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新疆乌鲁木齐中考真题语文.docx

上传人:赵齐羽 文档编号:138538 上传时间:2019-07-06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41.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5年新疆乌鲁木齐中考真题语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2015年新疆乌鲁木齐中考真题语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2015年新疆乌鲁木齐中考真题语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2015年新疆乌鲁木齐中考真题语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2015年新疆乌鲁木齐中考真题语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5 年新疆乌鲁木齐中考真题语文 一、(本大题共 5 小题,共 15 分 。 每小题 3 分) 1.下列词语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阔 绰 (chu) 挫 折 (cu) 锋芒毕 露 (l) 万恶不 赦 (sh) B.畸 形 (j) 拂 晓 (f) 骇 人听闻 (hi) 引 吭 高歌 (hng) C.湖 泊 (b) 瓦 砾 (l) 屏 气凝神 (bng) 苦心孤 诣 (y) D.污 秽 (hu) 冗 杂 (rng) 浑身 解 数 (xi) 咬文 嚼 字 (ju) 解析: B.拂 (f)晓。 C.湖泊 (p)。咬文嚼 (jio)字 。 答案 : A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

2、一项是( ) A.布置 取缔 眼花瞭乱 油然而生 B.秘诀 简练 充耳不闻 直接了当 C.污垢 引申 自出心裁 不可名状 D.就绪 提纲 不醒人事 来势汹汹 解析 : A.眼花缭乱 。 B.直截了当 。 D.不省人事 。 答案 : C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今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 70 周年,这胜利是所有爱好和平的人们浴血奋战换来的,他们 可歌可泣 的英雄事迹,值得我们永远铭记。 B.过去数十年,七国集团在国际事务中的话语权严重下滑。七国集团的存在真的符合本国最大利益吗?集团内部对此也是 莫衷一是 。 C.2015 年昆明南亚博览会聚集了来自世界各地的许多商

3、家,他们的展台上摆放的新产品 鳞 次栉比 ,琳琅满目,令人目不暇接。 D.中考前夕,九年级的同学们全力备考,甚至到了 目不窥园 、废寝忘食的地步,他们不放过一分一秒的时问,为实现自己的梦想奋力拼搏。 解析:本题考查成语的理解, 鳞次栉比 ,多用来形容房屋或船只等排列的很密,很整齐。 答案 : C 4.依次填入下面文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 项是( ) 人生难免会寂寞 , 但寂寞的滋味却不尽相同。陶渊明“采菊东篱下”的寂寞是 的,苏轼“人有悲欢离合”的寂寞是 的,柳宗元“独钓寒江雪”的寂寞是 的,李白“我歌月徘徊”的寂寞 的;唯有直面寂寞 , 才能品出别样人生。 A.孤傲 洒脱 浪漫 豁达 B.

4、洒脱 浪漫 豁达 孤傲 C.浪漫 豁达 孤傲 洒脱 D.洒脱 豁达 孤傲 浪漫 解析 : 此题考查 近义词 辨析能力,了解近义词之间细微的差别。结合诗歌所反映出的意境分析即可。李白“我歌月徘徊”的寂寞是浪漫的,可以从李白的诗歌特色来分析即可。浪漫主义诗人李白。故 D 项合适。 答案 : D 5.下列与课文有关的内容的搭配,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孙权劝学 资治通鉴 司马光 宋代 B.范迸中举) 儒林外史 吴敬梓 清代 C.社戏 朝花夕拾 鲁迅 现代 D.金色花 泰戈尔诗选 泰戈尔一 印度 解析: 本题考查文学常识的识记。 社戏 收录在鲁迅的小说集呐喊中。 答案 : C 二、(本大题共 3 小

5、题,共 12 分,每小题 4 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 6 8 题。 怎样读书 顾颉刚 一个普通人走进了图书馆,看见满屋满架的书,觉得眼睛都花了。这是由于他对世界上的知识没有一方面是有特殊兴趣所致。研究学问的事固然不必每人都参加,但是一方面的特殊兴趣确为任何人所不可少。譬如看报,有人喜欢看专题新闻,有人喜欢看小说文艺,也有人喜欢看商市行情。只要他能够有一件喜欢的,自然拿到了一份报纸就有办法。我们读书的第一件事,是要养成特殊方面的兴趣。 有人读书,只要随便翻翻就抛开了。有人读书,却要从第一个字看到末一个字才罢。其实两种方法都有道理,但永久只用一种方法是不对的。因为我们可以看的书籍太多了,倘使

