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黑龙江省龙东五市中考真题语文.docx

上传人:刘芸 文档编号:139798 上传时间:2019-07-06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156.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4年黑龙江省龙东五市中考真题语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2014年黑龙江省龙东五市中考真题语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2014年黑龙江省龙东五市中考真题语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2014年黑龙江省龙东五市中考真题语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2014年黑龙江省龙东五市中考真题语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4 年 黑龙江省龙东五市 中考真题语文 一、知识积累及运用(第 1 6 题,共 24 分) 1.请将下面句子用 楷书准确 、 规范 地抄写在田字格内。( 2 分) 物质简单,心灵富有。 解析:准确,即不要抄错字;规范,即笔画要清楚;端正,即要写成方块字,不要潦草,偏旁部首比例要合适,在格中的位置要正确;整洁,即不要涂改。 答案:略 2.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答题。( 4 分) 春来了,阳光明媚。绿意一直 mn 延到窗下的草坪,每一株嫩 茎 都迎风伸展。再细看那花朵,一簇 簇 、一团团地盛开着,在阳光的照耀下,愈发透亮,如水晶般晶 yng,折射着不一样的光彩。阳光洒在花瓣上,给花瓣镀上了一层

2、金。 ( 1) 给文中加点的字注音。( 2 分) 嫩 茎 一簇 簇 解析: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拼音,首先要读准汉字,排除方言的干扰,不可读错,拼音时注意易混的声母与韵母。 答案: jng c ( 2) 根据拼音写汉字。( 2 分) mn 延 晶 yng 解析:写汉字,要根据语境结合拼音正确判断,注意形似同音字,不要写错别字。 答案:蔓 莹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 有误 的一项是 ( ) ( 2 分) A.上帝在这对男女的眼睛中看到了 无与伦比 的美和更大的力量,其中还包含有一种新的东西。(苏霍姆林斯基致女儿的信) B.生命中不是永远快乐也不是永远痛苦,快乐和痛苦是 相

3、生相成 的。(冰心谈生命) C.斯文 赫定坐着船 兴味索然 地在水面上转了几圈,他站在船头四下远眺,感叹这里的美景。(吴刚罗布泊,消逝的仙湖) D.人类的智慧与大自然的智慧相比实在是 相形见绌 。(严春友敬畏自然) 解析: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了解成语,不仅要知道其含义,还要了解其用法和情感色彩,要根据语境从这三个方面判断正误。 C 句 “ 兴味索然 ” 指毫无兴趣,不符合语意。 答案: C 4.下列句子中 没有 语病的一项是 ( ) ( 2 分) A.据科学家统计,蜜蜂每酿造一斤蜜,大约需要采集 50 万朵花左右的花粉。 B.他对自己能否考上理想的高中充满信心。 C.各 地中小学完善和建

4、立了校园安全工作机制。 D.微笑着面对生活的人失去的只是自己的烦恼,赢得的则是整个世界。 解析:辨析或修改病句。 答案: D 5.古诗文默写。( 10 分) ( 1) 水何澹澹, _。曹操观沧海) 答案:山岛竦峙 ( 2) _,草色遥看近却无。(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答案:天街小雨润如酥 ( 3) 成语“择善而从”出自论语,它是从“ _”演变而来的。 答案:择其善者而从之 ( 4)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中有“景”,白居易用“右手秉遗穗, _”描绘了贫妇捡拾麦穗的场景;诗中有“情”,李白用“ _,随风直到夜郎西”表达对王昌龄的思念之情;诗中有“志”,杜甫用“ _,一览众山小”表达了自己敢

