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三中学高三下学期第三次高考模拟试题语文.docx

上传人:刘芸 文档编号:139786 上传时间:2019-07-06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55.8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4年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三中学高三下学期第三次高考模拟试题语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2014年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三中学高三下学期第三次高考模拟试题语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2014年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三中学高三下学期第三次高考模拟试题语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2014年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三中学高三下学期第三次高考模拟试题语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2014年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三中学高三下学期第三次高考模拟试题语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2014 年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三中学高三下学期第三次高考模拟试题语文 第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 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 1 3 题 在一个由权力垄断大部分资源的社会当中,人们在政治观念上,多倾向于认同政治现实主义。这里的政治现实主义,简而言之,就是强权即公理。或者不如说,人们在暴力和利益的威胁和诱惑之下,无能或无力从道德上评价权力的对与错。这种政治观念,反映到现实生活当中,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权力崇拜,二是政治冷漠。人们崇拜权力,大半基于利益的考量,但在此之外,亦将权力视为价值和意义的来源。而这里所谓的政治冷漠,特指人们在自身利益之外,无参与公

2、共生活的能力和习惯。在这样一种情况下,一旦有人试图从道德的角度评价政治时,周围的人可能立马 就问:你说这些,到底有什么用? 或许,在一定意义上,我们有关政治的言说,的确不能带来现实的改变。但我们不能就此认为,所有关于政治的言说都没有意义,更不能随时以有用 /无用这一对概念来评价所有事务;我们须认识到,并非所有的人类活动,都能以这一对概念来评价。甚至,我们可以用更强的表述说,人类活动中相当大的一部分,其实在此概念框架之外。进而,我们可以认为,试图评价现实政治的对与错,有可能是无用的;但如果我们均认同政治现实主义,则一定是无望的。 基于正当的道德要求,公民有不服从的权利。但这种权利所带来的,不是一

3、种以恶 抗恶的仇恨与破坏,而是一种基于自由的表达和守护,并遵从一种真正的法律精神。如果我们将此公民精神,与意识形态做一比较,即可看出明显的差异。关于此点,刘莘在上引论文中指出:“公民精神与意识形态的根本区别比它与物欲 意识的区别要丰富得多:前者基于自由,后者基于对自由的限制;前者鼓励自我批判并欢迎他者的批判,后者限制自我批判并排斥他者的批判;前者认为普遍法权高于任何主义,后者认为某某主义高于普遍法权;前者追问社会结构的合理性根据及内容,后者规定政治权力的合法性来源及基础;前者通过追求社会基本结构的全面法权而实现 自身,后者通过维系新旧内容的统一而捆绑自身。”简而言之,公民精神是一种开放的现代精

4、神,而意识形态则带有极强的封闭性。 罗尔斯有言:“政治哲学的重点是公民社会,而不是政府。”沿着这一思路,中国政治哲学的任务即在于,为中国公民社会的诞生、运行和保持提供理论辩护,且在此过程中,为持有不同主张的公民进行公共对话提供平台,使他们能以理性沟通的方式,了解彼此的生活计划及政治诉求,从而为共建一个良序社会而努力。 (摘编自李文倩政治哲学与当下思想界) 1.下列关于 “ 政治现实主义 ” 的表述 ,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 3 分) A.政治现实主义生存的土壤是一个由权力垄断大部分资源的社会,在这样的社会中,人们在政治观念上多倾向于认同强权即公理。 B.人们在在暴力和利益的威胁和诱

5、惑之下,无能或无力从道德上评价权力的对与错。一旦有人做出相关的评价,就有可能立马遭到置疑。 C.政治现实主义反映到现实生活中,主要表现在人们基于利益考量的权力崇拜和在自身利益之外无参与公共生活的能力和习惯的政治冷漠。 D.认同政治现实主义的人将权力视为价值和意义的来源,也可能认为试图评价现实政治的对 与错的做法是无用的。 解析 :“人们基于利益考量”应为“大半基于利益的考量”。解答此类题时要逐项与原文比较,比较时一定要细致。 答案: C 2.下列理解和分析 ,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 3 分) A.人类活动中相当大的一部分,其实在有用 /无用这一对概念之外。但如果我们全部认同政治现实

