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用版)2020高考历史第九单元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第36讲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课件(必修2).ppt

上传人:towelfact221 文档编号:1216927 上传时间:2019-06-02 格式:PPT 页数:41 大小:4.79MB
下载 相关 举报
(通用版)2020高考历史第九单元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第36讲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课件(必修2).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通用版)2020高考历史第九单元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第36讲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课件(必修2).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通用版)2020高考历史第九单元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第36讲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课件(必修2).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通用版)2020高考历史第九单元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第36讲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课件(必修2).ppt_第4页
第4页 / 共41页
(通用版)2020高考历史第九单元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第36讲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课件(必修2).ppt_第5页
第5页 / 共4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九单元 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必 修 二,第36讲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目 标 定 位,主 干 梳 理,理一理,一、赫鲁晓夫改革 1背景 (1)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显露,特别是_的消极影响越来越明显。 (2)赫鲁晓夫领导地位巩固,力图改革。,农业集体化,2内容 (1)农业方面 取消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实行_。 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 大规模开垦荒地,提倡种植_。 (2)工业方面 废弃部门管理体制,将部分中央企业_下放给加盟共和国。 给企业部分权利。 一定程度上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调动生产者的积极性。 3评价: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他对斯大

2、林模式的弊端缺乏科学认识,无法从根本上突破这一模式。,收购制,玉米,管理权,二、勃列日涅夫改革 1内容 (1)恢复部门管理体制,加强对经济的_。 (2)在坚持集中计划管理的前提下,扩大国营企业的经营自主权。 (3)运用经济手段,刺激企业改进经营管理。 2特点:注重发展_,特别是与军事有关的工业部门。 3评价 (1)苏联重工业得到优先发展,军事实力增强。 (2)军备竞赛导致经济负担不断增长,1975年以后,经济发展进入_时期。,集中领导,重工业,停滞,三、戈尔巴乔夫改革 1背景:20世纪80年代中期,苏联出现社会动荡、经济增长速度下降、人民生活水平逐步下降的危机局面。 2内容 (1)改革的重点是

3、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实际上承认了_对经济的调节作用。 (2)政府减少指令性计划指标,代之以_计划指标。 (3)通过了一系列法规,调整苏联的_结构。 (4)企业开始实行各种形式的租赁和承包,并出现了与国外合资的企业。 (5)一些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也开始实行租赁制或建立家庭农场。,市场,指导性,所有制,3影响 (1)经济改革措施缺少宏观决策和相应的配套措施,加上戈尔巴乔夫继续优先发展_,致使经济不断滑坡,人民生活水平继续下降。 (2)后期把改革的重点转向政治领域,最终导致国内局势的失控和苏联解体。,重工业,1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改革都是对斯大林体制的局部调整吗? 提示:否

4、。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是对斯大林体制的局部调整,戈尔巴乔夫改革并非局部改革,而是对斯大林体制的彻底否定,即放弃社会主义制度。 2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美苏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关系有何表现? 提示:(1)政治:美苏争霸、古巴导弹危机、越南战争。(2)经济:勃列日涅夫改革、美国经济出现“滞胀”现象。(3)文化:都进行了第三次科技革命。总之,勃列日涅夫改革,使苏联军事实力增强,而此时美国出现了经济“滞胀”现象并深陷越南战争泥潭,在美苏争霸中,苏联处于优势,而美国处于劣势。,想一想,3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是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失败吗? 提示:否。戈尔巴乔夫改革是导致苏联解体的重要因素,但不是苏联解体

5、的根本原因。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是“斯大林模式”的弊端长期得不到纠正,积累了大量的矛盾和问题,戈尔巴乔夫改革激化了这些矛盾,从而导致苏联解体。,史 论 要 旨,(1)赫鲁晓夫的经济改革一定程度上冲破了_的束缚,并取得一定成效。但只是在维持原有经济体制的基础上进行局部改革。 (2)勃列日涅夫改革以_为重点,促进了重工业特别是_的发展,增强了综合国力,但苏联的经济发展也因此进入停滞时期。 (3)戈尔巴乔夫的经济改革开始承认_对经济的调节作用,后转向政治领域,放弃社会主义制度,最终导致苏联解体。,传统观念,工业,军事工业,市场,考 点 探 究,史料一 赫鲁晓夫19531964年任苏共中央第一总书记,立

