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专题 16 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高考预测:高考对本专题的考查将会集中在罗斯福新政、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福利制度等知识点上。对涉及制度创新、经济转型的国家将可能进行综合考查,以新材料创设情境,突出史料实证的核心素养,着重考查学生阅读史料的能力。考点一 1929 至 1933 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和罗斯福新政高考真题回顾1.( 2018 年全国卷文综历史 11)表 3 19291931 年美国部分行业工人周工资变化表(单位:%)时间类别19291930 年 19301931 年烟煤业 -12.3 -19.12金属矿业 -6.6 -18.3制造业 -7.2 -11.3据表 3 可
2、知,当时美国A. 最低工资标准失效 B. 产业结构迅速调整C. 经济危机不断加深 D. 政府财政支出锐减【答案】C【解析】由表中的数据可知,该时期工人工资在逐渐减少,反映了当时经济危机的影响不断加深,C 符合题意;罗斯福新政时规定工人最低工资标准,与材料时间不符,A 不正确;材料所述工人工资的降低是由于经济危机的影响所致,从材料中无法推出产业结构调整,B 不正确;工人工资的高低与国家财政支出没有必然联系,D 不正确。2.(2018天津高考8)1930 年,美国通过了极端贸易保护主义的“斯穆特霍利关税法案”。该法案提高了 890 种商品的进口税率,一经实施即有 33 个国家提出抗议,随后各主要资
3、本主义国家大幅度增加关税,引发了全面的贸易战。当时这种措施体现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特征 加剧了世界经济的下滑诱发了国际自由贸易体系的崩溃 推动了本国经济的恢复A. B. C. D. 【答案】C【解析】结合题干中时间信息可得出“斯穆特霍利关税法案”是在 19291933 年经济大危机期间通过的,该法案提高了 890 种商品的进口税率,引起其他国家的报复和关税战,导致国际贸易萎缩,经济危机进一步加深,影响了国际自由贸易体系,符合题意,故 C 项正确;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垄断资本 和国家政权密切结合的垄断资本主义,材料中并未体现,排除,贸易战也不利于本国经济的发展,不符合史实,故 A、B、D 项排除。
4、3.(2015课标全国,34)1935 年 8 月,美国国会通过法案,其中规定凡年满 65 岁的退休人员,根据原工资水平每月可获得一定数额的养老金。与该规定属于同一法案的是( )A制定公平经营章程 B建立失业保险制度3C提供农副产品补贴 D规定最低工资水平【答案】B【解析】解析分析题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罗斯福新政实行养老金保障制度,解决民生问题,以缓和社会矛盾,这与建立失业保险制度具有一致性,故 B 项正确。A、D 两项属于工业复兴法的内容,排除;提高农副产品补贴是调整农业的措施,排除 C 项。4.(2015重庆文综,11)富兰克林罗斯福在首次总统就职演说中表示,如果他提出的议案不能迅速获得
5、通过, “届时我将请求国会采取应对危机的唯一手段赋予我紧急状态下迅速发动战争的权力,这种权力等同于国家遭遇入侵时国民授予我的权力” 。该材料表明,罗斯福正在敦促国会( )A废除“中立法案” B发动战争转嫁危机C立即对日本宣战 D迅速通过新政提案【答案】D【解析】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美国废除“中立法案”是在 1941 年珍珠港事件之后,而罗斯福首次就任总统是在 1933 年,故 A 项错误; 罗斯福强调美国遭受入侵时期总统享有发动战争的权利,不是为转嫁危机而发动战争,故 B 项错误;1941 年珍珠港事件之后美国对日宣战,与题干时间不符,故
6、 C 项错误; 材料显示“如果他提出的议案不能迅速获得得通过” , “届时我将请求国会采取应对危机的唯一手段赋予我紧急状态下迅速发动战争的权力,这种权力等同于国家遭遇入侵时国民授予我的权力”罗斯福强调运用非常规权力模式保证新政议案的顺利通过,故D 项正确。5(2015江苏单科,18)下边是 19201940 年的美国经济数据图。对该图解读符合实际的是( )A19211930 年预算结余,反映经济政策顺应时代要求B19301932 年预算赤字,反映政府全面加强经济干预C19331935 年预算比重接连增加,表明公共开支增多D19361938 年预算比重连续下降,表明经济出现复苏4【答案】D【解析
7、】1929 年经济危机的爆发,说明资本主义“自由放任”经济政策已无法适应资本主义经济的新发展,故 A 项错误;1933 年罗斯福就任总统,实行“新政” ,而“19301932 年”时,美国总统胡佛固守传统的“自由放任”政策,反对政府直接干预,故 B 项错误;1935 年预算比重低于 1934 年,没有“接连增加” ,故 C 项错误;20 世纪 30 年代后半期,美国经济出现复兴迹象。到 1939 年,美国工业生产水平创历史新高,与“19361938 年预算比重连续下降”相符,故 D 项正确。6.(2014课标全国,34)20 世纪 30 年代,美国每周有成千上万的人去电影院,轻歌曼舞的幻想型影
