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 -哈尔滨市第六中学 2019 届 10 月阶段性总结高三生物试卷一、单项选择题1.下列化合物中组成元素种类最多的是A. 葡萄糖 B. 丙酮酸 C. ATP D. 脂肪【答案】C【解析】【分析】蛋白质的组成元素有 C、H、O、N,核酸的组成元素有 C、H、O、N、P;糖类的组成元素有C、H、O;脂肪的组成元素有 C、H、O。【详解】葡萄糖的组成元素有 C、H、O;丙酮酸的组成元素有 C、H、O;ATP 的组成元素有C、H、O、N、P;脂肪的组成元素有 C、H、O;故选项中组成元素最多的化合物是 ATP,选C。【点睛】熟记常见组成细胞的化合物的组成元素是解答本题的关键。2.下列生理活动不依
2、赖生物膜完成的是A. 光合作用合成的葡萄糖运出叶绿体 B. 菠菜叶肉细胞 O2的消耗C. 分泌蛋白合成后分泌到细胞外 D. 合成有一定氨基酸顺序的多肽链【答案】D【解析】【分析】生物膜系统由细胞膜、核膜以及细胞器膜组成,其中细胞器膜包括线粒体膜、叶绿体膜、内质网膜、高尔基体膜、液泡膜和溶酶体膜。真核细胞中的细胞器可以分为三类:双层膜细胞器:线粒体、叶绿体;单层膜细胞器:内质网、高尔基体、液泡、溶酶体;无膜的细胞器:核糖体、中心体。【详解】光合作用合成的葡萄糖运出叶绿体要穿过叶绿体膜,细胞器膜属于生物膜,A 错误;菠菜叶肉细胞吸收 O2要穿过细胞膜,利用氧气时要穿过线粒体膜,B 错误;分泌蛋白合
3、成后分泌到细胞外需要通过胞吐分泌到细胞外,依赖细胞膜的流动性,C 错误;合成有一定氨基酸顺序的多肽链是在核糖体上完成的,核糖体无膜,D 正确。【点睛】熟悉各种具膜细胞器的功能是判断本题的关键。- 2 -3.人体肝细胞内 CO2 分压和 K+浓度高于细胞外,而 O2 分压和 Na+浓度低于细胞外,上述四种物质中通过主动运输进入该细胞的是( )A. CO2 B. O2 C. K+ D. Na+【答案】C【解析】人体肝细胞内 CO2分压高于细胞外,运输出细胞是顺浓度梯度的,属于自由扩散,A 错误;人体肝细胞外的 O2分压低于细胞外,运输进细胞是顺浓度梯度的,属于自由扩散,B 错误;人体肝细胞内 K+
4、浓度高于细胞外,而肝细胞能吸收 K+,即 K+是逆浓度梯度运输进细胞的(非出细胞) ,属于主动运输,C 错误;人体肝细胞内 Na+浓度低于细胞外,所以 Na+是逆浓度梯度出肝细胞的,属于主动运输,D 正确。【考点定位】主动运输的原理和意义【名师点睛】小分子物质的跨膜运输方式是主动运输和被动运输,其中被动运输包括自由扩散和协助扩散,这两种被动运输方式都是顺浓度梯度进行的,不需要消耗能量,而主动运输是逆浓度梯度进行的,需要消耗能量4.图表示人体细胞呼吸作用的过程,其中 代表有关生理过程发生的场所,甲、乙代表有关物质。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和都具有双层生物膜 B. 和所含酶的种类相同C. 和都
5、能产生大量 ATP D. 甲、乙分别代表丙酮酸、H【答案】D【解析】【分析】阅读题干和题图可知,本题是有氧呼吸的过程,场所发生的是葡萄糖的分解,即有氧呼吸第一阶段,在细胞质基质,甲、乙物质分别是丙酮酸和H;场所发生的是丙酮酸彻底分解为 CO2和H,即有氧呼吸第二阶段,在线粒体基质;场所发生的是H和氧气结合生成水,即有氧呼吸第三阶段,在线粒体内膜。【详解】根据前面的分析可知,是细胞质基质,是液态部分,没有膜结构,是线粒体内- 3 -膜,具有层生物膜,A 错误;分析题图可知,是细胞质基质,进行有氧呼吸的第一阶段,是线粒体基质,进行有氧呼吸的第二阶段,反应不同,酶不同,B 错误;产生大量 ATP 的
6、是线粒体内膜,进行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C 错误;分析题图可知,甲、乙分别代表丙酮酸、H,D 正确。【点睛】分析本题关键需要熟知有氧呼吸过程的知识,然后根据选项描述分析判断。5.下列关于子细胞基因型异常发生时期的判断,正确的是( )选项 个体基因型 子细胞基因型 异常发生时期A AaBb AAaBb、aBb 有丝后期B DD D、d 减一后期C AaBb AaB、AaB、b、bX aY 减二后期D AaXBXb AAXBXb、X BXb、a、a 减二后期A. A B. B C. C D. D【答案】A【解析】基因组成为 AaBb 的细胞分裂形成的子细胞的基因组成为 AAaBb 和 aBb,可推知
7、在有丝分裂后期,含有 A 基因的两条子染色体移向了同一极,进入了基因组成为 AAaBb 的子细胞中,同时形成的另一个子细胞的基因组成为 aBb,故 A 项正确;基因型为 DD 的个体,产生的 子细胞基因组成为 D、d,可推知这两个子细胞是配子。说明发生异常的时期是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进行染色体复制时,基因发生了突变,B 项错误;基因型为 AaBb 的个体产生了基因组成为 AaB、AaB、b、bX aY 的子细胞,可推知这 4 个子细胞是配子。根据配子中含有等位基因A、a,和 X、Y 染色体可推知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含有 A 基因和 a 基因的同源染色体未分离,进入一个次级精母细胞,X 和
