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广东省宝安中学等六校高三第一次联考语文.docx

上传人:赵齐羽 文档编号:139334 上传时间:2019-07-06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333.1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4年广东省宝安中学等六校高三第一次联考语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2014年广东省宝安中学等六校高三第一次联考语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2014年广东省宝安中学等六校高三第一次联考语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2014年广东省宝安中学等六校高三第一次联考语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2014年广东省宝安中学等六校高三第一次联考语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4 年广东省宝安中学等六校高三第一次联考语文 一、本大题 4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12 分。 1.下列词语中划线的字,每组的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 ) ( 3 分 ) A.贪 婪 /褴 褛 椽 笔 /舛 误 断碑残 碣 /嗟 来之食 B.纾 难 /机 杼 芫 荽 /骨 髓 贻 人口实 /颐 指气使 C.栈 道 /湛 蓝 针 灸 /韭 菜 厝 火积薪 /措 手不及 D.侵 略 /亲 家 甲 壳 /咳 嗽 疮 痍满目 /怆 然泪下 解析 : 本题考查字音的识记。 A.ln, chun/chun, ji/ji; B.sh/zh, su/su, y;C.zhn, ji, cu; D.qn

2、/qng, qio/k, chung/chung。 答案 : D 2.下面语段中画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神曲江南 Style红遍全球,其标志性的 “ 骑马舞 ” 被我国许多中小学改编成课间操。为何流行娱乐 无所不为 ?是向往个性自由成了人心的共同追求,还是 “ 泛娱乐 ” 时代让人心浮躁?我们并非 食古不化 ,也绝不歧视流行文化,只是认为纯娱乐的东西只适合在娱乐圈 风靡 ,不应在校园 肆行 。我们不能为了猎奇和新颖就将课间操简单娱乐化,从而丧失了其应有的科学性。 A.无所不为 B.食古不化 C.风靡 D.肆行 解析 : 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 A 无所不为:没有不干的事情。指什么坏

3、事都干。这里应为 “ 无孔不入 ” ,指娱乐渗透到了社会的方方面面。 B 食古不化:指对所学的古代知识理解得不深不透,不善于按现在的情况来运用。 C 风靡:形容事物很风行。 D 肆行:任意妄为。 答案 : A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 3 分 ) A.深圳唯冠的代表李肃表示,香港法院的禁令前提是苹果公司承认商标归深圳唯冠,是双方转让商标谈判纠纷是否存在的关键。 B.武江公安分局西河派出所组织民警对红星小学周边的小商店进行了突击清查,收缴了 6支高仿真度玩 具枪,并对店主进行了教育。 C.2012 年 3 月 7 日,恒大队在客场以压倒性的优势击败韩国联赛冠军。我们可以从这次比赛

4、后对李章洙的采访中反映两个问题:一是球队的竞技状态很重要,二是只要拥有必胜的信念,以弱也能胜强。 D.在欧美一些国家,孩子们在教官的指挥下,顶着漫天冰雪进行裸跑,这种 “ 鹰爸 ” 的教育方式在国外并不鲜见,我们的近邻日本甚至将训练的残酷当作学校一种常态教育。 解析 : 辨析并修改病句。 A.两面对一面。前面说 “ 承认商标归深圳唯冠 ” 是一面,后面说 “ 是否 ” 是两面。 C.不合逻辑,可以把 “ 反映 ” 改为 “ 看出 ” 或 “ 发现 ” ,也可以删除 “ 我们可以从 ” 。 D.语序不当, “ 训练的残酷 ” 应该是 “ 残酷的训练 ” 。 答案 : B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

5、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 3 分 ) 循环经济是对生产、流通和消费过程中进行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活动的总称。它_, _, _ , _ , _ , _ ,有助于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是转变经济增长模式的一个突破口 有效地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 促进以最小的资源消耗、最少的废物排放和最小的环境代价 通过建立 “ 资源一产品一再生资源 ” 和 “ 生产一消费 再循环 ” 的模式 换取最大的经济效益 也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一个重要举措 A. B. C. D. 解析 : 本题考查语句的衔接。 建立模式 利用保护 是手段措施;结果是最小的资源消耗、最少的废物排放和最小的环境代价

6、 换取最大的经济效益 ;最后是评价突破口 “ 也是 ” 重要举措 ,完全是逻辑顺序 。 答案 : C 二、本大题 7 小题,共 35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窦参,字时中,工部尚书诞 之 玄孙。参 习 法令,通政术,性矜严,强直 而 果断。少 以 门廕,累官至万年尉。时同僚有直官曹 者 ,将夕,闻亲疾,请参代 之 。会狱囚亡走,京兆尹按直簿,将奏,参遽请曰: “ 彼 以 不及状谒,参实代 之 ,宜当罪。 ” 坐贬江夏尉,人多义 之。 累迁奉先尉。 县人曹芬名隶北军芬素凶暴因醉殴其女弟其父救之不得遂投井死 。参捕理芬兄弟当死,众官皆请俟免丧,参曰: “ 子 因 父生,父由子死,若

