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届湖南省衡阳市六校高三12月联考语文卷.doc

上传人:吴艺期 文档编号:316692 上传时间:2019-07-10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26.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2届湖南省衡阳市六校高三12月联考语文卷.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2012届湖南省衡阳市六校高三12月联考语文卷.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2012届湖南省衡阳市六校高三12月联考语文卷.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2012届湖南省衡阳市六校高三12月联考语文卷.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2012届湖南省衡阳市六校高三12月联考语文卷.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2届湖南省衡阳市六校高三 12月联考语文卷 选择题 答案: C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从纯粹制度理性来看,公车改革不应留漏洞,不能给既得利益者钻空子。问题是,绝对完善的制度从来 不是一挥而就的。 B目前很多电视台明年的剧排都已经排满,如何 消化 协调这些广告,寻找一种利益平衡是电视台目前的当务之急。 C在捷克布拉格举行的国际天文学联合会第 26届大会上, 2500多名科学家决定将太阳系第九大行星冥王星逐出行星行列。天文学界多年的争论至此尘埃落定,太阳系只剩下八大行星。 D为了推销产品,商家打起了 “绿色生活 ”、 “环保电视 ”的注意。专家提醒,环保电视市场鱼龙

2、混杂,购买时须认清 “中国环境标志 ”。 答案: C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表意明确的一句是 ( ) A台湾有关方面公布的救灾物资需求,中台办正在积极准备相关救灾物资,为台湾同胞救灾和灾后重建提供各种必要援助。 B目前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仍在继续,尽管国内外旅游业面临的压力和不确定性都在加大,但中国旅游业繁荣与发展的基本状况并未改变。 C关于论文抄袭屡禁不绝的原因,人们有很多解释,诸如急功近利的学术风气、学术道德的沦丧、量化的科研评价机制等都是重要因素。 D在高三毕业典礼上,校长作了感情真挚的发言,两千余名学生和老师都听得如痴如醉。 答案: B 下列各项中,最适合填在横线上的一项是( ) 落基山岭之

3、胜,在石,在雪。那些奇岩怪石,相叠互倚,砌一场惊心动魄的雕塑展览,给太阳和千里的风看。那雪, , ,那股皑皑不绝一仰难尽的气势,压得人 , 。不过要领略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的境界,仍须来中国。 A冷得清清醒醒白得虚虚幻幻心寒眸酸呼吸 困难 B白得虚虚幻幻冷得清清醒醒呼吸困难心寒眸酸 C冷得清清醒醒白得虚虚幻幻呼吸困难心寒眸酸 D白得虚虚幻幻冷得清清醒醒心寒眸酸呼吸困难 答案: B 现代文阅读 现代文(文学类)阅读( 22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 水汪汪的眼 朱以撒 对于深度的认识,我不是从书本开始的 一个不谙世事的孩童,很难领会数字给予的启蒙,譬如我们身处海平面多少米。家园中曾经有过的

4、三眼汪汪的古井,如同三枚饱满滋润的水印子,钤盖在我敏感的皮肤上。 井的出现使我对于深度有了抚摸的可能。间接地通过井绳,与深井接触。平静的水面, 随着邻里结伴 汲水,三四个小木桶此落彼起,烂银子似地荡漾波光。甚至在早睡的梦里,还能听到大人们借着洁白的夜色浇灌、木桶击水或者桶帮与井壁磕碰的声响。一眼古井,经过漫长时日的打磨,已经泰然与人亲和,不需要后人特意花费心机护理。轻松地享用,减少了人们对古井的牵挂 人的本性通常如此,譬如那些会讨会要咋呼不休的人,往往得到满足;而斯文缄默者总是被人淡忘。 “井底之蛙 ”, “坐井观天 ”,贬低的口吻里,分明涉及了井的固有状态,它狭窄如眼,缺乏宏大的格局和开阔的