8、片备受欢迎,当红童星秀兰邓波儿通常在电影中扮演孤儿去感化富人。这一现象( )A表明了新政已使全国重现繁荣的景象B体现了民众身陷危机淡定应对的精神C反映了民众逃避现实希求慰藉的心态D说明了现代主义艺术得到社会的认可【答案】C【解析】找出题干信息中的关键词“20 世纪 30 年代” “幻想型” “感化富人”等,就不难得出在 20 世纪30 年代的大危机使整个社会经济处于萧条的背景下,人民幻想逃避现实,并幻想感化富人来需求慰藉的心态,故 C 项符合题意。A、B、D 三项不能从材料中体现。7.(2018.4浙江高考22) 以“狮子”和“狐狸”见称的罗斯福,面对大危机审时度势、大胆突破,采取“三 R”(
9、复兴、救济、改革)行动对经济进行干预。新政的措施之一是实施“蓝鹰运动” ,下列项中属于执行该措施的机构是( )A联邦银行 B全国工业复兴署C农业调整署 D紧急救济署【答案】B【解析】新政措施之一的“蓝鹰运动”是为了实现工业的复兴。联邦银行是对金融领域进行管理的机构,故 A 项错误;全国工业复兴署是领导工业复兴的机构,故 B 项正确;农业调整署是领导农业复兴的机构,故 C 项错误;紧急救济署是领导社会救济的机构,故 D 项错误。8 (2018 年江苏卷单科历史 23)23. 美国最高法院建立于 1790 年,它在政治体制的运行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经济危机为罗斯福扩充总统权力扫清
10、了障碍。为了制止危机,此时的国会对总统要求的立法都一一应允。根据司法审查权的原则,一个法律是否合乎宪法是由最高法院来作最终的裁决,而新政的政治理想5没有得到最高法院的支持。从 1935 年开始,最高法院相继将全国工业复兴法 农业调整法等宣布为违宪。罗斯福决定改组最高法院,用增加法官人数的办法将支持他的人安排进最高法院,但他的改组计划在国会遭到挫折。摘编自王希原则与妥协美国宪法的精神与实践材料二在公共教育领域美国一直存在种族隔离。南方各州中小学实行黑人、白人学生分校。1896 年最高法院判决的普莱西案确立了“隔离但平等”的原则,确认种族隔离制合法。二战期间,大批黑人从军参战,投身于国防工业和其他
11、产业部门,平等意识提高。战后他们纷纷投入争取平等权利的斗争。黑人牧师布朗向最高法院上诉,要求结束黑白分校状况。1951 年最高法院受理了布朗案。1954 年最高法院判决,隔离使黑人学童“痛感社会地位低贱,进而摧折其身心至于无法弥补” ,因此公共教育事业决不容许“隔离但平等”原则存在。布朗案吹响了结束种族隔离制度的号角。摘编自任东来等美国宪政历程:影响美国的 25 个司法大案完成下列要求:(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最高法院与罗斯福之间的矛盾及其产生的背景。(2)据材料二,指出最高法院对种族隔离制的两次判决有何变化及变化的原因,说明这两次判决的不同目的。(3)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
12、析最高法院在美国政治运行中的作用。【答案】 (1)矛盾:最高法院否定新政的部分法令;罗斯福对最高法院的判决不满(司法权与行政权的冲突) 。背景:美国爆发经济危机;罗斯福推行国家干预政策(行政权过度扩张) ;最高法院行使司法审查权。(2)变化:由肯定变为否定(由合法变为违法) 。原因:黑人力量(平等 意识)的增强;黑人争取权利的斗争;法官不再固守传统。目的:第一次:维护种族主义者利益;第二次:缓和种族矛盾。(3)作用:完善分权与制衡的机制;有利于社会稳定;有时也有碍民主公正。第(2)问, “变化” ,依据材料二信息“1896 年最高法院判决的普莱西案确立了隔离但平等的原则,6确认种族隔离制合法”
13、 “1954 年最高法院判决,隔离使黑人学童痛感社会地位低贱,进而摧折其身心至于无法弥补 ,因此公共教育事业决不容许隔离但平等原则存在”得出:最高法院对种族隔离制由肯定变为否定。 “原因” ,依据材料信息“二战期间,大批黑人从军参战,投身于国防工业和其他产业部门,平等意识提高。战后他们纷纷投入争取平等权利的斗争” “1954 年最高法院判决公共教育事业决不容许隔离但平等 ”概括得出:黑人力量的增强、黑人争取权利的斗争、法官不再固守传统等。 “目的” ,依据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得出:第一次是维护种族主义者利益,第二次是缓和种族矛盾。第(3)问,依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完善分权与制衡的机制、促进
14、社会稳定以及阻碍民主公正等角度分析。预测押题11932 年,一位观察家报道:“从南、北卡罗来纳起,一直仲展到新墨西哥,地里的棉花没人采摘。葡萄园里还有未摘的葡萄,橄榄园里挂满正在溃烂的果实,与之密切相关的是A政府采取自由放任经济政策B美国企业中劳动力的缺乏C各国普遍推行贸易保护主义D国家对农产品结构的调整【答案】A【解析】根据时间“1932 年”及地点可知,在当时经济危机的打击下,农产品价格暴跌,农民辛苦生产出来的东西往往以低于成本价卖出,或根本卖不出去,于是出现了宁可让很多农产品烂在地里也不采摘的现象,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胡佛政府采取的自由放任政策导致,故选 A 项。经济危机之时并不是劳
