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全国自考(社会学概论)模拟试卷 10 及答案解析(总分:88.00,做题时间:90 分钟)一、单项选择题(总题数:30,分数:60.00)1.社会对个人的欲望和行为的调节缺乏统一规范和足够制约力的社会状态称作 【 】(分数:2.00)A.偏差B.越轨C.犯罪D.失范2.阶级斗争理论被认为是最早、也是最深刻和最系统的冲突论。它的提出者是 【 】(分数:2.00)A.马克思B.雷克斯C.霍曼斯D.帕森斯3.美国社会学家霍曼斯建立的社会学理论是 【 】(分数:2.00)A.冲突理论B.结构理论C.交换理论D.后现代理论4.费孝通说:“我认为社会学最根本的任务是要解决一个生活在社会里的人,怎样学会做人
2、的问题。”这是指社会学的 【 】(分数:2.00)A.研究功能B.教育功能C.社会管理功能D.社会批评功能5.研究者在某种程度上置身于观察对象的环境和社会活动中,努力使自己真正地与被研究群体相通,通过亲身感受和观察,直接获取资料的方法是 【 】(分数:2.00)A.问卷调查B.参与观察C.实验法D.文献法6.人口具有两重属性,即 【 】(分数:2.00)A.政治性和经济性B.主动性和再生性C.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D.系统性和开放性7.“刮风不是文化,利用风力发电才是文化”,指的是文化的 【 】(分数:2.00)A.创造性B.习得性C.共享性D.累积性8.在调整人们行为的各种社会规范中,调整范围最
3、普遍的是 【 】(分数:2.00)A.习俗B.道德C.宗教D.法律9.文化冲突的根源除了民族性之外,更有 【 】(分数:2.00)A.国家性B.地域性C.阶层性D.阶级性10.一个人从一种生活方式向另一种生活方式转变与适应的过程,是 【 】(分数:2.00)A.基本社会化B.正向社会化C.重新社会化D.反向社会化1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会学理论逐步走向多元化,其中包括舒茨的 【 】(分数:2.00)A.社会批判理论B.结构化理论C.沟通理论D.现象学社会学理论12.较早把“角色”概念用于社会心理学的美国心理学家是 【 】(分数:2.00)A.米德B.罗伯特C.弗罗姆D.埃里克森13.不同群体
4、针对稀有资源的斗争称为 【 】(分数:2.00)A.合作B.交换C.竞争D.冲突14.由一群人所共同认可的、有意义地代表其自身以外的别的事物的象征,被称为 【 】(分数:2.00)A.语言B.符号C.词汇D.语法15.一般认为,在一切家庭形式中最稳定的一种形式是 【 】(分数:2.00)A.核心家庭B.主干家庭C.联合家庭D.完全家庭16.内群体和外群体的分类标准是 【 】(分数:2.00)A.成员的互动关系特征B.群体习惯C.成员对群体的心理归属D.成员所在的群体17.组织决策的第一个阶段是 【 】(分数:2.00)A.设计阶段B.情报阶段C.审查阶段D.抉择阶段18.科层制最大的优点在于
5、【 】(分数:2.00)A.职位等级体系明确B.专业化程度高C.行政管理效率高D.量才录用19.在霍桑实验中逐步形成的组织管理理论是 【 】(分数:2.00)A.科学管理理论B.人际关系理论C.组织行为理论D.权变理论20.著名的“X”理论和“Y”理论的提出者是 【 】(分数:2.00)A.梅约B.泰罗C.巴纳德D.麦克雷戈21.中国学者自己的社区研究始于 20 世纪 20 年代末的 【 】(分数:2.00)A.社会调查运动期间B.城市社区运动期间C.乡村建设运动期间D.社会建设运动期间22.把文化价值要素引入理论模式中,考察文化凶素对城市空间结构形成的作用的区位学理论是 【 】(分数:2.0