5、于攀登绝顶、俯视万物的雄心壮志。 答案:左臂悬敝筐 我寄愁心与明月 会当凌绝顶 ( 5) 李商隐(夜雨寄北)用“ _, _。”设想未来的相逢,相逢之日再诉今日离情。 答案: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 6) 中国的传统节日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它是中国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请从下列传统节日中任选一个,写出与之相关的连续的两句古诗。 传统节日:春节 元宵节 清明节 端午节 中秋节 重阳节 节日: _ 古诗: _ 答案:示例:春 节:爆竹声 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王安石元日) 元宵节: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欧阳修生查子) 清明节: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杜牧清明) 端午节:节

6、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文秀端午) 中秋节: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苏轼水调歌头) 重阳节: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6.走近名著。( 4 分) 阅读下面的小诗,回答问题。 墙角的花, 你孤芳自赏时, 天地便小了。 ( 1) 这首诗的作者是 _,她一步入文坛,便以宣扬“ _”著称。 答案:冰心 爱的哲学 ( 2) 请你分析繁星春水中这类诗歌的特点。(提示:可从艺术、语言、形式方面进行分析,答出两点即可) 解析:识记文学常识。名著常识关键在平时积累,文学常识正误的判断点是作者名(字、号)、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

7、、流派等。 答案:示例一:艺术上,善于捕捉刹那间的灵感,以三言两语抒写内心的感受和思考。 示例二:语言清新淡雅而又晶莹明丽,明白晓畅而又情韵悠长。 示例三:形式短小而意味深长。 示例四:擅于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生动形象,有韵味。 示例五:这类小诗常用托物言志、借物喻人的表现手法。 二、口语交际及综合性学习(第 7 10 题,共 10 分) 初中时光已悄然过去。回首逝去的日子,校园里留下了数不清的欢乐。初中的学习生活犹如人生的驿站,既意味着结束,更是一段新征程的开始。为此你班决定开展“岁月如歌”的主题活动。下面是活动中的一些问题,请你参与解决。 7.【集体的记忆】班级组织编委会编写班史,每人珍

8、藏一本,作为对这段生活的永久纪念,请你设计班史的内容。( 3 分) 内容一:班级毕业照 内容二: _ 内容三: _ 内容四: _ 解析:注意题目中的关键词“班史”“生活的纪念”,抓住这一中心意义,根据同学们的喜好设计与同学们生活有关的内容。 答案:示例:内容二:班级大事记 内容三:班级日记摘抄 内容四:个人成长记录 8.【真诚的邀请】假如你是编委 会的组长,去邀请校长为班史题词,你该怎么说?( 3分) 解析:要有称谓,表明自己的身份,说明邀请的理由即可,要注意礼貌用语。 答案:示例:校长您好,我是班级的编委会的组长,我们班级编写了班史,我代表班级成员真诚地邀请您为班史题词,希望您完成我们的心愿

9、好吗? 9.【如歌的行板】班级要组织一台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主题突出的毕业晚会,请你设计主题语,要求语言简洁、紧扣主题。( 2 分) 解析:抓住“毕业晚会”这个关键词设计主题语,要求语言简明生动,有情感色彩,符合主题意义。 答案:示例一:难忘今宵,今宵难忘!示例二:今宵的别离,为了明朝更好的相聚。( 符合要求即可。 ) 10.【永远的赠言】毕业在即,请你在老师的纪念册上写留言,表达对老师的感激之情。( 2分) 解析:要有称谓,留言内容可叙说师生离别之情,表达对老师的感激,语言要生动。 答案:示例:尊敬的老师,在这离别之际,我有千言万语,看一眼您的白发,摸一把您的座椅,腮边挂满滚烫的泪滴。再见吧

10、,老师!请接受我深情的敬礼! 三、阅读理解及分析(第 11 26 题,共 36 分) (一)阅读古诗文,回答第 11 14 题。( 共 10 分) 【甲】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 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选自孙权劝学) 【乙】晋平公 问于师旷 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 师旷曰:“暮,何不炳烛 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11、?” 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 乎?” 平公曰:“善哉!” (选自说苑) 【注释】晋平公:春秋时期晋国国君。师旷:春秋时期晋国乐师。他双目失明,仍热爱学习,在音乐方面造诣很深。炳烛:点燃蜡烛。昧行:在黑暗中走路。昧:暗。 11.解释加点的词语。( 2 分) ( 1) 及 鲁肃过寻阳 _ ( 2) 恐已 暮 矣 _ 解析: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及”要解释为“到

