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心理学-人际交往与社会影响(二)及答案解析(总分:100.00,做题时间:90 分钟)一、B单选题/B(总题数:50,分数:100.00)1.人类个体进行社会交往有着深刻的心理动因,从产生行为动机的心理需要来看,可以分为三个方面,即_ A.本能、合群需要和自我肯定的需要 B.本能、合作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C.本能、合作需要和自我调控的需要 D.本能、合群需要和自我保护的需要(分数:2.00)A.B.C.D.2.个体基于温暖、舒适、食物和安全的需要而渴望与他人交往,这是出自人的_ A.本能需要 B.合群需要 C.自我肯定需要 D.物质需要(分数:2.00)A.B.C.D.3.通过实验探讨处于孤
2、独状态下的个体合群需要的心理学家是_ A.赞-威克斯勒 B.沙赫特 C.库利 D.舒茨(分数:2.00)A.B.C.D.4.心理学家沙赫特研究表明,高恐惧组的合群程度为_ A.33% B.35% C.88% D.98%(分数:2.00)A.B.C.D.5.当你得知你的某个观点被他人所反对时,你一定会觉得很沮丧,同时会有一种恐惧感,可是,如果这时你知道与你持同样观点的不止你一人,你就又会感到减轻了恐惧感,得到了安全感。这体现的是人的_ A.自我肯定需要 B.合群需要 C.本能需要 D.情感需要(分数:2.00)A.B.C.D.6.每一个个体对自身的了解都来源于社会学习过程,尤其是对自我的了解,必
3、须依赖于与他人的交往。这体现了人际交往的_ A.包容需要 B.本能需要 C.合群需要 D.自我肯定需要(分数:2.00)A.B.C.D.7.提出人际需要三维理论的心理学家是_ A.沙赫特 B.库利 C.舒茨 D.霍曼斯(分数:2.00)A.B.C.D.8.涉及人际交往过程的个体心理需要满足方面的社会心理学理论包括人际需要的三维理论和_ A.马斯洛的需要理论 B.本能理论 C.社会需要理论 D.社会交换理论(分数:2.00)A.B.C.D.9.个体有控制别人或被别人控制的需要,个体有在权力关系上与他人建立或维持满意人际关系的需要,这种需要是_ A.包容需要 B.合群需要 C.支配需要 D.情感需
4、要(分数:2.00)A.B.C.D.10.个体有爱别人或被别人爱的需要,个体有在人际交往中建立并维持与他人亲密的情感联系的需要。这是一种_ A.包容需要 B.合群需要 C.支配需要 D.情感需要(分数:2.00)A.B.C.D.11.提出“社会交换理论”的心理学家是_ A.沙赫特 B.库利 C.舒茨 D.霍曼斯(分数:2.00)A.B.C.D.12.在早期生活中经历了适当的关心和爱的个体,能形成理想的个人行为,能适当地对待自己和他人,这体现的是人际交往的_ A.包容需要 B.支配需要 C.本能需要 D.情感需要(分数:2.00)A.B.C.D.13.下列属于狭义的人际沟通概念的是_ A.人与信
5、息的相互作用过程 B.人与机器之间的信息交流过程 C.人与大自然界的信息交流过程 D.在社会生活中的人际沟通过程(分数:2.00)A.B.C.D.14.信息的发送者与信息的接受者之间的信息相互作用过程是_ A.信息传播 B.人际沟通 C.人际吸引 D.人际关系(分数:2.00)A.B.C.D.15.拥有信息并试图进行沟通的人称为_ A.信息源 B.反馈者 C.信息 D.通道(分数:2.00)A.B.C.D.16.人际沟通的基本要素是:信息源、信息、通道、目标靶、障碍和_ A.沟通背景 B.沟通对象 C.沟通设备 D.共同语言(分数:2.00)A.B.C.D.17.人际沟通的基本要素中,发动沟通
