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专升本政治-实践和认识及答案解析(总分:98.00,做题时间:90 分钟)一、选择题(总题数:42,分数:42.00)1.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_(分数:1.00)A.矛盾的观点B.物质的观点C.实践的观点D.联系的观点2.马克思主义哲学所说的实践是指_(分数:1.00)A.人们的一切活动B.人们的日常活动C.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D.人们的精神活动3.否认“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这观点属于_(分数:1.00)A.旧唯物主义观点B.唯心主义观点C.二元论观点D.不可知论观点4.“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是_(分数:1.00)A.辩证唯物
2、论和旧唯物论两条认识路线的对立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C.唯物论和唯心论两条认识路线的对立D.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5.对一个复杂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需要经过_(分数:1.00)A.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回到感性认识B.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回到实践的两次飞跃C.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的一次完成D.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6.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之间的关系是_(分数:1.00)A.个性和共性的关系B.特殊和一般的关系C.对立和统一的关系D.原因和结果的关系7.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_(分数:1.00)A.既是绝对的,又是相
3、对的B.是相对的C.是绝对的D.既不是绝对的,又不是相对的8.在真理观上坚持唯物主义,就必须承认真理具有_(分数:1.00)A.相对性B.绝对性C.主观性D.客观性9.在真理观上坚持辩证法,就必须承认真理具有_(分数:1.00)A.相对性B.绝对性C.客观性D.主观性10.真理问题上的_认为,真理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分数:1.00)A.唯物论B.辩证法C.历史观D.二元论11.在认识活动中,主体和客体之间是_(分数:1.00)A.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B.反映和被反映的关系C.满足和被满足的关系D.利用和被利用的关系12.在实践活动中,主体和客体之间是_(分数:1.00)A.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
4、B.反映和被反映的关系C.满足和被满足的关系D.利用和被利用的关系13.正确认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可以避免现实工作中的_(分数:1.00)A.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B.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C.相对主义和绝对主义D.形式主义和虚无主义14.真理的绝对性,是指真理的_(分数:1.00)A.客观性和无限性B.具体性和条件性C.抽象性和条件性D.主观性和抽象性15.相对真理是指_(分数:1.00)A.不包含绝对性的真理B.相对谬误C.基本上正确,包含有谬误的成分D.正确认识,在广度和深度上有待于进一步精确和完善16.社会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_(分数:1.00)A.只有主观唯心主义才
5、承认B.只有客观唯心主义才承认C.一切唯物主义都承认D.只有辩证唯物主义才承认17.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统一的基础是_(分数:1.00)A.社会发展规律B.客观物质世界C.社会实践D.物质统一性18.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这是_(分数:1.00)A.一切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观点B.唯心主义认识论的观点C.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观点D.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观点19.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_(分数:1.00)A.能动的反映论B.先验论C.唯理论D.经验论20.感觉、知觉、表象是_(分数:1.00)A.反映论的三种形式B.意识的三种形式C.感性认识的三种形式D.理性认识的三种形式21.两种根本对立的历
6、史观是_(分数:1.00)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B.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C.唯意志论和宿命论D.自然观和社会历史观22.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在于是否承认_(分数:1.00)A.社会内部矛盾推动社会发展B.社会历史是发展变化的C.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D.社会历史发展是有规律的23.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_(分数:1.00)A.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B.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C.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关系问题D.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关系问题24.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指_(分数:1.00)A.全部自然界B.人口C.地理环境D.地理环境、人口和生产方式诸要素的总
7、和25.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对立统一构成_(分数:1.00)A.生产方式B.社会形态C.社会意识形态D.社会经济结构26.在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的是_(分数:1.00)A.生产方式B.地理环境C.人口因素D.文化传统27.把人类社会和自然界联系起来的纽带是_(分数:1.00)A.环境B.思想C.语言D.劳动28.在生产力诸要素中起决定作用的是_(分数:1.00)A.劳动资料B.劳动工具C.劳动者D.劳动对象29.划分阶级依据的是_(分数:1.00)A.人们在特定经济结构中的特定地位B.人们在一定历史阶段的特定政治态度C.人们在特定经济关系中所形成的思想观点D.人们之间的政治法律关系30.国家所
