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ICS 65.020.20 CCS B 16 41 河南省地方标准 DB41/T 12442022 代替 DB41/T 12442016 食用菌主要病虫害防控技术规程 2022-10-17 发布2023-01-16 实施河南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发 布 DB41/T 12442022 I 目次 前言.II 1 范围.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1 3 术语和定义.1 4 防控原则.2 5 主要病虫害与防控.2 6 病虫害防控记录与建档.5 附录 A(资料性)常见食用菌病害症状及发生条件.7 附录 B(资料性)常见食用菌主要虫害危害症状及发生条件.11 附录 C(资料性)常见可用于食用菌生产的化学药剂使
2、用方法及注意事项表.12 DB41/T 12442022 II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本文件代替DB41/T 12442016食用菌主要病虫害防控技术规程。与DB41/T 12442016相比,除编辑性修改外主要技术变化如下:a)增加了栽培措施防控的定义(见3.2),删除了农业防控(见2016年版的3.4)、人工防控(见2016年版的3.8)的定义;b)增加了防控原则(见 4);c)更改了菌丝体期主要虫害类别(见 5.1.1.2,2016 年版的 5.1);d)更改了培养料内加药防控标准(见 5.1.2.1.6,
3、2016 年版的 5.2.2.2);e)增加了培养料灭菌的相关技术参数(见 5.1.2.1.8);f)更改了覆土材料相关内容(见 5.1.2.1.13,2016 年版的 4.1.2.1.11);g)更改了旧场所处理标准(见 5.2.2.1.2,2016 年版的 5.2.1.2);h)增加了粘虫板诱杀害虫时粘虫板使用的方法和密度(见 5.2.2.2.3);i)更改了以菌治虫,并推荐了相关生物类药品(见 5.2.2.3,2016 年版的 5.3.2.2);j)增加了病虫害防控记录与建档相关内容(见 6);k)增加了可用于食用菌生产的登记农药(见附录 C 中表 C.1)。本文件由河南省农业农村厅提出
4、并归口。本文件起草单位:周口市农业科学院、河南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周口市分校、西华县农业科学研究所。本文件主要起草人:闻亚美、张辉、黄桃阁、张宏波、丁亚通、党帅、王伟、王奇。本文件于2016年3月首次发布,本次修订为第一次修订。DB41/T 12442022 1 食用菌主要病虫害防控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食用菌病虫害防控的术语和定义、菌丝体期主要病虫害与防控、子实体期主要病虫害与防控、生理性病害与防控的技术措施和病虫害防控记录与建档要求。本文件适用于食用菌主要病虫害的防控。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
5、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T 4456 包装用聚乙烯吹塑薄膜 GB 5749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GB/T 8321.5 农药合理使用准则(五)GB/T 8321.7 农药合理使用准则(七)GB/T 8321.10 农药合理使用准则(十)GB/T 12728 食用菌术语 NY/T 393 绿色食品 农药使用准则 NY/T 528 食用菌菌种生产技术规程 NY/T 1276 农药安全使用规范 总则 NY/T 1742 食用菌菌种通用技术要求 NY/T 2375 食用菌生产技术规范 NY 5099 无公害食品 食用菌栽培基质安全
