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辽河油田第二高级中学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

上传人:sofeeling205 文档编号:1218821 上传时间:2019-06-05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158.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辽宁省辽河油田第二高级中学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辽宁省辽河油田第二高级中学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辽宁省辽河油田第二高级中学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辽宁省辽河油田第二高级中学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辽宁省辽河油田第二高级中学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2018-2019 学年度上学期高三期末考试试题历史试卷时间:90 分钟 分值:100 分第卷(选择题,共 48 分)一、选择题(共 24 题,每题 2 分,共 48 分。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答案填在答题卡内。 )1据周礼记载,每年正月初一,朝廷的司徒官向乡大夫讲授法律,乡大夫颁授给乡吏,乡吏立即返回对乡民进行宣讲,且往往和最隆重的祭祀活动同时进行,全民都要有组织地参加。这表明A西周出现文化下移趋势 B诸侯国割据的局面出现C分封中孕育了中央集权 D周王室直接控制了地方2春秋时,孔子提出“裔不谋夏,夷不乱华” 、 “内诸夏而外夷狄”的思想。战国时,孟子则逐渐以是

2、否行仁义、知礼仪,是否接受华夏文化来区分华夏与夷狄。这一变化说明A民族融合趋势日益加强 B儒家逐渐放弃夷夏观念C中原文化优于周边文化 D孟子背离孔子的民族观3秦始皇在统一中国后的十余年内,对秦的郡前后进行了八次大规模的移民,共迁徙居民约 106 万户,达 500 多万人口。当时的移民主要分两种情况,一种是迁豪富、强族于关中;一种是徙平民、罪吏于边境。此举A强化了关中的经济优势 B均衡了全国人口的分布C旨在抑制土地兼并 D促进了封建国家的统一4 算经十书是指汉、唐一千多年间的十部著名的数学著作,书中用过的数学名词,如分子、分母、开平方、开立方、正、负、方程等等,都一直沿用至今,有的已有近两千年的

3、历史了。这反映出汉唐时期中国科技A受主流思想发展影响 B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统一C主要为各代政权服务 D存在理论总结影响深远5 表 1地区时代陕西河南山西河北甘肃四川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湖北湖南云南汉代 18 19 4 5 1 1 1 4 1 1 12唐代 32 11 32 24 5 15 18 12 44 20 29 4 7 1表 1 为中国古代各地治水次数的统计。这可以佐证唐代A治理黄河仍然处于首要地位 B政府治水取得了显著的成效C经济重心由北方转移至南方 D江南地区经济地位迅速提高6钱穆在国史大纲中提到:“一种自觉的精神,亦终在(宋代)士大夫社会中渐渐萌出。所谓自觉精神者,正是那辈读书人渐渐

4、自己从内心深处涌现出一种感觉,觉得他们应该起 来担负着天下的重任。 ”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传统儒学注重道德品质修养B理学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C宋代科考中刻意增加了“经世致用”的内容 D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口号的社会影响7 全球通史中说:“明朝的这些远航为何是为某些未知的但肯定是非商业方面的原因而进行的那时的西欧是无可匹敌的,它拥有向外冲的推动力宗教动力、思想骚动、经济活力、技术进步和有效地动员人力物力的民族君主国。 ”这种导致中西远航反差的根源是 A自然地理条件的差异 B统治者治国的指导思想C君主专制统治的程度 D经济结构方面存在差异8史料中这样描述 17 世纪初苏州市民:“罔

5、藉田业,大户张机为生,小户趁织为活。每晨起小户百数人嗷嗷相聚玄庙口,听大户呼织,日取分金为计。大户一日之机不织则束手,小户一日不就人织则腹枵,两者相资为生久矣!” 材料表明A社会动荡百姓生活困苦 B各行业出现新经营手段C自由雇佣劳动的状况 D手工各行业发展迅速9清代从康熙帝开始,官员将奏折密封后可以直接呈给皇帝,皇帝朱批后发回,这样既快又保密。康熙时期只有百余名官员有密奏权,雍正帝扩展到 1200 余人。雍正帝要求在京大臣、各督抚总兵都要密奏,还特许一些低微官吏的密奏权。这一变化A利于皇帝更有效控制官僚队伍 B使享有民主权利的官员增加C提高皇帝处理全国政务效率 D解决了皇帝决策和指挥的问题10