8、代表的利益是_(分数:1.00)A.剥削阶级的利益B.统治阶级的利益C.社会全体成员的利益D.基本阶级的利益31.决定社会面貌的基本因素是_(分数:1.00)A.上层建筑B.精神文明C.物质资料生产方式D.文化教育水平32.生产方式是生产的社会形式,它是_(分数:1.00)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统一B.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统一C.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统一D.各种生产要素的辩证统一33.在国体与政体的关系问题上,表述正确的是_(分数:1.00)A.国体是形式,政体是内容B.国体是本质,政体是现象C.国体是内容,政体是形式D.国体是现象,政体是本质34.生产关系反映的是人与人之间的_(
9、分数:1.00)A.法律关系B.政治关系C.经济关系D.文化关系35.生产力所反映的关系是_(分数:1.00)A.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B.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C.政治与经济之间的关系D.生产与消费之间的关系36.最集中、最直接地反映社会经济基础的社会意识形态是_(分数:1.00)A.哲学B.艺术C.政治法律思想D.宗教37.理解整个人类社会发展史的钥匙是_(分数:1.00)A.生产关系的发展史B.生产劳动的发展史C.社会意识的发展史D.阶级斗争的发展史38.国家的实质是_(分数:1.00)A.调和阶级矛盾的机关B.全体居民共同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机关C.阶级统治的暴力机关D.凌驾于阶级之上的独立社
10、会力量39.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最突出的表现是_(分数:1.00)A.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B.社会意识诸形式之间的相互作用C.社会意识的发展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D.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作用40.社会政治结构的核心是_(分数:1.00)A.国家政权B.国家结构C.国家性质D.国家职能41.衡量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客观尺度是_(分数:1.00)A.劳动者技术水平的高低B.劳动产品质量的好坏C.劳动资料特别是生产工具的发展水平D.劳动对象的广度和深度42.个人意识和群体意识的联系表现为_(分数:1.00)A.二者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相互转化B.群体意识是个人意识的汇总C.个人意识决定群
11、体意识D.个人意识完全由群体意识决定二、辨析题(总题数:7,分数:14.00)43.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分数:2.00)_44.真理是有用的。 (分数:2.00)_45.任何认识都直接来自实践。 (分数:2.00)_46.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也是检验真理的一个标准。 (分数:2.00)_47.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两个不同的真理。 (分数:2.00)_48.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 (分数:2.00)_49.认识的主体就是主观,客体就是客观。 (分数:2.00)_三、简答题(总题数:6,分数:30.00)50.简述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 (分数:5.00)
12、_51.为什么说“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分数:5.00)_52.如何理解“真理是客观的”? (分数:5.00)_53.如何理解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分数:5.00)_54.简述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原理的基本内容。 (分数:5.00)_55.简述真理和谬误的辩证关系。 (分数:5.00)_四、论述题(总题数:2,分数:12.00)56.试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分数:6.00)_57.什么是真理的相对性和绝对性论述真理相对性与绝对性的辩证关系。 (分数:6.00)_专升本政治-实践和认识答案解析(总分:98.00,做题时间:90 分钟)一、选择题(总题数:42,
13、分数:42.00)1.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_(分数:1.00)A.矛盾的观点B.物质的观点C.实践的观点 D.联系的观点解析:解析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改造,人生价值和理想的实现,都离不开社会实践。2.马克思主义哲学所说的实践是指_(分数:1.00)A.人们的一切活动B.人们的日常活动C.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D.人们的精神活动解析:解析 马克思主义哲学所说的实践是指主体改造和探索客体的活动。3.否认“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这观点属于_(分数:1.00)A.旧唯物主义观点 B.唯心主义观点C.二元论观点D.不可知论观点解析