6、技术要求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 病原物 引起食用菌发病的真菌、细菌和病毒等生物统称为病原物。3.2 栽培措施防控 综合运用各种栽培技术和生产管理措施,有目的地创造适宜食用菌生长发育而不适合病虫害发生的栽培环境,从而抑制或减轻食用菌病虫害发生的方法。3.3 物理防控 利用各种物理因子,如光、电、色、温度、放射线、热、红外线辐射、激光等防控病虫害的方法。3.4 生物防控 利用害虫天敌、病原微生物及其代谢物来防控病虫害的方法。DB41/T 12442022 2 3.5 化学防控 采用化学药剂处理,以减少或消灭病虫害的方法。4 防控原则 食用菌病虫害防控必须坚持“预防为主
7、,综合防控”的原则,突出绿色防控策略,优先采取栽培措施防控、物理防控和生物防控,合理使用化学防控,严禁滥用农药,谨慎使用农药,确保生态安全和食品质量安全。5 主要病虫害与防控 5.1 菌丝体期主要病虫害与防控 5.1.1 菌丝体期主要病虫害 5.1.1.1 菌丝体期主要病害 主要病害有木霉、青霉、曲霉、毛霉、根霉、链孢霉、酵母菌、黏菌等病原菌侵染引起的病害。病害症状及发生条件见附录A中表A.1。5.1.1.2 菌丝体期主要虫害 主要虫害有菌蚊、菇蝇等,形态特征、生活习性及被害症状见附录 B 中表 B.1。5.1.2 菌丝体期主要病虫害防控措施 5.1.2.1 栽培措施防控 5.1.2.1.1
8、场地选址 按照NY 5099要求执行。5.1.2.1.2 菇棚设置和建造 应符合NY/T 2375的规定。5.1.2.1.3 设备设施 应符合NY/T 528的规定。5.1.2.1.4 环境消毒 生产场地应定期打扫,清除垃圾、杂草和废料,保持清洁卫生。无菌室、冷却室、接种室、培养室除用消毒剂、杀虫剂进行处理外,还应用紫外线、臭氧等杀灭病原菌,常见的化学药剂见附录C。5.1.2.1.5 原料配制 原辅材料选择应符合NY 5099的规定。在制作食用菌菌种和生产栽培时,要根据不同品种对营养和理化条件的要求,采用合理的培养基配方进行科学配制,具体按NY/T 2375要求操作。5.1.2.1.6 培养料
9、制备 DB41/T 12442022 3 培养料按照一定比例混合后,加入适量水,搅拌均匀,充分预湿后即完成培养料制备。但一些栽培工艺需要堆制发酵,如平菇发酵料栽培、双孢蘑菇、草菇、大球盖菇栽培等。按照栽培模式的不同,合理调节培养料含水量,袋栽培养料最终含水量应为60%65%,畦床栽培培养料最终含水量应为65%70%,生产用水应符合GB 5749的要求。根据不同品种对酸碱度的不同要求,合理调节培养料酸碱度。一般菌丝体生长最适pH值为5.56.0,但草菇适宜pH为7.59.0,双孢蘑菇适宜pH为7.27.5。采用生料或发酵料栽培时,可在培养料中加入无公害食用菌专用杀虫剂预防虫害,用药应符合NY/T
10、 393、NY/T 1276、GB/T 8321.5、GB/T 8321.7和GB/T 8321.10的相关规定。5.1.2.1.7 栽培容器选择 栽培容器的选择应符合 GB/T 4456规定。5.1.2.1.8 培养料灭菌 培养料灭菌按照NY/T 528的规定操作执行。常压灭菌一般是灭菌锅内100 保持8 h10 h,高压灭菌一般是灭菌锅内0.138 Mpa、126,保持2 h。由于食用菌栽培容器大小不一、灭菌锅容积大小不一以及灭菌锅蒸汽发生量大小不一样,灭菌时间有所不同,但灭菌一定要彻底。此外,灭菌能源要用天然气或者电,降低大气污染指数。5.1.2.1.9 菌种选用 菌种质量符合NY/T