15、动力缺乏,B 错误;贸易保护主义推行与材料中现象不是密切关系,C 错误;国家对农产品结构的调整是罗斯福新政措施,应该是 1933 年之后,错误。2下表:1929-1932 年德国失业人数和纳粹党人数变化(单位:万)根据上列表格,可知纳粹党A具有社会主义革命倾向B植根于普通人民群众7C因经济危机加剧而发展D极具欺骗性、煽动性2 “(美国)从 1920 年到 1929 年,工人每小时的工资只上升了 2%,而工厂中工人的生产率却猛增了55%。 ”这表明 1929 年经济大危机爆发的原因是A资本主义社会固有的基本矛盾B美国经济的虚假繁荣C美国国内生产相对过剩严重D美国实行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答案】C【
16、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可知,工人工资收入远远低于生产增长水平,导致工人贫穷购买力较低,出现相对过剩,进而引发经济危机,故 C 项符合题意。A 项,资本主义社会固有的基本矛盾为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与生产社会化的矛盾,是经济危机发生的根本原因,与题意不符,故排除。B 项,题干无法体现美国经济虚假繁荣,故排除。D 项,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在题干中未体现,故排除。31930 年,美国通过了极端贸易保护主义的“斯穆特-霍利关税法案” 。该法案提高了 890 种商品的进口税率,一经实施即有 33 个国家提出抗议,随后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大幅度增加关税,引发了全面的贸易战。当时这种措施A延缓了世界经济的下滑B诱发了国际
17、自由贸易体系的崩溃C有利于美国经济的恢复D体现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特征【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时间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处于世界经济大危机时期,美国实行贸易保护主义,引发关税战争,加剧了各国经济危机,严重破坏了自由贸易原则,故 B 项符合题意。关税保护不利于各国对外出口,加剧了国内经济危机,不利于国内经济的恢复,故 AC 排除。D 项,1933 年罗斯福新政中国家干预的加强体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特征,故排除。4下表是 19291933 年经济危机期间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工业生产和失业情况统计。从表中数据可以得出,这次经济危机8A破坏性大,影响范围广B只发生在资本主义国家C对法国的破坏性最小D
18、根源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答案】A【解析】表格显示经济危机涉及的国家较多,说明影响范围广,从工业下降、外贸缩减以及失业人数多可以看出经济危机破坏性大,故 A 项正确;材料中世界受到影响,说明不是只发生在资本主义国家,故 B 项错误;法国在经济危机中贸易减少了 50%左右,说明对其破坏也是很大的,并不是破坏性小,故 C 项错误;材料中分析的是经济危机的表现,不是原因,故 D 项错误。5下图为 20 世纪 20 年代美国“分期付款使用比例柱状图” 。该数据说明美国A大众消费结构趋于合理B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C生产销售矛盾日益缓和D经济运行风险不断增加【答案】D【解析】根据“分期付款使用比例柱状图
19、”显示的数据可知,美国的大部分产品分期付款的比例基本上都在百分之七十以上,这种超前消费现象,提前预支了未来社会的购买力,经济运行风险不断增加,D 选项符合题意。材料未体现大众消费结构趋于合理,A 选项排除。分期付款购物不能说明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B 选项排除。根据所说知识可知,由于资本主义制度的根本矛盾的存在,生产销售矛盾不可能日益缓和,C 选项排除。9620 世纪 30 年代,美国总统罗斯福企图把福利国家政策硬加在资本主义的基础上,以此来建立一个比以前更为公正的社会。为此,罗斯福新政时期某种程度上改变了美国固有的权力结构。美国“固有权力结构”改变的结果是A国家成为经济发展的发动机B政府的行
