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2-2013学年江苏南京溧水孔镇中学七年级 12月测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的一项是 ( ) ( 2分) A祷告( do)宽恕( sh)怦怦( png) B贮满( ch)供给( j)劫掠( ji) C卓越( zhu)潜行( qin)潺潺( chn) D酝酿 (yn ning)人才济济( j)繁弦( xin)急管 答案: D 试题分析: A、怦怦( png),不能读为 “png”。 B、贮满( zh)。 C、潜行( qin)。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汉字的认读能力。 点评:拼音不仅是我们学习汉字、学好普通话的工具,更是我们的一项语言技能。汉语拼音侧重考查综
2、合运用能力,考查内容兼顾课内课外,涉及范围很广。学习过程中可以进行适当分类整理,误读积累,阶段总结等。 下列汉字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 ( 2分) A葱茏妥当橙澈头衔 B狩猎纂夺预兆堕落 C喑哑瑟缩虐杀匿笑 D决别孪生笑柄贪婪 答案: C 试题分析: A、澄澈; B、篡夺; D、诀别。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修改错别字的能力。 点评:修改词语的错别字,关键在于理解词语的意思。比如: “澄澈 ”中的 “澄 ”意思为 “清澈 ”,不能写成读 “chng”的一些同音字; “诀别 ”中的 “诀 ”意思为 “用言语来分别 ”,不能写成读 “ju”的一些同音字。 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3、( ) ( 2分) A合上语文书,同学们的眼前浮现起花树俯仰生姿,蜂蝶轻飞曼舞的画卷。 B只有坚持不懈地刻苦努力,才能取得优良的成绩。 C运动会上夺标热门同学居然在终点线前摔倒了,真是骇人听闻。 D英语老师非常幽默,每次说一个笑话,同学们常常忍俊不禁。 答案: C 试题分析: A、轻飞曼舞: 形容蜜蜂 ,蝴蝶飞舞的美妙姿态。 B、坚持不懈:坚持到底,一点不忪懈。 C、骇人听闻:使人听了非常吃惊、害怕。 D、忍俊不禁:指忍不住要发笑。经分析, C项用法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成语的运用能力。 点评:正确运用成语,要弄清楚一下几种类型的错误:一、看成语含义与前后文的修饰限制成分是否协调; 二、
4、看成语意思与所处的语境是否吻合,是否造成大词小用或小词大用;三、看成语的褒贬感情色彩是否适合所在的语境;四、看成语适用的对象、范围和场合是否造成张冠李戴;五、看成语运用是否因望文生 义而误用;六、看成语是否因画蛇添足而造成前后内容重复。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 13分) 爱的移位 孙道荣 每晚,儿子都要回家,看望独居的老父亲。 回到家,儿子摸摸藤椅,轻轻摇了摇,藤椅吱呀吱呀地响。儿子弯腰检查,发现藤椅一条腿上的藤条松了。这把藤椅是老父亲最喜欢坐的椅子,也是他最珍爱的椅子,他坐上面读读报纸,坐上面看看电视,坐上面打个盹,坐上面发下呆,坐上面思念母亲 在儿子的印象中,老父亲大把大把
