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核心突破一 单项选择题找准比狠, “转”而不变浙江卷实用类、论述类阅读前两道题均是单项选择题。第 1 题侧重考查对文中重要概念、句子的含义(意)的理解,针对的是文本中某个具体段落的阅读理解。第 2 题侧重考查筛选、整合文中重要信息以及归纳概括内容要点,针对的是较大段落范围乃至全文的阅读理解。尽管考点不同,但做这两道选择题的原理和方法是相同的:必须在整体把握全文内容的基础上准确找到与选项相对应的原文内容,并精读该方面内容,然后把两者放在一起“狠狠”比对,从而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一、找得准要想找得准,正常情况下只要根据选项内容就能找到原文段落中对应的语句,且对应的语句最多三句。但个别题目要找的
2、范围不限于该段,有时会跨越段落。从浙江卷近几年的考查情况看,选项都具有较强的概括性,突破了以前只是对某句话的转述,有时是对一段文字的转述,甚至是对好几段文字的转述。如 2015 年浙江卷第 9 题 C 项是要联系第三段与第四段进行判断。针对这种情况,要特别注意它们之间的联系,特别注意信息前后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或条件关系,仔细辨析有无强加关系或颠倒关系的现象。另外,要找得准,还有个快速诀窍,就是题号往往是与原文段落顺序对应的,选项顺序与段中语句顺序相一致。如第一道题目往往对应的是第一段,A 项对应的是段中的前几句。当然,命题总有意外的。二、比得狠做实用类、论述类文本阅读单选题,主要是在整体把握大
3、意的前提下用好“比对法” ,2就是在“找准”原文文字后,把选项与原文文字放在一起,逐字逐句逐段地进行比对。使用此法,须得练好两种基本功。1.识别命题人的设误手段与陷阱命题人设误手段与陷阱一览表2.善抓选项敏感词语选项中的敏感词语 易设陷阱范围词 全、都、一些、部分等 以偏概全程度词必须、一定,非常、十分,更、极其,比较等武断绝对频率词 通常、总是、有时、偶尔等 以偏概全、武断绝对时态词已经、将、曾经、过去、现在、目前、尚等混淆时态指代词 之、其、此、这、它、那等 偷换概念、张冠李戴、以偏概全是非词 必定、的确、有、无、是、无非等 混淆是非因为所以、因此、可见 因果混乱关联词如果那么(就)、假如
4、则 曲解文意只要就、只有才 混淆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关联词 不仅而且、既又、虽然但是把并列关系、递进关系转为其他关系边练边悟 (2015浙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3内部言语并不是外部言语的内在方面它本身是一种功能。它仍然是一种言语,也就是说,与词语相联结的思维。但是在外部言语中,思维是由词来体现的,而在内部言语中,随着词语产生思维,词语就消亡了。内部言语在很大程度上是用纯粹的意义来思维的。它是一种动态的、转移的、不稳定的东西,在词和思维之间波动着,而词和思维或多或少是稳定的,或多或少描绘了言语思维的组成成分。只有在考察了言语思维的下一个层面以后(这是一个比内部言语更加内在的层面),才能
5、理解言语思维的真正性质和位置。这个层面就是思维本身。每种思维都创造了一种联结,完成了一种功能,解决了一个问题。思维的流动并不同时伴随着言语的展开。这两个过程不是同一的,在思维单位和言语单位之间也不存在刻板的一致性。当一种思维过程流产时如陀思妥耶夫斯基指出的,当一种思维“不再进入词语”时,这种情况尤其明显。思维有其自己的结构。因此,从思维向言语的过渡并非易事。思维和言语不一样,思维并不是由彼此独立的单位所组成。当我想与别人交流下面的思想,即今天我见到一名赤足的男孩身穿蓝衬衫沿着街道奔跑,我并不把其中每个项目(item)分别对待,即男孩、衬衫、衬衫的蓝颜色、他的奔跑、不穿鞋子等。我把所有这一切在一