6、主义,那我们的未来就无望了。 B.公民有不服从的权力,这种权力基于正当的道德要求。它所带来的是一种基于自由的表达和守护,而不是一种以恶抗恶的仇恨与破坏。 C.为中国公民社会的诞生、运行和保持提供理论辩护,为持有不同主张的公民进行公共对话提供平台,都是中 国政治哲学的任务。 D.在某种程度上,我们有关政治的言说不能以有用 /无用这一对概念来评价。但我们不能就此认为,所有关于政治的言说都没有意义。 解析: “此”指代错误,指代的应是“我们有关政治的言说,的确不能带来现实的改变”。解答此类题时要回到原文,找到上下文的语境,仔细比较、分析。 答案: D 3.根据原文内容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7、 ( ) ( 3 分) A.公民精神基于自由,意识形态基于对自由的限制,公民精神与意识形态的根本区别比它与物欲意识的区别要丰富得多。 B.公民精神鼓励自我批判并欢迎他者的批判,认为普遍法权高于任何主义;意识形态限制自我批判并排斥他者的批判,认为某某主义高于普遍法权。 C.文章引用刘莘论文的内容,意在指出意识心态与公民精神的明显差 异,简而言之,前者是一种开放的现代精神,而后者则带有极强的封闭性。 D.中国政治哲学的任务包括使有不同主张的公民能以理性沟通的方式,了解彼此的生活计划及政治诉求,从而为共建一个良序社会而努力。 解析: “前者”“后者”应该对调。解答此类题时要回到原文,找到词语出现的句

8、子,然后结合上下文分析、判断。 答案: C 二、古代 诗文阅读( 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 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 7 题。 刘湛,字弘仁,南阳涅阳人也。祖耽,父柳,并晋左光禄大夫、开府仪同三司。湛出继伯父淡,袭封安众县五等男。少有局力,不 尚 浮华。博涉史传,谙前世旧典,弱年便有宰世情,常自比管夷吾、诸葛亮,不为文章,不喜谈议。高祖以为太尉行参军,赏遇甚厚。高祖领镇西将军、荆州刺史,以湛为功曹,仍补治中别驾从事史,复为太尉参军,世子征虏西中郎主簿。父柳亡于江州,州府送故甚丰,一无所受,时论称之。服终,除秘书丞,出为相国参军。谢晦、王弘并称其有器干。 抚军将军江夏王义恭镇

9、江陵,以湛为使持节、南蛮校尉、领抚军长史,行府州事。时王弘辅政,而王华、王昙首任事居中,湛自谓才能不后之,不愿外出;是行也,谓为弘等所斥,意甚不平。湛负其志气,常慕汲黯、崔琰为人,故名长子曰黯字长孺,第二子曰琰字季圭。琰于江陵病卒,湛求自送丧还都,义恭亦为之陈请。 八年,召为太子詹事,加给事中、本州大中正,与景仁并被任遇。湛常云:“今世宰相何难,此政可当我南阳郡汉世功曹耳。”时彭城王义康专秉朝权,而湛昔为上佐, 遂以旧情 委心自结,欲因宰相之力以回主心,倾黜景仁,独当时务。 义康擅势专朝,威倾 内外,湛愈推崇之,无复人臣之礼,上稍不能平。湛初入朝,委任甚重,日夕引接,恩礼绸缪。 善论治道,并谙

10、前世故事,叙致铨理,听者忘疲。 每入云龙门,御者便解驾,左右及羽仪随意分散,不夕不出,以此为常。及至晚节,驱煽义康,凌轹朝廷,上意虽内离,而接遇不改。 十七年,所生母亡。时上与义康形迹既乖,衅难将结,湛亦知无复全地。及至丁艰,谓所亲曰:“今年必败。常日正赖口舌争之,故得推迁耳。今既 穷 毒,无复此望,祸至其能久乎!”十月,于狱伏诛,时年四十九。 节选自宋书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少有局力,不 尚 浮华 尚:喜欢 B.领 抚军长史 领:兼任 C.上 稍 不能平 稍:稍微 D.今既 穷 毒,无复此望 穷:困厄 解析: 稍:渐渐。“上稍不能平”中“平”的意思是痛快,

11、理解了这一点,就能揣摩出稍是渐渐的意思。理解实词一定要回语境,结合上下文来理解。 答案: C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现刘湛负其志气的一组是( ) 常自比管夷吾、诸葛亮 自谓才能不后之,不愿外出 琰于江陵病卒,湛求自送丧还都 长子曰黯字长孺,第二子曰琰字季圭 每入云龙门,御者便解驾 今世宰相何难,此政可当我南阳郡汉世功曹耳 A. B. C. D. 解析: 是刘湛请求回京;是刘湛刚刚回朝做官时,皇上委以重任。解答类似题目要善于运用排除法,根据可排除 AC,再揣摩就可选出正确答案。 答案: D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 不正确 的一项是 ( ) A.刘湛年轻时就很有器量和才干,不喜欢浮

12、华的习气。他博览史传等典籍,熟悉前朝的典章制度,少年时期便有治理天下的抱负,常常自比管仲和诸葛亮。 B.刘湛的父亲刘柳在江州去世时,州府官员送来的丧礼很丰厚,但他一概谢绝,当时受人们的大力称赞。 C.刘义康专权,独揽朝政,威势压倒朝廷内外,而刘湛更加推崇他,对皇上也就不再有为臣子的礼节了,皇上心中也不快。 D.刘湛刚刚回朝做官时,皇上早晚拉着他谈论政事,恩赏礼遇十分优厚。可是到了后期,他煽动刘义康,欺凌朝廷,皇上心中早已与他决裂,但表面上的礼遇仍然不改。 解析: 刘湛刚刚回朝做官时,皇上委以重任,早晚接见,并非拉着他。“引接”是“接见”之意。解答此类题时,阅读一定要细致,要回到原文中逐句比较,

