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用版)2020版高考地理新精准大一轮复习第十一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第24讲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课后达标检测(含解析).doc

上传人:bowdiet140 文档编号:1223370 上传时间:2019-06-10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2.97MB
下载 相关 举报
(通用版)2020版高考地理新精准大一轮复习第十一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第24讲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课后达标检测(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通用版)2020版高考地理新精准大一轮复习第十一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第24讲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课后达标检测(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通用版)2020版高考地理新精准大一轮复习第十一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第24讲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课后达标检测(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通用版)2020版高考地理新精准大一轮复习第十一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第24讲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课后达标检测(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通用版)2020版高考地理新精准大一轮复习第十一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第24讲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课后达标检测(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第 24 讲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一、选择题(2019凯里适应性考试)沙尘暴是指强风将地面尘沙吹起,使空气混浊,水平能见度小于 1 000 m 的严重风沙天气现象。下图示意我国西北喀什地区莎车县某地在不同风速下空气中某一粒径的沙子含沙量随高度的分布情况。据此完成 12 题。1读图可知( )A同一高度含沙量与风速成正比B同一风速下,含沙量与高度呈反相关C任一高度含沙量与风速都有关D颗粒越大,风力的搬运能力越强2为减少空气中的沙尘,莎车县应采取的最合理措施是( )A人工降水 B种植高大乔木C沙源地全部覆盖地膜 D恢复草地解析:第 1 题,读图可知,高度在三线相交处以下,风速越小,含沙量越大,

2、高度在三线相交处以上,风速越大,含沙量越大;同一风速下,含沙量随高度增加而减小;图中三线相交处所在高度含沙量与风速无关;图中反映的是在不同风速下某一粒径的沙子含沙量随高度的分布情况,故不能得出颗粒大小与风力搬运能力的关系。第 2 题,人工降水可以减少空气中的沙尘,但人工降水要具备一定的自然条件,且不经济;沙源地面积广阔,不可能实现全部地膜覆盖;读图可知, 不同风速下沙尘含量都随高度增加而减少,所以恢复草地是最合理的措施;高大的乔木上部枝叶茂盛,但其对低处的沙尘阻挡作用弱。答案:1.B 2.D(2019定州模拟)读人地关系的三种不同观点示意图,完成 35 题。3下列有关观点一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3、 )A是自然环境决定论2B产生于生产力水平极为低下的时代C特别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D认为人只是被动地适应环境4下列有关观点二的说法,正确的是( )A产生于人类社会生产力水平高度发达的时代B农业生产破坏的自然环境是其主要影响C工业活动造成的环境污染是其主要影响D造成人地关系的全面不协调5下列做法或说法不符合观点三思想的是( )A斩伐养长,不失其时 B退耕还林,退耕还牧C竭泽而渔,焚薮而田 D植树造林,修建水库解析:第 3 题,读图,观点一指人类社会从环境中索取资源,向环境中排放废弃物,环境只是影响人类,而人类不会影响环境,这是人类生产力水平极为低下时形成的自然环境决定论,人类只是被动地适应环境,没

4、有主观能动性。第 4 题,观点二指人类通过生产活动从环境中获得资源,然后向环境中排放废弃物,人类不断地开发环境,这是在工农业时期形成的,造成人地关系的全面不协调。第 5 题,根据观点三示意图,人类社会从环境获取资源,也会向环境排放废弃物,人类社会作用于环境,同时环境反作用于人类社会,体现了人地协调发展。 “斩伐养长,不失其时” “退耕还林,退耕还牧” “植树造林,修建水库”这些都符合人地关系协调发展。而“竭泽而渔,焚薮而田”会使人地关系不协调。答案:3.C 4.D 5.C(2019揭阳模拟)下图为我国某河流中游水文观测站多年月平均降水量、径流量、输沙量变化图。读图回答 67 题。6该流域的主要