14、:解析 否认“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这观点属于唯物主义的观点,承认主体在实践的基础上进行能动反映,但属于旧唯物主义观点。4.“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是_(分数:1.00)A.辩证唯物论和旧唯物论两条认识路线的对立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C.唯物论和唯心论两条认识路线的对立 D.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解析:解析 认识和实践。认识是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不过在此过程,要不断实践。然而实践是不仅为了认识规律,而且还要改造客观世界。5.对一个复杂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需要经过_(分数:1.00)A.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回到感性认识B.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15、再由理性认识回到实践的两次飞跃C.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的一次完成D.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 解析:解析 认识具有反复性。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6.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之间的关系是_(分数:1.00)A.个性和共性的关系B.特殊和一般的关系C.对立和统一的关系 D.原因和结果的关系解析:解析 在认识论中的应用,认识的辩证过程就是运用辩证法的普遍联系和发展的观点和一系列的辩证法规律阐述认识的来源、变化发展及认识过程的相互关系。7.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_(分数:1.00)A.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
16、的 B.是相对的C.是绝对的D.既不是绝对的,又不是相对的解析:解析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8.在真理观上坚持唯物主义,就必须承认真理具有_(分数:1.00)A.相对性B.绝对性C.主观性D.客观性 解析:解析 就真理的客观性而言,任何真理都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都包含不依赖于人的客观内容,承认客观真理,也就必然承认绝对真理。9.在真理观上坚持辩证法,就必须承认真理具有_(分数:1.00)A.相对性 B.绝对性C.客观性D.主观性解析:解析 事物的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是客观的。人既不能否定事物的联系,也不能把主观联系
17、强加给事物。但人可以认识和利用事物固有的联系。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10.真理问题上的_认为,真理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分数:1.00)A.唯物论B.辩证法 C.历史观D.二元论解析:解析 真理是客观的,同时又是绝对的和相对的。承认真理的客观性,是真理问题上的唯物论,承认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认为真理的掌握是一个由相对真理走向绝对真理的过程,是真理问题上的辩证法。11.在认识活动中,主体和客体之间是_(分数:1.00)A.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B.反映和被反映的关系 C.满足和被满足的关系D.利用和被利用的关系解析:解析 主体和客体之间的相互关系,总的说起来是在物质和精神两个方
18、面的相互作用的关系。两者有密切的联系,但不能等同起来。认识的主客体是说明认识过程,它立足于哲学基本问题的解决。一切客体都是现实的片断,但并非一切现实的片断都是客体。主体概念的内涵广于意识的概念。因此,主客体的辩证关系问题同哲学的基本问题有密切联系,但并不一致,更不存在着主从关系。12.在实践活动中,主体和客体之间是_(分数:1.00)A.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 B.反映和被反映的关系C.满足和被满足的关系D.利用和被利用的关系解析:解析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在对象性活动中,主体和客体之间首先表现为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即实践关系,并在实践的基础上形成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即认识关系。13.正确认识感性
19、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可以避免现实工作中的_(分数:1.00)A.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B.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 C.相对主义和绝对主义D.形式主义和虚无主义解析:解析 正确认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可以避免现实工作中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14.真理的绝对性,是指真理的_(分数:1.00)A.客观性和无限性 B.具体性和条件性C.抽象性和条件性D.主观性和抽象性解析:解析 真理的绝对性,即绝对真理,是指真理的无条件性、无限性。第一,任何真理都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都包含着不依赖于人和人类的客观内容,都同谬误有原则的界限。这一点是无条件的、绝对的。在这个意义上,承认了客观
20、真理,也就承认了绝对真理。第二,人类认识按其本性来说,能够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认识每前进一步,都是对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这一点也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在这个意义上,承认世界的可知性,承认人能够获得关于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正确认识,也就是承认了绝对真理。15.相对真理是指_(分数:1.00)A.不包含绝对性的真理 B.相对谬误C.基本上正确,包含有谬误的成分D.正确认识,在广度和深度上有待于进一步精确和完善解析:解析 选项 B、C 的说法都是错误的,选项 D 虽然没有错,但与题意不符。16.社会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_(分数:1.00)A.只有主观唯心主义才承认B.只有客观
21、唯心主义才承认C.一切唯物主义都承认D.只有辩证唯物主义才承认 解析:解析 实践之所以能成为真理的检验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首先,从真理的本性来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其本性在于主观与客观相符合。检验真理,就是检验人的主观认识同客观实际是否相符合及相符合的程度。因此,其标准既不能是思想理论本身,也不能是客观事物,而只能是将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的桥梁社会实践。其次,从实践的特点看,它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17.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统一的基础是_(分数:1.00)A.社会发展规律B.客观物质世界C.社会实践 D.物质统一性解
