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语言学知识点梳理.pdf

上传人:dealItalian200 文档编号:1269087 上传时间:2019-09-07 格式:PDF 页数:24 大小:660.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化语言学知识点梳理.pdf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文化语言学知识点梳理.pdf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文化语言学知识点梳理.pdf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文化语言学知识点梳理.pdf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文化语言学知识点梳理.pdf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文化语言学 重点: 1.“文”的本义 2.物质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 3.文化的特点中的“历史性、群体性、影响性” 4.语言与符号 5.语言与言语 6.语文观 7.正偏离负偏离 8.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9.思维和思想 10.语言和思维的联系与区别 11.言语沟通与非言语沟通的联系 12.言语禁忌中的焦虑和恐惧心理 【文化的含义】 1、文化的词源:“ 文化 ” 一词起源于拉丁文的动词 “ Colere” ,意思是耕作土地,后引申为培养一个人的兴趣、精神和智能 , 是人的人格及其生态状况的反映。 2、文化的英文对译词:“ 文化 ” 一词 在现代汉语 中 是一个多义词。作为英语的对译词,有时相当于

2、cultre(文化),有时相当于 civilization(文明),有时相当于 education(教育)literacy(读写能力)。 3、文化的古汉意义:(可能是分析) 在古代汉语 中 ,“ 文化 ”的“ 文 ”, 易系辞下:“物相杂,故曰文。” 其本义指各色交错的纹理。 礼记乐记:“五色成文而不乱。” 说文解字:“文,错画也,象交叉。”在此基础上,“文”又有若干引申义: 其一,包括语言文字 在 内的各种象征符号,进而具体化为文物典籍、礼乐制度。 尚书 序所载伏曦画八卦,造书契,“由是文籍生焉。” 论语子罕所载孔子说“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 其二,由伦理之说导出 “ 彩画 ”“ 装饰 ”

3、“ 人为修养 ” 之义,与 “ 质 ”“ 实 ”相 对 。 尚书舜典疏曰“经纬天地曰文。” 论语雍也云“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其三,在前两层意义之上,导出 “ 美 ”“ 善 ”“ 德行 ” 之义 。 礼记乐记谓“礼减两进,以进为文”,郑玄注“文犹美也,善也。” 尚书大禹谟所谓“文命敷于四海,祗承于帝。” 在古代汉语 中 ,“ 文化 ”的“ 化 ” ,本义为 “ 改易 ”“ 生成 ”“ 造化 ”。 庄子逍遥游:“化而为鸟,其名曰鹏。”易系辞下:“男女构精,万物化生。”黄帝内经 素问: “ 化不可代 , 时不可违。 ” 礼记中庸:“可以赞天地之化育。” “ 化 ” 指事物

4、形态或性质的改变,同时 “ 化 ” 又引申为 “ 教行迁善 ” 之义。 “ 文 ” 与 “ 化 ” 并联使用,较早见之于战国末年儒生编辑的 易贲卦象传:“(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这里的 “ 文 ” ,即从纹理之义演化而来。 “ 天文 ” ,即天道自然规律。 “ 人文 ” 指人伦社会规律, 即社会生活中人与 人之间纵横交织的关系,如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等构成复杂网络,具有纹理表象。 这段话是说,治国者须观察天文,以明了时序之变化,又须观察人文,使天下之人均能遵从文明礼仪,行为止其所当止。在这里,“人文”与“化成天下”紧密联系,

5、“以文教化”的思想已十分明确。 西汉以后, “ 文 ” 与 “ 化 ” 合成一个词 。 如 : 说苑指武:“圣人之治天下也,先文德而后武力。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 补之诗由仪“文化内辑,武功外悠。”文选李善注:“言以文化辑和于内,用武力加于外远也。” 这里的 “ 文化 ” , 或与天造地设的自然对举,或与无教化的 “ 质朴 ”“ 野蛮 ” 对举。 因此,在 古代 汉语中, “ 文化 ” 的本义就是 “ 以文教化 ” ,它表示对人性情的陶冶 、 品德的教养。在汉语中 “ 文化 ” 实际是 “ 人文教化 ” 的简称 , 前提是有 “ 人 ” 才有文化 ,“ 文 ”是基础和工具,

6、包括语言和文字 。“ 教化 ” 是 “文化” 这个词的 意义 重心 。 作为名词的 “ 教化 ” 是人 类 精神活动和物质活动的共同规范,作为动词的 “ 教化 ” 是共同规范产生、传承、传播 并 得到认同的过程和手段。 【总结】 词源 :耕作土地精神、兴趣和智能,是对人的人格、生态状况的反映 。 本义 :(上文最后一段) “以 文教化”对人兴趣的陶冶、品德的教养 “人文教化”的简称:前提是有人才有文化 文是基础和工具包括语言和文字 教化:意义重心: n.精神活动、物质活动 v.共同规范产生、传承、传播 推导出文化本义的过程: “文”本义:各色交错的纹理 引申义: 文物典籍、礼乐制度“文王既没,