13、阅读一定要沉得住气。 答案: D 7.将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 1) 遂以旧情委心自结,欲因宰相之力以回主心,倾 黜景仁,独当时务。 ( 2)善论治道,并谙前世故事,叙致铨理,听者忘疲。 解析: 翻译第一句时注意“以”解释为凭借;“回”为使动用法,使回心转意;“当”解 释为掌管、主持;第二句时注意“治道”解释为治国之道,“谙”解释为熟悉,“故事”解释为典故。做翻译题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遵循“信、达、雅”的三字原则,运用“留、删、替、补、调”的五字方法进行翻译。 答案: ( 1) (刘湛 )就凭借着旧情倾心与刘义康交往

14、,想借助宰相的力量挽回皇上的心意,倾轧罢免殷景仁,自己好独掌政务。(以、回、当各 1 分;语意 2 分。)( 2)刘湛善于讲述治国之道,并 且熟悉前朝典故,说起来有条有理,听的人忘了疲劳。(治道、谙、故事各 1 分;语意 2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 11 分) 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再过金陵 唐 包佶 玉树歌终王气收,雁行高送石城秋。 江山不管兴亡事,一任斜阳伴客愁。 石头城 宋 刘翰 离离芳草满吴宫 ,绿到台城旧苑东。 一夜空江烟水冷 ,石头明月雁声中。 【注】此诗写于安史之乱后。 石城:指南京,又称为石头城。 吴宫 :此指三国时吴国的宫殿。 台城 : 指六朝时的禁城(宫城)

15、,又称 “ 苑城 ” ,是当时的皇帝用于办公 、居住的场所。 8.这两首诗都描写了金陵城,请结合诗句分析两诗景物描写的异同。( 5 分) 解析: 本题考查比较景物描写的异同。诗中相同点比较明显,都写的是凄凉、衰败之景。根据包诗中“江山不管兴亡事”可以分析在写景时运用了拟人的手法,而刘诗中“石头明月雁声中”一句,石头显然是静景,而雁声是动景,因此就有了动静结合的特点。作答时扣住以上明显点展开即可。 答案: 相同点:两诗都描写了金陵城凄凉、衰败之景。( 2 分)不同点:包诗运用拟人手法,写江山不管天下兴亡之事、任凭夕阳伴着客愁;( 1 分)刘诗运用动静结合手法(或答视听结合),写所见离 离芳草、台

16、城旧苑、空江烟水、明月高悬,又写所闻空中雁声。( 1分)刘诗的景物描写有时间(从白天到黑夜)和空间(从吴宫到台城)的变换,写出了作者的所见所闻。( 1 分)(说明:如学生能从以下角度回答两诗不同点,给 2 分。包诗写的是金陵秋景,写秋高雁飞、残照斜阳、江山依旧的凄凉萧瑟之景;刘诗写的是金陵春景,写离离芳草、台城旧苑、空江烟水、明月飞雁的悲凉寥落之景( 2 分) 9.两首诗各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情感,请作简要分析。( 6 分)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句感情的把握。第一首诗的情感非常明显,根据题目“再过金陵”就可确定 借古讽今,再结合“江山不管兴亡事”中“兴亡”二字,就可体会出江山依旧、物是人非的

17、慨叹;第二首诗情感含蓄,揣摩“离离芳草”与“夜空江烟水冷”就可体会出金陵古城繁华不再、沧桑变化的深沉感慨。 答案: 包诗抒发了作者对江山依旧、物是人非的慨叹,表明六朝兴亡皆由人事;( 2 分)借古讽今,表现作者对安史之乱后政事日非、家国衰败的悲愁。( 2 分)(如回答作者过金陵的羁旅愁思给 1 分)刘诗暗含古今盛衰对比,抒发了作者对金陵古城繁华不再、沧桑变化 的深沉感慨。( 2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 6 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6 分) ( 1)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 。 (王湾次北固山下) ( 2)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 。(白居易钱塘湖春

18、行) ( 3)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 , , 。 (苏轼赤壁赋) 解析: 第 1 句要注意“已、谏”的写法;第 2 句注意“眄、怡”的写法;第 3 句注意“岫”的写法,同时注意虚词“以、而”的准确记忆;第 4 句注意注 意“壑”的字形;第 5 句注意“俨、骖、騑、洲”这几个字的准确记忆;第 6 句注意“鹜、蠡、滨”字的准确记忆;第 7句注意“僮、茕、孑”的字形;第 8 句注意“区区”的准确记忆;第 9 句注意“鉴”的字形。“名篇”是指在人们的心目中占有突出地位的篇目,一般为教材中要求背诵的篇目,“名句”,是指那些广泛流传的诗文、格言、警句等。从历年高考题来看,名篇名句考查的内容基本上诗、词、文

