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国家公务员行测言语理解与表达(阅读理解)历年真题试卷汇编 9及答案解析(总分:56.00,做题时间:90 分钟)一、言语理解与表达(总题数:8,分数:56.00)1.言语理解与表达本部分包括表达与理解两方面的内容,请根据题目要求,在四个选项中选出一个最恰当的答案。_2.阅读理解_2013 年北京市公务员考试真题 地质纪年的名字和分类方法经常改变,不同年代的时间界限也飘忽不定。这有的是因为年代的重新定义,有的是因为测年方法不同,还有的是因为世界不同地方的研究者以不同的岩石作为同一年代的界标,导致具体时间界限存在争议。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地质学家们使用“金钉子”来作为公认的固定界标。 1869 年,
2、美国首条横穿美洲大陆的铁路贯通,这条铁路对美国的发展意义极其深远。为了纪念铁路的修建,在铁路竣工时钉下了最后一颗由黄金制成的道钉。这枚“金钉子”成为美国铁路划时代的标志。地质年代的分界线与其有异曲同工之处,于是金钉子被借用到地质学中。金钉子正式名称叫“全球层型剖面和层型点位”,有资格被称为“金钉子”的地方,是标志地质年代分界线的代表地点。这里的岩石和化石,记录了某个具有全球意义的重大地质事件。金钉由同际地层委员会提名,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IUGS)审核批准。金钉子一旦钉下,这个地点就成为某一地质时代分界点的惟一道标,即使对这里的岩石年龄测算结果发生改变,它的地位也不会发生变化。 1972 年,
3、第一颗金钉子被钉在捷克,这里发现了非常好的笔石化石。这是一种已经灭绝的水生无脊椎动物,它的出现标志着志留纪和泥盆纪的分界。但金钉子系统发展缓慢,在发布 1989 年版的地质年代表时,从寒武纪到现在的 91 个重要的地质年代分界点,钉上了金钉子的不到 15 个。 从 1909 年起,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加强了这方面的工作,竞争也变得激烈起来。有时候决定金钉子落点的不仅仅是科学,比如二叠纪到三叠纪分界的金钉子,虽然喀什米尔和伊朗也有地质记录上合格的地点,但这些地方太难到达了,不利于科学研究,于是中国浙江省长兴煤山地质剖面胜出。 现在全球的金钉子已经超过 50 颗。科学家希望,能尽快把过去 6 亿年来
4、的重要地质分界都能钉上金钉子。但越是占老的年代,金钉子候选地点就越难找,因为越古老的石头越稀有,那时候也不会有什么大化石。如前所述,前寒武纪时期的多数年代界限是人为划定的,并没有地质根据,也就谈不上钉子。2004 年,在澳大利亚钉下了前寒武纪的第一颗金钉子,它标志着 6 亿年前覆盖地球的冰河年代的结束,以及埃迪卡拉纪的开始。这就是标准放宽的结果关于埃迪卡拉纪的地质和生物事件,并没有全球普遍存在的记录。(分数:10.00)(1).第 1 段意在说明( )。(分数:2.00)A.固定界标对地质年代划分的意义B.将岩石作为年代分界标准的局限C.研究者对地质测量方法各执己见D.全盘考虑地质纪年才能科学
5、合理(2).“金钉子”被借用到地质学中的原因是( )。(分数:2.00)A.地质年代的确定与铁路修建一样具有重大意义B.地质年代的分界线同样也具有划分时代的作用C.它在铁路上和地质学中都有工作圆满结束之意D.它在铁路上和地质学中都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3).关于“全球层型剖面和层型点位”的确定,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分数:2.00)A.由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负责提名B.由国际地层委员会进行审核批准C.只有在证据确凿的前提下才能更改D.是唯一代表某一地质时代的分界点(4).中国浙江省长兴煤山地质剖面赢得了二叠纪到三叠纪分界的金钉子,是因为其( )。(分数:2.00)A.古生物化石种类更丰富B.岩
6、层层序更为完整清晰C.化石最能代表某一时代D.有更加便利的交通条件(5).关于金钉子的确定,下列说法与原文相符的是( )。(分数:2.00)A.迄今为止还有超过一半的金钉子未被钉下B.地质根据已不再作为候选地点的必备条件C.随着技术的提高,候选地点的寻找变得更为容易D.金钉子所代表的地质年代分界点,最早的是在中国2013 年北京市公务员考试真题 古代书画以纸或绢为载体,因而也被称为“纸绢画”。不同时代的纸绢会自然而然带有该时代造纸或丝织工艺的特点。绢是一种平纹组织的丝织物,早在原始社会就已出现。最初用生丝织造,质地比较粗疏;通过捶压等整理工序,生绢可以变成密度较大、坚韧挺括、平整均匀的熟绢,这