22、析:解析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认识过程中有质的区别的两个阶段。感性认识只有通过实践才能上升为理性认识,同样,理性认识必须应用到实践中来,才能改造世界,所以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统一的基础是实践。18.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这是_(分数:1.00)A.一切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观点B.唯心主义认识论的观点C.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观点 D.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观点解析:解析 首先,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这是一切唯物主义都承认的反映论共同原则。其次,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这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根本观点。认识的创造性表现为创造概念、理论体系;创造蓝图;指导实践。再次,认识是反映和创造的辩证统
23、一。创造不是臆造,而以反映为前提和基础;创造也是反映,但是对事物的本质、规律和发展趋势的反映。实践是反映和创造辩证统一的基础。所以,选项 C 正确。19.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_(分数:1.00)A.能动的反映论 B.先验论C.唯理论D.经验论解析:解析 实践决定认识,是认识的来源和归宿。20.感觉、知觉、表象是_(分数:1.00)A.反映论的三种形式B.意识的三种形式C.感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D.理性认识的三种形式解析:解析 感觉、知觉、表象是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21.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是_(分数:1.00)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B.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 C.唯意志论和宿命论D.自然观和社会历史
24、观解析:解析 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是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何为第一性的问题。22.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在于是否承认_(分数:1.00)A.社会内部矛盾推动社会发展B.社会历史是发展变化的C.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D.社会历史发展是有规律的解析:解析 凡主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就属于历史唯物主义;凡主张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就属于历史唯心主义。23.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_(分数:1.00)A.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B.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C.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关系问题D.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关系问题解析:解析 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就是社
25、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问题,也就是历史唯物主义所讨论的问题: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二者辩证统一。24.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指_(分数:1.00)A.全部自然界B.人口C.地理环境D.地理环境、人口和生产方式诸要素的总和 解析:解析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指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诸要素的总和。25.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对立统一构成_(分数:1.00)A.生产方式B.社会形态 C.社会意识形态D.社会经济结构解析:解析 二者的辩证统一构成了社会形态,揭示了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也是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26.在社会发展中起决定
26、作用的是_(分数:1.00)A.生产方式 B.地理环境C.人口因素D.文化传统解析:解析 在社会发展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因素包括人的素质、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资料的多寡程度等。因为生产力因素决定了生产关系。27.把人类社会和自然界联系起来的纽带是_(分数:1.00)A.环境B.思想C.语言D.劳动 解析:解析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自然界是人类生存的物质前提和基础,而人类与自然界的联系不是自发产生的,而是在人的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实践将人类社会从自然界提升出来,同时也与自然界紧密联系起来,所以选项 D 正确。地理环境属于自然界,思想意识和语言沟通属于人类社会。28.在生产
27、力诸要素中起决定作用的是_(分数:1.00)A.劳动资料B.劳动工具C.劳动者 D.劳动对象解析:解析 在生产力三个要素中,劳动者占有特殊重要地位,是生产过程中的主体和首要的生产力,在生产力诸要素中起主导和决定作用。29.划分阶级依据的是_(分数:1.00)A.人们在特定经济结构中的特定地位 B.人们在一定历史阶段的特定政治态度C.人们在特定经济关系中所形成的思想观点D.人们之间的政治法律关系解析:解析 阶级的实质是特定生产关系的承担者,是在特定的经济结构中处于特定地位的人们的共同体。阶级范畴体现的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30.国家所代表的利益是_(分数:1.00)A.剥削阶级的利益B.统治阶级的
