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届广东省珠海一中等六校高三第二次联考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上传人:twoload295 文档编号:319347 上传时间:2019-07-09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54.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5届广东省珠海一中等六校高三第二次联考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2015届广东省珠海一中等六校高三第二次联考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2015届广东省珠海一中等六校高三第二次联考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2015届广东省珠海一中等六校高三第二次联考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2015届广东省珠海一中等六校高三第二次联考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5届广东省珠海一中等六校高三第二次联考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A款 识 /咫 尺楔 子 /歇 息揆情 度 理 /度 德量力 B靓 妆 /菁 华感 喟 /惭 愧济 世安民 /光风 霁 月 C内 疚 /针 灸 隐 蔽 /幽 僻拾 人牙慧 /拾 级而上 D 拮 据 /诘 难 悱 恻 /蜚 声 钻 木取火 /拍马 钻 营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A级,此题主要涉及到多音字如 “拾 ”、 “度 ”以及形声字的误读现象等考查,难度不大。 A选项中, zh/zh, xi, du; B选项中,

2、 jng/jng, ku, j; C选项中,ji/ji, b/p, sh/sh; D选项中, ji, fi/fi, zun。 考点: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能力层级为识记 A。 下面语段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没有思想的支撑,散文充其量只是一具徒有其表的空壳;但是,在呼吁散文精神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 矫枉过正 的情况。时代的稻草人因敏锐地把握了时代的问题,并用犀利的文笔批判剖析当下社会的种种乱象而受到专家的 激赏 。但 平心而论 ,它缺少了优秀散文应具备的情调、意蕴与美感。它之所以获 得 “在场主义 ”散文奖头奖, 惟其 说是得益于审美,毋宁说是思想性与批判性的胜利。 A矫枉

3、过正 B激赏 C平心而论 D惟其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把词语放在具体语境中分析其正误,一定要切合语境。惟其:表示因果关系,跟 “正因为 ”相近,此处应为 “与其 ”,表示比较两件事而决定取舍的时候,用在放弃的一面,与后面的 “毋宁 ”呼应; A矫枉过正:纠正偏差做得过了头; B,激赏:极其赞赏; C平心而论:平心静气地评论。 考点: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今年下半年,广州登革热疫情高发,为防止疫情扩散,保证地铁工地和车站,广州地铁已启动了多项措施,开展以灭蚊为重点的防治工作。 B泛珠三角区域合作至今已有十载,它顺应区域经济一

4、体化趋势,是加强东西部经济合作、推动内地与港澳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重要途径。 C法国作家帕特里克 莫迪亚诺获 2014年诺贝尔文学奖,至此共有十余位法国籍作家获得该奖,成为历史上拥有诺贝尔文学奖桂冠最多的国家。 D数字出版技术和互联网商业模式的发展,对百科类出版物的应用、发布和制作的要求越来越高,对这类出版物提供的服务需求也日 益凸显。 答案: B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首先需明确病句的常见六种类型,即: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多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然后依次分析各句的特点,看其有无症状,是哪种语病,并加以分析即可。 A成分残缺。 “保证 ”缺少宾语中心语,应在 “地铁工地和车

5、站 ”加上 “的安全 ”。 C搭配不当,主语“法国籍作家 ”与宾语 “国家 ”不能搭配,应在 “成为 ”前加上 “法国 ”。 D语序不当。“应用、发布和制作 ”应改为 “制作、发布和应用 ”。 考点: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在文中横线处填入下列语句,衔接最恰 当的一项是 所谓的 “成功 ”,其实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但无论如何,一个共识还是存在的,那就是: , 。 , ,而且其中最重要的,还是到史海里去遨游 , 。 从而超凡脱俗,得大自在,获得精神上的 “完满 ” 这是一种极高的人生境界,是无论多少钱都买不来的境界 人生最大的成功,就是能够悟出人生的真谛,能够充分认识 “自我

6、” 而他们也一定会教我们怎样去做的 而达到它的途径,无论如何也少不了人文知识的研习 只有在那里,我们才会邂逅到许多像伏尔泰、布罗代尔这样的 “成功人士 ” A B C D 答案: C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要在快速阅读整段文字,初步感知大体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根据上下文的句子结构、逻辑顺序等来分析推理、判断,可以用排除法。第 句谈关于 “成功 ”的共识,故应排在第一位;第 句与第 句之间是层进关系,是对 “成功 ”的进一步阐释;第 句是说达到 “成功的人生境界 ”的途径;第 句具体点明 “途径 ”中最重要的一条;第 句中的 “他们 ”紧承第 句所举的人物作结。 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