7、种工艺大概在战国、秦汉时期已经出现于丝织业发达的山东一带。从实物和文献记载看,初唐以前书画都用生绢,经纬间并不十分精密,很难画得精细入微。这种生绢直至晚唐仍在使用,韩愈桃源图“生绡数幅垂中堂”中的“生绡”就是生绢。盛唐时期。画家开始使用洁白如银、质地平滑的熟绢,材料加工的进步,为丹青与水墨画风的细密精丽提供了保障。不过以生绢作画仍很流行,张僧繇、阎立本等人的面作都用生绢。 五代绘画用绢极粗,质地如布。宋人绘向用绢分为两种,一种是社会上普通画家所用的质地稀薄的绢,一种是为满足宫廷书画需要而特别制作的“细密如纸”的院绢。宋徽宗听琴图用的应该就是院绢,质地细密,灰尘不易沾污,加之保存较好,千年后仍洁
8、白如新。 绢有一定幅宽这是丝织工艺和政治制度双重因素作用下的结果。从工艺角度而言,古代的绢都是人工织成的,绢的幅宽和织布人的肩宽有密切关系,幅面太宽,投梭织纬就会十分困难。从政治角度而言,绢在古代是一种特殊商品,曾长期作为实物货币使用,西汉之后的历代官府都实行“钱帛兼行”的政策,绢帛不仅可以输纳捐税,还可用以偿付债务、俸禄等,因而要求统一规格和质量。西周时期规定绢帛幅宽为 22 尺,约合现在的 438厘米,这个标准一直沿用到隋朝,但是由于尺寸变迁,绢的实际幅宽总体上呈逐代增长趋势,最宽时约合6593 厘米。唐、五代基本以 18 尺为官方标准,约合 55 厘米;宋代以 2 尺(6144 厘米)为
9、幅宽标准。因为绢的幅面是个常数,作画人可在单幅绢面上绘制小型画;若要创作大型画面,通常采用将两幅或三幅绢面拼接起来的方法获得足够的宽度,比如范宽的溪山行旅图和郭熙的早春图,都画在两幅拼接起来的绢面上;范宽的雪景寒林和李唐的万壑松风,则是用三幅绢面拼合而成的。(分数:10.00)(1).下列哪项信息在第 2 段中没有体现?( )(分数:2.00)A.绢的发展历史B.熟绢的织造工艺C.唐代书画载体的演变过程D.战国、秦汉时期书画艺术概况(2).作者引用韩愈诗歌,意在( )。(分数:2.00)A.说明晚唐画家所使用的绘画材料B.赞美唐画家精湛的绘画艺术水平C.介绍唐人以书画装饰厅堂的习俗D.展示绢质
10、改进对绘画风格的影响(3).作者提到听琴图,主要是因为这幅画( )。(分数:2.00)A.知名度很高B.所用载体质地精良C.存世历史很悠久D.艺术水平很高(4).关于绘画用绢,下列说法与原文相符的是( )。(分数:2.00)A.唐代水墨画多画在熟绢上B.宋人绘画兼用生绢和熟绢C.熟绢上的绘画不可能早于初唐D.绢质随时代发展而趋于细密(5).根据上文,溪山行旅图和雪景寒林的不同之处在于( )。(分数:2.00)A.作者B.时代C.创作背景D.绢面特征2013 年上海 A 类公务员考试 自然界中存在着许许多多我们往往用肉眼察觉不到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把生物群落(动物、植物、微生物)同其生存的非生
11、命环境(大气、水、土壤),以及生物群落内部的不同种群连结到一起,形成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系统,这就是人们常说的生态系统。别以为生态系统只有一个或一种,生态系统具有不同的类型和等级。大到整个生物圈,小到一滴水,都可以看成是一个生态系统。环境不同,生物有别,生态系统也不一样。海洋环境和海洋里的生物组成了海洋生态系统,森林环境和森林里的生物组成了森林生态系统。此外还有池塘、湖泊、河流、沼泽、草原、沙漠、高山、盆地乃至农田、城市等等,都可以构成类型各异、大小层次不等的生态系统。各种生态系统都有自己特殊的结构和功能。任何一个生态系统都不是“死”的,而是“活”的,物质和能量在不断地输入、输出
12、,结构和功能在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改变。但是,一个生态系统发展到一定阶段,它的物质和能餐的输入、输出又是基本相等,结构和功能又是相对稳定的。 大家都知道微生物的繁殖速度极快。一个细菌如果每隔 20 分钟分裂一次,1 变 2,2 变 4,4 变 8一昼夜繁殖 72 代,就可以获得 47 万亿亿个后代;36 小时内传种接代 108 次,产出的全部菌体将能铺满地球 1 尺来厚!其实,为什么非要列举繁殖能力极强的细菌或者某些昆虫呢,用繁殖能力最差的长鼻子象也照样能说明问题。母象 30 岁左右才开始生育,一生仅产 6 胎,每胎仅产 1 仔,生育能力可谓差矣。但是,如果一切条件适宜,随便让它繁殖,后代个个
