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史版)2019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板块三信息文明时代的世界与中国第12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与曲折——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学案.doc

上传人:tireattitude366 文档编号:1198078 上传时间:2019-05-18 格式:DOC 页数:23 大小:1.48MB
下载 相关 举报
(通史版)2019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板块三信息文明时代的世界与中国第12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与曲折——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学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通史版)2019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板块三信息文明时代的世界与中国第12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与曲折——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学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通史版)2019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板块三信息文明时代的世界与中国第12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与曲折——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学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通史版)2019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板块三信息文明时代的世界与中国第12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与曲折——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学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通史版)2019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板块三信息文明时代的世界与中国第12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与曲折——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学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第 12 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与曲折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19491978),是社会主义道路的曲折探索时期,既有成就,也有挫折。1.政治上:新中国成立初期,逐步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系;文化大革命时期,民主法制建设遭到破坏。2.外交上:新中国成立初期,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标志着外交政策日渐成熟;70 年代,外交取得重大突破,中国的国际地位极大的提高。3.经济上:“一五”计划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通过三大改造建立起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中,受“左”倾思想影响,脱离了国情,给经济

2、建设带来负面影响。4.科教文化上:社会主义性质的教育、文艺发展起来,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有益补充;科技建设在核研究、航天技术等方面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阶段一 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时期(19491956 年)1.政治2(1)新政权的建立中共七届二中全会:1949 年 3 月,在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召开。会议规定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及革命胜利后中国共产党在政治、经济、外交方面的基本政策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1949 年 9 月,在北平召开;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等重要文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49 年 10 月 1 日,为国家政治建设的逐步展开奠定了牢固的基石,

3、中国历史进入一个新纪元。(2)民主政治建设人民代表大会制度:1954 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宪法,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正式确立,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1949 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隆重举行,标志着该制度初步建立;1956 年,中共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949 年共同纲领规定,满足了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的愿望,实现了民族平等,也保证了祖国的统一和民族团结。1954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3)对外关系的发展外交方针:独立自主的和

4、平外交方针,具体表现为“另起炉灶”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外交成就a.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年里与苏联等 17 国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b.1953 年,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国的外交政策走向成熟。c.1954 年,新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日内瓦会议。d.1955 年,参加万隆会议,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2.经济(1)国民经济的恢复(19491952 年底)措施:土地改革, “银元之战” “米棉之战” ,合理调整工商业。意义:为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了条件。(2)“一五”计划(19531957 年)特点:优先发展重工业。意义: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5、。(3)三大改造(19531956 年)内容:农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道路;手工业者加入手工业生产合作社;资3本主义工商业掀起全行业公私合营高潮。意义: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4)社会生活的变迁生活水平:由于物资比较匮乏,许多生活必需品凭票证计划供应,反映了计划经济的特点。交通事业:宝成铁路、兰新铁路等相继动工建成。大众传媒:人民日报 红旗杂志 光明日报 文汇报等报刊,发挥了重要功能。3.思想(1)1953 年,毛泽东提出社会主义过渡时期总路线,开辟了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2)1956 年,毛泽东发表论十大关系 ,重点讨论经济

6、问题,这是毛泽东对苏联经验的借鉴及中国道路的探索。4.教育(1)1949 年,第一次全国教育会议召开,确立教育要为国家建设服务的方针。(2)重点开展扫盲教育,学校要向广大工农开门。考法 1 新中国成立初期工业建设的特点及影响典例 1 (2018全国,31)右图是 1953 年的一幅漫画,描绘了资源勘探队员来到深山,手持“邀请函”叩响山洞大门的情景。这反映了当时我国( )A.已经初步改变工业落后局面B.开始进行对矿产资源的开采C.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D.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正在展开考题点评 本题以漫画为载体考查新中国初期经济建设的特点,旨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解答关键要

7、结合图文,理解漫画所反映的时代特征。解析 材料漫画反映了 1953 年大规模经济建设背景下,矿产资源勘探工作的展开,D 项正确。初步改变工业落后局面是在“一五”计划完成之时,排除 A 项;对矿产资源的开采在古代就已经开始了,排除 B 项;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是在 1965 年,排除 C 项。答案 D典例 2 (2016全国,31)“一五”计划期间,我国住宅建设占基本建设投资额的比重不断减少,其它非生产性建设投资也开始受到抑制。这表明我国( )A.致力于奠定工业化基础4B.国民经济结构臻于平衡C.大力压缩基本建设投资规模D.城市化的进程趋于缓慢考题点评 本题以“一五”计划期间投资的比重为切入