8、Y 染色体也未分离,但进入了另一个次级精母细胞。至于 X 染色体上的 a 基因,可能是在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含有 a 基因的一条染色单体发生了染色体重复变异,之后这段重复片段又移接到了 X 染色体上的一条染色单体中,但这些染色体结构变异都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故 C 项错误;基因型为 AaXBXb的个体产生了基因组成为 AAXBXb、X BXb、a、a 的子细胞,可推知这 4 个子细胞是配子。其原因是减数第一- 4 -次分裂后期,两条 X 染色体未分离,且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含有 A 基因的姐妹染色单体形成的两条子染色体未分离,故 D 项错误。【点睛】本题将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等知识与细
9、胞分裂的内容进行了综合性考查。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及其上的基因的变化规律。6.下列遗传学概念的解释,不正确的是A. 等位基因:位于同源染色体的相同位置上,控制相对性状的基因B. 伴性遗传:由位于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遗传上总是与性别相关联的现象C. 性状分离:杂种后代中,同时出现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现象D. 显性性状:两个亲本杂交,子一代中显现出来的性状【答案】D【解析】【分析】相对性状是指同一生物的同种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具有相对性状的亲本杂交,F 1表现出来的性状是显性性状,为表现出的性状是隐性性状;性状分离是指让具有一对相对性状的亲本杂交,F 1全部个体
10、都表现显性性状,F 1自交,F 2个体大部分表现显性性状,小部分表现隐性性状的现象。等位基因是指位于同源染色体相同位置上,控制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的一对基因一般用同一英文字母的大小写来表示,如 A 和 a。【详解】等位基因是指在一对同源染色体的同一位置上控制相对性状的基因,A 正确;由位于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遗传上总是与性别相关联的现象称为伴性遗传,B 正确;杂种后代中,同时出现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现象称为性状分离,C 正确;具有相对性状的纯合亲本杂交,F 1表现出来的(唯一)性状是显性性状,不表现出的性状是隐性性状,D 错误。【点睛】易错选项 D,必须要求杂交亲本是纯合的相对性状,其 F
11、1表现出来的性状才是显性性状。7.下列关于生物体内化合物的描述,错误的是A. 中心体和核糖体无膜结构,但含有 N 元素B. 组成酶的基本单位之间都是通过肽键连接的C. 淀粉和糖原分子结构不同主要是由于它们的空间结构不同D. 参与构成 ATP 分子和 RNA 分子的五碳糖相同【答案】B- 5 -【解析】中心体和核糖体无膜结构,但都含有蛋白质,含有 N 元素,A 正确;少部分酶是 RNA,不含有肽键,B 错误;淀粉和糖原都是多糖,都是由葡萄糖连接而成的,两者结构不同主要是因为它们的空间结构不同,C 正确;参与构成 ATP 分子和 RNA 分子的五碳糖都是核糖,D 正确。8.下列关于真核细胞细胞器的
12、叙述,错误的是A. 细胞器在细胞质中的分布与细胞的功能相适应B. 线粒体是细胞内物质氧化和能量转换的主要场所C. 由 rRNA 和蛋白质组成的核糖体具有特定的空间结构D. 高尔基体是细胞内蛋白质合成、加工和运输的场所【答案】D【解析】【分析】不同的细胞器有不同的功能,它们的分布与细胞的功能相适应的。线粒体是细胞内物质氧化和能量转换的主要场所,若细胞代谢旺盛而需要供能较多,则这类细胞的线粒体分布较多。由 rRNA 和蛋白质组成的核糖体具有特定空间结构。高尔基体是细胞内蛋白质加工和运输的场所,合成在核糖体。【详解】细胞的结构决定其功能,所以细胞器在细胞质中的分布是与细胞的功能相适应的,A 正确;线
