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双鸭山市第一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4月月考试题.doc

上传人:赵齐羽 文档编号:1224374 上传时间:2019-06-13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2.03MB
下载 相关 举报
黑龙江省双鸭山市第一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4月月考试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黑龙江省双鸭山市第一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4月月考试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黑龙江省双鸭山市第一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4月月考试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黑龙江省双鸭山市第一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4月月考试题.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黑龙江省双鸭山市第一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4月月考试题.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1 -黑龙江省双鸭山市第一中学 2018-2019 学年高二历史 4 月月考试题(考试时间:90 分钟 试卷满分:100 分)一、选择题(本题共 30 道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60 分)1下面为周礼考工记中的城市形态图,具有均衡对称的特点,几何中心被作为布局的核心空间。这反映出当时( )A礼制观念影响城市建设 B城市布局体现皇权至上C古代都城模式已经定型 D君权神授影响城市布局2晋献公的曾祖父是晋穆侯的小儿子,晋献公夺取晋国国君位置后,为巩固其地位,将公族(大宗国君亲族)势力屠杀殆尽。从此晋国不再立公子、公孙为贵族,史称“晋无公族” 。这样一来,政权就落到卿大夫手中,于是就有了韩赵魏三

2、家分晋。这说明( )A西周的分封制开始瓦解 B宗法制有利于政权稳定C封建等级制度受到冲击 D家国体制退出历史舞台3学习英语时,老师会介绍西方姓氏的特点是名在前姓在后。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中国人的姓总是位于个人的名字之前,而不像西方那样,位于个人的名字之后。”中国人强调姓所反映的实质是( )A男尊女卑思想严重 B个人观念淡漠 C家族宗法观念浓厚 D专制王权强大4周代以“天圆地方”的传统认知为基础,在理论上将天下看成九块,寓意王在中央,八方来效。这种 观念直接推动了( )A中央集权的发展趋向 B大一统观念的形成C宗法等级观念的形成 D神权与王权的结合5它“并不是什么神秘的东西,而是中国

3、早期阶级社会中政权结构的一种表现形式,一种由部落联盟转变而来的联邦或邦联式的松散的国家结构形式。 ”材料中所提的政权结构的表现形式是指( )A宗法制 B分封制 C郡县制 D中央集权制6. 学者林甘泉发现古籍中没有秦朝授予某人“太尉”之职的记载,他认为:“应当相信,秦代官制是有太尉一职的,并因此而达到削弱丞相军权的目的但实际上太尉一职并未委派给任何人。 ”这说明( )A. 秦设“太尉”官职只是后人的猜测- 2 -B. 秦朝为提高行政效率废除“太尉”C. “太尉”设与不授服务于皇权需要D. 秦统一六国后已无设“太尉”必要7嬴政统一六国后,在地方设置郡、县两级,郡、县主官都由中央任免。以后尽管地方主

4、官的权力时有伸缩,但地方主官一直由中央任命。据此可知( )A选官权由地方收归中央 B统一的政权要求中央能有效控制地方C地方自主权受到了压制 D这一做法消除了地方分裂割据的隐患8下表反映了秦汉两朝不同时期对地方监察官的设立情况文献 文字记录史记泰始皇本记 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御史)汉旧仪 惠帝三年,相国奏遣御史监三辅郡通典文帝十三年,以御史不奉法,下失其职,乃遣丞相出刺并督监察御史汉书百官公卿表 武帝元封五年初置部刺史,掌奉诏条察州据此能够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A秦汉时对地方官史的管理加强 B西汉时地方监察官的职权广泛C秦汉时丞相负有地方监察职责 D奏汉时监察官官职高于地方官9下

5、列表格为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变化表。据此可知( )皇帝纪年 公元纪年 郡级政区 皇帝纪年 公元纪年 郡级政区汉高帝十二年 前 195 年 15 郡 汉景帝中六年 前 144 年 68 郡、国汉文帝十六年 前 164 年 24 郡 汉武帝元封五年 前 106 年 108 郡、国A中央行政体制进行了调整 B诸侯王国与朝廷矛盾渐趋激化C王国控制的区域日益扩大 D朝廷解决边患的条件更加成熟10西汉前期,丞相下设“十三曹” ,处理全国政治、经济、司法等各个领域的事情;皇帝下设“六尚” ,其中“五尚”只管皇帝私人的衣食起居,只有尚书是管文书的。据此可知( )A专制主义日益强化 B中朝还无法与外朝抗衡

