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类试卷】魏晋南北朝(八)及答案解析.doc

上传人:explodesoak291 文档编号:1407911 上传时间:2019-12-05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8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考研类试卷】魏晋南北朝(八)及答案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考研类试卷】魏晋南北朝(八)及答案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考研类试卷】魏晋南北朝(八)及答案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考研类试卷】魏晋南北朝(八)及答案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考研类试卷】魏晋南北朝(八)及答案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魏晋南北朝(八)及答案解析(总分:100.00,做题时间:90 分钟)一、名词解释(总题数:28,分数:70.00)1.“王与马,共天下”(分数:2.50)_2.六镇(分数:2.50)_3.土断(分数:2.50)_4.“傅粉何郎”(分数:2.50)_5.齐民要术(分数:2.50)_6.破六韩拔陵(分数:2.50)_7.宗主督护(分数:2.50)_8.九品混通(分数:2.50)_9.洛阳伽蓝记(分数:2.50)_10.颜氏家训(分数:2.50)_11.部曲(分数:2.50)_12.“元嘉之治”(分数:2.50)_13.均田制(分数:2.50)_14.五刑(分数:2.50)_15.水经注(分数:2

2、.50)_16.三长制(分数:2.50)_17.衣冠南渡(分数:2.50)_18.“封锢山泽”(分数:2.50)_19.“混戎华”(分数:2.50)_20.僧祗户(分数:2.50)_21.广陵之役(分数:2.50)_22.淮南三叛(分数:2.50)_23.单于台(分数:2.50)_24.占山格(分数:2.50)_25.坞堡(分数:2.50)_26.氐(分数:2.50)_27.冯太后(分数:2.50)_28.寇谦之(分数:2.50)_二、史料分析题(总题数:4,分数:10.00)29.阅读下列史料并回答问题:“臣昔与魏丞相高王并肩戮力,共平灾衅,扶危戴主,匡弼社稷。中兴以后,无役不从;天平及此,

3、有事先出。攻城每陷,野战必殄;筋力消于鞍甲,忠贞竭于寸心。乘藉机运,位阶鼎辅;宜应誓死罄节,仰报时恩,陨首流肠,溘焉罔贰。何言翰墨,一旦论此?臣所恨义非死所,壮士弗为。臣不爱命,但恐死之无益耳。而丞相既遭疾患,政出子澄。澄天性险忌,触类猜嫉,谄谀迭进,共相构毁。而部分未周,累信赐召;不顾社稷之安危,惟恐私门之不植。甘言厚币,规灭忠梗。其父若殒,将何赐容。惧谗畏戮,拒而不返,遂观兵汝、颍,拥璟周、韩。乃与豫州刺史高成、广州刺史郎椿、襄州刺史李密、兖州刺史邢子才、南兖州刺史石长宣、齐州刺史许季良、东豫州刺史丘元征、洛州刺史朱浑愿、扬州刺史乐恂、北荆州刺史梅季昌、北扬州刺史元神和等,皆河南牧伯,大州

4、帅长,各阴结私图,克相影会,秣马潜戈,待时即发。函谷以东,瑕丘以西,成愿归诚圣朝,息肩有道,戮力同心,死无二志。惟有青、徐数州,仅须折简,一驿走来,不劳经略。”梁书卷五十六请回答:所给材料出自于谁之口?并简述其在南北朝时期的活动。(分数:2.50)_30.阅读下列史料并回答问题:“梁习字子虞,陈郡柘人也,为郡纲纪。太祖为司空,辟召为漳长,累转乘氏、海西、下邳令,所在有治名。还为西曹令史,迁为属。并土新附,习以别部司马领并州刺史。时承高干荒乱之馀,胡狄在界,张雄跋扈,吏民亡叛,入其部落;兵家拥众,作为寇害,更相扇动,往往缸踌。习到官,诱谕招纳,皆礼召其豪右,稍稍荐举,使诣幕府;豪右已尽,乃次发诸