5、的时间,都是在藤椅上度过的。藤椅陪伴了他二三十年,也许更久,现在它有点松了。儿子赶紧找来工 具,先用铁丝将藤椅的腿绑牢,然后,用旧衣裳撕成的布条,一层一层细心地缠起来,这样,藤椅就既结实,又不会伤着老父亲了。 若干年前,年轻而勤劳的父亲总是自己动手,用木头做了几把轻便的桌椅,专门给儿子用。年幼的儿子很调皮,任何东西都会成为他的玩具,小椅子也不例外。害怕椅子太重,砸伤了孩子的脚,所以,年轻的父亲特地找来质地最轻的梧桐木,做成了几把椅子和一张小桌子,并且耐心地将每一个角,都磨圆,这样,即使孩子碰着了,也不至于弄伤他。 儿子走进书房。老父亲一辈子爱书,一堵墙都是书架,摆满了各种各样的书籍,老父亲现
6、在还经常找几本出来读读。儿子和往常一样再次帮老父亲整理、清理了书架,将老父亲常翻的一些书,移到书架的下层,这样,父亲拿起来方便,就不用自己登高去翻找了,可是倔强的老父亲,有时还是会偷偷地站在凳子上,去找一些上层的书,这让儿子非常担心,他几次 “严厉 ”地 “警告 ”老父亲,若是再站凳子的话,他就将书架上面几层给封死,以杜绝危险的发生。 若干年前,儿子从蹒跚学步,到自如地奔跑跳跃,正一天天长大。但是,这个调皮的男孩,也因此造成了一次次险情。好奇心使他什么东西都要看一看,什么东西都要摸一摸,什么东西都想玩一玩。为了不伤到他,年轻的父亲只能将家里一些易碎和危险的东西,往高处藏:放在茶几上的玻璃杯,都
7、移到了柜子上;摆在桌上的花瓶,挪到了橱顶上;放在地上的开水瓶,都藏在了厨房平台的最里层。可是,这一切反而更激起了孩子的好奇心,他趴在桌子或柜子沿上,踮起脚尖,再踮起脚尖,然后,伸手去探,去摸,去捞,去勾 “ 啪! ”一个玻璃杯碎了。年轻的父亲看到孩子 的模样,真是又好气又好笑,佯装 “严厉 ”地 “警告 ”他,再这样小心揍屁股。而他从没有因此打过孩子,他怎么能够阻止一颗向往、好奇、长大的心呢? 将家里认真检查了一遍之后,儿子来到客厅,在沙发上坐了下来。老父亲正在看一部重播的古装历史剧,他对这种古装戏其实没什么兴趣,但他还是和平日一样陪老父亲看上一集。 若干年前,儿子上中学了,学业越来越紧张,应
8、试、升学,将儿子和全家人的弦,都绷得紧紧的,特别是高考之前那段时间,家里的空气沉闷的就像炸药,随时都会被点爆。人到中年的父亲和母亲,在家里走路,都是踮着脚尖的,生怕轻微 的响动,影响了紧张复习的孩子,他们用这种无声陪伴着儿子。一次,儿子惊讶地发现,家里的电视机很久都没有打开过了,他问父亲,你们怎么不看电视了啊?父亲不屑一顾地说,电视节目越来越粗糙,越来越难看,看可就生气,不如不看。儿子信以为真。直到他高考结束那天,家里的电视机,和着父母的笑声,一起重新响了起来。 夜慢慢深了。儿子将老父亲搀扶上床,然后,告别老父亲,轻轻带上门,回自己的家去了。 若干年前,每个寒冷的冬夜,父亲都来不及披起大衣,蹑
9、手蹑脚走进儿子的房间,将儿子蹬开的被子掖好。儿子翻了个身,又沉入甜甜的暖暖的梦 乡。他不知道这一切。 (选自 2011年 1月 30日南方日报,有删改) 【小题 1】阅读全文,完成下面表格内容。( 3分) 概括儿子回家为父亲做的几件事情 评点人物形象 现在的 “儿子 ” 若干年前的 “儿子 ” 父亲 帮父亲整理书架 陪父亲看电视 搀扶父亲上床 细心、孝顺 、充满好奇心 、倔强等 【小题 2】品味下列语句,按要求答题。( 4分) ( 1)儿子 摸摸 藤椅, 轻轻 摇了摇,藤椅吱呀吱呀地响。 ( 2)家里的空气沉闷的就像炸药,随时都会被点爆。 【小题 3】作者插叙了若干年前的几件事情有何作用?(
10、3分) 【小题 4】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 A文章第 节中 “独居的老父亲 ”为下文故事的发展埋下伏笔,做好铺垫。 B文章两次出现 “严厉 地 警告 ”,前后呼应,但语气和情感上都有所不同:前者饱含烦躁和担心,后者饱含命令和赞美。 C文章多处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读起来琅琅上口,增强了语言的气势和表达效果。 D本文和莫怀戚的散步都采用了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都以生活中的小事歌颂了人间真挚而美好的亲情,也向我们诠释了孝顺是一种爱,陪伴是一种爱。 答案: 【小题 1】帮父亲修藤椅 调皮 勤劳( “耐心 ”、 “细心 ”、 “疼爱儿子 ”等)(每处1分,意对即可) 【小题