6、无论哪一部书都要从第一个字看到末一个字,那么,人的生命有限,一生能够读得多少部书呢?但有几部书是研究某种学问的时候,必须细读的,若只随便翻翻,便不能了解那种学问的意义。读书的第二件事,是要分别书籍缓急轻重,知道哪几部书是必须细读的,哪几部书是只要翻翻的,哪几部书只要放在架上不必动,等到我们用得着它的时候才去查考的。要懂得这个法子,只有多看书目,研究一点目录学。 我们的读书,是要借了书本上的记载寻出一条求知的路,并不是要请书本来管束我们的思想。读书的时候要随处 存疑。换句话说,要随处会用自己的思想去批评它 。我们只要敢于批评,就可分出它哪一句话是对的,哪一句话是错的,哪一句话是可以留待商量的。这

7、些意思就可以写在书端上,或者写在笔记簿上。逢到什么疑惑的地方,就替它查一查。心中起什么问题,就自己研究一下。不怕动手,肯写肯翻,便可以养成自己的创作力。几年之后,对于这一门学问自然有驾驭运用的才干了。我们读书的第三件事,是要运用自己的判断力。只要有了判断力,书本就是给我们使用的一种东西了。宋朝的陆象山说六经皆我注脚”,就是这个意思。 再有两件事情,也是应当注意的。其一,不可以有成见。以前的人因为成见太深了,只把经 史看作最大的学问;经史以外的东西都看作旁门小道。结果,不但各种学问都被抑遏而不得发达,并且由于各种学问都不发达,就是经史的本身也是不能研究得好。近来大家感到国弱民贫,又以为唯有政治经

8、济之学和机械制造之学足以直接救国的,才是有用之学,其余都是无关紧要的装饰品。这个见解也是错误的。学问的范围何等样大,凡是世界上的事物都值得研究,就是我们人类,再研究一万年也还是研究不尽。至于应用的范围却何等样小,是根据我们所需要而走的。昨天需要的东西,今天不要了,就丢了。今天需要的东西,明天不要了,也就丢了。若是为了应用的缘故, 一意在应用上着力,把大范围忘了,等到时势一变,需要不同 ,我们岂不是剩了两只手呢 !我们不能一味拿有用无用的标准来判定学问的好坏;就是某种像是没有用的学问,只要我们有研究的兴趣,也是可以研究下去为我们所用的。 其二,是应该多赏识。无论哪种学问,都不是独立的,与它关联的

9、地 方非常之多。我们要研究一种学问,一定要对别种学问有些赏识,使得逢到关联的地方可以提出问题,请求这方面的专家解决,或者把这些材料送给这方面的专家。以前有人说过,我们研究学问,应当备两个镜子:一个是显微镜,一个是望远镜。显微镜是对自己专门研究的一 科用的;望远镜是对其他各科用的。我们要对自己研究的一科极尽精微,又要对别人研究的各科略知一二。这并不是贪多务博,只因为一种学问是不能独立的缘故。 (选自读者 2015 年第 6 期) 6.下列对文章中心论点概括正确的 项是( ) A.读书的第一要务是要培养特殊方面的兴趣。 B.读书的目的是要通过书本去探寻求知的路。 C.读书要有自己的判断力,多赏识,

10、少成见。 D.读书要注意做好五件事,就可以取得成效。 解析: 本题考查我们对论点的掌握,议论文的论点一般是在第一段、最后一段,仔细分析文章即可得出。 答案 : D 7.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 项是( ) A.一个人只要对某一方面的知识有特殊的兴趣,就能喜欢读书并且会读书;反之只能面对浩瀚书海不知所措。 B.读书要学会区分书的轻重缓急,有些和自己所研究的学问有关的书要重点细读,有些书则可以略读或备查。 C.读书要善于思考、顾疑,对于某种学问,有疑惑就查检,有问题就研究,天长日久,便 呆以驾驭运用这一门学问了。 D.世界上的事物都有研究的价值,不可心存成见;学问也不是孤立的,自己研究的要极