19、兼顾,立足课内,也涉及少量课外名句。从考查的倾向来看,主要是富有教育意义和警策作用的哲理句。平时复习应强化名篇名句的反复诵读,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 答 案: ( 1)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 2)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 3)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乙 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 作答时必须用 2B 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大题对应的题号方框涂黑。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 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涂按所答第一大题评分;多做按所答的第一大题评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25 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 成( 1)( 4)题。( 25 分

20、) 生死回眸 蔡楠 一片枯黄的落叶从地上飘起,生长在那光秃秃的枝头,枝头回黄转绿,叶片变得青翠饱满,春雨袭过,嫩芽初绽。在这篇小说里,我们假定时光倒流。 一个生命被子弹洞穿,凋谢在刑场上。透过血痕,我们看到杜君的生命像那片坠落在地的枯叶重又飘起。渗进泥土里已经板结的血块开始变得鲜活,重新聚拢回到他的体内,枪口结疤,杜君坐起、站立、走向来时的路。 杜君从两名警察手中挣脱,离开公判大会会场,回到了监所。头顶上窄小的窗口挤进了几丝光线。他咀嚼着每天只有两顿、每顿只有两个的窝头,难以下咽。他想起了迟志强那著名的歌词:“手里呀捧着窝窝头 ,眼泪止不住地往下流。”杜君就真的流出了眼泪。 你现在流眼泪还有什

21、么用?在审理杜君一案时,县纪委书记气愤而惋惜地说,你是多么的年轻呀! 是呀,杜君很年轻,在任命为县农行主管业 务的副行长时,他才三十一岁。三十一岁,金子一样闪光的年华。他真想干一番事业。然而,这个世界对人的诱惑太大了。忍受清苦去奢谈事业必须有超凡的克制力和忍耐性。面对金钱、美女、汽车、洋房的拥抱,杜君眩晕了。一切的一切开始于那次单位盖办公楼。一个建筑队的包工头叩开杜君的家门,送上了一套精美的挂历。更加精美的是挂历里卷裹着的五万元人民币。主管办 公楼基建的杜君在那个晚上 失眠了,两个杜君打了一夜架,一个杜君要把钱交还包工头,另一个杜君死活不让。结果杜君采取了折衷的办法,用妻子的名义将钱存入了另一

22、家银行。不久,工程落在了这个包工头手中。接下来的事情杜君不再失眠。一家企业来请,酒足饭饱之后,将杜君拉进了桑拿浴室,筋酥腿软之后又塞给了他两条香烟。回家一看,每根烟卷都是一张 百元钞票。第二天,杜君大笔一挥,批了三百万元贷款。其后便是那个港商找上门来。港商要与杜行长做一笔钢材生意,将杜君带到了香港,五日游后,一把别墅的钥匙攥到了杜君手里。作为回报,杜君挪用了八 百万储蓄存款。后来呢?就是刚盖好的办公楼坍塌了一半,三名职工被盖在了楼下。后来呢?就是贷款追不回,挪用的存款没了踪影。再后来呢?就是东窗事发,纪委查处,移交检察机关,杜君进了监所。 在监所里,第一个来看杜君的是他中学时代的班主任,两鬓斑

23、白的班主任什么也没说,只是颤抖着把一张发黄的纸交给了杜君。杜君打开那张纸,是他的入团申请书,右下角那片殷红仍清晰可辨。 杜君回到了美丽的校园。杜君开始了中学生涯,勤奋好学的杜君写了入团申请书。当杜君得知第一批发展团员的名单没他的名字时,他重新写了申请书,并咬破中指,签了名,将它交给了团支书。杜君终于戴上了团徽。杜君在“五讲四美”活动中被评为“先进标兵”,他将拾到的一百元钱交还了失主 家在农村的父母来了。他们带来了一个大帆布兜。父母说,儿啊,尝尝你小时候最爱吃的煮玉米和烤白薯吧!面对年迈的父母,杜君以头抵地,跪倒尘埃。 杜君走在家乡的田野上。杜君随着父母去生产队劳动。他看到一群小伙伴挖了白薯,掰

24、了玉米,便尾随着他们。秋深似海,田野寥廓而神秘。一股浓烟袅袅升腾,伙伴们欢呼雀跃,他们在烤玉米、烧白薯。杜君咽了口唾沫,坚决地一转身,跑回大人们劳作的地里,把这事报告了生产队长 夏 夜闷热而漫长,杜君缠绕在父亲的膝上,听父亲讲侠女十三妹的故事,母亲给他扇着蚊子,听着听着,杜君睡着了。睡梦里,杜君越来越小。杜君咿呀学语、蹒跚学步。杜君满地乱爬,嗷嗷待哺。杜君随着母亲的一声泣血的阵痛,降落到这个世界。 此时,一场春雨刚刚润绽院内那片柳芽。 (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5 分) A.小说开篇描写了落地枯黄的树叶回到枝头嫩芽初绽的不同寻常的景物,这种虚拟的景物与杜君被

