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类试卷】综合课-中国法制史夏商西周春秋法律制度、战国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法律制度(四)及答案解析.doc

上传人:bowdiet140 文档编号:1405416 上传时间:2019-12-05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考研类试卷】综合课-中国法制史夏商西周春秋法律制度、战国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法律制度(四)及答案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考研类试卷】综合课-中国法制史夏商西周春秋法律制度、战国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法律制度(四)及答案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考研类试卷】综合课-中国法制史夏商西周春秋法律制度、战国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法律制度(四)及答案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考研类试卷】综合课-中国法制史夏商西周春秋法律制度、战国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法律制度(四)及答案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考研类试卷】综合课-中国法制史夏商西周春秋法律制度、战国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法律制度(四)及答案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综合课-中国法制史夏商西周春秋法律制度、战国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法律制度(四)及答案解析(总分:100.00,做题时间:90 分钟)一、单项选择题(总题数:20,分数:20.00)1.将刑名律改为刑名、法例两篇的封建成文法典是_。(分数:1.00)A.法经B.九章律C.晋律D.曹魏律2.首次以“名例律”作为总则篇的封建成文法典是_。(分数:1.00)A.曹魏律B.泰始律C.北齐律D.开皇律3.杖刑是由_政权创立的。(分数:1.00)A.北魏B.北齐C.隋朝D.宋朝4.曹魏律一共_。(分数:1.00)A.12 篇B.18 篇C.20 篇D.9 篇5.秦朝把庭审案件称为_。(分数:1.00)A.诏狱

2、B.讯狱C.鞫狱D.治狱6.中国历史上最早出现的法律形式式,指的是_。(分数:1.00)A.封诊式B.大统式C.永式D.户调式7.首创总则篇目的封建成文法典是_。(分数:1.00)A.法经B.曹魏律C.北魏律D.北齐律8.下列选项中,表述正确的是_。(分数:1.00)A.封建成文法典总则始创于法经,完善于北齐律B.九章律中的总则篇在尾不在首C.秋冬行刑不属于汉朝法律儒家化的表现D.春秋决狱“论心定罪”,故而为司法的野蛮擅断提供了依据9.西晋以_作为全国最高司法机关。(分数:1.00)A.大理B.司寇C.廷尉D.大理寺10.法经中类似于诉讼法的篇目名称是_。(分数:1.00)A.盗法篇B.捕法篇

3、C.杂法篇D.具法篇11.第一次以“具律”作为法典总则篇目的封建成文法典是_。(分数:1.00)A.法经B.秦律C.九章律D.曹魏律12.下列选项中,表述正确的是_。(分数:1.00)A.“科”这一法律形式在南北朝时期被“格”所取代B.登闻鼓制最早源于曹魏C.南北朝时期最著名的格是别权调格D.曹魏律和晋律的篇目都是 20 篇13.下列关于法律儒家化表现的说法,错误的是_。(分数:1.00)A.汉朝法律的儒家化,不仅体现在刑罚执行和审判上,也体现在刑法适用原则上B.春秋决狱作为法律儒家化的表现之一,是汉朝独有的审判方式C.法律儒家化与西晋的引礼入律、礼律融合相辅相成D.亲亲相隐属于法律儒家化的表

4、现形式之一14.关于北魏法制建设的成就,表述错误的是_。(分数:1.00)A.北魏时期使死刑复奏成为正式制度B.北魏时期最早出现了“格”这一法律形式C.北魏时期将流刑分为五等D.北魏政权首次将“官当”入律15.汉朝掌管地方监察事务的机关为_。(分数:1.00)A.司隶校尉B.令刺史C.监察御史D.御史大夫16.汉朝对官员实施业绩考核的法律称为_。(分数:1.00)A.上计律B.附益律C.尚方律D.酎金律17.汉武帝后期汉朝的立法指导思想是_。(分数:1.00)A.无为而治B.德本刑用C.明德慎罚D.德主刑辅18.汉朝为了加强对农民起义的镇压而制定的法律是_。(分数:1.00)A.阿党附益法B.

