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 -长恨歌围炉夜话)一、读准字音(一)单音字1咫尺(zh) 2.停滞(zh)3糯米(nu) 4.掰开(bi)5短暂(zn) 6.泥淖(no)7狩猎(shu) 8.尸骸(hi)(二)多音字1裳Error! 2.空Error!3薄Error! 4.折Error!5结Error! 6.脉Error!二、写准字形1.Error! 2.Error!3.Error! 4.Error!5.Error! 6.Error!三、用对词语1.发掘 挖掘例句某地发现了一座古墓,为了加快发掘进度,王祥公司紧急调集了十台挖掘机加紧施工。辨 发掘:挖掘深埋在地下的东西。王安忆的长恨歌 ,写的是一个女人四十年的情与爱,
2、一支细腻而绚烂的笔写得哀婉动人,跌宕起伏。作者摒弃了宏大的历史叙事,而是基于平民立场和女性视角,以浮雕与工笔交错的手法,细腻地描写了一个“上海小姐”坎坷的人生沉浮,在短暂与虚幻的浮华之后,是无尽的失落、劫难和追悔。与本文相关的情节:做了金丝雀的“三小姐”王琦瑶在上海解放后,被迫到邬桥避难。但她意识到自己已不能与上海分开,又回到上海,隐姓埋名,在最普通的“平安里”定居下来。政权的更替改变了她的命运,但是并没有改变她的生活。她在“平安里”的屋子里,渐渐聚集起资产阶级的故人严家师母、表弟毛毛娘舅,以及无产阶级混血儿萨沙这样的闲人。他们打牌,聊天,喝下午茶,自然免不了打情骂俏课文就是描述了王琦瑶在“平
3、安里”的这段生活。- 2 -析 挖掘:具体挖的动作,也可用在抽象事物方面。2沉湎 沉溺例句他沉湎于怀旧,喜欢有年代感的事物,对实木、纯棉等有天然的热情。由于不少低头族长时间沉溺于玩手机,已经发生过许多意想不到的眼睛疾病。辨析沉湎:比喻潜心于某事物或处于某种境界、思维活动中,深深迷恋着,无法自拔。沉溺:指陷入不良的境地,不能自拔,多指生活习惯方面,含贬义。四、积累成语1井底之蛙:井底下的青蛙只能看见井口那么大的一块天,比喻见识狭小的人。2美轮美奂:形容新屋高大美观,也形容装饰、布置等美好漂亮。3如数家珍:像数自己家中的珍宝一样。形容对列举的事物或所讲述的事情十分熟悉。4脱颖而出:锥子的尖端透过布
4、囊显露出来。比喻人的才干在适当的时机迅速地显现出来。5不计前嫌:不计较以前的嫌隙,指大度和解。(对应学生用书 P61)海派文学的传人王安忆简介:王安忆,1954 年 3月出生于南京,母亲为作家茹志鹃,父亲是剧作家王啸平,她自幼受母亲影响很深。1970 年到安徽插队落户,1972年考入徐州地区文工团,并在业余开始写小说。1978 年回上海工作。现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上海市作家协会主席、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作品:代表作品有小说长恨歌 小鲍庄 流逝 富萍等。评价:中国当代著名女作家,20 世纪 80年代中期起盛行于中国文坛的“知青文学” “寻根文学”等文学创作类型的代表性作家。- 3 -一部怀旧的
5、“上海故事”上海怀旧在 20世纪 90年代成为一种文化时尚,从绘画、电影、文学,到日常消费领域,关于三四十年代的“老上海”的各种表述层出不穷。外滩建筑、咖啡馆、月份牌“老上海”的各种物质代码,成为新一代年轻人的消费时尚。人们依托着一种对于“过去”的发掘,来填补当下的文化缺失,并表达着对于“未来”的想象。在这种背景下,王安忆的长恨歌已经超出一部小说所能够承载的意义,成为“上海怀旧”的象征。作者以浮雕与工笔交错的手法,细腻地描写了一个“上海小姐”坎坷的人生沉浮,在短暂而虚幻的浮华之后,是无尽的失落、劫难和追悔无论是普通读者还是专业学者,都更多地从王安忆浓墨重彩的笔触中细细品味老上海弄堂、洋房、酒吧