7、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 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疾病与演化进程 英 理查德 道金斯 动物的躯体是一个精巧而且往往有效的自然防御系统,这个系统叫免疫系统。当身体感觉到危险的寄生虫时,它会激发起来,生成特殊的细胞, 像战士那样乘着血液奔向战场,攻击那群特别的寄生虫 。通常是免疫系统获胜,身体恢复健康。然后,免疫系统会 “记住 ”它为那场特殊战斗生成的特殊分子武器,于是,以后任何相同寄生虫的感染,立刻就会被消灭在无形之中。因此,只要你得过麻疹、腮腺炎或水痘,就不大可能得第二回了。免疫系统认得死病菌或病原的感染,能提前武装起来,一旦疾病真的到来,它就能投入战

8、斗。 免疫系统的一道难题是 “决定 ”哪些是应该驱除的 “外来的 ”,哪些是可以为身体所接受的。在妇女怀孕时,这可能是特别费心的。肚子里的宝宝是 “外来的 ”,因为从遗传学看,宝宝与母亲是不同的,有一半的基因来自父亲。但免疫系统是不能 攻击宝宝的,在哺乳动物的演化中,这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难题。它解决了 毕竟,那么多宝宝在子宫里活下来而且出生了。但也有很多流产了,这说明演化遇到了困难,而解决不是很彻底。 免疫系统出错的另一种情形是对假想的 “攻击者 ”打击太狠了。过敏就是这么回事儿:免疫系统不必要地、过分地、甚至破坏性地伤害了无害的东西。例如,空气里的花粉通常是无害的,但有些人的免疫系统会对它产生

9、过激反应 那是你会得所谓的 “花粉症 ”:打喷嚏、流眼泪,浑身不舒服。 有时过激反应的免疫系统竟然会对本人过敏!这引起所谓的自体免疫性疾病,如秃头症(头 发成片脱落,是因为你的身体会攻击毛囊)和牛皮癣(过激反应的免疫系统在皮肤上引起鳞片状斑块)。 免疫系统不时产生过激反应。因为有时该进攻而没能进攻,有时不该进攻却进攻了,免疫系统摇摆在两者之间,就像走钢丝一样。羚羊看见草动时,是不是该逃跑呢?它遇到的是同样的问题:那是潜伏的美洲豹还是清风在吹着牧草沙沙作响?是危险的细菌还是无害的花粉颗粒?这类 “平衡 ”问题简直太普通了。它可能对 “风险规避 ”太机警,每看一次风吹草动都危险,对无害的花粉甚至本

10、人的组织都释放出浑身的免疫反应。它也可能太 “齐心 ”而对真危险毫无反应,或者 在真正危险的寄生虫出现时不能产生免疫反应。在钢丝上行走是困难的,不论偏向哪边,都会遭到惩罚。 癌是坏事的极端情形,一个很奇异的例子,但很重要。癌是我们体内的一群细胞从它们本来要做的事情中脱离出来,并且扩增,然后变成了寄生者。癌细胞通常聚集在 “肿瘤 ”里,肿瘤无限制地长大,吞噬部分身体。接着,最坏的癌会扩散到身体其他部位(叫癌细胞转移),最终毁坏整个身体。如此扩展的肿瘤叫恶性肿瘤。 癌如此危险的原因是,它们的细胞是直接从我们身体的细胞里衍生出来的。它们是我们自己的细胞,只是略有改变。这意味着免疫系统很难将它们判 别

11、为外来者。那还意味着很难找到杀死癌细胞的方法,因为你能想到的任何方法 如毒药 都可能杀死你的健康细胞。杀死细菌很容易,因为细菌的细胞与我们自己的不同。能杀死细菌细胞而不伤害自己细胞的毒药叫抗生素。化学疗法能毒死癌细胞,但也能毒死我们自己的其他细胞,因为他们太相似了。如果过量运用毒药,也许能杀死癌细胞,不过先已经把可怜的患者杀死了。 我们又回到了和前面一样的平衡问题:攻击真正的敌人(癌细胞)而不误伤朋友(我们自己的正常细胞),这也就是羚羊在草地里遇到的问题。 自体免疫性疾病是否可能是无数代祖先们为了抵抗 癌细胞而展开的演化战所传下来的副产品?免疫系统在与癌变之前的细胞的战斗中赢得了多场胜利,使它

12、们来不及变成恶性的。我的想法是,因为免疫系统对癌变前的细胞一直保持着高度的警惕,也许偶尔会误伤无害的组织,攻击自己的细胞 我们就说这个是自体免疫性疾病。自体免疫性疾病也许证明了生命在演化进程中不断生成对抗癌变的有效武器,会是这样的吗? (选自自然的魔法,有删改) 【小题 1】免疫系统出错有哪些情形?请根据文意简要概括。( 4分) 【小题 2】文中画线的句子分别体现了科普文怎样的语言特色?请简要分析。( 5分) 【小题 3】有人评价自然的魔法这本书 “将带你去未来,给你更广阔的世界观 ”,本文是如何体现这一点的?请简要阐述。( 6分) 答案:【小题 1】 分辨不清哪些是身体可以接受的(外来者),