13、粒体是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有氧呼吸的实质是氧化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B正确;核糖体由 rRNA 和蛋白质组成,是合成蛋白质的细胞器,它具有特定的空间结构,C 正确;核糖体是蛋白质的合成场所,高尔基体是蛋白质加工和运输的场所,D 错误。【点睛】熟悉各种具膜细胞器的功能是判断本题的关键。尤其应注意合成分泌蛋白的细胞器是核糖体和内质网,而加工分泌蛋白的细胞器是内质网和高尔基体,运输和包装分泌蛋白的细胞器是高尔基体。9.下列生物学研究中,应用同位素标记法能实现研究目的的是A. 15N 标记脱氧核苷酸,证明 DNA 的分子结构为规则的双螺旋B. 35S 标记蛋白质,证明 DNA 是一切生物的主要遗传物质
14、C. 3H 标记胸腺嘧啶,证明通过转录过程合成 RNAD. 18O 标记 CO2,观察光合作用吸收的 CO2中 O 元素的去向【答案】D- 6 -【解析】【分析】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在生物学中是一种重要的研究手段,在生物课本中:分泌蛋白的形成过程、光合作用中水的来源和二氧化碳的转移途径、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DNA 分子的半保留复制等均利用了该手段。【详解】 15N 标记 DNA 分子,证明了 DNA 分子的复制方式是半保留复制,A 错误;噬菌体的DNA 中不含 S 元素,但其蛋白质外壳中含有 S 元素,因此本实验只能证明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不能证明 DNA 是一切生物的主要遗传物质,B 错误;转
15、录过程利用的原料是四种核糖核苷酸,不会利用胸腺嘧啶,C 错误; 18O 标记 CO2,可以用于观察光合作用吸收的 CO2中 O 元素的去向,D 正确。【点睛】注意:本题关键还是要熟悉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转录过程、DNA 双螺旋结构模型的制作、光合作用的原料中各种元素的反应途径等实验过程。10.如图为有关蛋白质分子的概念图,下列有关图示的分析正确的是 A. 一个多肽链中 a 的种类肯定有 20 种B. 过程叫做转录C. b 的结构简式是-NH-COOH-D. 蛋白质结构多样性的根本原因是基因中碱基排列顺序的多种多样【答案】D【解析】【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C、H、O、N 等元素组成蛋白质
16、的基本单位氨基酸,氨基酸通过脱水缩合形成肽链,肽链经过盘曲折叠形成具有一定空间结构的蛋白质图中 a、b 分别表示氨基酸、肽键,表示脱水缩合过程。【详解】多肽链不同,氨基酸的种类、数目不同,氨基酸的种类最多有 20 种,所以一个多肽中 a 的种类不一定有 20 种,A 错误;过程是氨基酸的脱水缩合反应,即翻译过程,B 错误;分析题图可知,b 是肽键,结构简式是“-NH-CO-” ,不是“-NH-COOH-” ,C 错误;蛋白质结构多样性的直接原因是 a 的种类、数量和排列顺序的多种多样以及肽链的空间结构,根- 7 -本原因是基因中碱基排列顺序的多种多样,D 正确。【点睛】易混点:决定蛋白质结构多
17、样性的根本原因是基因中碱基排列顺序的多种多样,决定蛋白质结构的多样性的直接原因是氨基酸的种类、数量、排列顺序以及肽链形成的空间结构不同。11.为提高温室栽培的番茄和黄瓜的产量,可采取的措施不包括A. 增施氮肥和磷肥,促进茎叶生长,以增大光合作用面积B. 提高温室中 CO2浓度,以提高光合作用效率C. 适当增加光照时间,提高光能利用率D. 制作温室的薄膜改成绿色【答案】D【解析】凡是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都能够影响农作物的产量。增施氮肥和磷肥,促进茎叶生长,以增大光合作用面积,增加有机物的合成量,进而提高产量,A 正确;提高温室中 CO2浓度,以提高光合作用效率,从而增加有机物的合成量,B 正确;适
18、当增加光照时间,提高光能利用率,可增加有机物的合成量,C 正确;叶绿体中的色素几乎不吸收绿光,绿光不能提高光合作用效率,因此温室的薄膜改成绿色不能提高产量,D 错误。12.一个 DNA 分子的一条链上,腺嘌呤与鸟嘌呤数目之比为 53,两者之和占 DNA 分子碱基总数的 24%,则该 DNA 分子的另一条链上,胸腺嘧啶占该链碱基数目的A. 28% B. 30% C. 36% D. 38%【答案】B【解析】【分析】双链 DNA 分子中,A=T,C=G,由于碱基互补配对,所以两条链中碱基数目相等。【详解】根据题意,腺嘌呤与鸟嘌呤数目之和占 DNA 分子碱基总数的 24%,所以 A+G 占该链的比值为
19、 48%,又因为 A:G=5:3,所以 A 占该链的比值为 48%5/8=30%,另一条链中 T 数目与该链中 A 的数目相等,两条链中碱基数目也相等,所以 DNA 分子的另一条链上,胸腺嘧啶占该链碱基数目的 30%故选 B。【点睛】解决此类计算题关键要抓住双链 DNA 分子中一些相等关系:如 A=T、G=C、两条链上总碱基数相等、一条链上的 A(G)所占的比例等于另一条链上的 T(C)所占的比例。13.用 15N 标记含有 100 个碱基对的 DNA 分子,其中有胞嘧啶 60 个,该 DNA 分子在含 14N 的培养- 8 -基中连续复制 4 次。下列有关判断不正确的是A. 复制结果共产生