13、成活,那么 250 年后,一对大象的后代就会有上千万头,比现在地球上所有活着的大象的总数还多得多!当然,实际上并没有发生这种状况。细菌也好,大象也好,地球上的一切生物几乎都有很强的繁殖能力,但由于受到许多因素的限制,使得它们的数量总是维持在一定的水平上。 是哪些因素限制着生物数量的增长?在一个生态系统里,既有植物、动物、微生物等生物因素,又有大气、水、土壤以及阳光、温度等非生物因素,这些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就构成了生态系统的相对平衡。(分数:8.00)(1).根据第 1 段的内容,对于“任何一个生态系统都不是死的,而是活的”这句话,下列阐释正确的是( )。(分数:2.00)A.任何一个生态
14、系统都只能由生物构成B.任何一个生态系统都会永远存活下去C.任何一个生态系统都在不停地更新变化D.任何一个生物都只能存活于生态系统中(2).根据第 1 段的内容,关于“生态系统”,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分数:2.00)A.生态系统由生物群落和非生命环境构成B.生态系统由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连结而成C.生态系统具有不同的类型和等级D.各种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基本相同(3).第 2 段中列举细菌和大象的繁殖情况,其目的在于( )。(分数:2.00)A.说明细菌对其他生物造成的危害B.证明生态平衡的存在及其重要性C.比较这两种生物在繁殖方面的差异D.说明地球已无法承担生态失衡的重负(4).如果给本
15、文加一个标题,最为恰当的是( )。(分数:2.00)A.什么是生态平衡B.什么是生态系统C.生命繁殖的速度D.环境保护任重道远2012 年深圳市公务员考试真题 所谓热污染,是指现代工业生产和生活中排放的废热所造成的环境污染。热污染可以污染大气和水体。火力发电厂、核电站和钢铁厂的冷却系统排出的热水,以及石油、化工、造纸等工厂排出的生产性废水中均含有大量废热。这些废热排入地面水体之后,能使水温升高。在工业发达的美围,每天所排放的冷却用水达 45 亿立方米,接近全国用水量的 13;废热水含热量约 2500 亿千卡,足够 25 亿立方米的水温升高 10。 热污染首当其冲的受害者是水生物,由于水温升高使
16、水中溶解氧减少,水体处于缺氧状态,同时又使水生生物代谢率增高而需要更多的氧,造成一些水生生物在热效力作用下发育受阻或死亡,从而影响环境和生态平衡。此外,河水水温上升给一些致病微生物造成一个人工温床,使它们得以滋生、泛滥,引起疾病流行,危害人类健康。1965 年澳大利亚曾流行过一种脑膜炎,后经科学家证实,其祸根是一种变形原虫,由于发电厂排出的热水使河水温度增高,这种变形原虫在温水中大量孳生,造成水源污染而引起了这次脑膜炎的流行。 随着人口和耗能量的增长,城市排入大气的热量日益增多。按照热力学定律,人类使用的全部能量终将转化为热,传入大气,逸向太空。这样,使地面反射太阳热能的反射率增高,吸收太阳辐
17、射热减少,沿地面空气的热减少,上升气流减弱,阻碍云雨形成,造成局部地区干旱,影响农作物生长。近一个世纪以来,地球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不断增加,气候变暖,冰川积雪融化,使海水水位上升,一些原本十分炎热的城市,变得更热。专家们预测,如按现在的能源消耗的速度计算,每 10 年全球温度会升高 01026;一个世纪后即为 1026,而两极温度将上升 37,对全球气候会有重大影响。 造成热污染最根本的原因是能源未能被最有效、最合理地利用。随着现代丁业的发展和人口的不断增长,环境热污染将日趋严重。然而,人们尚未有用一个量值来规定其污染程度,这表明人们并未对热污染有足够重视。为此,科学家呼吁应尽快制定环境热污染的
18、控制标准,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防治热污染。(分数:10.00)(1).下列对于“热污染”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分数:2.00)A.“热污染”是一种可以污染大气和水体的环境污染B.“热污染”的热量来源是工业生产和生活排放的废热,愈是工业发达的国家,“热污染”愈严重C.地面水温升高是废热对水体污染的直接表现D.“热污染”是由于对能源的利用缺乏先进的技术造成的(2).下列表述符合原文第二段意思的一项是( )。(分数:2.00)A.由于水温升高,水中溶解氧减少,同时,水生生物代谢加快,这样造成水生生物缺氧,发育受阻或死亡,造成环境污染B.“热污染”能够引起疾病流行,目前唯一可以证实的事例是 19