13、哪些应该当作(应该驱除的) “外来者 ”加以攻击; 对假想的 “攻击者 ”打击太狠。(或:不必要地、过分地、甚至破坏性地伤害了无害的东西; 过激反应的免疫系统对本人过敏,引起自体免疫性疾病。 【小题 2】 形象生动:运用比喻手法,形象地写出免疫系统攻击身体中危险寄生虫的情形; 准确严密: “通常 ”“有些人 ”等限制语客观说明了免疫系统对花粉的过激反应。 【小题 3】 有效地传播科普知识,让普通读者从科学的角度了解疾病及其演化过程; 为医学工作者提出了研究方向,从而解决动物免疫系统的 “平衡 ”问题; 倡导积极探究的科学精神,激发读者热爱科学的情感。 【小题 1】 试题分析:回答此题,需要从文

14、中的相关叙述中,如 “免疫系统的一道难题是“决定 ”哪些是应该驱除的 “外来的 ”,哪些是可以为身体所接受的。 ”“免疫系统出错的另一种情形是对假想的 “攻击者 ”打击太狠了。 ”“有时过激反应的免疫系统竟然会对本人过敏!这引起所谓的自体免疫性疾病。 ”等加以分析概括即可得出答案:。 考点:理 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 B。 【小题 2】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首先注意文中的相关语句: 像战士那样乘着血液奔向战场,攻击那群特别的寄生虫; 空气里的花粉通常是无害的,但有些人的免疫系统会对它产生过激反应。答这类题分三步走:用什么手法(手法上),写出对象什么特点(内容上),有何作用 /效果

15、(表达效果上),其次就是提醒学生问什么尽量答什么,读懂题再答,这比什么都重要。本题 “文中画线的句子分别体现了科普文怎样的语言特色?请简要分析? ”这种提问就要求学生先回答语言特色,再结合句子具体分析,这是常规步骤。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小题 3】 试题分析:这道题是开放性试题,但答案:不是没有限制,可以随意做答的。题目可以简化为:从文章内容出发,谈谈这篇文章如何 “带你去未来,给你更广阔的世界观 ”?( 1)回答这道题有一个前提,即必须紧紧结合本章内容来回答。( 2)题目中的 “你 ”,既可以是普通人,也可以是专业人士。( 3)题目中的 “未来 ”,

16、指的是这篇文章讲的内容对普通人或专业人士以后的生活与学术研究的影响。( 4)题目中的 “世界观 ”既可以指人们对世界的看法,也可以具体化为知识观、价值观、人生 观、科学观。综上所述,这道题的答题要点有:( 1)普及科学知识,让普通读者了解疾病及其演化过程。【知识】( 2)激发专业人士的研究热情,为专业研究提供方向,例如免疫系统的 “平衡 ”问题。【研究】( 3)不论是普通读者还是专业人士,都要有科学探究的精神。激发人们对科学的兴趣,了解自然背后的科学原理。【科学精神、自然、兴趣】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世 界 夏阳 一个春

17、雨飘摇的夜晚,他 一个小说家 坐在一家饭馆里,望着远处的那两男一女,愁眉苦脸地构 思他的小说。 饭馆位于一条小街上,对门是一家破旧的宾馆,楼顶上的霓虹灯缺鼻子少眼,在风雨中凄冷地一闪一闪。他点了一盘白切肉,一碟花生米,就着三两老白干,低头吃着。偌大的饭馆,只有他一个客人,还有一个不那么漂亮的女招待趴在服务台前,单手支着下巴,正在打瞌睡。 一阵凛冽的夜风,穿堂而过,慵懒欲睡的灯光,潦草地晃了两下。随后,一切又恢复到最初的沉思中。 不知何时,他偶尔一抬头,发现离他较远处,凭空多了一桌客人,两男一女,仿佛是从地底突然冒出来似的。他们坐在窗户旁,正围着一台火锅,一边吃一边低声说着话,火锅冒出来的 腾腾

18、热气,梦幻一样,将三人牢牢地圈在里面。 他点燃了一支烟,在昏暗的灯光下,默默望着那两男一女,生出联想:春雨迷漫的夜晚,大街上空荡无人,陌生的饭馆里,两男一女的三人世界,绝对是个好题材。 怎么写? 一个春雨飘摇的夜晚,他坐在一家饭馆里,望着远处的那两男一女,愁眉苦脸地构思他的小说。 在他抽了几根烟后,那女的站了起来,向坐在对面的男人毕恭毕敬地敬酒,兴高采烈地说着什么。他支起耳朵听了一会儿,由于距离颇远,难以听出个名堂。他又琢磨了一会儿,慢慢明白了:坐在一起的应该是一对夫妻,他们肯定是有求于对面的那个男人。 嗯,错不了,绝对是有求于人家。这世界,不就这回事吗? 一对夫妻那样毕恭毕敬求一个男人,求啥

