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课题四十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一、新文化运动1背景物质基础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资本主义有了进一步发展思想基础辛亥革命后,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等思想进一步传播,资产阶级要求冲破封建思想牢笼,实行民主制度客观因素 袁世凯梦想恢复帝制,在思想文化领域掀起尊孔复古的逆流2.兴起标志1915 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 ,宣传民主与科学,反对封建文化,揭开新文化运动的序幕旗手 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蔡元培等阵地 新青年(主要阵地)、北京大学(活动基地)3内容 :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4新文化运动前期三大内容之间的关
2、系(1)民主与科学是新文化运动前期的指导思想和主要内容,是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武器” 。(2)提倡新道德是民主与科学的前提,也是新文化运动的归宿。 (3)提倡新文学是民主与科学的传播载体,文学革命是宣传民主与科学的“手段” 。5影响(1)积极影响:新文化运动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性质),动摇了专制思想的统治基础(最大功绩),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民主和科学思想得到弘扬,促进了民众的觉醒。是一场全面的文化转型运动,对中国的政治、思想、伦理、文学、艺术等方面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新文化运动提倡白话文,有利于文化的普及和繁荣 。为马克思主义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推动了五四运动的发生。(2)局限性:对东西
3、方文化存在绝对否定和绝对肯定 。没有同群众运动相结合。2回避当时对军阀政府的实际斗争,也没有正面提出反帝的任务。从后来的中国历史来看,新文化运动并未根除中国根深蒂固的专制极权制度。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1原因(1)新文化运动的开展,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2)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3)五四运动爆发,大大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2过程(1)第一阶段 :马克思主义思想传入中国。1918 年,李大钊发表法俄革命之比较观 庶民的胜利等文章,率先举起社会主义大旗。1919 年,李大钊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比较全面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2)第二阶段:马克思主
4、义中国化。创立社团 一批研究马克思主义的社团出现思想转变 陈独秀、毛泽东、周恩来等一批先进中国人成为马克思主义者面向工人 创办工人补习学校,出版劳动界 劳动者等刊物3.影响: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思想基础,1921 年,中国共产党诞生 。,联新文化运动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的继续。注实质是鼓励各种观点在大学里自由发展,为资产阶级思想的宣传创造条件。拓“新文化运动关心的问题大都不是国家和民族的问题。他们关心的是人,因而常用的词汇也是吃人的礼教 奴隶的国家 非人的道德 ,他们努力创造的新文学也定位于人的文学 。 ”这段材料的主旨是新文化运动注重追求人的个性解放。补新文化运动出现“教育平民化”主张
