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Ⅲ卷)历史.docx

上传人:孙刚 文档编号:136705 上传时间:2019-07-06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09.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Ⅲ卷)历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Ⅲ卷)历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Ⅲ卷)历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Ⅲ卷)历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Ⅲ卷)历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卷)历史 一、选择题:本题共 12小题,每小题 4分,共 48分。在每小题给出第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4.下图是西周与战国两个时期相同文字的不同写法,反映出字形发生了变化,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文字的频繁使用 B.书写材料的不同 C.各国变法的实施 D.“书同文”的推行 解析: 从图片材料可以看出,从西周到战国汉字的演变特点是由繁到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各国交流不断加强,为了方便交流,出现了汉字这一变化,故选 A。战国时期,随着书写工具的变化,字体也发生了变化,但 B不是主要因素。 C与材料无直接关系。 D是秦统

2、一后推行的。 答案 : A 25.史记记载,西汉时期,从事农牧业、采矿业、手工业和商业的人,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而致富,“大者倾郡,中者倾县,下者倾乡里者,不可胜数”。这反映了当时 A.义利观发生根本改变 B.朝廷注重提高工商业者地位 C.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D.地方豪强 势力控制了郡县 解析 : A项与史实不符。 B项从材料中无法推出,且汉代统治者推行重农抑商。材料反映了西汉时期各行业的人通过努力和智慧而致富,体现了社会安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故选C项。 D项从材料中无法得出。 答案: C 26.下表为唐代后期敦煌某地土地占有情况统计表。据此可知,当时该地 土地规模(亩) 户数 户数比例

3、20以下 24 17.3% 20 130 103 74.1% 131 300 10 7.2% 300以上 2 1.4% 小计 139 100% A.自耕农经济盛行 B.土地集中现象突出 C.均田制破坏严重 D.农业生产效率提高 解析: 均田制条件下一般的自耕农授田是 20 亩,一家有几个男丁露田与桑田加在一起应当超过 20 亩, 20-130 亩占的比重较大,这部分应该是自耕农,故答案选 A项。通过对材料数据的分析可知大土地所占的比例比较小,所以 BC 两项与材料内容不符合。 D 从材料中无法得出。 答案 : A 27.关于宋太祖驾崩前夜宋太宗(时为晋王)的活动,北宋时期有不同记载。续湘山野录

4、记载,宋太宗当晚曾与其兄宋太祖在宫中饮酒,并宿于宫中;涑水记闻则称,那晚宋太宗并未进宫。这反映出 A.历史事实都是通过历史叙述呈现 B.同一历史事实会有不同历史记载 C.历史叙述不能客观准确再现历史事实 D.综合多种历史叙述即可确认历史事实 解析 : A、 C、 D三项说法过于绝对。通过材料内容可知,对于宋太宗是否去过宫中这一事件有两种不同的记载,所以 B项正确。 答案: B 28.1897年,有人指出:“中国创行西法已数十年,皆属皮毛,空言无补。至今两年来,忽大为变动,如邮政、银行、铁路,直见施行,今天津亦有小轮,风气之开,人力诚难阻隔也。”产生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维新变法运动迅速兴起

5、 B.政府大力扶持官督商办企业 C.列强对华资本输出减少 D.政府放宽了兴办实业的限制 解析 : 由材料时间“ 1897 年”可知,材料现象发生在甲午战争之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后清政府为赔偿日本,所以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故答案为 D。 答案: D 29.20 世纪 30年代,上海市政府组织举办集体婚礼。仪式上,喜字纱灯引导,乐队演奏钢琴曲,新郎着蓝袍黑褂,新娘穿粉色旗袍,头披白纱,手持鲜花,婚礼场面整齐宏大。这反映了当时上海 A.民众实现了婚姻自主 B.中西习俗融合成为时尚 C.门当户对观念已颠 覆 D.政府主导社会习俗演变 解析 : 材料反映了婚礼仪式上中西合,故