6、0)A.扇形理论B.社会文化区位学理论C.新正统区位学理论D.多核心理论23.城镇化水平明显超过工业化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城镇化是 【 】(分数:2.00)A.同步城镇化B.滞后城镇化C.逆城镇化D.过度城镇化24.由于生产技术或社会体制变革而引起的规模较大的社会流动,被称为 【 】(分数:2.00)A.自由流动B.垂直流动C.结构式流动D.竞争流动25.有的学生对于学习了无兴趣,却依然遵从家长和老师的意愿每天上学读书,这种偏差行为属于 【 】(分数:2.00)A.形式主义B.退缩主义C.革新D.反叛26.学校通过记过、开除学籍等手段防治学生违反学校的规章制度,这种控制形式是 【 】(分数:2.0
7、0)A.宏观控制B.非制度化控制C.道德控制D.消极性控制27.认为文化价值或兴趣上的冲突是造成社会问题的根本原因的是 【 】(分数:2.00)A.社会病理学B.社会解组理论C.价值冲突理论D.行为偏差理论28.人类有意识、有口的地参与或控制社会变迁,这指的是 【 】(分数:2.00)A.社会改革B.有计划变迁C.自发变迁D.整体变迁29.认为信息成为战略资源,整个社会以知识价值论为基础,先进的通讯和信息系统成为社会改革的手段的理论是 【 】(分数:2.00)A.知识社会论B.知识体系论C.信息价值论D.信息社会论30.下列属于“信息社会论”的代表人物的是 【 】(分数:2.00)A.托夫勒B
8、.摩尔C.贝克D.帕森斯二、多项选择题(总题数:5,分数:10.00)31.在中国,明确的社会学本土化进程起始于 20 世纪二三十年代,为此进行了许多开拓性工作的老一辈社会学家有 【 】(分数:2.00)A.章太炎B.许仕廉C.孙本文D.吴文藻E.严复32.社会学的管理功能表现在 【 】(分数:2.00)A.提供模式B.反馈信息C.帮助人们自觉地完成社会化D.帮助人们合理选择E.建立规范33.社会学研究的一般程序包括 【 】(分数:2.00)A.筹划阶段B.实施阶段C.控制阶段D.总结阶段E.反馈阶段34.在“人文区位结丛模式”中,强调了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这些要素包括 【 】(分数:2.0
9、0)A.人口B.权力C.环境D.组织E.技术35.社会现代化包括 【 】(分数:2.00)A.工业化B.城市化C.民主化D.社会结构分化E.生活方式的世俗化三、简答题(总题数:5,分数:10.00)36.简述社会化的内涵。(分数:2.00)_37.简述新中国成立以来五次大规模的社会流动。(分数:2.00)_38.简述福特主义的特征。(分数:2.00)_39.简述当代城镇化的特征。(分数:2.00)_40.简述当前全球化的表现。(分数:2.00)_四、论述题(总题数:2,分数:4.00)41.论述消费的特征。(分数:2.00)_42.论述全球化对中国的冲击和挑战以及应对策略。(分数:2.00)_
10、五、材料题(总题数:1,分数:4.00)1912 年 4 月 15 日清晨,世界上最大的客轮在其首航冰山林立的北大西洋途中沉没。一丝安慰:人们在生与死的选择面前注意遵守“优先救助妇女儿童”的社会规范。乘客中 69的妇女和儿童活了下来,而男乘客只有 17得以生还。其中:头等舱:有钱人60生还。二等舱:中产阶级职员和商人44生还。三等舱(及更低):贫穷移民26生还。头等舱中男乘客生还率比三等舱中儿童的生还率还要稍高一点。确切地说:头等舱和二等舱的妇女和儿童优先。 根据以上材料,回答下列问题:(分数:4.00)(1).上述材料揭示了什么问题?(分数:2.00)_(2).如何看待这种现象?(分数:2.