19、65 年澳大利亚曾流行过一种脑膜炎C.造成环境污染和生态失衡的直接原因是一些水生生物在热效力作用下发育受阻或死亡D.河水水温上升给所有的微生物造成一个人工温床,使它们大量繁殖,引起疾病流行(3).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第三段意思的一项是( )。(分数:2.00)A.在现代工业的发展和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人类消耗的能量,最终将转化成热,传入大气,逸向太空B.由于地面对太阳热能的反射率增高,吸收太阳辐射热减少,使上升气流减弱,从而阻碍了云雨的形成C.气候变暖和冰川积雪融化使海水水位上升,原本炎热的城市变得更炎热,造成这些状况的直接原因是由于地球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不断增加D.按照现存的能源消耗状况一个世
20、纪后,城市的温度变化要比农村更明显(4).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推断,解决“热污染”的最佳途径是( )。(分数:2.00)A.人们应大力发展高科技,以快速提高现代化的工业生产技术水平B.一定要控制人口数量,最大限度地减少能源消耗,以降低生活中的废热排放C.对“热污染”引起足够的重视,从而最合理、最行效地进行能源利用D.制定系列严格的“热污染”控制标准,采取合理、有效的防治措施(5).根据对文章的理解,本文最适合的标题是( )。(分数:2.00)A.城市热污染B.不容忽视的热污染C.热污染的灾难说D.热污染的温室效应(2012 年上海) 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把实践作为认识过程的基础,这是它同以前
21、的认识论相区别的一个根本标志。因此,要全面关注孩子的素质,首先必须关注他们的活动的发展和变化。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心理既不是由什么先天的遗传、先验的精神或图式决定的,也不是由环境、外界事物机械地决定的。人的心理,包括儿童的心理,并不是什么先天的东西预定的运动,也不是对外界事物的直观的、机械的反映,而是在人的积极活动中,在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相互矛盾中的一种能动的反映。人的心理,包括儿童的心理都是在活动中形成的,也是在活动中表现的,并且随着活动形态(游戏、学习、劳动)的不断发展而向前发展。这才是正确理解人,包括儿童心理发展的正确的钥匙。 人的实践活动主要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但从个体来
22、说,实践活动有一个形成和发展过程。人生下来以后,首先是适应世界。儿童出生不久,就产生了完整的有目的动作;继而出现了专门接受人类经验的学习活动;最后,出现了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的劳动生产和社会生活这一典型形态的实践活动。在这一过程中,儿童从学会适应社会生活,逐步发展到学会改造社会生活,这样,他就成为一个独立的社会成员。(分数:8.00)(1).这篇短文所讨论的主要问题是( )。(分数:2.00)A.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B.人的心理的形成过程C.实践活动与儿童心理发展D.实践活动的重要性(2).根据全文内容,第一段中说“要全面关注孩子的素质,首先必须关注他们的活动的发展和变化”,其原因在于( )。(
23、分数:2.00)A.孩子的素质只有在实践活动中才得以形成B.孩子的素质只有在实践活动中才得以发现C.孩子的素质只有在实践活动中才得以认识D.孩子的素质只有在实践活动中才得以检验(3).根据第二段的内容,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分数:2.00)A.人的心理不是由任何事物决定的B.人的心理不是对任何事物的反映C.人的心理是在活动中形成和发展的D.人的心理是主体对外界事物的客观反映(4).根据第三段的内容,作者认为儿童“成为一个独立的社会成员”的标志是( )。(分数:2.00)A.适应社会生活B.接受人类经验C.参加劳动生产D.学会改造社会(2012 年江苏) (1)科学进步的简单模式是提出理论