20、政职能被严重削弱C “三权鼎立”格局得到强化D总统成为经济政策的决定者【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罗斯福新政。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罗斯福新政使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的宏观控制和管理得到加强。美国联邦政府的权力明显增强,美国固有的权利结构在某种程度上得到改变。资本主义制度得到调整、巩固与发展,它给了资本主义以新的活力,使国家成为经济发展的发动机,因此 A 选项正确。B 选项错误,结合所学可知,罗斯福新政使政府的权利获得增强,不是被削弱;C 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美国“固有权力结构”的改变,政府权力的强化,并非是强化了“三权鼎立”的格局;D 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政府权力的增强,但总统仍受到国会的限制
21、,并未成为政策的决定者。故正确答案为 A 选项。7在经济大危机期间,有企业家说:“在美国如果你能找到的东西,你可以随便吃,如果你找不到,那么就请你挨饿。挨饿总比领救济要强些。接受救济也许能在肉体上免于死亡,可精神上却已宣判了死刑,”为解决该问题,美国政府A实行“以工代赈”B开始推行社会福利政策C注意调节劳资关系D改变企业无序竞争局面【答案】A【解析】根据“接受救济也许能在肉体上免于死亡,可精神上却已宣判了死刑”可知,接受救济影响人的尊严,美国政府实行“以工代赈”代替直接救济,一方面维护了美国人的尊严,另一方面也解决了失业问题,故 A 正确;社会福利政策是国家对社会经济生活进行干预,保证社会秩序
22、和经济生活正常运行的一种方法,与接受救济是“精神上却已宣判了死刑”无关,排除 B;调节劳资关系指调节工人和资本家的关系,与接受救济是“精神上却已宣判了死刑”无关,排除 C;改变企业无序竞争局面,与接受救济问题无关,排除 D。8有人这样评价罗斯福的“以工代赈”:联邦政府的大笔资金,经过工人的口袋、通过不同渠道和消费,10又回到了资本家手中,成为以政府投资刺激私人消费和个人投资的“引动水” 。此材料旨在说明“以工代赈”A用于解决就业问题B利于解决产销矛盾C可以保护民众自尊D受资本家大力支持【答案】B【解析】 “以工代赈”有利于解决就业问题、保护民众自尊,但不符合“成为以政府投资刺激私人消费和个人投
23、资的引动水 ”,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AC;根据“成为以政府投资刺激私人消费和个人投资的引动水 ”,表明“以工代赈”促进了消费,利于解决产销矛盾,故 B 正确;材料信息无法说明“以工代赈”受资本家大力支持,排除 D。9经济大危机爆发后, “许多美国经济学家、企业所有者、劳动者领袖以及政府官员和政治家,都逐渐相信在商业企业之间的竞争是有害的,它提高不必要的风险,造成企业破产和失业,这种可能性比他们必需的要大(更坏) ”基于此认识,美国国会通过了A 紧急银行法B 农业调整法C 全国工业复兴法D 联邦紧急救济法【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经济学家、企业所有者、劳动者领袖以及政府官员和政治家” “商业
24、企业之间的竞争是有害的,它提高不必要的风险,造成企业破产和失业”表明当时美国即将整顿工业生产,调节企业关系和劳资关系。根据所学知识得出,经济危机爆发以后美国国会通过全国工业复兴法 ,建立了公平竞争和关于产量、价格、销售等方面的规则,故 C 选项正确;紧急银行法主要整顿银行业,克服金融危机的措施,不选 A 选项;农业调整法 ,1933 年 5 月通过,主要是为了恢复农业生产,不选 B 选项;联邦紧急救济法 ,1933 年通过,主要举办救济和公共工程,故 D 选项不正确。1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美国作家约翰史坦贝克于 1939 年出版的长篇小说愤怒的葡萄 ,是一部伟大的美国社会纪实文 ”
25、,故 C 项排除。当今世界各国削减公共福利开支趋势在题干中未体现,且并非政府削减养老金的改革计划主要原因,故 D 项排除。113下图是 19501989 年美国国内生产总值变化曲线图。对图中时段现象成因分析正确的是A美国经济处于黄金发展期B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C国家干预经济政策的强化D政府公共开支的减少【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后美国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大力拓展了世界市场,应用先进的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延续和发展了罗斯福新政的社会福利政策,使二战后到 20 世纪 70 年代初期成为美国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故 C 项正确。A 项,为时段现象的阶段性特征,并非原因,排除。B 项,第三