11、00)_全国自考(社会学概论)模拟试卷 10 答案解析(总分:88.00,做题时间:90 分钟)一、单项选择题(总题数:30,分数:60.00)1.社会对个人的欲望和行为的调节缺乏统一规范和足够制约力的社会状态称作 【 】(分数:2.00)A.偏差B.越轨C.犯罪D.失范 解析:2.阶级斗争理论被认为是最早、也是最深刻和最系统的冲突论。它的提出者是 【 】(分数:2.00)A.马克思 B.雷克斯C.霍曼斯D.帕森斯解析:解析:冲突理论渊源于马克思的社会思想,马克思的阶级斗争理论被认为是最早、也是最深刻和最系统的冲突论。3.美国社会学家霍曼斯建立的社会学理论是 【 】(分数:2.00)A.冲突理
12、论B.结构理论C.交换理论 D.后现代理论解析:4.费孝通说:“我认为社会学最根本的任务是要解决一个生活在社会里的人,怎样学会做人的问题。”这是指社会学的 【 】(分数:2.00)A.研究功能B.教育功能 C.社会管理功能D.社会批评功能解析:5.研究者在某种程度上置身于观察对象的环境和社会活动中,努力使自己真正地与被研究群体相通,通过亲身感受和观察,直接获取资料的方法是 【 】(分数:2.00)A.问卷调查B.参与观察 C.实验法D.文献法解析:6.人口具有两重属性,即 【 】(分数:2.00)A.政治性和经济性B.主动性和再生性C.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D.系统性和开放性解析:解析:人口具有
13、两重属性: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人类作为高等动物群体,同其他的生物群体一样,有着以生物学规律为基础的通过个体的出生、成长、繁殖、衰老和死亡的生命过程进行的世代更替,并有着遗传变异的生物机能和年龄、性别等生物特征。这反映了人口的自然属性。同时,人口也表现出其社会属性。首先,人口的生命过程是在一定的社会生产方式下进行的。其次,人口的生产和再生产过程总是在一定的婚姻家庭形式中进行的,一定的婚姻家庭制度受到社会生产力的制约,社会也通过婚姻家庭制度影响人口资源的数量和质量。7.“刮风不是文化,利用风力发电才是文化”,指的是文化的 【 】(分数:2.00)A.创造性 B.习得性C.共享性D.累积性解析:8.
14、在调整人们行为的各种社会规范中,调整范围最普遍的是 【 】(分数:2.00)A.习俗 B.道德C.宗教D.法律解析:解析:习俗作为调整人们行为的重要社会规范,它的调整范围最普遍,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发挥作用,这是任何其他社会规范无法相比的。9.文化冲突的根源除了民族性之外,更有 【 】(分数:2.00)A.国家性B.地域性C.阶层性D.阶级性 解析:解析:文化冲突的根源除了民族性之外,更有阶级性。由阶级性引发的文化冲突主要表现在价值观和思想意识形态方面。10.一个人从一种生活方式向另一种生活方式转变与适应的过程,是 【 】(分数:2.00)A.基本社会化B.正向社会化C.重新社会化 D.反向社
15、会化解析:解析:再社会化也称重新社会化,它是使个人改变以前的知识结构、价值标准和行为模式,建立起新的、符合社会要求和新的形势需要的知识结构、价值标准和行为模式的过程。或者说是一个人从一种生活方式向另一种生活方式转变与适应的过程。1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会学理论逐步走向多元化,其中包括舒茨的 【 】(分数:2.00)A.社会批判理论B.结构化理论C.沟通理论D.现象学社会学理论 解析:12.较早把“角色”概念用于社会心理学的美国心理学家是 【 】(分数:2.00)A.米德 B.罗伯特C.弗罗姆D.埃里克森解析:13.不同群体针对稀有资源的斗争称为 【 】(分数:2.00)A.合作B.交换C.竞
16、争D.冲突 解析:解析:冲突是指不同行动者之间相互反对或阻止对方意图的自觉行动。冲突的根源是因为某种社会资源的稀缺。14.由一群人所共同认可的、有意义地代表其自身以外的别的事物的象征,被称为 【 】(分数:2.00)A.语言B.符号 C.词汇D.语法解析:15.一般认为,在一切家庭形式中最稳定的一种形式是 【 】(分数:2.00)A.核心家庭 B.主干家庭C.联合家庭D.完全家庭解析:解析:核心家庭一般指由一对夫妇及其未婚子女生活在一起而组成的家庭。这种家庭规模小,人数少,只有一个核心,即夫妻关系。家庭中父母与子女构成稳定的家庭三角,并且以婚姻关系和血缘关系两条纽带直接联结。因此,一般认为,这