12、了的时候”而不是“到了”。 答案: ( 1) 到了的时候 ( 2) 迟、晚 12.翻译下列语句。( 4 分) ( 1)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 2) 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 解析:疏通全文 ,在全文语境中大致了解句子的意思,解释清楚关键词语“但”“涉猎”“见”“往事”“少”“壮”,最后疏通句子。 答案: ( 1) 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 ( 2) 少年时代喜欢学习,就像初升的太阳;壮年时代喜欢学习,就像正午的阳光。 13.结合【甲】【乙】两文的内容,请写出你在学习上得到的两点启示。( 2 分) 解析:读懂两文的内容,根据故事内容和人物的行为理解短文思想内容,

13、要紧扣短文内容从学习方面拟写启示。 答案:示例一:吕蒙善于接受他人的正确建议,知错就改。我们在学习上也要像他一样,这样才能够不断进步。 示例二:晋平公认为 “ 吾年七十 ” 学习已晚,其实学习是不受年龄限制的,只要学习,无论何时都为时不晚,更何况我们还年轻呢? 14.本诗的颈联已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请从炼字的角度对这两句诗进行赏析 。 ( 2 分)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解析:鉴赏诗歌的语言。所谓“炼字”,指某一字在写景表意上有独特的效果,这类字一般是动词或形容词,往往用“以动写静”和“比喻拟人”

14、等方法,来突出景物的奇特之处,突出作者精妙的写法。本诗中“孤” “直”“长”“圆”等字可作为“炼字”来赏析,说明其所表现的景物的特点。 答案:示例一:“直”“圆”两字精炼传神,线条简约,描绘的景物不多,但画面开阔、意境雄浑。 示例二:诗中的 “ 直 ” 字与 “ 圆 ” 字,都用得逼真传神,非常讲究景物的画面感,充分体现了王维 “ 诗中有画 ” 的特色。 示例三:把孤烟放在广阔的大漠背景之下,渲染了边塞苍凉之美, “ 孤 ” 字烘托了诗人被排挤出朝廷的孤寂心情。 (二)阅读凶手 WiFi一文,回答第 15 18 题。(共 8 分) 凶手 WiFi 近日,一群来自丹麦的女学生用水芹种子进行实验,

15、得出了惊人的发现: WiFi 信号可能会损害健康。 由于学校没有监测大脑活动的设备,女孩们选择了水芹种子作为研究对象。她们将12 个装有水芹种子的盘子平分为两组,其中一组放在没有任何 WiFi 信号 的房间里;另一组则放在两台运行中的无线路由器旁边。十二天的时间里,覆盖有 WiFi 的房间内,大多数种子变成了褐色,然后死亡。而另一间房里的种子则正常生长。 虽然有人认为,种子之所以在覆盖有 WiFi 的房间中死掉,可能是路由器散热所致。但此项实验结果还是加剧了人们对 WiFi 辐 射的恐惧感,有些家长和教师们要求校园内禁止安置无线路由器。 与此同时,实验也得到了荷兰研究者的力挺。三年前,荷兰的科

16、学家选用白蜡树作为研究对象,他们将这些树木分别放在距六个辐射源 0.5 米处的位置,辐射源的频段介于 2412赫兹到 2472 赫兹,功率为 100 毫瓦 和无线路由器相似。靠近辐射源种植的树木,树叶上出现了“具有类似铅光泽”的物质,导致叶片的上下表皮死亡,最终掉落。 但是,美国的一些研究者对这些研究成果表示怀疑,他们认为,由于 WiFi 采用的是低强度的无线电波传输信号,其威力只是微波的十万分之一。在一 间覆盖 WiFi 的屋子里待上一年,受到的辐射量仅相当于用手机进 行 20 分钟通话。 不过需要提醒的是,如果 WiFi 使用不正确,也 极 可能对人体造成伤害。那么,作为普通用户,在使用无