7、以丧延罪,是杀父不坐也。 ”皆正其罪 而 杖杀之,一县畏伏。转大理司直。按狱江淮, 次 扬州,节度使陈少游骄蹇,不郊迎,令军吏传问, 参正辞让之,少游悔惧,促诣参,参不俟济江 。时婺州刺史邓珽坐赃八千贯,珽与执政 有旧, 以 会赦,欲免赃。诏百僚于尚书省杂议,多希 执政意,参独坚执正之于法,竟征赃。明年,除监察御史,奉使按湖南判官马彝狱。时彝 举 属令赃罪至千贯,为得罪者之子 因 权幸诬奏彝,参竟白彝无罪。彝实能吏,后累佐曹王皋,以正直强干闻。 无几,迁御史中丞,不避权贵,理狱以严称。 数蒙召见,论天下事,又与执政多异同,上深器之 ,或参决大政。时宰颇忌之,多所排抑,亦无以伤参。然多率情坏法,

8、甚为有识 所嗤。时神策将军孟华有战功,为大将军所诬奏,称华谋反,当死,无以自白,参悉理出之。 参无学术,但 多引用亲党,使居要职, 以 为耳目,四方籓帅,皆畏惧 之 。李纳既惮参,馈遗毕至,外示敬参,实 阴 间 之 。上 所 亲信,多非毁参。参任情好恶,恃权贪利,不知纪极,终以此败。贬参郴州别驾,贞元八年四月也。 (节选自旧唐书 列传第八十六) 注: 执政:掌管政事的大臣。 希:迎合。 5.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 不正确 的一项是 ( ) ( 3 分 ) A.参 习 法令,通政术 习:熟悉 B.按狱江淮, 次 扬州 次:停留 C.时彝 举 属令赃罪至千贯 举:检举 D.外示敬参,实 阴 间

9、 之 阴:阴谋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中常见实词含义的理解把握。阴,暗中。常见于古文文本,例如:孙膑以刑徒 阴 见 ,说齐使 ( 暗中 ,暗地里 ) 。 答案: D 6.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 ( 3 分 ) A.强直 而 果断 皆正其罪 而 杖杀之 B.彼 以 不及状谒 以 会赦,欲免赃 C.甚为有识 所 嗤 上 所 亲信 D.子 因 父生 为得罪者之子 因 权幸诬奏彝 解析:本题考查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B 均为连词,表因果,因为。 A.连词,表并列 连词,表承接; C.助词,表被动,被 助词, 的人; D.介词,因为 介词,通过

10、答案: B 7.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 3 分 ) A.县人曹芬 名隶北军 芬素凶暴 因醉殴其女弟 其父救之 不得遂 投井死 B.县人曹芬 名隶北军 芬素凶暴 因醉殴其女 弟其父救之 不得遂 投井死 C.县人曹芬 名隶北军 芬素凶暴 因醉殴其女弟 其父救之不得 遂投井死 D.县人曹芬 名隶北军 芬素凶暴 因醉殴其女 弟其父救之不得 遂投井死 解析: 本题表面考查文言断句能力,其实一定程度在考查学生文言翻译及实词把握能力。此句中 “ 名隶 ”“ 女弟 ” 直接关系断句结果。名隶:名籍属于;女弟:妹妹。 答案: C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

11、3 分 ) A.窦参担任万年尉时应同僚的请求代替他值班,恰逢夜里狱囚逃走了,京兆尹追究责任时,他主动承担罪罚。 B.在审理曹芬案时,尽管众官都请求免除曹芬兄弟的死罪,但窦参不为所动,坚持依法杖杀了他们。 C.窦参担任 御史中丞时, 不避权贵,审理案件以严厉著称,但也有依循个人感情破坏法规的缺点,被有见识的人讥笑。 D.窦参因自己任情好恶,恃权贪利,不知限度,加上皇上亲信的指责诋毁,被贬为郴州别驾。 解析:本题考查 筛选文中的信息。 “ 尽管众官都请求免除曹芬兄弟的死罪 ” 错。 答案: B 9.根据具体要求分别完成下列各题。( 10 分) ( 1)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7 分) 参正辞

12、让之,少游悔惧,促诣参,参不俟济江。 ( 4 分) 数蒙召见,论天下事,又与执政多异同,上深器之。 ( 3 分) ( 2)从文章中找出能体现窦参 “ 不避权贵 ” ,严正执法的两个事例 。(可自己概括,也可引用原文)( 3 分) 解析:本题考查 文言语句的翻译以及内容的理解。 答案: ( 1) 窦参以严正的话语责问他,少游后悔害怕,急忙去见窦参,窦参不等他来就渡过长江(离开了)。(答对 “ 让 ” 、 “ 促 ” 各给 1 分,答对大意给 2 分。) (窦参)多次承蒙皇上召见,议论天下大事,又与宰相(掌管政事的人)的看法多有不同,皇上很器重他。(答对 “ 异同 ” 给 1 分,答对大意给 2