26、产业的快速发展是“黄金时期”的表现,而不是背后的成因,排除。D 项,政府公共开支的减少不符合战后延续和发展社会福利政策的措施,排除。4针对英国经济出现颓废、政局不稳的情形,1979 年 5 月,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以重振英国经济。至 1988 年,英国的通货膨胀率已下降至 4,国家由财政赤字转为盈余。以上材料反映了A英国政府加强了对经济的干预B撒切尔夫人重新实行自由放任政策C英国走出了经济“滞胀”局面D凯恩斯主义已被英国政府扬弃【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可知,1979 年撒切尔夫人当选英国首相后,面对着经济中的“滞胀”现象,撒切尔夫人减少国家干预,采取国有企业私有化,减少国家干预
27、。故题干反映了撒切尔夫人经济改革中改变了凯恩斯主义主张的加强国家干预经济的作法,一定程度上减少国家过度干预给经济带来的弊端,但同时又注重政府对经济发展政策引导,体现了对国家干预政策的扬弃,故 D 项正确。A 项,题干信息反映了国家减少对经济的干预,故排除。B 项,政府放松国家干预并不代表恢复自由放任政策,排除。C 项,1988 年,英国12的通货膨胀率已下降至 4,但不代表“滞胀”局面消失,故排除。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二 战后,杜鲁门政府提出了“公平施政”的纲领,期间最重要的一项立法是 1946 年通过的“就业法” 。这项法令责令联邦政府负责维持“最大限度的就业、生产和购买力” ,以
28、避免再次出现 30 年代曾经出现过的那种大规模的失业。由于杜鲁门政府的种种措施,经过两年时间,美国实现了由战时经济向和平时期的调整而没有出现动乱的局面。1946 年 5 月,戴高乐临时政府正式颁布大规模实行国有化的法令。煤炭、运输、电力、保险公司和包括法兰西在内的大银行都实行了国有化除了国有化之外,法国按照广泛的社会保险立法,使半数以上的人口生活有了某些保障,此项费用共占国民生产总值的 16%。这些法令和措施对于防止最坏形式的贫困和社会动乱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摘自世界现代史(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二战后初期美国与法国在经济政策上的不同之处,取得了什么共同效果。(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二战
29、后初期的美国和法国为例,概括说明当时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重要特征。【答案】 (1)不同:美国政府主要通过保证充分就业来推动生产,而法国则是实行大规划的国有化。效果:促进了本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巩固了资本主义制度。(2)特征:政府干预经济发展(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说明:政府加强经济立法,明确经济发展的方向,指导经济发展;政府利用财政和金融手段调控经济,刺激经济发展;政府推行福利主义政策,保护弱势群体,化解社会矛盾,为经济发展提供稳定的社会环境。【解析】【详解】(1)根据“联邦政府负责维持最大限度的就业、生产和购买力 ”、 “除了国有化之外,法国按照广泛的社会保险立法,使半数以上的人口生活
30、有了某些保障”可知美国政府主要是通过保证就业来推动生产,而法国则是实行了大规模的国有化和福利制度。美法政府的措施虽然有所差异,但在当时它们都促进了本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有助于资本主义制度的巩固。(2)根据材料内容可知,美法政府的做法都属于政府对经济的干预,所以其体现的突出特征就是政府干预经济发展。二战结束后初期,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纷纷通过加强经济立法、利用财政和金融手段以及福利主义政策来加强对经济的干预,从而稳定了社会秩序,刺激了经济的恢复与发展。1311950 到 1973 年,美国的 GDP 增长显著落后于除英国外的所有主要发达国家,特别是德国和日本,他们的 GDP 年均增长率竟分别是美
31、国的 1.5 倍和 2.4 倍。对这一现象分析正确的是A推动国际关系格局发生了根本性变化B美国的援助是日本经济飞速发展的根本原因C德国的飞速发展得益于欧洲经济一体化进程D表明美国的经济已进入滞胀状态【答案】C【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由于二战中德国和日本受战争破坏性较大,在经济恢复过程中又受到马歇尔计划的扶植,GDP 的增长速度肯定远远高于其他国家,而且德国还抓住了欧州一体化的机遇,C 选项符合题意。结合材料所给时间及相关知识可知,此时的国际格局仍是两极格局,未发生根本性变化,A 选项错误。日本经济快速发展的根本原因是美国对其的民主化改造,铲除了阻碍资本主义发展的封建因素,B 选项说法错误。美