6、中弥漫着的 30年代老上海的气息。所不同的是,普通读者可能更多地满足于这种消费性的怀旧,而研究者则力图从中挖掘出现代性的因子。从某种意义上说, 长恨歌已经等同于“上海故事”了。围炉夜话部分写在激烈动荡的年代里,王琦瑶等四个闲人“在螺丝壳”里经营着他们由吃、穿、闲聊、简单的游戏组成的“精雕细作的人生” 。身份特殊的王琦瑶却有着上海普通市民的智慧在大时代里埋头于自己生计的智慧。王琦瑶对细节、对生计的认真,普遍存在于上海市民身上,在这一方面,王琦瑶是一个有些极端化的典型,甚至可以说,她是上海精神的象征战争和革命都不曾将上海的历史切断,正如激烈动荡的时代影响不了王琦瑶他们螺丝壳里的精雕细刻的人生一样。
7、 赏情节1作者细致地描写“平安里”这些人的生活细节,表现了他们怎样的生活状态?表现了怎样的生活意义?明确 作者描写了这些人的日常生活,这些琐屑的细节,能体现出他们在踏踏实实、本本分分的“芯子”里的生活,正是这样一个个围炉而坐的琐屑日子,填补了时代的裂缝。作者试图通过这样一种细密的对日常生活的描述,进行另一种书写历史的方法。在作者看来,王琦瑶从选美的舞台上下来,走进平安里的屋子,屋子里的这些人,从资产阶级的严- 4 -家师母、毛毛娘舅渐渐换成了怀旧的“老克腊” 、觊觎黄金的长脚等人,这就是作者认识到的历史。 赏人物2结合选文分析王琦瑶与严师母的形象明确 王琦瑶本是上海典型的弄堂女儿,1957 年
8、,历史的大背景似乎无声无息,看不到那种明显的痕迹,而事实上,历史的力量正在王琦瑶的身上发生着作用。繁华落尽,过往残存的,就正体现在她们的追忆和对吃与穿的讲究上,它变成了“一种精雕细作的人生的快乐” ,收缩成“螺丝壳”与“井底之蛙式”的生活状态。事实上,这种琐屑也充分说明了她们对生活依然葆有一份难能可贵的矜持与热情。就是“白果的苦香,有一种穿透力,从许多种有名或无名的气息中脱颖而出,带着点醒世的意思,也不去管它” 。虽然明知时间留不住,却还是要做出努力,让日子有滋有味起来。那也便是“严师母”所无限感慨的“要说做人,最是体现在穿衣上的,它是做人的兴趣和精神,是最要紧的” 。这一种挽留的姿势,让人生
9、有了“哀而不伤”的味道,倒也难得。另一方面,历史的翻转,岁月的流逝,让王琦瑶与严师母们都拥有了一种更平和的心态。“他们全都不计前嫌,好得像一个人似的,弄不懂为什么要彼此生隙,好都好不过来了。 ”没有名利之争,也就没有耍心眼、藏心机的必要,在最闲来无事的日子里,和和暖暖地互相安慰着。 赏环境3 围炉夜话有没有表现出时代的背景?说说你的理解。明确 文章看似没有表现时代背景,但作者把时代的印记细细地刻在王琦瑶的生活上,让 1957年的历史在王琦瑶的身上发生作用。繁华落尽,过往残存的记忆就体现在他们的追忆和对吃与穿的讲究上,变成了“一种精雕细作的人生的快乐” ,收缩成“螺丝壳”与“井底之蛙式”的生活状