13、分。) ( 2) 在杂议婺州刺史邓珽贪赃案时, 官员们大多迎合宰相(当政者)的意见,只有窦参坚持认为应依法论处。(婺州刺史邓珽坐赃八千贯,珽与执政有旧,以会赦,欲免赃。诏百僚于尚书省杂议,多希执政意,参独坚执正之于法。) 湖南判官马彝因检举属下县令贪赃犯法被其子通过权贵宠臣诬告,窦参替他洗脱冤屈。(时彝 举 属令赃罪至千贯,为得罪者之子因权幸诬奏彝,参竟白彝无罪。) 神策将军孟华被大将军诬陷谋反,窦参审理清楚并释放了他。(神策将军孟华有战功,为大将军所诬奏,称华谋反,当死,无以自白,参理出之。)(答对 1 点给 2 分,答对 2 点给 3分。找出的事例只要能体现其 “ 不 避权贵、严正执法 ”

14、 即可给分。) 10.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后面题目。( 7 分) 阮郎归(晏几道) 天边金掌 露成霜,云随雁字长。绿杯红袖趁重阳,人情似故乡。 兰佩紫 ,菊簪黄,殷勤理旧狂。欲将沉醉换悲凉,清歌莫断肠! 注 : 金掌:汉武帝在长安建章宫建高 20 丈的铜柱,上有铜人,掌托承露盘,此处代指汴京。 兰佩紫:即佩紫兰。紫兰,一种香草。 ( 1) 这首词前两句的描写展现了怎样的情景?作者借此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3 分)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古代诗歌鉴赏中意境类情景再现能力。此类试题要求我们根据对诗句的理解,运用联想、想象描绘出诗句的景象。霜、云、雁字几个意象描绘的是秋天景象。结合上片可以看出这

15、里传达出诗人在重阳佳节思乡却难回的痛苦与强烈思念之情。 答案: 描写了汴京深秋时节的景象,白露为霜,云彩中飞出排成一字的雁阵,云似乎也随之延长了。作者借此表达出重阳节远在异地,渴望 回乡的情感。 ( 2) 说说 “ 人情似故乡 ” 中的 “ 似 ” 和 “ 欲将沉醉换悲凉 ” 中的 “ 换 ” 字在表达感情上的作用。( 4 分)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古代诗歌鉴赏中语言类中炼字类试题的理解 把握能力。此类试题我们主要从炼字点对结构、诗人情感、诗人形象、诗歌主旨等几个角度去考虑。而此题已经点明问二字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此诗又是思乡诗,所以我们主要考虑二字是如何传达出诗人的思乡之情的。理解诗句即可作

16、答。 答案: “ 似 ” ,是说重阳时节,对着 “ 红袖 ” 佳人,举 “ 绿杯 ” 而饮,习俗犹如故乡,使人感觉到异乡的温暖。然而,只是相似而已,毕竟不是故乡亲人相伴,词人既欣慰,又心酸。“ 换 ” ,是说词人想借饮酒而醉来忘却佳节不能回乡的悲凉,然而无法忘记,主观上的愿望客观上却无法实现,表现出词人对故乡深沉而强烈的思念。 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 任选 3 题 ) ( 1) 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_, _,圣心备焉。 ( 荀子 劝学 ) ( 2)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 _, _。 ( 王勃滕王阁序 ) ( 3) _, _。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 白居易琵琶

17、行 ) ( 4) 有志与力, _, _,亦不能至也。 (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 解析 : 本题考查 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 “ 积善 ” 、 “ 自得 ” 、 “ 潦水尽 ” 、 “ 间关 ” 、 “ 幽咽 ”“ 怠 ” 、 “ 幽暗昏惑 ” 等。 答案 : ( 1) 积善成德 而神明自得 ( 2) 潦水尽而寒潭清 烟光凝而暮山紫 ( 3) 间关莺语花底滑 幽咽泉流冰下难 ( 4) 而又不随以怠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三、本大题共 4 小题,共 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舞蹈之美 舞之美,是人的美。它是一种艺术,当然有艺术美,但它所假之物并不是声、色、

18、字、词,而是天生的、自然存在的人,因此它着称是一种自然的美。 当然,舞台上的演员不同于画室里的模特儿。舞蹈除自然美外,更重艺术美,于是便要讲到衣饰。但这衣饰决不像旧戏那样给人套上死板的程式,也不像话剧那样过分地写实。它不过是为了揭示舞者美的存在,像几片白云说明天空的深蓝;它不过是为了衬托舞者美的形象,像流水绕过幽静的山风。为了表示飞动,西方艺术中有一种小天使,胖墩墩的孩子,两胁下却生出一对肉翅,显得十分生硬。这何如我们敦煌石窟里的飞天,窈窕女子,肩垂飘带,升起在天空。人着衣披带本是很自然的事,但这自然的衣着,顿使沉重的人体化为轻捷的一叶,潇洒、舒展、轻盈、自如,满台生 风。人外形的美,内蕴的美