8、点,考查“一五”计划的特点及影响。解题关键是:分析住宅建设性投资和非生产性建设投资的减少反映的本质。解析 据题干及结合所学可知, “一五”期间,我国重点发展工业,努力为工业建设提供条件,于是出现住宅建设投资减少和非生产性建设投资抑制的现象,故 A 项正确;B 项表述不符合“一五”计划时期的史实,排除;C 项是对材料信息的错误解读,国家压缩的是住宅建设投资和非生产性建设投资,不是压缩全部基本建设投资,故 C 项错误;“一五”期间,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加快,故 D 项错误。答案 A新中国成立初期工业化道路的特点及原因(1)特点实行五年计划建设,优先发展重工业。社会主义工业化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步进行。立足

9、于中国国情。(2)原因重工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和主导产业,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基本设备和设施。当时中国处于帝国主义封锁包围之中,优先发展重工业是加强国防军事力量的迫切需要。当时中国工业化主要借鉴苏联工业化的经验。近代中国重工业极端落后,严重制约国民经济的正常发展。1.(视角 社会主义改造的影响)下表是 19481959 年北京同仁堂发展态势数据。这一时期,北京同仁堂之所以能实现跨越式发展,主要得益于( )同仁堂 职工人数 产值1948 年 190 16 万元1959 年 539 1 251.9 万元A.公私合营 B.计划经济 C.国家援助 D.抗美援朝解析 本题考查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影响。 “1

10、9481959 年”是建国初期。国家鼓励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公私合营,同仁堂跨越式发展是政策支持的结果,故选 A 项。我国计划经济始于三大改造完成(1956 年),对同仁堂的发展有推动作用,但不符合“跨越式发展”5的要求, B 项错误;“国家援助”不符合史实,排除 C 项;抗美援朝发生于 19501953年, 与同仁堂发展无关,D 项错误。答案 A2.(视角 “一五”计划的成就)1953 年,在国家制定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中,国家对上海的建设方针是“维持、利用、积极改造” ,利用上海的工业为全国重点建设服务,把上海建设成为一个全国服务的老工业基地。据此可推知( )A.上海引领国营企业发展走向B.上海

11、已成为新兴工业基地C.新中国工业布局将发生变化D.生产资料所有制改造起步解析 据题干材料“利用上海的工业为全国重点建设服务,把上海建设成为一个全国服务的老工业基地”可知上海将带动全国工业发展,从而改变建国前工业集中于东南沿海的工业布局状况,故选 C 项。答案 C考法 2 新中国初期计划经济体制的特点及影响典例 3 (2014全国,31)“一五”计划期间,我国实行粮食计划供应制度,各地根据国家粮食计划供应的相关规定,以户籍为依据确定粮食供应的对象与数量。这一制度的实行( )A.有利于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 B.保障了工业化战略实施C.缓解了灾害造成的粮食短缺 D.加速了国民经济的恢复考题点评 本题以

12、新中国初期粮食供应制度为切入点,考查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及特点。解题关键是:紧扣“一五”计划的背景,理解经济体制的特点。解析 据题干时间“ 一五计划期间”与“粮食计划供应制度、以户籍为依据确定粮食供应的对象与数量”的信息,迁移所学知识可知,粮食计划供应制度属于计划经济体制的内容,对于增加积累和扩大投资,推动工业化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B 项正确。答案 B新中国成立初期计划经济体制的含义、特点及影响(1)含义:又称指令型经济体制,是对生产、资源分配、产品消费事先进行计划的经济体制。(2)特点: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排斥市场调节,以指令性计划和行政管理为主。(3)影响有助于在短期内改善旧中国遗留下来

13、的经济恶性波动,以顺利地渡过经济困难时期。在当时背景下,行政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保证把有限的资源集中到重点建设上,奠定6了国民经济良性循环的物质基础。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进步, “一五”计划期间形成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逐步失去了活力,弊端日益暴露,经济体制改革成为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1.(视角 计划经济体制的形成)下表是“一五”期间部分经济数据统计表。此表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1953 年 1957 年国家计委统配的物资数量 112 种 231 种中央各部门管理的物资数量 115 种 301 种A.生产企业和产品种类大幅增加B.公有制经济占统治地位C.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成效突出D.计划