5、丁强以为义从;又因大军出征,分请以为勇力。吏兵已去之后,稍移其家,前后送邺,凡数万口;其不从命者,兴兵致讨,斩首千数,降附者万计。单于恭顺,名王稽颡,部曲服事供职,同于编户。边境肃清,百姓布野,勤劝农桑,令行禁止。贡达名士,成显于世,语在常林传。太祖嘉之,赐爵关内侯,更拜为真。长老称咏,以为自所闻识,刺史未有及习者。建安十八年,州并属冀州,更拜议郎、西部都督从事,统属冀州,总故部曲。又使于上党取大材供邺宫室。习表置屯田都尉二人,领客六百夫,于道次耕种菽粟,以给人牛之费。后单于入侍,西北无虞,习之绩也。”三国志魏书卷一十五请简述曹魏的屯田制的背景及实行过程。(分数:2.50)_31.阅读下列史料

6、并回答问题:“初,吴主为讨虏将军,在吴,娶吴郡徐氏;太子登所生庶贱,吴主令徐氏母养之。徐氏妒,故无宠,及吴主西徙,徐氏留处吴;而临淮步夫人宠冠后庭,吴主欲立为皇后,而群臣议在徐氏,吴主依违者十余年。会步氏卒,群臣奏追赠皇后印绶。徐氏竞废,卒于吴。”资治通鉴卷七十四明帝景初二年请简要概括三国时期吴国政治和经济的发展特点。(分数:2.50)_32.阅读下列史料并回答问题:六月丁卯,诏曰:置官班禄,行之尚矣。周礼有食禄之典,二汉着受俸之秩。逮于魏晋,莫不聿稽往宪,以经纶治道。自中原丧乱,兹制中绝,先朝因循,未遑厘改。朕永鉴四方,求民之瘼,夙兴昧旦,至于忧勤。故宪章旧典,始班俸禄。罢诸商人,以简民事。

7、户增调三匹、谷二斛九斗,以为官司之禄。均预调为二匹之赋,即兼商用。虽有一时之烦,终克永逸之益。禄行之后,赃满一匹者死。变法改度,宜为更始,其大赦天下,与之惟新。”魏书卷七上高祖孝文帝纪请概述北魏冯太后主持的改革内容。(分数:2.50)_三、问答题(总题数:8,分数:20.00)33.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融合经历了怎样的思想过程?(分数:2.50)_34.简述西晋实行占田制的背景及其主要内容。(分数:2.50)_35.简述士族的源流和在西晋的发展过程。(分数:2.50)_36.简述淝水之战后南北方的政治发展状况。(分数:2.50)_37.简述东晋时期的门阀政治。(分数:2.50)_38.简述六朝

8、时期的侨州郡县。(分数:2.50)_39.北魏孝文帝是怎样对鲜卑族进行汉化的?(分数:2.50)_40.概括南朝寺院经济的特点。(分数:2.50)_魏晋南北朝(八)答案解析(总分:100.00,做题时间:90 分钟)一、名词解释(总题数:28,分数:70.00)1.“王与马,共天下”(分数:2.50)_正确答案:(是就东晋政权的实质而言。东晋政权是以侨姓士族和吴姓士族为支柱建立的。东晋建立时,得到北方士族的代表人物王导等的支持。王导帮助司马睿争取到吴姓士族即江南地区土著士族的拥护。司马睿称帝,以王导为首的王氏士族功劳最大,所以王导为丞相,以王导族兄王敦任镇东大将军,王氏士族执掌了大权,所以有“

9、王与马,共天下”之说。)解析:解析 东晋的世家大族地位相当之高,比如王氏、谢氏等,他们对东晋王朝的影响可谓是全方位的。所以考生在回答有关东晋的问题时,要注意对这个角度的把握与分析。2.六镇(分数:2.50)_正确答案:(北魏前期在都城平城以北边境设置的六个军镇,自西而东为沃野、怀朔、武川、抚冥、柔玄、怀荒六镇。主要是为了防御来自北方柔然的侵扰,拱卫首都平城。北魏前期中期,对六镇极为重视。北魏边镇置镇都大将及僚属,镇下置戍,镇兵巡行防戍。六镇将领全由鲜卑贵族担任,戍防军人主要是鲜卑人。)解析:解析 六镇是北魏边防的重要建制,也包含了北魏同其他民族的交往。最重要的是六镇从创立到起义,其中的过程从一