5、气派。只有与古井为邻的人才知道,古井的周围远比其他地方翠绿和润 泽,有一缕草浆汁水的生生气息在井栏边无声漾开。没有人去追问井的来源,对于清亮照人的水和井内黑暗下去的视线,即便不联想纷起,却没有一个人表示贪欲 共同拥有,人们的心态都平静得如同井内的水。 时日在井底下流逝。当年的锋棱锐利已经成为钝拙,曾经崭新的色泽变得泛 黄,一些黧黑的苔藓,星星点点地附在井壁上,让人一眼望去发出井已老矣的感叹。冬温夏凉,井水在浑然无声的节候里默契转换。这样的井是苍天幽深的眼神,水汪汪地参透一切天机世相。 不能如愿的井让人难堪。当初那位手执罗盘看风水的人已经走远,掘到底才知道 问题来了。有的井水量涓滴;有的则过于充

6、沛,溢出不止;还有的不可食用。一眼井让人失望了,必然果断填埋。掘出来的土才见到阳光,又匆匆返回潮湿的地下,堆挤压实。这时主人庆幸的是,好似一个出了瓶子的魔鬼,又被计谋引回 一个生命在瞬间夭折。这样一来,直到现在仍然使用的井,它的生命质量令我们感佩莫名。 如果不是有意填埋,一眼井的年龄要远远超过一个人、一个时代。深邃的井让人想起同样长久的大树,一个向下延伸,一个朝上生长。巨大的树干让人联想起浑圆的 井口和向下延伸的黑幽幽的井道。如果不是雨水落入井内,或者风掀动树枝,安静是它们的共同语言。干枯的井令人想起干枯的树,意味着生命已经走远,只是残骸遗留。古井的命运比古树更为悲怆,它甚至就成了垃圾倾倒的场

7、地,远远不如枯树在烈焰中焚化快慰。我们看到的是,城市的高楼越来越多,古井必然越来越少。 许多高楼底下就是被填埋结实的井,发不出丝毫呜咽 。即使是幸存的井,井沿上已很少汲水的印记,人们只需两个手指头轻轻捻动精致的水龙头,水便喷涌而出,一种姿势从此消失。 曾经水井密集的村庄,大片大片地迁移走了。时代的变化之一就是人不安 地移动。整个村庄搬得彻底干净,车运马驮,手提肩扛,甚至一些破烂用具也因为车厢尚有空隙登上了旅程。在搬不动的物品里,井是最典型的,没有谁能把它移走。是人遗弃了井,还是井背离了人?当人们在新的居所,品着茶,觉出口味不对,才会想起丢在荒村中的井如何甘美,想起曾经过往的日子,想起井沿边的许

8、多故事。不必设置悬念,一口与自己童年、少年每日相伴的古井,那种清新,连同水汪汪的神秘,已经沁入体内,纵使远走高飞,怀乡的主题如新月一般静静升起,也就是从不变的古井开始的吧。爱迁徙的人与移不动的井,如长风之于古树,不能互相厮守是一种 必然。只能这么去面对了, 当一眼古井孤零零地停留在荒村里,倒映着孤月,它的凄美将使我们更加怜爱。 那些对于古井,不,就是对于一般的井也一无所知的少年,和那些曾经享受着绠汲之乐的少年相比,体验中肯定缺失了一个空间。一定会有些人在拨弄着便利的水龙头时,会在自己回眸的角度里,看到地下的潜流正在深处发出渴望的冲动,期待着涌出,重新成为生活的甘霖 我们所说的美感,一口井也足够

9、赐予我们的了。 【小题 1】文中写人们对井的淡忘和 “坐井观天 ”等,对井采用 “贬低的口吻 ”,这样写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对塑造井的形象有什么好处?( 4分 ) 【小题 2】从艺术表达的角度鉴赏文中两个画线句。( 4分) (1)许多高楼底下就是被填埋结实的井,发不出丝毫呜咽。( 2分) (2)当一眼古井孤零零地停留在荒村里,倒映着孤月,它的凄美将使我们更加怜爱。( 2分) 【小题 3】纵观全文,作者以 “水汪汪的眼 ”为题,有哪些隐喻意义?请分条作答。( 6分) 【小题 4】这篇散文的结尾耐人寻味,试作简要赏析。( 8分) 答案: 【小题 1】这是一种似贬实褒、欲扬先抑的表现手法。( 2分)这