6、右图为 18 世纪中外金银比价(单位:每两黄金合白银数)示意图。据此可知清朝中3叶A海外市场货币等求不断扩大 B茶叶贸易带动外贸出现顺差C闭关造成金银比价差距缩小 D海外贸易发展白银大量流入11在 18、19 世纪之交成书的御制五体清文鉴 ,是清朝特地撰修的一部满、藏、蒙、维、汉五种语言对照的分类辞书。撰修辞书A实行思想文化专制 B达到“书同文”的目的C强调各民族文化平等 D便于各民族文化交流121900 年 5 月初,北京城传在温泉山煤洞中,掘出前明石碑一方。碑文中称:“庚子三春,日照重阴;君非桀纣,奈有匪人。最恨合约一误,致皆党鬼殃民”材料表明当时A民族危机日益加深 B明朝历史性的预见后世

7、的问题C迷信谶纬之风盛行 D 辛丑条约签订后民众的情绪131908 年钦定宪法大纲规定,皇帝有权钦定颁行法律,总揽司法,委任审判衙门。又以附则形式规定,臣民必须在“法律范围”之内享有言论著作、出版、集会、结社、担住公职权利和自由。这反映了A清末宪政运作之权操诸于皇帝 B清政府实行的是君主立宪政体C民众的自由权利缺乏有效保障 D以革命手段推翻满清时机成熟141913 年的时报曾发文指出:“今之沪上,一般士人无论学界或商界,每有聚数十同志创为俱乐部者麻雀也、牌九也、鸦片也、酒食也、叫局也,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少年子弟趋之若鹜,乐而忘返。 ”材料表明民国时期的上海A传统习俗发生巨大变迁 B东西方生活

8、方式有所交融C市民生活水平大为提高 D消费娱乐中奢侈之风大增15胡适在倡导“整理国故”运动时说:“就是从乱七八糟里面寻出一个条理脉络来;从4无头无脑里面寻出一个前因后果来;从胡说谬解里面寻出一个真意义来;从武断迷信里面寻出一个真价值来。 ”这表明胡适A认为传统思想文化没有系统化 B与新文化运动的宗旨背道而驰C反对社会主义思想在中国传播 D力图推动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16 表 2电力(千瓦) 煤炭(公吨) 水泥(公吨) 生铁(吨) 钢(吨)1927 年 772 百万 142 百万 498 千 436815 300001936 年 1724 百万 262 百万 1243 千 958683 55634

9、7表 2 为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中国工业产量的统计表。表中所述现象A为抗日战争提供了物质基础 B得益于民族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C反映了官僚资本对经济的控制 D加剧了中国工业结构的不合理性17有学者统计,1950 年至 1958 年中国共派出留学生 16152 人,在 7778 名去社会主义国家留学的学生中学习工科的有 5179 名。如按照苏联论著中的几个数字计算,中国留苏人员超过了 20000 名,其中包括在苏联企业里学习的人员。这一状况的出现,其主要原因是当时我国A实行“科教兴国”战略 B确立国家发展计划C文化教育全面彻底中断 D建立市场经济体制18伯利克里时期,五百人议事会成为最高的行政机关,是

10、公民大会的常设机构,负责部分行政事务。雅典的法律保存于议事会堂,并在市场上公布。陪审法庭成为最高的司法和监察机构。材料说明雅典民主政体A体现了主权在民 B基础是公民大会C法制是核心内容 D权力分立的倾向19有学者认为,文艺复兴是由许多作品来撑持的,这些作品不管是壮丽的建筑还是巨幅的壁画,都耗费不菲,远不是艺术家本身所能应付。因此,美第奇家族至关重要。材料中作者认为美第奇家族对文艺复兴有A巨额资金的支持 B行政权力的干预 C敏锐的鉴识能力 D家族血缘的维护20哥伦布是虔诚的基督徒。圣经上说,海洋占地球表面 1/7,陆地占 6/7,他深信不疑。5据此,哥伦布认为,从加那利群岛出发向西航行约 450

11、0 公里即可到达日本(实际的直线距离近 2 万公里) ,航行约 6300 公里可到达中国。材料反映了A哥伦布的依据和总的计算是错误的 B以当时的航海条件他是不敢冒险的C历史的偶然性促成了哥伦布的壮举 D基督教成为新航路开辟的主要原因21英国 1688 年后再没有新的市镇取得议会下议院代表权,而一些“衰废市镇” ,仅有数户居住、无人居住、甚至在地理上消失的地方竟拥有在下议院市镇代表;新工业城市往往聚居数以万计人口却无代表。这一现象A说明光荣革命后代议制未发生本质变化B反映了英国政治改革的必要性C说明国家的权力中心依然掌握在上议院D反映了英国经济逐渐走向衰退22马克思说:“它创立了巨大的城市,使城