24、,并从中推导出假设,然后假设接受各种技术或方法的检验,如果假设通过了检验,这理论就得到了某种程度的验证;如果假设被实验证伪,这个理论就得作出某种程度的改变,或者被一个新理论所取代。 (2)科学中有很多理论已经被充分证实并被确认过无数次,它们被称为“公理”。我们不可能在某一天发现,血液不是循环的,或者地球并没有在环日轨道。 (3)这些_的事实并不是我们一直在讨论的假说,它们也不是科学家们的兴趣关注点,因为它们已经是确定无疑的。科学家只对已有知识范围以外的问题感兴趣。 (4)科学家们总是更强调未知的事物而非已知事物。为了推进知识的进步,科学家们必须一直身处已知的前沿。当然,这里是很多事情都不确定的
25、地方,但科学进步正是通过这个过程减少不确定性。 (5)同样需要强调的是,当科学家通过观察法证伪一个理论或用一个新理论代替旧理论的时候,并不意味着他们要将先前用以建立旧理论的事实全部扔到一边。 (6)相反,新理论应该能够解释所有旧理论能解释的事实,还能够解释旧理论不能解释的事实。 (7)科普作家存一篇题为错误的相对性的文章中谈到我们对地球形状的理解是如何完善的。 (8)他首先提醒我们,不要以为“地球是平的”这一占老信念是愚蠢的,在平原上(大部分人类文明都发源于平原),地球看上去相当平坦。应该试着对不同的理论进行定量的比较,看结果会告诉我们什么。 (9)“地平理论”说每公里的曲率为 0,现在我们都
26、知道,这种理论是错误的。但从某种意义上说,它义很接近真理。 (10)亚里士多德之后的一个世纪,古希腊一位哲学家埃拉托塞尼斯指出,太阳在不同纬度投射不同长度的影子。根据影子长度的不同,他计算出地球的周长为 25 万英里,那么这个球体曲率是 0000126 度英里,这个数值非常接近 0。 (11)这从 0 到 0000126 的差别解释了为何我们用了如此长的时间,才放弃“地球是平的”这一观念,并转而相信地球是球状的。(分数:10.00)(1).根据文意,判断一个新理论能否成立关键要看( )。(分数:2.00)A.其能否减少相关问题的不确定性B.其能否证实某些未知事物的属性C.其能否解决已有知识范围
27、之外的问题D.其提出的假设能否通过实验的检验(2).填入文中画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分数:2.00)A.千真万确B.不言而喻C.众所周知D.言之有理(3).“公理”引不起科学家的兴趣,因为( )。(分数:2.00)A.它们已被充分证实过了B.它们已被一般人所掌握C.它们不能推动科学进步D.它们不是科学前沿问题(4).文章提到证明地球为球形的过程,意在强调( )。(分数:2.00)A.有时需要经过一个世纪的等待才能修正旧理论B.“地球是平的”从某种意义上说很接近真理C.失之毫厘的数据可能带来大为不同的结论D.新理论应该能够解释旧理论能够解释的事实(5).下列对这篇文章层次的划分,最恰当的
28、一项是( )。(分数:2.00)A.(1)(3)(4)(6)(7)(11)B.(1)(2)(4)(5)(6)(7)(11)C.(1)(2)(3)(5)(6)(11)D.(1)4)(5)(6)(7)(9)(10)(11)国家公务员行测言语理解与表达(阅读理解)历年真题试卷汇编 9答案解析(总分:56.00,做题时间:90 分钟)一、言语理解与表达(总题数:8,分数:56.00)1.言语理解与表达本部分包括表达与理解两方面的内容,请根据题目要求,在四个选项中选出一个最恰当的答案。_解析:2.阅读理解_解析:2013 年北京市公务员考试真题 地质纪年的名字和分类方法经常改变,不同年代的时间界限也飘忽
29、不定。这有的是因为年代的重新定义,有的是因为测年方法不同,还有的是因为世界不同地方的研究者以不同的岩石作为同一年代的界标,导致具体时间界限存在争议。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地质学家们使用“金钉子”来作为公认的固定界标。 1869 年,美国首条横穿美洲大陆的铁路贯通,这条铁路对美国的发展意义极其深远。为了纪念铁路的修建,在铁路竣工时钉下了最后一颗由黄金制成的道钉。这枚“金钉子”成为美国铁路划时代的标志。地质年代的分界线与其有异曲同工之处,于是金钉子被借用到地质学中。金钉子正式名称叫“全球层型剖面和层型点位”,有资格被称为“金钉子”的地方,是标志地质年代分界线的代表地点。这里的岩石和化石,记录了某个具有
30、全球意义的重大地质事件。金钉由同际地层委员会提名,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IUGS)审核批准。金钉子一旦钉下,这个地点就成为某一地质时代分界点的惟一道标,即使对这里的岩石年龄测算结果发生改变,它的地位也不会发生变化。 1972 年,第一颗金钉子被钉在捷克,这里发现了非常好的笔石化石。这是一种已经灭绝的水生无脊椎动物,它的出现标志着志留纪和泥盆纪的分界。但金钉子系统发展缓慢,在发布 1989 年版的地质年代表时,从寒武纪到现在的 91 个重要的地质年代分界点,钉上了金钉子的不到 15 个。 从 1909 年起,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加强了这方面的工作,竞争也变得激烈起来。有时候决定金钉子落点的不仅仅是科