6、的过程、决定沟通对象和目的的是_ A.信息源 B.信息 C.通道 D.目标靶(分数:2.00)A.B.C.D.18.沟通信息的传送方式又称之为_ A.信息源 B.通道 C.目标靶 D.反馈(分数:2.00)A.B.C.D.19.下列不属于非语词信号的是_ A.身段姿态 B.表情动作 C.声音 D.语调(分数:2.00)A.B.C.D.20.一般情况下,比较容易引起目标靶的态度改变的信息差异量处于_ A.较高程度 B.中等程度 C.极高程度 D.较低程度(分数:2.00)A.B.C.D.21.我们日常所发生的沟通主要是_ A.手势沟通 B.表情沟通 C.音调沟通 D.视听沟通(分数:2.00)A
7、.B.C.D.22.信息源试图传递给目标靶的观念和情感又称为_ A.信息 B.目标靶 C.通道 D.反馈(分数:2.00)A.B.C.D.23.下列信息传递中,不属于非言语沟通的是_ A.手势 B.音调 C.书信 D.表情(分数:2.00)A.B.C.D.24.沟通发生的情景又称之为_ A.背景 B.信息 C.通道 D.信息源(分数:2.00)A.B.C.D.25.不受时空条件的限制,沟通的信息不容易造成失误,沟通的准确性和持久性都较高的沟通方式是_ A.表情沟通 B.身体语言沟通 C.口语沟通 D.书面言语沟通(分数:2.00)A.B.C.D.26.单位时间里沟通效率较高的是_ A.表情沟通
8、 B.身体语言沟通 C.口语沟通 D.书面言语沟通(分数:2.00)A.B.C.D.27.眼行为的功能主要有注意、劝说、调节和_ A.表达情感 B.交流信息 C.求助功能 D.保健功能(分数:2.00)A.B.C.D.28.讲话风格是属于_ A.言语沟通 B.非言语沟通 C.身体语言 D.表情(分数:2.00)A.B.C.D.29.身体语言大致可分为象征、说明、调节和_ A.情感表露 B.服装 C.距离 D.讲话风格(分数:2.00)A.B.C.D.30.相似性是影响个体间相互吸引的重要因素,在相似性的诸多因素中,最重要的影响因素是_ A.态度相似 B.兴趣相似 C.能力相似 D.性格相似(分
9、数:2.00)A.B.C.D.31.“酒逢知己饮,诗向会人吟”,表现人际吸引的条件是_ A.接近性 B.熟悉性 C.相似性 D.互补性(分数:2.00)A.B.C.D.32.在感情深厚的朋友之间,特别是在异性朋友或夫妻之间,能够更为显著地增进人际吸引的效应的是_ A.相似性 B.互补性 C.接近性 D.熟悉性(分数:2.00)A.B.C.D.33.随着人际交往的加深,以下哪种因素不会减弱?_ A.社会地位 B.个人内在品质 C.接近性 D.外表特征(分数:2.00)A.B.C.D.34._通过实验发现,热情是令人喜欢的重要个性,一个开朗的人总是比冷淡的人更具有吸引力。 A.安德森 B.西格尔
10、C.兰迪 D.费斯廷格(分数:2.00)A.B.C.D.35.支配型的男性常常喜欢娶小鸟依人型的女性为妻,这反映出人际吸引中的_ A.相似性 B.互补性 C.接近性 D.熟悉性(分数:2.00)A.B.C.D.36.外貌特点对人际交往的影响大多数情况下是显而易见的,但同时也具有辐射效应。通过实验验证这一观点的是_ A.安德森 B.西格尔 C.兰迪 D.费斯廷格(分数:2.00)A.B.C.D.37.学生在排定座位后,同座的和邻座的同学就有了更多的接触机会,因而多半能够相互吸引,成为好朋友。这所体现的影响人际吸引的重要因素是_ A.接近性与熟悉性 B.个人品质 C.相似性 D.互补性(分数:2.
11、00)A.B.C.D.38.首创社会测量法的心理学家是_ A.费斯廷格 B.莫雷诺 C.安德森 D.阿希(分数:2.00)A.B.C.D.39.在社会测量法的一系列改进措施中,广泛运用于儿童群体人际关系测量的是_ A.参照测量法 B.同伴提名法 C.关系测量法 D.品质测量法(分数:2.00)A.B.C.D.40.我们通常将成员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集合体称作_ A.群众 B.正式组织 C.统计集合 D.群体(分数:2.00)A.B.C.D.41.当个体的思想与行为符合群体要求时,就会受到群体的赞许与鼓励,使个体获得_ A.归属感 B.认同感 C.社会性支持 D.自尊感(分数:2.00)A.