19、呢? 很快,他就意识到自己的滑稽。因为他趁着上厕所的机会,路过那两男一女身旁,特意凑到跟前观察了一下。那对夫妻中年模样,而那男人则年长不少,几乎是一老头了,而且一身破旧。 怎么会有求于这样一个糟老头呢?他哑然失笑。 到底求啥?这样一个糟老头 有了,是借路子。但看那老头一身破旧,怎么会是领导呢? 不是领导,会是啥?如此恭敬,会是啥?他开始有些走火入魔了,口里念念有词。他翻过来倒过去地想,反反复复地想。突然,他正抓着几颗花生米往嘴里送的手停在半空中:不是领导,那肯定是领导心目中举足轻重的人,最起码也是能说上话的人,比如领导远在乡下的父亲、领导二奶的舅舅、资助领导早年上学的村干部,甚至领导家的厨师、

20、领导的领导远在乡下的父亲 他的手禁不住抖得厉害,几颗捏了半天的花生米掉在桌上,咚咚有声。对啊,这样的小说,不是更能反映反腐倡廉的复杂性艰巨性吗?不是更能映射出人性的阴暗面吗? 太有才了!他露出得意的微笑,不 禁为自己叫好。 街上的雨,慢慢地小了。两男一女起身离开。 他们没给钱!女招待睡着了!我为什么不可以也白吃一顿!他蹑手蹑脚地离开座位。就在他一条腿将要迈出大门时,那个不那么漂亮的女招待,鬼魅一般出现在他面前,笑眯眯地说:先生,请埋单。 他打了个饱嗝,指着闪入对面宾馆的那三条黑影,自我解嘲地说,我看见他们吃完就走,还以为今晚你们这里吃饭不用钱呢。 女服务员怔了一下,转而不那么漂亮地笑了:那是对

21、面宾馆的老板和老板娘,每年的今晚,都要为那个守夜的老大爷过生日。人家老熟人,月结。 他傻眼了。 他走出饭馆时,手机突然响 了。响了半天,他深深叹了口气,接通手机,乌着脸说:宝贝,这段时间我老婆管得特严,你多理解一下。下个月 下个月我保证带你去上海 (选自 2011中国年度小小说,有删改) 【小题 1】这篇小说采用了双线式结构,请概括其主要情节。( 4分) 【小题 2】文中画线部分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5分) 楼顶上的霓虹灯缺鼻子少眼,在风雨中凄冷地一闪一闪。 街上的雨,慢慢地小了。 【小题 3】小说最后一段是否多余?请阐述理由。( 6分) 答案:【小题 1】明线:作家对两男一女

22、之间的故事多方联想,苦心构思小说;暗 线:宾馆老板夫妻为守夜的老大爷过生日。 【小题 2】 渲染了冷清的氛围,暗示宾馆老板夫妻的生意清淡、生活不富裕,烘托出作家构思的愁苦; 雨 “慢慢地小了 ”,便于三人和作家离开饭馆,推动了情节发展,也象征作家内心由愁苦到释然、得意的转变。 【小题 3】不多余。 揭示了主题:表现了个人内心世界与客观世界的错位,讽刺了惯于以自己阴暗扭曲的内心看待世界的人,赞扬了人与人之间的温情。 呼应了情节:用作家的私人生活为前文中他对别人诸多扭曲的联想提供依据,使情节的发展更符合逻辑。 丰富了人物形象:既写了作家醉心创作、贪图小便宜 ,又突出了其私人生活的混乱。 【小题 1

23、】 试题分析:回答本题,需要结合文本内容加以分析即可,本题旨在考查学生的结构分析能力。 “双线式结构 ”意在提示学生概括情节的思路,要兼顾作家的活动和宾馆老板夫妻的活动。 考点: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小题 2】 试题分析:要分析这两个句子的含义,首先要了解小说中景物描写的作用:介绍故事发生背景,交代事件、地点、人物什么的,推动情节发展,深化文章主旨,还可以渲染某种气氛,为下文做铺垫,埋伏笔的作用,用隐喻或者暗喻的手法来突出这些,本题可结合文本加 以分析回答即可。 考点: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小题 3】 试题分析:此题

24、考查个性化阅读能力,设计学生对小说的人物形象塑造、情节安排和主题揭示等多方面的分析评价能力。本题可结合文本作一分析解答。 考点: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 F。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士人的担当 易中天 认真说来,士或士人,作为概念或称呼,已经是历史了。今天没有 “士 ”,只有“知识分子 ”。所谓 “知识分子 ”,又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指 “有较高文化水平,从事脑力劳动的人 ”,狭义的特指 “社会的良心与良知 ”。这两种,都与 “士 ”有关。 广义的知识分子,是士人身份的现代化。古代的士,原本就是一种 “社会分工 ”和 “职业身份 ”。所谓 “士农工商 ”