5、通行饮食法C.沈命法D.均输平准法19.晋律的第一篇是_。(分数:1.00)A.刑名律B.法例律C.具律D.刑名、法例律20.首次对封建成文法典总则进行改革的法典是_。(分数:1.00)A.九章律B.曹魏律C.晋律D.北齐律二、多项选择题(总题数:10,分数:10.00)21.曾经对封建成文法典总则篇进行完善的法典有_。(分数:1.00)A.九章律B.泰始律C.北齐律D.曹魏律22.南北朝时期新出现的法律形式有_。(分数:1.00)A科B格C式D比23.北齐政权法制建设的成就表现在_。(分数:1.00)A.设置大理寺B.创立“重罪十条”C.以名例律作为法典总则篇D.封建成文法典的篇章体例定型化

6、24.下列选项中,属于汉朝首次创立的制度有_。(分数:1.00)A.上请B.亲亲得相首匿C.秋冬行刑D.恤刑原则25.下列选项中,属于汉朝基本法律框架的法律有_。(分数:1.00)A.“约法三章”B.越宫律C.九章律D.傍章律26.下列选项中,属于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颁布的封建成文法典是_。(分数:1.00)A.麟趾格B.大统式C.北齐律D.开皇律27.以名例律作为总则的封建成文法典有_。(分数:1.00)A.泰始律B.北齐律C.唐律疏议D.大明律28.下列选项中,属于监察机关官员名称的有_。(分数:1.00)A.御史大夫B.御史中丞C.御史台D.廷尉29.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法律儒家化的表现有_

7、。(分数:1.00)A.死刑复奏B.重罪十条C.八议入律D.服制定罪30.汉朝法律儒家化的表现有_。(分数:1.00)A.秋冬行刑B.上请原则C.春秋决狱D.亲亲相隐三、简答题(总题数:3,分数:18.00)31.简述西周时期婚姻六礼的主要内容。 (分数:6.00)_32.简述法经的内容、特点。 (分数:6.00)_33.简述汉文帝刑制改革的内容、历史意义和局限性。 (分数:6.00)_四、分析题(总题数:4,分数:52.00)请简释下列文字的含义,并运用中国法制史知识进行分析(分数:28.00)(1).礼记曲礼:“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分争辩讼,非讼不决;君臣上下,父子兄弟

8、,非礼不定;宦学事师,非礼不亲;班朝、治军、莅官、行法,非礼威严不行;祈祷祭祀,供给鬼神,非礼不诚不庄。”(分数:4.00)_(2).汉书贾谊传:“礼者禁于将然之前,而法者禁于已然之后。” 后汉书陈宠传:“礼之所去,刑之所取,失礼则入刑,相为表里者也。”(分数:4.00)_(3).礼记曲礼上:“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孔颖达疏:“礼不下庶人者,谓庶人贫无物为礼”;“刑不上大夫者,制五刑三千之科条不设大夫犯罪之目也”,“非谓都不刑其身也,其有罪则以八议议其轻重耳。”(分数:4.00)_(4).礼记昏义:“昏礼者,将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故君子重之。是以昏礼,纳采、问名、纳吉、

9、纳征、请期,皆主人筵几于庙,而拜迎于门外,入揖让而升,听命于庙,所以敬慎重正昏礼也。”(分数:4.00)_(5).大戴礼记本命:“妇有七去:不顺父母去,无子去,淫去,妒去,有恶疾去,多言去,窃盗去。不顺父母去,为其逆德也;无子,为其绝世也;淫,为其乱族也;妒,为其乱家也;有恶疾,为其不可与共粢盛也;口多言,为其离亲也;窃盗,为其反义也。”(分数:4.00)_(6).大戴礼记本命:“妇有三不去:有所取无所归不去,与更三年丧不去,前贫贱后富贵不去。”何休注:“妇人有三不去。尝更三年丧不去,不忘恩也;贱取贵不去,不背德也;有所受无所归不去,不穷穷也。”(分数:4.00)_(7).周礼秋官小司寇:“以