14、经济体制逐步建立解析 观察图表材料,国家计委统配和中央各部门管理的物资数量增加,表明国家在整个经济运行中的作用日益增加,计划经济体制逐步确立,故选 D 项。答案 D2.(视角 计划经济体制的特点)1950 年,东北人民政府规定在大区范围内对煤炭、钢材等多种生产资料统一分配,随后,东北地区计划分配的物资种类逐年增加。从 1953 年起,计划分配调拨体制开始在全国展开。这反映了中国计划经济体制( )A.是新生国家政权的基础B.随着行政区域的扩大逐步建立C.是在宪法原则下建立的D.随着工业化建设的进行而建立解析 新生国家政权的基础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A 项错误;材料内容与行政区域无关,B 项错误;

15、宪法是在 1954 年颁布的,与题干时间不符,C 项错误;根据题干“1950 年,东北人民政府规定在大区范围内对煤炭、钢材等多种生产资料统一分配从 1953 年起,计划分配调拨体制开始在全国展开”可知,计划经济体制的形成与东北地区重工业的发展有很大渊源,并与“一五”计划的实施紧密相关,是随着工业化建设的进行而建立的,故 D项正确。答案 D考法 3 新中国成立初期教育发展的特征及影响典例 4 (2017全国,31)下图为 1954 年某画家创作的婆媳上冬学 ,这一作品( )7A.继承了传统文人画的特点B.受同期西方流行画派影响C.体现了现实主义绘画风格D.注重表现作者的艺术想象考题点评 本题借用

16、绘画考查新中国成立初期教育发展的特点,主要考查识图读图综合认识历史现象的能力。解题关键是理解漫画所蕴含的本质。解析 观察图片可知,体现了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采取扫盲教育运动,人民群众学习文化知识的情景,属于现实主义的绘画风格,故选 C 项。传统文人画多是写意画, A 项错误;二战后西方流行现代主义绘画,B 项错误;现实主义绘画注重用写实的手法表现主题,而不是夸张和想象, D 项错误。答案 C典例 5 (2015全国,31)到 1952 年底,新中国已建立多所俄文专科学校,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多所高校和一批中学开设了俄文课程,许多中小城镇也掀起了学习俄语的热潮。这是我国当时( )A.外交政策转变的

17、需要B.计划经济体制的需要C.文化教育改革的需要D.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考题点评 本题从历史解释角度考查新中国初期教育发展的目的及特点。解题关键是:从时代背景角度理解新中国初期教育措施的特点。解析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发展战略是与苏联建交,效仿苏联经验,引进苏联的技术和资金,为顺利进行“一五”计划和三大改造,需要培养大量懂俄文的人才,故选 D 项。答案 D新中国成立初期教育事业发展的原因及特点1.原因(1)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为其迅速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保障。(2)经济的发展为文化教育的发展提供了物质上的保证。(3)20 世纪中期,第三次科技革命对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也促进了中8国现代教

18、育的发展。(4)党和政府对教育高度重视,广大教育工作者以极大的热情投身于现代化建设。2.特点(1)除旧布新,确立新的教育制度,改革与调整并举。(2)教育服务对象发生变化,优先录取工农子女入学,向工农和工农子女“开门” 。 (3)开展扫盲和工农识字教育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教育的重点。(4)各级各类学校调整教育模式,充实部分学科和专业,使国民教育体系更加完整、系统。(5)教育的目的是使受教育者德、智、体全面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接班人。1.(视角 新中国初期的院系调整)1952 年我国政府对高等院校进行院系调整,根据“以培养工业建设人才和师资为重点,发展专门学院和专科学校,

19、整顿和加强综合性大学”的方针,调整后全国高校数量由 211 所减少到 183 所。这一调整的目的是( )A.适应经济建设的需要B.遵循教育自身发展规律C.确保合理的人才结构D.促进教育体系更加完善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 “一五”计划侧重于发展重工业,材料中“以培养工业建设人才和师资为重点”说明这次院系调整适应了“一五”计划的需要,故 A 项正确,B 项错误;此时更重视工科教育的发展,不能确保人才结构的合理,C 项错误;此时的教育体系并不完善,D 项错误。答案 A2.(视角 新中国初期教育的影响)1946 年,中国高等院校中工科学生仅占在校生总数的18.9%,到 1952 年达到 35.4%,