25、枪决的真实相结合,更能引起人们对生命意义的的思索。 B.作者引用迟志强著名的歌词,目的是突出杜君在狱中生活的物质条件的艰苦,与其当官时的汽车、美女、洋房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从而深化了小说的主旨。 C.“然而,这个世界对人的诱惑太大了。”这句话含蓄的揭示了正是因为外界的诱惑,杜君才会从一个正直有为的年轻干部,而裂变成为一个贪婪的罪犯的。 D.这篇小说叙述形式新颖别致,构思精巧细密,尤其注意事件之间的过渡缝合。虽然看起来毫不复杂,但却彰显出一种十分难得又十分可贵的奇思妙想。 E.作者采用语言、动作、肖像、心理等多种描写手法刻画了主人公杜君的形象。特别是一些细节描写,生 动细腻的表现了杜君内心深处的情

26、感或矛盾斗争。 解析: B 错在目的是为了引出杜君的眼泪和悔恨,从而引出对他犯罪过程的回忆。“深化了小说的主旨”也不准确。 E 错在没有肖像描写。 C 概括不全面,外界的诱惑只是他堕落的原因之一。解答此类题一定要在整体理解的基础上,到原文中找到关键句子,然后细细揣摩蕴含在其中的内涵。 答案: AD ( 2)小说以“生死回眸”为题,有什么好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6 分) 解析: 理解题目的作用,就要考虑到结构上有无线索作用,内容上考虑对人物形象、情节、主题所起的作用。就结构而言,因为文章采用了倒叙的方式,所以对于读者来说就起到了激发兴趣的作用;从内容上来看,因为全文叙写的生死的过程,所以内

27、容就起到概括的作用。 答案: 概括了小说的主要内容。本文叙述的是主人公由生到死一生短暂的经历。暗示小说的结构方式。小说是采用“回眸”般的倒叙式结构方式,由死到生地展现主人公的人生轨迹的。引起读者兴趣,启发读者思考。假如真的生命重新让我们来过,我们该又是怎么样的形式回首。 ( 3)开篇和结尾的景物 描写有什么作用?( 6 分) 解析: 本题实质考查环境描写的作用。解答时就应考虑到环境与人物、情节、小说主题的关系。具体答题时,开篇应想到引起下文、为下文作铺垫这些类似的术语,结尾应想到照应开篇、深化主旨这些类似的术语。 答案: 开篇假定时光倒流,描写了树叶由枯黄到嫩绿的过程,既照应文题( 1 分),

28、又巧妙地引出对主人公一生的回放( 1 分),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1 分)。结尾用春雨中苍翠鲜嫩的生命,暗示杜君生命的开始( 1 分),又用鲜活的生命反衬主人公已经结束的短暂的生命,突出主旨( 1 分)。首尾呼应,构思巧妙,结构严谨 ( 1 分)。 ( 4)有人说,蔡楠的这篇生死回眸既让我们喜悦的欣赏到了别具一格的叙述形式,又令我们很沉痛的体会到了一种耐人寻味的人生境况。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此的的理解。( 8分) 解析: 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的解读。解答时要抓住题目要求中“别具一格的叙述形式”来思考,实质指的是倒叙方式,然后再结合文章内容就应想对比这一手法,另外因为故事是一个悲剧,叙述了主人

29、公被物欲和贪婪而奴役而毁灭的过程,所以就会启迪读者反思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具体解释时要分条作答。 答案: 本文用倒叙的方式,先写主人公因为腐败而被枪毙,接 着写他受贿的全过程,再写他青年、少年时的奋斗过程,最后写他呱呱坠地的情状。仿佛时光倒流,带领我们从后往前领略了作品主人公的成长和堕落的过程。从主人公的人生悲剧带给我们深刻的思索:他前后变化的鲜明对比,反映出人性欲望的膨胀使人变得贪婪,是物欲和贪婪最终扼杀了他的人性,毁灭了他的一生。主人公的悲剧绝不仅仅是他个人的悲剧,是我们这个欲望无限膨胀的社会的悲剧。本文启迪我们反思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尤其在我们在被物质刺激麻醉迷失的时候更要回眸那个曾经真实的