28、利益 C.社会全体成员的利益D.基本阶级的利益解析:解析 国家不是效力于全体社会成员的公平的社会公共事务管理机构,而只是效力于统治阶级的暴力工具。B 选项说法正确。31.决定社会面貌的基本因素是_(分数:1.00)A.上层建筑B.精神文明C.物质资料生产方式 D.文化教育水平解析:解析 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最基本的观点,就是经济对社会的单方决定论。马克思和恩格斯说:“人们所达到的生产力的总和决定着社会状况。”“人们能否自由选择某一社会形式呢?决不能。在人们的生产力发展的一定状况下,就会有一定的交换和消费形式。在生产、交换和消费发展的一定阶段上,就会有一定的社会制度、一定的家庭、等级或阶级组织,一
29、句话,就会有一定的市民社会。有一定的市民社会,就会有不过是市民社会的正式表现的一定的政治国家。”32.生产方式是生产的社会形式,它是_(分数:1.00)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统一 B.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统一C.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统一D.各种生产要素的辩证统一解析:解析 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生产方式是指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人类社会为了存在和发展,必须获得物质资料,包括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这种谋得物质资料的方式,马克思称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生产方式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生产力是生产方式的物质内容,生产关系是生产方式的社会形式。不存在没有生产力的生产关系,也不存在没有
30、生产关系的生产力。一定的生产力和一定的生产关系间的对立统一关系,构成一定的生产方式。33.在国体与政体的关系问题上,表述正确的是_(分数:1.00)A.国体是形式,政体是内容B.国体是本质,政体是现象C.国体是内容,政体是形式 D.国体是现象,政体是本质解析:解析 国体与政体的关系是内容与形式的辩证关系。国体是国家的阶级内容,政体是国家的组织形式,国体决定政体、选择政体,政体为国体服务,使国体得以实现。34.生产关系反映的是人与人之间的_(分数:1.00)A.法律关系B.政治关系C.经济关系 D.文化关系解析:解析 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所构成的社会关系和经济关系,当一种适合生产力
31、要求的新的生产关系建立的时候,就会推动生产力的发展,但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时候,原来的生产关系就会成为生产力的障碍,最终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生产关系的总和就是经济基础。35.生产力所反映的关系是_(分数:1.00)A.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B.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C.政治与经济之间的关系D.生产与消费之间的关系解析:解析 生产力所反映的关系是人类社会与自然界之间的关系。生产力的传统定义是:“生产力是人们生产物质资料的能力,它表示人们改造自然和征服自然的水平,反映了人和自然界的关系。”36.最集中、最直接地反映社会经济基础的社会意识形态是_(分数:1.00)A.哲学B.艺术C.政治法律思想
32、D.宗教解析:解析 经济实体肯定会制定政治制度、法律法规、道德体系去维护其本身的利益,这也是为什么新的生产力要推翻旧的生产力,首先要推翻旧的政权,从而制定新的法律道德体系,建立新的生产关系的缘故。所以,政治法律思想是经济实体维护其利益的基本和直接工具,其必然最直接、最集中地反映社会经济基础的意识形态。37.理解整个人类社会发展史的钥匙是_(分数:1.00)A.生产关系的发展史B.生产劳动的发展史 C.社会意识的发展史D.阶级斗争的发展史解析:解析 理解整个人类社会发展史的钥匙是生产劳动的发展史。38.国家的实质是_(分数:1.00)A.调和阶级矛盾的机关B.全体居民共同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机关C
33、.阶级统治的暴力机关 D.凌驾于阶级之上的独立社会力量解析:解析 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是统治阶级对被统治阶级实行专政的暴力组织,主要由军队、警察、法庭、监狱等组成。39.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最突出的表现是_(分数:1.00)A.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B.社会意识诸形式之间的相互作用C.社会意识的发展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D.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作用 解析:解析 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最突出的表现是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能动的反作用。40.社会政治结构的核心是_(分数:1.00)A.国家政权 B.国家结构C.国家性质D.国家职能解析:解析 社会政治结构即建立在经济结构之上的政治法律设施
34、、制度及其相互关联的方式。国家政权在政治结构中处于核心地位。国家是一个历史范畴、阶级范畴。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国家本质上是统治阶级进行阶级统治的暴力工具。首先,国家体现了统治阶级的意志,要对被统治阶级进行专政。国家虽然也有民主的一面,但民主是有阶级性的,民主是与专政相联系的。国家的本质决定国家的职能。在社会政治结构中,国家政权是核心,它通过复杂的信息网络系统,对政治结构乃至整个社会实行控制和管理。41.衡量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客观尺度是_(分数:1.00)A.劳动者技术水平的高低B.劳动产品质量的好坏C.劳动资料特别是生产工具的发展水平 D.劳动对象的广度和深度解析:解析 劳动工具直接体