12、B.C.D.42.为了保证目标的实现,每个群体成员都必须严格遵守的思想、信念和行为的准则被称为_ A.群体规范 B.群体凝聚力 C.群体领导 D.群体认同(分数:2.00)A.B.C.D.43.由于单位规定调离者需退掉住房,而导致员工不敢跳槽的现象,是因为_ A.正性力量 B.负性力量 C.群体规范 D.社会助长(分数:2.00)A.B.C.D.44.能够使成员继续留在群体中的力量称之为_ A.群体凝聚力 B.群体规范 C.群体的领导 D.群体中的角色(分数:2.00)A.B.C.D.45.主要指群体中具有法定地位并能够影响群体行为的人采取一定的手段,协调成员之间的关系,领导群体成员实现群体目
13、标的过程。被称为_ A.群体规范 B.群体领导 C.群体凝聚力 D.群体认同(分数:2.00)A.B.C.D.46.认为领导者都具有某些与生俱来的特质,具备这些特质的人才能成为领导者。这种关于领导的理论是_ A.一个人特质理论 B.情景特质理论 C.素质理论 D.资质理论(分数:2.00)A.B.C.D.47.认为情境因素决定了个体能否成为群体的领导者。这种领导理论是_ A.个人特质理论 B.情景特质理论 C.素质理论 D.资质理论(分数:2.00)A.B.C.D.48.社会心理学研究发现,有时他人在场不但不能促进个体行为效率的提高,反而会使工作效率下降。这种现象称为_ A.从众 B.群体思维
14、 C.去个体化 D.社会干扰(分数:2.00)A.B.C.D.49.几个人一起骑自行车比一个人骑自行车速度快,这种心理现象是_ A.从众心理 B.社会助长作用 C.模仿作用 D.服从心理(分数:2.00)A.B.C.D.50.在 1897 年,通过实验证实了社会助长现象的存在的社会心理学家是_ A.安德森 B.西格尔 C.费斯廷格 D.特瑞普里特(分数:2.00)A.B.C.D.心理学-人际交往与社会影响(二)答案解析(总分:100.00,做题时间:90 分钟)一、B单选题/B(总题数:50,分数:100.00)1.人类个体进行社会交往有着深刻的心理动因,从产生行为动机的心理需要来看,可以分为
15、三个方面,即_ A.本能、合群需要和自我肯定的需要 B.本能、合作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C.本能、合作需要和自我调控的需要 D.本能、合群需要和自我保护的需要(分数:2.00)A. B.C.D.解析:解析 人类个体进行社会交往,有着深刻的心理动因,从产生行为动机的心理需要来看,可以分为三个方面:本能、合群需要和自我肯定的需要。答案为 A。2.个体基于温暖、舒适、食物和安全的需要而渴望与他人交往,这是出自人的_ A.本能需要 B.合群需要 C.自我肯定需要 D.物质需要(分数:2.00)A. B.C.D.解析:解析 来自人类个体的研究结果提供了这方面的证据。婴儿一出生就需要周围环境能为其提供温暖
16、、舒适、食物和安全,以保证其健康成长。通常母亲能为其提供这些需要。无论是灵长类动物,还是人类,都表现了与其他个体进行交往的本能需要,而且,这种本能需要的满足,还进一步影响和制约了个体的健康成长和发展。答案为 A。3.通过实验探讨处于孤独状态下的个体合群需要的心理学家是_ A.赞-威克斯勒 B.沙赫特 C.库利 D.舒茨(分数:2.00)A.B. C.D.解析:解析 本题是识记能力的考查。心理学家沙赫特曾经做过一项实验,探讨了处于孤独状态下的个体的合群需要。答案为 B。4.心理学家沙赫特研究表明,高恐惧组的合群程度为_ A.33% B.35% C.88% D.98%(分数:2.00)A.B.C.