10、五声听狱讼,求民情,一曰辞听,二曰色听,三曰气听,四曰耳听,五曰目听。”郑玄疏:“观其出言,不直则烦;观其颜色,不直则赫然;观其气息,不直则喘;观其听聆,不直则惑;观其眸子,不直则吒(音冒编者注)然。”(分数:4.00)_请运用中国法制史的理论知识对下列材料进行分析,并回答问题(分数:12.00)(1).礼记大传:“一曰亲亲;二曰尊尊。亲亲故尊祖,尊祖故敬宗,敬宗故收族,收族故宗庙严,宗庙严故重社稷,重社稷故爱百姓,爱百姓故刑罚中,刑罚中故庶民安,庶民安故财用足,财用足故百志成,百志成故礼俗刑,礼俗刑然后乐。” 问题: (1)这段文字反映了西周时期什么原则?其历史渊源是什么? (2)这段文字的

11、基本含义是什么? (3)西周规定这一原则的立法宗旨是什么?(分数:4.00)_(2).尚书吕刑:“五刑之疑有赦,五罚之疑有赦,其审克之。”孔安国传:“刑疑,赦从罚;罚疑,不论以为罪。” 礼记王制:“附从轻,赦从重”;“疑狱汜(音犯编者注)与众共之,众疑,赦之。” 问题: (1)这两段文字反映了西周时期的什么原则?其历史渊源是什么? (2)这两段文字的基本含义是什么? (3)这两段文字反映的立法宗旨是什么? (4)文中提到的“五刑”、“五罚”的基本内容是什么?(分数:4.00)_(3).周礼天官小宰:“听称责以傅别。”郑玄注:“称则责贷予,傅别为券书也。听讼责者,以券书决之。傅,傅著约束于文书;

12、别,别为两,两家各得一也。” 问题: (1)这段文字反映了西周时期的什么制度? (2)这段文字的基本含义是什么? (3)这段文字反映了什么问题? (4)这段文字所提及的内容对司法制度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分数:4.00)_34.请简释下列文字的含义,并运用中国法制史知识进行分析 睡虎地秦墓竹简法律答问:“公室告何也?非公室告何也?贼杀伤、盗他人为公室;子盗父母,父母擅杀、刑、髡子及奴妾不为公室告。子告父母,臣妾告主,非公室告,勿听。” (分数:4.00)_请运用中国法制史的理论知识对下列材料进行分析,并回答问题(分数:8.00)(1).晋书刑法志:“峻礼教之防,准五服以制罪。”“服制若近,以尊犯

13、卑,处刑则轻,以卑犯尊,处刑则重;服制若远,以尊犯卑,处刑则重,以卑犯尊,处刑则轻。若财产转让有犯,服制若近,处罚若轻。” 问题: (1)这段文字反映了什么制度? (2)确立这一制度的立法宗旨是什么? (3)举例说明这一制度对后世的影响。(分数:4.00)_(2).魏书刑罚志:“当死者,部案奏闻。以死不可复生,惧监官不能平,狱成皆呈,帝亲临问,无异辞怨言乃绝之。诸州国之大辟,皆先谳(音验编者注)报乃施行。” 问题: (1)这段文字反映了什么制度? (2)这段文字的基本含义是什么? (3)确立这一制度的宗旨是什么? (4)举例说明这一制度对后世的影响。(分数:4.00)_综合课-中国法制史夏商西

14、周春秋法律制度、战国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法律制度(四)答案解析(总分:100.00,做题时间:90 分钟)一、单项选择题(总题数:20,分数:20.00)1.将刑名律改为刑名、法例两篇的封建成文法典是_。(分数:1.00)A.法经B.九章律C.晋律 D.曹魏律解析:解析 曹魏律将具律改为刑名,置于律首,完善了封建成文法典的总则。晋律在刑名之后添法例,二篇共同构成法典总则性质。2.首次以“名例律”作为总则篇的封建成文法典是_。(分数:1.00)A.曹魏律B.泰始律C.北齐律 D.开皇律解析:解析 北齐律将晋律的刑名、法例两篇合为一篇,最终完善了封建成文法典的总则,也属于首创。3.杖刑是由_政权创立

15、的。(分数:1.00)A.北魏 B.北齐C.隋朝D.宋朝解析:解析 北魏时期增设鞭刑和杖刑,形成死、流、徒、杖、鞭五种刑罚,这为笞、杖、徒、流、死封建制五刑的最终确立奠定了基础。4.曹魏律一共_。(分数:1.00)A.12 篇B.18 篇 C.20 篇D.9 篇解析:解析 曹魏律一共 18 篇。5.秦朝把庭审案件称为_。(分数:1.00)A.诏狱B.讯狱C.鞫狱D.治狱 解析:解析 在秦朝,讯问被告被称为“讯狱”,庭审案件被称为“治狱”。6.中国历史上最早出现的法律形式式,指的是_。(分数:1.00)A.封诊式B.大统式 C.永式D.户调式解析:解析 秦朝的封诊式不是独立的“式”;永式为唐朝“