19、,都因那轻淡饰物的勾勒与揭示而成一种美的理想、美的憧憬而挥发开来。国画界有以形写神与以神写形之争,从这个角度观之,舞者真是靠自己的外美之形来写内美之神了。 再者,飘动的舞者,又决不是静止的雕像,所以造型美外,更讲情感。这便要借助音乐。本来,演员在那铃响幕启之前,是先在体内储满一汪情感的,上台后全待那乐声的煦风拂来,才摇曳荡漾,粼粼生辉。当我们耳闻乐声而目观舞台时,更多体味的已不是形、色、物、体,而是神,是情,是韵,是一种充蕴全场、流动飘浮、深幽朦胧的美,是一种逆接千古、延绵未来、辽 阔久远的美。这时,长袖在台上飘动,音符在空中隐现,舞者所内蕴外观的美,一起随着乐声溶为一股感情的潮流,在观众的前

20、后左右穿流激荡。对观众来说,此时已不是观看,而是在闭目听,凝神想,用心,用身,去与演员交流了。这时再看台上的演员,观众已经绕过直观而通过她心灵深处的那一泓秋水,在波光中照见了一个是她,但比她更美的形象。这便又是以神写形了。 本来,舞蹈就是因人内心情感的摇荡而不由得手舞足蹈。明月当空,花间的李白无亲自怜,便起舞清影,举杯邀月;大江上的曹操有雄兵百万,就横槊赋诗,酹酒江心。今舞者,正是从人们平常不自 觉的动作中,抽出最美的,规律性的东西,以衣具饰之,以音乐和之,酿成一股酒香,反过来摇荡人的感情。所以,老者观舞,会生出不少的乐趣;少年观舞,会陷入一片深沉;科学家在这里能为自己的规律找到美的表述方式;

21、哲学家在这里能为自己的哲理找到美的形象。怀素和尚观公孙大娘一舞而得书法之精妙,杜甫观公孙弟子之舞而有华章传世。人们与其说是在欣赏舞蹈,不如说是在发现与升华自己潜在的美的意识,美的素养。因为,无论是演员还是观者,他们都是最有灵感的高级生命。虽说表演艺术中还有话剧,但它主要靠台词;还有戏曲,但它主要靠唱腔;还有电影 ,那便更要借助许多手段。只有舞蹈是纯靠人的外形与内蕴。它的美,实在是特别的。 12.下列表述,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5 分)( )( ) A.舞蹈的美是人的美,是自然的舞者借助声、色、字、词而表现出来的一种美。 B.舞者有着美的衣饰,这是舞台上的演员与画室里的模特儿的本质区别。 C.舞着

22、靠自己的外美之形来写内美之神,从这个角度看,舞蹈和以形写神的国画是类似的。 D.观众欣赏舞蹈,在音乐中与舞者进行感情交流,升华了自己美的素养。 E.和生活中存在的许多美一样,舞蹈美也是纯靠人的外形与内蕴来体现。 解析: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A 项的说法和第一段的 “ 但它所假之物并不是声、色、字、词 ”不相符, B 项 “ 本质区别 ” 有误, E 项说法错误,原文是 “ 只有舞蹈是纯靠人的外形与内蕴。 ” 答案 : CD 13.第 段结尾说 “ 以神写形 ” ,从观众的角度来看,是指( 3 分)( ) A.把内在的情感表现为美的舞姿 B.通过与舞者的情感交流见到一个更美的形象。 C.在造型

23、美外,更讲求情感 D.体内储满情感的来欣赏舞者的舞台造型美 解析: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注意前面的语句: “ 观众已经绕过直观而通过她心灵深处的那一泓秋水,在波光中照见了一 个是她,但是比她更美的形象 ” 答案 : B 14.第 段中举 “ 李白 ” 、 “ 曹操 ” 和 “ 怀素 ” 、 “ 杜甫 ” 两组事例分别说明了什么?( 4分)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段的概括与把握能力。我们第四段在谈舞蹈的艺术魅力。从两个方面说的: 1、本来,舞蹈就是因人内心情感的摇荡而不由得手舞足蹈。 2、人们与其说是在欣赏舞蹈,不如说是在发现与升华自己潜在的美的意识,美的素养。而作者例举的四个人都是在说明舞

24、蹈艺术与其它艺术相通之处。从此点考虑此题不难作答。 答案 : 舞蹈是因为心情感的摇荡而手舞足蹈。( 2 分)( 2)欣赏舞蹈能发现和升华自己美的意识和素养。( 2 分) 15.2012 年的春晚,有一个杨丽萍的舞蹈节目雀之舞,其舞台背景是一片原始森林,杨丽萍与另一舞伴作孔雀装扮,模仿孔雀动作,跳了一段孔雀求爱舞。该节目博得了满堂喝彩。请结合本文观点,说说这段舞蹈带给观众哪些美的享受。( 4 分) 解析:本题考查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此题为半开放类试题,要求我们根据文本及试题题干谈艺术美感。我们想艺术首先给人的是观感,然后是情感上的美感享受。所以我们想,这个舞蹈给我们的观感 美是杨丽萍

