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13 T 2990.6-2019 毒蘑菇识别 第6部分:光过敏性皮炎型毒蘑菇.pdf

上传人:bonesoil321 文档编号:1477320 上传时间:2020-09-17 格式:PDF 页数:6 大小:669.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DB13 T 2990.6-2019 毒蘑菇识别 第6部分:光过敏性皮炎型毒蘑菇.pdf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DB13 T 2990.6-2019 毒蘑菇识别 第6部分:光过敏性皮炎型毒蘑菇.pdf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DB13 T 2990.6-2019 毒蘑菇识别 第6部分:光过敏性皮炎型毒蘑菇.pdf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DB13 T 2990.6-2019 毒蘑菇识别 第6部分:光过敏性皮炎型毒蘑菇.pdf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DB13 T 2990.6-2019 毒蘑菇识别 第6部分:光过敏性皮炎型毒蘑菇.pdf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ICS 65.020 B 16 DB13 河北省 地方标准 DB 13/T 2990.6 2019 毒蘑菇识别 第 6 部分 : 光过敏性皮炎型毒蘑菇 2019 - 07 - 04 发布 2019 - 08 - 01 实施 河北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布 DB13/T 2990.6 2019 I 前 言 DB13/T 2990毒蘑菇识别分为下列几部分: 第 1部分:急性肝损害型毒蘑菇; 第 2部分: 急性肾衰竭型 毒 蘑菇 ; 第 3部分: 胃肠炎型 毒 蘑菇; 第 4部分: 神经精神型 毒 蘑菇 ; 第 5部分: 溶血型 毒 蘑菇; 第 6部分:光过敏性皮炎型 毒 蘑菇。 本部分为 DB13/T

2、 2990的第 6部分。 本部分按照 GB/T 1.1 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河北师范大学提出。 本标准起草单位:河北师范大学 生命科学学院、 石家庄学院 、河北省标准化研究院 。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王立安、赵立强、张金秀、姚清国 、刘倩倩 。 DB13/T 2990.6 2019 1 毒蘑菇识别 第 6 部分:光过敏性皮炎型毒蘑菇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 光过敏性皮炎型毒蘑菇的术语和定义、 主要毒蘑菇类型、临床中毒症状 和 形态识别 特征 。 本标准适用于 光过敏性皮炎型毒蘑菇的识别 。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 件,仅注日期的

3、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12728 2006 食用菌术语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 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毒蘑菇 指误食后导致人体 出现 中毒 反应 的野生蘑菇。 3.2 蘑菇毒素 指 毒 蘑菇中含有的危害人体健康、引发人体 出现 中毒 反应 的 有毒化学 物质。 3.3 光过敏型中毒 指 误食毒蘑菇后 在阳光照射下出现皮肤过敏、皮炎等症状的中毒现象。 4 主要 毒蘑菇 类型 引起光过敏性皮炎型的毒蘑菇主要有污胶鼓菌 ( Bulgaria inquinans) 和 叶状耳耳盘菌 ( Cordierites fr

4、ondosa) 。 5 临床中毒症状 该类菌子实体 含有 卟啉类毒素, 误食 中毒 后 有 3-72 h潜伏期,光照后皮肤表面出现红、肿、热、 刺痒、灼痛 等症状, 严重者皮肤出现颗粒状斑点,针刺般疼痛,发痒难忍 , 并常伴有恶心、呕吐、腹 痛、腹泻、乏力、呼吸困难等症状 。 6 常见有毒种类的形态识别特征及生境 DB13/T 2990.6 2019 2 6.1 污胶鼓菌 Bulgaria inquinans (Pers.) Fr. 子实体陀螺形 、无柄, 伸展后呈浅杯形状 , 外部黑褐色,有成簇的绒毛,干时多皱。短柄或无柄 。 此菌 又名 胶陀螺、猪嘴蘑 ,夏秋季节 常于森林朽木上 群生或丛生 。 可参考图 1进行识别。 图 1 污胶鼓菌的形态识别特征 6.2 叶状耳盘菌 Cordierites frondosa (Kobayasi) Korf 子囊盘小,黑色,呈浅盘状或浅杯状,由数枚或很多枚集聚生一 起,具短柄或几乎无柄,个体大 者盖边缘呈波状,上表面光滑,下表面粗糙和有棱纹,湿润时有弹性,呈木耳状或叶状,干燥后质硬, 味略苦涩。 此种极似木耳,木耳产区多发生误食中毒。 夏秋季在桦木等阔叶树腐木上成丛或成簇生长一起。 可参考图 2进行识 别。 图 2 叶状耳盘菌的形态识别特征 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标准规范 > 地方标准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