5、,促进了教育的发展。辩新文化运动没有全盘否定中国传统文化。古代文学艺术大部分都受到推崇就以儒学来说,指出其价值观念不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同时,也没有全盘否定其在历史上的作用。3只是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显得激进、迫切了一些。补各种救国努力失败后,知识分子处于彷徨痛苦中,马克思主义进入了人们的视野。补近代中国历史的特征并不是一种对西方的被动反应,而是一场中国人应对内外挑战的主动奋斗,力图使中国从一个落后的儒家普世帝国转变为一个在国际大家庭中拥有正当席位的近代民族国家。重难点 新文化运动(一 )读 图 明 史 打 倒 “孔 家 店 ”解读 漫画中的女人孤独地靠着刻有“三从四德”的石柱,上方的文字是“靠
6、不住的” 。同时漫画中的“德先生”和“赛先生”分别指的是民主与科学两面旗帜。该漫画深刻地揭示了在民主与科学的思想冲击下, “三从四德”的石柱正摇摇欲坠,这反映了封建正统思想已经被动摇。(二 )史 料 探 史 新 文 化 运 动 对 待 传 统 文 化 的 态 度史料 陈独秀认为中国经历了几千年的封建统治,从来没有民主与科学,所以应当提倡民主,反对专制,提倡科学,反对愚昧和迷信。他指出, “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洁、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 。摘编自曾乐山五四时期陈独秀思想研究探究 依据
7、史料,指出陈独秀有关儒家学说的观点。提示 反对儒家传统道德、思想;提倡以民主科学代替传统道德。系统认知儒家思想在维新变法运动和新文化运动中的不同命运维新变法运动 新文化运动命运 把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同传统儒家 全面否定以儒家封建思想为代表的传4思想相结合 统文化原因封建顽固势力比较强大,为了减少变法的阻力;民族资产阶级上层具有两面性;与康有为等人的家世、教育和经历有关袁世凯企图复辟帝制;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的思想日益深入人心;与陈独秀等人的思想和经历有关目的利用孔子的权威来论证资产阶级维新变法的合理性为建立真正的民主共和国扫清思想上、道德上的障碍不足之处体现了资产阶级的软弱性 对东西方文化存在
8、着绝对化的倾向实质 宣传资产阶级思想文化和发展资本主义(三)归纳总结从鸦片战争至 19 世纪末向西方学习的特点从学习内容看 由学习科技、器物层面到学习西方社会政治学说、制度层面从学习主体看 从地主阶级到资产阶级从学习背景看 伴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经济结构的变化而不断深入从学习目的看 为救亡图存、民族崛起而学习随堂巩固训练一、高考题变客观为主观,思维更广更透1(2018全国卷)1920 年,一些人撰文批评工读互助等社会改良活动,认为“零零碎碎的救济” “无补大局” ,主张对社会进行“根本改造” ,走进工厂,深入工人群众。这表明当时( )A民主与科学观念广泛传播B实业救国运动如火如荼C马克思主义影
9、响日益增强D批判传统礼教成为共识读懂 “走进工厂,深入工人群众”的“根本改造”即利用工人阶级来改造社会,实际上是宣传无产阶级革命,这正是马克思主义提倡的,这表明当时马克思(马克思/科学)主义影响日益增强。做对 选 C2(2018江苏高考)1920 年 5 月, 新青年发表了陈独秀在上海船务、栈房工界联合会的演讲。该演讲称:世界劳动者的觉悟计分两步。第一步觉悟是要求待遇,第二步觉5悟是要求管理权,要求做工的劳力者管理政治、军事、产业。这表明,此时马克思主义( )A正在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B已成为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C解决了中国革命的道路问题D完成了中国化的第一次飞跃读懂 材料“陈独秀在上海船务、栈