7、文不在兹乎” 彩画、装饰、人文修养“文胜质则史,质胜文则野” 美、德、善行“文犹美也,善也” “化”本义:改易、生成、造化 引申义: 事物形态、性质的改变 教行迁善 “文”“化”并联:战国易“关乎天文,以查时变,关乎人文, 以化成天下” 天文:天道自然规律 人文:人伦社会规律 “文化”成为一词:西汉以后“文化不改,然后加诛” 【文化的实质性含义】 “ 文化 ” 的实质性含义是 “ 人化 ” 或 “ 人类化 ” ,是人类主体通过社会实践活动,适应、利用、改造自然界 的 客体而逐步实现自身价值观念的过程。这一过程的成果体现,既反映在自然面貌、形态、功能的不断改观,更反映在人类个体与群体素质(生理与

8、心理的、工艺与道德的、自律与律人的)的不断提高和完善。 由此可见,凡是超越本能的、人类有意识地作用于自然界和社会的一切活动及其结果,都属于文化;或者说, “ 自然的人 化 ”。 【文化的代表观点】 1、“ 文化 ”这一 概念是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 泰勒在 1871年提出的。泰勒原始文化一书 对“文化”的解释是: “一种复杂的总和,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一个人以社会一员的资格所获得的其他一切能力习惯。” 2、 梁启超在什么是文化中称 :“ 文化者,人类心能所开释出来之有价值的共业也 ”。 3、 现代汉语词典 对 文化的解释 是: ( 1) 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

9、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 ( 2) 考古学用语,指同一个历史时期的 不 以 分布地点为转移的遗迹、遗物的综合体。同样的工具、用具、制造技术等是同一种文化的特征,如仰韶文化、龙山文化。 ( 3) 运用文字的能力及一般知识:学习文化、文化水平 。 【 不同学科对文化 观 有不同的理解 】 ( 1) 从哲学角度解释文化 。 认为文化从本质上讲是哲学思想的表现形式。由于哲学的时代和地域性从而决定了文化的不同风格。一般来说,哲学思想的变革引起社会制度的变化,与之伴随的有对旧文化的镇压和新文化的兴起。 ( 2) 从存在主义的角度 看。 文化是对一个人或一群人的存在方式

10、的描述。人们存在于自然中,同时也存在于历史和时代中; 时间是一个人或一群人存在于自然中的重要平台;社会、国家和民族(家族)是一个人或一群人存在于历史和时代中的另一个重要平台;文化是指人们在这种存在过程中的言说或表述方式、交往或行为方式、意识或认知方式。文化不仅用于描述一群人的外在行为,文化特别包括作为个体的人的自我的心灵意识和感知方式。一个人在回到自己内心世界的时的一种自我的对话、观察的方式。 【广义和狭义的文化】 1、 广义的 “ 文化 ” 着眼于人类与一般动物、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本质区别,着眼于人类卓立于自然的独特的生存方式,其涵盖面非常广泛,所以又称作 “ 大文化 ” 。 2、 狭义的

11、“ 文化 ” 专注于精神创造活动及其结果,所以又被称作 “ 小文化 ” 。 【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 物质文化是文化的基础部分,指的是一种文化中的技术及其物质产品,如生产和交通工具、武器、日用器具、服饰、居室建筑、饮食和其他人类行为的产品等,是人类用以适应和改造环境的物资装备。 制度文化是文化的结构部分,是人类用以调节内部关系,以便更有效地协调行为去应对客观的组织手段,其内容包括所有制、管理机构、监督和制裁机构以及适应人际关系的行为模式等。 精神文化也可称为观念文化,是文化的意识形态部分,是人类认识客 观关系并进行自我完善和价值实现的知识手段,包括哲学、文学、艺术、道德、伦理、习俗、价

12、值观和宗教信仰等。 【 文化的特点 】 共有 性。 文化是共有的,它是一系列共有的概念、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它是使个人行为能力为集体所接受的共同标准。文化与社会是密切相关的,没有社会就不会有文化,但是也存在没有文化的社会。在同一社会内部,文化也具有不一致性。例如,在任何社会中,男性的文化和女性的文化就有不同。此外,不同的年龄、职业、阶级等之间也存在着亚文化的差异。 学习 得来的。 文化是学习得来的,而不是通过遗传而天生具有的。生理的满足方 式是由文化决定的,每种文化决定这些需求如何得到满足。从这一角度看,非人的灵长目动物也有各种文化行为的能力,但是这些文化行为只是单向的文化表现如吃白蚁的方式警戒