16、式”的一种。7.首创总则篇目的封建成文法典是_。(分数:1.00)A.法经 B.曹魏律C.北魏律D.北齐律解析:解析 法经中的“具法”相当于总则,故为始创。8.下列选项中,表述正确的是_。(分数:1.00)A.封建成文法典总则始创于法经,完善于北齐律 B.九章律中的总则篇在尾不在首C.秋冬行刑不属于汉朝法律儒家化的表现D.春秋决狱“论心定罪”,故而为司法的野蛮擅断提供了依据解析:解析 B 项错在:九章律中的具律,既不在首,也不在尾。C 项错在:秋冬行刑是汉朝刑罚执行上儒家化的表现。D 项错在:春秋决狱虽然“论心定罪”,但这并非说明该制度在作用上都是消极的,无论怎样,该制度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下,仍

17、然起到弥补法律不足的作用。9.西晋以_作为全国最高司法机关。(分数:1.00)A.大理B.司寇C.廷尉 D.大理寺解析:解析 秦、汉、三国两晋时期,廷尉一直是全国最高司法机关,到了北齐才将廷尉改为大理寺。10.法经中类似于诉讼法的篇目名称是_。(分数:1.00)A.盗法篇B.捕法篇 C.杂法篇D.具法篇解析:解析 法经中类似于诉讼法的篇目名称有囚法和捕法二篇。11.第一次以“具律”作为法典总则篇目的封建成文法典是_。(分数:1.00)A.法经B.秦律 C.九章律D.曹魏律解析:解析 法经中称为具法,商鞅改法为律后,秦律始称具律。12.下列选项中,表述正确的是_。(分数:1.00)A.“科”这一

18、法律形式在南北朝时期被“格”所取代 B.登闻鼓制最早源于曹魏C.南北朝时期最著名的格是别权调格D.曹魏律和晋律的篇目都是 20 篇解析:解析 B 项错在:登闻鼓制源于西晋。C 项错在:南北朝时期最著名的格是东魏的麟趾格。D项错在:曹魏律是 18 篇,而晋律是 20 篇。13.下列关于法律儒家化表现的说法,错误的是_。(分数:1.00)A.汉朝法律的儒家化,不仅体现在刑罚执行和审判上,也体现在刑法适用原则上B.春秋决狱作为法律儒家化的表现之一,是汉朝独有的审判方式 C.法律儒家化与西晋的引礼入律、礼律融合相辅相成D.亲亲相隐属于法律儒家化的表现形式之一解析:解析 B 项错在:春秋决狱始于汉朝,沿

19、用于三国两晋南北朝,因此并非汉朝独有。14.关于北魏法制建设的成就,表述错误的是_。(分数:1.00)A.北魏时期使死刑复奏成为正式制度B.北魏时期最早出现了“格”这一法律形式C.北魏时期将流刑分为五等 D.北魏政权首次将“官当”入律解析:解析 C 项错在:北周政权将流刑分为五等。15.汉朝掌管地方监察事务的机关为_。(分数:1.00)A.司隶校尉B.令刺史 C.监察御史D.御史大夫解析:解析 令刺史是汉朝掌管地方监察事务的机关。司隶校尉为汉朝监察京师及附近州县的机关;监察御史为东汉某一时期的中央监察机关名称(后又改回御史大夫);御史大夫为秦、汉、三国时期的中央最高监察机关(东汉某一时期称为监

20、察御史)。16.汉朝对官员实施业绩考核的法律称为_。(分数:1.00)A.上计律 B.附益律C.尚方律D.酎金律解析:解析 附益律和酎金律为汉朝抑制诸侯势力的法律;尚方律为汉朝抑制官吏随意提高品级的法律。17.汉武帝后期汉朝的立法指导思想是_。(分数:1.00)A.无为而治B.德本刑用C.明德慎罚D.德主刑辅 解析:解析 无为而治为汉武帝前期的立法指导思想;德本刑用为唐朝的立法指导思想;明德慎罚为西周的立法指导思想;德主刑辅为汉武帝后期的立法指导思想。18.汉朝为了加强对农民起义的镇压而制定的法律是_。(分数:1.00)A.阿党附益法B.通行饮食法 C.沈命法D.均输平准法解析:解析 阿党附益