25、,即意味着农是庄稼人,工是手艺人,商是生意人,士是读书人。要求最严的时候,士人除了读书,以及因为读书而做官,不能从事别的行业。当然,躬耕于陇亩,是可以的。但,耕是副业,读是主业。耕读为本,是因为国家重农;诗书传家,才是命脉所系。亲自到地里干活,带有 “体验生活 ”的性质。 所以,士人可以不耕,不能不读。开作坊,做生意,就更不行。刘备卖履,嵇康打铁,当 时便都算 “出格 ”。读书做官,则理所当然。做官以后,也还要读书,有的还写写诗,做做学问。这就叫 “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 可见,古代的士,就是读书人,而且是 “职业读书人 ”。或者说,是在读书与做官之间游刃有余的人。因为 “仕而优则学,学

26、而优则仕 ”的 “优 ”,是优裕的意思。也就是说,做官轻松自如,就做点学问;治学精力过剩,就当当官员。这是古代士人的最佳状态。能做到这一点的,就是典型的士大夫。 这样的人,今天恐怕不多。今天受过高等教育的,即广义的知识分子,其实未必都读书。教科书当然是要读的,但那叫 “学习 ”或 “上课 ”, 不叫 “读书 ”。毕业以后,也未必都要做官,更很少有人再去务农。他们可以当白领,做律师,办企业,搞艺术,成为科学家,都正大光明,自由平等。读书,则只是业余爱好。因此,我们很难从职业身份,来认定谁是士,谁不是。甚至读不读书,也不足为凭。 不看职业,也不看读书,那看什么?看精神。实际上,士或士人在古代,既是

27、一种 “职业身份 ”,又是一种 “文化精神 ”。狭义的知识分子,则是士人精神的再传承。因此,本文所说的士人,也包括其他,都是指某种精神类型、气质类型或人格类型,甚至只是一种 “文化符号 ”。比如梅兰芳,职业虽是艺人,却不但成 就极高,更在抗战时期,表现出传统士大夫的精神气质。因此,文化界普遍视他为士人,要尊称 “ 梅先生 ”的。 那么,士人的精神、气质和人格特征是什么 我认为,就是有风骨、有气节、有担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是有风骨;穷不失义,达不离道,可杀不可辱,是有气节;仁以为己任,死而后已,是有担当。 担当是广义的,包括 “好汉做事好汉当 ”,自己的事情自己负责。有此一条

28、,即可无愧为 “士 ”。但严格意义上的 “士 ”,还得有 “天下之担当 ”。这种担当,古之士人,一般都有。后之士人,也 “可以有 ”。但如果是 “国士 ”,则 “必须有 ”。刘备寄居刘表时,就曾当面痛斥一个名叫许汜的人,说他明知天下大乱国难当头,却居然 “求田问舍,言无可采 ”,真是徒有国士之名,当为士林不齿(三国志 陈登传)。 可见古人心目中的国士,必须像毕业歌所云,能够 “担负起天下的兴亡 ”。至于 “无双国士 ”,则恐怕只有像诸葛亮那样才行。可惜这样一位难得的士人,却被三国演义歪曲为自命清高忸怩作态的酸腐文人,作够了秀才出山,实在让人忍无可忍。 诗人和学人,则可以不必有此担当。真正的诗人

29、,当然也都是与国家民族同呼吸共命运的。他们的作品,也一定是人民的心声。但这是 “反映 ”,不是 “担当 ”。同样,学人也可以撰写时评,发表政见,以天下为己任。但这时,他已经是士人了。或者说,是具有士人精神的学人。纯粹的学人,完全可以 “两耳不闻天下事 ”。正如纯粹的诗人,完全可以 “每有闲情娱小我 ”。天下和国家,是可以管,也可以不管的。只要为社会和人类,提供了高质量的学术成果和艺术作品,就是真正的学人和诗人。 (选自斯文:帮忙、帮闲、帮腔、帮凶及其他,有删改) 【小题 1】下列 说法中,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 5分) A知识分子既指 “有较高文化水平,从事脑力劳动的人 ”,也指传承了 “士人精

30、神 ”的人。 B古代的士是读书人,所以他们除了读书,以及因为读书而做官,绝不能从事别的行业。 C “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古代那些在读书和做官间游刃有余的人就是典型的士大夫。 D当今时代,受过高等教育的知识分子只读教科书,所以找不到传统意义上的士大夫。 E认定谁是士人,既要看他的精神、气质和人格特征,也要看他是什么职业,读不读书。 【小题 2】根据文意,下列表述不符合 “士人的担当 ”的一项是 ( 3分) A诸葛亮终其一生为辅佐刘备、刘禅父子兴复汉室,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 B陶渊明归隐田园,乐享闲适隐逸的生活,创作了大量清新自然的田园诗歌。 C老舍取得了非常高的文学成就,而且在抗