32、国经济滞胀时间在 20 世纪 70 年代,与材料所给时间不符,D 选项排除。2下表是 20 世纪六七十年代美英法三国经济年平均增长率。这一状况促使三国A大力调整产业结构B重视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C提高民众福利水平D扩大工业生产以减少失业【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从 1963 年1979 年,这时期美英法三国经济增长率呈现下降趋势,说明传统的国家干预经济手段失灵,为此三国政府纷纷放松对经济的干预,重视市场的调节作用,B 选项符合题意。20 世纪 70 年代西方国家经济下降并不是由于产业结构造成的,所以产业结构调整不会促进经济回升,A选项排除。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英国撒切尔夫人上台后,为了改变英
33、国经济下滑的现象,提出撒切尔主义,采取削减福利保障开支,出售国有企业等措施,促进英国经济回升,C 选项排除。扩大工业生产属于政府干预生产,不符合题意,D 选项排除。3 剑桥美国史:“克林顿指出,对于这个步入后冷战时代、迈向新世纪的国家而言,这几乎是一场春之祭。美国不再与世界相脱离,而是通过之前几十年的技术发展,重新站在了世界的中心。 ”这一时期的美国14A经济滞胀没有缓解B政府干预强度加大C经济复苏局面呈现D知识经济发展迅速【答案】D【解析】根据所学内容可知,美国在克林顿时期通过经济政策的调整和发展“新经济” ,摆脱了经济滞胀的影响,故排除 A 项;克林顿时期美国采取“宏观调控,微观自主”的模
34、式,并没有加大政府的干预强度,故排除 B 项;根据“重新站在了世界的中心”可知此时的美国重新成为世界经济的中心,而不是呈现复苏局面,故排除 C 项;克林顿时期的美国通过经济政策的调整,并大力发展知识经济,带来了经济的繁荣发展,故选 D 项。4有经济学家阐释某经济模式时打了一个比方:“私人企业家就像足球比赛中的运动员,遵循市场规律下,利用资本追逐剩余价值的最大化,进行资本增值;而政府只用扮演好制定经济政策、维持经济秩序和进行市场监管的裁判员角色,保证每个企业能在好的环境下和公平中发展。 ”这一模式是A社会市场经济B混合市场经济C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D计划指导型经济【答案】A【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
35、,材料信息“私人企业家就像足球比赛中的运动员,遵循市场规律下,利用资本追逐剩余价值的最大化,进行资本增值;而政府只用扮演好制定经济政策、维持经济秩序和进行市场监管的裁判员角色,保证每个企业能在好的环境下和公平中发展”体现的是是一种以市场经济为主、国家调节为辅的经济模式,即联邦德国提出的社会市场经济模式,故 A 项正确;混合市场经济是英国提出的模式,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是日本提出的经济模式,计划指导型经济是法国提出的经济模式,故 BCD 错误。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改革初期,中国领导人把前 20 年(1957 一 1977 年)经济发展的失败归咎于当时思想激进的“左”倾经济战略和政策,
36、因此改革最初目标是“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 ,以完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1984 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提出要发展“以公有制为基础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 “坚持多种经济形式和经营方式的共同发展” ,还首次明确把对外开放作为长期的基本国策。这标志着中国全面和系统地推进经济体制改革,以农村改革为重点转向以城市改革为重点;同时也标志着15中国领导人关于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理念、理论以及目标模式有了重大的突破。这也为 1992 年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提供了一个中间过渡模式,到 90 年代初,已经形成“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新机制。这
37、就为 90 年代初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奠定了基础,不仅脱离计划经济体制,而且引入市场经济机制。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实际上并没有宏大的预先设计,而是“摸着石头过河” ,一步步铺就了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轨道。摘编自胡鞍钢邓小平时代中国改革开放材料二:二战中,国家干预保障了英国社会经济稳定,人民营养平均水平甚至还有提高,国家干预在英国人头脑中扎了根。1945 年, “社会主义”政党工党执政,他们颁布国民保险法 国民医疗服务法 ,实行银行、交通、能源等部门的国有化。20 世纪 70 年代,英国的经济处于颓势,英镑不断贬值,政局不稳。1979 年 5 月,撒切尔夫人就任首相。她一改以往的凯恩斯