11、1742要求,选用抗杂能力强、菌龄合适的菌种。5.1.2.1.10 接种 接种操作按NY/T 528中相关技术规范操作。净化接种空间,消毒接种工具,如需无菌操作,使用紫外线照射、酒精杀菌等方法确保各个环节处于无菌环境,提高接种质量,降低接种污染的风险。5.1.2.1.11 菌丝培养 根据不同品种的生长特性,控制适宜的温度、湿度、光照、通风量。大多数品种环境温度一般控制在20 28,培养料内温度一般控制在16 25,空气相对湿度一般保持在60%70%左右,适当通风换气,保持空气新鲜,暗光培养。5.1.2.1.12 检杂处理 接种7 d后进行第一次检杂,以后每隔10 d检查一次,直到菌丝发满菌袋(
12、瓶)或畦床。若发现杂菌污染,要及时处理,控制杂菌蔓延传播。污染较轻,可用75%酒精简单处理。污染较重,将污染的菌袋(瓶)挑出报废。对于如链孢霉、黏菌等孢子长出袋外的暴露型杂菌,要在孢子形成之前进行处理。若孢子已成熟,应用湿布包裹感染部位,轻拿并移出培养室,减少震动,销毁处理。5.1.2.1.13 覆土材料处理 一些食用菌品种需要覆土才能促进菌丝由营养生长向生殖生长转化,如双孢蘑菇、羊肚菌、大球盖菇等,覆土材料的处理应符合NY/T 2375的规定。除草炭土外,覆土应来自清洁农田,不应使用污染农田或污灌区农田的土壤作覆土材料,覆土使用前应采用物理方法进行消毒和灭虫,如暴晒、热处理。5.1.2.2
13、物理防控 用紫外线、臭氧和蒸汽灭菌法杀灭空气中的杂菌。5.1.2.3 化学防控 DB41/T 12442022 4 发菌期间应每隔7 d10 d定期喷洒一次环境消毒剂。在此期间虫害发生时,可对发生虫害的菌袋进行熏蒸处理,熏蒸时应将发生虫害的菌袋覆盖并密闭,以防气体外溢,影响杀虫效果。所有用药应按附录C的要求使用。5.2 子实体期主要病虫害与防控 5.2.1 子实体期主要病虫害 5.2.1.1 子实体期主要病害 主要病害有褐腐病、褐斑病、软腐病,平菇黄斑病,平菇、双孢菇胡桃肉状菌病,金针菇黑腐病等。食用菌子实体期病害症状及发生条件见附录A中表A.2。5.2.1.2 子实体期主要虫害 主要虫害有菌
14、蚊、菇蝇、蛞蝓、螨类等,形态特征、生活习性及危害症状见附录B中表B.1。5.2.2 子实体期主要病虫害防控措施 5.2.2.1 栽培措施防控 5.2.2.1.1 轮作栽培 食用菌种植结束后的空闲期可以和农作物或蔬菜轮作,改善种植环境。5.2.2.1.2 菇棚处理 旧菇棚在使用前要进行彻底消毒和杀菌,以防病虫害的发生。可以将菇棚拆掉进行暴晒处理;或将菇棚密封后利用太阳能或其它人工加温闷棚方法,使菇棚温度达到55 60 持续5 d10 d;或使用生产许可药剂进行杀菌防虫,所有用药应按照NY/T 1276、GB/T 8321.5、GB/T 8321.7和GB/T 8321.10的相关规定。5.2.2
15、.1.3 降温、降湿、通风 温度较高时,应对大棚采取昼盖夜开方式,降低棚温,控制菇棚湿度不超过85%,每次喷水后加强通风,防止子实体表面长时间处于水浸状态。如有病菇,及时清除,妥善处理料面,防止病菌扩散蔓延。5.2.2.1.4 人工捕捉 对个体较大的害虫如蛞蝓、马陆等,可人工捕捉。5.2.2.2 物理防控 5.2.2.2.1 安装防虫网 菇棚门窗及通气口安装60目的纱窗、纱门,防止传病菌蚊、菇蝇和螨类等带菌传染。5.2.2.2.2 诱虫灯诱杀害虫 用一支220 V、3 W蓝色荧光灯作诱虫光源,灯管外围设有约1000 V的高压电网或安装网虫袋,当双翅目(如菌蚊、菇蝇等)害虫被灯光诱来时,即触电而
16、死或被吸入袋中的方法。诱虫灯的使用环境应配有防虫网,以防外界害虫进入。5.2.2.2.3 粘虫板诱杀害虫 DB41/T 12442022 5 在菇棚内离地面70 cm处悬挂大小适宜的黄色、蓝色粘虫板,诱杀食用菌成虫,减少产卵量。粘虫板的使用密度为,每10 m2悬挂1片粘虫板,及时更换。5.2.2.3 生物防控 在出菇间隙,使用生物农药苏芸金杆菌(Bt 杀虫剂)、苦参碱、印楝素等生物制剂喷雾杀死或者抑制螨类、线虫、跳虫、菌蛆等,喷施生物制剂后应及时通风降湿。5.2.2.4 化学防控 出菇期间,不得使用任何化学药剂防治病虫害,出菇间隙可根据病虫害发生情况,选择高效低毒药剂,局部、少量施用,安全用药