10、样写,突出了古井平静低调、默默奉献的精神( 1分)以及它坚守自我、润泽周边、心气开阔的品德。( 1分) 【小题 1】( 1)用拟人手法描绘出城市发展的进程中古井被彻底毁灭,毫无生机的惨状,作者深感痛惜和无奈。( 2分) ( 2)用拟人和映衬的手法突出乡村古井在时代变迁 中被无情遗弃和冷落,所有的故事和思念停留在荒村,只有明月相伴,更显古井的处境孤独凄凉及作者怜爱之心。( 2分) 【小题 1】 “水汪汪的眼 ”是古井水清照人、润泽万物的生动写照; 是伴随时间流逝、见证世事沧桑的形象描述; 是备受人类冷落不忍退出生活舞台的心灵外化; 也是作者感叹时代变迁、同情古井悲惨命运的一双泪眼。( 6 分,答

11、出三点即可得满分) 【小题 1】少年与井相伴的生活体验是人生难得的财富,为未来奠定了基础;这些人如今面对便利的水龙头,不仅会怀想往日的井边生活情境,还会激发他们对未来美好新生活的渴望和期待;同时也呼吁人们要保护古老淳朴的传统文化;由往昔到眼下到未来,由井及人,升华了主题;由实到虚,使文章摇曳生姿。 现代文 (论述类、实用类 )阅读 (12分。其中,选择题 6分,每小题 3分;简答题 6分 ) 微力量:微博彰显影响力 随着社会信息化进程的加快,微博在中国快速地发展和普及,大量传统媒体、政府机构、公私企业、公众人物入驻微博。随着微博对社会生活的日益渗透,微博充分彰显了它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力。 长期以

12、来,传统媒体一直身兼双重角色 信息中介者和议题主导者。受众作为信息传播的终端,对新闻信息的处置是完全被动的。微博的兴起彻底打破了传统媒体的 “专业主义壁垒 ”,为普通公众提供了一个更为便捷的话语平台。这是一个 “人人都能发声,人人都可能被关注的时代 ”。任何人只要拥有一定的技术知识和设备,都可以成为传播的主体,甚至成为 “公民记者 ”。微博 关于突发事件的报道已达到 “秒互动 ”地步,它可在几秒钟内向用户报道事件实况,用户甚至可以不到 1分钟就做出反馈,其实时性、现场感以及快捷性,超过了传统媒体。 微博带来的改变已经不只是媒介传播方式的改变,而且是新闻传播主体的移位。现代社会快速发展,信息瞬息

13、万变,各种新情况、新问题随时随地都有可能涌现;受人力、物力等条件的限制,任何传统媒体不可能在全国各地都设立分支机构,更不可能将触角延伸到社会的每个角落。数量庞大的微博则不同,它散布世界各地,就像是无所不在的眼睛,可以深入到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以一种旁观和参与兼备的 姿态,注视和记录着身边发生的大小事件,并以更为多元化的观点和方式对事件进行传播和诠释。 微博在直接发掘新闻议题的同时,也从传统媒介那里 “抢 ”走了部分议题设置权。目前国内正在形成一种新的舆论机制,即微博率先报道,传统媒体不断跟进,通过议题互动,共同掀起舆论高潮。 2011年 1月 26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某教授设立的

14、“随手拍照解救乞讨儿童 ”微博,仅开通 10余天,粉丝数量达到 16万多人,有 1000余张网友拍摄的乞讨儿童照片被发布在微博上。截至 3月 8日,通过网上照片辨认,已发现被拐卖儿童 6个,目前他们已被 解救。 作为现实社会与网络社会的媒介节点,微博在用 “微力量 ”改变中国媒介生态的同时,也见证着社会生活方式的变迁。目前 , 微博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互联网数据中心调查报告显示 , 微博用户使用微博发布信息、记录心情、消磨时光、结交朋友、拓展知识、讨论同感兴趣的话题、关注有兴趣的名人等。由此,微博延展了社交的网络,重塑了社会关系的总和。它甚至聚集民众的智慧与力量,通过关注来改变社会,