25、的美及她的装扮美。情感美是她与同伴演绎的爱情故事带给我们的情感触动。 答案 : 首先,杨丽萍是一个自然存在的美人,还有那原始森林的舞台背景,带给观众一种自然美;其次是及她作孔雀装扮的衣饰造型,带给观众造型美的享受;再次是她能模仿孔雀动作,对孔雀求爱作深情演绎,使观众能感受到其内蕴美和情感美。 四、本大题为选考内容的两组试题。每组试题 3 小题,共 15 分。 选考内容的两组试题分别为 “ 文学类文本阅读 ” 试题组合 “ 实用类文本阅读 ” 试题组,考生任选一组作答。 (一)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后面 题目。( 15 分) 乡村 屠格涅夫 六月的最后一天;漫漫一千俄里之内,都是俄

26、罗斯大地 我的故乡 。 茫茫长空匀净地碧悠悠;只有一片白云 仿佛是在轻轻飘浮,又似乎是在袅袅融散。微风敛迹,天气暖洋洋的 空气 就像刚刚挤出、还冒着丝丝热气的牛奶一样新鲜! 云雀在悠扬地歌唱;大嗉囊鸽子在咕咕叫唤;燕子在静悄悄地飞来掠去;马儿在喷着响鼻,不停地嚼着草;狗儿一声不吠地站在那里,温顺地轻摇着尾巴。 空气中弥漫着烟火味和青草味 其中还夹杂着一丝焦油味,一丝皮革味。大麻地里的大麻枝繁叶茂,郁郁青青,散发出一阵阵香烘烘、醉陶陶的气味。 一条坡度平缓的深深峡谷。两边的坡上长着几排爆竹柳,一棵棵树冠似盖,枝叶婆娑,下面的树干却都已龟裂了。一条小溪从谷底潺潺流过; 波光粼粼,似乎可见水底的小石

27、子在微微颤动。 远处,天地合一的地方,一条大河就像连接天地的一道蓝莹莹的花边。 沿着峡谷 一面坡上是一个个整洁的小粮仓和一间间双门紧闭的小库房;另一面则是五六家木板铺顶的松木农舍。每一家的屋顶上都高高竖着一根挂着椋鸟 笼的竿子;每一家的小门廊上都钉着一匹鬃毛直竖的小铁马 护窗板上信手涂画着一个个插满鲜花的带把高水罐。每一间农舍前都端端正正地摆着一条完好无损的小长凳;一只只猫像线团那样蜷缩在墙根附近的土台上,警觉地竖起透明的耳朵在细听 我铺开一件披衣,躺在峡谷边沿;四周到处是整堆整堆刚刚割下的干草,清香扑鼻,让人心醉神迷 睡在这干草堆上,那真是美滋滋的! 孩子们那头发卷曲的小脑袋,从每一个干草堆

28、里纷纷钻出来;羽毛蓬松的母鸡在干草里翻寻小蚊蚋和小昆虫;一只白嘴唇的小狗崽在乱蓬蓬的草堆里翻来滚去地自在嬉耍。 几 个长着亚麻色头发的小伙子,穿着干干净净、下摆上低低束着腰带的衬衣,蹬着笨重的镶边皮靴,胸脯靠在一辆卸了马的大车上,在伶牙利舌地相互取笑。 一个脸庞圆圆的少妇,从窗口探出头来张望;她笑盈盈的,不知是小伙子们的说笑让她忍俊不禁,还是乱草堆里孩子们的嬉闹使她笑逐颜开。 一个年老的主妇站在我面前,她身穿一件崭新的家织方格呢裙子,脚蹬一双新崭崭的厚靴子。空心大珠子串成的一条项链,在她那黑黝黝、瘦筋筋的脖子上绕了三圈;斑斑白发上系着一条带红点的黄头巾;老人的眼睛和蔼殷勤地微笑着;皱纹密布的脸

29、上也堆满了笑容。嗨,这老 人也许有七十岁了吧 不过,就是现在也依然看得出来:她当年是一个美人儿! 她把那被太阳晒得黝黑的右手五指大大张开,托着一罐直接从地窖里取出来的、未脱脂的冷牛奶;罐壁上凝着一层珍珠似的小小水珠。老人家把左手掌心里那一大块余温犹存的面包递给我,说: “ 吃吧,随便吃点儿呀,过路的客人! ” 一只公鸡突然咯咯地大叫起来,还起劲地不停扑扇着翅膀;作为回应,一头关在栏里的小牛犊慢慢悠悠地拖长调子 “ 哞 ” 了一声。 “ 啊,这燕麦长得多好呀! ” 我那马车夫的声音传了过来。 哦,自由自在的俄罗斯乡村生活,是多么富庶、安宁、丰饶啊!哦,它是多么的宁静和美满! 我不禁想到:皇城圣索