17、,以免造成药害,影响食用菌生长。使用药剂应符合GB/T 8321.5、GB/T 8321.7和GB/T 8321.10要求。5.3 主要生理性病害与防控 5.3.1 主要生理性病害 生理病害主要有幼菇萎缩、菜花菇、珊瑚菇、高脚菇、药害菇、小老菇、死菇等,食用菌生理性病害症状及发生条件见附录A中表A.3。5.3.2 主要生理性病害防控措施 5.3.2.1 栽培措施防控 5.3.2.1.1 温度 保持菇棚在适宜温度。当菇棚内气温超过28 时,采取向空间、地面、墙壁喷冷水或在早晚气温低时进行大通风来降低菇棚温度。5.3.2.1.2 光照 根据不同食用菌品种生长特性,选择合适的光照强度。通常诱导不同食
18、用菌原基分化只需要光照强度较低的弱光,如平菇20 Lx1500 Lx,香菇10 Lx210 Lx,草菇50 Lx300 Lx。菌袋和畦床料面严禁长时间受阳光暴晒,防止菌袋过度失水而引起不出菇或幼菇死亡。5.3.2.1.3 通风量 菇棚必须保持通风畅通。在子实体生长发育期间,要经常通风换气,保持菇棚内空气清新,有充足的氧气供应。5.3.2.1.4 水分 菇棚空气相对湿度控制在90%左右。气温下降到5 以下时,禁止向幼菇喷淋冷水。出菇中后期,根据菌袋含水量多少,适量对菌袋补充水分。在补水的同时,可加入一些有助于食用菌生长的营养液补充营养。5.3.2.1.5 摘除病菇 及时摘除病菇,并加强通风,降低
19、温度,促使下潮菇正常出菇。6 病虫害防控记录与建档 DB41/T 12442022 6 建立防控档案,记录产地环境条件、生产投入品、栽培管理、病虫害防控等内容,完善整个溯源体系。记录保留2年以上。DB41/T 12442022 7 A A 附录A (资料性)常见食用菌病害症状及发生条件 A.1 常见食用菌主要菌丝体期病害症状及发生条件 常见食用菌主要菌丝体期病害症状及发生条件见表A.1。表A.1 常见食用菌主要菌丝体期病害症状及发生条件 病原菌 病害症状 发生条件 木霉 初期在培养基质上长出白色纤细的菌丝(也叫霉层),菌丝体致密,菌落初期为圆形,4 d5 d 后菌丝由白色变成浅绿色的粉状物,之
20、后分别变成深绿色或蓝绿色(绿色木霉),黄绿或绿色(康氏木霉)。几天内整个料面就会被木霉菌所覆盖 高温(30 以上)、高湿(空气相对湿度 95%以上)、培养基质偏酸性(pH 值 45)和通风良好的环境条件有利于木霉的发生蔓延 青霉 在被污染的培养料上,菌丝初期呈白色,形成圆形的菌落,随着分生孢子的大量产生,颜色变为灰绿色、黄绿色或青绿色。在生长期,常可见到宽 1 mm2 mm 的白色边缘,菌落茸毛状,扩展较慢,有局限性。生长后期的菌落表面常交织起来,形成一层膜状物,覆盖在料面,能隔绝料面空气,同时还分泌毒素,使食用菌菌丝体死亡 青霉在很多有机物上均能生长,在 28 30,空气相对湿度在 90%以
21、上偏酸的环境中,最容易发生 曲霉 培养基上黄曲霉菌落初期略带黄色,后渐变为黄绿色,最后呈褐绿色,分生孢子球形,黄绿色。黑曲霉菌落初为白色,后为黑色,分生孢子球形,炭黑色。灰绿曲霉菌落初为白色,后为灰绿色,分生孢子椭圆形至球形,淡褐色 黄曲霉最适生长温度为 25 30,空气相对湿度为 80%。黑曲霉最适生长温度为 20 30,空气相对湿度为 85%以上。灰绿曲霉最适生长温度为20 35,空气相对湿度为 65%80%毛霉 在受污染的培养料上,初期长出灰白色粗壮稀疏的气生菌丝,生长速度明显快于食用菌的菌丝生长。后期气生菌丝顶端形成许多圆形小颗粒体,即孢子囊,初为无色、黄白色后变为灰褐色、黑色。与根霉