31、学,比如二叠纪到三叠纪分界的金钉子,虽然喀什米尔和伊朗也有地质记录上合格的地点,但这些地方太难到达了,不利于科学研究,于是中国浙江省长兴煤山地质剖面胜出。 现在全球的金钉子已经超过 50 颗。科学家希望,能尽快把过去 6 亿年来的重要地质分界都能钉上金钉子。但越是占老的年代,金钉子候选地点就越难找,因为越古老的石头越稀有,那时候也不会有什么大化石。如前所述,前寒武纪时期的多数年代界限是人为划定的,并没有地质根据,也就谈不上钉子。2004 年,在澳大利亚钉下了前寒武纪的第一颗金钉子,它标志着 6 亿年前覆盖地球的冰河年代的结束,以及埃迪卡拉纪的开始。这就是标准放宽的结果关于埃迪卡拉纪的地质和生物
32、事件,并没有全球普遍存在的记录。(分数:10.00)(1).第 1 段意在说明( )。(分数:2.00)A.固定界标对地质年代划分的意义 B.将岩石作为年代分界标准的局限C.研究者对地质测量方法各执己见D.全盘考虑地质纪年才能科学合理解析:解析:文段首先阐述了地质年代划分存在的困难,尾句点明重点,即“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地质学家们使用金钉子来作为公认的固定界标”,可见文段意在强调固定界标的重要意义。因此正确答案为A 项。(2).“金钉子”被借用到地质学中的原因是( )。(分数:2.00)A.地质年代的确定与铁路修建一样具有重大意义B.地质年代的分界线同样也具有划分时代的作用 C.它在铁路上和地质学
33、中都有工作圆满结束之意D.它在铁路上和地质学中都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解析:解析:设问为“金钉子”用在地质学中的原因,定位第 2 段“于是金钉子用到地质学中”一句,“于是”表示结论,前面是对它的原因解释。根据前一句它成为美国划时代的标志,这和地质时代异曲同工,据此说明地质时代同样是有划时代的意义。故正确答案为 B 项。(3).关于“全球层型剖面和层型点位”的确定,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分数:2.00)A.由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负责提名B.由国际地层委员会进行审核批准C.只有在证据确凿的前提下才能更改D.是唯一代表某一地质时代的分界点 解析:解析:首先定位“全球层型剖面和层型点位”出现在第 2 段
34、中间部分,它是金钉子的正式名称。根据“这个地点就成为某一地质时代分界点的唯一地标”一句可知 D 项为正确答案。(4).中国浙江省长兴煤山地质剖面赢得了二叠纪到三叠纪分界的金钉子,是因为其( )。(分数:2.00)A.古生物化石种类更丰富B.岩层层序更为完整清晰C.化石最能代表某一时代D.有更加便利的交通条件 解析:解析:根据“于是浙江省长兴煤山地质剖面胜出”一句可知,“于是”表示因果关系中的结论,之前即为原因。文段讲述了喀什米尔和伊朗等地很难到达,换言之即“交通不便利”,由此可知浙江省依照“交通便利”这一原因而胜出。因此正确答案为 D 项。(5).关于金钉子的确定,下列说法与原文相符的是( )
35、。(分数:2.00)A.迄今为止还有超过一半的金钉子未被钉下B.地质根据已不再作为候选地点的必备条件 C.随着技术的提高,候选地点的寻找变得更为容易D.金钉子所代表的地质年代分界点,最早的是在中国解析:解析:根据最后一段“前寒武纪时期的多数年代界限是人为划定的,并没有地质根据,也谈不上钉子”可知 B 项表述正确。2013 年北京市公务员考试真题 古代书画以纸或绢为载体,因而也被称为“纸绢画”。不同时代的纸绢会自然而然带有该时代造纸或丝织工艺的特点。绢是一种平纹组织的丝织物,早在原始社会就已出现。最初用生丝织造,质地比较粗疏;通过捶压等整理工序,生绢可以变成密度较大、坚韧挺括、平整均匀的熟绢,这
36、种工艺大概在战国、秦汉时期已经出现于丝织业发达的山东一带。从实物和文献记载看,初唐以前书画都用生绢,经纬间并不十分精密,很难画得精细入微。这种生绢直至晚唐仍在使用,韩愈桃源图“生绡数幅垂中堂”中的“生绡”就是生绢。盛唐时期。画家开始使用洁白如银、质地平滑的熟绢,材料加工的进步,为丹青与水墨画风的细密精丽提供了保障。不过以生绢作画仍很流行,张僧繇、阎立本等人的面作都用生绢。 五代绘画用绢极粗,质地如布。宋人绘向用绢分为两种,一种是社会上普通画家所用的质地稀薄的绢,一种是为满足宫廷书画需要而特别制作的“细密如纸”的院绢。宋徽宗听琴图用的应该就是院绢,质地细密,灰尘不易沾污,加之保存较好,千年后仍洁
