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 -语言语言,即指作家通过小说作品塑造艺术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所使用的文学语言。它包括作家的叙述语言和作品中的人物语言。这是作家在民族共同语,特别是在人民群众生动活泼、新鲜有力的口头语言基础上经过提炼加工而形成的艺术语言。小说对语言的要求有以下几点:1描写要如见其人、如听其言,令读者仿佛亲临其境。2人物语言个性化,即显示性格。3叙述语言要简洁、传神。4语言风格:幽默风趣、典雅庄重、含蓄凝练等。这种类型的题目主要是根据词语句子的含义、句子在文中的作用命题。常见题型有:1某一词语在文中如何理解? 2某句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有什么作用?(浙江高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20 分)一种
2、美味巩高峰他清晰地记得,六岁那年夏天的那个傍晚,当他把一条巴掌大的草鱼捧到母亲面前时,母亲眼里第一次出现了一种陌生的光。他甚至觉得,他在母亲眼里一定是突然有了地位的,这种感觉在随后下地干活回来的父亲和两位哥哥眼里也得到了证实。他有些受宠若惊。此前,他的生活就是满村子蹿,上树掏鸟窝,扒房檐摘桃偷瓜。因此,每天的饭都没准时过,啥时肚子饿了回家吃饭,都要先挨上父亲或母亲的一顿打才能挨着饭碗的边儿。那天不一样,母亲把双手在围裙上擦了又擦。母亲终于接过那条鱼时,他忽然有一点点失望,那条本来大得超出他意料的鱼,在母亲的双手之间动弹时,竟然显得那么瘦小。准确地说,在那之前他没吃过鱼,唇齿间也回荡不起勾涎引馋
3、的味道。他相信两个哥哥应该也极少尝过这东西。在母亲的招呼下,他们手忙脚乱地争抢母亲递过的准备装豆腐的瓷碗。豆腐,是跟年联系在一起的东西了。天!为了那条鱼,母亲要舀一瓷碗的黄豆种子去换半瓷碗的豆腐来搭配。隐隐约约地,他有了美味的概念,还有慢慢浓起来的期待。父亲坐在灶前一边看着火苗舔着锅底,一边简单地埋怨了几句,似乎是嫌母亲把鱼洗得太干净了,没了鱼腥味。这已经是难得的意外了,平日里,父亲一个礼拜可能也就说这么一句话。父亲埋怨时,母亲正在把那条鱼放进锅里,她轻手轻脚,似乎开了膛破了肚的草鱼还会有被烫痛的感觉。父亲笑了笑,带着点儿嘲意。母亲嗔怪着说,你笑什么笑!鱼真的还没- 2 -死,还在锅里游呢。说
4、着,母亲还掀了锅盖让父亲看。父亲保持着笑意,不愿起身。母亲拿着装了葱段蒜末的碗,就那么站着等水烧开。他则坐在桌前,看这一切时他是不是双手托着腮?他忘了。反正所有的记忆都是那条鱼和围绕着那条鱼而产生的梦一般陌生的气息。那天什么活都不用他干,他是这顿美味的缔造者,可以游手好闲。父母的举动让他觉得他有这个资格。在豆腐到来时,母亲甚至都没来得及埋怨一下一贯喜欢缺斤短两的豆腐贩子,因为豆腐马上就被切成块下了锅。美味,让他带着很多的迫不及待,还有一点点的张皇。张皇什么呢?鱼都在锅里了,它还能游回村头那条沟里去?不过这种张皇让他有点儿熟悉,在沟里捉到鱼时他也这么心慌来着,因为连他自己都不相信,那条沟里竟然会