6、C政府机构分工明确 D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凸显- 3 -11两汉时孝廉只须甄别而不经考试,东汉自顺帝起,凡诸生举孝廉须试章句,文吏举孝廉须试笺奏;郡国孝廉须年四十以上才得应选,其中若有茂才异行者,则不拘年齿。这一变化( ) A说明对官员才能的重视 B打破贵族世代为官陈规C体现公开公平选官原则 D意在提高政府行政效率12学者阎步克认为:以九品论人,盖源于汉末士林的月旦品题之风。由于名士在汉末的重大影响,在士林舆论中得到好评者,朝廷州郡便争相辟举、唯恐不及。此材料反映( )A民间评价在官员选举中的作用大于政府评价B品评官在官员选举中起了决定性作用C士林舆论在官员选拔中起决定性作用D民间文化性评价影响政

7、府对官员的行政性评价13.与汉代皇帝重用身边近臣以削弱相权相比,唐朝建立的三省六部制,为解决皇权和相权的矛盾提供了一种较为科学的方式。“科学”指三省( )A.各司其职且分工科学合理 B.分散相权且保证皇权独尊C.职能明确且行政体系科学 D.三权分立且互相监督制约14唐初,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后来发生了两种变化:一是皇帝选拔中级官吏出任宰相;二是执掌行政职能的尚书省地位下降,与决策职能相关联的中书省、门下省地位上升。这表明( )A君权与相权的关系有所调整 B政府的行政效率极大提高C三省六部制基本上已被废除 D中书省、门下省决策权扩大15唐代实行宰相集体议政制度,三省宰相不仅都要参与诏令的决策和审议

8、,还要在对所议诏令内容达成一致意见后才能形成正式决策。这种“宰相一致原则” ( )A提高了行政决策效率 B削弱了宰相的决策权C旨在制约皇权的滥用 D体现了权力的制衡性16 宋史职官志载:宋代通判由皇帝直接委派,被视为“州郡最要之任” , “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通签书施行” ;“所部官有善否及职事修废,得刺举以闻。 ”这表明宋代( )A重视对监察体系的建设和完善 B通判成为地方最高行政长官C地方的权力扩大威胁中央集权 D避免了藩镇割据局面的重现17有学者称:“内重外轻虽无割据之忧,却使地方失去御侮能力,在内忧外患交加的情况- 4 -下,就要导致亡国的危险。 ”

9、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与唐宋王朝走向瓦解的教训相符合B在中央集权前提下地方适度分权C君主集权加剧了中央与地方的对立D制度设计应该遵循外重内轻原则18据清代抽样调查资料统计。当时本族直系上五代之内均无功名的布衣子弟,在科举录取的总人数中约占 13%,父辈一代无功名的布衣子弟约占 33%。由此可见科举制的影响是( )A实现了社会公平 B增加了官员数量C加强了中央集权 D扩大了统治基础19秦代九卿中少府掌专供皇室需用的山海池泽之税及官府手工业;而与此相应的唐代六部中户部掌全国疆土、田地、户籍、赋税、俸饷及一切财政事宜。这一变化体现了( )A血缘政治的削弱 B中央集权的强化C政治制度的成熟 D行政效

10、率的提高20李世民的儿子李恪亲王,打猎时伤害农民,被检察院(御史)柳范弹劾。李世民责备亲王府秘书长(长史)权万纪,责怪他未能规劝阻止,罪应处死。柳范说“房玄龄还不能阻止陛打猎,怎么能单单责备权万纪。 ”李世民大怒回宫,后发现自己理屈,马上再出来召见嘉勉,这反映出( )A唐代监察机制完备B三省六部制下君主权力被有限制约束C唐代谏议制度形成D君主个人素养影响集权体制的效果21宋代宰相祖辈任官情况表宰相人数曾祖、祖父或父亲任官情况北宋(71) 南宋(62)高级官员 20 8中级官员 15 10低级官员 12 8- 5 -无官职记录 24 36上表据学者研究整理而成,反映出两宋时期( )A社会阶层流动

11、加强 B世家大族影响巨大C宰相权力日益下降 D科举制度功能弱化22. 科举考试中,新进士容易与主考官结成座主、门生关系。宋代正式举行殿试,并规定考试合格者在在殿前由皇帝亲自召见并唱名赐及第,及第进士遂成天子门生。此后,元、明、清各朝因之。这主要是因为可以通过殿试来A. 笼络士人,巩固统治 B. 防止营私舞弊,取舍不公C. 抑制权贵,奖拔寒俊 D. 选拔真才实学,择优录用23有一朝廷讨论调兵征讨某地的叛乱,某官员说:“这些地方军队平时自行抽的税就足以养兵,当朝廷命令他们出兵时,却又向朝廷要粮要饷,讨伐时又常借故迟缓不前,甚至和叛贼勾结。要动员这些军队必须审慎,否则只是多耗钱财而少功效。 ”这位官