37、白如新。 绢有一定幅宽这是丝织工艺和政治制度双重因素作用下的结果。从工艺角度而言,古代的绢都是人工织成的,绢的幅宽和织布人的肩宽有密切关系,幅面太宽,投梭织纬就会十分困难。从政治角度而言,绢在古代是一种特殊商品,曾长期作为实物货币使用,西汉之后的历代官府都实行“钱帛兼行”的政策,绢帛不仅可以输纳捐税,还可用以偿付债务、俸禄等,因而要求统一规格和质量。西周时期规定绢帛幅宽为 22 尺,约合现在的 438厘米,这个标准一直沿用到隋朝,但是由于尺寸变迁,绢的实际幅宽总体上呈逐代增长趋势,最宽时约合6593 厘米。唐、五代基本以 18 尺为官方标准,约合 55 厘米;宋代以 2 尺(6144 厘米)为
38、幅宽标准。因为绢的幅面是个常数,作画人可在单幅绢面上绘制小型画;若要创作大型画面,通常采用将两幅或三幅绢面拼接起来的方法获得足够的宽度,比如范宽的溪山行旅图和郭熙的早春图,都画在两幅拼接起来的绢面上;范宽的雪景寒林和李唐的万壑松风,则是用三幅绢面拼合而成的。(分数:10.00)(1).下列哪项信息在第 2 段中没有体现?( )(分数:2.00)A.绢的发展历史B.熟绢的织造工艺C.唐代书画载体的演变过程D.战国、秦汉时期书画艺术概况 解析:解析:定位至第 2 段,通读后可知 A、B、C 三项表述在本段中均有提及,同时也提到了战国、秦汉时期的丝织业,但是并未提及这一时期的“书画艺术概况”,故正确
39、答案为 D 项。(2).作者引用韩愈诗歌,意在( )。(分数:2.00)A.说明晚唐画家所使用的绘画材料 B.赞美唐画家精湛的绘画艺术水平C.介绍唐人以书画装饰厅堂的习俗D.展示绢质改进对绘画风格的影响解析:解析:韩愈的诗歌出现在第 2 段的后半部分。前文论述了“这种生绢直至晚唐仍在使用”,紧接着列举了韩愈诗歌的例子,通过诗歌内容来证明“晚唐使用生绢”这一观点。故正确答案为 A 项。(3).作者提到听琴图,主要是因为这幅画( )。(分数:2.00)A.知名度很高B.所用载体质地精良 C.存世历史很悠久D.艺术水平很高解析:解析:听琴图出现在第 3 段最后一句,阐述的是“听琴图用的应该就是院绢,
40、质地细密”,由此可知提到听琴图是因为其所用载体质地精良,故正确答案为 B 项。(4).关于绘画用绢,下列说法与原文相符的是( )。(分数:2.00)A.唐代水墨画多画在熟绢上B.宋人绘画兼用生绢和熟绢C.熟绢上的绘画不可能早于初唐 D.绢质随时代发展而趋于细密解析:解析:根据第 2 段倒数第 2 句“盛唐时期,画家开始使用洁白如银、质地平滑的熟绢“可知,C 项表述符合文意,故正确答案为 C 项。(5).根据上文,溪山行旅图和雪景寒林的不同之处在于( )。(分数:2.00)A.作者B.时代C.创作背景D.绢面特征 解析:解析:由文章最后“溪山行旅图画在两幅拼接起来的绢面上雪景寒林则是用三幅绢面拼
41、合而成的”可知,两幅画的不同之处在于绢面特征,故正确答案为 D 项。2013 年上海 A 类公务员考试 自然界中存在着许许多多我们往往用肉眼察觉不到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把生物群落(动物、植物、微生物)同其生存的非生命环境(大气、水、土壤),以及生物群落内部的不同种群连结到一起,形成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系统,这就是人们常说的生态系统。别以为生态系统只有一个或一种,生态系统具有不同的类型和等级。大到整个生物圈,小到一滴水,都可以看成是一个生态系统。环境不同,生物有别,生态系统也不一样。海洋环境和海洋里的生物组成了海洋生态系统,森林环境和森林里的生物组成了森林生态系统。此外还有池塘、
42、湖泊、河流、沼泽、草原、沙漠、高山、盆地乃至农田、城市等等,都可以构成类型各异、大小层次不等的生态系统。各种生态系统都有自己特殊的结构和功能。任何一个生态系统都不是“死”的,而是“活”的,物质和能量在不断地输入、输出,结构和功能在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改变。但是,一个生态系统发展到一定阶段,它的物质和能餐的输入、输出又是基本相等,结构和功能又是相对稳定的。 大家都知道微生物的繁殖速度极快。一个细菌如果每隔 20 分钟分裂一次,1 变 2,2 变 4,4 变 8一昼夜繁殖 72 代,就可以获得 47 万亿亿个后代;36 小时内传种接代 108 次,产出的全部菌体将能铺满地球 1 尺来厚!其实,为什