10、态。事实上,这种不屑也充分体现了他们对生活依然有着一种难能可贵的矜持与热情。作者认为时代是一个抽象的背景,而背景的日常形态的流水的日子才是亘古丰厚的。 赏语言4如何理解萨沙与严师母的对话?明确 萨沙感叹“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并非悲悯农民的艰辛,而是赞叹各种吃食做法的复杂辛苦。这种感叹里含有对这种生活的赞美和满足。萨沙的感叹引出严师母对穿的见解,这个见解自然有她的身份、经历,她所留恋的时代所赋予的不同于其他人的特殊性,是有些极端化的,但也更为典型地表现出王琦瑶们(上海)的精神内核埋头于生计,专心致志地经营着自己的生活,越是琐屑,越是认真,不关心社会和时代,精明、自我欣赏,甚至自恋、怀旧,
11、这就是上海人的特质,也是上海精神的特质,由此构成了上海稳定而特殊的历史。- 5 - 赏技巧5试从不同侧面分析本文的写作技巧。明确 (1)用细节塑造人物形象作者不厌其烦,甚至有些琐碎地写王琦瑶等人的吃喝玩乐,描写出的生活细节就是她们人生的全部。(2)用典型人物象征城市精神每座城市都是有自己独特的精神的,这种精神表现在这座城市市民的言行及生活的方方面面中。王琦瑶虽有自己的特殊性,但她身上集中(甚至有些夸张)地体现着上海市民的特质,自然也就是上海的典型特征。严师母说:吃是做人的里子,穿是做人的面子;里子是做人给自己看,面子是给别人看;假如完全不为别人看的做人,又有多少味道呢? 你同意她的看法吗?你如
12、何看待做人的“里子”和“面子”?观点一:做人一定要重视面子。中国人常说, “人活一张脸,树活一张皮” 。某人不惜耗时耗资打官司,只为被告者的一声道歉,这种争“面子”的事,吃点苦头也心甘。由此可见,人这种动物最讲究脸面,有时甚至将它看得比自己的生命还重要,人们为了保全自己的面子,不断地“奋斗”着,即使超出了自己的承担能力也极力去撑足自己的面子,目的就是为了不让别人瞧不起自己。这是为什么?其实很简单,因为脸面指向了人的一种道德底线,是一种心理需求和心理平衡。 观点二:做人应以里子为重。国人历来爱面子,贫者不食嗟来之食的故事广为人们称道,但他们却忽略了那个“硬汉”的下场最后被活活地饿死了,这便是做人
13、死要面子活受罪的结局。面子观念太重会禁锢住自己的头脑和手脚,适当的时候放下面子,方为为人处世之上策。所以,做人不能死要面子,应以里子为重。人活着为了自己,而不是为了他人的眼光。观点三:做人要面子更要里子。中国人有个特点“讲面子,爱面子” 。这是一个优点,也是一个缺点,关键在于人们的把握。一个人不修边幅、不重仪表、邋邋遢遢,或者不知羞耻、争利舍义,是不会给人好印象的,也不会被人们接受的。另一种人则是“死要面子活受罪” ,打肿脸充胖子,徒有虚荣自作自受,实在活得很累。这两种情况都不可取,一切还是要从实际出发,要把握一个度:做任何事都要适可而止;否则,器满则倾,月盈则亏,物极必反。- 6 -(对应学
14、生用书 P62)1王安忆评长恨歌有人说我的小说“回避”了许多现实社会中的重大历史事件。我觉得我不是在回避。我个人认为,历史的面目不是由若干重大事件构成的,历史是日复一日、点点滴滴的生活的演变。譬如上海街头妇女着装从各色旗袍变成一式列宁装,我关注的是这样一种历史。因为我是个写小说的,不是历史学家也不是社会学家,我不想在小说里描绘重大历史事件。小说这种艺术形式就应该表现日常生活我觉得无论多么大的问题,到小说中都应该是真实、具体的日常生活(节选自我眼中的历史是日常的与王安忆谈长恨歌 )2学者评长恨歌对于 20世纪的文学来说,两种长篇小说的传统均是已然的存在。然而,相当长的时间内,中国的长篇小说无不自
