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九单元 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必 修 二,单元整合,时空坐标,体系构建,归纳拓展,纵向贯通 资本主义经济运行机制的发展 1历程 工业革命以来,资本主义经济的运行机制经历了自由资本主义、私人垄断资本主义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三个阶段。 (1)自由资本主义的发展 从18世纪60年代开始的工业革命,以机器生产为主体的工厂取代了以手工生产为基础的手工工场。资产阶级要求实行自由经营、自由竞争和自由贸易,自由资本主义在西欧和北美发展起来。,(2)私人垄断资本主义产生 第二次工业革命后,生产和资本高度集中,企业组织形式逐渐向股份公司转变,激烈的竞争促使企业合并,私人垄断组织成为资本主
2、义国家经济生活的基础,而且私人垄断组织开始与国家政权结合在一起,干预国家政治生活。 (3)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出现 19291933年的经济大危机,美国政府推行罗斯福新政,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先河,这是资本主义运行机制面对经济危机进行自我调整的一个成功案例。 二战以后,在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各国政府纷纷大力干预经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获得长足的发展。国营企业的产生与发展、社会福利政策的普遍实施、财政与金融政策的宏观调控等使当代资本主义的运行体制出现了许多新的变化。,2变革的原因 (1)科技革命与生产力发展是资本主义运行机制变革的根本原因。 (2)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的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发展是
3、内在的需要。 (3)经济危机、战争或工人阶级长期不懈的斗争。 (4)资产阶级有识之士的改革精神。 (5)时代的发展、社会的变化与人们社会生活的新要求。,横向比较 一、世界历史上三大发展模式的比较,二、罗斯福新政与列宁新经济政策的异同,三、20世纪世界三大经济体制调整的比较,四、20世纪5070年代苏、美、中三国经济发展对比,史学前沿 ,(一)关于罗斯福新政的评价问题 (1)从罗斯福以“新政”为纲领竞选总统,到“新政”的整个实施过程,美国国内对其一直有两种极端评价:一种认为罗斯福“新政”抛弃了美国传统的、至为宝贵的自由主义经济模式,走上了一种类似社会主义国家的“计划经济”,很多保守派人士(如前总
4、统胡佛)担心罗斯福将银行、铁路等重要国民经济部门国有化,并最终使美国走上政治“非民主化”道路;另一种比较激进的观点则认为罗斯福的改革不够彻底,激进派人士最初对罗斯福抱有很大期待,他们希望通过“新政”,不仅能解决美国当前的危机,更能解决诸如阶级、贫困、种族等美国社会深层次的问题。,(2)中国史学界在八十年代以前一直对罗斯福“新政”持批评态度,认为罗斯福并没有放弃其阶级属性,“新政”仍是为加强大企业主的地位,符合大资本家的利益,罗斯福所做的一切不过是为巩固资本主义制度。八十年代以后,这一评价体系逐渐发生变化,中国学者在承认罗斯福的阶级局限性和历史局限性的前提下,对罗斯福“新政”做出了肯定评价,认为
5、罗斯福虽然仍然信奉自由企业制度,却信仰社会公正和人道主义,其推行的“新政”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美国普通民众的利益,因而是进步的。,(二)关于“斯大林模式”的评价问题 (1)多数学者认为,“斯大林模式”总的看来功大于过,成绩是第一位的。该模式在前期积极作用多于消极作用,后期消极方面已阻碍生产力发展,也很难适应科技革命。,(2)关于“斯大林模式”的历史功绩。学者们指出,“斯大林模式”发展了社会主义生产力,并且敢于和强大的资本主义世界相抗衡,是社会主义历史上的重大飞跃。该模式在苏联历史上曾起了巨大作用,主要是:它保证了20世纪30年代苏联的政局稳定,保证了30年代高速发展重工业,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
6、奠定了社会主义经济的物质基础,保证了反对德国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斯大林模式”基本上适合苏联国情,而且取得了伟大成就,建成了社会主义,是取得胜利的、成功的一种模式、一条道路,它“不失为依靠自己的力量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之一”。“苏联模式对于社会主义建设之初的非常时期,对于客观环境险恶复杂的过渡时期,以及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应该说是一种非常成功的模式。”,(3)关于苏联模式的弊端和消极作用。学者们认为它“局部背离了科学社会主义,是有严重弊病的”。这主要归因为一个“权”字,即一党揽权、人个专权、层层集权、干部特权和对外霸权。具体表现在三点:一是权力过于集中,民主太少,领导干部易于脱离群众;二是统得太
