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52 T 1501.4-2020 农作物抗病性鉴定技术规范 第4部分:小麦抗条锈病.pdf

上传人:proposalcash356 文档编号:1491996 上传时间:2020-10-17 格式:PDF 页数:18 大小:1.73MB
下载 相关 举报
DB52 T 1501.4-2020 农作物抗病性鉴定技术规范 第4部分:小麦抗条锈病.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DB52 T 1501.4-2020 农作物抗病性鉴定技术规范 第4部分:小麦抗条锈病.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DB52 T 1501.4-2020 农作物抗病性鉴定技术规范 第4部分:小麦抗条锈病.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DB52 T 1501.4-2020 农作物抗病性鉴定技术规范 第4部分:小麦抗条锈病.pdf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DB52 T 1501.4-2020 农作物抗病性鉴定技术规范 第4部分:小麦抗条锈病.pdf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 ICS 65.020.01 B 15 DB52 贵州省地方标准 DB52/T 1501.42020 农作物抗病性鉴定技术规范 第 4 部分 小麦抗条锈病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Evaluation of Crop Resistance to Diseases Part 4: Wheat Resistance to Yellow Rust 2020 - 05 - 22 发布 2020 - 09 - 01 实施 贵州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布 DB52/T 1501.42020 I 目 次 前 言 . . II 1 范围 . .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 . 1

2、3 术语和定义 . . 1 4 鉴定方法 . . 2 5 抗病性评价 . . 3 附录 A(资料性附录) 小麦条锈病病原菌、症状和发生流行规律 . 5 附录 B(规范 性附录) 抗病性病圃田间配置 . 6 附录 C(规范性附录) 小麦条锈菌生理小种鉴定、保存和活化 . 7 附录 D(规范性附录) 小麦条锈病侵染型、严重度分级 . 8 附录 E(规范 性附录) 小麦条锈病抗病性评价 . 9 附录 F(规范性附录) 小麦条锈病抗病性鉴定调查记载、评价表 . 10 DB52/T 1501.42020 II 前 言 农作物抗病性鉴定技术规范分为17个部分: 第1部分:水稻抗稻瘟病 第2部分:水稻抗稻曲

3、病 第3部分:水稻抗纹枯病 第4部分:小麦抗条锈病 第5部分:小麦抗白粉病 第6部分:小麦抗纹枯病 第7部分:马铃薯抗晚疫病 第8部分:玉米抗丝黑穗病 第9部分:玉米抗大斑病 第10部分:玉米抗小斑病 第11部分:玉米抗灰斑病 第12部分:玉米抗南方锈病 第13部分:辣椒抗枯萎病 第14部分:辣椒抗炭疽病 第15部分:白菜抗根肿病 第16部分:白菜抗芜菁花叶病毒病 第17部分:大豆抗大豆花叶病毒病 本部分为农作物抗病性鉴定技术规范的第4部分。 本部分按照GB/T 1.1-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部分由贵州省植物保护研究所提出。 本部分由贵州省植物保

4、护标准化技术委员会(GZ/TC16)归口。 本部分起草单位:贵州省植物保护研究所、贵州省旱粮研究所。 本部分主要起草人:何庆才、陈文、陈天青、隋建枢、陈小均。 DB52/T 1501.42020 1 农作物抗病性鉴定技术规范第 4 部分 小麦抗条锈病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小麦抗条锈病(Puccinia striiformis West.f.sp tritici. Eriks.et Henn.)的鉴定方法 和抗病性评价。 本标准适用于贵州区域种植的普通小麦品种(系)和种质资源对条锈病的抗病性鉴定和评价。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

5、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NY/T 1443.1 小麦抗病虫性评价技术规范 第一部分:小麦抗条锈病评价技术规范 NY/T 2953 小麦区域试验品种抗条锈病鉴定技术规程 NY/T 3302 小麦主要病虫害全生育期综合防治技术规程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小麦条锈病 wheat stripe rust 小麦条锈病是一种由条形柄锈菌小麦专化型真菌引起的病害,见附录A中的A.1、A.2、A.3。 3.2 侵染型 infecti on type 根据小麦过敏性坏死反应有无和其强度划分的病斑类型,用以表示小麦

6、品种抗条锈病程度,按0、 0;、1、2、3、4六个类型记载。 3.3 严重度 severity 反映病害严重程度,由轻到重划分几个级别表示。 3.4 慢锈性 slow rust 在适于病害发生的环境条件下,小麦和病原物相互作用表现侵染型为34型的感病反应,但田间病 害发展速度相对较慢,终期病情指数低于25。 DB52/T 1501.42020 2 3.5 苗期抗病性 seedling resistance 又称全生育期抗病性,是一种单基因或主基因控制的抗病性,小麦品种受到条锈菌侵染后表现过敏 性坏死反应,在小麦苗期对条锈病表现免疫、近免疫、高抗和中抗的抗病性(侵染型IT2)。 3.6 成株期抗