31、战爆发后只身前往武汉参加抗战。 D巴金在随想录中承认自己 “文革 ”期间说了违背良心、伤害别人的话。 【小题 3】作者心目中的士人是什么样的人?( 4分) 【小题 4】结合文中的观点,谈谈你对下面这段话的理解。( 4分) 1937年,为躲避战火,在博物馆工作的庄严 、曾湛瑶、那志良等人历经艰险,一路押送故宫文物南移、西迁,没有丢失一件文物,如期完成了文物转运工作。 答案:【小题 1】 AC 【小题 2】 B 【小题 3】既读书,又有风骨、有气节、有担当的人。 【小题 4】士人的担当既包括自己的事情自己负责,还得有 “天下之担当 ”。面对战争的威胁,庄严等人甘冒生命危险,成功地转运故宫文物,履行

32、了自己的职责,维系了中华文化的命脉,充分体现了作为士人的担当。 4分。观点引用正确 2分,分析合理 2分。意思对即可。 【小题 1】 试题分析: B “绝不能从事别的行业 ”错误,原文是 “要求最严的时候 ,士人 不能从事别的行业 ”。 D “只读教科书 ”“找不到传统意义上的士大夫 ”错误,原文是 “今天受过高等教育的知识分子,其实未必都读书 读书,则只是业余爱好 ”, “这样的人,今天恐怕不多 ”。 E “也要看他是什么职业,读不读书 ”错误,原文是 “认定谁是士 ”“不看职业,也不看读书 ”。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小题 2】 试题分析:本题要求选

33、择表述不符合 “士人的担当,需要逐项加以分析排查, B项,陶渊明创作的诗歌只是他的隐逸生活的 “反映 ”,并不是 “担当 ”。 考点: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 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小题 3】 试题分析:回答本题,需要从文中 “那么,士人的精神、气质和人格特征是什么 我认为,就是有风骨、有气节、有担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是有风骨;穷不失义,达不离道,可杀不可辱,是有气节;仁以为己任,死而后已,是有担当。 ”等加以分析概括即可得出答案:。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小题 4】 试题分析:本题需要注意结合 “没有丢失

34、一件文物,如期完成了文物转运工作。 ”作一分析,联系全文主旨即可。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 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文中三个 “”是为考查而设),完成后面题目。 牟俸,巴人。景泰初进士,授御史,巡按云南。南宁伯毛胜镇金齿,俸列其违纵罪,将吏皆耸。天顺元年出为福建佥事。成化初,进秩副使。久之,迁江西按察使。 八年, 左佥都御史巡抚山东。岁 ,请发济南仓储减价以粜,令临清关税收米麦济振。皆从之。时大饥,虽获振,饥民众,转徙益多。俸请敕邻境抚、按随所在安辑,秋成资遣复业。又乞尽蠲州县逋课 。诏如所请,更命移临清仓粟十万石振之。至七月,俸

35、又言公私困竭救荒靡策乞开纳粟例令胥吏得就选富民授散官且截留漕粮备振。十月复言: “今救荒者止救其饥,不谋其寒。纵得食,终不免僵死,乞贷贫民布棉。 ”帝皆嘉纳。俸又檄发东昌、济宁仓粟十万余石为军士月粮,而以德州、临清寄库银易米振济,奏请伏专擅罪。帝特宥之。已,移河南输边粟济山东, 别给银 为边饷,山东输京租二十万石,给本地用。十年又饥,请发仓储出贷。抚山东五年,尽心荒政,活饥民不可胜数。 以右副都御史改抚苏、松。俸性严。以所部多巨室,欲故摧抑之,乃禁索私租,劝富家出谷备振动千计,怨谤纷然。中官汪直有事南京,或谮俸。直归,未发也。俸初在山东,与布政陈钺负气不相下。后钺从容言俸短,直信之。十四年,俸

36、议事至京,直请执俸下诏狱。先是,所亲学士江朝宗除服还朝,俸迓之九江,联舟并下。所至,有司供张颇盛。直 谓朝宗有所关说,并下狱。词连佥事吴扁等十余人,俱被逮。系狱半岁,谪戍湖广。 俸在江西时,共成许聪狱 ,人多议其深文 。至是被祸,皆知为直诬,然无白其冤者。逾年,卒戍所。(选自明史 牟俸传,有删节) 【注】 岁 ( jn): ,妖气。岁 ,这里指年成不好。 逋课:欠交的赋税。 深文:利用法律条文的苛细,给人加罪。 【小题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请 发 济南仓储减价以粜发:征集 B而以德州、临清 寄 库银易米振济寄:寄存 C中官汪直有事南京,或 谮 俸谮:

37、诬陷 D俸在江西时,共成许聪 狱 狱:案件 【小题 2】填入下列句子 “”中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3分) 八年, 左佥都御史巡抚山东 移河南输边粟济山东, 别给银为边饷 直 谓朝宗有所关说,并下狱 A 为 而 则 B 以 且 则 C 为 且 因 D 以 而 因 【小题 3】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俸又言公私困竭救荒靡策乞开纳粟例令胥吏得就选富民授散官且截留漕粮备振 B俸又言公私困竭救荒靡策乞开纳粟例令胥吏得就选富民授散官且截留漕粮备振 C俸又言公私困竭救荒靡策乞开纳粟例令胥吏得就选富民授散官且截留漕粮备振 D俸又言公私困竭救荒靡策乞开纳粟例令胥吏得就选富民授散

38、官且截留漕粮备振 【小题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成化八年,山东发生大饥荒,牟俸想尽办法赈灾,但仍有很多灾民流离失所,牟俸就请求附近的官员暂时安置他们。 B牟俸在山东赈灾的时候,采取了一些权宜之计,尽管并没有事先上报朝廷,但是他的举动也得到了皇帝的理解宽恕。 C牟俸与山东布政使陈钺互不相让,陈钺在宦官汪直面前说牟俸的坏话,汪直相信了他,后来找机会将牟俸关进监狱。 D牟俸亲近的学士江朝宗服丧 期满回朝,到九江迎接牟俸,两人一起乘船东下,他们沿途受到了当地官员的殷勤接待。 【小题 5】根据具体要求分别完成下列各题。( 10分) 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39、( 7分) 纵得食,终不免僵死,乞贷贫民布棉。( 3分) 至是被祸,皆知为直诬,然无白其冤者。( 4分) 文中哪些地方能够表现牟俸的 “性严 ” 请结合具体事例加以说明。( 3分) 答案:【小题 1】 A 【小题 2】 D 【小题 3】 C 【小题 4】 D 【小题 5】( 1) (贫民们)即使得到了食物,最终免不了倒地而死,请借给他们布匹和棉花(来御寒)。 到这次(他)遭到祸 患,(人们)都知道他是被汪直诬陷的,却没有为他辩白冤情的人;( 2) 牟俸巡察云南时,南宁伯毛胜镇守金齿,牟俸列举了他违法放纵的罪行,将吏们都被震惊; 牟俸任苏州、松江巡抚时,故意打击压制当地的世家大族,禁止他们收缴私

40、租,并让富户们拿出大量粮食用来赈灾; 牟俸在江西时,与人一起造成了许聪的冤案,人们大多非议他利用法律条文给许聪加罪。 【小题 1】 试题分析:实词类题目答题的方法有 “结构分析法 ”“语法分析法 ”“形旁辨义法 ”“套用成语法 ”“套用课本法 ”,解答此题要注意上下文,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依据 上下文的语意来推导之,应该很容易判断出来。 A 项,发:打开(粮仓,赈济灾民)。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 B。 【小题 2】 试题分析:本题考察考生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使用。对于文言虚词类题目,要着眼 “意义 ”和 “用法 ”两点, “意义 ”是就表意而言

41、的, “用法 ”是就词性而言的。解答此题时,需要结合具体句子进行分析。 1所给句子与上文 “俸又檄发东昌、济宁仓粟十万余石为军士月粮,而以德州、临清寄医疗库银易米振济 ”结构相同,上文用了表示并列的 “而 ”,故本句根据语境也应用 “而 ”; 2 “且 ”与 “而 ”确实都可以表并列,但 “且 ”的语气明显更强,此处宜用 “而 ”。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 B。 【小题 3】 试题分析:回答本题,需要注意: 1先将句子中 “俸又言 ”删去,可见 A B明显节奏不合。 2 “乞开纳粟例 ”中, “纳 ”的宾语是 “粟 ”, “开 ”的宾语是 “例 ”,现代汉语中

42、有 “开 (先)例 ”之说,如果不在 “例 ”之后断,则于句法不合;3 “令胥吏得就选 /富民授散官 ”一句中, “令 ”是 “使 ”的意思, “胥吏 ”与 “富民 ”对举,故在 “富民 ”前断开 全题得解。此题需综合运用句法结构、文化常识答题,是全卷中最难的选择题。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 B。 【小题 4】 试题分析:解答此类题时,阅读一定要细致,要回到原文中逐句比较,阅读一定要沉得住气。依据文意,力求明辨各选项表述的正误。特别要注意其中的细微末节的毛病,例如事件的前后倒置,内容上的归纳不完整,中心概括上的无中生有,片面遗漏,强拉硬连,任意拔高等等。 D项, “到九江迎