20、16 个 DNA 分子 B. 复制过程中需腺嘌呤脱氧核苷酸 600 个C. 含有 15N 的 DNA 分子有 2 个 D. 含有 14N 的 DNA 分子占 14 个【答案】D【解析】【分析】根据 DNA 复制为半保留方式,1 个 DNA 分子连续复制 4 次,产生 24个=16 个子代 DNA 分子,其中有两个子代 DNA 中各含有一条 15N 标记的脱氧核苷酸链,其他的核苷酸链都是 14N。【详解】根据前面的分析可知,复制 4 次后产生 24=16 个 DNA 分子,A 正确;含有 100 个碱基对 200 个碱基的 DNA 分子,其中有胞嘧啶 60 个,解得 A=40 个,故复制过程中需
21、腺嘌呤脱氧核苷酸:(2 4-1)40=600,B 正确;DNA 复制为半保留复制,不管复制几次,最终子代DNA 都保留亲代 DNA 的 2 条母链,故最终有 2 个子代 DNA 含 15N,C 正确;由于 DNA 分子的复制是半保留复制,最终只有 2 个子代 DNA 各含 1 条 15N 链,1 条 14N 链,其余 DNA 只含 14N,故 16 个子代 DNA 都含 14N,D 错误。【点睛】分析判断本题关键要注意一些复制过程中数量变化规律,总结如下:DNA 分子复制为半保留复制,若将一个全部 N 原子被 15N 标记的 DNA 转移到含 14N 的培养基中培养(复制)若干代,其结果分析如
22、下图。- 9 -1子代 DNA 分子数:2 n个(1)无论复制多少次,含 15N 的 DNA 分子始终是 2 个。(2)含 14N 的 DNA 分子有 2n个,只含 14N 的有(2 n2)个,做题时应看准是“含”还是“只含” 。2子代 DNA 分子的总链数:2 n22 n1 条(1)无论复制多少次,含 15N 的链始终是 2 条。做题时应看准是“DNA 分子数”还是“链数” 。(2)含 14N 的链数是(2 n1 2)条。3消耗的脱氧核苷酸数(1)若一亲代 DNA 分子含有某种脱氧核苷酸 m 个,则经过 n 次复制需要消耗游离的该脱氧核苷酸为 m(2n1)个。- 10 -(2)若进行第 n
23、次复制,则需消耗游离的该脱氧核苷酸数为 m2n1 个。14.为了研究酵母菌细胞内蛋白质的合成,研究人员在其培养基中添加 3H 标记的亮氨酸后,测得与合成和分泌乳蛋白相关的一些细胞器上放射性强度的变化曲线如图甲,有关的生物膜面积变化如图乙,其相关结构关系如图丙,则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A. 图甲中 a、b、c 依次为核糖体、内质网和高尔基体B. 图乙中 d 曲线表示的细胞结构是内质网,f 曲线是高尔基体C. 图丙中用 3H 标记的亮氨酸做原料,所以研究方法是荧光标记法D. 能在图丙中上观察到 3H 标记表明可能有分泌蛋白合成【答案】C【解析】【分析】分析题图,根据分泌蛋白在细胞器中合成和加工途径
24、是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可知,图甲中 a 是核糖体,b 是内质网,c 是高尔基体;根据分泌蛋白在内质网上加工后转移到高尔基体再加工,最后经细胞膜分泌到细胞外,其中内质网的膜面积减少,细胞膜面积增大,高尔基体膜面积基本不变,所以乙图中 d 是内质网,e 是细胞膜、f 是高尔基体。丙图中是游离的核糖体,内质网上的核糖体,是内质网,是高尔基体。【详解】甲图中 a 曲线所指的细胞结构是核糖体,b 曲线所指的细胞结构是内质网,c 曲线所指的细胞结构是高尔基体,A 正确;图乙中 d 曲线的膜面积减少,故表示的细胞结构是内质网,f 曲线的膜面积基本不变,故表示高尔基体,B 正确;图丙中用 3H 标记的亮氨酸做
25、原料,所以研究方法是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C 错误;高尔基体与动物细胞的分泌有关,氨基酸是蛋白质合成的原料,因此在图丙中上观察到 3H 标记亮氨酸,表明可能有分泌蛋白合成,D 正确。【点睛】分析题图的关键:甲图要抓住放射性经过细胞器的时间先后顺序;乙图要抓住内质网膜面积变小,高尔基体基本不变,细胞膜面积变大;丙图要区分附着在内质网上的核糖体和游离核糖体合成的蛋白质。15.父母和子女之间、同一父母的兄弟或姐妹之间性状表现上有较大差异,其主要原因是- 11 -A. 基因突变 B. 基因重组 C. 环境影响 D. 包括 A、B、C 三项【答案】B【解析】【分析】基因重组的概念:生物体进行有性生殖的过程