11、2】( 1) “摸摸 ”和 “轻轻 ”两个词写出了我在检查藤椅时的细心、小心翼翼,表现了对父亲的关爱。( 2分,意对即可)( 2)运用比喻的修辞,将 “沉闷的空气 ”比作 “炸药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高考之前家里氛围的紧张。( 2分,意对即可) 【小题 3】内容上,写出了父亲的身教带给儿子的影响,使文中父亲和儿子的人物形象更加丰满,使文章的主题更鲜明、更深刻;结构上,避免了呆板直叙,使行文波澜起伏,和文题 “爱的移位 ”相呼应。(从 “内容 ”或 “结构 ”选取一点回答即可得分) 【小题 4】 B 【小题 1】试题分析:根据文章第 2段的内容概括出为父亲做的第一件事为 “帮父亲修藤椅 ”;根据
12、文章第 4段的内容概括出为父亲做的第二件事为 “帮父亲整理书架 ”;根据文章第 6 段的内容概括出为父亲做的第三件事为 “陪父亲看电视 ”;根据第 8段的内容概括出为父亲做的第 4件事为 “搀扶父亲上床 ”。从 “儿子 ”对父亲所做的事来看,现在的儿子 “细心、孝顺 ”;从文章的 “3、 5、 7、 9”小节的内容可以看到以前的儿子 “调皮、充满好奇心 ”等,从中也能感受到父亲的 “细心、耐心 ”等性格。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概括文章内容以 及根据内容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 点评:解答此题,先浏览全文,围绕文中的人物概括出相应的情节即可。人物的形象,根据对人物的具体描写来分析,比如抓住对人物的语言
13、、神态、心理等描写来分析人物形象。 【小题 2】试题分析:( 1)通过两个表动作的词语,一方面体现出我的细心,另一方面也能反映出我对父亲的关爱。( 2)为了表现家里高考前紧张的气氛,作者用了形象的比喻,把 “沉闷的空气 ”比作 “炸药 ”,生动的表现了家里当时紧张的气氛。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语句含义的能力。 点评:理解文章中语句的含义,结合具体语境,理解、分析、推断语句的含义,去深入理解语句的真正含义。这类试题要特别注意,往往不是要问句子的表面意义,如果简单地理解为语句的表层意思,就容易理解偏差。所以,理解文章语句的含义,一定要结合具体的语境,还要结合文中人物的情感。 【小题 3】试题
14、分析:本文的一大特色,就是采用 “记叙与插叙 ”交杂起来来表达作者的情感。理解 “插叙 ”的作用,可以从结构上与内容上这两个角度来分析。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插叙的作用的能力。 点评:解答此题,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分析。结构上,避免了呆板直叙 ,使行文波澜起伏,和文题 “爱的移位 ”相呼应;内容上,写出了父亲的身教带给儿子的影响,使文中父亲和儿子的人物形象更加丰满,使文章的主题更鲜明、更深刻。 【小题 4】试题分析:文章中两处出现了 “严厉 ”的 “警告 ”,第一次,出现在文章的第 4 小节,表现了作者对父亲的关爱之情,怕父亲为了拿书而摔倒;第二次,出现在文章的第 5小节,表现了父亲对作者小时候