11、尽精微,其他的也应略知一二。 解析: 此题考查我们 的信息筛选能力,分析 选项,对照与选项有关的段落,找出不同之处即可。 A 项:“只要就”太绝对。故选 A。 答案 : A 8.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全文围绕怎样读书的话题,从一具人要培养特殊方面的兴趣 说起,有针对性地讲了读书做学问的方法和应注意的问题。 B.全文结构清晰,层次分明,每一段都论述一个有关怎样读书的问题,由浅入深,由小到大,循序渐进,逻辑严密。 C.文章采用了多种论证方法,如在论述做学问要多赏识时,以显微镜和望远镜作比,生动阐明了做学问时精与博的关系。 D.文章的语言严谨文雅而又平朴通俗 ,作者娓娓道来,是一位前辈学

12、者对后辈学子的谆谆教诲,读之有如坐春风之感。 解析: 此题考查我们 的对文章思路的分析,全文结构清晰,层次分明,每一段都论述一个有关怎样读书的问题,由主到次,循序渐进,逻辑严密。 答案 : B 三、(本大题共 4 小题,共 18 分,第 9、 10、 12 题各 4分,第 11题 6分) 9.对下面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A.首联“凄凉地”和“弃置身”写出诗人长期谪居的痛苦经历,流露出诗人压抑已久的愤激心情,为全诗定

13、下了感情基调。 B.颔联用典贴切,感情深沉,“闻笛赋”表达了诗人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感叹,“烂柯人”表达了诗人对故友的怀念。 C.颈联景、情、理 相结合,对举“舟”“帆”与“树”“木”,体现了诗人 豁达的胸怀和奋发进取的精神,同时喻含新事物不断涌现的理趣。 D.尾联点明馈赠原意,既是对友人关怀的感谢,也是和友人共勉,“长精神”三字含义深刻,表达了诗人意志不衰、坚忍不拔的气概。 解析 : 此题考查 诗词 赏析能力,“怀旧空吟闻笛赋 , 到乡翻似烂柯人。”用了向秀思旧赋及王质烂柯这两个典故 , 意思是说自己在外二十三年 , 如今回来 , 许多老朋友都已去世 , 只能徒然地吟诵向秀的思旧赋表示悼念

14、而已 .此番回来恍如隔世 , 觉得人事全非 , 不再是旧日的光景了 .这样既表达对当时统治者迫害旧友的不满之情 , 又暗示自己被贬时间之长 ,以及回归之后生疏而怅惘的心情 , 涵义十分丰富。 答案 : B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 12 题。 曹刿论战 左传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 ,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 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15、。战则请从。 ” 公与之乘,战于长 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0.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其 乡人曰 其 真不知马也 B.又何 间 焉 又 间 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C.牺牲玉帛,弗敢 加 也 大王 加 惠,以大易小,甚善 D.公问其 故 马无 故 亡而入胡 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文中的一词多义现象。 D 项中两个

16、“故”都是“原因”的意思。 答案: D 11.请将文言文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6 分) (1)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2)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注意结合注释翻译“安、专、以”“属、可以、请从”等关键词。 答案: (1)衣食这类养生的东西,不敢独 自享受,一定把它分给别人。 (2)(这是)尽了职分的事情,可凭借这个条件找仗。(如果)作战,就请允许我跟随着去。 12.请联系上文,用自己的话说说曹刿这个物有哪些特点。( 4 分) 解析: 分析人物形象,要根据文中故事情节及人物的言行描写具体举例,从人物的性格和思想品质方面分析概括

17、。 答案: 有责任心、爱国;洞察时政,深谋远略;善于观察,把握战机;沉稳冷静,机敏果断。 四、(本大题共 5 小题,共 26 分) 老师!老师! 阎连科 我又见着我的老师了,如朝山进香的人见到他自幼就心存感念的一位应愿之神。 在今年正月的阳光里,我回家奔赴我三叔的喜丧事,也去赴我大伯三周年的庄重纪念。在这闲空间,张老师到了我家里,坐在我家堂屋的凳子上。乡间室内的空旷和凌乱,纠缠分隔着我与老师的距离与清寂。 相向而坐,喝着白水,削了苹果,说了很多忆旧的伤感和喜悦 这个世界,对于有的人荒冷到寸草不生;对于有的人,却是繁华热闹到天热地烫,每一说话行走,都会有草木开花,果实飘香。然对于我的老师张梦庚,