17、线路由器时应该注意什么呢? 首先,人体接受的辐射量跟频率有关,频率越高,伤害越大。因此,家中没有必要使用功率过大的无线路由器。 其次,辐射危害大小还跟距离有关,距离越远,危害越小。如果家中有孕妇、小孩、老人或免疫力低下者,最好让无线路由器与他们的活动范围保持较远的距离。 第三,最好不要将 WiFi 设备放置在卧室内,尤其是放在床边。如果不使用 WiFi,最好将无线路由器关闭,以降低不必要的风险。 还有,别在腿上使用笔记本电脑,最好将电脑放在桌子或托架上。 15.人们在使用 WiFi 时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2 分) 解析: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阅读文章,文中有明确的提示,即第七、八、九三

18、段中的“首先”“其次”“第三”,直接摘引即可。 答案: ( 1) 家中没有必要使用功率过大的无线路由器。 ( 2) 最好让无线路由器与人们的活动范围保持较远的距离。 ( 3) 不要将 WiFi 设备放置在卧室内和床 边。如不使用 WiFi,最好将其关闭。 ( 4) 别在腿上使用笔记本电脑。 16.第段使用了哪两种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2 分) 解析:分析常见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答案:举例子、作比较 真实具体地说明了 WiFi 信号可能会损害健康。 17.第段中加点的“极”字能否删去?为什么?( 2 分) 解析:分析说明性语言的语言特色。比较辨析有无此词语语意的变化,从而说明词的作用,从说

19、明文语言的准确性这个角度来概括,要使用评价语“准确说明”。 答案:不能,“极”是表程度的词语,强调可能性大,说明如果 WiFi 使用不正确,很容易对人体造成伤害。去掉后不能起到突出强调作用,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18.信息化时代的今天,手机、电脑、 WiFi 走进了千家万户,将来还会有更先进的电子产品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你如何看待这一现象?( 2 分) 解析:对这类问题一分为二地分析, 既 说明电子产品给人们生活带来方便,又要说明产生和使用电子产品要注意环境的保护好人体健康。 答案:示例一:希望更先进的电子产品是绿色的、环保的,这样,在给人 们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会给人们身 心带来健康

20、与愉悦。 示例二:更先进的电子产品的出现,会使更多的人沉迷于电子产品,没有更多的时间与人沟通、亲近大自然,这样会给人们的健康带来不利。 (三)阅读谈自立一文,回答第 19 22 题。(共 9 分) 谈自立 常言说:大树底下好乘凉。然而庇护在大树底下的小树苗是长不成参天大树的。同样,人也是如此,要想成才,先得自立。 自立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一个人只有自立才能有发展的前途。世界著名的大发明家爱迪生的自立本领就很强。他十三、四岁时为了建造实验室,常常到车站卖报,同时还在自己的后院里种植蔬菜 ,收获时再拿到市场上去卖。他用这些钱为自己建造了一间实验室,在此基础上他的发明也层出不穷 。由此可见

21、,自立对一个人的成功多么重要。 相反,一个人如果不自立,样样都依赖别 人,那么他是不会成大器的。球王贝利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我能成为球王,而我的儿子是不会成为球王的。”他说的话是有道理的。贝利能成为球王是因为他有很强的自立本领,而他的下一代却在富足的环境下产生了依赖的心理,缺乏吃苦的精神,这就决定了球王的儿子永远成不了球王。 球王贝利认识到了 这一点 ,可是,在我们现实生活中庇护子女的现象却十分严重。含辛茹苦的家长们为子女样样操心,尽力为子女减轻一切负担,然而这却使不少少年养成了过度依赖的坏习惯。殊不知我们当代的少年是跨世纪的一代,肩负着历史的重任。视子如宝的家长们,你们应该还自己子女一份自由