30、菲亚大教堂圆顶上的十字架 ,还有我们城里人费尽心血所追求的一切,在这里又算得了什么呢? 1878 年 2 月(曾思艺译,全文有删改) 注: 1872 年 2 月,居住在国外的屠格涅夫晚年身体多病,十分想念自己的祖国,故写下了这篇文章。 指 1878 年的俄土战争,当年 1 月,俄军占领阿德里安堡后又准备进军君士坦丁堡,准备重新让东正教的十字架挂在圣索菲亚的大教堂上。 16.本文 段是按怎样的顺序描写俄罗斯乡村景物 特点的?有何好处?( 4 分) 解析: 本题考查叙述描写类文章的写景顺序。写景顺序无非:上下、远近、点面、具体抽象等的变化。这里我们看文章前面写天上,后面写地里,明显属于由上到下的写

31、景顺序。先写近处天空,后写远处山,又有由近及远。作用是写景有层次,使景物特点突出,表达作者的喜爱之情。 答案: 空间顺序,写景时由上到下,再由近及远( “ 先是典型的初夏的天空,然后由天空逐渐降到空中和地面,接着是峡谷。最后,又由近及远,摇向天边的地平线 ” 亦可)。( 2分) 好处:使景物层次分明,能增强画面的立体感(或 “ 层次感 ” ),( 1 分)有利于展现俄罗斯乡村景物清新优美的特点,给读者有一个清晰完整的印象。( 1 分) 17.赏析文中划线的句子。( 5 分) 空气 就像刚刚挤出、还冒着丝丝热气的牛奶一样新鲜! 波光粼粼,似乎可见水底的小石子在微微颤动。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文中

32、重要句子的含义。回答此类试题,要分清步骤。手法 +分析 +情感。句子分别使用的是典型的比喻手法和侧面描写。情感是表达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答案: 运用了比喻的手法,把空气比作刚挤出的、冒热气的牛奶,生动地写出了空气的清新宜人。( 2 分) 作者运用了间接(侧面)描写、细节描写,不直接写溪水如何清澈,而写 “ 似乎可见水底的小石子在微微颤动 ” ,含蓄而简洁地写出了溪水的清澈见底。( 3 分) 18.对本文描写的俄罗斯的乡村生活有何特点?你欣赏这种生活吗?联系现实谈谈。( 6 分)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景物特点的概括能力,对事物喜恶的表达能力。我们看文中景物,从村中的动物可以看到宁静,自由;从

33、村中的人们可以看到淳朴,快乐,和谐。第二问对这种生活是否喜欢。可以依照自己好恶作 答,但更重要的是要谈明白理由。 答案: 俄罗斯的乡村生活的特点:淳朴、宁静、丰饶(富庶)、自由、快乐。( 2 分) 我欣赏这种乡村生活。( 1 分)现代城市人费尽心血、孜孜不倦地追求名利,容易身陷物欲之中,失去自我,失去本真,失去内心的和谐与宁静。(答 “ 现代城市人的生活节奏快,人们每天奔波劳碌,精神压力大,缺乏自由,难以享受生活的快乐 ” 亦可)因此作者笔下的乡村生活特别可贵,特别令我向往。( 3 分,分析一定要结合特点谈) 或:我不欣赏这种生活。( 1 分)因为这种生活只是作为游子的作者的乡愁难耐时的一种自

34、我安慰,只是作者 的一种理想,在现实世界中或许是不存在的,当时的俄罗斯乡村实际上十分贫困落后;作为一个现代人,应该为了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人生目标而努力拼搏,应该积极的面对人生的各种挑战,而不能沉迷于梦幻之中,逃避现实。所以我不欣赏这种生活。( 3 分,分析一定要结合特点谈)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讲故事的人(节选) 莫言 尊敬的瑞典学院各位院士,女士们、先生们: 通过电视或网络,我想在座的各位对遥远的高密东北乡,已经有了或多或少的了解。你们也许看到了我的九十岁的老父亲,看到了我的哥哥姐姐 、我的妻子女儿,和我的一岁零四个月的外孙子。但是有一个此刻我最想念的人,

35、我的母亲,你们永远无法看到了。我获奖后,很多人分享了我的光荣,但我的母亲却无法分享了。 我母亲生于 1922 年,卒于 1994 年。她的骨灰,埋葬在村庄东边的桃园里。去年,一条铁路要从那儿穿过,我们不得不将她的坟墓迁移到距离村子更远的地方。掘开坟墓后,我们看到,棺木已经腐朽,母亲的骨殖,已经与泥土混为一体。我们只好象征性地挖起一些泥土,移到新的墓穴里。也就是从那一时刻起,我感到,我 的母亲是大地的一部分,我站在大地上的诉说,就是对母亲的诉说 。 我是我母亲最小的孩子。 我记忆中最早的一件事,是提着家里唯一的一把热水壶去公共食堂打开水。因为饥饿无力,失手将热水瓶打碎,我吓得要命,钻进草垛,一天

