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中考语文总复习第一部分教材基础自测八下古诗文桃花源记练习新人教版.doc

上传人:registerpick115 文档编号:1209756 上传时间:2019-05-29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920.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年中考语文总复习第一部分教材基础自测八下古诗文桃花源记练习新人教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2019年中考语文总复习第一部分教材基础自测八下古诗文桃花源记练习新人教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2019年中考语文总复习第一部分教材基础自测八下古诗文桃花源记练习新人教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1八年级(下)古诗文桃花源记(时间:20 分钟 满分:38 分)一、阅读桃花源记,完成后面的问题。(10 分)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3 分)( B )A.欲穷其林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B.悉如外人 悉以咨之C.停数日,辞去 蒙辞以军中多务D.未果,寻病终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导析:B 项,“悉”都是“都”的意思;A 项,尽,这里是走完的意思/穷困;C 项,告辞/推托;D项,随即,不久/寻找。2.把“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翻译成现代汉语。 (4 分)答案:(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朝时候的战乱,带着妻子儿女和乡邻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

2、。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A.渔人因迷路误入桃花源,出来时在路上处处做好了标记,但当他和太守一起再次寻访桃花源时,还是失败了。B.桃源人避世而居,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他们淳朴热情,对外面的世界很好奇,却不希望生活被打扰。C.刘子骥是南阳人,听说此事后,也计划前往探寻,但最终没有实现。这一段叙述使故事更显得亦真亦幻。D.陶渊明虚构了一个世外桃源,寄托了他的美好理想,也表达了他追寻理想社会而不得的无可奈何之情。导析:渔人不是因为迷路误入桃花源,而是发现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很好奇,“欲穷其林”,而且根据“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可以知道,太守并没有亲自去寻访桃花源。二、

3、阅读桃花源记,完成 47 题。(12 分)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2 分)(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2)处处志之( )答案:(1)妻子儿女 (2)做记号5.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4 分)(1)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译文: 答案:渔人对此感到非常奇怪,又向前划去,想到林子的尽头。(2)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译文: 答案:(人们)就(把渔人)邀请到自己家里,摆酒杀鸡做饭,殷勤款待。6.文章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先写渔人如何发现桃花源,再写,最后写 。(2 分) 2答案:他去桃花源中的所见所闻所历 离开桃花源复寻桃花源的情况7.作者在文中描绘了一个优美的世外桃源,有何

4、用意?(4 分)答案:寄托作者的社会理想,反映了当时人们厌恶战争的情绪和追求和平劳动生活的愿望。三、(2018 白银)阅读桃花源记,完成后面的问题。(10 分)8.本文有“意同字不同”和“字同意不同”的现象。请依照示例,任选一种现象,从文中举例并解释。(3 分)示例:意同字不同:“缘溪行”的“缘”和“便扶向路”的“扶”,都有 “沿着、顺着”的意思。字同意不同:“忘路之远近”“闻之,欣然规往”中的“之”,前者是助词“的”;后者是代词,代“发现桃花源一事”。答案:(示例)意同字不同:“悉如外人”的“悉”和“咸来问讯”中的“咸”意思相同,均为“全、都”。(答“皆”亦可)“便要还家”中的“要”,同“邀

5、”,邀请;“各复延至其家”中的“延”,邀请。字同意不同:“寻向所志”中的“寻”意思是“寻找”;“寻病终”的“寻”意思是“随即,不久”。“处处志之”“寻向所志”中的“志”,前者是动词“做记号”,后者是名词“标记”。9.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3 分)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译文: 答案:(他们的祖先)率领妻子、儿女和乡邻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10.出自本文的成语较多,请选择两个写出。(2 分)答案:世外桃源 落英缤纷 豁然开朗 鸡犬相闻 黄发垂髫 怡然自乐 无人问津11.从本文看,作者追求怎样的社会理想?(2 分)答案:没有剥削压迫,没有战乱,安宁和乐,自由平等,丰衣足食。(意思对即可)四、名句默写。(6 分)12.桃花源记中描写桃花林芳草、落花景色的句子是:, 。 13.桃花源记中表现老人孩子幸福快乐的句子是: , 。 14.(2018 莆田南门中学模拟)桃花源记中表现村人热情待客的句子是: , 。 答案:12.芳草鲜美 落英缤纷 13.黄发垂髫 并怡然自乐 14.便要还家 设酒杀鸡作食(或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皆出酒食)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