22、,让他们自立,为他们将来建设祖国打下基础。 自立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是十分重要的。想成才的青年朋友们,让我们一起摆脱别人的庇护去自立吧! 19.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 分) 解析:分析概括议论文的主要观点。论点通常在标题或文首或文尾的位置,联系全文找到作者概括性(提领或总结)的表达主要观点的“议论句”,既是论点,首先看标题,再看文首文尾。本文的论点即在文首。 答案:要想成才,先得自立。 20.第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2 分) 解析:分析常见的论证方法及其作用。本段中用“爱迪生”的故事即是举例论证,根据本题总分结构特点即可了解其论证的关点即是本段段首中心句表达的内容。 答案:

23、举例论证 。 作用:运用发明家爱迪生的事例,真实有力地论证了“自立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 一个人只有自立才能有发展的前途”这个观点,进而论证了中心论点。 21.第段中加点的词语“这一点”在文中具体指什么?( 2 分) 解析:理解文章内容,概括议论文要点。本段是承接上段内容而进一步议论的,所以“这一点”指代的内容应从上段中判断,即上段的最后一句。 答案:在富足的环境下产生了依赖的心理,缺乏吃苦的精神(或者:下一代却在富 足的环境下产生了依赖的心理,缺乏吃苦的精神,这就决定了球王的儿子永远成不了球王) 22.根据作者的观点,联系生活实际,谈一谈我们怎样做才能够“自立”?( 3 分) 解析:

24、联系现实生活,比如 独生孩子备受父母的溺爱而依赖性太强,缺乏自立的意识和能力,从这个方面谈青少年自立的意义和做法。 答案:示例:我们在学习和生活中,总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挫折,这时不要依赖父母的庇护,要有吃苦的心理准备,要自立、自强。 (四)阅读玉米饼里加了糖一文,回答第 23 26 题。(共 9 分) 玉米饼里加了糖 那一年我上高一,住校。由于家里生活拮据,我不得不每月回家取干粮。月末这天,我心事重重地回到家。后天班里要组织郊游,要求每人自带食品,同学们都很期盼这次活动,大家商量着要在郊外吃一顿大餐,所谓的大餐,就是大家每人带一点儿好吃的,然后集中起来享用。可我带什么呢?我每月的生活费只有三十元

25、,没有一分钱是多余的,买一个面包都要二、三元,如果买些吃的,半个月的生活费就没有了。去还是不去,这让我顿时陷入了两难。 母亲觉察到了我的情绪,问我有啥事,我便将郊游的事告诉了她。母亲沉思了一会儿,告诉我说她有办法,然后就转身出 门了。半个小时后,母亲回来了,手里拿着一包糖,对我说:“儿子,妈给你烙几个糖玉米饼带着,很好吃的。”母亲本来很兴奋,可看我没有反应,再没说什么,埋头烙饼 第二天,我去和王老师请假,说身体不舒服了,不去郊游了。可王老师本来同意,谁知隔一天却变了,要我必须去。我只好硬着头皮,拿着母亲给我做的糖玉米饼和同学们出发了。这一路上,我的心始终 _着,母亲给我烙的几个糖玉米饼越想越拿

26、不出手。 转眼间到了吃饭的时间,同学们纷纷拿出自己的东西,我 _地走到了一棵树下,默默地吃起母亲给我做的糖玉米饼。就在这 时,王老师带着几个同学悄悄地来到我的身后,冷不丁地伸手抢走了我的所有玉米饼, 并大声地说:“同学们,程刚偷偷在这里吃好的,该不该罚”同学们大声地回应着。 王老师把饼分给了大家,不一会儿就被大伙吃光了。突然,好几个同学向我走来,问我这个饼子是在哪儿买的。此刻,那种自卑又一次冲击着我的心房,我的脸就像在发烧,真的坚持不住了,直接对大家说:“大家不要安慰我了,这只是我妈给我做的粗粮饼。我家里穷,买不起好东西和大家一起分享。”说完,我的泪便掉了出来,同学们都愣在了那里。 王老师走了