15、觉地皈依第一种传统皈依于历史叙述。从青春之歌 林海雪原 保卫延安 红岩到烈火金刚 红旗谱 暴风骤雨 创业史 ,长篇小说自觉地承担了历史叙述的义务。这意味着主流历史与长篇小说之间的可靠联盟。无论是时代背景、史料的考辨和剪裁还是人物的臧否、事件的分析,历史叙述与长篇小说彼此呼应,相互证明。两者都不惮于以主导意识形态传声筒的面目出现。80 年代之后,情况发生了变化长篇小说与历史叙述之间出现了微妙的分离,某些时候,人们不是通过战争和革命描述历史,而是借助服装式样和椰子鸡的烹调方式感叹世事。这样,一些长篇小说游离出历史叙述的传统框架,另一些长篇小说甚至游离出历史叙述的传统视野。这可能暗示了某种不同寻常的
16、历史理解。或许,王安忆的长恨歌即是一个例证,除了王安忆个人的兴趣转移,人们还有理由从一个更大的范围予以考察:当今的文化语境之中,昔日的帝王和英雄隐没了,宏大的叙述正在分解,种种闲言碎语登堂入室,女性和城市走向现实的前台这一切难道不是在召唤一个深刻的解释吗?(选自南帆城市的肖像读王安忆长恨歌 ,小说评论1998 年第 1期)3学者评长恨歌有评论者认为“王琦瑶这样一个人物的创造,或是以她为上海的历史命运的写照,这是一个非常艰难的使命” ,王安忆以日常生活的层面来完成这一使命却使她与上海有了同构的性质:王琦瑶就是上海,上海的历史就是由“王琦瑶”们创造的。王琦瑶和上海一样,历经数劫依然百折不挠、生机盎
17、然。作者把对这个城市的历史、文化,包括语言、上海人的世界- 7 -观等的潜心关注都化成了长恨歌中王琦瑶美丽、单纯、不幸的一生。 “人是无所谓有什么本性的,他唯独只有一部历史。 ”作者把一些读者关注政治、关注大时代风云、关注社会变革的审美趣味收拢来,引向对一个置身于大时代之外,但命运又不免受大时代变动影响,用大时代的边角料锲而不舍裁剪自己人生的一个女人命运的关注。(选自陈佳佳长恨歌 “日常”历史观的解读)传奇的人生,时代的挽歌王琦瑶王琦瑶,一个美丽的上海女人,虽非红颜薄命,也属命途多舛。17岁的王琦瑶是一个“典型的上海弄堂的女儿” ,算不上倾国倾城,但也自有一番“沪上淑媛”的风采。一次偶然的机会
18、她被邀请去电影片场试镜,从此埋下了一个不甘平凡的种子。试镜失败,照片却大获成功,参加上海小姐比赛获得季军,被国民党权贵李主任包养,一切都来得太快,快到她来不及去想抛弃了真心实意的程先生是不是正确,来不及考虑拥抱繁华会有哪些后果。李主任飞机失事,王琦瑶一下子失去了依靠,不得已到邬桥避乱。然而纵使与乡下男孩阿二有一段纯洁的感情,她又怎能甘心终老于这个世界的边缘?她终究要回到中心上海。阿二因为觉得配不上她,孤身去上海之后,她也选择了归去,那才是她心中的归宿。王琦瑶静静地回到上海,以给人打针为生。她低调地生活,因着过去的龃龉而不敢抱太大希望,可她无法甘于寂寞。“文化大革命”的十年是空白的,我们不知道发
19、生了些什么,只知道十年过去,王琦瑶带着 1 5岁的女儿薇薇,以一个成熟的母亲的形象出现。表面上看,时代已经不属于她了,但事实上,正是她这样的女人显示着上海的底蕴。她风韵犹存,然而是收敛着的,需要耐心品味的。王安忆用一针一线的细腻语言,绣出了这繁华大上海的角落里,一个女人丰富而孤独的一生。痴情型男性小人物程先生小说中描写程先生的爱是含蓄的又是无怨无悔的。他独具慧眼地发现了王琦瑶的美,并一往情深地爱上了王琦瑶,而这时王琦瑶又以从不承诺自我保护的防线,把程先生唬得团团转。王琦瑶是个很实际的上海女性,她所倾慕的是李主任那样具有开拓新天地的实力和能力的大人物,而程先生却是个小人物。为了心中的情结,他居然