15、微博的社会救助和社会公益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点。 透视中国的 “微博热 ”,碎片化的信息形式、裂变式的传播方式、日益深化的媒介融合, 决定了微博的影响力及其发展趋势。随着社会信息化进程的加快和深化,越来越多的机构与个人入驻微博 , 微博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将更为显著。 (摘自现代传播 2011年第 4期) 【小题 1】下列有关微博 “打破了传统媒体的 专业主义壁垒 ”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微博的兴起可让普通公众从新闻信息的受众变为信息的传播者。 B微博对于突发事件的报道比传统媒体更快捷更易抢得报道先机。 C微博具有强大的直接发掘议题的能力并决定着公共舆论的走向。 D微博可以一种更为多元化的

16、观点和方式对事件进行传播和诠释。 【小题 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微博直接对传统媒体的权威地位形成挑战,独特的优势使受众不再是信息传播的终端。 B “随手拍照解救乞讨儿童 ”事件说明,微博已形成了新的舆论机制且对社会有所改变。 C微博信息形式、传播方式决定了其影响力和发展趋势,它成了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D微博成为了公众新的生活内容的一部分,它促进了社会的交往,对社会关系的总和进行了重塑。 【小题 3】综观全文, “微力量 ”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你如何看待 “微博热 ”这一现象?( 6分) 答案: 【小题 1】 C 【小题 1】 D 【小题 1】 微博主要给传统

17、媒体在媒介传播方式和新闻传播主体两方面带来了改变。 微博具有强大的设置议题的能力,影响公共舆论。 微博对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产生了影响。等等。( 3分) 示例:要辨证地看待 “微博热 ”。微博优势,在于其简明性、便捷性、时效性、草根性。一些 “自媒体人 ”自发担负起与外界沟通联系的任务。另外,微博所构建的网络舆论平台方便了网络问政,对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产生重要影响。但作为一种新的媒介,微博对于传统的纸质阅读产生了严重的冲击。再加上微博的 “自由 ”的精神,事实上,无法保证 每个博客所发的信息都是真实可靠的。( 3分) 【小题 1】 “并决定着公共舆论的走向 ”错。文章谈到国内新的舆论机制时说

18、:“微博率先报道,传统媒体不断跟进,通过议题互动,共同掀起舆论高潮 ”故应是微博对公共舆论有影响,但并不意味着决定。 【小题 1】 /A“直接对传统媒体的权威地位形成挑战 ”错,为外加信息; “受众不再是信息传播的终端 ”也错,有违事实。 B“已形成了新的舆论机制 ”错,不合文意。根据文意,应是微博的出现引起社会形成新的舆论机制,而不是 “微博 ”本身。 C “成了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错,不能必然地推断。 【小题 1】略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灵壁张氏园亭记 苏轼 道京师而东,水浮浊流,陆走黄尘,陂田苍莽,行者倦厌。凡八百里,始得灵壁张氏之园于汴之阳。其外修竹森然以高,乔木蓊然以

19、深。其中因汴之余浸,以为陂池,取山之怪石,以为岩阜。蒲苇莲芡,有江湖之思。椅桐桧柏,有山林之气。奇花美草,有京洛之态。华堂厦屋,有吴蜀之巧。其深可以隐,其富可以养。果蔬可以饱邻里,鱼龟笋茹可以馈四方之宾客。余自彭城移守吴兴,由宋登舟,三宿而至其下。肩舆叩门,见张氏之子硕。硕求余文以记之。 维张氏世有显人,自其伯父殿中君,与其先人通判府君,始家灵壁,而为此园,作兰皋之亭以养其亲。其后出仕于朝,名闻一时,推其余力,日增治之,于今五十余年矣。其木皆十围,岸谷隐然。 凡园之百物,无一不可人意者 ,信其用力之多且久也。 古之君子,不必仕,不必不仕。必仕则忘其身,必不仕则忘其君。譬之饮食,适于饥饱而已。然