5、环境问题是( )A土地沙漠化 B水土流失C土壤盐碱化 D地面沉降7该环境问题易导致下游( )A径流量减少,不易决堤泛滥B径流量增多,季节变化减小3C输沙量大,水库淤积严重D流速减慢,利于内河航运解析:第 6 题,从图中可以看出,该河流在夏季输沙量很大,说明该流域存在严重的水土流失问题。第 7 题,结合前面分析,流域内严重的水土流失使河流的泥沙含量增加,输沙量大,会导致下游河道、水库的淤积严重。答案:6.B 7.C下图为 2012 年山东半岛部分城市可持续发展水平的三角形统计图。读图回答 89 题。8可持续发展水平较高的两个城市为( )日照 潍坊 青岛 威海A B C D9与 N 类城市相比,M

6、 类城市可持续发展状况表现为( )单位 GDP 消耗大 城市调控能力好单位 GDP 污染小 城市发展水平低A B C D解析:第 8 题,图示威海和青岛的经济发展水平指数高,资源能源状态恶化指数和环境污染程度指数低,说明可持续发展水平较高。第 9 题,图示 M 类城市与 N 类城市相比,具有经济发展水平指数高、环境污染指数低和资源能源状态恶化指数低的优势,说明 M类城市调控能力好,单位 GDP 污染小。答案:8.C 9.B下图为产品生命彗星示意图。读图回答 1011 题。410对废旧产品进行处理的最佳选择是( )A B C D1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环节投资大,技术含量高B环节适合布局在经

7、济发达地区C环节的优点是无污染D该生产方式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答案:10.A 11.D二、综合题12(2019西宁三校联考)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有机农业是指在生产中完全或基本不用人工合成的肥料、农药、生长调节剂和畜禽饲料添加剂,而采用有机肥满足作物营养需求的种植业,或采用有机饲料满足畜禽营养需求的养殖业,是具有严格标准的生态农业类型,是可持续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有机农场实行严格的轮作制,其种植过程中不能使用化学类的肥料和杀虫剂,因而农业生产过程中面临着难以控制的病害风险。此外,有机农产品价格高出普通农产品较多,因此并不是很多人都愿意购买有机农产品。材料二 马来西亚的农

8、场在获得有机认证之前,必须开展两年的有机农业种植实践。在这两年中,农场主不能在他们农场的产品上使用“有机”标签,且必须以普通农产品的价格销售其(有机)农产品。下表为 20022015 年马来西亚部分产品通过有机认证的农场数量和农场面积统计表。农场数量(个) 农场面积(公顷)水果 36 321蔬菜 34 125稻谷 3 118其他菌类和草本类农场 68 1 2835合计 141 1 847(1)分析马来西亚通过有机认证的农场的结构特点,并说明原因。(2)指出马来西亚发展有机农业面临的主要问题。(3)为促进马来西亚有机农业的发展,应采用哪些措施?解析:(1)结合材料,从四类农场的农场数量与农场面积

9、差异方面分析农场的结构特点,从产品特点上分析原因。(2)有机农业面临的主要问题从供给量、成本、市场规模等角度进行分析。(3)从宣传、科技投入、交通建设、市场等方面考虑。答案:(1)结构特点:其他菌类和草本类农场数量和面积最大,水果、蔬菜农场次之,稻谷农场最少。原因:菌类和草本类农场在耕作中不需要使用大量化学品,其认证程序简单,故有机农场以该类为主;蔬菜、水果等农产品的市场需求量较大,故水果、蔬菜农场所占比例也较高;考虑到粮食安全问题,为保证粮食产量,稻谷等农产品还不宜进行大规模有机生产,故稻谷类农场所占比例最少。(2)有机农产品的供给不稳定;有机认证之前要付出较高的成本;整体市场规模较小。(3

10、)不断完善市场营销系统,促进有机农产品的出口;不断完善物流系统,方便有机农产品的销售;加强宣传,加深公众对有机农产品的认识;加大科技投入,进一步提升有机农产品的质量。13(2019唐山模拟)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白洋淀是在太行山前的永定河和滹沱河冲积扇交汇处的扇缘洼地上汇水形成。湖淀水区是古白洋淀仅存的一部分(如图所示),该湖经历了地质时期万年以来的演变而形成的。由于众多河流入淀之势,犹如“汪洋浩淼,势连天际” ,故称白洋淀。白洋淀是华北平原唯一常年积水的一个浅水型淡水湖泊,是华北平原最大、最典型的淡水湖泊湿地,被誉为“华北明珠” 。现在看来,白洋淀湿地系统的环境演变,不仅涉及到淀区本身