17、 D.解析:解析 本题是识记能力的考查。沙赫特的实验研究结果:高恐惧组的合群程度为 88%。答案为 C。5.当你得知你的某个观点被他人所反对时,你一定会觉得很沮丧,同时会有一种恐惧感,可是,如果这时你知道与你持同样观点的不止你一人,你就又会感到减轻了恐惧感,得到了安全感。这体现的是人的_ A.自我肯定需要 B.合群需要 C.本能需要 D.情感需要(分数:2.00)A.B. C.D.解析:解析 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每一个人都具有合群需要,个体不可能没有人际交往,适当的人际交往是人类个体满足自身合群需要的手段。当你得知你的某个观点被他人所反对时,你一定会觉得很沮丧.同时会有一种恐惧感,可是,如果这
18、时你知道与你持同样观点的不止你一人,你就又会感到减轻了恐惧感,得到了安全感。答案为 B。6.每一个个体对自身的了解都来源于社会学习过程,尤其是对自我的了解,必须依赖于与他人的交往。这体现了人际交往的_ A.包容需要 B.本能需要 C.合群需要 D.自我肯定需要(分数:2.00)A.B.C.D. 解析:解析 我们每一个个体对自身的了解都来源于社会学习过程,随着对周围环境的认识加深,他们逐渐能够区分开自己与周围环境的关系,能够区分开自己与他人的关系时,他们就有了了解、认识自己的需要,也就是产生了自我意识。但是个体对自己真正的了解,还必须依赖于与他人的交往。这体现了人际交往的自我肯定需要。答案为 D
19、。7.提出人际需要三维理论的心理学家是_ A.沙赫特 B.库利 C.舒茨 D.霍曼斯(分数:2.00)A.B.C. D.解析:解析 心理学家沙赫特曾经做过一项实验,探讨了处于孤独状态下的个体的合群需要;社会学家库利发现,个体对自己的认识是先从认识剐人的评价开始的,说明人有自我肯定需要;社会心理学家舒茨提出了人际需要三维理论;社会学家霍曼斯提出了社会交换理论。答案为 C。8.涉及人际交往过程的个体心理需要满足方面的社会心理学理论包括人际需要的三维理论和_ A.马斯洛的需要理论 B.本能理论 C.社会需要理论 D.社会交换理论(分数:2.00)A.B.C.D. 解析:解析 本题是识记能力的考查。涉
20、及人际交往过程的个体心理需要满足方面的社会心理学理论主要有两种,一是人际需要的三维理论,二是社会交换理论。答案为 D。9.个体有控制别人或被别人控制的需要,个体有在权力关系上与他人建立或维持满意人际关系的需要,这种需要是_ A.包容需要 B.合群需要 C.支配需要 D.情感需要(分数:2.00)A.B.C. D.解析:解析 本题是识记能力概念的考查。支配需要指个体控制别人或被别人控制的需要,是个体在权力关系上与他人建立或维持满意人际关系的需要。答案为 C。10.个体有爱别人或被别人爱的需要,个体有在人际交往中建立并维持与他人亲密的情感联系的需要。这是一种_ A.包容需要 B.合群需要 C.支配
21、需要 D.情感需要(分数:2.00)A.B.C.D. 解析:解析 本题是识记能力概念的考查。情感需要指个体爱剐人或被别人爱的需要,是个体在人际交往中建立并维持与他人亲密的情感联系的需要。答案为 D。11.提出“社会交换理论”的心理学家是_ A.沙赫特 B.库利 C.舒茨 D.霍曼斯(分数:2.00)A.B.C.D. 解析:解析 社会学家霍曼斯采用经济学的概念来解释人的社会行为,提出了社会交换理论,他认为人和动物都有寻求奖赏、快乐并尽少付出代价的倾向,在社会互动过程中,人的社会行为实际上就是一种商品交换。答案为 D。12.在早期生活中经历了适当的关心和爱的个体,能形成理想的个人行为,能适当地对待