27、过来,对我说:“程刚,老师 真心地告诉你,第一,这个饼真的很好吃,大家好多是城里的,真的没吃过这么香的玉米饼。第二,你不应该哭,而是应该骄傲地笑。昨晚你母亲来过了,拿着两个面包和两根火腿肠,你去义务劳动了,她把东西交给了我,说你明天拿着粗粮和大伙出去不好。你母亲为了买这点儿东西,舍不得钱坐车,走了 3 个小时不管你认为这几个加糖的玉米饼能不能拿得出手,我都认为这是今天这里最好吃的东西。饼里加了糖,这是你最甜的人生,因为在你成长的路上,有一位智慧的母亲,更有一位为了生活在努力改变的母亲,这是其他同学都体会不到的,也享受不到的。你所享受的 这份爱,是独有的。” 我有些惊讶地看着王老师,泪水突然止都

28、止不住。在这些真诚的话语里,我看到了卑微的力量,也看到了 珍贵 的 贫穷 23.请用简洁 的语言概括选文主要内容。( 2 分) 解析: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通读全文,理清故事线索,抓住人物的活动,注意时间地点的变化,梳理情节,以什么人做了什么事有什么结果来概括,不要遗漏主要情节,不必叙述细节,语言要简洁通顺。 答案:为玉米饼而自卑的我在老师的教育下改变了想法,认识到了母爱的伟大。 24.根据你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展开想象,按要求填空。( 2 分) A.这一路上,我的心始终 ( 1) 着,母亲给我烙的几个 甜玉米饼越想越拿不出手。 B.我 ( 2) 地走到了一棵树下,默默地吃起母亲给我做的糖

29、玉米饼。 要求: ( 1) 上填写一个描写程刚心理活动的词。 ( 2) 上填写一个描写程刚神态的词语。 解析: 分析作品描写手法。 在文中找到两个语句的位置,联系上下文内容,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按要求填写词语即可。 答案: ( 1) 示例:忐忑 ( 2) 示例:满脸通红 25.你是如何理解第段加点词语“珍贵”和“贫穷”的?( 2 分) 解析: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 义。解答本题,要阅读第六段内容,理解王老师所说的话,并结合全文所写内容,体会两个词语的含义。 答 案:“贫穷”是指“我”的家里生活拮据,买不起好吃的去郊游。“珍贵”体现了“我”对母爱的理解与感激。 26.无论是贫穷还是富有,母亲都会以

30、不同方式表达对我们的爱,读了这篇文章,请结合亲身经历谈谈感想。( 3 分) 解析:结合本文内容,理解“母爱”的伟大,要按照要求“结合亲身经历”来谈对“母爱”感受,叙述要简略,要点名事例中母爱的表现。 答案:开放性试题,符合要求即可。 四、写作(第 27 题,共 50 分) 27.请从下面两个文题中任选一题作文。 文题一:请以“成长需要担当”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文题二:格言以其语言凝练、富有哲理的形式,深受人们的喜爱。请从下面三则格言中任选一条,提取一个话题,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 1) 言必信,行必果。 论语 ( 2) 生活是一面镜子,你笑,它也笑;你哭,它也哭。 萨克雷 ( 3) 理想是指路明灯。没有理想,就没有坚定的方向;而没有方向,就没有生活。 列夫托尔斯泰 要求: ( 1) 除诗歌、戏剧外,体裁不限。 ( 2) 表达真情实感,不得套写、抄袭。 ( 3) 文章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 ( 4) 字数在 600 字以上。 答案: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