11、的自然、社会和经济条件,而且也与上游的水资源开发、植被覆盖以及水土流失情况都有很密切的关系。(1)推测白洋淀由古湖淀范围缩小到现代湖淀范围的自然演变原因。(2)简述白洋淀湿地对维持华北地区生态安全发挥的主要作用。6(3)现如今,为促进白洋淀流域的区域可持续发展,从生态、经济、社会三方面任选其一,提出“针对该地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具体建议。答案:(1)气候向暖干转变,区域降水量减少,地表径流补给减少(湖泊面积缩小);山前洪积扇范围扩大,地势有所增高及入淀河流携带物质增多(湖泊面积缩小)。(2)抵御水旱,调节径流(补充地下水),改善气候及美化环境;利于维护区域生态平衡与保持生物多样性。(3)生态

12、:合理规划流域用水,确保生态用水量;严格管理入淀水质,防止湖水污染;开展湖泊治理,提高湖泊水质(枯水期进行生态补水,加强上游区域的育林护林)等。或经济:发展节水农业(推广喷灌滴灌技术,种植耐旱作物,减少化肥、农药施用量,增施有机肥),防治水污染;推广清洁生产技术,加强工业污水治理(工业循环利用水资源,减少水资源利用数量);控制水产、旅游业规模(节约用水、加强绿色产业发展)等。或社会:加强法规宣传,确保有法可依;加强法制教育,提高公民节水意识;加强执法管理,确保违法必究等。高考大题命题探源 主题探究(八) 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学生用书 P166纵观近几年全国新课标卷综合题命题点分布可知,以环境问

13、题与可持续发展为主题的综合题主要有 2017 年全国卷T 36(2)(3)(4)、2016 年全国卷T 37、2015 年全国卷T 37、2014年全国卷T 36、2013 年全国卷T 36,出题频率略低于农业生产居第二位。主要命题点集中在生态问题(如 2016 年全国卷T 37、2014 年全国卷T 36、2013 年全国卷T 36)和环境污染(如 2017 年全国卷T 36(2)(3)(4)、2015 年全国卷T 37)两大方面。高考对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这一主题的考查仍将是命题热点,尤其是生态问题和环境污染问题,其主要考查形式和考点如下:(1)以区域图文材料为载体,考查区域生态问题的成因

14、、分布、危害及保护措施。(2)以区域图文材料为载体,考查区域环境污染的分布特点、成因、危害及防治措施。1(2016高考全国卷)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陕西南部的秦岭地区是我国大熊猫分布的重点区域。该地区曾经是重要的林木采伐区,20 世纪 70 年代开始先后有多家森工企业在该区内进行采伐作业,1998 年后全面停止采伐天然林。下图示意 1976 年、1987 年和 2000 年该地区大熊猫栖息地范围的变化。7(1)描述该地区大熊猫栖息地范围的变化。(2)分析导致该地区大熊猫栖息地范围变化的人为原因。(3)说明协调道路建设与野生动物栖息地保护的主要途径。解析:(1)大熊猫栖息地范围的变化可通过

15、图示信息获得,从栖息地的面积、连续性、变化方向等方面进行描述,注意要分别描述不同时期的变化特点。(2)材料说明不同时期的人类活动方式,对大熊猫栖息地产生了不同的影响,如 20 世纪 70 年代开始的采伐作业,造成大熊猫栖息地面积缩小,碎片化严重。(3)通过对比不同时期人类活动方式对大熊猫栖息地的影响可知,人类在开发和建设时,应尽可能减少对野生动物的干扰,同时加强对植被的保护等。答案:(1)20 世纪 70 年代(1976 年),栖息地连成一片;到 80 年代后期(1987 年),栖息地面积退缩,碎片化严重;90 年代至 21 世纪初(2000 年),栖息地面积有所增加,碎片化趋势减弱,分布范围