22、自己和他人,这体现的是人际交往的_ A.包容需要 B.支配需要 C.本能需要 D.情感需要(分数:2.00)A.B.C.D. 解析:解析 情感需要指个体爱别人或被别人爱的需要,是个体在人际交往中建立并维持与他人亲密的情感联系的需要。在早期生活中经历了适当的关心和爱的个体,则能形成理想的个人行为,他们总能适当地对待自己和他人,能适量地表现自己的情感和接受别人的情感,又不会产生爱的缺失感,他们自信自己会讨人喜爱,而且能够依据具体情况与别人保持一定的距离,也可以与他人建立亲密的关系。答案为 D。13.下列属于狭义的人际沟通概念的是_ A.人与信息的相互作用过程 B.人与机器之间的信息交流过程 C.人
23、与大自然界的信息交流过程 D.在社会生活中的人际沟通过程(分数:2.00)A.B.C.D. 解析:解析 广义的人际沟通指的是人与信息的相互作用,人与机器之间的信息交流,与大自然界的信息交流。狭义的沟通主要指在社会生活中的人际沟通,是信息的发送者与信息的接受者之间的信息相互作用过程。答案为 D。14.信息的发送者与信息的接受者之间的信息相互作用过程是_ A.信息传播 B.人际沟通 C.人际吸引 D.人际关系(分数:2.00)A.B. C.D.解析:解析 狭义的沟通主要指在社会生活中的人际沟通,是信息的发送者与信息的接受者之间的信息相互作用过程。在这个过程申,沟通的双方彼此交流各种思想、情感、观念
24、、态度和意见,从而建立一定的人际关系。答案为 B。15.拥有信息并试图进行沟通的人称为_ A.信息源 B.反馈者 C.信息 D.通道(分数:2.00)A. B.C.D.解析:解析 本题考查信息源的概念。信息源主要指拥有信息并试图进行沟通的人。答案为 A。16.人际沟通的基本要素是:信息源、信息、通道、目标靶、障碍和_ A.沟通背景 B.沟通对象 C.沟通设备 D.共同语言(分数:2.00)A. B.C.D.解析:解析 本题用排除法。人际沟通的基本要素是:信息源、信息、通道、目标靶、反馈、障碍和沟通背景。答案为 A。17.人际沟通的基本要素中,发动沟通的过程、决定沟通对象和目的的是_ A.信息源
25、 B.信息 C.通道 D.目标靶(分数:2.00)A. B.C.D.解析:解析 信息源主要指拥有信息并试图进行沟通的人。沟通的过程通常由他们发动,沟通的对象和沟通的目的通常也由他们决定。答案为 A。18.沟通信息的传送方式又称之为_ A.信息源 B.通道 C.目标靶 D.反馈(分数:2.00)A.B. C.D.解析:解析 信息源是指拥有信息并试图进行沟通的人;通道主要指沟通信息的传送方式;目标靶主要指沟通过程中的信息接受者;反馈则指沟通过程是一个交互作用的过程。答案为 B。19.下列不属于非语词信号的是_ A.身段姿态 B.表情动作 C.声音 D.语调(分数:2.00)A.B.C. D.解析:
26、解析 本题用排除法。非语词信号包括身段姿态、表情动作、语调等等。答案为 C。20.一般情况下,比较容易引起目标靶的态度改变的信息差异量处于_ A.较高程度 B.中等程度 C.极高程度 D.较低程度(分数:2.00)A.B. C.D.解析:解析 本题是识记能力的考查。一般情况下,中等程度的信息差异量较容易引起目标靶的态度改变,差异量如果过大或过小,都不能导致有效的态度改变。答案为 B。21.我们日常所发生的沟通主要是_ A.手势沟通 B.表情沟通 C.音调沟通 D.视听沟通(分数:2.00)A.B.C.D. 解析:解析 本题是常识考查。我们接受的信息绝大多数都是通过视听途径获得的,所以日常发生的
27、沟通也主要是视听沟通。答案为 D。22.信息源试图传递给目标靶的观念和情感又称为_ A.信息 B.目标靶 C.通道 D.反馈(分数:2.00)A. B.C.D.解析:解析 本题是识记能力概念的考查。信息主要指信息源试图传递给目标靶的观念和情感。答案为A。23.下列信息传递中,不属于非言语沟通的是_ A.手势 B.音调 C.书信 D.表情(分数:2.00)A.B.C. D.解析:解析 非言语沟通主要指说和写(语言)之外的信息传递,包括手势、身体姿态、音调(副语言)、身体空间和表情等。答案为 C。24.沟通发生的情景又称之为_ A.背景 B.信息 C.通道 D.信息源(分数:2.00)A. B.C