6、次思维中构想出来,但是表述时却用分别开来的词语。一个讲话者往往要花几分钟时间才能将一个思想展现出来。在讲话者的心中,整个思维是立刻呈现的,但是在言语中,它必须一个项目一个项目地相继展开来。我们可以把思维比作一朵乌云洒下一阵词的雨点。由于思维在言语中没有它的自动对应物(automaticcounterpart),因此从思维向言语的过渡必须通过意义。在我们的言语中,始终存在着隐蔽的思维,即潜台词。由于从思维向言语的直接过渡是不可能的,因此始终存在思维不可表达性的悲哀:内心将如何表达它自己?他人将如何理解?(F.尤契夫)心灵和心灵之间的直接交流是不可能的,不仅在生理上不可能,而且在心理上也是不可能的
7、。交流只能用迂回的方式才能达到。(选自列夫维果茨基思维与语言 ,有删节)1.下列对文中“内部言语”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内部言语功能与外部言语相对,是完成言语思维的内在方面。B.与外部言语一样,内部言语中的思维也与词语有密切的关联。C.内部言语可以基于纯粹意义来思维,不需要始终伴随着词语。D.内部言语作为一种功能,它是在一定的思维过程当中实现的。答案 A解析 A 项对应的是第一段的第一句话:“内部言语并不是外部言语的内在方面它本身是一种功能。 ”意谓内部言语本身是一种功能,并非“与外部言语相对” ,曲解文意。2.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4A.作为比内部言语更内在的层面的“思
8、维” ,在文中实际上就是“言语思维” 。B.如果把思维比作乌云,那么每朵乌云终究都会变成一阵阵词的雨点洒下。C.每种思维都不是彼此独立的单位,因此它们与言语单位不可能完全一致。D.言语表述时需一个词语一个词语相继展开,并通过意义和思维联系起来。答案 D解析 A 项偷换概念,第一段提到“言语思维的下一个层面” ,而第二段开头就说“这个层面就是思维本身” ,由此可知,内部言语的下一个层面是“思维本身”而不是“言语思维” 。B 项扩大范围,第三段有“由于从思维向言语的直接过渡是不可能的,因此始终存在思维不可表达性的悲哀”一句,表明并不是所有思维都能转变为言语,例如后文的“隐蔽的思维,即潜台词” 。所
9、以,并不是选项所言“每朵乌云终究都会变成一阵阵词的雨点洒下” 。C 项强加因果。思维的整体性对应的是表述时的分散性,且“每种思维都不是彼此独立的单位”是对第三段“思维并不是由彼此独立的单位所组成”一句的曲解。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材料一:端午节,吃粽子只是其中内容之一,它更是除秽驱病的卫生节,也是诗人节、运动节、女儿节,除了吃粽子,还要挂菖蒲、赛龙舟、祭屈原。传统中,在端午这天女儿回娘家探亲,家人喝雄黄酒,备艾叶、菖蒲和大蒜,比武、击球、荡秋千,给小孩涂雄黄、戴香囊祛病消灾、祭祀祈福、回家团圆、强身健体,千百年来,我们的祖先从这些美好的生活愿望出发,为端午节创造出许多美丽动人的习俗,这
10、是应该继承的文化财富。“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端午节民俗起源说法众多,但屈原无疑是端午节最醒目的文化符号。他的爱国情怀、高洁志向、执着刚毅仍然在现代人心中激起巨大回响。文化是端午节的灵魂,在这一天,正可以重温历史的厚重、文化的韵味,筑牢民族精神与家国情怀。节日的真意,常常需要依托于生活的体验来领悟。 “虎符缠臂,佳节又端午。门前艾蒲青翠,天淡纸鸢舞” , “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 ,这些细节,让日常生活有了更多仪式感,也因此让端午节增添了更多雅趣,让人体会到其中天人和谐的态度与美感。从历史深处深情回望,端午节的文化内涵一直都在不断丰富和发展。这本身也是传统文化随着时间在不断生长
11、,并在现代社会获得了“新生” 。不论过节方式怎么变化,只要传统文化的根和魂还在,我们的传统节日就会不断接续传承,联通一代代人的心,为人们提供心灵的滋养和精神的慰藉。(改编自李思辉在端午品味文化的芳香)材料二:20 世纪,整个人类进入了由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过渡,农耕时代形成的文化传统开始瓦解。尤其是我国,在近百年由封闭走向开放的过程中,节日文化特别是城市的节日文化受到现代文明与外来文化的冲击。人们深切地感受到传统节日渐行渐远,日趋淡薄,5并为此产生忧虑。千百年来,我们的祖先从生活愿望出发,为每一个节日创造出许多动人的习俗。人们用烟花爆竹,惊骇邪恶,迎接新年;把天上的明月化为手中的月饼,象征人间