20、士罕能蹈其义、赴其节。处者安于故 而难出,出者狃于利而忘返。 于是有违亲绝俗之讥,怀禄苟安之弊 。今张氏之先君,所以为其子孙之计虑者远且周,是故筑室艺园于汴、泗之间,舟车冠盖之冲,凡朝夕之奉,燕游之乐,不求而足 。使其子孙开门而出仕,则跬步市朝之上,闭门而归隐,则俯仰山林之下。于以养生治性,行义求志,无适而不可。故其子孙仕者皆有循吏良能之称,处者皆有节士廉退之行。盖其先君子之泽也。 余为彭城二年,乐其风土。 将去不忍,而彭城之父老亦莫余厌也 ,将买田于泗水之上而老焉。南望灵壁,鸡犬之声 相闻,幅巾杖屦,岁时往来于张氏之园,以与其子孙游,将必有日矣。元丰二年三月二十七日记。 【小题 1】对下列句

21、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始得灵壁张氏之园于汴之阳阳:水的北面 B处者安于故而难出故:故旧 C舟车冠盖之冲冲 :要塞 D盖其先君子之泽也泽:施恩 【小题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 “以 ”字,与 “硕求余文以记之 ”中的 “以 ”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 B果予以未时还家,而汝以辰时气绝 C古人秉烛游,良有以也 D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 【小题 3】下列有关文章的内容或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一篇具有独特艺术风格的游记。它前面记游,后面议理,借题发挥,借事议理,环环相扣。 B苏轼提出 “不必仕 ”是因为 “必仕 ”的人会为君王社稷殚精竭虑,公而忘私,以至忽视自己

22、的健康和生命。 C苏轼又提出 “不必不仕 ”是因为 “不仕 ”固然可以全身修性,但是没有尽到对君王、社稷的责任和义务。 D饥渴的时候就要吃喝,吃饱喝足了就要停止。苏轼用这一比喻句表达出追求自适放达的人生态度。 【小题 4】( 4分)有人说,苏轼是集儒道思想于一体的文学家。结合本文苏轼的 “仕 ”之思想,谈谈你的看法。 【小题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 1)凡园之百物,无一不可人意者 (3分 ) ( 2)于是有违亲绝俗之讥,怀禄苟安之弊( 4分) ( 3)将去不忍,而彭城之父老亦莫余厌也( 3分) 答案: 【小 题 1】 D 【小题 1】 D 【小题 1

23、】 B 【小题 1】苏轼在本文中提出了 “不必仕,不必不仕 ”的观点, “不必仕 ”体现了道家 “无为自然 ”的精神, “不必不仕 ”体现了儒家积极出仕的思想。正因为苏轼拥有儒道两家思想,才会有 “不必仕,不必不仕 ” 这种自适放达的人生态度。 【小题 1】( 1)园中的各种景物,没有一样不令人赏心悦目(计分点:凡、百、可) ( 2)于是他们就有了违拗亲情自命高洁或贪图利禄苟且偷安的弊病,受到人们的讥讽。(计分点:违亲、绝俗、怀禄、苟安) ( 3)将要离去,却又不忍心,而徐州的父老也并不厌弃我。(计分点: 去、厌、宾语前置句式) 【小题 1】泽 遗风 【小题 1】(以,表目的) 【小题 1】(

24、苏轼提出不必仕是因为必仕的人一旦成了追名营利之徒,就会忘记节义,临危不知止,招来杀身之祸) 【小题 1】略 【小题 1】略 参考译文 离开京师向东行,河水里卷着浊泥,道路上飞起黄尘,高坡田野苍莽暗淡,使行路的人感到疲倦。走了八百里,才来到汴水之北灵壁张氏家的园林。从外面就可以看到茂密的修竹,粗大荫郁的乔木,园中借汴水的支流,建成池塘;又凿取山上的怪石,堆成假山。园中的蒲草芦苇莲花菱角,让人联想起江湖的秀美;青桐翠柏,让人感觉 到山林的清爽;奇花异草,让人回忆起京、洛的繁华;高堂大厦,有吴蜀之地建筑的精巧。园中深广可以隐居,出产丰饶可以养家。瓜果蔬菜可以馈赠邻里,鱼鳖新笋可以招待来自远方的宾客。