20、终生没娶,而王琦瑶却只是感激他的恩和义,并没有接受他的情。程先生一直寻求的是真爱,当他最后明白王琦瑶对他的不是真情,人在咫尺,心在天涯,他的心也死了。他用一辈子去等待王琦瑶的真爱,结果却是一场空。- 8 -(时间:40 分钟 满分:66 分)一、基础巩固(12 分,每小题 3分)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苗族青年男女“对竹当歌”的内容大多以竹子作比喻,歌词美轮美奂,生动得令人拍案叫绝。 B年逾花甲的前任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谈起论语来如数家珍,其深厚的中华文化功底,让在场嘉宾不禁暗暗称道。C吉发搬家公司秉持顾客第一、服务保证的经营理念,提供搬家、搬迁、货运、跑腿、快递、空调移
21、机等周到快捷的服务,在众多搬家公司中脱颖而出。D德国科隆古乐协奏团是当今世界炙手可热的古乐团之一,他们发掘出大量鲜为人知的音乐珍品,让乐迷大饱耳福。解析:A 项,美轮美奂:形容新屋高大美观,也形容装饰、布置等美好漂亮。使用对象不当。B 项,如数家珍:像数家藏珍宝那样清楚,比喻对所讲事物十分熟悉。使用正确。C项,脱颖而出:比喻人的才干在适当的时机迅速地显现出来。使用对象不当。D 项,炙手可热:比喻权势大,气焰盛,使人不敢接近。望文生义。答案:B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一旦离开人民,文艺就会变成无根的浮萍、无魂的躯壳,能不能创作出优秀作品,取决于要为人民书写
22、、为人民抒情。B通过加强城市大气环境质量的检测以及提高监测信息的透明度,既可以提高全社会对大气污染问题的关注度,也可以减少或避免大气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C农民工参加医保的方式有“在城镇有正式劳动合同的农民工,参加城镇职工医保;流动性较强的农民工,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这两种参保途径。D我国到 2020年将基本建立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相适应的以人为本、规范有序的新型户籍制度,努力实现 1亿左右农业转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镇落户的目标。解析:A 项,两面对一面,可将“取决于要为”改为“取决于能不能为” 。B 项,主语残缺,可删除“通过” 。C 项,句式杂糅, “农民工有这两种参保途径”和“农民工
23、参加医保的方式有这两种”两种句式杂糅,可删除“参保途径” 。答案:D3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A你寄来的大作我已拜读,对文中个别的字句我冒昧地作了雅正,谨供参考。B刘老师快要退休了,却仍在为培养学生而略尽绵薄,其高尚师德让人敬仰。- 9 -C我们诚挚地邀请著名民俗专家莅临会议,指导我社民俗文化活动的开展。D值此中秋佳节,令女出阁之庆,聊备薄酒,以飨众亲朋好友。解析:A 项, “雅正”是敬辞,一般用于请对方对自己的诗文书画加以指教。此处不得体。B项, “略尽绵薄”是谦辞,用在别人身上不得体。D 项, “令” ,敬辞,称对方;且没有“令女”这一说法。答案:C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