7、病性 adult plant resistance 又称非小种专化型抗病性,由微效基因控制,小麦品种苗期表现感病(侵染型IT3),而在成株 期对条锈病表现免疫、近免疫、高抗和中抗的抗病性(侵染型IT2)。 4 鉴定方法 4.1 病圃设置 4.1.1 病圃选址 苗期接种鉴定设置在人工控制适宜发病室内条件下, 田间成株期接种鉴定设置在小麦条锈病适发区 的病圃,自然诱发鉴定设置在小麦条锈病常发区病圃,病圃选择在具备良好自然发病环境和可控灌溉条 件、地势平坦、土壤肥沃的地块。 4.1.2 病圃配置 苗期接种室内采用单盆(7 cm7 cm)单份材料播种,田间病圃采用条播,等行距播种,每行均匀 播种可发芽

8、的种子50100粒,鉴定所用感病对照为当地感病品种,诱发行品种采用高感品种,田间配 置见附录B,3次重复。 4.2 菌株扩繁 在小麦2叶期,利用拇指和食指轻压小麦1叶摩擦3次,进行叶表脱蜡处理,取出已鉴定、保存、活 化的菌株,见附录C中的C.1、C.2、C.3 。将菌株孢子粉置于载玻片上,滴1 滴去离子水混匀,利用接种 针蘸取孢子接种小麦,接种后保湿和潜育发病条件同附录C中的C.1,培养约15 d17 d后收集混合菌株 夏孢子粉备用。 4.3 人工接种鉴定 4.3.1 接种时期 苗期接种在小麦2叶展平期;田间成株期接种在小麦拔节初期,选择无雨、无高温天气的傍晚进行。 4.3.2 接种方法 4.

9、3.2.1 室内苗期接种:使用 0.05%的 Tween20 水溶液喷雾处理小麦叶片,待雾滴挥发后,将条锈菌 夏孢子与滑石粉按 1:30 的比例加入 50 mL 试管中,用四层纱布封口,混匀后,将孢子粉均匀抖到小麦 叶片上进行接种,参照附录 C 中的 C.1 进行保湿和潜育发病。 4.3.2.2 田间成株期接种:扩繁小麦条锈菌菌株,在小麦拔节期初期采用“抖粉法”将菌株孢子粉接 种到诱发行植株叶片上,每隔 50 cm 接种 10 株苗,用去离子水对麦苗进行喷雾,后迅速覆盖黑色塑料 DB52/T 1501.42020 3 薄膜压实,次日清晨揭去薄膜(若次日温度低可覆盖满 24 h)。再次接种时,间

10、隔 3 d5 d,并选择诱 发行未接种植株进行接种,所用条锈菌菌株与苗期接种一致。 4.3.3 接种前后田间管理 雨后或灌溉后接种,接种后若遇干旱,应及时进行田间灌溉,不施用任何杀菌剂,虫害防治参照 NY/T 3302。 4.4 田间自然诱发鉴定 自然诱发病圃,不接种条锈菌,不施用任何杀菌剂,虫害防治参照NY/T 3302。 4.5 病情调查 4.5.1 调查时间 室内苗期接种鉴定于接种后20 d调查病情。田间成株期接种鉴定于接种后25 d30 d调查病情,田 间自然诱发鉴定于感病对照发病充分(严重度60%以上)时进行调查病情。 4.5.2 调查方法 苗期接种鉴定,调查病情时,逐叶调查记载侵染

11、型;田间鉴定,调查病情时,随机抽取小麦30株, 调查每株的旗叶和倒二叶,逐叶进行调查记载侵染型、严重度,病斑侵染型和严重度的分级,见附录D 中的表D.1和D.2,调查2次,间隔7 d10 d。 4.5.3 结果计算 通过严重度的分级,按式(1)计算病情指数(DI),其中普遍率(D)按式(2)计算,平均严重 度(S)按式(3)计算。 100 SDDI . (1) 式中: DI 病情指数; D 普遍率; S 平均严重度。 %100 d N N D . (2) 式中: D 普遍率; dN 病叶数; N 调查总叶片数。 %100 )ii( N N S . (3) 式中: N 调查总叶片数; S 平均严