35、现着一个时期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的程度,是一个时期社会发展的标志性体现。也就是说,劳动工具最客观地体现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42.个人意识和群体意识的联系表现为_(分数:1.00)A.二者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相互转化 B.群体意识是个人意识的汇总C.个人意识决定群体意识D.个人意识完全由群体意识决定解析:解析 个人意识建立在个人思维的基础上,群体意识建立在个人意识的基础上。个人意识能快速适应环境而群体意识往往需要一定的时间。群体意识可以判断一个社会的发达与否,但是却不能判断生活在这个社会中个体的意识发达与否。二、辨析题(总题数:7,分数:14.00)43.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36、(分数:2.00)_正确答案:()解析:正确。理由:符合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关于认识的本质要求。 (1)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坚持了彻底的唯物主义反映论,贯彻了辩证唯物主义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基本原则,强调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反对了唯心主义的认识论。 (2)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把科学的实践观引入认识论,指明了认识的主体在实践中对认识的客体有能动反映和能动改造的主动性,正确地解决了主体和客体之间的辩证关系,反对了旧唯物主义的消极被动反映论,从而坚持了彻底的唯物主义可知论。 (3)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把认识的辩证法贯穿于认识发展的全过程之中,阐明了认识是一个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
37、无限发展的过程,克服了旧唯物主义在认识上的直观性和简单性。总之,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能动的反映是摹写和创造的统一,反对了在认识问题上的先验论、旧唯物主义和不可知论等。44.真理是有用的。 (分数:2.00)_正确答案:()解析:正确。理由: (1)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性的正确反映,是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它能正确反映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领域的一般发展规律,为人们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从这角度上看,真理是有用的。 (2)真理是有用的,要求人们在实践中必须坚持真理和发展真理,为捍卫真理而斗争,利用真理的力量促进我
38、国现代化建设。 (3)真理是有用的,要求人们用正确的态度对待真理,反对把它同“有用的就是真理”这种实用主义真理观混淆起来。45.任何认识都直接来自实践。 (分数:2.00)_正确答案:()解析:错误。理由: (1)实践是人们能动地探索和改造现实世界的社会性客观活动,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实践和认识之间是对立而统一的关系。在两者的辩证关系中,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 (2)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这是确定不移的方向。事实上,在每个人的大多数知识中,直接参与实践获得的直接经验是少数,绝大多数的知识来自间接经验。认识的获得,既要参与社会实践又要学习间接理论,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是
39、“源”和“流”的关系。如果认为一切认识都要从实践中获得,那是不现实的。46.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也是检验真理的一个标准。 (分数:2.00)_正确答案:()解析:错误。理由: (1)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真理标准问题上的唯物论。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由真理的本性(主观与客观相符合)决定的,是由实践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和优点决定的。任何认识,无论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最终都要经过实践的检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也不例外。 (2)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虽然是真理,但是属于认识范畴,必须接受实践的进一步检验,而不能成为检验真理的标准。
40、如果把其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那就会使其成为教条而生搬硬套,最终犯“左”倾或右倾错误。47.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两个不同的真理。 (分数:2.00)_正确答案:()解析:错误。理由: (1)违背了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辩证关系。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对立统一关系,两者是同一真理的两个不同的侧面和两种不同的属性,而不是两个不同的真理。 (2)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有对立的一面,因为真理的相对性和绝对性是对立的,它们是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反映同一真理的不同性质。真理的相对性和绝对性又有统一性的一面,因为绝对真理寓于相对真理之中,相对真理是绝对真理的组成部分,相对真理不断地走向或接近绝对真理,无数相对真理的总
41、和构成绝对真理。要正确认识真理相对性和绝对性的辩证关系:夸大真理的相对性将导致真理问题上的相对主义诡辩论而变为虚无;夸大真理的绝对性将导致真理问题上的绝对主义、教条主义,两者都是错误的。48.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 (分数:2.00)_正确答案:()解析:错误。理由: (1)关于认识的本质,不同的哲学派别有不同的主张。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或称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认为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旧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消极、被动、直观的反映,把认识看作是主体对客体的直观的、消极的和被动的反映;唯心主义认识论实质上是先验论,认为人的认识是先于实践、先于经验、先于物质世界的东西,主张认识的路线是“从感觉和思想到物”,与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思想路线(“从物到感觉和思想”)根本对立。 (2)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是除庸俗唯物主义以外,一切唯物主义都承认的观点。由于对反映的程度没有区分开来,观点过于模糊而错误。49.认识的主体就是主观,客体就是客观。 (分数:2.00)_正确答案:()解析:错误。理由:它们是既区别又联系的。 (1)认识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