30、自我。 (每点 2 分 )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 25 分) 12.阅 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 ( 4)题( 25 分) 诗人食指:我这样写歌 李翚 庄劲扬 “我就是喜欢写诗,就是写了几首当时那个环境下年轻人比较喜欢的诗”。 2009 年 10月食指在中国诗坛第一次专门为他举行的作品研讨会上,作了这样的一个开场白,希望与会的专家学者们不要用“大师”、“英雄”、“先驱”这样的词句来界定他。 研讨会期间,食指大多时候都是低着头默默地聆听、记录,只是偶尔对专家们坦诚地对他的诗做出“文本还不够精美”、“部分诗歌在语言的美感方面还欠火候”这样的评价时,抬起头来频频点头。在历时近 3 个小时的研讨会结束

31、时 ,主持人请他再次致辞,他没有再说什么,只是朗诵了他的诗作我这样写歌:“这首小诗完成的一刻结束了一切精神的折磨别人以为是不修边幅其实我早已失魂落魄一个人承受心灵的寂寞年年如此,日月如梭远离名利,远离污浊就这样在僻静荒凉的一角我写我心中想唱的歌” 诗人喜欢朗诵。南京大学的文学评论家傅元峰副教授说,食指是那种能背下自己所有诗 的人。食指点头,“这都是我呕心沥血的作品”。 食指在诗作世纪末的中国诗人中说自己是“自幼追求艺术的一生”。不过,如果不是因为中考失利,他很可能成为一名天文学家。“都是 5 分的特优生,居然没考上,只好学文了。” “我是从一些批判文章里偷学的”,食指有些狡黠地笑着谈到了他的诗

32、艺学习之道。 “文革”期间,几乎读不到什么书了,诗歌也都是政治口号语体。但食指却找到了自己的源泉。他从文学评论里读到了那些作为批判对象的外国诗歌,虽然大多只是片段,他也觉得太美了。 食指偷学的第二个源泉是刘白羽的藏书。当时刘白羽已经被造反派打倒,书房被查封,里面有很多国外的诗歌集,食指就和伙伴们从天窗翻进去“借”书来翻阅。 第三个源泉是当时能够公开出版的国外近代诗人的诗歌,普希金、拜伦、马雅可夫斯基等等,他都阅读吸收。 而让食指感到尤为幸运的是在写诗的起步阶段得到了“高人指点”,这“高人”就是何其芳。何其芳是最早一批被打倒的“走资派”、“黑帮分子”,当时已很少有人敢去家里看望他。食指在中学课本

33、里就 学过他的诗,很仰慕他。食指回忆那天去何其芳家的情形时说,那是 1967 年夏天的一天,我穿一 条短裤,一件背心,像小孩一样。何其芳的女儿何京颉在一篇文章里写道:“他们谈了很长时间,虽然当时郭路生只是个十八九岁的小青年,可父亲没有把他当成是小孩子,而视他为同辈人,与他滔滔不绝地谈着新诗的创作、发展,诗歌的韵律、语言等等,对郭路生所提的问题也一一做了认真细致的解答。” 从那以后,食指就经常带着自己的诗歌去何其芳家向他请教。他说,“何其芳把我引向了正道”。遗憾的是,不久何其芳就离开北京,而食指也于 1968 年 12 月下乡去了 1966 年 1969 年,被称为“文化大革命”的第一阶段,“怀

34、疑一切”、“打倒一 切”的论调甚嚣尘上,一派“全面内战”之势。食指却在这几年里完成了他“最为辉煌的青春期创作”,大部分代表作都是这几年写的,诗人林莽认为食指的这些作品“是对那些心灵命题的记录与回答”。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是食指 1968 年 12 月作为知青去山西时,在火车上写成的。他写道:“北京车站高大的建筑突然一阵剧烈的抖动我双眼吃惊地望着窗外不知发生了什么事情我的心骤然一阵疼痛一定是妈妈缀扣子的针线穿透了心胸这时,我的心变成了一只风筝风筝的线绳就在妈妈手中。” 翻译家戈宝权的女儿戈小丽当时与食指一起下乡到了山 西杏花村,她在回忆文章中说 “一次他朗诵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当时的两个女生

35、还没听完就跑出厨房,站在黑夜中放声大哭。”食指的诗很快就传遍了全国有知青插队的地方。 食指觉得幸运的是,那时大家的注意力都只集中在他的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和相信未来上,而没有完全解读他的那两篇长诗鱼儿三部曲和海洋三部曲。按那时的标准,这两首才是真正的“反动”诗,都直接指向了“文革”与红卫兵。 “幸好我的诗只是在传抄,而且传到上面的是些短诗,躲过一劫”,食指这样说。 1973 年,在青春还在奔放地燃烧时,诗人却在理想 幻灭爱情受挫的打击下精神抑郁,被诊断为“精神分裂”。从这一年第一次住进北京第三福利医院,直到 2002 年,食指在这家精神病疗养院断断续续住了 12 年。 即使在这样的生存环境中,