21、法为汉朝打击地方诸侯势力的法律;通行饮食法为汉朝镇压农民起义、维持社会治安的法律;沈命法为打击官吏渎职的法律;均输平准法为平抑物价、打击商人牟利的法律。19.晋律的第一篇是_。(分数:1.00)A.刑名律 B.法例律C.具律D.刑名、法例律解析:解析 晋律的第一篇为刑名律。20.首次对封建成文法典总则进行改革的法典是_。(分数:1.00)A.九章律B.曹魏律 C.晋律D.北齐律解析:解析 尽管曹魏律、晋律和北齐律都对法典总则进行了改革,但首次进行改革的是曹魏律,但北齐律最终完成了对封建成文法典总则的改革。二、多项选择题(总题数:10,分数:10.00)21.曾经对封建成文法典总则篇进行完善的法

22、典有_。(分数:1.00)A.九章律B.泰始律 C.北齐律 D.曹魏律 解析:解析 曹魏律具律改为刑名律,作为法典总则,晋律将刑名律改为刑名、法例律两篇,北齐律合并刑名、法例律两篇为名例律一篇,最终完善了刑法总则。22.南北朝时期新出现的法律形式有_。(分数:1.00)A科B格 C式 D比解析:解析 科和比出现于汉朝。23.北齐政权法制建设的成就表现在_。(分数:1.00)A.设置大理寺 B.创立“重罪十条” C.以名例律作为法典总则篇 D.封建成文法典的篇章体例定型化 解析:解析 北齐改廷尉为大理寺,使大理寺成为中央最高审判机关;北齐首创“重罪十条”,从而成为开皇律“十恶”的渊源;北齐律合并

23、刑名、法例律两篇为名例律一篇,最终完善了刑法总则;北齐律定法典篇目为 12 篇,从而使得封建成文法典篇章体例定型化。24.下列选项中,属于汉朝首次创立的制度有_。(分数:1.00)A.上请 B.亲亲得相首匿 C.秋冬行刑 D.恤刑原则解析:解析 恤刑原则在西周时期就已经存在。25.下列选项中,属于汉朝基本法律框架的法律有_。(分数:1.00)A.“约法三章”B.越宫律 C.九章律 D.傍章律 解析:解析 汉朝基本法律框架就是汉律六十篇,而“约法三章”不在汉律六十篇之列。26.下列选项中,属于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颁布的封建成文法典是_。(分数:1.00)A.麟趾格 B.大统式 C.北齐律 D.开皇

24、律解析:解析 开皇律为隋朝制颁,不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法典。27.以名例律作为总则的封建成文法典有_。(分数:1.00)A.泰始律B.北齐律 C.唐律疏议 D.大明律 解析:解析 从北齐至清末沈家本修律,名例律一直属于封建成文法典的总则。28.下列选项中,属于监察机关官员名称的有_。(分数:1.00)A.御史大夫 B.御史中丞 C.御史台D.廷尉解析:解析 廷尉为司法审判官,而不是司法监察官。御史台是监察机构的名称。29.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法律儒家化的表现有_。(分数:1.00)A.死刑复奏 B.重罪十条 C.八议入律 D.服制定罪 解析:解析 三国两晋南北朝法律儒家化的表现有:八议、官当、

25、服制定罪、重罪十条、死刑复奏、登闻鼓制等。30.汉朝法律儒家化的表现有_。(分数:1.00)A.秋冬行刑 B.上请原则 C.春秋决狱 D.亲亲相隐 解析:解析 汉朝法律的儒家化表现为:立法指导思想上,德主刑辅、三纲法律化;刑法原则上,上请、恤刑、亲亲得相首匿;刑罚执行上,秋冬行刑;司法制度上,录囚、春秋决狱。三、简答题(总题数:3,分数:18.00)31.简述西周时期婚姻六礼的主要内容。 (分数:6.00)_正确答案:()解析:西周时期,“六礼”是婚姻成立的必要条件,为后世历代所继承。六礼内容是:(1)“纳采”,即男家请媒人向女方送礼品提亲;(2)“问名”,即男家在女家答应议婚后,请媒人问女方