28、.D.解析:解析 本题是识记能力概念的考查。沟通背景主要指沟通发生的情境。答案为 A。25.不受时空条件的限制,沟通的信息不容易造成失误,沟通的准确性和持久性都较高的沟通方式是_ A.表情沟通 B.身体语言沟通 C.口语沟通 D.书面言语沟通(分数:2.00)A.B.C.D. 解析:解析 在间接沟通过程中,书面言语用得比较多。书面言语沟通的好处是它不受时空条件的限制,还有机会修正内容,并便于保留,所以沟通的信息不容易造成失误,沟通的准确性和持久性都较高。答案为 D。26.单位时间里沟通效率较高的是_ A.表情沟通 B.身体语言沟通 C.口语沟通 D.书面言语沟通(分数:2.00)A.B.C.D
29、. 解析:解析 本题是常识考查。由于人们通过阅读接受信息的速度通常高于通过听讲接受信息的速度,因而在单位时间里的书面言语沟通的效率会较高。答案为 D。27.眼行为的功能主要有注意、劝说、调节和_ A.表达情感 B.交流信息 C.求助功能 D.保健功能(分数:2.00)A. B.C.D.解析:解析 本题是识记能力的考查。眼行为的功能主要有:注意、劝说、调节和表达情感。答案为A。28.讲话风格是属于_ A.言语沟通 B.非言语沟通 C.身体语言 D.表情(分数:2.00)A.B. C.D.解析:解析 非言语沟通的类型主要有以下几种:(1)表情;(2)眼行为;(3)身体语言或身体动作;(4)服饰;(
30、5)讲话风格;(6)人际空间。答案为 B。29.身体语言大致可分为象征、说明、调节和_ A.情感表露 B.服装 C.距离 D.讲话风格(分数:2.00)A. B.C.D.解析:解析 本题是识记能力的考查。身体语言大致可分为四类,象征、说明、调节和情感表露。答案为 A。30.相似性是影响个体间相互吸引的重要因素,在相似性的诸多因素中,最重要的影响因素是_ A.态度相似 B.兴趣相似 C.能力相似 D.性格相似(分数:2.00)A. B.C.D.解析:解析 人们会更喜欢那些与自己具有相似性的人进行交往。通常年龄、性别、社会背景、教育水平、职业、经济收入等方面的相似性都会影响到个体间的相互喜欢。在相
31、似性的诸多因素中,态度是最主要的因素。答案为 A。31.“酒逢知己饮,诗向会人吟”,表现人际吸引的条件是_ A.接近性 B.熟悉性 C.相似性 D.互补性(分数:2.00)A.B.C. D.解析:解析 人们会更喜欢那些与自己具有相似性的人进行交往。通常年龄、性别、社会背景、教育水平、职业、经济收入等方面的相似性都会影响到个体间的相互喜欢。在相似性的诸多因素中人们更容易喜欢那些对社会上的重大事件的看法都与自己比较一致的人,在感情上更加融洽的人。答案为 C。32.在感情深厚的朋友之间,特别是在异性朋友或夫妻之间,能够更为显著地增进人际吸引的效应的是_ A.相似性 B.互补性 C.接近性 D.熟悉性
32、(分数:2.00)A.B. C.D.解析:解析 由于交往双方的角色不同,他们的行为也不同,人们喜欢那些与自己能够互补的人。在感情深厚的朋友之间,特别是在异性朋友或夫妻之间,互补性能够增进人际吸引的效应更为显著。答案为B。33.随着人际交往的加深,以下哪种因素不会减弱?_ A.社会地位 B.个人内在品质 C.接近性 D.外表特征(分数:2.00)A.B. C.D.解析:解析 本题是常识性考查。随着人际交往的深入,外在的因素变得越来越不重要,而交往者的内在品质却变得越来越重要。内在品质是不会减弱的。答案为 B。34._通过实验发现,热情是令人喜欢的重要个性,一个开朗的人总是比冷淡的人更具有吸引力。