12、的团圆;在严寒刚刚消退、万物复苏的早春,赶到野外去打扫墓地,告慰亡灵,表达心中的缅怀,同时戴花插柳,踏青春游,亲切地拥抱大地山川这些诗意化的节日习俗,使我们一代代人的心灵获得了多么美好的安慰与宁静!当然,习俗是在不断变化的,但我们民族的传统精神是不变的。这传统就是对美好生活不懈的追求,对大自然的感恩与敬畏,对家庭团圆与世间和谐永恒的企望。(摘编自冯骥才我们为什么要过节)材料三: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传统的节日仪式慢慢淡出了人们的视野,许多节日的文化内涵渐渐不为人所重视。今天,在物质生活已经比较富足的情况下,人们更加注重在感情上相互倾诉、回应彼此的心理和精神需求,追求节日所带来的幸福感、愉悦感。一
13、些喜欢过西方节日的人,往往只是想在欢快、温馨的气氛中表达自己美好的情感。这就启示我们,要充分挖掘传统节日文化内涵中的“情感”元素,让人们在节日的氛围里心存敬畏、体验传统、享受亲情、告慰祖先,在感受舒心与祥和的同时,寄托美好的希望与祝福。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质、思想、智慧存在于优秀的文化传统之中,传统节日是优秀传统文化的具体代表。因此,要重视对传统节日文化内涵和精神内核的挖掘、整理,让传统节日逐渐融进现代社会的审美需求,使之符合现代社会的价值标准。否则,节日就成为没有意义的空洞符号,不可能行之久远、世代相传。中国传统节日有着丰富的文化符号、载体及仪式。文化符号与载体是节日内涵的重要内容,文化是依靠
14、具体载体来传承的,文化载体让文化变得生动可感,能够给予人们视觉、听觉、触觉的多元享受。如春节流行的对联、年画、龙灯、窗花、舞龙等;元宵节的逛灯会、猜灯谜;重阳节的爬山、赏菊、登高望远等,都是传统节日符号、载体与仪式感的体现。这些节日载体向世界展示了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有利于增强中国的文化软实力、文化自信和国际竞争力。中国是礼仪之邦,仪式表达着中国人对事物重要性、价值性的认同,没有仪式感的节日难以让人们对节日产生心理上的认同和依从,而仪式本身又是让人参与进来的重要方式。一系列依次展开的程序,代表着节日文化内涵的逐层展示,也是让心灵参与其中审美的过程。在这样一套看似繁琐的仪式里,人们的情感得到表达
15、和宣泄,节日的文化内涵和意义也得到彰显和传承。(摘编自范如国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内核)3.下列对材料中“节日习俗”的相关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节日习俗和人们美好的生活愿望、民族精神、家国情怀、审美追求等有关,是一笔珍贵的文化财富。6B.节 日 的 文 化 内 涵 不 能 脱 离 日 常 生 活 而 存 在 , 习 俗 使 人 们 可 以 依 托 生 活 体 验 来 领 悟 节 日 的 真意 。C.现代文明以及外来文化的影响会使节日习俗产生变化,这种变化会导致传统文化精神的消亡。D.节日习俗是文化载体之一,抽象的节日文化内涵通过具体载体而变得生动可感,带给人丰富的享受。答案 C解析
16、“导致传统文化精神的消亡”无中生有,缺乏依据。材料二中有“习俗是在不断变化的,但我们民族的传统精神是不变的”的表述。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习俗使节日具备了更多的仪式感,没有仪式感的节日无法让人们对节日产生心理上的认同和依从。B.仪式使人的身体和心灵均参与到节日中来,它对节日的庄重感、吸引力、投入性、参与性均有影响。C.美好的生活愿望是习俗的出发点,所以在物质生活比较富足的情况下,传统的节日仪式淡出人们的视野就成了必然趋势。D.挖掘、整理传统节日文化内涵和精神内核,重视传统节日的文化符号、载体及仪式,是为了使现代社会的价值标准逐渐符合文化传统的要求。答案 B解