36、食指仍然坚持思考,坚持写诗。“我知道进福利院是一种沉稳,于是用一种积极的心态对待人生”。 2002 年他从福利院走了出来,有了新的家庭,也开始了新的生活。 (有删改) ( 1)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 ( 5 分) A.食指的诗作我这样写歌中提到的“精神的折磨”指的是他在被诊断为“精神分裂”后,在精 神病医院里所受到的精神折磨。 B.在中考中,成绩本来很好的食指却意外没能如愿去学习自己喜欢的天文学,所以只好选择去学习自己并不怎么感兴趣的文学。 C.为了更好地创作诗歌,食指去何其芳家拜访,并与之从新诗的创作、发展谈论到诗歌的韵律、语言,一些疑问也得到了解答。

37、 D.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和相信未来都是食指的代表作,其中前者形象而又贴切地写出了远离家乡的知青的心情,广为传抄。 E.本文采用倒叙的手法,开篇通过食指参加作品研讨会的一些细节描写设置悬念,后文通过对食指下乡和生病的详细叙述揭开悬念。 解析: 答 C 给 3 分,答 D 给 2 分,答 A 给 1 分, B、 E 不给分。) A“精神的折磨”不止是在精神病医院里所受到的精神折磨; B 食指对文学并不是“不怎么感兴趣”; E 文中没有对食指生病作详细叙述。解答此类题一定要在整体理解的基础上,到原文中找到关键句子,然后细细揣摩蕴含在其中的内涵。 答案: CD ( 2) 从研讨会期间的言行,可以看出

38、食指哪些性格特点? 请简要分析 。( 6 分) 解析: 解答时抓住第 2 段的描述,概括出“为人谦逊”,抓住第 2 段“远离名利,远离污浊就这样在僻静荒凉的一角我写我心中想唱的歌”概括出“淡泊名利”,结合全文内容可体会出“热爱工作”。答题时要先概括特点,再结合原文简要分析。 答案: 为人谦逊:希望与会的专家学者们不要用“大师”这样的词来界定自己,对专家们指出的问题虚心接受;淡泊名利:在研讨会结束时作为致辞的诗里,有“远离名利,远离污浊”“就这样在僻静荒凉的一角”等句子;热爱工作:作为一位诗人,喜欢写诗,诗作都是他“呕心沥血的作品”;喜欢朗诵,能背下自己所有的诗。 ( 3) 在中考失利选择学文后

39、,哪些因素使得食指一步步到达创作的巅峰? 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 6 分) 解析: 本题考查概括中心意思。答题区间在 6 9 段。第 6 段叙写了他从文学评论感受到的美,第 7 段叙写了他从刘白羽的藏书中获得了濡养,第 8 段叙写他从公开出版的国外近代诗人的诗歌获得的启发,第 9 段叙写了他得到了“高人”何其芳的指点。理解了以上内容,然后分条作答即可。 答案: 自身的努力:在学习资料严重匮乏的情况下,找到被批判的外国诗歌、刘白羽的藏书以及公开出版的外国诗歌作为学习的源泉。“高人”的指点:在写诗的起步阶 段得到了何其芳的指点,并常去登门拜访请教,逐渐走上了诗歌创作的正道。环境的造就:文革时期上

40、山下乡的经历激发了诗人的创作灵感,诗人开始思考并记录当时那个环境下年轻人特有的心灵命题。 ( 4) 诗人的笔名“食指”,意为“ 别人背后的指点绝损伤不了一个人格健全的诗人 ”。做诗人如此,做人亦应如此。请结合全文并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理解。( 8 分) 解析: 本题实质是探究文本的主题。根据文章最后“即使在这样的生存环境中,食指仍然坚持思考,坚持写诗。我知道进福利院是一种沉稳,于是用一种积极的心态对待人生”“坚持思考”与“用一种 积极的心态对待人生”,再结合诗人在文革中的表现,就可获得人生的贴迪 在现实生活中,当我们在向着自己的目标前行的时候,不要在乎他人的不解、反对、背后的指指点点,只要坚信自

41、己是对的,就义无反顾地走下去。解答时既要注意紧扣文本,又要联系现实适当展开。 答案: 在文革那样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在患病住院期间,食指必定会被人指指点点,但他依然坚持去做作为诗人应该做的事情;在文革期间,诗人翻入被造反派打倒的刘白羽的 书房“借”书,敢于去被打倒的何其芳家里看望他,甚至写了一些“反动”诗;在精神病院期间,诗人仍然坚持思考 ,坚持写诗,并能够从这段阴影里走出来,开始新的生活;在现实生活中,当我们在向着自己的目标前行的时候,不要在乎他人的不解、反对、背后的指指点点,只要坚信自己是对的,就义无反顾地走下去。 第卷 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 20 分) 1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