6、 B项正确。材料并未涉及婚姻自主、门当户对,故排除 A、 C。 D项中“政府主导”不符合题意。 答案: B 30.1949年,渡江战役即将发起时,英国军舰擅自闯入长江人民解放军防线。人民解放军奋起反击,毙伤英军百余人,并要求英、美、法等国的武装力量“迅速撤离中国的领水、领海、领土、领空”。人民解放军的这一行动 A.有利于巩固社会主义阵营 B.是对列强在华特权的否定 C.切断了西方国家对国民党的军事援助 D.反映出“另起炉灶”外交政策的确立 解析: 自 1840 年鸦片战争以来,西方列强军舰就在中国内河横冲直撞,肆无忌惮,是对中国主权的侵犯。材料反映的是“紫石英号”事件,自 1840年以来舰炮政

7、策终于在这一事件之后宣告结束,还有西方国家的军舰也结束了随意进入中国内河的历史。 答案 : B 31.下 图为 1954 年某画家创作的婆媳上冬学,这一作品 A.继承了传统文人画的特点 B.受同期西方流行画派影响 C.体现了现实主义绘画风格 D.注重表现作者的艺术想象 解析 : 由材料时间“ 1954 年”可知,此时正是新中国的一五计划时期,扫盲工作在农村是工作内容之一。该画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状况,故选 C。 答案: C 32.在古代雅典,官员就职前须宣誓保证依法履行职责,陪审员须宣誓保证公正审判,年满18岁的青年男子须参加成人宣誓仪式才拥有公民的权利和义务。这些宣誓旨在 A.限制权力滥用

8、 B.防止官员腐败 C.培育权利观念 D.增强责任意识 解析 : 根据材料可知,雅典官员就职、陪审员审判、年满 18 岁的青年男子成人前,都必须宣誓,这有利于增强这些人的责任意识。所以 D项正确。 答案: D 33.雨果在小说九三年中描述 1793 年法国唯一的最高权力机关国民公会,“既是正式选举会议又是十字街头,既是权威机关又是平民大众,既是法庭又是被告”。这里的国民公会所体现的政治理念是 A.三权分立 B.君主立宪 C.人民主权 D.法律至上 解析 : 分析材料可知, 1793 年法国国民公会即是权威机关又是平民大众,即是法庭又是被告,这体现了国民公会的人民主权理念,故 C项正确。 答案:

9、 C 34.1953年,苏共中央决定,改变集体农庄劳动报酬发放办法,由以前每年发放一次物质报酬改为按季度或者按月发放,同时在一些集体农庄试行工资制度,农民可以像工人一样每月领取工资。这一措施旨在 A.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 B.改变计划经济管理体制 C.消除城乡之间的差别 D.推动农民走集体化道路 解析 : 由材料中的“由以前每年发放一次物质报酬改为按季度或按月发放,同时在一些集体农庄试行工资制度,农民可以像工人一样每月领取工资”可知,这种做法使集体农庄农民的生活得到相应的保障,旨在调动农民生产的积极性,故 A项正确。 答案: A 35.20世纪 70年代初,美国联邦政府机构臃肿,财政支出庞大。总

10、统尼克松在咨文中呼吁,应当“使权力和资源开始从华盛顿流回到州和地方,更重要的是回到全体人民手中。我们要使各州和地方担负更多的责任,我们将同他们分享收入”。由此可知,美国联邦政府试图 A.消除国家干预经济的弊端 B.将权力下放到州政府 C.扩大福利政策的覆盖范围 D.恢复自由放任的传统 解析: 由材料中的“使权力和资源开始从华盛顿流回到州和地方,更重要的是回到全体人民手中”并结合 20 世纪 70年代美国经济出现“滞胀”现象分析可知,美国联邦政府试图通过适当 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来缓解经济停滞或下降,故 A项正确。 答案 : A 4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5 分) 材料 : 1602