7、死,不利于发挥地方、企业和职工的积极性,经济效益差;三是不可避免地造成管理机构庞大和滋生官僚主义,从而难以防止国家机构的官僚化。上述弊端的存在,给苏联社会主义的发展带来了极为严重的后果:它压制了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它束缚了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它不能适应当代迅速发展的世界科技革命。也有学者认为“它的严重缺陷和错误”表现在:政治上缺乏社会主义民主,有严重的官僚主义和严重的家长制;经济上各部门发展比例关系严重失调,忽视了与人民生活有密切联系的工业部门的发展;对外关系上推行了大党主义、大国沙文主义。,(三)关于苏联改革失败及原因的问题 (1)传统观点认为,苏联改革失误主要包括:一是从纠正党的历史
8、错误滑向否定党的历史成就。二是从批判停滞的社会主义理论,滑向意识形态的多元化。三是从发扬党内民主滑向否定党的民主集中制。四是从划分党内职能区分开始,把党政分工变为党政分家。五是模糊和抹杀了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 (2)最近,一种观点认为缺乏理论创新是阻碍苏联改革的一个重要原因。一是缺乏理论创新对苏联经济体制改革起阻碍作用;二是苏联长期坚持产品经济观和批判“市场社会主义”而导致改革失败。,(3)此外,另有学者从文化角度分析苏联改革失误的原因,认为,苏共文化、知识分子政策失误根源于诸因素,归结到一点,就是革命极端主义。革命极端主义在改革不可避免的条件下,又转化成政治保守主义。保守主义贻误、阻挠了
9、一系列改革及其机遇,造成苏联改革失败的悲剧。,学科素养 ,(一)观点情境型选择题的解题方法 1题型特点: (1)以观点为情境,选择符合要求的选项。如果观点不明确,需要解读材料,概括观点。 (2)根据设问词或选项,可分为两种类型。一是观点论证类,即选项是论据,多以“依据是”“依据有”等设问;另一种是观点理解类,即选项是对观点的解读、理解,多以“表明”“体现”“说明”等设问词,但也会出现无设问的情况。 2命题思想:观点情境型选择题,一种是考查史论结合、论证历史问题的能力;另一种是考查解读、概括、分析、说明等综合性能力,难度相对较大。,(二)典例展示 (2018安徽安庆联考) 1934年美国国会通过
10、了贸易协定法案,授权总统给那些对美国产品做出类似让步的国家提供低至50%的关税率。到1935年底,美国与14个国家达成了这样的协议,到1945年达成协议的国家总数增至29个。它反映了美国政府( ) A谋求国际贸易体系的主导地位 B结束新政恢复自由贸易 C以贸易合作强化反法西斯同盟 D干预国际贸易转嫁危机,A,解析 材料表明,在经济大危机下,美国的产品出口受到一定限制,为保证产品出口,在国际贸易中占据主导地位,美国国会通过了低关税率的贸易协定法案,故A项说法正确;当时并没有结束新政,B项说法错误;材料没有提及反法西斯同盟,且法案的通过也不是为了反法西斯,C项错误; D项在题干中没有体现。,【策略
11、指导】 1明确观点:解读题干,明确观点的含义。如果题干所述的观点不明确,需要解读材料,概括观点。注意材料中的“不认为”“不认可”“确定无疑的”等表明作者态度的一些词。 2做出选择。观点论证类选择题,应选择史实正确、又能证明论点的选项;观点理解类选择题,应选择对观点解读准确、全面或符合史实的选项。,即时巩固 1(2018吉林百校联盟联考)人民公社推行后,出现了“出工一条龙,干活一窝蜂,出勤不出力,干好干坏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的景象。这本质上反映了( ) A农业生产力得到提高 B生产关系脱离了实际 C农村劳动力严重缺乏 D社会公平基本上实现,B,解析 材料“干好干坏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与农
12、业生产力提高不符,故A项错误;人民公社实行高度公有化、平均主义,与当时国家生产力水平不符,故B项正确;材料中反映的是实行人民公社化运动,农民生产积极性降低,不能说明农村劳动力缺乏,故C项错误;从材料“出勤不出力,干好干坏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可知反映不出社会公平的实现,故D项错误。,2(2018辽宁六校协作体联考)1935年,美国最高法院因为全国工业复兴法授予联邦政府管理州内贸易等权力违宪宣布该法无效;1937年,最高法院认为联邦政府有权监管任何涉及州际贸易的劳资关系,否定了琼斯劳克林钢铁公司对全国劳工关系法侵犯各州权力的控诉。这一变化反映出( ) A美国司法受到政府权力的影响 B分权制衡
13、原则削弱了新政的效果 C最高法院反对罗斯福的干预政策 D形势的发展影响了司法解释,D,解析 根据美国1787年宪法,美国采取的是“三权分立,权力制衡”原则,行政权与司法权是各自独立的权力,故A项错误;1935年最高法院宣布全国工业复兴法无效,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分权制衡机制削弱了新政的实际效果,但这只是材料的部分信息,无法解释1937年的变化,故B项错误;材料仅对联邦政府是否有权管理州内贸易进行司法解释,并未对罗斯福新政采取什么态度,故C项错误;全国工业复兴法在1933年由国会通过,颁行全国,两年之后,即1935年,最高法院宣布它违宪,但此时它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并且随着新政的深入,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取得了很大成效,在此种情况下,最高法院修改了这个司法解释,故D项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