20、为各科学生之首。1947 年,政法科在校生占大学在校学生总数的 24%,到了 1952 年这一比例下降到 2%。这一现象反映了( )A.人文社会科学的地位大大提高B.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初步形成C.贯彻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的结果D.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做准备解析 因为中国高等院校中“政法科”培养的人才并非经济建设急需的人才,所以办学规模受到很大削弱。由此可知,D 项正确。A 项不符合史实,排除;材料只反映了高等教育,B 项错误;C 项不符合史实,排除。答案 D阶段二 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探索时期(19561976 年)91.政治(1)“文革”对民主法制的践踏大批党和政府的各级领导人、各界知名人士和学

21、者,惨遭批斗、抄家和残酷的人身迫害。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各项法律名存实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遭到破坏。“造反派”之间展开夺权斗争,中央到地方各级党政领导机关都被夺权,陷于瘫痪,社会秩序遭到严重破坏。(2)开创外交新局面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971 年 10 月,第 26 届联合国大会恢复了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关系正常化:1972 年,尼克松访华,在上海签署中美联合公报 ,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1979 年,中美正式建交。中日邦交正常化:中美关系的缓和直接推动了中日关系的改善;1972 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中日邦交实现了正常化。2

22、.经济(1)正确探索:1956 年,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了国内的主要矛盾,确定了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是把我国从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2)探索失误:1958 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大跃进”片面追求高速度,导致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人民公社化运动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3)纠正失误:1960 年冬,中央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1962 年起,国民经济形势开始好转。(4)国民经济的劫难:“文化大革命”严重破坏了国民经济的发展。3.思想文化(1)1956 年春,毛泽东提出“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的“双百”方针。(2)1957 年,毛泽东创造

23、性提出两类矛盾学说和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理论。(3)1964 年,我国原子弹的试爆成功和中近程导弹的试验成功。(4)1965 年,我国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5)1970 年,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6)1973 年,袁隆平选育出杂交水稻新品种南优 2 号。10考法 1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探索与失误典例 1 (2018全国,30)1956 年,刘少奇在中共八大政治报告中指出:“我们目前在国家工作中的迫切任务之一,是着手系统地制定比较完备的法律,健全我们国家的法制。 ”这反映了当时( )A.法制建设开始迈向制度化B.法制工作围绕组建新政权展开C.法制建设

24、与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密切相关D.政治体制改革推动了依法治国的全面实行考题点评 本题以中共八大政治报告为载体考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民主法制建设,意在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解题关键是:紧扣“1956 年”的时代背景理解题干所体现的政治报告。解析 1956 年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要矛盾变成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阶级矛盾降到次要地位,因此在政治上需要处理好人民内部矛盾,在此背景下,中共八大提出健全法律制度建设,故 C 项正确。A 项“开始”表述错误,在此前已经制定颁布了中华

25、人民共和国宪法等一系列法律,开始了制度化建设,排除;B 项与史实不符,排除;政治体制改革、依法治国的方针都是在改革开放后推进的,排除 D 项。答案 C典例 2 (2018全国,31)右图为 1956 年的一幅漫画两把尺(画中字:“奶奶的尺量布做新衣。阿姨的尺测量祖国,建设社会主义。 ”)该漫画反映了( )A.社会主义建设以工业化为中心B.女性成为国家建设的重要力量C.人民公社化运动蓬勃开展D.城乡差别发生根本性改变考题点评 本题以漫画为载体考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特点,意在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解题关键是:紧扣题干图文材料,解读漫画所反映的时代特征。解析 题中漫画反映了妇女的地位及作

26、用,即不仅是家庭主妇,量布做衣服,也是社会主义建设者,可以测量祖国,建设社会主义,体现了女性在国家建设中的重要贡献,故 B 项正确。A、C 项材料没有反映;当时城乡差别未发生根本性改变,排除 D 项。答案 B19561976 年社会主义建设失误的原因11(1)主观原因:对社会主义建设的艰巨性认识不足,急于求成,不按照客观经济规律办事;违背民主与法制的原则,把阶级斗争的作用扩大化。(2)客观原因: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对于社会主义内涵及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等重大问题缺乏理论上和思想上的深刻认识;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对中国孤立、封锁和包围,中苏关系恶化、国际环境的恶化等影响到国内经济建设;出现“