22、相比黑色小颗粒明显少 在高温高湿条件下生长迅速。培养料、接种室(箱)灭菌不彻底,工作人员没有严格操作规程或菌种瓶(袋)的棉花塞受潮,均可造成毛霉污染 根霉 菌种培养基或栽培料被污染后,初期匍匐状气生菌丝,与基面平行作跳跃式蔓延,每隔一定距离,在与培养料的接触点处产生假根,多分枝,褐色。后期在假根处长出孢子囊梗,每丛 2 根4 根,直立不分枝,顶端形成圆球形的小颗粒,即孢子囊,初为灰白色或黄白色,成熟后变成黑色,整个菌落的外观如一片林立的大头针 喜中温、高湿、偏酸的环境,碳水化合物过多易长此杂菌 链孢霉 在棉塞外面或塑料袋外长出橙红色团状或球状孢子堆 在 25 36,培养料含水量 60%左右,p
23、H 值5.07.5,氧气充足时链孢霉的菌丝迅速生长并很快产生孢子,四处传播 酵母菌 被酵母菌污染的试管,形成表面光滑、湿润,似浆糊状或胶质状的菌落,不同种则颜色不同。无气生菌丝。后期培养料发酵变质,散发出酒酸气味,呈湿腐状 高温、高湿及通风差时发生率较高。培养基灭菌不彻底,接种没有按操作规程进行,是发生的主要原因 DB41/T 12442022 8 表A.1 常见食用菌主要菌丝体期病害症状及发生条件(续)病原菌 病害症状 发生条件 黏菌 在菇床、料面、菌袋表面及段木上长出一大团的原生质团,在营养生长期,原生质团向潮湿、黑暗和有机质丰富的地方移动,而在生殖生长阶段,则向干燥有光线的地方移动,故又
24、称该团为变形体。若环境阴湿,发展很快,逐渐连片,甚至可以覆盖整个菇床面。黏菌不仅能污染培养料面,与食用菌争空间和养分,同时还可围食食用菌的菌丝和孢子。菇床受害,造成不出菇;菌袋受害,造成烂袋,出菇(耳)极少或不出菇(耳),子实体受害,易于腐烂,失去商品价值 黏菌适宜生长在有机质丰富、环境潮湿且比较阴暗的地方。培养料含水量偏高,菇棚通气不良,气温又较高,有利于黏菌孢子的萌发和生长 细菌 被污染的试管母种上,细菌菌落多为白色、无色或黄色,黏液状,常包围食用菌接种点,基质常散发出一种污秽的恶臭气味。细菌的菌落较小,多数表面光滑、湿润、半透明或不透明,有的还具各种颜色,少数表面干燥并有褶皱。培养料受细
25、菌污染后,呈现黏湿、色深,并散发出臭味,食用菌菌丝生长受阻,严重时培养料变质发臭、腐烂 细菌适于生活在高温、高湿及中性、微碱性的环境中。培养基灭菌不彻底是造成细菌污染的主要原因。无菌操作不严格,环境不清洁,也是细菌发生的条件 放线菌 放线菌侵染基质后,只在个别基质上出现白色或近白色的粉状斑点。在被污染的部位有时会出现溶菌现象;有的会形成干燥发亮的膜状组织,但都具有独特的农药臭或土腥味 放线菌的繁殖需要氧气和高温条件,在 46 57 时生长茂盛 DB41/T 12442022 9 A.2 常见食用菌主要子实体期病害症状及发生条件 常见食用菌主要子实体期病害症状及发生条件见表A.2。表A.2 常见
26、食用菌主要子实体期病害症状及发生条件 病害名称 症状 发生条件 褐腐病 幼菇受侵后形成不规则的灰白色“疙瘩头”或畸形菇,菌盖极厚如拳,或菌柄菌盖难以区分等,且在表面着生一层“白毛”(病原菌菌丝体)。温度在 20 以上时,短短 4 d5 d 的时间,病菇色泽变暗,继之腐败,渗出褐色(酱油状)的液汁,并腐烂、发臭;若棚温低于 20 时,该过程变长,约需 7 d 以上。子实体生长中期受侵时,则在菌盖表面出现褐色病斑,菌柄呈肿胀粗胖状,继之菇体变软,亦渗出暗褐色液汁。切开病菇观察,则发现其内部组织由白色变为浅白、乌白色,菇体软腐后则变为乌褐色,并发出臭味 褐腐病病原菌为疣孢霉,病菌孢子通过土壤、空气、
27、人体、工具等渠道传播 褐斑病 多发生在双孢蘑菇上。发病初期在菌盖上产生许多很小的点状褐斑,以后渐大并凹陷,上面产生大量灰白色菌丝。后期侵染菌柄,常使菌柄加粗变褐,外层干裂,无液体溢出 分生孢子借气流传播,也可通过昆虫或人为传染,高湿是该病流行的主要因素 软腐病 主要危害双孢蘑菇。发病时覆土周围先出现白色病原菌菌丝体,以后变成水红色。子实体感染后逐渐变为褐色,最后腐烂 病菌腐生,以孢子靠气流或人为传播,覆土过于潮湿及菇房低温高湿时对其发生有利 细菌性斑点病 该病多发生在双孢蘑菇、金针菇、平菇上,菌盖表面发生暗褐色小点或病斑。发病初期颜色较浅淡,逐渐成为暗褐色病斑。严重的菇体畸形,产生褐色黏液并散