12、员处于( )A西汉后期 B唐末 C北宋初期 D晚清时期24唐朝时,掌权的宦官常以枢密使的名义削夺宰相的职权而干预朝政,甚至参与包括宰相在内的大臣的任命。后来发展到与宰相共参政事, “宰相掌文,枢密掌武” 。这反映出( )A君主专制加强的策略性 B当时朋党之争日趋激烈C三省六部制日趋完善 D政事堂制度已被废除25.元朝行省实行圆议连署制与分领制相结合。圆议连署制指数名行省正官共同议政决策,“事从公议” 。分领制指“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四大职事由正官分别执掌。这种权力运作方式A.着眼于集体议政监督皇权 B.保障行省正官独立行使军政权力C.继承了唐代三省运行机制 D.体现了行省正官之间的分权制衡

13、26到明代中叶,内阁大学士虽“无丞相之名,而有丞相之实” ,已类似“汉唐宰辅”了。这样,朱元璋处心积虑加以废除的相权,很快就因为内阁制度的产生而复活。这说明( )A阁臣实际上取得了部分相权 B首辅成为国家最高行政长官C内阁成强化君主专制的工具 D君主专制发展到一个新阶段27明太祖晚年制皇明祖训 ,又规定新天子即位后, “如朝无正臣,内有奸恶,则亲王训- 6 -兵待命,天子密诏诸王统领镇兵讨平之” ,如亲王不幸为“奸臣”所害,王府官员和护卫军有权“移文五军都督府,索取奸臣” 。这些规定( )A给以后诸王举兵对抗中央提供根据B意在使人知所警惧而不敢轻易犯法C加强了中央政府对地方的行政控制D有利于官

14、员和护卫军保护明朝亲王28. 明朝都察院下设十三道监察御史,为正七品官,分区节管监察,称“巡按御史” 。巡按御史“代天子巡狩” ,大事奏裁,小事主断。州县官员在巡按御史到来前, “迎跪道旁,倘遇风雨,山知府亦陷膝泥中。 ”这表明( )A. 监察官员位卑权重 B. 监察官员掌握了地方行政权C. 监察机构庞大臃肿 D. 监察制度利于提高行政效率29中国古代刑法中, “十恶”指谋反、谋大逆、谋叛、恶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义、内乱,属于各罪之首,而侵害皇权专制统治的犯罪又是十恶之首。材料说明古代中国( )A皇帝统治罪恶深重 B皇权至上的司法原则C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D刑法只是皇帝的家法30钱穆

15、认为古代中国:“总观国史,政制演进,约得三级:由封建而跻统一,一也;由宗室、外戚、军人所组之政府,渐变而为士人政府,二也;由士族门第再变而为科举竞选,三也。 ”材料中所指出的古代中国“政制演进”趋势的实质是( )A官僚政治逐步取代贵族政治 B中央集权的逐步确立与加强C国家统一是历史的发展主流 D小农经济日益占据主导地位第 II 卷(非选择题:3 小题,共 40 分)31 (14 分)关于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学术界看法不一。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嘉庆曰)我朝列圣相承,乾纲独揽,皇考高宗纯皇帝临御六十年,于一切纶音宣布,无非断自宸衷,从不令臣下阻挠国是。即朕勤政以来,办理庶务,悉尊皇考遗训而至用人行

16、政,令出惟行,大权从无旁落。清梁章钜枢垣纪略材料二钱穆认为,中国过去的政治纵要说它是专制,也不能不认为还是一种比较合理的开明的专制。它也自有制度,自有法律,并不全由皇帝一人的意志来决定一切的。按照他的- 7 -叙述,唐朝的中央政府组织则更较汉代进步,它影响了以后一千多年的政治制度建设。体制、观念上的进步不仅体现在此,更是有把政权开放给全国各地,不断奖励知识分子加入仕途。而王亚南则认为是完全的君主专制。他指出,中国的官僚政治是建立在地主经济基础上的专制政治的产物。毛凯贤中国官僚政治的历史评价:钱穆与王亚南的分歧(1)据材料一,概括清朝前期政治的主要特点,该特点反映了什么本质问题?(4 分)(2)