17、种家庭形式是一切家庭形式中最稳定的一种形式。16.内群体和外群体的分类标准是 【 】(分数:2.00)A.成员的互动关系特征B.群体习惯C.成员对群体的心理归属 D.成员所在的群体解析:17.组织决策的第一个阶段是 【 】(分数:2.00)A.设计阶段B.情报阶段 C.审查阶段D.抉择阶段解析:解析:组织决策的过程可分为四个阶段:情报阶段;设计阶段;抉择阶段;审查阶段。其中,第一阶段是情报阶段,即调查环境,了解各种决策所需要的资料。18.科层制最大的优点在于 【 】(分数:2.00)A.职位等级体系明确B.专业化程度高C.行政管理效率高 D.量才录用解析:解析:科层制最大的优点在于,相比较其他
18、组织体系和管理方式,行政管理效率高。19.在霍桑实验中逐步形成的组织管理理论是 【 】(分数:2.00)A.科学管理理论B.人际关系理论 C.组织行为理论D.权变理论解析:解析:人际关系理论反对泰罗等科学管理理论家把人看作“会说话的机器”,或者认为人的活动仅仅受金钱的驱使的观点。而认为人是“社会人”。这个理论是在哈佛大学教授梅约和罗伊斯里斯伯格等人指导的著名的霍桑实验中逐步形成的。20.著名的“X”理论和“Y”理论的提出者是 【 】(分数:2.00)A.梅约B.泰罗C.巴纳德D.麦克雷戈 解析:解析:麦克雷戈提出了著名的“X”理论和“Y”理论,对不同管理模式背后的理论假设进行了区别和分析。21
19、.中国学者自己的社区研究始于 20 世纪 20 年代末的 【 】(分数:2.00)A.社会调查运动期间B.城市社区运动期间C.乡村建设运动期间 D.社会建设运动期间解析:22.把文化价值要素引入理论模式中,考察文化凶素对城市空间结构形成的作用的区位学理论是 【 】(分数:2.00)A.扇形理论B.社会文化区位学理论 C.新正统区位学理论D.多核心理论解析:23.城镇化水平明显超过工业化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城镇化是 【 】(分数:2.00)A.同步城镇化B.滞后城镇化C.逆城镇化D.过度城镇化 解析:解析:黑过度城镇化又称超前城镇化,是指城镇化水平明显超过工业化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城镇化。过度城镇化形成
20、的主要原因是二元经济结构下形成的农村推力和城市拉力的不平衡(主要是推力作用大于拉力作用),而政府又没有及时采取必要的宏观调控措施。24.由于生产技术或社会体制变革而引起的规模较大的社会流动,被称为 【 】(分数:2.00)A.自由流动B.垂直流动C.结构式流动 D.竞争流动解析:解析:结构式流动是由于生产技术或社会体制变革而引起的规模较大的社会流动。例如,工业革命后,农村人口向城市的大规模流动。25.有的学生对于学习了无兴趣,却依然遵从家长和老师的意愿每天上学读书,这种偏差行为属于 【 】(分数:2.00)A.形式主义 B.退缩主义C.革新D.反叛解析:解析:形式主义是拒绝社会提供的目标,但仍
21、然遵守社会规范的手段行事。例如,有的学生对于学习了无兴趣,但却依然遵从家长和老师的意愿每天上学读书。26.学校通过记过、开除学籍等手段防治学生违反学校的规章制度,这种控制形式是 【 】(分数:2.00)A.宏观控制B.非制度化控制C.道德控制D.消极性控制 解析:解析:消极性控制是指利用惩罚性手段来防治社会成员的偏差行为。例如,学校会设置一些惩罚机制,如记过、开除学籍等手段防治学生违反学校的规章制度。27.认为文化价值或兴趣上的冲突是造成社会问题的根本原因的是 【 】(分数:2.00)A.社会病理学B.社会解组理论C.价值冲突理论 D.行为偏差理论解析:28.人类有意识、有口的地参与或控制社会
22、变迁,这指的是 【 】(分数:2.00)A.社会改革B.有计划变迁 C.自发变迁D.整体变迁解析:29.认为信息成为战略资源,整个社会以知识价值论为基础,先进的通讯和信息系统成为社会改革的手段的理论是 【 】(分数:2.00)A.知识社会论B.知识体系论C.信息价值论D.信息社会论 解析:解析:“信息社会论”认为,人类社会由工业社会进入信息社会是一个重要的转折。信息社会同工业社会相比,有三个主要特征:(1)信息成为战略资源,在国民经济中占主要地位;(2)整个社会以知识价值论为基础,价值的增长主要依靠知识;(3)先进的通讯与信息系统成为社会改革的手段。给人们的生活方式与工作方式带来一场变革。30
23、.下列属于“信息社会论”的代表人物的是 【 】(分数:2.00)A.托夫勒 B.摩尔C.贝克D.帕森斯解析:二、多项选择题(总题数:5,分数:10.00)31.在中国,明确的社会学本土化进程起始于 20 世纪二三十年代,为此进行了许多开拓性工作的老一辈社会学家有 【 】(分数:2.00)A.章太炎B.许仕廉 C.孙本文 D.吴文藻 E.严复解析:解析:明确的社会学本土化进程始于 20 世纪二三十年代,许仕廉、孙本文、吴文藻、费孝通、林耀华等社会学家和李大钊、瞿秋白、毛泽东、李达、许德珩等马克思主义学者为此进行了许多开拓性的工作。他们从不同的角度,明确地提出建设“本国社会学”,使“社会学彻底的中