24、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我们沿着木板小路继续向上,终于到达了首座山顶,发现路边密丛丛的乔木灌木忽然变成了竹子。_,_,_,_,_,_。有人兴奋地扑进竹林里,只露出一张灿烂的笑脸,把人性本来的天真融进了大自然之中。却茂密得伸不进一只脚去 那一望无际的竹林只有半人高 犹如一片墨绿的海洋 清风吹来便绿绿地抖动起来 从山顶一直铺到山下 又如一幅嫩绿无边的锦缎A BC D解析:这是一个描写性语段,描写的中心是路边的竹林。在备选的 6句话中, “犹如”句与“又如”句是比喻句,表明在前,衔接紧密。据此可以排除 A、D。这两个比喻的本体为“那一望无际的竹林” ,这表明在之前,据此可以排除 C。将 B的语
25、序代入原文,就可以验证该答案的正确。答案:B二、阅读鉴赏(44 分)(一)课内阅读(19 分)阅读从“不过,天黑却将这些遮住了”至“转眼间不走也要走” ,完成后面的题目。5 “这是火炉边最温情脉脉的时刻,所有的欲望全化为一个相偎相依的需求,别的都不去管它了。哪怕天塌地陷,又能怎么样呢?昨天的事不想了,明天的事也不想了,想又有什么用呢?”试分析这几句话在文中的含意。(4 分)答:_答案:他们眼中只有自己低俗的人生享受,全然与社会隔绝,只顾今朝,不顾将来。自己的时代已经过去,却融不进新社会,仍要在自己的小圈子里固守着自己的生活氛围。6为什么他们说的那些“说过就忘” ,而且还认为“这才是心声呢”?
26、(5 分)答:_答案:他们说的都是与一些香甜的食物有关的话题,而这是一些无聊的话题,才说过就忘。把无聊的话看作心声,只因他们是无聊者。- 10 -7分析一下这些谈话者的精神境界。(5 分)答:_答案:这些人不关心时代的风雨,只关注自己的生活,无价值的吃、玩、闲话组成了他们生活的全部。8有人认为这一段情节琐碎而且重复,应精简,谈谈你的看法。(5 分)答:_答案:“琐碎而且重复” ,是王琦瑶“螺丝壳”里“精雕细作的人生”的特质。不这样写,就表现不出这种人生的特质。(二)课外阅读(25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洗 澡王安忆行李房前的马路上没有一棵树,太阳就这样直晒下来。他已经将八大包书捆
27、上了自行车,自行车再也动不了了。那小伙子早已注意他了,很有信心地骑在他的黄鱼车上。他徒劳地推了推车,车却要倒,扶也扶不住。小伙子朝前骑了半步,又朝后退了半步,然后说:“师傅要去哪里?”他看了那人一眼停了一下,才说:“静安寺。 ”小伙子就说:“十五块钱。 ”他说:“十块钱。 ”小伙子又说:“十二块钱。 ”他要再争,这时候,知了忽然鸣了起来,马路对面原来有一株树,树影团团的。他泄了气似的,浑身没劲。小伙子越下黄鱼车,三五下解开了绳子,将书两包两包地搬上了黄鱼车。然后,他们就上路了。路上,小伙子问他:“你家住在静安寺?”他说:“是。 ”小伙子又问:“你家有浴缸吗?”他警觉起来,心想这人是不是要在他家
28、洗澡?便含含糊糊地说:“嗯。 ”小伙子接着问:“你是在哪里上班?” “机关。 ”“那你们单位里有浴缸吗?”小伙子再问。他说:“有是有,不过”他也想含糊过去,可是小伙子看着他,等待下文,他只得说下去:“不过,那浴缸基本没人洗,太大了,需要很多热水。 ”路两边的树很稀疏,太阳烤着他俩的背,他俩的汗衫都湿了,从货站到静安寺,几乎斜穿了整个上海。他很渴,可是心想:如果要喝汽水,要不要给他买呢?想到这里,就打消了念头。小伙子又问道:“你每天在家还是在单位洗澡呢?”他先说“在家” ,可一想这人也许是想在他家洗澡,就改口说“单位” 。这时又想起自己刚说过单位浴缸没人用,就又补了句:“看情况而定。 ”那人接着