27、左”倾错误。1.(视角 “大跃进”运动)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字,1958 年底,全国职工人数比 1957 年底增加了 40%,即增加了 990 万,职工总数达到了 4 400 万人。这表明( )A.中国城市化迅速发展 B.国家大办工矿企业C.经济发展促进城市化 D.全国人口迅速增长解析 1958 年,经济领域的“大跃进”违背客观经济规律,大办工业,导致职工数量迅速增加,故选 B 项。20 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城市化进程发展不快,城市化迅速发展出现在九十年代, A 项错误; 1958 年“大跃进”的实行,导致国民经济比例失调,经济下降,故C 项错误;材料中职工数量的增加不能表明国家人口增加,故 D

28、 项错误。答案 B2.(视角 人民公社化运动)人民公社推行后,出现了“出工一条龙,干活一窝蜂,出勤不出力,干好干坏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的景象。这本质上反映了( )A.农业生产力得到提高B.生产关系脱离了实际C.农村劳动力严重缺乏D.社会公平基本上实现解析 题干材料“干好干坏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反映了人民公社的消极性,人民公社实行高度公有化、平均主义,说明生产关系与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不符,故选 B 项。答案 B考法 2 改革开放前中国外交的特点及影响典例 3 (2016全国,31)1965 年,中国大陆与西方国家的贸易额在进出口总额中所占的比重,由 1957 年 17.9%上升到 52.8

29、%。这种变化的外交背景是,我国( )A.实现了与西方国家关系的正常化B.调整了与苏联的外交政策C.推行了全方位外交的政策D.打破了欧美对华经济封锁考题点评 本题从对外贸易角度考查 20 世纪 60 年代中国外交关系变化的影响,主要考查综合分析认识历史现象的能力。解题关键是:从当时外贸进出口额所占比例的增加来认识中国外交关系的变化。12解析 20 世纪五十年代后期到六十年代,中国反对苏联的霸权主义而导致中苏关系恶化。外交形势的变化也推动了中国大陆与西方国家的贸易额的变化,材料“进出口总额中所占的比重由 17.9%上升到 52.8%”正是这一变化的反映,故选 B。A 项是在 20 世纪 70 年代

30、,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全方位外交”出现在新时期,排除 C;打破欧美对华经济封锁是一个渐进的过程,20 世纪 60 年代,美国等西方国家仍然对中国实行外交孤立、经济封锁,排除 D。答案 B改革开放前中国外交关系的特点(1)从国际格局看,美苏两极格局的对抗,美国敌视和封锁中国,20 世纪 50 年代在独立自主的基础上采取了“一边倒”等外交政策,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标志着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具有平等性、独立性、革命性等特点。(2)随着中苏关系的恶化,第三世界的力量不断增强,中国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中国与美国关系有所缓和,并逐步走向正常化,也推动了中日关系正常化的发展。1

31、.(视角 国际格局与中国外交)1969 年,尼克松曾说:“考虑到将来,在我和苏联人进行对话的同时,我也可能需要在中国问题上为自己找个可以依靠的有利地位。 ”这反映出( )A.中国已成为超级大国争夺的中心B.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C.多极化趋势影响美国的对外政策D.世界格局发生根本性变化解析 20 世纪六七十年代,世界多极化趋势出现。材料“在我和苏联人进行对话的同时,我也可能需要在中国问题上为自己找个可以依靠的有利地位”说明多极化趋势影响美国的对外政策,故 C 项正确。答案 C2.(视角 外交政策的调整及成就)1969 年人民日报对联合国不满、批评和谴责的文章占当年该报纸关于联合国政治类文章的

32、71.43%,1970 年为 17.24%,1971 年为 3.13%。产生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第三世界国家控制了联合国B.尼克松访华改善了中美关系C.中国国内“左”倾思想得以根除D.中国对美政策做出调整答案 D13一、从学科素养角度考查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社会转型【视角综述】 新中国成立初期,社会处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转型时期,该时期的政治、经济、外交、思想文化都发生了重要的变化。高考命题往往从唯物史观、历史解释等角度考查社会转型期各要素之间的联系。【考题预测 1】 (2018山西太原模拟)1950 年 2 月的全国财政会议提出,全国应该做到:财政收支统一、公粮统一、税收统