12、重度 iN 病情为 i 级的叶片数; i 严重度级别代表值(如小麦条锈病各级的百分数)。 DB52/T 1501.42020 4 5 抗病性评价 5.1 鉴定有效性判别 当病圃中的中感或高感对照品种发病严重度达到60%以上时,该批次抗条锈病鉴定视为有效。 5.2 抗病性评价 5.2.1 人工接种抗病性评价 依据鉴定材料苗期和田间成株期接种抗病性鉴定、田间自然诱发抗病性鉴定的发病程度(侵染型和 病情指数),确定其对条锈病的抗病性水平,每一鉴定材料调查记载侵染型,当发现同一叶片上出现不 同侵染型时,主要侵染型记录在前。根据侵染型级别和3次重复的平均病情指数进行抗病性评价,见附 录E中的表E.1,记

13、载见附录F中的表F.1。 5.2.2 自然诱发抗病性评价 抗病性评价见附录E中的表E.2,记载见附录F中的表F.1。 5.2.3 综合抗病性评价 如果人工接种抗病性鉴定和自然诱发抗病性鉴定结果不一致,以抗病性弱的发病程度为准,调查2 次结果的以抗病性弱的发病程度为准。若一个鉴定群体中出现明显的抗、感类型差异,应在调查结果注 明“抗病性分离”,其比例以“/”隔开。抗病性评价记载见表F.2。 DB52/T 1501.42020 5 A A 附 录 A (资料性附录) 小麦条锈病病原菌、症状和发生流行规律 A.1 病原菌学名和形态描述 条形柄锈菌小麦专化型Puccinia striiformis W

14、est. f. sp_ tritici. Eriks.et Henn.属于担子菌(亚) 门(Basidiomycota)锈菌纲(Uredinio mycetes)柄锈菌科(Puc cinaceae)柄锈菌属(Puccinia)。菌 丝丝状,有分隔,生长在寄主细胞间,以吸器进人小麦细胞间吸取营养,并在病部前期产生鲜黄色夏孢 子堆,不利环境条件下产生黑色冬孢子堆。夏孢子单胞球形,鲜黄色,表面有细刺,大小 32 m40 m22 m29 m,有发芽孔6个12个。冬孢子为双胞,黄色,棍棒形,顶部扁平或斜 切,分隔处略缢缩,大小36 m68 m12 m20 m,柄短。该菌致病性有生理分化现象,条锈 菌生理

15、小种很易发生变异。 A.2 症状 小麦条锈病主要发生在叶片上,也危害叶鞘、茎秆和穗部。常引起小麦叶部产生铁锈状病斑症状, 小麦受害后,叶片表面长出褪绿斑,以后产生黄色粉疱,即病菌夏孢子堆,后期长出黑色疱斑,即病菌 冬孢子堆。夏孢子堆鲜黄色,窄长形至长椭圆形,成株期排列成条状与叶脉平行,幼苗期不成行排列, 形成以侵染点为中心的多重轮状。冬孢子堆狭长形,埋于表皮下,成条状。 A.3 发生流行规律 小麦条锈菌在小麦生长后期随气流吹到高寒地区的晚熟春麦和冬麦自生麦苗上越夏,秋季再随气流 传播到平原冬麦区,发病后以潜伏菌丝越冬或在冬季气温较高地区以不断侵染繁殖方式越冬,早春再长 出孢子进行再侵染。其生长

16、适温为9 16 ,其侵染应植株上有水珠或水膜,3月份温暖多雨、多雾 和结露天气利于锈病发生流行。地势低洼、土壤排水不良、氮肥施用过多、植株生长茂密等均利于病菌 侵入危害。 DB52/T 1501.42020 6 B B 附 录 B (规范性附录) 抗病性病圃田间配置 保护行 100cm 宽 诱发品种 材料 1 2 3 4 5 6 7 8 9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行长 100 cm * 行 距 33 cm * * * * * * * * 诱发品种 材料 10 11 12 1

17、3 14 15 16 17 18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诱发品种 保护 行 100 cm 宽 保护行 100 cm 宽 保护 行 100 cm 宽 图B.1 病圃田间配置示意图 注: 注:每个小麦材料种1行,行长100 cm,行距33 cm,每隔20个材料播种1行感病对照(当地感病品种),在材料 行两端种植高感品种作为诱发行。病圃四周设置100 cm宽的保护区。 DB52/T 1501.42020 7 C C 附 录 C (规范性附录)