10、个侧面反映了北魏的社会矛盾,考生应注意对六镇具体情况的大致掌握,尤其是北魏末年民族大起义的影响。3.土断(分数:2.50)_正确答案:(土断是东晋、南朝整理户籍及调整地方行政区划的政策。目的是划定州、郡、县领域,居民按实际居住地编定户籍,故称土断。土断政策的中心内容是整理户籍,居民不分侨旧,一律在所居郡县编入正式户籍,取消对侨人的优待,以便政府统一对编户齐民的剥削。土断结果使政府增加了收入和兵源。侨人则加入了负担调役的行列。从此由北人变成了南人,客观上加速了南北人民的融合。)解析:解析 东晋时期南来的人口增多,以及设置侨州郡县,难以掌握实际的人口情况是实行土断的原因,考生需要将土断的政策与东晋

11、实行的其他相关的政策放在一起来掌握,尤其是土断的实行效果和影响。4.“傅粉何郎”(分数:2.50)_正确答案:(“何郎”指的是三国曹魏时的何晏,才华出众,容貌俊美,而且喜欢修饰打扮,面容细腻洁白,无与伦比。后人就把“傅粉何郎”作为一个典故,用来形容人面容白净漂亮,甚至也用来形容一些洁白的物品。何晏是三国时期魏的著名玄学家,汉大将军何进之孙,为曹操所宠爱。少以才秀知名,好老、庄言。曹爽秉政,何晏党附爽,后为司马懿所杀。)解析:解析 魏晋玄学的产生有其深刻的社会背景和思想文化背景,是由汉代道家思想、黄老之学演变发展而来的,是汉末魏初的清谈直接演化的产物。考生应对其有大致的了解,尤其是代表人物,可能

12、在名词解释或选择题中出现。5.齐民要术(分数:2.50)_正确答案:(齐民要术是中国北魏的贾思勰所著的一部综合性农书,也是世界农学史上最早的专著之一。是中国现存的最早最完整的农书。书名中的“齐民”,指平民百姓。“要术”指谋生方法。齐民要术大约成书于北魏末年,它系统总结了在此以前中国北方的农业科学技术,对中国古代农学的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解析:解析 齐民要术是南北朝时期,甚至是中国古代最具有代表性的重要农学著作,不仅属于农业的范围,更多的是科学著作,考生需要对此着重把握。6.破六韩拔陵(分数:2.50)_正确答案:(破六韩拔陵是北魏末六镇起义首领。破六韩又作破六汗或破落汗,匈奴单于之后裔,原居

13、沃野镇为镇民。北魏都洛阳后,镇将兵士受鲜卑族和汉族大地主的排抑,身份低落。破六韩拔陵所领导的六镇起义,是沦落的鲜卑人及被征服的各族人民,联合反对鲜卑贵族及汉世族大地主的压迫和剥削的斗争,有其进步的意义。)解析:解析 北魏末期,作为统治阶层的鲜卑贵族,日益腐化堕落,政治黑暗,经济动荡,社会矛盾逐渐升级,最后酿成了北魏末期的民族大起义,其中破六韩拔陵就是代表人物,考生需要注意对北魏末期民族大起义的掌握,可能在简答题中出现。7.宗主督护(分数:2.50)_正确答案:(北魏前期地方基层组织的一种形式。西晋末年以后,北方长期战乱,十六国时期,诸少数民族政权频繁更迭,地方基层行政机构实际已不复存在,各地豪

14、强地主聚族而居,纷纷以宗族乡党的形式,割据一方,武装自卫,从事生产,维持生存。在宗主督护制下,各地宗主实际分割了国家大量的劳动力,构成了地方割据势力的基础。孝文帝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实行三长制,取代了宗主督护制。)解析:解析 宗主督护是北魏早期的做法,是少数民族处理同中原汉族关系的做法,产生了一定的效果,考生应注意分析宗主督护产生的原因,以及为什么会被三长制所取代。8.九品混通(分数:2.50)_正确答案:(九品混通是北魏前期实行的赋税制度。当时的正税一般为每户平均纳调帛二匹、絮二斤、丝一斤、粟二十石。但是按照北魏政府的规定,并不是简单的平均分担。而是由县令计赀定课,分为“三等九品”,三等指的是