29、问:“你家的浴缸是大还是小?”他不得已地说:“很小。 ”“怎- 11 -样小?” “像我这样的人坐在里面要蜷着腿。 ”“那你就要把水放满,泡在里面;或者就站在里面,用脸盆盛水往身上泼,反倒比较省水。 ”“是的。 ”他答应道,心里却动了一下,望了一眼那人汗淋淋的身子,想:其实让他洗个澡也没什么,可是想到女人说过“厨房可以合用,洗澡间却不能合用”的一些道理,就再没想下去。这时已到了市区,两边的梧桐树高大而茂密,知了懒洋洋地叫着。风吹在热汗淋淋的身上,很凉爽。他渴得非常厉害,他已经决定去买两瓶汽水,他一瓶,那人一瓶。可是路边却没有冷饮店。“我兄弟厂里,天天有洗澡。 ”小伙子告诉他。他想问问小伙子有没
30、有工作,有的话是在哪里。可他懒得说话,正午的太阳将他烤干了。望了望眼前明晃晃的一条马路,他不知到了哪里。他想,买两瓶汽水是刻不容缓了。那人也想是渴了,不再多话,只是埋头蹬车,车链条吱吱地响。他们默默骑了一段。他终于看见了一家冷饮店,冰箱轰隆隆地开着。他看到冷饮店,便认出了路,知道不远了,就想:忍一忍吧,很快到家了。为了鼓舞那人,他说:“快到了,再过一条马路,就有条弄堂,穿过去就是。 ”小伙子振作了一下,然后说:“这样的天气,你一般洗冷水澡还是热水澡?”他支支吾吾的,小伙子又说:“冷水澡洗的时候舒服,热水澡洗过以后舒服。不过,我一般洗冷水澡就行了。 ”他心里一跳,心想这人真要在他家洗澡了,洗就洗
31、吧,然而女人关于浴缸文明的教导又响起在耳边,就没搭话。到家了,小伙子帮他把书搬上二楼。他付了钱,又从冰箱里倒了自制的橘子水给小伙子喝。小伙子很好奇地打量他的房间,这是两间一套的新公房,然后说:“你洗澡好了,我喝了汽水就走。 ”这一会,他差一点要说“你洗个澡吧” ,可最终还是把话咽了回去。那人坐了一会,喝完了橘子水,又问了些关于他家和单位的问题,就起身告辞了,出门后说:“你可以洗澡了。 ”(有删改)9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 分)( )A骑黄鱼车的小伙子虽然早已发现了生意,但他骑车迎上前时,却又后退了半步,表明他较有礼貌,也有些害羞。B文中使用的“黄鱼车” “弄堂”等字
32、眼所体现出来的地域色彩,有助于读者理解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C如果“女人”没说过浴缸文明的那些道理,小说的主人公他就不会为是否让那小伙子洗澡如此犹豫。D大量的人物对话和细致的心理描写,呈现出主人公曲折微妙、复杂多变的内心活动,这是本文最突出的手法。E本文以写实的笔法,在貌似琐碎的叙述中,塑造了两个不同身份的人物形象,传达了作者褒贬分明的思想感情。解析:A 项,骑黄鱼车的小伙子骑车迎上前,是希望主人公他主动招呼用车;后退半步是因为他没有主动招呼,只好自己揽生意。这些都表明了小伙子的矛盾心理。C 项,分析有- 12 -些牵强附会。他为是否让那小伙子洗澡如此犹豫主要是因为对小伙子有戒备心理。不
33、过,从上海的小市民文化角度考虑,即便“女人”没说过浴缸文明的那些道理,小说的主人公他也有极大可能会为是否让那小伙子洗澡如此犹豫,这是由其性格决定的。E 项,作者对两个人物没作明显的褒贬,意在揭示一种市民习性和地域文化。答案:答 D给 3分,答 B给 2分,答 C给 1分,答 A、E 不给分。10小说主人公他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6 分)答:_答案:精明,节俭,有些小气甚至吝啬:敏感,细腻,谨慎,多虑;心地较为善良,通情达理。11小说多次写到“太阳” “树”和“知了”等,这样写有哪些作用?请概括说明。(6分)答:_答案:交待故事发生的时间,突出季节特征;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理;使情节