33、一、编制统一、贸易统一、银行统一。这一提法( )A.旨在为已开始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筹备资金B.适应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的重大变化C.表明党和政府认识到应以经济建设为中心D.有利于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确立解析 题干材料“财政收支统一、公粮统一、税收统一、编制统一、贸易统一、银行统一”说明有利于国家的集中统一管理,推动了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确立,故选 D 项。答案 D二、从学科素养角度考查经济发展与外交状况的关系【视角综述】 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与社会环境、外部环境、经济政策等方面具有重要的联系,且是相互促进发展的。高考重视政治、外交、国际政治格局等与经济发展特点及影响的关系的考查。【考题预测 2】 (2

34、018辽宁大连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下表为 20 世纪 5070 年代新中国经济与外交发展状况简表时间 经济状况 外交状况20 世纪 50 年代土地改革在新解放区推行。国家财经根本好转,国民经济恢复。“一五”计划和三大改造完成。八大二次会议后,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兴起。抗美援朝战争胜利。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新中国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中苏关系恶化。这一时期越南、法国、印度等与中国建交,建交国家有 23 个。1420 世纪 60 年代开始提出“八字方针” 。经济经历困难后逐渐恢复。“文革”动乱波及经济领域。中苏关系恶化。美国发动侵越战争。这一时期古巴、法国等与中国建交

35、,建交国家有 16 个。20 世纪 70 年代周恩来、邓小平先后主持中央工作时期,经济好转。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开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济体制改革进步。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中日邦交正常化。中美建交。这一时期西方与中国建交国家达62 个。摘编自王桧林中国现代史(下册)等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经济与外交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经济与外交关联,史论结合)解析 首先,比较材料中经济与外交的信息,拟定论题,如经济实力决定外交,外交为经济建设服务;其次,从 50 年代、60 年代、70 年代分期结合史实进行阐述。要求:写明论题,经济与外交关联,史论结合。答案 示例论题:

36、经济实力决定外交,外交为经济建设服务。阐述:新中国成立以来经济实力的增强是中国外交取得成就的基础,而新中国的外交活动,为国内建设赢得了和平的国际环境。1950 年至 1952 年土地改革进行,使广大农民分得了土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推动了农业的发展;同时国民经济的逐步恢复,新中国经济状况好转,这些均为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经济基础。而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又为开展大规模的国内经济建设创造了和平的国际环境。总之,经济实力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外交,而外交要为经济建设服务。1.(题点:新中国民主政治的特点)1954 年宪法确认的民主的主体不仅包括了工农劳动群众,还包括了“可以合作的劳动人民” ,主要

37、是民族资产阶级;专政的对象也不是整个资产阶级,而只是官僚资产阶级。由此可见当时( )A.新中国民主具有广泛性B.民族资产阶级仍有革命性C.新宪法强化了阶级矛盾D.政治协商制度具有稳定性解析 据题干材料可知,民主的主体不仅包括工农群众,还包括民族资产阶级,这说明新15中国民主是广泛的人民民主,故选 A 项。答案 A2.(题点:新中国外交政策的调整)新中国初期的对外交往主要是偏向于苏联和东欧国家的“一边倒” ,1969 年中苏边境冲突后,中国开始向西方开放。这说明新中国的外交( )A.适应了多极化国际格局 B.据形势变化进行调整C.摆脱了意识形态的影响 D.要求建立国际新秩序解析 中国从“一边倒”

38、到向“西方开放” ,这些外交政策都带有浓厚的政治色彩。新中国根据具体情况的变化,适时地改变外交政策,这是一种与时俱进的务实调整,故选 B 项。答案 B3.(题点:新中国初期经济建设的特点)下图是 19521957 年国民经济结构比重变化示意图。该图反映出( )A.社会主义改造已经基本完成B.公有制成分已占据主体地位C.新中国工业化奠定初步基础D.我国摆脱了贫穷落后的面貌解析 随着“一五”计划的完成,我国经济结构中工业的比重超过了农业的比重,故选 C项。示意图是 19521957 年国民经济结构比重变化示意图,社会主义改造更多地强调生产资料所有制性质的改变, A 项错误;从图中看不出公有制成分已