15、将赋税按等级送到不同的地区,而九品指的就是赋税的等级。上三品的进入京师,中三品的进入别的州的重要粮仓,下三品的留在本州。这就是所谓的九品混通。)解析:解析 九品混通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政府征收户调时的一种原则性规定。考生应注意将这种赋税制度放在魏晋时期的多种赋税制度中一起来掌握,同时还要注意执行的效果以及后续的影响。9.洛阳伽蓝记(分数:2.50)_正确答案:(魏抚军府司马杨衍之撰,是一部记载城市佛教寺院的书,本书以记洛阳伽蓝为题,另及地理、政治、人物、风俗各个领域。除了部分的内容是取材于前人撰述外,余皆作者亲见亲闻之洛阳佛寺的景色及其有关掌故,真实、亲切、传神。洛阳伽蓝记和水经注、齐民要术是传世

16、的北魏三大名著,是研究 6 世纪北朝城市经济地理罕有的史料。)解析:解析 洛阳伽蓝记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是研究历史地理的重要著作,考生需要对北魏时期的重要著作重点掌握,可能在名词解释中出现。10.颜氏家训(分数:2.50)_正确答案:(颜氏家训是南北朝时期颜之推记述个人经历、思想、学识以告诫子孙的著作。七卷,共二十篇。颜之推出身士族,深受儒家名教礼法影响,又信仰佛教。但他博识有才辩,处事勤敏,所以在南北胡汉各个政权之下,先后都受宠任。该书包含不少有关南北朝社会、政治、文化的细致的观察和通达的议论。书中记载的许多情况,有很高史料价值。)解析:解析 颜氏家训是南北朝时期的重要著作,具有一定的史料价

17、值,需要考生能有大致的了解。11.部曲(分数:2.50)_正确答案:(部曲在汉代本是军队编制的名称,大将军营有五部,部下有曲。联称泛指某人统率下的军队。东汉末黄巾起义和其后的军阀混战时,许多苦于战乱的农民都去请求武装的世族大姓保护,而世族大姓为聚众自保或出师作战,也需要充实武装力量,于是承袭了东汉以来私兵的传统,作战时是部曲,平时是佃客,即且耕且战的武装耕作者。)解析:解析 部曲和佃客一样,虽多是由宾客转变而成,但两者又有区别。佃客一定和土地有联系,部曲却不一定与土地有联系。部曲作为士兵应该绝对服从所属军官的命令,他们的主要职责是作战。部曲活跃的时候,通常是军事行动频繁的时候。魏晋以后,佃客的

18、身份卑微化,部曲地位也随之卑微化。12.“元嘉之治”(分数:2.50)_正确答案:(宋武帝刘裕死后,长子刘义符即位,两年后,大臣徐羡之等杀刘义符,立刘裕三子刘义隆,史称宋文帝。宋文帝继续实行刘裕的治国方略,在东晋土断的基础上清理户籍,下令免除百姓欠政府的“通租宿债”,又实行劝学、兴农、招贤等一系列措施,使百姓得以休养生息,社会生产有所发展,经济文化日趋繁荣,是东晋南北朝国力最为强盛的历史时期,史称“元嘉之治”。)解析:解析 元嘉之治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少有的治世,考生应着重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和实行的政策,注意同北朝统治的横向比较。13.均田制(分数:2.50)_正确答案:(西晋末年,中国北方在长期战

19、乱之后,户口迁徙,土地荒芜,国家赋税收入受到严重影响。为保证国家赋税来源,北魏孝文帝于太和九年颁布均田制并开始执行。均田制的基本内容主要有,规定每户应占有的土地数量,并严禁买卖,这种政策对豪强地主兼并土地起到了一定的限制作用,国家可以进行公开的授田,将本来依附于豪强大族的农民和一些流民招来,开垦荒地,发展生产,有利于国家赋税的征收和徭役的征发。)解析:解析 均田制是我国古代土地制度中一项重要的内容,考生应注意将其放在古代土地制度的沿革中一并掌握,同时也作为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可能在简答或材料分析题中出现。14.五刑(分数:2.50)_正确答案:(五刑:五刑有奴隶制五刑和封建制五刑之分

20、。奴隶制五刑包括墨,劓,剕,宫,大辟。即墨刑在额头上刻字涂墨,劓刑割鼻子,制刑砍脚,宫刑毁坏生殖器,大辟死刑,从夏代开始逐步确立,是一种野蛮的、不人道的、故意损伤受刑人肌体的刑罚。进入封建社会后,奴隶制肉刑开始逐渐被废除,封建五刑分别为笞、杖、徙、流、死,这标志着中国刑罚制度的重大进步。)解析:15.水经注(分数:2.50)_正确答案:(魏晋南北朝的地理学有很大的发展,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北魏郦道元所著的水经注。郦道元为水经作注,以水经所记水道为纲,补以支流小水一千多条,逐一探求源流,述其变迁,详记其所经地区、山脉、城邑、关津的地理、历史状况以及名胜古迹,是我国古代一部全面系统的综合性地理著作