5、有鱼。来不及细细回味了,豆腐一下锅,屋子里顿时鲜香扑鼻。他是第一次知道,鱼的味道原来是这样的,新鲜得让人稍稍发晕。在鱼汤从锅里到上桌之间,他拼命地翕动鼻翼,贪婪地往肺里装这些味道。他相信装得越多,回味的时间就越长。至于那锅鱼汤具体是什么滋味,他倒完全不记得哪怕一点儿细节。因为全家吃饭喝鱼汤的状态都有些鲁莽,只有嘴唇和汤接触的呼呼声,一碗接一碗时勺子与锅碰撞的叮当声,还有一口与另一口之间换气时隐约的急促。那天饭桌上的气氛也不一样,一家人习惯的默不作声完全没了踪影,父亲开口谈天气了,两个哥哥则说了今年可能的收成。而母亲,只是嘴含笑意,一遍又一遍地给大家盛汤。最后,父亲说了一句有点儿没头没脑的话,父
6、亲说,三子该上学了。他就叫三子。如今回想起来,对鱼汤食不知味的原因应该就是这句话。两个哥哥没进过一天学校的大门。现在到了他三子,父亲说他该上学了。该,就是要,快要的意思。他忘了两个哥哥投过来的眼神的内容,他忘了鱼汤是什么味道,他忘了那个晚上的一切细节。美味?美味是什么味呢?当他终于能背着书包从村头墙角中出来,忸怩地走进学校的大门,他离美味的书面意思越来越近。但是,他知道美味的真正意思并不是之后的上学,仍然是有鱼的那天晚上两个哥哥忽然就饱了,先后离开桌子回屋睡觉,可是鱼汤每个人起码还可以盛两碗。他们没解释为什么,也不用解释,地里的活要起早贪黑,否则这种鱼加豆腐的美味只能还是好多年享受一次。父亲愣
7、了愣,恢复了以往不苟言笑的表情。母亲端着碗,出神,她似乎用眼神示意过父亲别口不择言,但是现在她卸去了笑容,朝着屋外黑糊糊的夜空,一直出神。可是羊要进圈,牛要喂草,猪还要吃食。都这么愣着不能解决一点儿问题。他起身去做,也只有他还有心情做。坐在灶前添柴火煮猪食时,已经是最后一件事了。把火点着,添第二把柴火的时候,他就抓着了一个黏黏软软的东西,凑到灶前的火光里一看,是那条鱼!从锅里蹦到地面,它显然已经超越了极限。现在,它早已死了,只是眼里还闪着一丝诡异的光。(本文有删改)- 3 -1理解文中加点词语的含义。(4 分)(1)陌生的光:_(2 分)(2)陌生的气息:_(2 分)解析:对词语含义的理解,首
8、先要弄清该词语出现的语境,然后揣度该词语有着怎样丰富的内涵,包括浅层义和深层义。(1)“陌生的光” ,从第二段的描写可知, “他”平时满村子乱蹿,回家吃饭都要挨父亲或母亲的一顿打,那么,母亲平时的目光一定是不满的、责备的,而这次面对着他带回家的巴掌大的一条鱼,母亲的目光中应该是惊奇、赞赏与欣慰了。(2)“陌生的气息” ,围绕着一条鱼,家里发生了许多变化:第五段中父亲“埋怨了几句”“已经是难得的意外了,平日里,父亲一个礼拜可能也就说这么一句话” ,前后对比中表现出平日家庭气氛的苦涩沉闷;第四段中“他没吃过鱼” “隐隐约约地,他有了美味的概念,还有慢慢浓起来的期待” ,这些描写中透露出“他”对这种
9、美好事物的期待与想象。答案:(1)与平时的不满和责备不同。表达了母亲的惊奇、赞赏与欣慰。(2)与平时家庭气氛苦涩沉闷不同。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期待与想象。2.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5 分)答:_解析:本题考查品味精彩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画线句子着重刻画了母亲面对儿子们的反应时的动作和心理。面对家庭的困窘,母亲忧心而无奈, “示意”表现了母亲对父亲口不择言的埋怨, “卸”字表现出母亲经过短暂喜悦后重又恢复到沉闷状态的变化过程,这两处神态描写,细致地刻画出母亲微妙的心理变化;“出神”在句中两次出现,表现了母亲内心的茫然、忧虑;而将母亲的形象放置到“黑糊糊的夜空”的背景下,既刻画了现实的环境,更烘托了