17、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二中钱穆与王亚南对中国古代中央运行机制的观点,进行论证。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 ) (10 分)32.(14 分)选官用人关乎国家的长治久安,中国古代选官用官制度蕴含了许多政治智慧。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汉武帝元光元年“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 ,举后直接授官,充分适应了君子贤人任官以“轨德立化”的思想。自东汉光武帝始,察举实施中“授试以职” ,举主对秀才、孝廉先委以一定职务,以此检验其是否“便习官事” ,合格者方举至中央。顺帝阳嘉元年考试经术笺奏,从而出现了一个新环节,构成了察举制向科举制演进的初阶。摘编自阎步克察举制度变迁史稿材料二

18、:唐代科举考生可以“怀牒自列于州县” ,允许自由报考,当时的取士原则兼顾着士子的平日才学和科场表现,若仅就规则而言,尚不周严。为杜绝舞弊,自宋真宗朝始,各级考试的试卷一律“封弥” 、 “誊录” ,由皇帝主持的殿试也实行初考、复考、详定三级评定制度。在宋代,科举入仕者逐渐增多,成为文职官僚队伍中的核心力量。赵宋统治者鼓励敞开言路,士大夫们在处理各类国家事务之际亦敢于负责而直抒己见。摘编自袁行霈中华文明史材料三:唐代朝廷经常派遣监察官员或特使巡行各地,在视察地方政治的同时,监督校核官员课绩。宋代地方监司既管监察,又掌考课。宋代中央监察部门以整肃吏治为己任,也时常过问官员的善恶、能否。宋廷考察地方官

19、吏时并不专一倚重地方监司,而经常是通过监司、御史台各自系统独立检举、相互核查。摘编自邓小南课绩资格考察唐宋文官考核制度侧谈完成下列要求:(1)据材料一,概括西汉察举制的选官原则,简述东汉察举制的发展表现。 (3 分)(2)据材料二,归纳唐宋时期科举制的发展趋势,分析科举制的进步性。 (7 分)(3)据材料三,概括唐宋时期官员考察制度的特点。综合上述材料,归纳古代选官用官- 8 -制度所蕴含的政治智慧(4 分) 。33. (12 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在 19 世纪(中期),俄罗斯、中国和日本社会都面临着来自内部和外部的双重挑战,和欧美军事力量的碰撞显示出农业社会在军事上要远远弱于工业化国

20、家。所有这些国家都启动了雄心勃勃的改革计划,从欧美模式中汲取灵感以解决因国内不满和外国入侵给他们带来的统治危机。但改革计划在不同国家效果也截然不同,在俄罗斯和中华帝国,保守的统治者有能力限制改革的范围;虽然他们大体上支持工业化和军事改革,却扼杀了可能威胁他们社会地位的政治和社会改革。而在日本,反对派倒幕运动的成功,使改革者有机会进行比在俄罗斯和中国社会中更为彻底的改革计划。在 20 世纪早期,在明治维新领导人所实施的改革的基础上,日本成为一个政治、军事和经济上的强国。美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 (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当时俄、中、日各自面临的内部和外部的挑战有哪些?(6 分) (2)根据材料概

21、括,三国从“欧美模式中汲取灵感”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日本的改革能够成功?(6 分)- 9 -高二历史月考试题答案一、选择题:110 ABCBB CBADD1120 ADBAD ABDCD2128 AABAD AAABB二、简答题:31.【答案】 (1)特点:君主高度集权;本质:封建制度走向衰落。论点方面 论据方面 论证方面钱穆认为中国古代政治是一种开明的专制,不由皇帝一人意志决定。秦汉时期的三公九卿制,重视朝议,强调相互配合。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强调分工明确,权责清晰。隋唐时期施行科举制,把任命官吏和选拔人才结合起来。王亚南认为中国古代政治就是完全的专制政治。明