25、我从徐州改知湖州,由应天府乘船,三天后到达张氏园亭。我坐着小轿来到他家门前,见到了张氏的儿子张硕。张硕请我写一篇文章为记。 张家世世代代都有显达的人,从他伯父殿中君和他父亲通判府君那一代,开始在灵壁县定居,建造了这个园子,在池边修建了一座亭台奉养双亲。后来他们到朝中做官,在当时很有名望。用剩馀的资财,不断地增修扩建,到现在五十多年了。园子里 的树木都已长成十围之粗,浓荫遮蔽了河岸。园中的各种景物,没有一样不令人赏心悦目,我相信他们一定是花了许多力气和时间。 古代的君子,不是非要做官,也不必一定不做官。非要做官就容易忘掉自我,一定不做官就容易忘掉国君。就像饮食一样,自己感到适意就行了。然而士子很

26、难做到合于古人所说的君臣节义。居于乡野的人安于现状不愿外出做官,外出做官的人为利益所牵而不愿退处。于是他们就有了违拗亲情自命高洁或贪图利禄苟且偷安的弊病,因而受到人们的讥讽。如今张氏的先人,为子孙后代考虑得长远而周到。所以把建筑居室种植园林的地址选择在汴水 、泗水之间,此地是舟船车马官员来往的要冲。凡衣食之需,饮宴游览之乐,不必刻意追求就能满足。让他们的子孙迈出家门出去做官,朝堂不过几步之遥;闭上院门回家隐居,就可以坐卧于山林之内。对于贻养性情,推行仁义保 持志节,无一不非常适合。因此他们的子孙凡出仕的人都获得了循良的名声,凡在家不仕的人都保持了高洁谦退的德行。这都是他们先人的遗风。 我在徐州

27、做了两年知州,很喜欢那里的风土人情,不忍心离去,而徐州的父老也并不厌弃我,我打算在泗水滨买地归老。往南可以望见灵壁,鸡犬之声相闻,头裹幅巾手拄竹杖,时时往来于张氏之园,与 他们的子孙交游,我相信这一天已为时不远了。 元丰二年三月二十七日记。 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的古代诗歌,完成题目。( 7分) 夏日三首(其一) 张耒 长夏村墟风日清,檐牙燕雀已生成。蝶衣晒粉花枝舞,蛛网添丝屋角晴。 落落疏帘邀月影,嘈嘈虚枕纳溪声。久斑两鬓如霜雪,直欲渔樵过此生。 请任选一个角度赏析本诗。 答案:从语言的角度:抓住 “邀 ”、 “纳 ”二字,分析炼字的精彩;如: “邀 ”字采用拟人手法,把月光写得很有情味,晃动的

28、月影好像是疏帘请来的一样; “纳 ”字展开想象,化虚为实,溪声好像可以用虚枕装起来一样。这一联表现出诗 人对月影、溪声的喜爱之情,传达出作者的心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写出心境的清闲;(分析第三联叠词的使用,可酌情给分) 从写景的角度: 可分析写景之时采用的手法 动静结合、反衬;如:夏日的江村风日清丽,屋檐上栖息的小燕雀,蝴蝶展翅停在午间的花枝上,蜘蛛在屋角悠然织网。月光照射在疏疏落落的帘子上,斜倚枕上,听着潺潺溪水声。作者选取远离官场的农村夏日景象,通过写燕雀、蝶、蛛网的动来衬托出乡村生活的恬静,使得乡村生活生意盎然,充满情趣;乡村整体的闹,恰恰表明了他们的祥和,表现出农村的 “风日清 ”;而农村

29、的 “风日清 ”正反衬 出官场的污浊难耐。因而,水到渠成的表达出诗人 淡泊名利、厌恶世俗,想要归隐田园的情怀。 也可从 “写景顺序 ”这个角度入手,全诗景物描写的顺序是由白天到夜晚,从视觉到听觉; 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分析情景交融的手法,如:本诗通过夏日午夜燕雀、蝴蝶、蜘蛛等意象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对清净、安宁的生活的喜爱。抒发了诗人淡泊名利、厌恶世俗,想要归隐田园的情怀。 如答案:不在以上角度内,但言之成理也可; 语言表达 阅读下列三则材料并分析它们内在的联系基础,写一则 200字左右的新闻短评。( 9分) 四川新生代农民工带着改变自己未来的憧憬走出大山,然而,工作强度高收入低、福利保障差、受到歧