13、的呼喊声等。这和人类社会中庞大复杂的文化象征体系相比较仅显得有些微不足道。 象征 。 文化的基础是象征 , 其中最重要的是语言和文字,但也包含其他表现方式如图像(如图腾旗帜 )肢体动作 (如握手吐舌 )行为解读 (送礼 )等我们几乎可以说整个文化体系是透过庞大无比的象征体系深植在人类的思维之中而人们也透过这套象征符号体系理解解读呈现在眼前的中种种事物。因此如何解读各种象 征在该文化的实质意义便成为人类学和语言学等社会学科诠释人类心智的重要方式之一 。 一体化 。 文化作为相互关系的整体而呈现出一体化的趋势。文化体现在一个人如何对待自己,如何对待他人,如何对待自己所处的自然环境。在一个文化厚实的

14、社会里,人懂得尊重自己 他不苟且,因为不苟且所以有品味;人懂得尊重别人 他不霸道,因为不霸道所以有道德;人懂得尊重自然 他不掠夺,因为不掠夺所以有永续的生命。 历史性 、 群体性 、 影响性 。 当代中国社会在使用 “ 文化 ” 概念时一般具有以下三个主要特性:( 1)历史性( 2)群体性( 3)影响性。 如 华夏文化、吴文化、饮食文化、服饰文化等。众所周知,北京的胡同记下了北京历史的变迁、时代的风貌,并蕴涵了浓郁的地方文化生活气息,是天然的北京民俗风情展览馆,烙下了北京市民的各种社会生活的印记,故由此而产生的“文化”含义,当然应同于“华夏文化”诸例。 社会化 、政治性。 文化促进了人类社会的

15、发展 。 文化的发展使人类能根据它的有利条件来改变环境以及改变自己的行为方式来适应改变了的环境条件 , 在产生文化以前 , 人类只能通过生物进化来适应环境的变化 , 文化使人的适应过程加快了许多 。例 :当一种猎物灭绝后 ,猎手猎另一种动物的战术又 会产生。文化促进了人体生物进化。例 :人脑越来越发达,人手越来越灵活。文化本身成为人类环境中的一种力量 ,它无论是范围上,影响上都变得和环境一样重要 ,而且自己也处于动态进化过程中。在游牧 定居 小城镇 城市 国家 全球化经济这一发展历史中,文化贯穿其中:衣服,房屋,工具,商品,技术。 从社会形态和历史演变来看,文化是统治者用来降服被统治 者的工具

16、。 有 时 政治 借助于文化, 有时 文化 =政治 ,如文化大革命。文革语汇、文革表达。 中国传统文化的起源于周易 , 易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之大成者 ,可以 说中国的传统文化就是一个易 字 。你 可以把知识理解为文化 , 但文化包括的层面要广一些 , 中国自古代到近代什么会有焚书坑儒,文化 大 革命 ? 其实就是政治权利和斗争的体现,毁掉一种文化 , 建立新的文化 , 没有政治的斗争就没有文化发展和演变,政治和文化是一对孪生兄弟 。 超自然性、符号性、整合性、可变性、民族性、区域性。 超自然性: 文化是人类独创的,是人类生活和存在的一种特有方式。文化和人类是同生共长的东西,人类的祖先在使自己脱离

17、动物界而建立为人类社会的过程中创造了文化,才使自己终于成为超越于动物的人。文化性是人类的根本属性。文化是人性的体现而非人的动物性 的体现。正因为人的根本属性石文化性,认得生活和行为的一切方面无不带上或终于带上文化的印记。总之,认得文化性和文化的人性是具有本体论性质的命题,而文化的人性也就是他的超自然性。 符号性: 任何文化都表现为一些象征符号或符号系统。也表现为人在创造和使用这些符号过程中的思维和行为的方式。符号化的思维和符号化的行为是人类生活中最富裕代表性的特征,并且人类文化的全部发展都依赖于这些条件。人类创造文化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发明和运用符号的过程。在人类的符号创造中国,人类不断把对世

18、界的认识、对事物和现象的意义和价值的理解赋予 一定的具体可感的形式或行为方式产生一定的象征意义,构成文化符号,成为人们在生存生活中必须遵循的习俗或法则。于是人们就生活在这些习俗或法则的规范之中,生活在自己创造出的充满文化符号的世界之中,一方面承受着文化的制约,同时你有通过对文化之约的承受而体现其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整合性: 文化是一个又多方要素综合而成的复杂的整体,是一定区域内的一定文化群体(通常表现为民族)为满足生存需要而创造的一整套生活、思想、行为的模式。在这个整体模式中,各组成要素相互补充、相互融合、相互渗透,共同发挥塑造民族特征和民族精神的功能。同时整个民族文化又有一个或少数几个有价值