16、有向北、向西扩展的趋势。(2)大规模采伐森林(对植被破坏大),导致栖息地缩小;修建道路(国道、省道以及林区采伐道路),导致栖息地碎片化;人类干扰活动大幅减少(全面停止采伐天然林,108 国道秦岭隧道通车等),植被得到了较快恢复,促进大熊猫栖息地的恢复与扩展。(3)合理规划,道路选线尽量避开野生动物栖息地;在经过野生动物栖息地时,建设野生动物穿越道路的生态廊道;修建道路时尽量减少对周边植被的破坏,修复因道路施工遭破坏的植被。2(2015高考全国卷)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下图示意河套平原地区,当地将黄河水通过引水渠引入区内灌溉农田,农田灌溉退水经过排水渠汇入乌梁素海。近年来,乌梁素海出现污染

17、加重趋势。(1)判断河套平原的地势特点,并简述理由。(2)指出长期维持河套灌渠功能必须解决的问题,并简述原因。(3)分析近年来乌梁素海污染严重的原因。8(4)提出治理乌梁素海污染的措施。解析:(1)根据灌渠的走向特点推测地势的高低变化。(2)根据黄河含沙量大的特点推测长期维持河套灌渠功能必须解决的问题就是泥沙淤积灌渠。(3)既要注意从工业、农业和生活等方面分析乌梁素海污染严重的人为原因,还要从当地降水少、湖水的流动性差等方面分析自然原因。(4)治理乌梁素海污染的措施,要从控制污水排放、减少农业污染、清淤、建立环保法规和加强环保意识等方面分析回答。答案:(1)特点:西高东低,南高北低(或西南高,

18、东北低)。理由:引水口在西南部,出水口在东北部;或灌渠多呈西南东北走向。(2)问题:泥沙淤积。原因:黄河含沙量大,引水入灌渠后流速变缓,泥沙易沉积。(3)河套灌区的农田退水绝大部分排入该湖,化肥、农药的使用使得湖水污染加剧;当地工业与城乡生活废水也都排入该湖。所在区域气候干燥,降水少,湖水以水渠进入和排出,吞吐量较小,流动性差,污染物在湖中积累,污染逐渐严重。(4)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改变种植结构,采取绿色生产;严格执行工业和生活废水的排放标准,控制入湖废水排放量;及时清淤,采用生物措施净化;执行环保法,加大违法排污处罚力度;加大环保宣传,增强人们的环保意识等。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松

19、嫩平原在黑龙江省西南部,南以松辽分水岭为界,北与小兴安岭山脉相连,东西两面分别与东部山地和大兴安岭接壤。松嫩平原面积约 18 万 km2,超过东北平原面积的一半,其中耕地面积约 5.6 万 km2。松嫩平原盛产大豆、小麦、玉米、甜菜、亚麻、马铃薯等,是我国重要商品粮基地。长期的耕作引发了很多环境问题。根据松嫩平原西部资源环境特点,当地人们建立了“稻苇鱼”种养模式。9(1)分析松嫩平原成为我国重要商品粮基地的有利自然条件。(2)分析松嫩平原农业生产过程中可能引发的环境问题。(3)结合上图分析“稻苇鱼”种养模式的生态意义。解析:(1)农业区位条件主要从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等方面分析。(2)过度砍

20、伐、过度放牧、过度农垦、不合理排灌等造成森林破坏、水土流失、土地沙化和次生盐碱化等环境问题。(3)结合剖面图,主要从资源、生物多样性、土壤肥力、气候等方面分析。答案:(1)属温带季风气候,夏季水热充足(雨热同期);为冲积平原,土壤肥沃;地势平坦,面积广阔;河流及支流众多,灌溉便利。(2)过度砍伐,造成森林破坏、水土流失;过度放牧,破坏草原,造成草场退化、沙化;过度开垦,造成土地沙化;不合理排灌,造成土地次生盐碱化;农业用水量增大,造成水资源短缺。(3)有利于保护生物多样性;稻田排水中携带的肥料被苇田中芦苇再次利用,提高了肥料利用率;苇田水中的浮游生物为鱼类提供了饵料;苇田具有净化水质的作用,为稻田和鱼池提供了清洁的水源;实现了水资源的循环利用,提高了水资源利用率;将湖中肥沃的底泥施入稻田,提高了稻田有机质含量,改善了土壤结构,降低了土壤含盐量;调节局部地区的小气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