30、视是他们普遍遭遇的困境,低学历低技能使他们只能从事那些环境恶劣、工资低、待遇低的工作。微薄的收入,难以满足他们的都市化消费。从四川到广州、深圳闯世界的年轻人,不少选择以抢夺他人财物的方式在城市立足。 (摘自四川新闻网 2011年 04月 11日) 河北省文安县外出务工的人数较多,大都面临就业难、业余生活单调等问题。为此,由团县委牵头成立了 “青年农民工加油站 ”,为外出务工青年提供包括职业技能培训、就业信息、法律维权、紧急救 助等在内的 10个方面服务。 他们这样做,是为了让青年农民工找到 家 的感觉,更好地融入城镇生活。 (摘自河北日报 2011-05-27) 刘明,是湖南常德桃源县的一个青

31、年农民。在广州打工时,他从服装厂车工、酒店服务员,一步步做到了酒店主管。刘明看到工友们在工作之余,不是逗留在路边的黑网吧,就是泡在赌博的游戏厅,深有感触。 2006年,他辞掉酒店经理的职位,自己掏钱,创建了工友俱乐部 “ 心灵之约蓝吧 ”。该俱乐部还创办了草根杂志,开办了职业培训班。 (摘自长沙晚报 2011年 10月 1日,有删节) 答案 :要点: 青年农民工的生存状况堪忧,大多就业困难,物质生活贫困,精神生活单调,身处异乡,缺乏心灵的归宿感。 各地政府应高度重视,为青年农民工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并努力打造青年农民工的美好家园,以丰富他们的文化生活,让他们感受到家园的温暖。 青年农民工应自尊

32、自爱,自食其力,不断学习,提高技能,并有精神追求,创建精神家园,成就美好人生。(每个要点各 3分) 名著导读 阅读论语中的两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一) “然则管仲知礼乎? ”(子)曰: “邦君树塞门,管仲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仲亦有反坫。管仲 而知礼,孰不知礼? ”注: “塞门 ”和 “反坫 ”的意思是 “国君享有的建筑 ”。 (二)子贡曰; “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 ”子曰: “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 从孔子对管仲的评价中可以看出孔子具有怎样的仁爱观?( 2

33、00 字左右)( 9 分) 答案:一方面,孔子认为管仲有仁德,要治国平天下必须德才兼备;另一方面,孔子否定管仲 “知礼 ”,是指管仲超越了一个臣子的本分,也像国君一样建 “反坫 ”“塞门 ”(国君享有的建筑),在孔子看来,是违背了 “礼 ”的等级,但是孔子不否定管仲是个 “仁者 ”,因为管仲辅佐齐桓公称霸,九合诸侯,匡正天下,使华夏民旗免于衰落,像管仲这样能够 “尊王攘夷 ”,反对使用暴力,使社会安定的人,就不必像匹夫匹妇那样,斤斤计较他的节操与信用。可见孔子 “仁 ”的标准是以大的原则为前提,即保证国家稳定、百姓安生,而不必拘于小信。 默写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 句中的空缺部分。 (5分 ) 。

34、 (1) 画图省识春风面, 。(杜甫咏怀古迹) ( 2)元嘉草草,封狼居胥,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 。 (辛弃疾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 3) 木欣欣以向荣, 。(陶潜归去来兮辞) (4)东篱把酒黄昏后, 。 (李清照醉花阴 ) 答案: (1) 环 空归夜月魂 ( 2)赢得仓皇北顾 烽火扬州路( 3)泉涓涓而始流 (4)有暗香盈袖 作文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 800字的文章( 60分) 生活中总会有一些偏僻的地方。阴暗的角落,孤独的群体,人们不去注意、不去关心 ,甚至会忽视,但是这些人们不去注意的角落,往往会出人意料地发出灿烂的光芒,让人们彻底改变对这些角落的看法。 也许类似的事情曾经发生在你的身上或身边,也许你对此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请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 800字的记叙文或议论文。 【注意】 角度自选,立意自定,标题自拟。 不要脱离材料 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得抄袭套作。 答案:按要求评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