19、选择结果为出发点的“文化内核”,真养的文化内核无所不在地渗入该民弥足的多有文化细胞之中发挥着整合文化的潜在作用,从而使整个文化产生一种保守型、内聚性、排异性和对外来文化要素的同化力。文化的整合性是一种文化得以自我完善和形成独特面的动力。他可以保证文化在随着时间流程的变迁中在一定限度内维持稳定的秩序。 可变性: 文化的整合性并不能保证文化在历史的长河中经久不变。 既然文化是一种为了满足人类生存 生活需要而采取的手段,那么当生存生活条件有了变化,作为观念形态 的文化必然要发生变化 。这是文化变化的内在原因或根本原因。从文化的外部而言,文化传播、文化碰撞可能造成这种文化内部要素和结构的量的变化,也可

20、以促使这种文化发生质的变化,长生进化、退化、没落、充足或转移等结果。 民族性和区域性: 文化不可能凭空产生和存在,必须植根于人类神会,而且人类社会总是一向对集中聚居并有共同生活历史的民族为区分单位的,因此,一定的文化总是在一定民族的机体上生长起来的,民族群体是民族文化的土壤和载体,文化的疆界通常总是和民族的疆界相一致,民族的特征除了体质特征之外就是文化的特征,所谓民族性主要也是指文化上的特性。 而当一个人口中众多的民族分不在广大的地域上时,在文化的各个层次的细节上保持完全一致的性势必不可能,于是民族文化在地域性渐变基础上往往形成一些互有差异的次文化,形成大文化传统下具有各自特色的小传统。小传统

21、具有地域性,是大传统的组成部分,同时又受着大传统的支配和统摄。于是在民族文化的大范围内常有区域性文化同时并存。 文化的区域性与民族性并不抵触,区域性不仅不会苏海民族文化的内在一致性,相反还能丰富民族性的内涵。 【 文化学的提出 】 我国提出 “ 文化学 ” 一词的,以李大钊为最早 。他在 1924年史学要论 : 历史学的系统 一书中指出 , 最广义的历史学有三大系统:普通历史学、特殊历史学和历史哲学。特殊历史学又分理论与纪述两部分。理论之部,指政治学、经济学、法理学、伦理学(道德学)、宗教学、文学、哲学、美学、教育学等的综合,当称作人文学或文化学。此处所谓 “ 文化学 ”与我们现在理解的文化学

22、还不一样,但其首议之功不可没。 【 语言与民族 】 我国有 56 个民族,是不是有 56 种语言?查查语言调查的结果,有的说 73 种,有的说不到 80 种,反正不是 56种。除了汉族之外,我国有 55 个少数民族,约占全国人口总数的8%,分布在占全国总面积 50-60%的土 地上 , 除 了 回族、满族已全部转用汉语外,其他 53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有些民族内部不同支系还使用着不同的语言 。 全国 73 种语言分别属于汉藏语系、阿尔泰语系、南岛语系、南亚语系和印欧语系 这 五个语系。 【 语言与符号 】 我们习惯上讲的语言,是指民族语言或自然语言。 相对于无声语言而言,民族语言又称为有声语

23、言。相对于人工语言而言,民族语言又称为自然语言。 在语言产生之初,语音和语义的结合是任意的。语言具有任意性的特点。 语言形成以后,语音和语义的结合是约定俗成的。约定俗成的语言用于社会交际,就具有了社会性的特点。 语言 是 语音和语义相结合的符号规则系统, 是 语音和语义的结合体。语素、词、词组、句子、句群这五级语言单位,就是语言学家从语言这张纸上剪裁出来的由小到大的单位,它们始终是语音和语义相结合在一起的。 符号分类 世界上的符号大体上分为四类: 视觉符号 ,如红绿灯、文字; 听觉符号 ,如语言、军号; 触觉符号 ,如盲文; 嗅觉符号 ,如气味。 语言是一种符号,属于听觉符号。 语言是由各种规

24、则组成的符号系统。语言的内部有语音、词汇、语义、语法四个要素,这四个内部要素有各自的规则,如语音规则、词汇规则、语义规则、语法规则,这些规则组成 了语言的符号系统。 符号学分类 美国逻辑学家莫里斯在 1938 年出版了符号理论基础一书。 莫里斯 的符号理论,把符号学分为三个部分: 语形学 ,研究符号与符号之间的关系; 语义学 ,研究符号与所指之间的关系; 语用学 ,研究符号与使用者之间的关系。 语用学分类 孙汝建把语用学研究的内容分为小语用、中语用、大语用。 小语用 :被国内语法学界看着是与句法有关的语用问题。包括与句法有关的主题、述题、焦点、表达重心、语气和口气、评议以及与语用有关的句式变化

25、、语序变化等问题。 中语用 :包括言语行为、语境、指示、预设、语用含 义、会话含义、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话语结构等。这是目前国内语用学界基本公认的语用学研究对象。 大语用 :莱文森( 1983)把大语用称为广义语用学。包括社会语言学、心理语言学、神经语言学等许多学科或分支下的内容。 【 语言与文字 】 文字是由字形、字音、字义组成的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系统。 语言和文字有联系也有区别: 1、 语言属于听觉符号,文字属于视觉符号; 2、 语言是第一性的,文字是第二性的,即语言产生在先,文字产生在后; 3、 语言是用来记录思想的,文字是用来记录语言的,因此,语言是思想的符号,文字是语言的符号,也 可