17、析 A 项“无法”以偏概全,原文是“没有仪式感的节日难以让人们对节日产生心理上的认同和依从” 。C 项“成了必然趋势”无中生有。D 项关系倒置,是为了使传统节日能符合现代社会的价值标准;从材料三看, “重视传统节日的文化符号、载体及仪式”和“使之符合现代社会的价值标准”无关。三、 “转”不变“换”不变,就是针对非连续性实用文本中的图表理解分析题,重点看选项的文字表述与原图表信息是否一致,类似于图文转换题中的要求转换不得改变原意。边练边悟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题目。(摘编自国家知识产权局知识产权发展研究中心2017 年中国专利调查报告)7(节选自 2018 年全国卷实用类文本)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
18、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2011 年到 2013 年,科研单位遭遇侵权的比例由 25.3%下降到 13.4%,降幅较为明显,但2014 年有微小回升,2015 年则回落至 8.4%。B.2015 年企业和高校遭遇侵权的比例较之以往四年有所提高,总体侵权比例也略有反弹;而 2016 年各项侵权比例均呈下降态势,总体遭遇侵权比例为 10.7%。C.2012 至 2016 年间,比例一直下降的仅有个人遭遇侵权这一项,企业、高校、科研单位以及总体这四项数据,均有回升的现象发生。D.专利侵权总体比例的下降,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我国知识产权保护工作所取得的成效,当然,我国专利数量的快速增长也可
19、能在一定程度上拉低专利侵权的比例。答案 B解析 该项的实质是要读懂图表。B 项“有所提高”不准确,图表中 2015 年与 2011、2012年相比较,数据是下降的。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题目。(摘自杨伟2015 年中国图书零售市场发展)(节选自 2018 年全国卷实用类文本)6.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2015 年,中国图书零售市场主要有实体书店和网店两大渠道,其中实体书店渠道市场码洋规模达到 344 亿元,网店渠道达到 280 亿元。B.实体书店渠道市场码洋规模 2014 年实现了 3.94%的年度增长率,2015 年市场码洋规模继续保持增长,年度增长率达到 0
20、.29%。C.20102015 年,网店渠道市场码洋规模保持高速增长,可见,目前国内图书零售市场当8中,网络销售是图书出版业赢利的重要方式。D.实体书店在经历了 20102015 年“增速下降负增长销售回暖”的过程之后,其市场码洋规模与年度增长率也将趋于平稳。答案 D解析 根据两幅图进行整体判断,可知 D 项“增速下降负增长销售回暖”的过程概括是错误的,图表显示销售额略微上升,同比增长率时升时降, “趋于平稳”的推论也是错误的。1.读懂图表首先要阅读图表中的文字,包括标题、图例及注释,确定图表的基本内容。其次要看图表中的各项内容,尤其要会看数据两头(多与少、大与小)及其比例关系,判断其内在的逻
21、辑关系或发展的整体趋势。最后,关注文本中与图表内容相关的表述文字。2.准确判断(1)判断对图表基本内容的转述是否准确。(2)判断数据意义是否准确。对图表中的两头数字(或最大值、最小值)及其差别转述是否准确。对图表中的数据变化或发展趋势的判断是否准确。这一点是判断图表文字信息的核心部分。判断把数字转换成文字后的用词是否准确。假如图表中的数字为“94.6%” ,用模糊文字可表述为“绝大多数” , “50.9%”可表述为“半数左右”等,一定要看这些文字与图表中的数字是否相称。(3)借助图表前后的文字表述进行判断。有的材料只有图表,有的材料是图文皆有,把图表前后的文字抓住了,对图表的意义和结论判断相当重要。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