39、占据主体地位, B 项错误;图中体现不出我国综合国力的变化, D 项错误。答案 C4.(题点:国民经济政策的调整)中共中央在某时期一份文件中规定:加强生产队的基本所有制,允许社员经营少量自留地和小规模的家庭副业,恢复农村集市;压缩城镇人口,减轻农民负担,充实农业劳动力。这些政策( )A.体现了“左”倾错误的影响B.改变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性质C.有利于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D.推动了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开展解析 据材料文件的规定判断这一时期是 20 世纪 60 年代我国国民经济的调整恢复时期, 这些政策是对当时“左”倾错误的纠正,有利于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故选 C 项。答案 C165.(题点:现代中国文

40、化发展的制约因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中国传统绘画尤其文人画因其贵族性、封建性而受到完全的排斥;但在 1956 年后中国传统绘画包括文人画也因其“民族性”而获得了更大意义上的生存空间。这反映了( )A.社会制度转型促进了文化的繁荣B.文学艺术事业发展受政策因素影响C.盲目学习苏联影响民族文化保护D.邓小平主持科教工作推动拨乱反正解析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的文人画受到排斥;“1956 年后中国传统绘画包括文人画也因其民族性而获得了更大意义上的生存空间” ,这说明艺术的发展与国家的政策息息相关,故选 B 项。答案 B6.(题点:现代中国的科技发展)1964 年 10 月 19 日, 参考消息援

41、引合众国际社东京十七日电:“红色中国一个非白人的国家第一次打开了军事技术中的一些最深奥的秘密。中国人已插足于一个过去只有西方民族才能进入的领域。 ” 这说明当时中国( )A.建立了全方位的国防体系B.具有了远程打击敌国的实力C.打破了西方国家的核垄断D.科教兴国取得了重大的成就解析 据题干及所学可知,1964 年 10 月 16 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引爆成功,成为继美国、苏联、英国、法国之后,第五个拥有核武器的国家,打破了西方核垄断,故选 C 项。1964年,我国国防事业还没有建立起全方位的国防体系, A 项错误;B 项“远程打击”指的是导弹,1964 年 6 月,我国设计的中近程导弹研制成功,

42、但还不具备远程打击敌国的实力, B 项错误;科教兴国是改革开放后提出的, D 项错误。答案 C7.(题点:近现代中国外交的对比)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李鸿章的“和戎”是表,是权宜应敌之策,借法求得自强是里,是根本目的。他继承了曾国藩“守定和约,绝无更改”的主张,一再强调“各国条约已定,断难更改” 。在强敌如林的情况下,运用远交近攻的合纵连横之术,使强敌相互对立、相互牵制,以维持中外相安局面的理论,构成了李鸿章“和戎”思想的核心内容。他没有如愿以偿地将自己的外交思想贯彻到位。摘编自杨亚男浅析李鸿章的外交思想材料二 建国之初,由于美国政府推行与中国革命为敌的政策,毛泽东提出了“一边倒”的

43、政策,一再告诫中国同志, “要用自己的脑袋思考,要用自己的腿走路。 ”他认为:“社会主义国家是朋友,我们要好好团结。此外,还要团结资本主义国家的朋友。 ”因此为了维17护国家独立、尊严、主权和领土完整,毛泽东同美国的经济封锁和军事威胁进行了长期坚决的斗争,并从战略上为中国制定了相应的对策,使新中国顶住了扑面而来的惊涛骇浪。20 世纪 70 年代,美国政府再也不能无视新中国的存在,中美两国在平等的基础上实现关系正常化。摘编自毛泽东的外交战略思想对当代中国的影响(1)根据材料一,概括李鸿章外交思想的特点。(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李鸿章与毛泽东外交思想的本质及其实践结果的不同之处,并