36、没敢出来。傍晚的时候我听到母亲呼唤我的乳名,我从草垛里钻出来,以为会受到打骂,但母亲没有打我也没有骂我,只是抚摸着我的头,口中发出长长的叹息。 我记忆中最痛苦的一件事,就是跟着母亲去集体的地里拣麦穗,看守麦田的人来了,拣麦穗的人纷纷逃跑,我母亲是小脚,跑不快,被捉住,那个身材高大的看 守人扇了她一个耳光,她摇晃着身体跌倒在地,看守人没收了我们拣到的麦穗,吹着口哨扬长而去。我母亲嘴角流血,坐在地上,脸上那种绝望的神情让我终生难忘。多年之后,当那个看守麦田的人成为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在集市上与我相逢,我冲上去想找他报仇,母亲拉住了我,平静的对我说: “ 儿子, 那个打我的人,与这个老人,并不是一个

37、人 。 ” 我记得最深刻的一件事是一个中秋节的中午,我们家难得的包了一顿饺子,每人只有一碗。正当我们吃饺子时,一个乞讨的老人来到了我们家门口,我端起半碗红薯干打发他,他却愤愤不平地说: “ 我是一个老人,你 们吃饺子,却让我吃红薯干。你们的心是怎么长的? ”我气急败坏的说: “ 我们一年也吃不了几次饺子,一人一小碗,连半饱都吃不了!给你红薯干就不错了,你要就要,不要就滚! ” 母亲训斥了我,然后端起她那半碗饺子,倒进了老人碗里。 我最后悔的一件事,就是跟着母亲去卖白菜,有意无意的多算了一位买白菜的老人一毛钱。算完钱我就去了学校。当我放学回家时,看到很少流泪的母亲泪流满面。母亲并没有骂我,只是轻

38、轻的说: “ 儿子,你让娘丢了脸。 ” 我十几岁时,母亲患了严重的肺病,饥饿,病痛,劳累,使我们这个家庭陷入了困境,看不到光 明和希望。我产生了一种强烈的不祥之兆,以为母亲随时都会自己寻短见。每当我劳动归来,一进大门就高喊母亲,听到她的回应,心中才感到一块石头落了地。如果一时听不到她的回应,我就心惊胆战,跑到厨房和磨坊里寻找。有一次找遍了所有的房间也没有见到母亲的身影,我便坐在院子里大哭。这时母亲背着一捆柴草从外面走进来。她对我的哭很不满,但我又不能对她说出我的担忧。母亲看出我的心思,她说: “ 孩子你放心,尽管我活着没有一点乐趣,但只要阎王爷不叫我,我是不会去的。 ” 我生来相貌丑陋,村子里

39、很多人当面嘲笑我,学校里有几个性格霸蛮的同 学甚至为此打我。我回家痛哭,母亲对我说: “ 儿子,你不丑,你不缺鼻子不缺眼,四肢健全,丑在哪里?而且只要你心存善良,多做好事,即便是丑也能变美。 ” 后来我进入城市,有一些很有文化的人依然在背后甚至当面嘲弄我的相貌,我想起了母亲的话,便心平气和地向他们道歉。 (节选自 “ 中国新闻网 ”2012 年 12 月 8 日专稿) 19.文中 - 段写了作者记忆中的四件事,分别表现了母亲什么品质?( 4 分)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概括分析能力。我们看文章讲的四个故事:第一个要表明母亲疼爱儿子。体谅孩子。第二个要写母亲的宽容大度。第三个要写母亲的关爱老人,

40、对乞丐尊重。第四个写母亲教育孩子诚信。 答案: “ 最早的事 ” 表现了母亲对孩子的关爱和体谅; “ 最痛苦的事 ” 表现了母亲对他人的原谅和宽容; “ 最深刻的事 ” 表现了母亲对老人的尊重和无私; “ 最后悔的事 ” 表现了母亲对诚信的重视。(每点 1 分,共 4 分) 20.简要说说你对文中划线句子内容的理解。( 5 分) ( 1)我的母亲是大地的一部分,我站在大地上的诉说,就是对母亲的诉说。( 2 分) ( 2)那个打我的人,与这个老人,并不是一个人。( 3 分)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重要句子含义的理解。我们要考虑句子的手法,深层含义,传达的作者情感等。作答时语句尽量简洁,准确。