21、。)解析:解析 水经注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化发展的代表著作之一,也是中国古代史上地理学的重要代表作。考生需对其历史地位有一定的认识,并大致了解其内容。16.三长制(分数:2.50)_正确答案:(魏孝文帝元宏改革时,为加强中央政府对人民的实际控制,于太和十年建立三长制,以取代宗主督护制。三长制规定,五家为邻,设一邻长;五邻为里,设一里长;五里为党,设一党长。实行后,国家直接控制的自耕农民大量增加,国家赋税收入相应增加,农民赋税负担也有所减轻。北魏后期社会经济明显地恢复和发展,与此有密切关系。北魏的三长制后来成为北齐、隋、唐时期乡里组织的基础。)解析:解析 实行三长制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

22、是与均田制相配套的基层行政体制,相对于被其替代的宗主督护体制来说,更符合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加强中央集权。考生应同其他的改革内容放在一起整体把握,容易在简答题中出现。17.衣冠南渡(分数:2.50)_正确答案:(衣冠南渡又称永嘉南渡,指西晋末年中原地区战乱,周边少数族内徙建立割据政权,酿成永嘉之乱,中央朝廷受到威胁,晋建武年间,晋元帝率中原汉族臣民南渡,史称“永嘉之乱”或者“衣冠南渡”,这是中原汉人第一次大规模南迁。“衣冠”,代表文明的意思,衣冠南渡即是中原文明南迁,晋朝首都迁至江东建康,自此史称东晋。)解析:解析 永嘉南渡虽然是因逃避战乱而起,但是客观上却使大批北方农民来到南方,对江南经济的发

23、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对我国经济中心南移起到奠定基础的作用,考生应着重记忆这次人口迁徙的结果和影响。18.“封锢山泽”(分数:2.50)_正确答案:(“封锢山泽”在字面上指的是将山林川泽禁锢起来,外人不得进入。山林川泽在东汉之前,都是归国家所有的,普通人民都可以进入其中,从事樵采捕捞,作为农业之外的副业,补助生活。到了东汉末年,已经开始有大的地主及官僚将这些山林川泽归为私有,但是数量上并不多。而在东晋和南朝时期,这种现象逐渐普遍化,大片的山林川泽归为私人所有,不许劳动人民进入,造成了他们生活上的贫困,使社会矛盾开始尖锐。)解析:解析 “封锢山泽”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东晋和南朝时期世家大族庄园经济

24、所带来的社会问题,考生应能从这一方面进行分析。19.“混戎华”(分数:2.50)_正确答案:(南北朝时期,统一中国北方的鲜卑族拓跋部皇帝即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素怀大志,并不以鲜卑族是少数民族而自外于中原民族的大家庭。“廓定四表,混一戎华”,这个概念最早就是由他提出的,太武帝之所以能提出这样的口号,并巩固北魏的统治长达百多年,和他提倡各民族间的融合是分不开的,而且在他的统治内,所采取的一系列政治经济政策,也都是围绕巩固这个多民族的统一而进行的。)解析:解析 魏晋南北朝是我国历史上的又一个民族大融合时期,汉族以及其他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中,许多政策都对民族融合起到了推动作用,考生应对这类内容重点掌握,可

25、能在大题中出现。20.僧祗户(分数:2.50)_正确答案:(是北魏创立的寺院经济的重要形式。“僧祗”,意为“大众”。北魏太武帝灭佛之后,紧接着是一场更为狂热的佛教复兴运动。北魏的统治者利用佛教来巩固其统治,所以在北魏时期,寺院经济发展较为迅速,基本成为一种自给自足的庄园经济,其中有大批的普通劳动者,充当寺院的劳动力,成为寺院经济的一部分。)解析:解析 僧祗户是北魏寺院经济中很有代表性的部分,注意对其产生原因的掌握,此外,还有佛图户,也是寺院经济中的一部分。考生对这个时期的寺院经济要重点把握,将南北方的寺院经济对比来掌握。21.广陵之役(分数:2.50)_正确答案:(公元 219 年曹操去世,在