44、指出两者不同的原因。解析 第(1)问,从李鸿章对内外态度、目的、方式等方面归纳。第(2)问,第一小问,从本质和实践结果来分析;第二小问,从当时的社会性质、政府或政党的性质以及个人因素等方面来分析。答案 (1)特点:对外遵守条约,力保和局;对内变法求强;“以夷制夷” ;既妥协又抗争的两重性。(2)本质:李鸿章的外交是屈辱的外交,损害民族利益,委曲求全。毛泽东的外交是独立自主的外交,维护了国家主权利益。不同:李鸿章的外交思想没有实现;毛泽东的思想实践开创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新局面。原因: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社会性质;清政府的腐朽;李鸿章的阶级局限性。新中国成立宣告了中华民族独立;中国共产党是中华民

45、族利益的代表;毛泽东灵活的外交策略。课时强化练(十二)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12 小题,每小题 4 分,共 48 分)1.(2018山东潍坊统考)共同纲领第 31 条规定, “在必要和可能的条件下,应鼓励私人资本向国家资本主义方向发展” ;第 34 条规定, “应引导农民逐步地按照自愿和互利的原则,组织各种形式的劳动互助和生产合作” 。据此可知, 共同纲领( )A.确立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B.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任务完成C.一定范围内恢复了资本主义D.为社会主义改造提供了法律依据解析 从材料可以看出, 共同纲领规定,在必要和可能的条件下,鼓励私人资本向国家资本主义方向发展,通过自愿互利的原则,

46、组织各种形式的劳动互助和生产合作。这些规定与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农业和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非常接近,因此共同纲领为社会主义改造提供了法律依据,故选 D 项。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是在 1954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确立的,排除 A 项。当时新民主主义革命任务并没有完成,排除 B 项。 共18同纲领只是在一定程度上允许资本主义发展,而不是恢复资本主义,排除 C 项。答案 D2.(2018吉林百校联盟联考)下图是 1953 年的宣传画参加选举去 。此宣传画折射出的历史信息是( )A.人民政治协商制度得到落实B.男女政治平等有了宪法保障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开始形成D.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基本形成解析 据

47、题干材料观察图,图文反映的是 1954 年一届全国人大的召开,人民参加人大代表选举,这说明新中国开始形成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故选 C 项。答案 C3.(2018江西南昌模拟)下表是 19491953 年与中国建交国家数量变化情况,这一变化表明( )年份 1949 1950 1951 1952 1953建交国家数 10 9 1 0 0A.新中国面临较大外交困难B.美国实现完全孤立封锁中国的目标C.新中国外交取得巨大成就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贯彻解析 题干要求能够获取表格的信息,据 19491953 年与我国建交国家的数量变化分析。美国孤立封锁中国的目标未能实现,排除 B。表格中的这一变化不能理解为

48、外交上的巨大成就,而是说明了外交的困境,A 正确,C 错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最早是在 1953年,与题意不符,排除 D。答案 A4.(2018河南南阳二模)日内瓦会议前夕,与会国的会议态度可以分为三类:苏、中、越的主导意见体现为苏联、中国的与会政策,即谋求通过会议达成协议,恢复印支和平;美国坚决拒绝缓和;英、法两国持观望态度。这说明日内瓦会议( )A.被美苏两大国左右 B.两大阵营界限分明C.带有强权政治色彩 D.中国主导会议进程解析 据题干材料可知,日内瓦会议上,各国有各自的态度,与会国的态度明显反映出资19本主义阵营与社会主义阵营的观点是截然相对的,故选 B 项。除了有美苏两国的会议

49、意见,还有中国、越南以及英国和法国的意见而非全然被美苏两大国所主导, A 项错误;材料没有对美苏强权政治色彩的提及, C 项错误;在两极对峙期间,主导国际格局的力量是美苏两超级大国而非中国, D 项错误。答案 B5.(2018湖南质检)1972 年 3 月,田中角荣说:“世界上有三个据点,即柏林墙、朝鲜 38度线和古巴,这是东西方的三个接触点。必须使这三个接触点不发生纠纷有了日美中三国的等边三角形关系,就可以维护远东和平。日本与中国的邦交正常化,是比在亚洲成立另一个北约更强有力的安全保障。 ”这表明,田中角荣认为( )A.中日关系的重要性已超过日美关系B.中美关系的改善可以促进中日建交C.中日关系改善有助于改变远东冷战态势D.维护远东和平可以促使日本成为政治大国解析 A 项说法错误;材料无法反映 B 项内容;根据材料信息“1972 年” “东西方” “维护远东和平” “北约”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田中角荣认为中日邦交正常化有助于改变远东“冷战”态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