33、 A.安德森 B.西格尔 C.兰迪 D.费斯廷格(分数:2.00)A. B.C.D.解析:解析 安德森曾向 100 名大学生展示了表现性格的 555 个形容词的词表,询问大学生对各种性格的人的喜欢或厌恶程度,让他们对各个词进行评价,并按照自己对它们的喜欢程度排出顺序。结果发现,热情是令人喜欢的重要个性品质,一个开朗的人总是比冷淡的人具有吸引力。答案为 A。35.支配型的男性常常喜欢娶小鸟依人型的女性为妻,这反映出人际吸引中的_ A.相似性 B.互补性 C.接近性 D.熟悉性(分数:2.00)A.B. C.D.解析:解析 支配型的男性通常能够与顺从型的女性搭配成很好的夫妻,独立性较强的人往往喜欢
34、与依赖性较强的人在一起,脾气急躁的人往往喜欢与脾气温和的人相处,这样一般能够使双方的关系更为协.调,使交往者各自的个性品质和行为方式上的某些相反的、互补的特征满足相互的需要。答案为 B。36.外貌特点对人际交往的影响大多数情况下是显而易见的,但同时也具有辐射效应。通过实验验证这一观点的是_ A.安德森 B.西格尔 C.兰迪 D.费斯廷格(分数:2.00)A.B.C. D.解析:解析 外貌特点对人际交往的影响在大多数情况下是显而易见的,人们都喜欢那些外表漂亮、有吸引力的人。但是外貌这个因素在人际交往中也具有辐射效应。兰迪等人的一项研究就发现了有趣的现象,验证了这一观点。答案为 C。37.学生在排
35、定座位后,同座的和邻座的同学就有了更多的接触机会,因而多半能够相互吸引,成为好朋友。这所体现的影响人际吸引的重要因素是_ A.接近性与熟悉性 B.个人品质 C.相似性 D.互补性(分数:2.00)A. B.C.D.解析:解析 空间上距离较近的个体,相互间接触的机会较多,能够增进彼此的了解。所以他们在人际交往中容易成为知己,特别是在交往的初期更是如此。这就是接近性与熟悉性。比如,学生在排定座位后,同座的和邻座的同学就有了更多的接触机会,因而多半能够互相吸引,成为好朋友。住在一起的邻居也是如此。答案为 A。38.首创社会测量法的心理学家是_ A.费斯廷格 B.莫雷诺 C.安德森 D.阿希(分数:2
36、.00)A.B. C.D.解析:解析 人际关系的社会测量法是由心理学家莫雷诺所首创的,这种方法从群体的角度揭示了成员在人际交往与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形成喜爱、冷淡或反感的人际关系状况,并且,通过数量化指标的确立,这种方法还可以研究群体的结构、群体中的威望和权力的分配方式与形式,从而诊断群体的积极水平等等。答案为 B。39.在社会测量法的一系列改进措施中,广泛运用于儿童群体人际关系测量的是_ A.参照测量法 B.同伴提名法 C.关系测量法 D.品质测量法(分数:2.00)A.B. C.D.解析:解析 大量的研究者还为社会测量法的发展作了很多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测量方法的改进措施,如现在被广泛运用于儿
37、童群体人际关系测量的“同伴提名法”,用于测查群体成员选择动机和被成员所重视的人员范围的“参照测量法”和“关系测量法”等。答案为 B。40.我们通常将成员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集合体称作_ A.群众 B.正式组织 C.统计集合 D.群体(分数:2.00)A.B.C.D. 解析:解析 本题是识记能力概念的考查。我们通常将成员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集合体称作群体,群体的成员一般都有直接的接触或互动。答案为 D。41.当个体的思想与行为符合群体要求时,就会受到群体的赞许与鼓励,使个体获得_ A.归属感 B.认同感 C.社会性支持 D.自尊感(分数:2.00)A.B.C. D.解析:解析 本题是识记