26、中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的重新组合,如“一娘生 9 子,个个皆不同” 。【详解】基因突变在个体中发生的概率非常小,且基因突变引起的差异往往是病态的,A 错误;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亲子代之间性状的差异主要来自基因重组,B 正确;环境能影响生物的性状,但这不是子代性状具有多样性的主要原因,C 错误;根据 A、B、C 的分析可知,D 错误。【点睛】关键: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合称突变,在个体中发生概率极低,不具有普遍性;只有基因重组在有性生殖过程中具有普遍性,是导致后代发生变异的主要原因。16. 细胞核能够控制细胞的代谢和遗传,是与细胞核的结构分不开的。下列有关细胞核的结构和功能的叙述,错误的是A. 核膜
27、双层膜,把核内物质与细胞质分开B. 染色质主要由 DNA 和蛋白质组成,染色体与染色质是同样的物质在细胞不同时期的两种存在状态C. 核仁与某种 RNA 的合成以及核糖体的形成有关D. 核孔是大分子物质如 RNA、DNA 和蛋白质等进出细胞核的通道【答案】D【解析】核膜具有双层膜结构,把核内物质与细胞质分开,A 正确;染色体和染色质主要由 DNA 和蛋白质组成,是同样的物质在细胞不同时期的两种存在状态,B 正确;核仁与核糖体 RNA 的合成有关,当然与核糖体的形成有关,C 正确;核孔实现核质之间频繁的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是大分子物质如 RNA 和蛋白质等进出细胞核的通道,但 DNA 不会通过核孔
28、出细胞核,D 错误。【考点定位】细胞核的结构和功能【名师点睛】细胞是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1从结构上看(1)细胞核与细胞质通过核孔可以相互沟通。- 12 -(2)核膜、细胞器膜与细胞膜相互连接构成细胞完整的生物膜系统。(3)内质网膜、高尔基体膜、细胞膜可通过具有膜的小泡相互转化。2从功能上看:细胞各部分相互联系、分工合作、协调一致地完成各项生命活动。细胞只有保持结构完整性才能完成正常的生命活动。3从调控上看:细胞核是遗传物质储存和复制的主要场所,是细胞遗传特性和代谢活动的控制中心。但细胞核所需的营养物质及能量都来自细胞质,二者相互依存,不可分割。4与外界的联系不断地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和能量转换,
29、与外界环境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17.溶酶体是一种含有多种水解酶的细胞器,其内部的 pH 为 5 左右,细胞质基质的 pH 为7.2。溶酶体内的水解酶少量泄露到细胞质基质中不会引起细胞损伤,最可能的原因是这些水解酶A. 被细胞质基质稀释使酶浓度降低 B. 被细胞质基质中的酶分解C. 在 pH 较高的细胞质基质中活性降低 D. 只能在溶酶体中发挥作用【答案】C【解析】【分析】溶酶体内含有多种水解酶,能分解衰老、损伤的细胞器,吞噬并杀死侵入细胞的病毒或病菌溶酶体中酶的适宜 pH 为 5 左右,而细胞质基质中的 pH 较高,因此即使溶酶体中的酶泄露到细胞质基质中也不会引起细胞损伤。【详解】溶酶体中的酶
30、泄露到细胞质基质中不会引起细胞损伤的原因是酶的活性降低,而不是酶浓度降低,A 错误;溶酶体中的酶泄露到细胞质基质中不会引起细胞损伤的原因是酶的活性降低,而不是酶被分解,B 错误;溶酶体内部的 pH 为 5 左右,而细胞质基质的 pH 为 7左右,因此溶酶体中的酶泄露到细胞质基质中其活性会降低,因此不会引起细胞损伤,C 正确;只要条件适宜,溶酶体中的酶都能发挥作用,D 错误。【点睛】关键:酶的活性受 PH 的影响,不同细胞结构上的酶的最适 PH 可能不同,如果相差较大,如溶酶体内的酶到细胞质基质中的就会因为 PH 差别过大而失去活性。18.下列关于无机盐在生物体内所起作用的叙述,错误的是A. 合
31、成 DNA、RNA、磷脂等物质时,都需要磷酸盐作原料B. 根瘤菌的固氮酶中含有钼、铁,说明某些金属元素可以成为一些复杂化合物的构成元素C. 许多无机盐对于调节细胞和生物体的生命活动有重要作用,例如:人体血钙含量过低时,- 13 -会出现抽搐等症状D. 人缺碘会患大脖子病,是因为碘是合成甲状腺激素的重要原料【答案】C【解析】【分析】细胞中大多数无机盐以离子的形式存在,叶绿素中的 Mg、血红蛋白中的 Fe 等以化合物形式存在。细胞中的无机盐的功能:细胞中某些复杂化合物的重要组成成分;如 Fe2+是血红蛋白的主要成分;Mg 2+是叶绿素的必要成分;维持细胞的生命活动,如 Ca 可调节肌肉收缩和血液凝
32、固,血钙过高会造成肌无力,血钙过低会引起抽搐;维持酸碱平衡和渗透压平衡。【详解】由于 DNA、RNA 和磷脂都由 C、H、O、N、P 五种元素组成,合成这些化合物时都需要磷酸盐作原料,A 正确;根瘤菌的固氮酶中含有钼、铁,说明某些金属元素可以成为一些复杂蛋白质的构成元素,B 正确;人体血钙含量过低时,会出现抽搐等症状,这体现了无机盐对于维持细胞和生物体的生命活动有重要作用,C 错误;碘是合成甲状腺激素的重要原料,人缺碘会患大脖子病,D 正确。【点睛】易错选项 C,无机盐的功能有维持细胞和生物体的生命活动,没有“调节作用” 。19.甲图是细胞呼吸示意图,乙图是某细胞器结构示意图。下列说法中正确的