11、年,荷兰东印度公司成立以后,荷兰人曾先后进攻澳门、台湾,遭到明朝官民的坚决抵抗而失败。 1608年,荷兰东印度公司董事会发出指示:“我们必须用一切可能来增进对华贸易,首要目的是取得生丝,因为生丝利润优厚。” 1621年,荷兰人得知西班牙人也计划占领台湾,遂于次年再次侵占澎湖,并于 1624年侵占台湾南部。 1642年,其势力扩张到台湾北部。 1661 年,郑成功进军台湾,并正告荷兰驻军,台湾和澎 湖列岛应由中国政府管辖,岛屿上的居民都是中国人,“他们自古以来占有并耕种这一土地”。荷兰人试图以赔款的方式换取郑成功退兵,被拒绝。 郑成功收复台湾后,台湾根据郡县制,设立一府二县;兴建孔庙,建立学院、

12、府学、社学等完整的学校体系;开科取士,“三年两试,照科、岁例开试儒童”;许多文人学士随之入台,写下了台湾第一批文学作品;大量移民涌入,台湾的人口迅速增加。 摘编自陈孔立主编台湾历史纲要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荷兰侵占中国台湾与澎湖的历史背景和目的。( 15 分) 解析: 注意材料时间是在新航路开辟后,荷兰是当时主要的殖民国家,其他的国家也在不断的进行殖民扩张,同时也要分析殖民国家间的竞争问题,再结合当时中国的国情来分析即可。 答案:历史背景: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荷兰海外贸易快速发展;与东方的贸易利润巨大;明末战乱之际,中央政府无暇他顾。 目的:建立殖民据点;扩大对中国的殖民贸易,

13、攫取高额利润;与西班牙进行殖民贸易竞争。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台湾的收复在哪些方面促进了国家的统一。( 10 分) 解析: 依据郑成功收复台湾后的措施进行归纳即可,可以从领土完整性、文化交流、民族融合等方面进行分析。 答案: 维护国家领土完整;实行祖国大陆政治、文化制度;接受移民,进一步密切了两岸的往来和联系;增强了民族、文化认同。 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2 分) 材料 : 近代中国接触的西洋“除了强大的武力,尚有别具一格的政治组织、经济力量、高度文化,一旦彼此短兵相接,中国的藩篱为之突破,立国基础为之震撼”。面对这“旷古未有的变局”,中国“应付的困难就从此开始了,

14、但前途放大光明、得大幸福的希望亦即寄托在这个大变化上”。 摘编自吕思勉中国通史等 围绕材料,结合中国近代史的具体史实,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 解析: 材料内容反映了中国近代落后于西方个国,在遭受侵略后奋起反抗,争取到了最后的胜利。 学生可以依据近代中国人求解放、求现代化的过程中的典型事件进行史论结合来整理答案。回答时要注意事件的典型性与重大性,不要乱用知识点。 答案 : 近代中国由于闭关锁国而落后于世界发展大势,东西方的列强竞相侵略中国,在巨大的变故面前中国人前赴后继不断地探索救国之路,由军事而政治,由政治而思 想文化,探索的主体,由资产阶级而

15、至无产阶级,最终走上了光明之路。 明清之际,中国衰落,西学东渐之势渐强,鸦片战争迫使中国人开始主动向西方学习军事技术,中体西用成为主流。但后来的一系列中外战争的失败使后继的先进的中国人再次觉醒,进而掀起了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资产阶级革命运动,不仅学习西方的军事,更重要的是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但由于中国的特殊国情,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弱小,无法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务,最终历史选择了无产阶级来完成任务,从而走上了社会主义的道路。 44.【历史 选修 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15分) 材料 : 北周武帝时期制定的大律“凡二十五篇”,制罪“二十五等”,定罪 1537条,“条流苛密,比于齐(北齐)法,

16、烦而不要”。宣帝“更峻其法”,导致“上下愁怨”、“内外离心”。隋文帝取代北周建立隋朝,开皇初年两次“更定新律”,史谓开皇律。 隋朝统治者鉴于北齐律“法令明审,科条简要”,将其作为制定开皇律的主要参考,并“采魏、晋刑典,下至齐、粱,沿革轻重,取其折衷”,成文“十二卷”。新律制罪二十等,度除“前代鞭刑及枭首”等“苛惨之法”,“以轻代重,化死为生”;定罪 500条,删繁就简,比旧律减少 死刑 81 条、流放刑 154 条、劳役刑等一千佘条。唐朝官修史书评价开皇律“刑网简要,疏而不失”。 据隋书 (1)根据材料,概括隋代法律制度改革的特点。( 7分) 解析:本问需要学生读懂材料内容,可以通过对材料内容