10、房工界联合会的演讲”表明此时的陈独秀向工人(工人/农民)宣传马克思主义。从材料中陈独秀演讲的内容看, “要求待遇” “要求管理权”说明此时马克思主义正在与工人运动相结合。做对 选 A二、模拟题抓题眼抓关键,解题更快更准1近代中国某思想家说:“所谓立宪政体,所谓国民政治,果能实现与否,纯然以多数国民能否对于政治,自觉其居于主人的主动地位为唯一根本之条件。 ”这是( )A.民 族 危 机 出 现 后 的 反 思B.器 物 变 革 失 败 后 的 反 思C.制 度 变 革 失 败 后 的 反 思D.马 克 思 主 义 传 入 的 反 思点 拨 : 抓 主 题 。解析:选 C 材料中的“立宪政体” “
11、国民政治”指的是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主张。材料所述是戊戌变法失败后的言论,是制度变革失败后的反思,故 C 项正确。2 “我们反对孔教,并不是反对孔子个人,也不是说在古代社会无价值。不过因他不能支配现代人心,适合现代潮流,还有一班人硬要拿他出来压迫现代人心,抵抗现代潮流,成了我们社会进化的最大障碍。 ”这表明陈独秀旨在( )A.否 定 孔 教 传 统 的 是 非 和 价 值 标 准B.肯 定 孔 教 是 传 统 社 会 的 精 神 支 柱C.强 调 孔 子 个 人 学 说 不 适 合 现 代 生 活D.从 现 代 生 活 角 度 重 估 孔 教 的 价 值点拨:现代潮流是什么?人的思想有何变化?解析
12、:选 D A 项与材料中“也不是说在古代社会无价值”不符,故 A 项错误;肯定孔教与材料中“我们反对孔教”不符,故 B 项错误;C 项与材料中“并不是反对孔子个人”不符,故 C 项错误;材料“不是说在古代社会无价值。不过因他不能支配现代人心,适合现代潮流”表明要与时俱进,重估价值,故 D 项正确。31922 年,梁启超指出:“科学精神之有无,只能用来横断新旧文化,不能用来纵断东西文化。若说欧美人是天生成科学的国民,中国人是天生成非科学的国民,我们可绝对的不承认。 ”梁启超此言( )A.强 调 思 想 文 化 进 步 的 重 要 性B.肯 定 了 西 方 文 化 的 优 越 性C.对 新 文 化
13、 运 动 表 示 完 全 支 持D.否 定 了 当 时 盛 行 的 进 化 论6点 拨 : 用 发 展 变 化 的 思 想 观 点 分 析 。解析:选 A 根据材料“科学精神之有无,只能用来横断新旧文化”说明梁启超强调要让文化成为有科学精神的新文化,故 A 项正确;由材料“科学精神之有无不能用来纵断东西文化”可知梁启超并不强调西方文化优越性,故 B 项错误;根据材料可知梁启超对绝对肯定西方文化否定中国文化的新文化运动不是完全赞同,故 C 项错误;由材料可知梁启超认为文化需要更新,符合进化的理论,故 D 项错误。4 “新文化运动的旗手们都是不惮于前驱的勇士,但是他们是那个时代的孤独者,他们很少可
14、以找到附和之声。 ”材料说明新文化运动( )A.具 有 急 功 近 利 的 倾 向B.遭 到 人 民 群 众 的 反 对C.批 判 封 建 思 想 不 彻 底D.缺 乏 相 应 的 社 会 基 础点 拨 : 言 外 之 意 何 在 ?解析:选 D 根据材料“但是他们是那个时代的孤独者,他们很少可以找到附和之声”表明新文化运动缺乏相应的社会基础,故 D 项正确。A、B、C 三项表述均与材料不符,排除。5下表为新青年中所关注的部分重大事件统计数据。由此可以看出该杂志( ) 历史事件 提及次数 辛亥革命 47 袁世凯称帝 133 世界大战 448 十月革命 287 巴黎和会 87 五四运动 45 A
15、.关 注 国 内 外 政 治 局 势 演 变B.宣 传 主 题 是 马 克 思 主 义C.成 为 近 代 影 响 最 大 的 报 刊D.关 注 中 国 社 会 生 活 变 迁点 拨 : 找 历 史 事 件 的 共 性 是 解 题 突 破 口 。解析:选 A 由材料中提及次数比较多的“世界大战” “十月革命” “袁世凯称帝”可知新青年关注国内外政治局势,故 A 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新青年关注的重大事件而非具体思想内容,故 B 项错误;近代影响最大的报刊是申报 ,故 C 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近代重大事件而非社会生活的变迁,故 D 项错误。课时过关检测一、选择题(每小题 2 分,共 14 分)1有史