26、他统治之下的青州和徐州势力,想乘机发动政变。当时针对青、徐二州变乱的情况,有两种声音,一种主张不发丧,以曹操的名义攻打二州,平息叛乱。而另一个意见是主张安抚,反对进兵。最后曹丕采纳了后者。曹丕政权稳定以后,逐渐将二州的兵权收回。后来曹丕两次发动广陵战役,名义上是针对东吴的军队,但是两次都没有同吴军的主力交锋,实际上曹丕是借攻打东吴为名,整肃青、徐二州的豪强势力,达到消除叛乱的目的。)解析:解析 广陵之役名为攻打东吴,实际上是消除地方叛乱,是曹魏政权得以建立,和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基础,所以考生需要掌握这件事情的影响和意义,容易在选择或者名词解释中出现。22.淮南三叛(分数:2.50)_正确答案:

27、(司马师掌握大权,并排除异党,废掉魏帝曹芳,另立曹髦为帝,进一步扩大自己的势力,引起了诸多军事将领的不满,公元 255 年,大将军丘俭和扬州刺史文钦在淮南起兵,反对司马师,但是很快就被镇压下去。司马师死后,司马昭上台,在他掌权期间,又爆发了大将军诸葛诞的起兵叛乱,也被司马昭所平定。由于三人的起兵地点都在淮南,所以被统称为“淮南三叛”。)解析:解析 司马氏代魏,建立西晋王朝是一个很长的过程,中间经历了很多变化,考生需要对这个过程有大致的了解,可能在选择或名词解释中出现。23.单于台(分数:2.50)_正确答案:(十六国时期,少数民族内迁,占据了广大的中原地区,同原有的汉人杂居,所以在少数民族的建

28、立过程中,就要解决对胡人和汉人的统治问题。政治制度上,这些少数民族政权多采用了“胡汉分治”的政策,并收到了一定的效果。其中用于专门管理和统治其他少数民族的政治机构就叫做单于台,可见统治者对管理除汉族以外少数民族的重视。)解析:解析 由于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存在着管理的差异性,所以十六国中大部分的政权实行“胡汉分治”的政策,并逐步将少数民族遗留的原始制度向封建制度进行过渡,这体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大融合的趋势,考生应注意同前后时代民族融合的特点结合来掌握。24.占山格(分数:2.50)_正确答案:(占山格为南朝刘宋政府准许私人有限占据山泽的规定。“格”特指法律条文。东晋以来,士族豪门兼并土地,占

29、山护林,屡禁无效。刘宋大明七年,朝廷从羊希之议,废除壬辰之科,颁布此法,官僚贵族及百姓可按品秩高低占有山泽。占山格是政府首次在法律上承认山泽为私家占有,表明南朝政府对大土地所有者的妥协。事实上,士族豪强多逾限占据山泽,占山格往往流为虚文。)解析:解析 占山格的颁布主要是针对“封锢山泽”,由于私人对山川湖泊的侵占,使普通农民无法进入,从而生活贫困,社会矛盾尖锐,是东晋的一大弊病,所以刘宋政府认识到这一点,对其进行改革,但效果并不理想。25.坞堡(分数:2.50)_正确答案:(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坞壁也称坞堡或壁垒。多选择既有山林险阻,又可进行农耕的宜守宜农之地设置。坞壁主要盛行于北方地区。十六国和北

30、魏的统治者,往往按坞主的实力大小,分别给予官职,大小坞壁又成为各级地方政权机构的治所。北魏前期,推行宗主督护制,更全面地承认了宗主们及其控制下的大小坞壁的合法地位。魏孝文帝推行三长制,三长代替了宗主;邻、里、党等地方基层组织也取代了大、小坞壁组织。)解析:解析 坞壁的产生是胡人入主中原后,本地的汉族人,依托本地的强姓大族,建立起来的一种地方组织,被少数民族政权所承认,并允许其存在。它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组织,能够自给自足,由此产生的坞壁经济是北朝的一大特色。26.氐(分数:2.50)_正确答案:(中国西北古代民族,处陕甘川交边地区。西晋初年,关中氐、羌、渐为编户,赋役繁苛,常激起反抗。十六国中,氐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大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