28、发出臭味 该病病原菌为托拉斯假单胞杆菌,当菇房内空气湿度超过 90%,加上通气不良,菇盖上长期湿润,导致细菌侵入发病 细菌性软腐病 主要危害平菇、风尾菇等。感病子实体初期呈水浸状、渐渐变褐,整个子实体似水烫伤,软腐发黏,有臭味,并有大量细菌溢出 该病由荧光假单胞杆菌引起,通常在通气不良、空气相对湿度接近饱和,菌盖有积水时发生 平菇黄斑病 平菇黄斑病又名平菇黄菇病,是一种细菌性斑点病。平菇在生长过程中出现黄斑或整朵菇黄化现象。发病菇体呈水渍状,严重时多潮菇均发病,致使病菇体失去商品性。黄斑病不仅发生在菇棚内,采摘后在加工、包装、运输和销售过程中的褐变有时也与黄斑病有关 该病病原为细菌中的托拉斯假
29、单胞杆菌。在春、秋两季温湿度变化幅度较大,气温在 25 30 易发生黄斑病 胡桃肉状菌病 最初在料内、料面或覆土层产生白色或奶油色的浓密菌丝,继而在料面上出现如棉絮状菌丝,7 d 后覆土层上便会扭结形成一粒粒红褐色外观似胡桃仁的子囊果。其形状呈不规则团块,群生,表面有不规则的皱纹,形似核桃仁或牛脑髓,初期为白色,淡黄色至奶油色或褐红色。发生严重时,培养料呈暗褐色、湿腐状,并散发出强烈的漂白粉味,甚至退菌,造成绝收 高温、高湿、通气不良和培养料中性偏酸是导致胡桃肉状菌蔓延、危害的条件。菌种带有该菌和培养料没有充分发酵是发病的根源 DB41/T 12442022 10 A.3 常见食用菌主要生理性
30、病害症状及发生条件 常见食用菌主要生理性病害症状及发生条件见表A.3。表A.3 常见食用菌主要生理性病害症状及发生条件 病害名称 症状 发生条件 幼菇萎缩 食用菌幼菇生长势弱,颜色变黄,并逐渐从顶部向下变软,萎缩死亡 出菇期培养料含水量低于 45%或菇棚内空气相对湿度低于70%时,幼小的子实体就会因缺水而萎缩死亡。在日常菇棚管理中,如果大量使用温度过低的水进行喷淋,也会使得幼菇因不适应低温刺激而造成萎缩死亡 菜花菇 子实体原基形成后,不能进一步分化形成菌盖,或者只形成很小的球形小菌盖。随着原基的不断长大,在细小的柄上不断产生分叉,致使原基不断增大,形成类似菜花状的半球体 菇棚内二氧化碳浓度超过
31、 1800 mg/kg 或空气相对湿度接近或达到饱和(大于 95%)的时间超过 24 h,就易引起子实体分化失常,出现菜花菇 珊瑚菇 食用菌原基形成后,长出粗而长的菌柄。但不能进一步分化形成菌盖,而是在柄的顶端长出多个较小的菌柄,并继续分枝。结果就形成珊瑚状的畸形菇,菌盖极小或无菌盖 菇棚内二氧化碳浓度超过 1500 mg/kg、光照强度低于 l0 lx 时,均易导致子实体分化异常,出现珊瑚菇 高脚菇 子实体菌盖较小,菌柄细长,比例失调,而且颜色苍白,边缘向上翻卷,中心下凹,形状像一只高脚酒杯的畸形菇 菇棚或料面光照强度太低,子实体形成菌盖太慢。出菇时,菇棚温度过高,导致菇柄生长发育过快,形成
32、高脚菇 光杆菇 食用菌子实体只有细长的柄,柄的顶端只有小小的开口,颜色略深,完全没有菌盖和菌褶,更没有孢子的形成 发生这种病害的主要原因是低温、冻害。食用菌子实体形成菌盖和产生孢子需要适宜的温度,如果菌柄在较低气温下伸长到一定高度时,而菇棚温度仍在 0 左右且持续时间过长,菌柄就会有冰冻现象,但不会冻死,而菌盖则不能分化形成,从而出现光杆畸形菇 药害菇 食用菌子实体原基形成后,不能进一步分化形成菌柄和菌盖,而形成不规则的块状,颜色灰黑或灰白,后期菌盖产生规则的开裂,露出菌肉,畸形块直径可达 2 cm3 cm;已分化菌柄和菌盖的子实体则会变软,呈水渍状死亡 食用菌对化学药剂都很敏感,整个生产过程