16、家认为“中国近代经历了三次大的思想解放运动,第一次是对华夷之辨观7念的突破,第二次是对道器观念的突破,第三次是对传统文化束缚的突破第二次思想解放到第三次思想解放花了 20 年的时间” 。下列选项中促使第二次思想解放运动向第三次思想解放运动转变的主要因素是( )A洋务运动和实业救国思想的涌现B义和团运动和清末“新政”开始实施C戊戌变法和民主革命思潮的兴起D袁世凯独裁和民族工业进一步发展解析:选 D 民族工业进一步发展使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增强,袁世凯独裁并掀起一股尊孔复古的逆流,使资产阶级认识到必须学习西方文化,是导致第三次思想解放的原因,故 D 项正确。2 “他们不再热衷于讨论民主政治与君主专制的
17、孰是孰非,转而探索民主社会在中国为什么屡屡失败。他们确信没有多数国民的民主觉悟,没有一种能赋予民主制度以真实生命力的广泛心理基础,是不可能真正建设和组织起西洋式的社会的。 ”由此推断,材料中“他们”( )A主张维新变法 B坚持“中体西用”C提倡民主科学 D宣传马克思主义解析:选 C 材料没有体现改良主义,故 A 项错误;材料跟民主有关,故不是洋务派,故 B 项错误;材料强调“多数国民的民主觉悟”反映的是新文化运动,故 C 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不是后期宣传马克思主义,故 D 项错误。3新文化运动期间,辜鸿铭指出:“中国和欧洲文明都不是绝对完美的文明” ,他还批评“中国文人”
18、并不真正懂得“兼收并蓄”或“扩展”思想。这表明他( )A理性看待东西方文化的交流融合B反对西方文化侵蚀中国传统文化C摒弃传统文化全盘吸收西方文化D与新文化运动的主流认识相一致解析:选 A 根据材料得出辜鸿铭理性看待东西方文化的交流融合,故 A 项正确;材料说明辜鸿铭理性看待东西方文化的交流融合,而不是反对西方文化侵蚀中国传统文化,更不是全盘吸收西方文化,故 B、C 两项错误;新文化运动的主流认识对东西方文化存在绝对否定与肯定的倾向,故 D 项错误。41919 年 10 月,沈仲九在五四运动的回顾中指出:“前清时候的学生也有做革命事业的,但他们都是离了学生的地位,而且是个人行动的,若用学生的资格
19、,大家联合起来,去做关系国家社会的事业,是没有的。 ”这一变化主要缘于( )A学生社会地位的提高B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统治8C新文化运动解放思想D学生社会责任意识增强解析:选 C 学生社会地位在 1919 年前后并没有显著的变化,故 A 项错误;清政府的统治在 1912 年就已经被推翻,故 B 项错误;在新文化运动之后,青年人的思想得到空前解放,青年学生的民族民主意识极大增强,开始采取联合的方式去谋求国家独立与民族富强,故 C 项正确;这一时期,虽然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的确增强,但究其根本原因,则还是新文化运动的结果,故 D 项错误。519151918 年间,陈独秀等人在新青年杂志大力宣传西方民主、
20、科学思想时;梁启超、梁漱溟、马一浮等人纷纷发表文章,表示要反思西方文化,重新认识中国文化。这说明( )A “尊孔复古”逆流再次出现B封建礼教遗毒仍根深蒂固C新文化运动思想内涵丰富D学者混淆先进与落后界限解析:选 C 重新认识中国文化并不代表“尊孔复古” ,也不是封建礼教遗毒,故A、B 两项错误;伴随着陈独秀等人对西方民主、科学思想的推崇和对传统文化的否定,梁启超等人反思西方文化,主张重新认识中国文化,使得人们对于东西方文化的认识更加深刻,丰富了新文化运动的思想内涵,故 C 项正确;东西方文化的区别并非先进与落后的差别,并不是西方文化先进、中国传统文化落后,故 D 项错误。6(2017浙江 11
21、 月选考)有学者谓,蔡元培主持北京大学前, “全国的出版界,几乎没有什么说得上研究两个字的” 。 “在民国八九年之间,北京大学的几种杂志一出,若干种书籍一经印行,而全国的风气,为之幡然一变。从此以后,研究学术的人,才渐有开口的余地。后生小子,也知道专讲肤浅的记诵,混饭吃的技术,不足以语于学术,而慨然有志于上进了。 ”这反映了( )A北京大学成为文学革命的中心B新文化运动推动科学精神的传播C大学成为近代报刊萌蘖的母体D技术进步催生文化新模式的出现解析:选 B 从蔡元培主持北京大学前“几乎没有什么说得上研究”到“北京大学的几种杂志一出研究学术的人,才渐有开口的余地有志于上进”可看出,新文化运动改变
22、了研究风气,注重科学研究,故选 B 项;D 项与题意相反;题干中并未提到文学革命及近代报刊业的发展,排除 A、C 两项。7(2018浙江 11 月选考)1922 年,李大钊的一篇演说稿写道:根据马克思的学说,“在资本主义发达中,产生了一种新势力。这种新势力,就是社会主义 。 社会主义9之发生,恰如鸡子在卵壳里发生一样。打破卵壳,是革命的现象;打破这资本主义的制度,也是革命的现象。有些人,愿意进化而不愿革命, 但是我们也要知道,革命乃是我们更大的途程 。 ”这反映了作者分析问题的视角( )A由学术思想向社会改造指导思想转变B强调阶级斗争和社会主义革命分步实施C把马克思主义当做人类客观地观察社会发