24、国化”的观点和实施办法,特别是提出要建立理论联系实际,能指导人们认识中国社会、改造中国社会的马克思主义社会学。32.社会学的管理功能表现在 【 】(分数:2.00)A.提供模式 B.反馈信息 C.帮助人们自觉地完成社会化D.帮助人们合理选择E.建立规范 解析:解析:社会学的管理功能表现在:建立规范;提供模式;反馈信息。C、D 两项是社会学的教育功能,故排除。33.社会学研究的一般程序包括 【 】(分数:2.00)A.筹划阶段 B.实施阶段 C.控制阶段D.总结阶段 E.反馈阶段解析:34.在“人文区位结丛模式”中,强调了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这些要素包括 【 】(分数:2.00)A.人口 B.
25、权力C.环境 D.组织 E.技术 解析:35.社会现代化包括 【 】(分数:2.00)A.工业化 B.城市化 C.民主化 D.社会结构分化 E.生活方式的世俗化 解析:解析:社会现代化作为一个大系统,它是由一系列子系统组成的:工业化、城市化、民主化、管理科层化、社会结构分化、人的现代化、生活方式的世俗化。三、简答题(总题数:5,分数:10.00)36.简述社会化的内涵。(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1)从时间方面理解,个人社会化涉及人生发展的全过程。 (2)从内容方面理解,个人社会化关注个人作为社会一员所应具有的全部文化遗产。 (3)从关系方面理解,个人社会化注重个人与社会的交互
26、作用以及个人社会化的结果。)解析:37.简述新中国成立以来五次大规模的社会流动。(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1)第一次大规模社会流动过程发生于 19491956 年。在这一时期,新的社会流动模式以对新中国成立以前的社会阶级阶层结构进行重塑为标志。 (2)第二次大规模社会流动发生于19571965 年。在这一时期,为了适应国家主导的重工业优先的经济发展战略对资源集中配置的需要,国家在最终建立起计划经济体制的同时,还以一系列制度安排和政策规定,建构了一种多维二元身份等级体系,赋予社会成员以不同的政治、社会和经济身份。 (3)第三次大规模社会流动发生于 19661977 年。这一时期
27、的社会流动的典型特征,一方面表现为多维二元身份等级体系继续严重地影响人们的地位获得,另一方面体现为“文化大革命”对全社会的全方位影响。 (4)第四次大规模社会流动发生于 19781991年。其典型特征是:社会分化与流动模式发生初步转换,原来的政治二元身份体系被放弃,其他各种身份等级体系也逐步被突破,在工业化社会影响社会流动的各种一般流动规则,尤其是以个人的能力和努力为基础的自致性因素,逐步成为决定人们的地位获得的主要因素。 (5)第五次大规模社会流动发生于 1992年,一直延续到今天。其典型特征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最终得以建立,社会分化愈益深刻;社会各阶层的职业地位(权力、收入和声望等)发
28、生了程度不同的升降变化,相互之间的关系也经历了较明显的调整;新的社会阶层成长壮大,明显形成了一种由十大社会阶层组成的新阶层结构。)解析:38.简述福特主义的特征。(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1)以生产机械化、自动化和标准化形成的流水线作业及其相应的工作组织,通过大规模生产极大地提高了标准化产品的劳动生产率。 (2)劳资双方从劳资双方关于工作过程控制权的斗争转变为保障就业权和工资决定的斗争,最终形成了以劳资集体谈判制度为核心的劳资关系新形式。 (3)专用性机器投资和低技能工人相结合的生产过程提高了资本有机构成,通过加速资本周转来降低高资本有机构成对利润率的影响,促进了企业之间的纵
29、向一体化过程,从而在主要行业形成了垄断竞争的市场格局。)解析:39.简述当代城镇化的特征。(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1)城镇化进程速度加快,近年来发展中国家城镇化的速度超过了部分发达国家城镇化的速度。 (2)大城市发展速度明显,出现了“世界城市”和 “城市群”。 (3)知识经济、科技、物流、信息、通讯和其他活动领域的不断创新提升了城镇化的内涵。 (4)城市文化、城市生活方式、城市价值观念的进步及其扩散加速。 (5)发达国家郊区城镇化加速,已进入逆城镇化和再城镇化进程。 (6)发展中国家的城镇化已构成当今世界城镇化的主体,其城镇化仍以乡村向城市移民为主。)解析:40.简述当前全