33、的任一环节不按规定用药都会出现药害菇 小老菇 食用菌子实体生长发育过程中,由于环境条件恶劣,致使其成熟提前,较早出现孢子。菇体较小,菌盖薄,颜色变淡,产量降低,质量低劣 菇棚气温过高时,子实体将会加快成熟、产生孢子。这时需要较多的水分和养分供应。但这时水分蒸发加快,若水分和养分供应不足,形成小老菇 死菇 食用菌出菇后期,当幼菇长至 3 cm4 cm 时,成批地变软、干瘪、死亡 菇棚气温过高,子实体生长发育受阻,进而变软、死亡。菇棚内空气湿度低于 70%、培养料含水量小于 40%,使子实体缺水而干枯死亡。培养料中的养份由于前期出菇消耗过多,造成营养缺乏。后期子实体正常发育所需的营养无法及时满足,
34、致使子实体因饥饿死亡 DB41/T 12442022 11 B B 附录B (资料性)常见食用菌主要虫害危害症状及发生条件 B.1 常见食用菌主要虫害危害症状及发生条件 常见食用菌主要虫害危害症状及发生条件见表B.1。表B.1 常见食用菌主要虫害危害症状及发生条件 虫害名称 形态特征 生活习性 危害症状 菌蚊 成虫体深灰至黑色。爬行很快,且能飞翔,前翅发达,后翅退化,细长足三对,幼虫白色,近透明,头黑色发亮,无足软体,又称菌蛆 菌蚊在 13 20 室温和 90%95%的相对湿度下周年均可繁殖,一年发生10 代左右,完成一代大约需要 16 d21 d,成虫寿命 3 d6 d。在 22 30 条件
35、下,幼虫历经 5 d7 d,脱皮 23次,即在培养料表面作室化蛹,蛹期 3 d5 d。菌蚊的卵、幼虫和蛹可以通过培养料或栽培室残留杂物带入菇棚 幼虫取食食用菌菌丝和子实体,被为害的菌丝迅速退化,子实体发黄,枯萎或腐烂,培养料呈疏松、渣状 菇蝇 菇蝇的成虫淡褐色或黑色,体长1 mm2 mm,成虫的身体,比菇蚊健壮,前翅透明。有足三对,后足较长,腿节扁,胫节前端有毛。幼虫蛆形无足,体长约 2 mm4 mm乳白色至蜡黄色,卵圆至椭圆形,表面光滑 菇蝇在高温、高湿、通风不良的情况下,繁殖迅速。其卵、幼虫、蛹通过培养料进入菇棚,成虫则从四周飞入菇棚 幼虫危害菌丝和小菇蕾,从子实体基部蛀入,使受害子实体变
36、褐、枯萎、腐烂,遍布虫孔,并传播病害 螨 虫体很小,只有在成堆成片时,才可能看到有粉末状东西。受害菌瓶(袋)的菌丝不萌发,萎缩进而稀疏退化 喜温暖、潮湿环境,常潜伏在稻草、米糠、麸皮、棉籽壳中产卵,并随同这些材料进入菇房。受害子实体生长缓慢或停止生长,菌盖萎缩,无光泽 螨虫多取食食用菌的菌丝体和子实体。危害菌丝造成退菌、培养基潮湿、松散,培养基失去出菇能力。群集菇根部时,致使根部光秃,菇体干枯而死亡 蛞蝓 软体动物,伸缩爬行,主要有野蛞蝓、黄蛞蝓和双线嗜黏液蛞蝓三种,卵无色至淡黄色,透明;成虫暗灰色至黄褐色,头部有触角一对,可伸缩,爬行时身体可伸长到3 cm12 cm 白天躲藏在阴暗潮湿的草丛
37、、枯枝、落叶、石块、砖块、瓦砾下面,夜晚外出活动并为害;食性杂,除取食各种食用菌子实体外,还取食蔬菜、花卉和其他作物 主要咬食食用菌子实体,使菇体残缺不全。蛞蝓嗜潮湿环境,多于夜间活动 DB41/T 12442022 12 C C 附录C (资料性)常见可用于食用菌生产的化学药剂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表 C.1 常见可用于食用菌生产的登记农药 常见可用于食用菌生产的登记农药见表C.1。表 C.1 常见可用于食用菌生产的登记农药 序号 登记名称 含量 剂型 农药类别 毒性 登记菇种 防治对象 使用方法与用量 1 三十烷醇 0.1%微乳剂 植物生长调节剂 低毒 平菇 调节生长(15002000)倍液