26、的生年日月时辰,并卜于祖庙以定吉凶;(3)“纳吉”,即男家卜得凶吉通知女家,决定订婚;(4)“纳征”,又称为“纳币”,即男家送聘礼给女家;(5)“请期”,即男家择定吉日为婚期,商请女家择定婚期;(6)“亲迎”,即男子赴女家迎女,举行结婚仪式。“六礼”之中,最基本的是“纳采”和“纳征”。“六礼”是古代礼制的一部分,该制度为后世所沿用。32.简述法经的内容、特点。 (分数:6.00)_正确答案:()解析:(1)内容:法经共 6 篇:盗法、贼法、网法、捕法、杂法、具法。盗法是关于侵犯官私财产所有权犯罪的法律规定;贼法是关于侵害人身安全及危害社会秩序犯罪的法律规定;网法是关于囚禁和审判罪犯的法律规定;

27、捕法是关于追捕盗、贼及其他犯罪者的法律规定;杂法是关于“盗贼”以外的其他犯罪与刑罚的规定;具法是关于定罪量刑中从轻从重等法律原则的规定。 (2)特点:在内容上,法经以惩治盗贼为主要任务,反对旧贵族的等级特权,体现重刑主义精神。在体例上,法经出现了先开列罪名再规定刑罚的罪刑法定倾向;法经将相当于法典总则的具法列在最后且适用于其他各篇。33.简述汉文帝刑制改革的内容、历史意义和局限性。 (分数:6.00)_正确答案:()解析:汉文帝时期进行的刑制改革就是对以往的奴隶制五刑制度的改革,这次改革揭开了从肉刑到劳役刑过渡的序幕。其主要内容是:改墨刑(黥刑)为髡钳城旦舂;改劓刑为笞三百;改剕刑中的斩左趾为

28、笞五百;斩右趾改为弃市(死刑)。 这次刑制改革有不可估量的积极意义,为最终废除肉刑奠定了基础。但此次改革也有弊端,主要表现为:(1)斩右趾改为弃市(死刑),实际上是由轻改重。(2)宫刑未改。(3)笞数过多,往往有的犯人在行刑过程中被打死。 汉景帝在文帝改制基础上又进行了笞制改革。包括:(1)减少笞数,将笞五百与笞三百分别降为笞三百与笞二百,后又再度减为笞二百与笞一百。(2)明确规定了笞杖的材料、质量、长度、宽窄、厚薄等规格,而且严格限定了笞打的部位与行刑的程序。文、景帝的刑制改革,是奴隶制五刑向封建制五刑转变的标志,在中国封建法制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四、分析题(总题数:4,分数:52.00)请

29、简释下列文字的含义,并运用中国法制史知识进行分析(分数:28.00)(1).礼记曲礼:“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分争辩讼,非讼不决;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宦学事师,非礼不亲;班朝、治军、莅官、行法,非礼威严不行;祈祷祭祀,供给鬼神,非礼不诚不庄。”(分数:4.00)_正确答案:()解析:(1)这段文字反映了西周时期“礼”的性质和作用。 (2)这段文字的基本含义是,伦理道德和仁义,没有礼的规范就不能形成;教化礼训和正定风俗,没有礼的规范就不能完备;分歧争议以及诉讼活动,没有礼的作用就不能决定;君王臣下,父子兄弟,没有礼的规范就无法界定;从学拜师,没有礼的规范就难以亲定;朝

30、制列班、军事治理、官吏管理、执法,没有礼则无法运行;进行祭祀活动,没有礼的规范就不会诚实庄重。 (3)这段文字表明,在西周时期,礼作为一种积极规范,已经对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起着实际的调整作用。当时上至国家根本方针、组织制度,下到社会成员的生活,都受到礼的制约。周礼已经渗透到各个社会领域,起着广泛的调整作用。 (4)这段文字也表明,西周时期的礼已经具备了法的性质和作用。(2).汉书贾谊传:“礼者禁于将然之前,而法者禁于已然之后。” 后汉书陈宠传:“礼之所去,刑之所取,失礼则入刑,相为表里者也。”(分数:4.00)_正确答案:()解析:(1)这两段文字反映了西周时期礼与刑的关系。 (2)这段文字