42、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 ( 3 分) A.昨日亚冠小组赛第五轮战罢,由于主场被广岛三箭逼平,国安面临着 壮士断腕 的局面,国安高层也对下一场比赛下了必杀令。 B.一直以来,安防监控的网络问题层出不穷,网络的不流畅都让安防人士头痛不已。 4G 时代的到来无疑给网络摄像机的发展带来福音 , 让网络监控 变得如 狮子搏兔 ,不费吹灰之力。 C.在今天的师生交流会上,张老师说:“刚才刘芳同学的发言比较全面,但难免 挂一漏万 ,请大家再来补充。” D.像我们这样一个大国,这样多的人民,这么复杂的国情,领导者要深入了解国情,了解人民所思所盼,要有 “ 如履薄冰 , 如临深渊 ” 的自觉,必须夙夜在公、勤

43、勉工作 。 解析: A 壮士断腕:指勇士手腕被蝮蛇咬伤,就立即截断,以免毒性扩散全身。比喻做事要当机立断,不 可迟疑、姑息。不合语境。 B.狮子搏兔:比喻对小事情也非常重视,用出全部力量来完成。不合语境。 C.挂一漏万:形容列举不周,遗漏很多。与句意矛盾。 D.如履薄冰,如临深渊:如同处于深渊边缘一样,如若在薄冰上行走一般。比喻存有戒心,行事极为谨慎。四个选项的成语都为生活中常用的成语,平时学习应注意积累常用成语的意义与用法,关注成语的褒贬色彩与适用对象。 答案: D 1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 ( 3 分) A.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昨天发布署名文章称,当前反腐倡廉呈现出了“中央

44、高度重视”、“百姓高度关注”、“贪官高度紧张”之“三高”,治理腐败需要“零容忍”。 B.按照教育部要求,今年中央部门所属高校将适度降低在属地的招生计划比例,用于招收更多的农村学生,进一步提高农村学生升入重点大学的比例。 C.“ 4 13”哈尔滨火车脱线案成功告破。因为吴振金破坏铁轨并非临时起意,整个事件只有他一人完成,所以在警方拿出的诸多证据面前,他最终供认破坏铁轨的事实。 D.著名作家琼瑶最近写给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一封公开信,称编剧于正涉 嫌抄袭她的作品,并请求广电部门停止涉嫌抄袭节目的播出。于正则回应说是“一次巧合和误伤”。 解析: A.成分残缺。“呈现出”缺少宾语中心词“态势”; B.

45、打配不当。“用于招收更多的农村学生”的主语应该是“减少的计划”,而非“高校”或是“比例”; C.不合逻辑。前后强加因果。复习中可整理一部分成分残缺、打配不当、不合逻辑的句子,以便此种类型的句子在试题中出现时一眼就能看出病因。 答案: D 15.依次填 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 ( 3 分) “ 俗 ” 有通俗与庸俗之分。 。 。 。 。 。 。 通俗是喜爱朴素的。唐代李绅的诗悯农何其通俗!又何其朴素!但通俗又不等于朴素,白居易的忆江南就于通俗中见绮丽。 惠洪冷斋夜话云: “ 白乐天每作诗,令老妪解之。问曰:解否?妪曰解,则录之,不解则易之。 ” 可见通俗并非脱口而

46、出。 通俗的诗是不卑俗、也不浅薄的。刘禹锡的竹枝词就是一首明朗流畅、情趣诱人的好诗。 “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 ” 这两句诗道破了通俗的秘密。 中国古代许多著名文人都推崇 通俗。 平易浅显是指通俗,俗不可耐是指庸俗。 白居易有意识地追求通俗,王安石誉之为 “ 白俚 ” 。 A. B. C. D. 解析: 做语句连贯题首先要整体理解句段的中心,例如本段谈的是“俗”有通俗与庸俗之分”。比较这三个句子,很显然只有第最适合做起始句,因为这一句紧承前句对“通俗与庸俗”作了具体阐释,据此可以排除 CD 两项,然后比较 AB,就会发现句在文段中起着过渡作用,统领了下面的句子。 答案: A 16.

47、下面是“提升中国公民旅游素质行动计划”的图标,仔细观察后,根据要求答题。( 6 分) ( 1)请用简洁的语言描述图标。( 3 分) 答案:标识的整体构成是草书的汉字“文”,同时它又是一条游走的“龙”,龙的尾部则是城墙(长城)的造型。(每点 1 分) ( 2)请说明该图标所象征的寓意( 3 分) 答案: 草书的“文”字,表达了提高公民文明素质的涵义;动态的龙,是中国公民的象征,它意在表明全民参与,积极投入到提升旅游文明素质的行动中;城墙(长城)的造型,代表了中国丰富的旅游资源,表达了保护旅游资源的愿望。(每点 1 分) 解析: 解答时要先简述构图要素,要按照一定的顺序解说,或由左到右,或由上到下,同时注意内在的逻辑性,然后揭示寓意,揭示寓意时要抓住画面下面的“文明素质”这一关键词语。句子表述要条理,短短的句子中不能有病句,语言尽量简洁。 17.阅读下面一段文字,请从四个方面概括“吐槽”的特点,总字数不得超过 15 个字。( 5分) 吐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