43、接牟俸,两人一起乘船东下 ”错误 。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小题 5】 试题分析:第一问,考查句子翻译,本题中,要掌握以下关键字词的翻译:( 1)“僵死 ”“贷 ”各 l分,大意 1分。 “僵死 ”如译为 “冻僵而死 ”也可;( 2) “被 ”1分,“为直诬 ”被动句式 1分, “白 ”1分,大意 1分;第二问,考查文意理解,需要结合句中 “牟俸巡察云南时 ”、 “牟俸任苏州、松江巡抚时 ”、 “牟俸在江西时 ”等加以分析概括即可。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 B;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参考译文】 牟俸,

44、 是巴州人。景泰初年中进士,被授予御史的职务,巡察云南。南宁伯毛胜镇守金齿,牟俸列举了他违法放纵的罪行,将吏们都被震惊。天顺元年,他出京担任福建佥事。成化初年,晋升为副使。不久,调任江西按察使。 成化八年,牟俸以左佥都御史的身份担任山东巡抚。当年年成不好,他请求打开济南仓库储备的粮食,降价卖给百姓,又让临清收关税时收米和麦子来救济百姓。他的意见都被采纳。当时发生了大饥荒,百姓们虽然得到赈济,可是饥民太多,辗转迁移的人越来越多。牟俸请求朝廷下令邻近的巡抚和巡按根据灾民所到的地方加以安置,秋天收成的时候发路费给他 们回家恢复从事的职业。他又请求全部免除州县欠交的赋税。朝廷下诏同意了他的请求,又下令

45、移用临清仓库储备的十万石粟米赈济灾民。到当年七月,牟俸又进言说,公家和百姓都已陷入困境,救灾没有办法,请求放开私人捐粟买官的旧例,让小吏能被选为官员,富人能被授予没有具体事务的散官,并且截留漕运的粮食以备赈灾。十月又进言: “现在救灾只解救贫民的饥饿,没有考虑他们受冻。贫民们即使得到了食物,最终免不了倒地而死,请借给他们布匹和棉花来御寒。 ”皇帝都赞许并采纳了他的意见。牟俸又发文书散发东昌、济宁的仓库十万石粟米作为军士每月的口粮 ,用德州、临清寄存的库银买米赈济灾民,他上书承认自己犯了擅自行事的罪行。皇帝特别宽恕了他。不久,移用河南交纳的边粮救济山东,另外拨给银两作为边饷,山东应该交纳的租粮二

46、十万石留给本地赈灾用。成化十年又发生饥荒,他请求打开仓库借出粮食。他担任山东巡抚五年,为赈灾之策尽心尽力,救活的饥民不计其数。 牟俸以右副都御史的身份改任苏州、松江巡抚。牟俸性情严苛。因为管辖的地方有许多世家大族,牟俸想故意打击压制他们,于是就禁止收缴私租,劝说富户拿出稻谷以备赈灾,数量动辄以千石计算,怨恨和非议声很多。宦官汪直到南京办事,有人 诬陷牟俸。汪直回京以后,没有揭发他。牟俸原先在山东的时候,与布政使陈钺斗气,互不相让。后来陈钺随口说了牟俸的缺点,汪直相信了他的话。成化十四年,牟俸到京城议事,汪直请求朝廷捉拿牟俸将他关进监狱。在此之前,牟俸亲近的学士江朝宗服丧期满回朝,牟俸到九江迎接

47、他,两人一起乘船东下。他们经过的地方,官员们的宴请很丰盛。汪直于是认为江朝宗为牟俸说好话,一起把他们关进监牢。讼词牵连到佥事吴扁等十多人,他们一起被逮捕。拘囚了半年后,牟俸被贬到湖广。 牟俸在江西的时候,与人一起造成了许聪的冤案,人们大多非议他利用法律条文给许 聪加罪。到这次他遭到祸患,人们都知道他是被汪直诬陷的,却没有为他辩白冤情的人。过了一年,他死在了谪戍的地方。 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7分) 玉楼春 题柳洲待别图送刘跃如 明 李日华 轻暖轻寒无意绪,朝来几阵梨花雨。妆成独自倚阑干,暗数落红愁不语。 杜宇一声人欲去,残云片片依沙渚。横塘十里柳烟浓,维舟正在烟深处。 【小题 1】上片刻画了一个怎样的女子形象?( 3分) 【小题 2】下片最后两句在表情达意上包含了哪两重意蕴?( 4分) 答案:【小题 1】一个因即将送别心上人而独自倚栏(暗数落花)、无奈感伤的女子形象。 【小题 2】一方面点明了 “柳洲待别 ”的词题,传达了画中人依依不舍的离别之情;一方面由画面转到现实,表达了词人自己与刘跃如的送别之情。 【小题 1】 试题分析:根据上片内容,可以读出:本词刻画了一个即将与丈夫分离,梳妆后独自靠在阑干边,默默地数着落花,内心忧愁,不舍的 “待别 ”女子形象。要读懂作者 “将诗人与友人的别情跟所题之画意交融起来,通过画中的男女伤别情绪的生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