18、却是清寂中夹缠暖意,暖意里藏裹着刺骨的寒凉。 老师生于上世纪的 20 年代末,老师读书辍学,辍学读书,反反复复,走在田埂与人生的夹道中,经历了来自日本的刀光枪影,经历了国共拉锯征战的炮火硝烟,之后有了 1949年的红旗飘扬。记忆中从来都是饥饿辛劳,土改时家里却忽然成了地主,这样的命运,大凡中国人都可想见其经历与结果的曲折变形,荒冷怪异。可是好在,他终归识字,厚有文化,国家的乡村,也最为洞明文化的斤两,虽然文化不一定就是尊严富贵,可让孩子们认字读书,能写自己的名姓和粗通算术计量,也原是生活的一部分。于是,老师就成了老师。一 43 个春秋的草木枯荣,都在布满土尘、 青草蓬生的学校里荣枯衰落,青丝白

19、染。 不知道老师对他的人生有何样的感想与感慨,从他写的一本我这一生 张梦庚自传的简朴小册里,读下来却是让人心酸胃涩,想到世事的强大和人的弱小,想到命运和生命多么近乎流水在干涸沙地的蜒蜿涓涓,奔袭挣脱,流着可谓流着,可终归却是无法挣脱干涸与强大的吞没。最后的结局,是我们毕业了,老师白发了;我们中年了,老师枯衰了。我们成家者成家,立业者立业,而老师却在寂静的人生中,望着他曾经管教训斥抚疼过的那些学生们,过着回顾和忆旧的生活,想着那些他依然记得、可他的学生们怕早已忘却 的过往。 还记得,初一时节,他是我的班主任,又主教语文,那年酷暑,我家棉花地里蚜虫遍布,多得兵荒马乱,人心恐惧,一日上语文课时,我邀

20、了班里十几个相好的男生同学,都去帮我母亲捕捉蚜虫。自然而然,教室里那一天是空落落,学生寥寥,老师无法授课而只能让大家捧书阅读。从棉花地里回校的来日上午,老师质问我为什么带着同学逃课,我竟振振有词说,是带着同学去棉花地捉了半天蚜虫;又反问老师道,地里蚜虫遍布,我该不该去帮我母亲捕捉半天蚜虫?说蚜虫三天内不除掉去净,棉花就会一季无果,时间这样急迫,我家人手不够,我请同学们去帮 忙,又有什么错? 事情的结果,似乎我带着同学们逃课正合了校规宪法,适合了人情事律,反让老师一时在讲台上呒言。回忆少 时的无理取闹,强辞与拙倔,也许正是自己今天把写作中那种敢于生搬硬套,努力把不可能转化为可能的创作法的开始。可

21、是,在这次见着老师时,面对耄耋( mo di,指年纪八九十岁)老人,给我一生养育呵护的父辈尊者,我心里三十几年不曾有的内疚,忽然如泉水般汩汩地冒了出来。 我们就那样坐着喝水聊天,说闲忆旧,直至夕阳西下,老师执意要走,不无快意地说他的子女们都在外工作,孝顺无比。真是天应人愿,让一生坎坷、教书认真的老师,年老时,子女有成,学生有成,仿佛曲折的枯藤根须,终于也繁漫出了一片森林。 老师从我家离去时,是我扶他站起;离开院子时,是我扶他过的门槛;送至门口远去时,是我 扶他过的一片不平不整的地面。我的父亲离开人世太早,扶着老师的时候,我就像扶着我年迈的父亲。 望着村头远去的父亲般的老师,落日中他如在大地上移

22、动的一棵年迈的树,直至他在村头缓缓消失,我还看见他在我心里走 动的身影和慢慢起落的脚步,如同宁静里我在听我的心跳一样。 说不出老师哪儿伟大,可就是觉得他伟大。也许这个世界,凡人才是真正的 伟大,而伟大本身,其实正是一种被遮蔽的大庸大俗吧。 (摘自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一个人的三条河,有删改) 13.结合语境,说说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及其作用。( 6 分) (1)望着他曾经管教、训斥、 抚疼 过的学生们,过着忆旧的生活。 (2)也许正是自己今天把写作中那种敢于 生搬硬套 ,努力把不可能转化为可能的创作法的开始。 解析: 本题考查关键语句的赏析能力。先了解词语的本义,再从表达 效果方面分析其含义。