30、球化的表现。(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1)金融全球化日益凸显。 (2)以跨国公司为主导的经济全球化。 (3)交通与通讯的全球化。 (4)信息全球化。 (5)政治的多极化。 (6)文化多元化。)解析:四、论述题(总题数:2,分数:4.00)41.论述消费的特征。(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1)消费的经济属性。消费作为经济体系中的核心部分,整个经济活动要围绕消费行为的规律运行。 (2)消费的心理属性。消费是一种消费心理过程。消费心理是指消费者在消费时所:的特有的心理特征与心理活动的过程。 (3)消费的社会属性。消费实质上是社会关系在不同层次、不同群体生产和生活中的
31、体现消费不仅反映一定社会的生产力水平,而且 力水平反映了一定的社会关系,是社会行为的重要组成部分。 (4)消费的文化属性。消费是一种文化。消费文化是伴随消费活动的表达某种意义或传承某种价值系统的符号系统。)解析:42.论述全球化对中国的冲击和挑战以及应对策略。(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全球化对中国的冲击和挑战: (1)中国经济增长过于依赖贸易。 (2)在政治方面,由于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经济的高速增长动摇了的西方霸权地位,引起它们的恐慌。它们处处给中国施加压力、制造麻烦。 (3)随着中国对全球化参与程度的加深,中国的文化建设受到了两方面的挑战。一是西方意识形态对马克思主义指导地
32、位的挑战。二是西方一些腐朽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冲击。 (4)国家安全方面,目前还存在着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等影响世界和平的因素,我们所面临的国际安全环境并不太乐观。国家安全已经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军事与政治安全,而是政治安全、经济安全、文化安全、军事安全和信息安全的有机统一。 全球化的应对策略: (1)必须明确中国在全球化进程中的位置,以此为制定全球战略的前提。 (2)要不断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发展自己。 (3)增强综合国力以确保国家安全。 (4)总之,要以客观、务实的精神积极融人全球化的潮流,抓住机遇,积极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促成更加公平、平等的全球化时代的来临。)解析:五、材料题(总题数:
33、1,分数:4.00)1912 年 4 月 15 日清晨,世界上最大的客轮在其首航冰山林立的北大西洋途中沉没。一丝安慰:人们在生与死的选择面前注意遵守“优先救助妇女儿童”的社会规范。乘客中 69的妇女和儿童活了下来,而男乘客只有 17得以生还。其中:头等舱:有钱人60生还。二等舱:中产阶级职员和商人44生还。三等舱(及更低):贫穷移民26生还。头等舱中男乘客生还率比三等舱中儿童的生还率还要稍高一点。确切地说:头等舱和二等舱的妇女和儿童优先。 根据以上材料,回答下列问题:(分数:4.00)(1).上述材料揭示了什么问题?(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上述材料揭示了由社社会分层所导致的严
34、重的社会不平等现象。)解析:(2).如何看待这种现象?(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由于穷人和富人在生产资料占有上的不同,导致他们的社会地位的不同,从而造成了社会分层。这种由社会地位带来的社会分层意味着不同阶层的人所拥有的权利和义务的不同。在同样的条件下,社会地位高的人拥有更多的权利。这种社会分层在某种程度上是必要的,是有助于社会发展的。但是这种分层应该有个适度的界限,即应该倡导现代社会的自致性的社会分层制度,而不是那种建立在出身等先赋地位上的地位获得或社会分层制度。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就需要建寺一种机会平等的制度。不合理的、讨分的不平等蕴含着社会冲突。社会分层中应保持适度不平等。另外,社会还应有一种平衡过分不平等的制约和补偿机制。最后,社会还应尽量缩小下层社会的规范,同时扩大中、上层社会的规模,从而形成一个庞大的中产阶级。)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