6、志做斯大林的掘墓人的他,对苏联的内政外交进行了调整。俄国民众觉得他是真心搞共产主义,就是笨了点他对玉米的痴狂程度为中国的人们所津津乐道;他曾满怀自信地向美国人保证:“我们将埋葬你们!”赫鲁晓夫是唯一死后没有葬在红场的苏联最高领导人,黑白参半的墓碑暗喻他毁誉参半的一生,毁誉参半的改革。,探 究,二战后苏联三次改革的缺失及教训,史料二 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几乎每两位科学家中就有一位在研究坦克、火炮和导弹,军工生产差不多占国民生产的40%。由于军备竞赛和改革停滞,生产效率和经营水平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差距越来越大,人民的生活水平长期得不到较大的提高。 史料三 有人曾形象地说:“戈氏改革的手术刀不是挥向党

7、身上的肿瘤,而是挥向了党的脖子。” 问题:上述史料反映了苏联三次改革各有何缺失?,史料导读 (1)史料一表明赫鲁晓夫对斯大林模式有所突破,但在理论上仍是小修小补,最终还是斯大林模式的守墓人。 (2)史料二表明勃列日涅夫改革把重点放在重工业上,忽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实质上没有新的突破。 (3)史料三表明戈尔巴乔夫改革走上否定共产党领导,否定社会主义的道路。,探究答案 (1)赫鲁晓夫的经济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冲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在理论上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只是在维持原有经济体制基础上进行局部改革。 (2)勃列日涅夫改革将重点放在重工业上尤其是军事工业上导致苏联人民生活水平落后等

8、。 (3)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根本失误是否定共产党的领导、否定社会主义的道路。,史论总结 二战后苏联改革的不足之处及经验教训 (1)缺失:赫鲁晓夫对斯大林的全盘否定,有利于推动对僵化模式的改革,但也造成人们思想混乱,增添改革的阻力;勃列日涅夫宣布苏联已经建成“发达社会主义”社会的做法,忽视了对经济困难的充分认识,阻碍了改革的进程;戈尔巴乔夫转向政治体制改革太快,导致国内局势逐渐失控;经济改革的宏观决策缺乏具体可行的配套措施;改革中阻力重重。 (2)教训: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要处理好政策、发展、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社会主义改革必须走改革开放和适合本国国情的道路;社会主义改革必须以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为宗

9、旨。,考 向 研 习,苏俄(苏联)经济体制的探索与调整,针对训练 (2018河南名校联盟段考)赫鲁晓夫提出“全面展开共产主义建设”的口号,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代之以“发达社会主义”的提法,1967年宣称苏联已建成“发达的社会主义社会”。这两个口号都( ) A具有开创性、探索性、创新性的特征 B与美苏争霸中苏联居于优势密切相关 C是“加速发展战略”在改革中的运用 D体现了苏联领导人对国情的片面认识,D,解析 建设社会主义的口号在此之前已经提出,因此不具有开创性,故A项错误;赫鲁晓夫时期美苏争霸苏联处于守势,故B项错误;“加速发展战略”是在戈尔巴乔夫改革时期提出的,故C项错误;材料中赫鲁晓夫和勃列日

10、涅夫的口号说明当时对苏联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认识不充分,故D项正确。,真 题 研 析,1(2018全国卷35)1959年,苏共二十一大讨论通过了七年经济计划,规定7年内工业生产总值提高80%,其中发电量、钢铁产量都要求成倍增长。这反映出七年经济计划( ) A未能摆脱斯大林模式 B是应对马歇尔计划的举措 C是新经济政策的延续 D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控制,A,解析 根据材料中苏共二十一大的决议,可知仍将重点放在工业化发展方面,尤其注重重工业的发展,且仍是通过行政命令发展经济,说明七年计划并未摆脱斯大林模式,故A项正确;马歇尔计划是1947年提出的,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应对举措是1949

11、年建立了经济互助委员会,故B项错误;新经济政策是强调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经济,与题干中制定经济发展计划不符,故C项错误;材料仅提到了七年计划的内容,不能反映出这种计划的结果,所以据材料不能判断出是否加强了对经济的控制,故D项错误。,2(2018江苏高考18)1957年,苏联进行工业体制改革,撤销汽车工业部、机器制造部等7个全联盟部,保留了航空工业部、无线电工业部等6个全联盟部,在地方设立了105个经济行政区,把被撤的全联盟部所管辖的企业移交给相应的经济行政区。上述举措的主要意图是( ) A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 B摒弃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政策 C适度扩大地方经济自主权 D削弱公有制经济的主导