26、以说,文字是思想的符号; 4、 一个民族一般都有自己的语言,但不一定有自己的文字。 【 语言与语体 】 “有人把口语看作是说出来的言语,把书面语 看作 是写出来的言语,这种说法不对,为什么?” 答: 口语与书面语是两种不同的语体。 口头语体是“面谈”交际情景下形成的,它又可以分为谈话语体和讲演语体。谈话语体是人们日常相互交谈的一种语体,讲演语体是个人独自讲话的一种语体。 口头语体的特点是 : 使用活在人们口头上的词语,包括方言词、俚俗词、歇后语、谚语等。词语丰富多彩,通俗易懂。在句法上,以短句、不完全句最为常见,较少使 用关联词语,结构层次明显,易于理解。在修辞格上,多用比喻、夸张、反问、设问

27、等修辞方法。句子与句子之间往往具有跳跃性。充分利用语音、词汇、语法系统中的种种表情成分作为表达的辅助手段。具有广泛性、生动性、多变性、简略性的特点。口头语体中的谈话语体与讲演语体也有差别:谈话语体由于是相互交谈,因此对语境的依赖性较强,多用省略。在语音上往往夹有非语言成分,音素允许有脱落现象。讲演语体由于是个人讲话,对语境的依赖不强。在语音上,要求清晰而标准。 书面语体的特点是: 书面语体是适应交际的需要,在口头语的基础上经过加工而形 成的。它较多使用书面化的词语,包括古语词、成语、外来词、专门术语等。在句法上,较多地使用长句、完整句和关联词语。在语音上,要尽可能避免非语言成分。具有体系化、严

28、密性的特点。 口头语体和书面语体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口头语体和书面语体的联系表现在:书面语体是在口头语体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某些语言材料的运用上往往有交叉现象。例如口头语体用短句,书面语体也并不都用长句;某些科学术语常见于科技语体,也常见于从事该专业的人的口头上。 口头语体和书面语体的区别是:书面语体对所有语言材料加工的程度比口头语深,力求规范,排 斥多余部分和不必要的重复部分。 【语言与言语】 言语是对语言规则的具体运用。如果说语言是象棋的棋谱,那么,言语就是运用棋谱下象棋。 言语包括言语活动、言语作品、言语能力。 言语活动又称言语过程。 我对小张说:“你好”。小张听到了,没有回答。这个交

29、际过程包括五个阶段:想说 说出 传播 接受 理解。 在这五个阶段中,下列五个因素分别起作用:心理 生理 物理 生理 心理。即,想说阶段是心理因素起作用,说出阶段是生理因素起作用,传播阶段是物理因素起作用,接受阶段是生理因素起作用,理解阶段是心理因素 起作用。 用言语链可以描述为:想说(心理) 说出(生理) 传播(物理) 接受(生理) 理解(心理)。研究言语活动或言语过程,就需要涉及心理学、生理学、物理学的相关知识。 言语作品就是说出来或写出来的话语和篇章。话语是口头言语作品,篇章是书面言语作品。 言语能力是听、说、读、写、译的能力。听、说用的是口头语言,读、写使用的是书面语言;说、写属于表达,

30、听、读属于接受;译有口译、笔译、互译。互译分为母语与外语的互译、母语中的文白互译。 汉语是我们的第二母亲,我们每天都要运用汉语进行口语交际。据研究:每 人每天平均要用 10 11分钟的时间来讲话,平均每句话占 2.5 秒左右。正常的语速是每分钟 230个音节。从前的新闻播音速度,一般为每分钟 180个音节左右。现在的新闻播音速度大大加快,一般为每分钟 230 250 个音节,这是现代生活节奏加快的缘故。正常语速与年龄、性别有关,青年女性的语速往往较快。正常语速也与个人说话的习惯有关,教师讲课,有的每分钟150个音节左右,有的每分钟 240个音节左右。正常人讲话,有 95% 99%的话语是合法的

31、,只有 1% 5%的话语是不合法的。不合法的话语与三种人关系最密切:小孩子、语言艺术 家、语法学家。 【 人与人交际:口语交际的四种类型及其特点 】 口语交际有四种基本类型: 一是说话人的内向交流,即内心的“主我”与“客我”的交流;二是人际交流,即个体与个体之间的交流;三是群体交流,即群体内部成员之间及群体与群体之间的交流;四是大众传播,借助广播电视进行的口语交流。 口语交际的四个特点: 一是人数越来越多;二是信息的个性越来越不明显;三是表达者和接受者在距离和感情上越来越疏远;四是组织系统和传播技术越来越复杂。 【 语境 】 语境就是运用语言的环境,又叫言语环境。 语境可以分为大语境和小语境。