43、么非要列举繁殖能力极强的细菌或者某些昆虫呢,用繁殖能力最差的长鼻子象也照样能说明问题。母象 30 岁左右才开始生育,一生仅产 6 胎,每胎仅产 1 仔,生育能力可谓差矣。但是,如果一切条件适宜,随便让它繁殖,后代个个成活,那么 250 年后,一对大象的后代就会有上千万头,比现在地球上所有活着的大象的总数还多得多!当然,实际上并没有发生这种状况。细菌也好,大象也好,地球上的一切生物几乎都有很强的繁殖能力,但由于受到许多因素的限制,使得它们的数量总是维持在一定的水平上。 是哪些因素限制着生物数量的增长?在一个生态系统里,既有植物、动物、微生物等生物因素,又有大气、水、土壤以及阳光、温度等非生物因素
44、,这些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就构成了生态系统的相对平衡。(分数:8.00)(1).根据第 1 段的内容,对于“任何一个生态系统都不是死的,而是活的”这句话,下列阐释正确的是( )。(分数:2.00)A.任何一个生态系统都只能由生物构成B.任何一个生态系统都会永远存活下去C.任何一个生态系统都在不停地更新变化 D.任何一个生物都只能存活于生态系统中解析:解析:词句理解题。定位至原文第一自然段,后文是对前文进一步的解释与说明,对“改变”进行同义替换即“更新”,同时,A、B、D 三项表述均太过绝对。因此正确答案为 C 项。(2).根据第 1 段的内容,关于“生态系统”,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分
45、数:2.00)A.生态系统由生物群落和非生命环境构成B.生态系统由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连结而成C.生态系统具有不同的类型和等级D.各种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基本相同 解析:解析:细节理解题。定位至原文第一自然段,难度不高,通过对应原文可直接得出答案,由短文可知,A、B、C 三项表述均正确,D 选项表述与原文内容相反,因此正确答案为 D 项。(3).第 2 段中列举细菌和大象的繁殖情况,其目的在于( )。(分数:2.00)A.说明细菌对其他生物造成的危害B.证明生态平衡的存在及其重要性 C.比较这两种生物在繁殖方面的差异D.说明地球已无法承担生态失衡的重负解析:解析:意图判断题。A 项中“对其他生物
46、造成危害”在文中并无体现;C 项中“比较差异”在文中并无体现。文段举细菌与大象两个例子的目的在于论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而不在于对二者进行比较;D项中“无法承担重负”在文中并无体现。根据短文可知,正确答案为 B 项。(4).如果给本文加一个标题,最为恰当的是( )。(分数:2.00)A.什么是生态平衡 B.什么是生态系统C.生命繁殖的速度D.环境保护任重道远解析:解析:标题填入题。文段是一篇说明文,选择的标题应该是围绕论述主体所做的表述,根据主体排除法,排除 C、D 两项;再比较 A 项“什么是生态平衡”和 B 项“什么是生态系统”,可知 B 项表述过于宽泛,没有 A 项的针对性强,因此正确答案
47、为 A 项。2012 年深圳市公务员考试真题 所谓热污染,是指现代工业生产和生活中排放的废热所造成的环境污染。热污染可以污染大气和水体。火力发电厂、核电站和钢铁厂的冷却系统排出的热水,以及石油、化工、造纸等工厂排出的生产性废水中均含有大量废热。这些废热排入地面水体之后,能使水温升高。在工业发达的美围,每天所排放的冷却用水达 45 亿立方米,接近全国用水量的 13;废热水含热量约 2500 亿千卡,足够 25 亿立方米的水温升高 10。 热污染首当其冲的受害者是水生物,由于水温升高使水中溶解氧减少,水体处于缺氧状态,同时又使水生生物代谢率增高而需要更多的氧,造成一些水生生物在热效力作用下发育受阻
48、或死亡,从而影响环境和生态平衡。此外,河水水温上升给一些致病微生物造成一个人工温床,使它们得以滋生、泛滥,引起疾病流行,危害人类健康。1965 年澳大利亚曾流行过一种脑膜炎,后经科学家证实,其祸根是一种变形原虫,由于发电厂排出的热水使河水温度增高,这种变形原虫在温水中大量孳生,造成水源污染而引起了这次脑膜炎的流行。 随着人口和耗能量的增长,城市排入大气的热量日益增多。按照热力学定律,人类使用的全部能量终将转化为热,传入大气,逸向太空。这样,使地面反射太阳热能的反射率增高,吸收太阳辐射热减少,沿地面空气的热减少,上升气流减弱,阻碍云雨形成,造成局部地区干旱,影响农作物生长。近一个世纪以来,地球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不断增加,气候变暖,冰川积雪融化,使海水水位上升,一些原本十分炎热的城市,变得更热。专家们预测,如按现在的能源消耗的速度计算,每 10 年全球温度会升高 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