38、主义政策,采取货币主义思想,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以控制通货膨胀,重振英国经济。她的经济政策,被人们称为“撒切尔主义” 。其主要内容: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实行国有企业的私有化,改革福利制度。撒切尔主义实施的效果是明显的。通货膨胀率在撒切尔夫人执政前达到近 27%,1988 年降至 4%,1987 年度起,英国的财政由赤字转为盈余。英国的经济增长率 1986 年达 3%,比同期的美国、法国、联邦德国和日本都快。1983 年 6 月和 1987 年 6 月的两次大选中,撒切尔夫人得以两度蝉联首相。保守党连续执政达十八年。摘编自钟声撒切尔夫人等资料(1)根据材料一,概括 1978 年后经济体制改革历
39、程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撒切尔主义”和之前的经济政策的不同之处,并分析其历史作用。(3)根据材料一、二,归纳 20 世纪 70 年代后期以来中英两国经济改革的共同之处。【答案】 (1)特点:“摸着石头过河” ,不断进行体制探索;从计划经济到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再到市场经济的转变;改革重点从农村深入到城市。原因:社会主义建设前 20 年“左”倾错误严重,经济发展受阻;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经济不断发展,成效日益显著;勇于借鉴他国经验,突破传统理念、理论以及模式;邓小平南方谈话解放思想,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2)
40、不同:采用货币主义思想代替凯恩斯主义;由原来的国家加大干预变为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由原来的国有化政策变为实行国有企业的私有化;改革福利制度。作用:经济增长速度加快;通货膨胀率降低;财政由赤字转为结余;保守党长期执政。16(3)根据国情及时调整基本指导方针;减少国家的干预;更加注重发挥市场的积极作用。【解析】【详解】(1)第一小问,结合材料和所学可知,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并非是预先设计的,而是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对经济发展、国情的不断把握、调整最终明确市场经济方向的。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深化改革,逐步开展农村、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和调整经济体制改革方向。第二小问,在经历了“左倾”思想的错误指导后,党中
41、央和政府反思错误,根据国情,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实施改革开放。最终经过改革开放的不断发展,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邓小平南方谈话等思想的不断解放,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目标。(2)第一小问,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以来,国家干预经济的思想逐渐盛行,因而在战后英国实行的是凯恩斯主义,政府干预经济,推行福利政策和福利国家制度,诸多部门实行国有化,凯恩斯主义的实践在二战后促进了资本主义各国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并纷纷建立起福利国家,同时也因政府支出过多等原因,导致了“滞胀现象”的出现;而六七十年代出现“滞胀”现象后,凯恩斯主义逐渐被放弃,市场和私有化等又重新得到重视,政府开始减少干预和支出,施行私有化,逐渐走出了“滞胀” ,恢复了经济发展并稳定了就业,但同时也使福利政策受到一定影响。第二小问,由材料“通货膨胀率降至 4%.1987 年度起,英国的财政由赤字转为盈余。英国的经济增长率 1986 年达 3%”“保守党连续执政达十八年” ,可以从经济发展、通货膨胀和财政改善和长期执政等方面归纳。(3) 中国的改革开放和英国面对“滞胀”现象而做出的调整,体现了两国根据具体国情及时调整指导方针和经济政策,两国改革之前均面临政府对经济不同程度的干预,因而在改革措施上都采取了不断减少干预,发挥市场作用的方案。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