23、展历史的工具D突出马克思主义的实践精神,关注中国社会主义如何实现解析:选 C 首先确定题干时间为 1922 年,而 1921 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说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已经从一种学术思想转变为社会改造指导思想,故 A 项错误;B 项是毛泽东思想中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从材料中“打破” “革命” “进化”可知作者在分析当时中国社会发展的问题,把马克思主义当作人类客观地观察社会发展历史的工具,故 C 项正确;材料中李大钊只是在演说稿中谈到了自己对马克思主义学说改造中国的想法,还只停留在认识层面,实践精神无从体现,故 D 项错误。二、非选择题(共 15 分)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由孔子开创
24、的儒家学派,宣传“仁者爱人” “克己复礼” ,以中庸辩证为思想方法,重血亲人伦,重现世事功,重实践理性,重道德修养。守旧而又维新,复古而又开明,这样一种二重性的立场,使得儒家学说能够在维护礼教伦常的前提下,一手伸向过去,一手指向未来,在正在消逝的贵族分封制宗法社会和兴起的大一统国家之间架起了桥梁。摘编自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材料二 儒者三纲之说,为一切道德、政治之大原。君为臣纲,则民于君为附属品,而无独立自主之人格矣;父为子纲,则子于父为附属品,而无独立自主之人格矣;夫为妻纲,则妻于夫为附属品,而无独立自主之人格矣。率天下之男女,为臣、为子、为妻、而不见有一独立自主之人格者,三纲之说为
25、之也。缘此而生金科玉律之道德名词,曰忠、曰孝、曰节,皆非推己及人之主人道德,而为以己属人之奴隶道德也。摘编自陈独秀一九一六年(1)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儒家学派的核心价值观及其含义,并结合史实说明汉代新儒学是如何“一手伸向过去,一手指向未来”的。(7 分)(2)分析材料一、二对儒家学派的认识有何异同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陈独秀的思想观点。(8 分)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由孔子开创的儒家学派,宣传仁者爱人克己复礼 ”可以归纳为“仁”和“礼” ;第二小问,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仁”和“礼”的含义;第三小问, “一手伸向过去”是继承旧儒学的思想,即提出“君权神授” “三纲五10常”思
26、想;“一手指向未来”是对儒学的创新,结合所学指出表现。第(2)问第一小问,相同点根据材料一、二可以看出儒家思想守旧、复古,维护封建礼教伦常;不同点,材料一认为儒学“守旧而又维新,复古而又开明” ,而材料二对儒学彻底否定。第二小问,应从意义与局限两方面去评析。答案:(1)价值观:“仁”和“礼” 。含义:“仁”就是“仁者爱人” ,广泛理解和体贴他人;“礼”就是“克己复礼” ,遵守社会等级秩序。说明:“一手伸向过去”:提出“君权神授” “三纲五常”思想。“一手指向未来”:提出“天人感应,大一统”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确立儒家思想统治地位。(2)相同点:都认为儒家学派思想守旧、复古,维护封建礼教伦常。不同点:材料一肯定儒家学派的维新开明,对建立和维护大一统国家发挥重要作用;材料二彻底否定儒家学派。评析:陈独秀彻底批判封建思想,动摇儒家学说的统治地位,促进思想解放和新文化运动的发展;儒家学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陈独秀彻底否定儒家学说的观点是错误的。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