33、是A. 阶段均放出少量能量B. 水参与阶段的反应,该过程发生在乙图中的 b 处C. 人体细胞分解等量的葡萄糖,阶段释放二氧化碳的量是阶段的 1/3D. 阶段分别发生在乙图中的 a、c 处【答案】B【解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甲中,A 是丙酮酸,是呼吸作用第一阶段,是产乳酸的无氧呼吸第二阶段,是产酒精的无氧呼吸第二阶段,是有氧呼吸的第二、三阶段。图乙中,a 表示内膜和外膜的间隙,b 表示线粒体基质,c 表示线粒体内膜。表示无氧呼吸的第二阶段,该阶段均没有能量的释放,不能产生 ATP,A 错误;表示- 14 -有氧呼吸的第二阶段,该阶段丙酮酸和水分解产生二氧化碳和H,发生的场所为线粒体基质,
34、B 正确;人体细胞无氧呼吸只能产生乳酸(图中),不能产生二氧化碳,C 错误;分别表示有氧呼吸的第一阶段和第三阶段,分别发生在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内膜,而乙图中的 a 表示线粒体内膜和外膜的间隙,D 错误。20.以下关于“生物结构与物质组成”的叙述错误的是A. 病毒虽无细胞结构,但其生命活动必须借助活细胞来完成B. 在蓝藻细胞膜上,含有 ATP 水解酶,能快速高效的水解 ATP,此处的 ATP 主要是由有氧呼吸第三阶段线粒体内膜提供的C. 在人体肌肉细胞中,为了提高供能效率,线粒体聚集在一起形成“肌质体”D. 叶肉细胞内的类囊体薄膜也是由磷脂和蛋白质组成的【答案】B【解析】【分析】病毒无细胞结构,
35、不能独立完成其生命活动,它必须寄生在活细胞内,借助活细胞来完成其生命活动。蓝藻属于原核生物,细胞内除有核糖体这一中细胞器外,无其他膜结构的细胞器,但蓝藻可以进行有氧呼吸和光合作用,其完成场所在细胞质和细胞膜上。线粒体在细胞内一般是均匀分布在细胞质中,但是活细胞中的线粒体往往可以定向运动到代谢比较旺盛的部位,如肌细胞内的线粒体就大量集中形成肌质体,有利于对肌细胞的能量供应。细胞内所有生物膜都主要是有磷脂和蛋白质构成。【详解】病毒无细胞结构,不能独立完成其生命活动,所以它必须寄生在活细胞内,依靠活细胞来完成其生命活动,A 正确;蓝藻是原核生物,细胞内没有线粒体,B 错误;在人体肌肉细胞中,由于常常
36、需要快速提供较多的直接能源物质,所以为了提高供能效率,线粒体聚集在一起形成“肌质体” ,C 正确;叶肉细胞内的类囊体薄膜也属于生物膜,也是由磷脂和蛋白质组成,D 正确。【点睛】易错选项 B,容易忽视选项中蓝藻是原核生物,细胞内没有线粒体这一知识点。21.模型是人们按照特定的科学研究目的,在一定的假设条件下,再现原型客体某种本质特征的物质形式或思维形式的类似物。以下关于模型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 模型的形式很多,包括物理模型,概念模型,生物模型等B. 以实物或拍照形式直观地表达认识对象特征的模型是物理模型C. 著名的 DNA 双螺旋结构模型,就是概念模型,它形象而概括地反映了一部分 DNA 分子结
37、- 15 -构的共同特征D. 概念模型是指以文字表述来抽象概括出事物本质特征的模型【答案】D【解析】【分析】模型是人们为了某种特定目的而对认识对象所作的一种简化的概括性的描述,这种描述可以是定性的,也可以是定量的;有的借助于具体的实物或其他形象化的手段,有的则通过抽象的形式来表达。模型的形式很多,包括物理模型、概念模型、数学模型等。以实物或图画的形式直观地表达认识对象的特征,这种模型就是物理模型。如沃森和克里克制作的 DNA 双螺旋结构模型,就是物理模型,它形象而概括地反映了所以 DNA 分子结构的共同特征。概念模型是指以文字表述来抽象概括出事物本质特征的模型,如概念图就属于概念模型。数学模型
38、是运用数理逻辑方法和数学语言建构的科学或工程模型,如坐标曲线、柱形图、扇形图、数据表格等都属于数学模型。【详解】模型的形式很多,包括物理模型、概念模型、数学模型等,不含生物模型,A 错误;以实物形式直观地表达认识对象特征的模型是物理模型,但拍照的照片不属于物理模型,B错误;著名的 DNA 双螺旋结构模型,就是物理模型,C 错误;概念模型是指以文字表述来抽象概括出事物本质特征的模型,D 正确。【点睛】易错点:对实物拍照得到的照片不属于物理模型,而仿照一些实物绘制的模式图属于物理模型。22.下列对教材有关实验说法错误的是A. “低温诱导植物染色体数目变化”实验中,首先将洋葱和广口瓶整套装置放在 4