22、朝废丞相,设内阁,全国政务都由皇帝决断。清朝设立军机处,将军政大权完全集中皇帝手中。表述成文;层次分明;史论结合;逻辑严密;只列举制度,没有阐释不得分。32.【答案】(1)原则:以德取人发展表现:注重官员的吏治能力;举荐与考试相结合。(3 分)(2)趋势:开放性、严密性。 (2 分)作用:提高官员素养;行政效率提高;加强中央集权;形成社会重学风气;推动社会公平公正;维护社会稳定。(5 分)(3)特点:将课绩与监察紧密结合;考察方式多途并进。 (2 分)智慧:选贤任能注重德才兼备;鼓励官员积极治国理政;构建完善官员考查机制。 (2 分)33. 【答案】(1)俄国:农奴制阻碍经济的发展;克里木战争俄国战败中国:太平天国运动危及统治;两次鸦片战争失败日本:幕府统治危机;美国打开日本大门,民族危机(2)表现:经济工业化、军事近代化成功的原因:封建专制统治相对薄弱,使得倒幕派的力量能够迅速壮大;倒幕派掌握了较大- 10 -的实权,终于推翻了幕府的统治;倒幕派建立政权以后,实行了全面、有效的改革措施;西方列强集中力量侵略中国和中国人民的反侵略斗争,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日本所承受的外部压力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 NF C93-030-2-1-2005 Complete filter units for radio interference suppression - Part 2-1  blank detail specification - Passive filter units for electromagnetic interference suppressire.pdf NF C93-030-2-1-2005 Complete filter units for radio interference suppression - Part 2-1 blank detail specification - Passive filter units for electromagnetic interference suppressire.pdf
  • NF C93-030-2-2-2005 Complete filter units for radio interference suppression - Part 2-2  blank detail specification - Passive filter units for electromagnetic interference suppressire.pdf NF C93-030-2-2-2005 Complete filter units for radio interference suppression - Part 2-2 blank detail specification - Passive filter units for electromagnetic interference suppressire.pdf
  • NF C93-030-2-2005 Passive filter units for electromagnetic interference suppression - Part 2  sectional specification  passive filter units for which safety tests are appropriate -.pdf NF C93-030-2-2005 Passive filter units for electromagnetic interference suppression - Part 2 sectional specification passive filter units for which safety tests are appropriate -.pdf
  • NF C93-050-1987 Electronic components Basic electrical testing procedures 《电子元件 基本电气试验程序》.pdf NF C93-050-1987 Electronic components Basic electrical testing procedures 《电子元件 基本电气试验程序》.pdf
  • NF C93-110 A1-1973 COMPONENTS FOR ELECTRONIC EQUIPMENT FIXED ALUMINIUM ELECTRONIC CAPACITORS GENERAL REQUIREMENTS《电子设备组件 固定铝制电子电容器 通用要求》.pdf NF C93-110 A1-1973 COMPONENTS FOR ELECTRONIC EQUIPMENT FIXED ALUMINIUM ELECTRONIC CAPACITORS GENERAL REQUIREMENTS《电子设备组件 固定铝制电子电容器 通用要求》.pdf
  • NF C93-110 A2-1974 COMPONENTS FOR ELECTRONIC EQUIPMENT FIXED ALUMINIUM ELECTROLYTIC CAPACITORS GENERAL REQUIREMENTS《电子设备组件 固定铝制电解电容器 通用要求》.pdf NF C93-110 A2-1974 COMPONENTS FOR ELECTRONIC EQUIPMENT FIXED ALUMINIUM ELECTROLYTIC CAPACITORS GENERAL REQUIREMENTS《电子设备组件 固定铝制电解电容器 通用要求》.pdf
  • NF C93-110 A3-1975 COMPONENTS FOR ELECTRONIC EQUIPMENT FIXED ALUMINIUM ELECTROLYTIC CAPACITORS GENERAL REQUIREMENTS《电子设备部件 固定铝电解电容器 一般要求》.pdf NF C93-110 A3-1975 COMPONENTS FOR ELECTRONIC EQUIPMENT FIXED ALUMINIUM ELECTROLYTIC CAPACITORS GENERAL REQUIREMENTS《电子设备部件 固定铝电解电容器 一般要求》.pdf
  • NF C93-110-1971 Components for electronic equipment Fixed aluminium electronic capacitors General requirements 《电子设备元件 铝固定电子电容器 一般要求》.pdf NF C93-110-1971 Components for electronic equipment Fixed aluminium electronic capacitors General requirements 《电子设备元件 铝固定电子电容器 一般要求》.pdf
  • NF C93-112-13-1-2006 Fixed capacitors for use in electronic equipment - Part 13-1  blank detail specification - Fixed polypropylene film dielectric metal foil d c capacitors - Asse.pdf NF C93-112-13-1-2006 Fixed capacitors for use in electronic equipment - Part 13-1 blank detail specification - Fixed polypropylene film dielectric metal foil d c capacitors - Asse.pdf
  •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