38、能力概念的考查。当个体的思想与行为符合群体要求时,就会受到群体的赞许与鼓励,使个体获得社会性支持,从而强化了这种与群体的一致性,这就是社会性支持。答案为 C。42.为了保证目标的实现,每个群体成员都必须严格遵守的思想、信念和行为的准则被称为_ A.群体规范 B.群体凝聚力 C.群体领导 D.群体认同(分数:2.00)A. B.C.D.解析:解析 本题是识记能力概念的考查。群体规范主要指为了保证目标的实现,每个群体成员都必须严格遵守的思想、信念和行为的准则。答案为 A。43.由于单位规定调离者需退掉住房,而导致员工不敢跳槽的现象,是因为_ A.正性力量 B.负性力量 C.群体规范 D.社会助长(
39、分数:2.00)A.B. C.D.解析:解析 负性力量包括两个含义:一是成员离开群体必须付出更高的代价,这时成员就不能简单地决定是否离开。二是成员没有选择加入其他群体的机会,而不得不坚持留在原群体中。题干所述情况为负性力量的第一个含义。答案为 B。44.能够使成员继续留在群体中的力量称之为_ A.群体凝聚力 B.群体规范 C.群体的领导 D.群体中的角色(分数:2.00)A. B.C.D.解析:解析 本题是识记能力概念的考查。能够使成员继续留在群体中的力量称作群体凝聚力。答案为A。45.主要指群体中具有法定地位并能够影响群体行为的人采取一定的手段,协调成员之间的关系,领导群体成员实现群体目标的
40、过程。被称为_ A.群体规范 B.群体领导 C.群体凝聚力 D.群体认同(分数:2.00)A.B. C.D.解析:解析 本题是识记能力概念的考查。群体中的领导主要指群体中具有法定地位并能够影响群体行为的人采取一定的手段,协调成员之间的关系,领导群体成员实现群体目标的过程。答案为 B。46.认为领导者都具有某些与生俱来的特质,具备这些特质的人才能成为领导者。这种关于领导的理论是_ A.一个人特质理论 B.情景特质理论 C.素质理论 D.资质理论(分数:2.00)A. B.C.D.解析:解析 本题是识记能力概念的考查。关于领导的产生,通常有两种对立的说法。一是个人特质理论,指领导者都具有某些与生俱
41、来的特质,具备这些特质的人才能成为领导者。答案为 A。47.认为情境因素决定了个体能否成为群体的领导者。这种领导理论是_ A.个人特质理论 B.情景特质理论 C.素质理论 D.资质理论(分数:2.00)A.B. C.D.解析:解析 本题是识记能力概念的考查。另一种关于领导的观点是情境特质论,认为情境因素决定了个体能否成为领导者。答案为 B。48.社会心理学研究发现,有时他人在场不但不能促进个体行为效率的提高,反而会使工作效率下降。这种现象称为_ A.从众 B.群体思维 C.去个体化 D.社会干扰(分数:2.00)A.B.C.D. 解析:解析 在考试的时候,考生就特别害怕监考老师走到他们跟前,有
42、的人甚至在老师站在旁边时,一个字都写不出来了。这种当他人在场或与他人一起从事某项工作时而使个体行为效率下降的现象被称作社会干扰。答案为 D。49.几个人一起骑自行车比一个人骑自行车速度快,这种心理现象是_ A.从众心理 B.社会助长作用 C.模仿作用 D.服从心理(分数:2.00)A.B. C.D.解析:解析 社会助长是指个体与别人在一起活动或有别人在场时,个体的行为效率提高的现象。答案为 B。50.在 1897 年,通过实验证实了社会助长现象的存在的社会心理学家是_ A.安德森 B.西格尔 C.费斯廷格 D.特瑞普里特(分数:2.00)A.B.C.D. 解析:解析 早在 1897 年,社会心理学家特瑞普里特就通过实验证实了社会助长现象的存在,他的研究也被认为是社会心理学的经典研究之一。答案为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