39、冰箱低温室内,诱导 36 小时,待洋葱长出 1cm 不定根时备用B. 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中,甲、乙两桶的小球总数不一定相等。C. 在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时,装有 NaOH 的装置组,要间歇性通气 50 分钟D. 脂肪的检测实验中,在制作花生徒手切片时,切好的花生薄片不可以用手捏取,应选用毛笔蘸取薄片置于载玻片中央【答案】A【解析】【分析】根据教材中“低温诱导植物染色体数目变化”实验, “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 “探究酵母- 16 -菌细胞呼吸方式”实验和“脂肪的检测”实验的具体操作过程,分析解答。【详解】 “低温诱导植物染色体数目变化”实验中,应将洋葱放在装满清水的广口瓶上,让洋葱的底部
40、接触水面,待洋葱长出 1cm 不定根时,将整套装置放在 4冰箱低温室内,诱导36 小时,A 错误;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中,甲、乙两桶的小球总数模拟的是雌雄亲本产生的配子种类和数量,可以不相等,但数量不能太少,B 正确;在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时,装有 NaOH 的装置组,让空气间歇性地依次通过 3 个锥形瓶(约 50 分钟) ,C 正确;脂肪的检测实验中,在制作花生徒手切片时,切好的花生薄片不可以用手捏取,由于太薄、太小,所以最好用毛笔蘸取薄片置于载玻片中央,D 正确。【点睛】易错选项 A,容易误认为是在 4冰箱低温室内培养洋葱长出 1cm 的不定根待用。23.关于“变异”的说法错误的是A.
41、21 三体综合征是一种常见的染色体病,患者比正常人多了一条 21 号染色体B. 通常基因突变在光学显微镜下无法直接观察到,而染色体变异可以用显微镜直接观察到C. 染色体中某一片段位置颠倒也可以引起变异,夜来香经常发生这种类型的变异D. 若观察减数分裂过程中四分体时期出现了“凸环” ,则这种变异很可能是染色体发生某一片段的增加或者缺失变异造成的【答案】C【解析】【分析】21 三体综合征是一种常见的染色体病,患者体细胞内含 3 条 21 号染色体,即比正常人多了一条 21 号染色体。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都是分子水平上的变异,在光学显微镜下不可直接观察,而染色体变异属于细胞水平上的变异,在光学显微镜下
42、直接可见。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统称突变,在自然界中变异频率极低。其中染色体变异分结构变异和数目变异,结构变异常见分四种,即染色体片段的增加、减少、颠倒和移接到另一条非同源染色体上;数目变异包括个别染色体增加或减少(如 21 三体综合征) 、以染色体组的形式成倍的增加或减少(如单倍体和多倍体的形成) 。【详解】正常人体细胞内有 2 条 21 号染色体,而 21 三体综合征患者比正常人多了一条 21号染色体,所以这是一种常见的染色体异常的遗传病,A 正确;基因突变属于分子水平上的变异,通常基因突变在光学显微镜下无法直接观察到,染色体变异属于细胞结构水平上的变异,可以用显微镜直接观察到,B 正确;染
43、色体中某一片段位置颠倒也可以引起变异,这种变异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一种,但发生概率极低,C 错误;若观察减数分裂过程中四分- 17 -体是同源染色体配对这的结果,如果时期出现了“凸环” ,很可能是染色体发生某一片段的增加或者缺失变异造成的,D 正确。【点睛】易错选项 C,容易忽视突变频率在自然界中发生率极低这一特点。24.如下实验装置,玻璃槽中是蒸馏水,半透膜允许单糖透过。倒置的长颈漏斗中先装入蔗糖溶液,一定时间后再加入蔗糖酶。最可能的实验现象是A. 漏斗中液面开始时先上升,加酶后,再上升后又下降B. 在玻璃槽中会测出蔗糖和蔗糖酶C. 漏斗中液面开始时先下降,加酶后一直上升D. 在玻璃槽中会
44、测出葡萄糖、果糖和蔗糖酶【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由于最初长颈漏斗中只有蔗糖溶液,蔗糖无法透过半透膜,半透膜内侧的浓度高,因此水分子主要向长颈漏斗中渗透,液面上升;加入蔗糖酶后,蔗糖会被水解形成两分子单糖,使两侧溶质分子浓度差继续加大,液面继续上升;但单糖可通过半透膜,所有随着逐渐单糖透过半透膜,使半透膜两侧浓度差降低,液面开始下降解:A、蔗糖是二糖不能穿过半透膜,所以水槽中没有果糖,漏斗中液面开始时上升,加酶蔗糖水解,水势减小,液面上升,但是葡萄糖和果糖能穿过半透膜,水势会升高,所以液面还会下降,A 正确;B、由于半透膜只允许单糖分子通过,蔗糖为二糖,蔗糖酶为蛋白质
45、,因此蔗糖和蔗糖酶不会进入到玻璃槽中,B 错误;C、根据分析可知,漏斗中液面开始时先上升,加酶后,上升后又下降,C 错误;D、由于半透膜只允许单糖分子通过,蔗糖酶为蛋白质,不能通过,所以在玻璃槽中只能测到葡萄糖、果糖,不能测到蔗糖酶,D 错误故选:A考点: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的综合- 18 -25.下列甲、乙分裂过程中产生配子时发生的变异分别属于A. 基因重组,不可遗传变异 B. 基因重组,基因突变C. 基因突变,不可遗传变异 D. 基因突变,基因重组【答案】D【解析】甲图中的“a”基因是从“无”到“有” ,属于基因突变;乙图中的 A、a、B、b 基因是已经存在的,只是进行了重新组合,即基因重组