18、小麦条锈菌生理小种鉴定、保存和活化 C.1 生理小种鉴定 收集单孢子堆分离到的1个叶片上条锈菌夏孢子粉,经过4 干燥保存5 d10 d后,加入2 mL离心 管,后加入1.5 mL电子氟化液制成孢子悬浮液,吸取5 L10 L孢子悬浮液接种到每个鉴别寄主材料 单株已脱蜡处理的一叶叶面上,对接种叶片进行喷去离子水雾滴至不成水滴留下为宜,立即置于密闭13 黑暗条件下36 h保湿,后取出置放于昼温16 ,夜温13 , 光照强度10000 Lux,光照时间16 h条 件下潜育发病,进行生理小种鉴定。鉴别寄主名称和生理小种在鉴别寄主上抗/感病表现见NY/T 2953。 C.2 菌株保存 菌株的短期和长期保存

19、,参照NY/T 1443.1和NY/T 2953。 C.3 菌株活化 从-80 冰箱中取出长期保存的已鉴定菌株 (包含国内当前流行的菌株12个, 本省的优势菌株2 3个),在43 温水中水浴3.5 min后立即取出,备用。 DB52/T 1501.42020 8 D D 附 录 D (规范性附录) 小麦条锈病侵染型、严重度分级 D.1 侵染型分级 见表D.1。 表D.1 小麦条锈病侵染型分级 侵染型 症状特点 0 叶片上不产生任何症状; 0; 叶片上产生小型坏死斑,不产生夏孢子堆,有时全叶枯死; 1 叶片上产生坏死斑,坏死斑上零星的散生很小的夏孢子堆; 2 叶片显著褪绿或坏死,夏孢子堆中等大小

20、且较少,着生于强或弱的枯斑内; 3 叶片连片褪绿,夏孢子堆大型且数量多; 4 叶片不褪绿,或褪绿极轻,上面着生大量夏孢子堆。 D.2 严重度分级 本技术规范中严重度特指小麦病叶上条锈菌夏孢子堆所占据的面积与叶片总面积的相对百分率, 用 0、1%、5%、10%、20%、4 0%、60%、80%、100%九个级别表示。 DB52/T 1501.42020 9 E E 附 录 E (规范性附录) 小麦条锈病抗病性评价 E.1 人工接种抗病性评价 见表E.1。 表E.1 小麦对条锈病的苗期抗病性和成株期抗病性评价 苗期 成株期 侵染型(IT) 抗病性评价 侵染型(IT) 病情指数 抗病性评价 综合抗病

21、性评价 0 免疫 0 免疫 免疫(I) 0; 近免疫 00; 免疫近免疫 近免疫(NIM) 1 高抗 01 免疫高抗 高抗(HR) 2 中抗 02 免疫中抗 中抗(MR) 34 中感高感 0 免疫 成株期免疫(AIM) 34 中感高感 0; 近免疫 成株期近免疫(ANIM) 34 中感高感 1 高抗 成株期高抗(AHR) 34 中感高感 2 中抗 成株期中抗(AMR) 34 中感高感 34 25 慢锈性 慢锈性(SR) 34 中感高感 3 25 中感 中感(MS) 34 中感高感 4 25 高感 高感(HS) E.2 小麦对条锈病的自然诱发抗病性评价 见表E.2。 表E.2 小麦对条锈病的自然

22、诱发抗病性评价 侵染型(IT) 病情指数 抗性评价 0 免疫(IM) 0; 近免疫(NIM) 1 高抗(HR) 2 中抗(MR) 34 25 慢锈(SR) 3 25 中感(MS) 4 25 高感(HS) DB52/T 1501.42020 10 F F 附 录 F (规范性附录) 小麦条锈病抗病性鉴定调查记载、评价表 F.1 小麦对条锈病的抗病性鉴定调查记载表 见表F.1。 表 F.1 小麦对条锈病的抗病性鉴定田间调查记载表 播种日期: 鉴定地点: 生理小种类型: 经纬度: 海拔: 接种日期 : 调查人: 记录人: 调查日期: 严重度(%) 鉴定 编号 重复 总叶 片数 侵染型 1 5 10

23、20 40 60 80 100 I II 1 III I II 2 III I II 3 III I II 4 III I II 5 III I II 6 III DB52/T 1501.42020 11 F.2 小麦对条锈病的抗病性评价统计表 见表F.2。 表F.2 小麦对条锈病的抗病性评价统计表 重复 I 重复 II 重复 III 人工接种 鉴定 自然诱发 鉴定 序 号 鉴 定 品 种 侵 染 型 病 情 指 数 侵 染 型 病 情 指 数 侵 染 型 病 情 指 数 侵 染 型 病 情 指 数 侵 染 型 病 情 指 数 侵 染 型 病 情 指 数 侵 染 型 平均 病情 指数 侵 染 型 平均 病情 指数 综合 抗性 级别 综合 抗 性评 价 1 2 3 4 5 6 7 8 9 10 1 _ DB52/T 1501.4-202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标准规范 > 地方标准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