31、的基本含义是,礼侧重于事前的预防,刑侧重于事后的处罚。 凡是礼所允许的,也就是刑所不禁止的;凡是礼所不允许的,也就是刑所严禁的,超出礼的制约范围,则进入刑的惩罚范围,因此,二者互为表里。 (3)这段文字表明,礼与刑的作用不同。礼是要求人们自觉遵守的规范,侧重于积极的预防;刑则是对犯罪行为的制裁,侧重于事后的处罚。由于礼的作用在于强调道德教化,刑则强调惩罚镇压,道德教化不成才使用刑罚镇压,故二者之间的关系是互为表里、相辅相成的。 (4)礼作为法的重要内容之一,不仅以刑的强制力为后盾保障贯彻实施,而且其本身也包含着刑的规范要求。因此,尽管礼与刑规范的侧重点不同,但在确认以及维护奴隶制国家基本的政治

32、制度和社会制度、巩固宗法等级制度方面确是一致的。(3).礼记曲礼上:“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孔颖达疏:“礼不下庶人者,谓庶人贫无物为礼”;“刑不上大夫者,制五刑三千之科条不设大夫犯罪之目也”,“非谓都不刑其身也,其有罪则以八议议其轻重耳。”(分数:4.00)_正确答案:()解析:(1)这段文字反映的是西周时期礼与刑的适用及其关系问题。 (2)这段文字的基本含义是,礼仪规范不适用于庶人,如何处刑不适用于大夫及大夫以上的贵族。孔颖达解释道:礼仪规范不适用于庶人,因为贫贱的庶人没有贵族能够享受的礼仪;如何处刑不适用于大夫及大夫以上的贵族,因为制定的五刑中科条三千没有设定有关大夫的犯罪,并不是说大

33、夫及大夫以上的人犯罪不处刑,只不过犯罪后根据八议来确定其罪行的轻重罢了。 (3)所谓“礼不下庶人”,首先,制定礼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调整社会的宗法等级秩序,不同的社会关系适用不同的礼进行调整,不同社会阶层的人适用不同等级的礼;各级贵族享有的礼,庶民百姓不得享用。其次,各级贵族的活动主要靠礼进行规范,而庶人之类的普通民众则用刑罚来威慑。由于礼本身是一种强制性的行为规范,因此,“礼不下庶人”绝不是说礼的规范对庶人没有约束力。 所谓“刑不上大夫”,首先,刑罚的制定主要不是针对大夫以上各级贵族,而是为了防范庶人以下的平民百姓。其次,不同社会等级的人实行同罪异罚,大夫以上各级贵族违法犯罪,一般不适用于普通平

34、民百姓使用的刑罚。所以,大夫以上贵族犯罪不适用一般刑罚,而并非一律不使用刑罚。当然贵族作为特权阶层在使用刑罚时,适用“八议”之法,实行临时决议减免,这体现了特权法的性质。 (4)“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不仅是西周“礼治”的特点,也是指导西周立法、司法的重要原则。(4).礼记昏义:“昏礼者,将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故君子重之。是以昏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皆主人筵几于庙,而拜迎于门外,入揖让而升,听命于庙,所以敬慎重正昏礼也。”(分数:4.00)_正确答案:()解析:(1)这段文字反映了西周时期的婚姻成立制度。西周时期婚姻成立须按照先后顺序经过的六道烦琐的程序,这六

35、道程序被称为“六礼”,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和亲迎。六礼发源于原始社会末期,经过夏、商的发展,至西周臻于完备,六礼是中国古代聘娶婚的渊源。 (2)这段文字的基本含义是,举行婚礼,要促成两方之好,对上可以侍奉宗庙,对下可以传承后世,因此君子都很重视六礼。举行婚礼,须经过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主人都要在宗庙摆筵,且在门外迎拜,作揖、礼让并在宗庙举拜,以表明慎重和对婚礼的重视。 (3)这段文字表明了西周时期的婚姻制度贯穿着宗法伦理道德精神和男尊女卑的家庭关系。西周时期婚姻成立制度的完备,不仅表明了礼的成熟,而且表明了西周统治者对巩固宗法等级制度、稳定家庭关系的重视。“六礼”表明,西周