12、市人口比农村人口大大增加起来,因而使很大一部分居民脱高了农村生活的愚昧状态。 ”“巨大的城市”的形成。主要基于A商业革命,贸易中心转移 B农民失去土地,被迫流向城市C工业革命,生产力巨大发展 D资产阶级政治统治地位的确立231921 年夏,苏俄开始取消国家对企业的供应,企业自己到市场去采购资料,其活动严格建立在经济核算、自负盈亏、经济独立的原则之上。亏损和不盈利的企业(主要是前几年与生产军工产品有关的)则关闭或暂时停业。这种做法A保障了国内战争的胜利 B扩大了企业经营的自主权C背离了计划经济的轨道 D改变了生产资料的所有制2420 世纪 50、60 年代,美国对外援助政策进行了重大调整:援助资

13、金由只能用于私人企业扩展到政府控制的企业;援助重心由西欧资本主义国家转到亚非拉发展中国家,特别是美国的盟国。这一调整A加剧了两大阵营的对峙 B加速了美国经济的衰退C扩大马歇尔计划的范围 D导致资本主义阵营分化第卷(非选择题,共 52 分)二、非选择题(本题共 3 道小题,第 25 题 25 分,第 26 题 12 分,第 27 题 15 分,共 52 分)2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5 分) 材料一头巾是宋文人代士大夫的至爱,往往能显其风雅之情趣。尤其是以某一名士所6戴头巾命名者,更是风行于世。如程子巾相传宋代理学创立人程颢曾戴此巾,故名。宋代士大夫总是自觉不自觉地将浓郁的文化意识带进服饰

14、天地,如林景熙诗曰:“爆竹声残事事新,独怜临镜尚儒巾” 。在历代名臣像中抗金英雄岳飞就是头束幅巾、身着圆领斓衫的儒将形象。因此所谓“儒将”和“儒帅” ,便成为宋人品藻军事将帅的一和审美风范。 摘自竺小恩论宋代服饰文化的儒雅化趋向 材料二 到 1912 年,民国建立,清帝退位,传统的等级森严的服饰制度被打破,一段时间內,中国人穿什么的都有,以样式论,有穿长衫马褂的,有穿中山装、西装的,也有中西服装混合穿的,颇为滑稽。退位的溥仪也穿西装,梳一头中分,戴金丝边眼镜。其实,在通商口岸的一些商人和市民早已经捷足先登,在服饰上近代化了,一些前卫的女性竞相脱掉保守老式服装,穿起了西式旗袍,配上瓢鞋丝袜,这是

15、当时前卫和时髦的象征。就连有些村民也对洋货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洋布、洋伞、洋鞋充斥着农村市场。但那些远离口岸地区的人们,或许是习惯成自然,或许是无资添办,或许是出于对逊清的留恋,仍沿用旧服。 摘编自张华民国服饰习俗的变迁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服饰文化出现儒雅化趋向的原因。(9 分) (2)据材料二归纳民国初服饰变迁的特点,并分析其对近代中国社会的积极影响。(12分) (3)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服饰文化变迁的认识。(4 分)26(12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郑观应(18421922),广东香山县人。1858 年,参加童生试未中,赴上海学习经商。次年入洋行工

16、作,充任买办,后积累大量资金,入股洋务民用企业。1882 年,担任轮船招商局帮办,带领国家工商业与外国人进行商战。其间,逐渐产生维新思想,并于 1891 年基本完成盛世危言一书。辛亥革命后,混乱动荡的政局使他的改良思想屡次受挫,遂倾主要精力办教育。他主张广设学校,全面改变教学内容,以改变人们的知识结构和既有观念。郑观应注重家风家训,特别强调知足与慈善,要求把德行7为上、慈善为怀的家风传承下去。 摘编自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等 材料提供了一个近代国人追求进步的案例,蕴含了“个人与社会”的诸多启示。从材料中提炼一个启示,并结合所学的中国近代史知识予以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2

17、7 【选修 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 分) 材料 从上世纪 80 年代初开始,党和国家先后进行了七次行政机构改革和管理体制改革。1982 年改革后,国务院组成部门由之前的 100 个减少到 61 个,国务院各部委人员由 51 万人减少到 32 万人,部委负责人平均年龄由 64 岁降到 60 岁,具有大专文化程度的由原来的 355提高到 52。新增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将商业部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和粮食部合并,组建新的商业部;将进出口管理委员会、外国投资管理委员会、对外经济联络部和对外贸易部合并,设立对外经济贸易部;将农业部、农垦部、国家水产总局合并,设立农牧渔业部等。 其主要内容是合理配置