41、 答案: ( 1)此句意为母亲与大地融为一体,表明大地母亲是作者写作的源泉和动力。( 2 分)( 2) “ 那个打我的人 ” 是个年轻气盛、血气方刚的 “ 看守人 ” ,有社会角色和职责,而这个老头子,只是一个没有了社会角色和职责的自然人。( 3 分) 21.本文是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在瑞典学院发表的演讲,作者为什么要用这么多的篇幅来讲自己的母亲?从莫言的成长 经历你得到什么启示?( 6 分) 解析: 此题要求我们分析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我们看文章一开始谈到,母亲没有能分享他的光荣与快乐。所以写这些表面对母亲的怀念,希望母亲分享自己的快乐。在故事的叙述中我们看到作者对母亲的敬重与怀念,以及对

42、母亲教育的感激。启示应该是正面的,积极的。简要作答即可。 答案: 因为母亲是他此刻最想念的人,他想借此来与母亲分享他的光荣; 作者很爱他的母亲,借此来表达对母亲的怀念; 为了告诉听众,他取得的成功与母亲对他的教育是分不开的。获得的启示: 家庭教育(或者母爱)对一个人的成才有很大影响; 生活是文学的源泉; 要做文先做人。( 1 点 1 分,答出两点即可给 3 分。意思对即可。) 五 、 本大题 2 小题,每小题 6 分,共 12 分。 22.阅读下面这段文字,按要求回答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幸福指数明显提高。要让人们不断增强幸福感,必须坚持发展,使财富更加丰饶充盈。人在社会中只有得到公正公

43、平的对待,不受歧视,才会感到幸福。如果心理失衡,即使自己的经济收入比过去多,但看到在同样付出的情况下别人却拿得更多,也会感到不快乐。一个基本生活不愁的人,由于对钱财没有贪欲就会知足常乐;而一个腰缠万贯的人,将幸福完全物质化,在钱财上总觉得比上不足,内心就会常戚戚。 请概括出幸福指数的三个要素。 ( 每点不超过 6 个字 ) 要素一: _要素二: _要素三: _ 解析 : 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试题要求我们概括出幸福指数的三个要素。我们看文段总共有五句,第一句没有涉及幸福指数因素,排除在外。第二句谈的是物质财富与幸福指数。第三句谈的是社会公平公正与幸福指数。第四五句谈的是个人心态与幸福指数

44、。所以我们可以概括为:物质、公平、精神。 答案 : 经济富裕 ( 物质 ) 社会公平 ( 公正 ) 良好心态 ( 精神 ) 23.请观察下面以 “ 深表同情 ” 为题的漫画,描述其内容,并指出其寓意。 解析 : 本题考查学生漫画转换为文字的能力。解答时,我们首先要看漫画的标题和漫画的整体画面。当我们将二者联系到一起时会看到,这篇名为深表同情的漫画其实是讽刺哪些只是表面同情而不作出实际行动人或行为。因为我们看到施舍者只是给了行乞者几滴毫无用处的眼泪,这些根本不能改变行乞者的生活困境。解答此类试题要注意描绘内容时要准确、简洁。 答案 : 内容:一个男人蹲坐在墙根下,双手放在膝盖上,神情沮丧,面前摆

45、着一顶帽子,口朝上。显然,他是一个需要帮助的乞丐。有一位拿着手帕的男子来到他的面前,看到乞丐的情形,他泪水涟涟,哀泣乞丐的不幸,滴滴泪水落在下面的帽子里。 寓意:漫画讽刺了一些人面对别人的不幸只是表面上表示同情却不给予实际帮助的行为。 六 、 本大题 1 小题, 60 分。 24.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有人在飞机上发现这样一个现象:同样是 30 岁到 40 岁年纪的旅客,头等舱的旅客往往是在看书,公务舱的旅客大多看杂志或用笔记本电脑办公,经济舱的旅客则看报纸、 看电影、玩游戏和聊天的比较多。 在机场,贵宾厅里面的人大多在阅读,而普通舱候机区的人全在玩手机。 他想,到底是人的位置影响了行

46、为呢?还是行为影响了位置? 要求: 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文体不限。 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 不少于 800 字。 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解析 : 人们经常说:三十而立。 30 岁到 40 岁是人生创业最宝贵的 10 年。这段时间基本上决定了人生的成就如何。可以说,能坐头等舱和在贵宾厅候机的旅客,基本上都是成功者。我认为,成功者,不仅仅是获得了暂时的地位和财富,而是永不满足、自强不息的人 。 一个志存高远的人,对任何事都不会满足于现状,总有追求完美、追求更高境界的欲望。在取得一定成绩之后,也总有更上一层楼的决心和气概。这样的人,总是不断地充电,向书本学习,求知创新,提升自我。这样的人不成功于此,必成功于彼,而且成功的规模也往往比较大。如果从这个角度立意可以写 “ 人生应该有自强不息的精神 ” 。 “ 学习是我们进步成功的源泉 ”“ 生命不息,学习不止 ” 等。 而坐公务舱、经济舱的人,在普通候机区的旅客,大多是资深公务员或资深公司职员。他们业务熟练、工作稳定、收入稳定,心态也稳定 已经没有了更上一层楼的闯劲,有的 是维持现状的怠惰之情。所以,他们看杂志用笔记本办公,或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