23、答案: (1)悉心呵护和关爱,表现了老师对学生发自内心的质朴趋势的父亲般的爱。 (2)大胆借鉴、模仿,这是作者自谦自嘲的说法,体现出他与众不同的语言。 14.请分析开头第一项在文章中的作用。( 4 分) 解析: 对于这种题型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回答:从结构上来说,是落笔点题,点明文章的中心,开门见山,总领全文,或起到引起下文的作用;结合具体文章分析即可。本文:开篇点题;领起下文;从内容上来说,是为下文作铺垫和衬托,为后面某某内容的描写打下伏笔。表明自己对老师的敬仰和爱慕之情;突出“我”激动、高兴的心情。 答案: 开篇点题;领起下文;表明自己对老师的敬仰和爱慕之情;突出“我”激动、高兴的心情。

24、15.请从人物描写或修辞运用的角度赏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6 分) 解析: 此题考查我们 的赏析能力,注意题干要求,从描写的 角度或修辞的角度分析。要求学生掌握常见的人物描写方法及作用,常见的有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等。 答案: 人物描写角度:“望着年迈的老树”中“望着”这一动作写出了对老师恋恋不舍之情。“我还看见听自己的心跳一样 ”,心理描写表现出老师带给作者心灵的震撼,也表明作者对老师的尊敬、爱戴之情早已渗入到灵魂深处。修辞运用角度:“望着年迈的老树”以树喻人,人树合一,写出老师那平凡而伟大、年迈而充满生命力 的形象及对自己一生的呵护荫庇。“如同宁静里我在听自己的心跳一样

25、”以夸张的手法写出对老师的尊敬 、爱戴之情早已渗入到灵魂深处。 16.张梦庚老师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文章内容概括。( 6 分) 解析: 分析人物形象一般可以从四个方面揣摩:第一,重视文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因为他们直接决定着人物的言行,影响着人物的性格。第二,将典型人物置于典型的环境中去理解。第三,通过人物的肖像、行动、语言、神情等方面分析人物。第四,通过人物间的关系分析人物性格。结合文中可知张梦庚老师是一个人生坎坷,善良乐观;厚有文化,甘于寂寞;献身教育,关爱学生的人。 答案: 人生坎坷,善良乐观;厚有文化,甘于寂寞;献身 教育,关爱学生 。 17.这篇文章中的老师和“我”给

26、了你哪些启示?请任选一个说一说。( 4 分) 解析: 此题考查我们 对文章的感悟或启示,角度不同,得出的启示也不同,注意结合文章内容,从正能量的角度阐述即可。 答案: 从老师得到的启示示例:要善良宽容地对待人和事,要热爱生活,乐于 奉献,做人做事要认真负责。从“我”的角度得到的启示示例:对老师、对父辈尊者应心怀感激,做事要勤奋努力,要敢于善于自我反省。 五、(本大题共 2 小题,共 19 分) 18.请按提示填写出空缺的句子。( 7 分) (1)无可奈何花落去, 。(晏殊浣溪沙) 答案: 似曾相识燕归来 (2) ,有暗香盈袖。(李清照醉花阴) 答案: 东篱把酒黄昏后 (3)人生自古谁无死, 。

27、(文天祥过零丁洋) 答案: 留取丹心照汗青 (4)苏轼在记承天寺夜游中表现月光清澈透明、竹柏倒影清丽淡雅的句子是“ , 。” 答案: 庭下如积水空明 水中藻 荇交横 (5)杏花专列拉开了 2015 年吐鲁番旅游的序幕,当地百姓兴高采烈火,喜迎八方宾客,正如论语中所说“ , ”。 答案: 有朋自远方来 不亦乐乎 解析:本题考查名句名篇的背诵默写,注意平时积累别写错别字。 19.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的问题。( 12 分) 材料一:最近热播的电视剧虎妈猫爸,让“爹娘难当”成了朋友圈里热议的话题,也让“起跑线”的争论再度被热炒。也许,通过采访各类专家,让人们可以找到“真正起跑线”的答案。 材料二:

28、对家长说“孩子不能输在起跑线上”问题的调查结果 材料三: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教育资源其实是父母自身。“正本”必须“溯源”,家长只有形成正确的育儿观,才能帮助孩子在成长的每一天中都向着理想的终点奔跑。从这个意义上讲,父母才是孩子成长的真正起跑线。 材料四:专家提醒:将近 78%以上的孩子有心事总会选择向朋友和同学诉说。由此可见,父母学会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才能让孩子更好地成长。 (1)请根据以上材料,概括“真正起跑线”的内涵。( 2 分) 解析 : 此题考查我们 的对材料的理解和把握,分 析“由此可见,父母学要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才能让孩子更好地成长。”,由此可以理解真正的起跑线是:父母

29、学会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才能让孩子更好地成长。 答案 : 家长有正确的育儿观,能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 (2)请用一句话概括材料二图表中所包含的主要信息。(不超过 25 个字)( 4 分) 解析 : 此题考查我们 的筛选信息的能力,注意把握关键词“真正的起跑线”根据三个柱状的比例数字比较即可。 答案 : 家长对“孩子不能输在起跑线上”三者认识的比例差异较大。 (3)以上材料中四个画线句子有两句存在语病,请指出序号并加以改正。( 6 分) 解析 : 此题考查对常见的语病类型的分析,成分残缺,缺少主语,删去“通过”或“让”;重复。删除“将近”或“以上”。 答案 : 删去“通过”或“让”;删除“将近”或

30、“以上”。 六、作文(共 60 分) 20.从小学到初中,生活看起来简单平凡,实际上却也多彩多味,充满了酸甜苦辣 请你从“酸甜苦辣”中任选一种或几种“味”,自拟题目,写一篇记叙性文章,不要少于 500 字。 注意:文中不要出现与考生有关的真实的人名、校名,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答案 : 苦哉?甜哉? 一阵风能唤醒一个季节,一棵嫩芽可以振奋一 滩荒原,一涓细流足以滋润一座高山,一种苦涩滋味能够激活百味人生,一种苦涩滋味可以唤起沉睡的心灵,一种苦涩滋味足以创造人生的奇迹,苦,是人生中最甜的滋味。 苦中寻甜,创造奇迹 世界著名的励志大师约翰 .库提斯刚出生时就被医生断言活不过当天,二十岁时接受截肢手

31、术,三十岁时患癌症,生活的磨难让他饱尝了人生“苦”滋味,可是你知道吗,这个没有脚的人却能游泳、驾车,并成为世界上著名的励志大师,可谓“甜”也。 用坚定的信念拥抱不幸的命运,苦痛创造生命的奇迹,当岁月的双翼在你手掌划下苦痛的伤痕,请珍惜这份苦涩,那么当 你回首遥望时,你会看到在人生苦痛的路口,留有你自信的微笑和顽强的身影。 化苦为甜,事在人为 生来就一贫如洗的林肯,终其一生都在面对挫折,品尝苦涩,八次竞选八次落选,可他并没有因此消沉,而是越战越勇,最终化苦为甜,成为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总统之一。 他不仅将苦化为自身品尝的甜,更化为千万人民可品尝的甜,黑奴自由了,南北战争结束了,美国经济起步了!这让

32、世人震惊:品尝了无数次的“苦”,其实是为“甜”积蓄力量,最终赢得满堂喝彩,千古流芳。 苦哉?甜哉?皆为人为之也。 苦中觉醒,后晓甜味 云烟漫漫。翠华摇摇,揭开历史的帷幕,我看见他正在急笔飞书,口中念着“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好一个司马迁!受辱的苦痛令他觉醒,著书励志,谁说我是孬种?提起沉重的笔杆,铸就千古绝唱!天地苍茫一根骨文采飞扬司马迁!谁说苦难后爬不起来,谁说他注定一世耻辱,苦尽甘来尽享文坛盛况! 不为功名,著书励志显于后世。 受辱不屈,志气书写万里河山。 饱尝辛酸苦辣,历尽寒来暑往,看惯日出日落,体察百味人生,这才明白,化苦为甜,人生辉煌,苦中能创造奇迹,苦苦甜甜,亦我所乐,苦在甜哉,“味”在人为, 你不妨试试,化苦海为蜂蜜,撑起苦之舟,方能驶向甜之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