36、时期的婚姻制度完全是买卖包办性质,妇女不仅没有自主择婚的权利与自由,而且是父母用钱财进行买卖交易的商品,这体现了宗法关系、男尊女卑和迷信思想。 (4)六礼不仅在西周的婚姻制度中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对后世的婚姻制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5).大戴礼记本命:“妇有七去:不顺父母去,无子去,淫去,妒去,有恶疾去,多言去,窃盗去。不顺父母去,为其逆德也;无子,为其绝世也;淫,为其乱族也;妒,为其乱家也;有恶疾,为其不可与共粢盛也;口多言,为其离亲也;窃盗,为其反义也。”(分数:4.00)_正确答案:()解析:(1)这段文字反映了西周时期的婚姻解除制度(休妻制度)“七出”(七去)。所谓“七出”,就是丈夫休弃

37、妻子的法定七种情形。 这段文字的基本含义是,妻子有下列七种情形之一的,丈夫即可将妻子休弃:不孝顺父母的可以休弃;无子的可以休弃;淫乱的可以休弃;有严重疾病的可以休弃;多嘴多舌的可以休弃;妒忌的可以休弃;偷盗的可以休弃。不顺父母的属于道德沦丧;无子的会断绝后嗣;淫乱的会破坏伦常秩序;妒忌的影响家庭关系;有重大疾病的无法共同生活;多嘴多舌的会离间亲属感情;偷盗的会背信弃义。 (2)“七出”制度对于维护家庭男尊女卑和夫权统治、进而维护统治阶级的统治和家族政治意义重大,这对维护当时婚姻关系的稳定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3)“七出”是丈夫休弃妻子的七种片面借口,实际上是以法律的形式确认丈夫单方面休弃

38、妻子的权利,“七出”使得离婚的主动权完全掌握在丈夫的手中,这必然从法律上对女子进行了束缚,从而进一步剥夺了女子在社会关系中应有的地位。“七出”是保障丈夫单方面利益的法律规范,是维护男尊女卑等级秩序的礼制制度。 (4)“七出”制度不仅在西周得以贯彻,而且也影响到后世的婚姻立法,后世的婚姻立法在婚姻解除的范围上,大体没有超出“七出”的范围。(6).大戴礼记本命:“妇有三不去:有所取无所归不去,与更三年丧不去,前贫贱后富贵不去。”何休注:“妇人有三不去。尝更三年丧不去,不忘恩也;贱取贵不去,不背德也;有所受无所归不去,不穷穷也。”(分数:4.00)_正确答案:()解析:(1)这段文字反映了西周时期的

39、婚姻解除限制制度“三不去”。所谓“三不去”就是限制“七出”的三种法定情形。 (2)这段文字的基本含义是,妻子有下列三种情形之一的,可以免遭被休弃的命运:若妻子被休弃后无家可归的不能休弃;与丈夫一同为公婆服过三年大丧的不能休弃;娶妻时贫贱而经夫妻同甘共苦后来变得富贵的,不能休弃。何休对此解释道:妻子有三种不被休弃的情形,与丈夫一同为公婆守孝三年,由于不忘记恩情不能休弃;娶妻时贫贱而后变得富贵,为了不违背伦常德教不能休弃;若妻子被休弃而无家可归,由于会断绝生路,不能休弃。 (3)“三不去”制度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丈夫的婚姻解除权,这对稳定婚姻家庭关系、维护礼制具有积极意义。“三不去”虽然构成对“七出”的限制,但解除婚姻关系的主动权始终掌握在男方手中:只要丈夫想抛弃妻子,就可以随意找到借口。所以,“三不去”不能改变丈夫单方面的利益,亦不意味着对妻子权利的真正保护。“三不去”的最终目的在于维护夫权统治和“礼仪”制度。 (4)“三不去”制度不仅在西周时期得以贯彻,而且影响到后世的立法,后世对婚姻解除限制的规定,大体没有超出“三不去”的范围。(7).周礼秋官小司寇:“以五声听狱讼,求民情,一曰辞听,二曰色听,三曰气听,四曰耳听,五曰目听。”郑玄疏:“观其出言,不直则烦;观其颜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大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