10、母亲被生活重担压迫的沉重心情。答案:“示意” “卸”等神态细节描写,包含对照意味,细致刻画出母亲嗔怪、不安、沉重等微妙的心理变化。“出神”两次出现,强调了母亲沉浸在茫然、忧心和无奈的心理状态中。“黑糊糊的夜空” ,是实景的描写,也是母亲心境的形象写照为未来生活负担加重而忧虑,因儿子不能均享读书机会而愧疚。3 “一种美味”有多重意蕴,试简要分析。(5 分)答:_- 4 -_解析:本题考查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意蕴的能力。解题时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思考。首先,文章围绕“鱼汤”展开, “一种美味”首先是指鱼汤本身,在物资匮乏的年代,鱼汤是满足人口腹之欲的一种“美味” ;其次,从情感的角度来讲, “
11、鱼汤”带给“他”一种家庭的温暖,在熬制鱼汤的过程中“他”感受到了亲情的温暖,这是处于生活重负之中的“一种美味” ;最后,从“一种美味”对人物的影响来说, “他”这一人物由以前的“满村子蹿,上树掏鸟窝,扒房檐摘桃偷瓜”到背着书包走进学校大门,人物获得了成长和成熟,是滋养“他”成长的“一种美味” 。答案:在物质匮乏的年代, “鱼汤” ,或仅仅是对“鱼汤”的渴望,便成了满足口腹之欲的一种“美味” 。围绕“鱼汤”的烹制,是一家人快乐、亲情和希望的酝酿,这种处于生活重负下的情感“美味”弥足珍贵。在此过程中, “他”由天真懵懂到初通人事,是自我的一次重要发现与成长,更是能够滋养一生的特殊“美味” 。4小说
12、设置了一个意外的结尾,这样写有什么好处?(6 分)答:_解析: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解读的能力。题目要求分析“意外的结尾”的好处,解题时可以从以下方面来思考。从情节方面来看,前面写“他”与家人津津有味地喝鱼汤,结尾处又“诡异”地出现了本该已入汤的鱼,意外的情节有出人意料之感,增强了文章的戏剧性;从结构上来看,结尾又“诡异”地出现本该已入汤的鱼,这个情节不是凭空出现的,前文中“他忘了鱼汤是什么味道,他忘了那个晚上的一切细节”等处已留下伏笔,意外的结尾与前文留下的伏笔照应,使文章结构完整、构思巧妙;从表达效果上来看,“鱼未入汤”的情节安排,充满魔幻色彩,结尾处鱼“眼里还闪着一丝诡异的
13、光” ,诡异之处有深意,易引发读者思考。答案:情节在结尾处突然逆转,在出人意料的戏剧性效果上,与“欧亨利式”的结尾有暗合相通之处。因前文设置的伏笔若有若无(“掀锅盖” “不记得细节” “忘了味道”等),让结尾呈现出某种魔幻色彩。结尾情节安排表明“鱼未入汤” ,诡异之处有深意,引发读者对“美味”意蕴作深度的思考与探究。结尾提示了“美味”的含义有表里两层,与- 5 -标题“一种美味”构成呼应。解答语言类题目可从三方面入手。1注意鉴赏人物语言的个性特色,以语言分析人物性格。2抓住关键词去品味语言的丰富内涵。一是“瞻前顾后” ,结合文意理解;二是抓住关键词语理解句子,然后根据题目要求,结合文章作答。3鉴赏作者运用语言的风格。要明确语言特色包括词语的表现力、句式特点、语言风格、人物语言的个性化等。其中语言风格有含蓄与直接、淡雅与华丽、庄重与幽默、典雅与通俗、柔美与朴实等;人物语言的个性化指语言符合人的身份,展现人的性格,表现人的情感,有时体现地域特色,有鲜明的地方色彩(乡土气息)等。答题时根据要求组织语言表达:词语(句子),写了,表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