18、职能,政府的经济管理部门要从直接管理为主转变为间接管理为主,强化宏观管理职能,淡化微观管理职能。 摘编自 1982 年关于国务院机构改革问题的报告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 80 年代政府机构改革的必要性。(6 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 80 年代政府机构改革的意义。(9 分)82018-2019 学年度上学期高三期末考试试题历史答案1- 5 CABDD 6-10 BDCAD 11-15 DACBD 16-20 ABDAC 21-24 BCBA25. 【答案】(1)原因:商品经济的繁荣,市民阶层的兴起;实行文人治国、重文轻武的国策;儒学的复兴,理学的形成;实行科举制,

19、书院的兴盛,教育的普及。(任意答 3 点,9分) (2)特点:服饰变化与政治、经济发展联系紧密;服饰多元化、自由化;中西融合,传统与前卫、时髦并存;涉及社会各阶层。(任意答 3 点,6 分)影响:推动了社会风气的转变,有利于中国近代化;冲击了等级秩序,改变了旧的的社会习俗,促使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有利于西方平等、民主、自由等思想的传播;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任意答 3 点,6 分) (3)认识:服饰文化是一定时期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存在的反映;服饰文化的变迁是社会进步与发展的表现;服饰文化的变迁既有历史的传承,又有时代的创新。(任意答 2点,4 分)26. 【答案】示例一: 启

20、示:精英人物对社会发展有重要作用。(3 分) 说明:郑观应与外国人展开商战,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抵制外资侵略。郑观应在洋务时间中提出早期维新思想,被后来的康梁继承并发展,成为维新变法思想基础之一。类似这样的情况在中国近代史上比比皆是,孙中山倡导三民主义,革命派在此指导下,开展一系列革命,最终推翻清王朝,结束封建帝制。民国期间,陈独秀等知识分子举起反对封建思想的大旗,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新文化运动,不断开启民智,解放思想。(8 分) 因此,虽然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但精英人物对社会发展的影响也不容抹杀。(1 分) 示例二: 启示:个人活动受社会环境影响。(3 分) 说明:郑观应的商战实践源自中国国门洞

21、开后西方对华经济侵略。他的早期维新思想来自于早年办洋务过程中,与外界密切的来往,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新认识。康梁推行变法,孙中山致力革命,这是民族危机空前深重的时代条件下作出的选择。李大钊等共产主义者在9新文化运动后期以各种形式传播马克思主义,是受十月革命胜利实践以及国内文化氛围、政治环境共同影响的。(8 分) 总之,任何个人身上总有时代的烙印,不能超越所处的时代与环境。(1 分) 示例三: 启示:爱国力量是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3 分) 说明:郑观应带领中国工商业与外国人进行商战,对保护本国经济有积极作用。19 世纪末20 世纪初,以张謇为代表的一批民族资本家,提出并践行“实业救国”思想,抵制外

22、资,促进中国工业发展。五四期间的青年学生站在反帝潮头,面对北洋政府的镇压毫不屈服。九一八事变后,东北军民积极抵抗日本侵略,保家卫国。(8 分) 总之,爱国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爱国力量推动了近代社会进步。(1 分) 示例四: 启示:个人应勇担国家、民族、社会责任。(3 分) 说明:郑观应担负民族责任,与外国人展开商战,抵制外资侵略。他倾心办教育,担国家、民族未来之责,尽力改变国人陈旧观念。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将个人命运与国家、民族命运紧密相连。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后,积极投身中国交通建设,为改变国家落后面貌倾尽全力。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在革命的艰难岁月,不断思考中国革命问题,逐步形成、完善了毛泽东思想,指导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走向胜利。(8 分) 综上,正是强烈的社会责任与担当,国家发展,民族崛起,社会进步才有强大保障。(1 分) (其他参考方向:道德为先;回报社会;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有机统一,良好的个人家教有利于社会和谐发展等)27.【答案】(1)必要性:适应改革开放的需要;机构人员冗叠和老龄化;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有序推进;政治权力过分集中。(任意答 3 点,6 分) (2)意义:调整精简机构,减轻财政负担;提高干部素质,提高行政效率;促进政府职能转变,为后续行政改革和权力下放创造条件。(任意答 3 点,9 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