34、的发生和发展更加合理。12 “洗澡”作为这篇小说构思的关键,有主题思想、结构艺术、象征意蕴等多方面的考虑。请选择一个方面,结合全文,陈述你的观点并作分析。(8 分)答:_答案:(观点一)使小说的主题思想深刻、丰厚。取材于“洗澡”这样的日常小事,表现当代市民的凡俗人生;透过“洗澡”引发的故事,体现作者对社会和人际关系变化的敏感和思考;“洗澡”触发了人物深层的心理波澜,深入揭示了人性的微妙和复杂,表现了作者对某种地域的、典型的人物形象的理解和审视。(观点二)使小说的结构艺术精巧、高明。以“洗澡”作为全文的结构线索,似拙实巧,俗中见雅,以小见大;用“洗澡”穿针引线,使小说的两个人物不同的言路和思路联
35、系自然,转换自如;以“洗澡”作结,画龙点睛,一语双关,平中见奇,含蓄而有余味。(观点三)使小说的象征意蕴含蓄、多元。以“洗澡”为纽带,通过对人物言行与心理错位冷静而有控制的叙述,使象征手法深藏不露,结尾一语双关,画龙点睛;小说人物都没有姓名,有助于启发读者体悟“洗澡”的象征性;象征意蕴立体多元, “洗澡”内含的反思层次丰富,针对面广。(不求面面俱到,只要能够就以上任何一种观点或其他观点进行探究,即可根据观点是- 13 -否明确、论述是否合理酌情给分)三、语言表达(10 分)13王安忆的长恨歌虚构了一个美丽、善良而又柔弱的女性不幸的一生和悲剧的命运。从道理上讲,没有痛苦的人生是不存在的。请仿照下
36、面的句子,从“人生不如意”的角度再写两个句子。(4 分)如果说人生是一首优美的乐曲,那么痛苦则是一个不可缺少的音符;_;_。答案:(示例)如果说人生是一望无际的大海,那么挫折则是一朵骤然翻起的浪花 如果说人生是湛蓝的天空,那么失意则是天际一朵飘浮的白云14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5个字。(6 分)作为一个作家,提及阅读与写作的关系,毕飞宇说,作家的写作不是盲目的,写作一定有它的指向,这个指向无非是两个方面,第一个就是理性诉求,第二个就是_。所谓写作,就是向自己心中的那个美学标准靠近的一个过程。没有一个母亲能把自己的美学标准遗
37、传给自己的子女,_。美学标准怎么建立?写是建立不了的,只能是通过读,从五六岁读唐诗开始,到中学、到大学,通过无穷多的作家作品,_。毕飞宇举例说,比如一个人如果脑子里面有一百部长篇小说,他一定会建立起一个经典小说的标准。解析:处,上文介绍写作的指向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理性诉求” ,下文主要讲美学标准的建立,可知此处应填“美学标准” 。处,上文说母亲不能将美学标准遗传给孩子,下文说“只能是通过读” ,因此,此处应填类似于“必须是这个人自己去建立”的内容。处,上文说“从五六岁读唐诗开始,到中学、到大学,通过无穷多的作家作品” ,可见美学标准的建立需要一个过程,故此处应填类似于“在心中逐步建立起个人的美学标准”的内容。答案:美学标准 必须是这个人自己去建立 在心中逐步建立起个人的美学标准- 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