12、地位,C,解析 苏联“撤销汽车工业部、机器制造部等7个全联盟部”“把被撤的全联盟部所管辖的企业移交给相应的经济行政区”,这就一定程度上扩大了地方的经济自主权,故C项正确;此时是赫鲁晓夫改革时期,其主要是对斯大林模式进行改革,“根本上突破”一说不符合史实,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摒弃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政策的信息,故B项错误;削弱公有制经济的主导地位不符合史实,故D项错误。,3(2017全国卷34)1953年,苏共中央决定,改变集体农庄劳动报酬发放办法,由以前每年发放一次物质报酬改为按季度或按月发放,同时在一些集体农庄试行工资制度,农民可以像工人一样每月领取工资。这一措施旨在( ) A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

13、 B改变计划经济管理体制 C消除城乡之间的差别 D推动农民走集体化道路,A,解析 本题考查赫鲁晓夫时期的经济改革。依据材料“由以前每年发放一次物质报酬改为按季度或按月发放”“农民可以像工人一样每月领取工资”可知,赫鲁晓夫在一定程度上承认了个人的物质利益,有利于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故A项正确;这一措施只是在原有经济体制上进行的小修小补,没有改变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故B项错误;这一措施旨在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并不能起到消除城乡差别的作用,故C项错误;苏联在斯大林时期已经建成了集体农庄,走上了集体化道路,故D项错误。,4(2013全国卷33)1952年,苏共领导人马林科夫在十九大的政治报告上

14、指出:“今年谷物的总收获量达到80亿普特,而最主要的粮食作物小麦总收获量比1940年增加了48%。以前认为是最尖锐、最严重的问题谷物问题,就这样顺利地解决了,彻底而永远地解决了。”这一论断。( ) A与实际情况完全相符 B成为加快工业化的依据 C是对农业改革的肯定 D是对斯大林模式的维护 解析 本题考查苏联的经济改革。解题关键:1952年,苏共领导人,谷物的收获量大幅度增加,彻底而永远地解决了谷物(短缺)问题。这种说法违背了苏联客观实际,只是来粉饰斯大林时期建设成就。据此可知D项正确。,D,【备考方略】 1苏联三次改革的内容、特点以及改革的深刻教训。 2联系二战后的国际形势、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15、分析美苏争霸格局的演变和苏联解体的原因。,1(2018豫西南示范校联考)1956年春,苏共中央决定对农业劳动组合章程的部分条款进行修改和补充,在集体农庄改行按月预付一部分现金报酬,并按不同标准付给超额完成计划附加报酬的制度。上述措施旨在( ) A扩大集体农庄的自主权 B推动农民走集体化道路 C改变计划经济管理体制 D提高农民生产的积极性,D,解析 “在集体农庄改行按月预付一部分现金报酬”没有改变农庄的经营方式,故A项错误;“集体农庄”本身就是集体化的方式,故B项错误;“在集体农庄改行按月预付一部分现金报酬”只不过在收入分配方式上更加灵活而已,没有改变国家的经济体制,故C项错误;“按月预付一部分

16、现金报酬,并按不同标准付给超额完成计划附加报酬的制度”可以使农民的收入有所增加,有利于提高生产积极性,故D项正确。,2(2018江西阶段性检测)有研究者指出,赫鲁晓夫“肯定没有把扫除他前任所建立的那种政治体制当成自己的任务,相反,为了巩固他自己的权力以及实施某些政治和经济上的改革,他还充分利用了这种体制的独裁主义结构。”该观点意在说明赫鲁晓夫( ) A建立了新的官僚政治体制 B加强苏联政治经济的集权 C不自觉地延续斯大林模式 D改革使苏联经济失去活力,C,解析 材料主旨阐述赫鲁晓夫与斯大林模式的关系,故A项错误;材料突出为了加强苏联政治经济的集权,所采用的手段,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肯定没有把

17、扫除他前任所建立的那种政治体制当成自己的任务,相反他还充分利用了这种体制的独裁主义结构”,表明赫鲁晓夫并未打算扫除斯大林模式,反而充分利用了斯大林模式,故C项正确;材料涉及赫鲁晓夫改革的手段,未体现改革结果,故D项错误。,3(2018河南中原名校考评)1993年前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在难以决断的岁月一书中写道:“经济方面的改革,如果从农业、轻工业、食品工业方面开始改革,也就是从最有效、最快速提升人们的生活水平的途径进行改革,那就要好得多。”这说明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 ) A需转变经济管理关系 B突破了斯大林模式 C突破口选择不当 D需要优化经济结构,C,解析 材料中戈尔巴乔夫反思经济改革应该选择“从农业、轻工业、食品工业方面开始改革”,即选对经济改革的突破口,与经济管理关系无关,故A项错误;材料强调经济改革的突破口,无法推断是否突破了斯大林模式,故B项错误;材料强调正确选择经济改革的突破口,故C项正确;材料强调经济改革的突破口,与优化经济结构无关,故D项错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课件 > 中学教育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