32、 大语 境包括语言运用的时代、社会、文化三大背景。 小语境包括语言运用的时间、地点、场合、交际双方、话题、具体情景。 语境还可以分为主观语境和客观语境,主观语境是指交际双方,也就是表达者和接受者。客观语境是指语言运用的时代、社会、文化背景,以及语言运用的具体时间、地点、场合、话题、情景。 【语文】 什么是语文: 人们先后提出了五种语文观: 第一,语文是语言、文学; 第二、语文是语言、文字; 第三,语文是语言、文章; 第四、语文是语言、文化; 第五、语文就是语言。 我们提出的第六种语文观是:语文就是语言和言语。 语文包 括语言和言语,这就是我们所提出的第六种语文观。 主要支撑观点是: 1语文教育

33、的内容包括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 语文知识包括语言知识和文字知识。 语言知识 语音、词汇、语义、语法等语言的内部要素。 文字知识 字形、字音、字义组成的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系统。 语文能力包括言语作品和言语能力。 言语作品 话语、篇章的表达与接受训练。 言语能力 听、说、读、写、译能力的培养。 2语文教育不应忽视以下隐含着的内容 语文教育还包括以下隐含着的内容:言语活动以及言语活动赖以进行的语境知识,言语活动涉及到的生理、物理 、心理因素,大语境中涉及到的时代、社会、文化因素,小语境中的具体时间、地点、场合、交际双方、话题、情景等因素。 3语文的学科性质不在同一个平面上 关于语文的学科性质,人们先后

34、提出过语文具有工具性、人文性、实践性、思想性(载道论)、科学性、民族性、综合性等,语文课程的性质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元的。这些性质不在同一个平面上,有层次、有侧重。语言和文字主要体现了工具性,也体现了的基础性、民族性、科学性;言语活动、言语作品、言语能力主要体现人文性;说和写的训练,话语、篇章的表达(说和写)与接受(阅读理解)训练,听、 说、读、写、译能力的培养,主要体现人文性,也体现了语言运用的实践性、言语作品的思想性和民族性、各种训练的综合性和科学性。 4语文课程的主导性质应该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如果说工具性体现的是功能本位的话,人文性就是体现的人本位, 语文课程标准体现了工具性和人文性

35、的统一,也就是体现了功能本位和人本位的统一。这反映了语文观从工具本位走向人本位的发展趋势。工具本位的语文教学已经有了很好的基础,但是它重知识轻能力。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人本位语文教学的本质就是要重点探索运用语言的社会人与语言工具之间的关系,这是新 旧语文观本质的不同。 5现代 语文观 对 人本位 的重视, 顺应了语言学发展的趋势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可是打开语言学的著作,只见语言工具而人们不见了。现代 语言 学 不只是研究语言符号本身,语言和使用者的关系 已经 成为研究的主线。 现代 语言学一方面 重视语言的社会性质、工具性质、文化性质、物理性质、生理性质等的研究, 另一方面 重视 “

36、 使用者 ” 所具有的各种属性 的研究 ,因为 “ 使用者 ” 是社会的人,社会的人所具有的各种 “ 人学 ” 特性肯定会影响到语用。语言被人们使用,当然离不开具体的特定的语用环境 ,语用学就是要研究在特定情景中的特定 话语,特别是研究在不同的语言交际环境下如何理解语言和运用语言。它从表达者和接受者的角度,把人们使用语言的行为看作是受社会规约的行为。 现代 语文观 对 人本位 的重视, 顺应了语言学发展的趋势 ,语文教育应从现代 语言 学理论中吸取营养。 【语言与文化】 关系:语言是文化的传播工具 语言是文化的一种形式 【 正负偏离 】 言语是对语言的运用,言语必须符合语言结构规则,同时又允许

37、出现偏离,这种偏离有正负之分, 正偏离是言语创新,负偏离便是语病。言语创新是积极的,它是对语言结构规则的补充,语病是消极的,是规范对象 ,言语对语言规则的正负 偏离从本质上来讲是言语创新和语病之间的矛盾,以往对此类问题的研究只限于语法和修辞矛盾关系的研究,这与其说是语法和修辞的矛盾,还不如说是言语的正负偏离之间的矛盾。 【 偏离零度 】 “零度”是常规,就是一般的常规的规范的形式,中性的不带有任何修辞色彩的形式。偏离是指说话人对已有的、人们掌握的语言常规进行改变,从而打破接受者头脑中已建立起来的对常规型的一种期待。偏离有正负之分,文学作品中有许多非常规的句子,但这些非常规的句子是作者有意为之的