38、2 二氯异氰尿酸钠 50.0%可溶粉剂 杀菌剂 低毒 平菇 木霉菌(4080)g/100kg 干料 3 赤霉酸 15.0%可溶片剂 植物生长调节剂 低毒 平菇 调节生长(325010000)倍液 4 春雷霉素 6.0%水剂 杀菌剂 低毒 平菇 细菌性褐斑病(10001500)倍液 5 灭蝇胺 80.0%水分散粒剂 杀虫剂 低毒 平菇 菇蝇(0.50.63)g/100kg湿料 6 咪鲜胺 25.0%水乳剂 杀菌剂 低毒 香菇 青霉病(0.090.18)mL/m2 7 噻菌灵 500 g/L 悬浮剂 杀菌剂 低毒 蘑菇 褐腐病 1:(12502500)(药料比);(0.50.75)g/m2 8 呋
39、虫胺 20.0%悬浮剂 杀虫剂 低毒 食用菌 菇蚊(2040)mL/亩 9 噻霉酮 5.0%悬浮剂 杀菌剂 低毒 双孢蘑菇 细菌性褐斑病(0.0250.035)mL/m2 10 咪鲜胺锰盐 50.0%可湿性粉剂 杀菌剂 低毒 蘑菇 褐腐病 拌于覆盖土或喷淋菇床,(0.81.2)g/m2 11 腐霉百菌清 25.0%烟剂 杀菌剂 低毒 菇房(双孢菇)链孢霉病 点燃放烟,(0.51.5)g/m3 12 百菌清 10.0%烟剂 杀菌剂 低毒 菇房(平菇)霉菌 点燃放烟,(45)g/m3 13 吡丙醚 1.0%粉剂 杀虫剂 低毒 双孢菇 菌蛆 撒施,(13)g/m2 14 氯氟甲维盐 4.3%乳油 杀
40、虫剂 低毒 食用菌 菌蛆、螨(35)g/100m2 DB41/T 12442022 13 C.2 常见可用于食用菌生产的化学消毒剂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 常见可用于食用菌生产的化学消毒剂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见表C.2。表 C.2 常见可用于食用菌生产的化学消毒剂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 序号 消毒剂浓度 配制 用途 使用方法 注意事项 1 高锰酸钾溶液(0.1%)高锰酸钾 1 g 加水 1000 mL 皮肤消毒 浸泡 随配随用,不宜久放 2 高锰酸钾溶液(2%3%)高锰酸钾 2 g3 g 加蒸馏水 90 mL95 mL 用品及器具表面消毒 喷雾 配制时应使用硬度高的水 3 来苏尔溶液(煤酚皂)(2%)50
41、%来苏尔溶液 40 mL 加蒸馏水 960 mL 洗手、洒地、擦子 洗手和空间喷雾 4 来苏尔溶液(3%)50%来苏尔溶液 60 mL 加蒸馏水 940 mL 容器消毒 浸泡 1 h 5 新洁尔灭(季铵盐)(0.25%)5%新洁尔灭 50 mL 加蒸馏水950 mL 皮肤和不耐热的器皿表面消毒 洗手;浸泡器皿5min;喷雾 不能与肥皂等离子洗涤剂同用 6 石炭酸溶液(苯酚)(5%)石碳酸 5 g 加蒸馏水 95 mL 空气及物体表面消毒 喷雾、擦抹 防止腐蚀皮肤 7 乙醇溶液(酒精)(70%75%)95%酒精 75 mL 加蒸馏水 20 mL 手及器皿,接种工具消毒 擦抹、浸泡工具 易燃、防着
42、火 8 漂白粉(次氯酸钙)(2%5%)取漂白粉 2 g5 g,加清水至 lOO mL 床架、地面消毒 洗刷床架,浸泡材料,喷洒地面 随配随用 9 漂白粉(0.5%1%)取漂白粉 0.5 g1 g,加清水至 lOO mL 防控真菌、细菌和线虫 喷雾 随配随用 10 过氧乙酸(过醋酸、过乙酸)(0.2%)2%过氧乙酸 l mL,加蒸馏水 98 mL 表面消毒 浸洗 勿与碱性药品混用,对金属物品有腐蚀作用 11 过氧乙酸(0.5%)20%过氧乙酸 2.5 mL,加蒸馏水至 lOO mL 空间消毒 先用 0.5%水溶液增湿,再用 20%的药液(35)mL/m3空间熏蒸 勿与碱性药品混用,对金属物品有腐蚀作用 12 硫磺 研成粉末,拌以锯末或纸条 空间消毒(1520)g/m3,燃烧熏蒸 先用清水将墙壁、地面喷浸;防止锈蚀金属器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