17、的翻译来完成,不要直接引用原文。通过翻译来解决问题即可。 答案:改变了北周的严刑峻法,减轻刑罚:对之前的法律兼收并蓄、择善而从;法律条文简要而不繁琐。 (2)根据材料井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隋代开皇律制定的意义。( 8分) 解析:依据材料前部分旧法律局限性造成的危害进行分析,再结合法律对国家法制建设的影响等来分析即可。 答案: 总结和发展了前代立法的经验;提高了法律的文明程度;为隋朝发展与强盛提供保障;为后世法制建设提供有益的借鉴。 45.【历史 选修 3: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15分) 材料 : 自 1931年起,日本对外侵略的口号经过了一个演变过程。 1931年初,日本大肆宣扬“满蒙”(

18、中国东北和蒙古地区)与日本有着特殊关系,提出“满蒙是日本的生命线”的口号。 1938年 11 月,日本政府发表声明,宣称战争的最后目的是建设“东亚新秩 序”;“日满华”建立起连环互助关系。 1940 年 7 月,在纳粹德国席卷西欧后,日本内阁确定了南进政策,把侵略矛头指向法国、荷兰、英国等国在东南亚的殖民地,提出了建设“大东亚新秩序”的口号。不久,日本外相松冈洋右将其改称为“大东亚共荣圈”。 摘编自(日)信夫清三郎日本外交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日本侵略口号是如何随着侵略战争进程而变化的。( 7分) 解析: 依据材料内容分析并结合日本的“大陆政策内容”进行整理,可以通过时间的线索

19、来归纳。 答案:“满蒙是日本的生命线”口号提出后,发动九一八事变,侵 占中国东北;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后,企图灭亡中国,提出“东亚新秩序”的口号;“大东亚共荣圈”口号提出后,发动太平洋战争,侵占东南亚和西太平洋广大地区。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剖析日本提出侵略口号的企图。( 8分) 解析: 依据材料中的二战的时间线索并结合日本的侵略目的及其侵略的本质进行分析即可。 答案: 服务于侵略战争需要;掩盖侵略战争本质;蛊惑本国民众;麻痹被侵略国家的反抗意志。 46.【历史 选修 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15 分) 材料 : 全国解放后,部分城市通货膨胀严重,少数商人投机,哄抬物价。政务院副总理陈

20、云很快将上海局势稳定下来,进而稳定了全国经济形势。面对工业化建设资金短缺等问题,陈云提出对粮食等主要农副产品实行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即统购统销,被中央采纳实施。他在中共八大上系统地提出了改进经济体制的“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设想,即在工商业经营方面,国家经营和集体经营为主补充一定的个体经营;在生产计划方面,计划生产为主补充一定的自由生产;在市场方面,国家市场为主补充一定范围的自由市场。 1979 年春,陈云指出:“六十年来,无论苏联或中国的 计划工作制度中出现的缺点:只有有计划按比例这一条,没有在社会主义制度下还必须有市场调节这一条”,他提出整个社会主义时期经济必须有计划经济部分和市场调节部分

21、。 摘编自金冲及等主编陈云传等 (1)根据材料,概括陈云的主要经济思想,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形成的时代背景。( 8分) 解析: 注意材料内容的时间性,注意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语句进行归纳,“他提出整个社会主义时期经济必须有计划经济部分和市场调节部分”是关键的语句。背景要结合材料内容及中苏两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教训进行分析整理。 答案:思想:社会主义经济既有 计划也有市场,计划为主市场为辅。 背景:苏联的经验教训;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陈云对新中国经济建设的贡献。( 7分) 解析: 需要结合第 (1)问的答案内容及我国现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相关内容进行分析整理。 答案: 为新中国初期国民经济的恢复发挥了重要作用;突破了苏联经济模式的限制,提出了许多影响深远的重要思想;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和改革开放作出了重要贡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