38、艺术佳句,艺术佳句是对语言的正偏离,语病存在于语言的负偏离中。考虑一个句子是 不是语病,当然有许多制约因素。 偏 离有正负偏离之分,正偏离是出于特殊的需要从而打破传统常规,赋予事物以新的文化内涵的变异;负偏离则是一种不规范的语言,是各种各样的语病,它同人们的现实、文化和心理相矛盾,是表达失误造成的不真实、不合常规或对传统文化的偏离。 【 中间状态 】 其实规范与不规范是相对而言的,他们处于变化之中,尤其是那些中间状态表现得更加明显,这种变化可用 以 表示: ACDEFB A 是规范的一端, B 是不规范的一端, C F处于变化之中,随着时间的推移,可能进入A系统,也有可能进入 B系统。我们确定

39、某些语言现 象是否规范时不能全从语言学家总结的规律或一般的逻辑事理去衡量,语言是动态的发展的,有发展就有变化,没有发展就会僵化,有许多变异可能代表语言发展的方向,不能一概否定;语言是客观的,不能用先验的“理想”去套;语言是复杂的,有些现象可能暂时解释不了,但不一定是错误的。新的现象的出现,往往是个别人或个别集团的人开始使用,最初肯定是不规范的。”我们在研究汉语规范化时应注意从动态的角度,以灵活的观点去观察,判定语言现象。要把“合语法的句子”与“可接受的句子”区别开来。“可接受的句子”是个语感问题,而“合语法的句子”是一 种理论推导的逻辑结果。 【 文化语言学研究特色 】 本土性 、 多样性 、

40、 传统性 、 时代性 、 实用性 、 温和性 1 本土性 与以往的语言学研究不同,中国文化语言学不是承袭与照搬,而是生于中国长于中国的语言理论。其兴起的内在元素,就注定了这种本土性。虽然文化语言学的产生有西方理论的渊源所在,却决非西方原装的 “ 舶来品 ” 。文化语言学的人文生态环境,研究旨趣,范围和方法,都具赋浓厚的本土特色。 从其产生看 ,本世纪初从马氏文通开始形成的中国现代语言学,丢失了一些本应继承的中国传统语言学的精华,而一头扎进西方语言学理论,尤其是结构主 义语言学的怀抱。而结构主义只注重描写语言的形式分析、分布分析、层次分析和分析语言内部结构的指导思想,隔断了语言学与其它人文学科的

41、联系,从而导致语言研究越来越疏离乃至隔绝于语言的人文属性。西方语言学,是建立在与汉藏语言大相径庭的印欧语言基础上的,照般到中国,不免使中国现代语言学理论困惑重重,步履维艰。出于革新语言学的目的,建立中国自己的语言学,才有了中国文化语言学的声音。 从其旨趣看, 文化语言学旨在结合中国的文化背景,观照中国的语言事实,从而建立能够较好解释中国语言事实的理论,并且将语言学与别的科学结合起来。 从 其内容看 ,许多专题都围绕着中国社会文化的独特之处展开,从传统文化到风土人情到民族心理,无一不是中国式的,尤其是对方言、汉字、传统语言学文献的研究形成了主流之一。 从其研究者看 ,除对语言理论的建构兴趣以外,

42、更多地投身于专门问题的研究,对于许多具体的语言现象十分关注,往往属意某一个中国文化的角度进行探索。因而,中国文化语言的 “ 本土性 ” 是始于先天,而成于后天的,混然是“ 土生土长 ” 。 2 多样性 在中国文化语言学的旗帜下,各人所从事的研究对象是至为丰富的。文化内涵本身的多样性加上中国传统文化浩如烟海,使研究的内容呈现 海纳百川之势,几乎涵盖了语言的各个方面:语言理论、语音、语法、词汇、文字、语义、方言、音韵、训诂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家庭、教育、军事、政治、经济、广告、翻译、交际等;文化的许多时空领域:文学、艺术、戏曲、音乐、民俗、宗教、神话、历史、地理、哲学、心理等;研究者的专业也极

43、其广泛:语言理论、汉语方言、民族语言、外语、对外汉语教学等;涉及许多不同学科:语言学,社会学、哲学、人类学、文化学、历史学、民俗学、人文地理学等。不同的研究者从不同的领域,不同的语言层面,不同的角度,探讨不同的问题,全方位地展开研究,使文 化语言学千姿百态,欣欣向荣。这种多样性,是由文化语言学自身性质决定的,多科学交叉性的研究方法也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但是多样性也带来某种研究上的苦衷。游汝杰在文化语言学引论(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3)中指出 “ 建立中国文化语言学的主要困难有:一是文化学所涉及的范围太广阔,语言学又过于专门,各方面的学识很难兼而得之。二是在人文科学中语言学的系统性最强,研究方法