46、。故 D 项正确,A、B、C 项错误。【考点定位】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26.果蝇的体细胞中有 4 对染色体,在精子的形成过程中,会出现两次染色体排列在细胞中央和两次染色体移向细胞两极。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 第一次与第二次染色体排列在细胞中央时细胞内的染色体数目分别是 8 和 4B. 第一次与第二次染色体排列在细胞中央时细胞内染色体形态分别是 5 种和 4 种C. 第一次与第二次染色体移向细胞两极时,染色体数目分别是 8 和 4D. 第一次与第二次染色体移向细胞两极时,染色单体的数量分别是 16 条和 0 条【答案】C【解析】【分析】出现两次染色体排列在细胞中央的时期分别是减数第一次分裂的中
47、期和减数第二次分裂的中期;两次染色体移向细胞两极分别是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后期和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后期。产生精子的细胞为精原细胞,该细胞中的染色体组成为 3 对常染色体+XY。【详解】第一次染色体排列在细胞中央是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此时细胞中有 8 条染色体,第二次染色体排列在细胞中央为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此时由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同源染色体分离,细胞中只有 4 条染色体,A 正确;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有 8 条染色体,其中 3 对常染色体,一对性染色体 XY(X 和 Y 的形态不同) ,因此有 5 种形态,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是细胞中有 4 条染色体,即 4 种形态,B 正确;第一次染色体移向细胞两极时为
48、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此时细胞中 8 条染色体,但是第二次染色体移向细胞两极为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此- 19 -时由于着丝点的分裂,染色体数目由 4 变为 8 条染色体,C 错误;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有 8条染色体,每条染色体上有两条姐妹染色单体,共 16 条染色单体;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是细胞中有 8 条染色体,每条染色体都没有姐妹染色单体,故该时期细胞内有 0 条染色单体,D 正确。【点睛】关键:减数分裂过程染色体两次排在细胞中央,一次在减一中期(以四分体形式成对排列) ,一次是减二中期(非同源染色体排列) ;染色体两次分在细胞两极,一次在减一后期(同源染色体分开) ,一次是减二后期(着丝点分裂
49、,姐妹染色单体分开) 。27.某育种专家在农田中发现一株大穗不抗病的小麦,自花授粉后获得 160 粒种子,这些种子发育成的小麦中有 30 株大穗抗病和若干株小穗抗病,其余的都不抗病。若将这 30 株大穗抗病的小麦作为亲本自交,在其 F1 中选择大穗抗病的再进行自交,理论上 F2 中能稳定遗传的大穗抗病小麦占 F2 中所有大穗抗病小麦的A. 2/10 B. 7/10 C. 2/9 D. 7/9【答案】D【解析】【分析】本题是对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和分离定律的应用的考查,梳理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和分离定律的实质,然后根据题干信息进行解答。【详解】由题意可知,一株大穗不抗病的小麦,自花授粉获得的后代出现了性状分离,既有大穗和小穗,也有抗病和不抗病,因此该大穗不抗病的小麦为双杂合子,大穗和不抗病为显性,假设大穗由 A 控制,不抗病由 B 控制,该植株的基因型为 AaBb,又由题意可知,将大穗抗病的小麦进行了连续两代的自交,根据基因的分离规律,亲代中 AA 占 1/3,Aa 占 2/3,F 1中 AA=(1/3+2/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