亲信近臣,组成了宫中的决策核心,称为内朝。而以丞相为首执掌政务的政府机关,被称为外朝;明太祖为加强皇权,废除中书省和丞相之职,其在位后期设置殿阁大学士,以备顾问,协助皇帝处理朝廷文书;明成祖时,正式确立内阁制度;康熙帝设置南书房作为内廷决策机构,钳制议政王大臣会议;雍正帝创设军机处;乾隆帝时进一步
41、强化军机处的职能,内阁也形同虚设,皇权得以空前加强。【解析】根据材料中的“时代愈前,相权愈重;时代愈后,相权愈轻”和“君主近臣,代起执政,品位既高,退居闲曹是也”等信息,可以分析得出材料中的主要观点有两个:一是相权被不断削弱,二是通过内朝官向外朝官转化使相权削弱、皇权加强。以此确定材料中关于中国古代丞相制度的观点,任取其一,然后联系所学有关内容来说明。如确定“相权被不断削弱” ,可以联系史实,从汉朝中外朝制度、隋唐的三省六部制、北宋对宰相的分权,以至明朝废除宰相制度来回答。解答本题要做到观点明确,联系史实论证说明,逻辑清晰,条理清晰。点睛: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这类试题往往给出两个以上的观点,每
42、种观点都有其道理,考生可以同意其中任何一种,并对相应观点进行分析说明。出这类命题的意图是考查考生独立的思维能力与开放思维的意识。解答开放型题,要防止感情用事,即使你确实认为某种观点是最正确,但真正作答时却拿不出太多的证据。因此,选取所要阐述的观点对答好开放题特别重要。从高考得分的角度讲,应遵循以下原则:(1)选择与教材观点相近的论点为阐述对象,这样论证起来可以从教材中获取较多的相关历史资料,以说明相应的观点。 (2)选择历史材料与理论依据最多的论点为阐述对象,可以看一下哪一种观点可以从材料中获得更多的资料支持。另外,有些问题除了需要材料论述外,还需要一定的理论说明,论点的理论依据是否充分,也是
43、选取观点的重要依据。33. 阅读下列材,回答问题。材料一日本军国主义妄图独占中国由来已久明治维新以后七十余年,日本发动和参- 17 -加了一系列侵略战争,其中大多数是侵华战争。九一八事变以后,日本侵略者从国民党手中相继夺去大部分重要城市,占领了东北、华北、华中、华南大片土地。据不完全统计,在日本侵略军的屠刀下,中国死伤人数 3500 万人,仅南京大屠杀就死亡 30 万人以上。从关内骗招到东北的劳工被残害致死的不下 200 万人,此外,还有令人发指的细菌战、毒气战。按 1937 年的币值计算,日本侵略者给中国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 1000 亿美元,间接经济损失达 5000 亿美元。日本侵略者对中
44、国人民犯下的罪行,成为历史上最野蛮、最残酷的一页。材料二抗日战争烽火的洗礼,使中国人民在精神上、组织上的进步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中国人民深刻认识到,中国要实现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必须首先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必须建立人民当家作主的人民民主政权,真正掌握自己的命运。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成为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历史转折点。正是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基础上,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伟大、最深刻的社会变革。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抗日战争使中华民族空前团结起来,使中华民族焕发出巨大
45、凝聚力和旺盛生命力。(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治维新以后七十余年”日本侵略者对中国人民犯下的罪行。(2)依据材料二谈谈你对“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成为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历史转折点”的理解。抗日战争体现了怎样的民族精神?【答案】 (1)发动一系列侵华战争;侵占中国领土,屠杀中国人民;进行细菌战、毒气战;掠夺中国财产,破坏中国城市;等等。(2)抗日战争使中国人民在精神上、组织上的进步达到空前未有的高度;促进了中国人民空前的团结,使中华民族焕发出巨大的凝聚力和旺盛的生命力;抗日战争的胜利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新中国的成立以及中国社会的伟大变革奠定了基础。体现现代民族精神:国家民族利
46、益至高无上;万众一心、共赴国难的民族团结意识;敢于抗击、百折不饶的民族英雄气概和民族自强信念;善于在民族危难中开辟发展新路的民族创新精神;坚持正义、为人类和平进步事业贡献力量的民族奉献精神。【解析】试题分析:(1)依据材料一提到,明治维新以后七十余年(1930 年) ,日本发动和参加了一系列侵略战争,其中大多数是侵华战争。占领了东北、华北、华中、华南大片土地中国死伤人数 3500 万,仅南京大屠杀就死亡 30 万人以上还有令人发指的细菌- 18 -战、化学战,结合所学知识即可概括指出“明治维新以后七十余年”日本侵略者对中国人民犯下的罪行。(2)依据材料二提到,使中国人民在精神上,组织上的进步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伟大、最深刻的社会变革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回答对胡锦涛“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成为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历史转折点”的理解。(3)据材料二提到,抗日战争使中国人民空前团结起来,使中华民族焕发出巨大凝聚力和旺盛生命力,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回答抗日战争体现了怎样的民族精神:国家和民族利益至高无上;万众一心,共赴国难的民族团结意识;敢于抗击、百折不挠的民族英雄气概和民族自强信念。言之有理即可。考点: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抗日战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