44、最精密、最特殊,语言学和其他学科结合在一起往往产生不平衡现象。尽管语言学方面的研究可以一再深入下去,但从文化学的角度来看,并不需要如此深入的研究。语言学常 常不得不游离出来,自成天地,其结果是语言学和文化学难以密合。在目前草创阶段似乎可以分头做成专题研究,积少成多,最后汇集成一门灿烂可观的学问。 ” 这正说明了当代文化语言学研究中多样性有之,而系统性不足的原因。 3 传统性 当文化语言学以恢宏的文化观照语言时,中国传统语言学的精髓与民族文化的传统,在现代语言学中崭露头角。中国传统的语言研究,主要包括音韵、训诂、文字研究,文学与语言结合的研究早就萌芽了。虽然由于对语言本体研究缺乏理性的科学分析,

45、小学沦为 “ 经学 ”之附庸,但其在研究音韵、训诂、文字中,从来都是与文学、艺 术、历史、民族、音乐乃至人间万象不相疏离的。对中国现代语言学予以深刻反思的语言学学者,在矫枉过程中,对于传统语言学是某种程度上的回归。当然,这决非指语言学又将重返老路子。语言学的性质地位已有根本性改变。所谓 “ 回归 ” 是指在现代理论指导下,对传统语文学著作进行崭新的审视取舍。此外,文化语言学诞生之初,适逢 “ 文化热 ” 之时,重新认识和重新评估传统文化遂成一时之风气。文化语言学最初的一些课题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如方言和移民,造词法和传统文化,专名的民族文化特征,句法和传统文化等。这种传统性,一方面使语言

46、学开拓了 新视界,另一方面也使语言所蕴涵的文化获得新生。 4 时代性 传统性并不是排斥时代性。文化语言学没有直接的先行者,因而,它不是对中西传统的机械照抄,也不是对语言现状的简单否定,它是时代的产物,具有强烈的时代性。语言学的革新势必形成文化语言学这一新的发展视野,这首先是中国社会改革开放的时代精神在学术上的闪耀。跨世纪之际,世界日新月异,事事都在求取新的生存方向,语言学在 21 世纪的特点将是多学科交叉研究,文化语言学正是符合这个时代主流的。其次,当代的语言现象、语言变化,受到了研究者的重视,特别是在语言交际、语言交流 与文化的研究上,时代性格外鲜明。 5 实用性 中国文化语言学的实用价值是

47、双重的。首先是语言的研究不复 “ 曲高和寡 ” ,开始与其他学科进行接触交流,为其他学科提供服务。一方面把多种人文学科引进语言学,另一方面也把语言学引进别的人文学科,如哲学、人类学、民族学、文化学、社会学等。其次,现阶段的研究主动地向应用领域迈进,试图使语言学走出 “ 不食人间烟火 ” 的误区。这突出表现在外语界研究母语交际和对外汉语教学的文化导入中。文化语言学的影响对外语界、教学界的影响是显豁而深远的, “ 文化导入 ”“ 文化揭示 ”“ 文化融入 ”“ 文化语言有 机化合 ” 等已成为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关键之一,其成果也是十分喜人的。在翻译、广告、交际等等社会实用性十分鲜明的领域中,文化语

48、言学也开始结出硕果。外语、对外汉语和民族语教学和翻译中的语言跨文化研究,如,英语教学中对汉语语言与文化和英语语言与文化的对比研究,使英语教学取得更好的效果。语言的跨文化研究是把语言与文化的研究引向跨时空,全方位,多视角对比研究的重要课题,而对于影响教学及其研究的知识性文化和交际性文化,开始受到重视。于是,语言学与实际社会生活日益亲近,学术研究的社会价值日益提高。 6 温和性 所谓温和性, 是从文化语言学研究的精神状态而言的。现阶段的研究呈现的是一种相对的平和冷静,研究氛围难免因此会显得冷清一些。这在某种程度上,其实预示着一个成熟期的到来。而这又完全得益于研究者主体精神的成熟,在主观上达到了不温

49、不火的境地,趋向温和旷达,却又执着自信。经历过澎湃的 “ 文化热 ” 和 “ 反思热 ” 的人们,既懂得了学会拒绝依赖,自己行走,又领会了冷静思索,严谨务实,使现阶段的研究氛围趋于客观平和。 【 研究方法 】 (一般看看): 文化语言学是宏观研究和微观研究并举的语言学,其学科渊源上的多元性和研究对象的多样性,决定了其方法论基 础。 1 文化背景透视法 语言之中有文化,语言也以文化为源。文化语言学对语言现象背后的文化背景进行探究,从而了解其渊源,推测其未来,这可以称为 “ 文化背景透视法 ” 。杭州处于吴语区之中,却是讲半官话的,这一语言现象与移民史实结合了解,就会豁然开朗。南北宋之交,由于边患,朝廷迁都临安(杭州),大批北人移居杭州,带来北方官话,进而形成杭州半官话方言岛。 2 语言符号文化读解法 戴昭铭提出 “ 文化符号 ” 的概念(文化语言学导论)。所谓文化符号,指的是语言中的文化符号,语言作为华夏民族文化的载体,对民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考研笔记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