15、的疼爱之情,怕作者被那些瓶瓶罐罐划伤。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点评:解答此题,可以采用排除法。先根据文章的内容,理解出有些情节的安排用意,然后从文中的字里行 间去体会作者的情感。 阅读相关选段,完成小题。( 12分) 看云识天气(节选) 我们还可以根据云上的光彩现象,推测天气的情况。在太阳和月亮的周围,有时会出现一种美丽的七彩光圈,里层是红色的,外层是紫色的。这种光圈叫做晕。日晕和月晕常常产生在卷层云上,卷层云后面的大片高层云和雨层云,是大风雨的征兆。所以有 “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 ”的说法。说明出现卷层云,并且伴有晕,天气就会变坏。另有一种比晕小的彩色光环,叫做 “华 ”
16、。颜色的排列是里紫外红,跟晕刚好相反。日华和月华大多产生在高层云的边缘部分。华环由小变大,天气趋向晴好。华环由大变小,天气可能转向阴雨。夏天,雨过天晴,太阳对面的云幕上,常会挂 上一条彩色的圆弧,这就是虹。人们常说:“东虹轰隆西虹雨。 ”意思说,虹在东方,就有雷雨;虹在西方,就有大雨。还有一种云彩常出现在清晨或傍晚。太阳照到天空,使云层变成红色,这种云彩叫做霞。朝霞在西,表明阴雨天气再向我们进袭;晚霞在东,表示最近几天里天气晴朗。所以有 “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的谚语。 晕 大自然的天气预告图 碧蓝蓝的天空,铺过来一层蚕丝般的云幕,不一会儿,太阳周围现出一道彩色光环。它宛若彩虹,但没有彩虹
17、鲜亮;虹的色彩排列是内紫外红,而它的光环刚好相反,是外紫内红。这就是 “晕 ”,俗称 “风圈 ”。 我们的祖先,很早就对 “晕 ”进行了观察和记载。远在殷墟甲骨文中,已有 “晕 ”字出现。到了西周, “晕 ”便正式作为天象被记录下来。而欧洲人直到 1630年,才有关于 “晕 ”的详细记载,比我国晚了一千多年。 人们虽然很早就注意到了这种美丽的光象,但对它的成因作出科学的解释,则是近一二百年的事。 1666年,牛顿做了一个很简单但对后来科学发展影响很大的实验。他让一束阳光透过三棱镜,结果出现红。橙、黄、绿、蓝、靛、紫的七色彩条。这使人类第一次认识到,阳光原来是由七种不同颜色的光组成的,当它们通过
18、三棱镜时,由于波长、折射角 不同,才显示了各自的本色。这一发现给 “晕 ”的科学解释打下了基础。 探空资料表明,那白如蚕丝的云幕,其高度都在距地面 5000米以上,是由六方柱体状的小冰晶组成的。如果把六方柱体不相邻的边延长,实际上就是三棱柱体。所以,六方柱体状的冰晶就像三棱镜一样,能把阳光分成七色彩条。当无数兆亿小冰晶被阳光照射后,各色光按一定角度折射出来,便形成了绚丽多彩的晕环。 人们对 “晕 ”的兴趣,不单因为它有斑澜的色彩,而且还由于它是天气变化的一种前兆。 据我国新疆阿勒泰地区统计, 1980年中就曾出现过 1052次 “晕 ”,而“晕 ”后 两天内出现风、雨等显著天气变化的占 80。
19、 不过,也不是所有的 晕 ”都是风雨之兆。气象工作者经过长期观察发现:当“晕 ”的持续时间在 1小时以内(俗称 “短晕 ”)时,未来的 12小时一 36小时内会出现风或雨;当 “晕 ”的持续时间在 5小时以上(俗称 “长晕 ”)时,则不会有风雨天气出现。 美丽的晕环是大自然的天气预告图,我们了解并利用它来观测风云,可以更好地安排工作和生活。 【小题 1】请找出选文一看云识天气(选段)中的中心句子: ( 2分) 【小题 2】选文二晕 大自然的天气预告图第 段从哪两个方面说明晕和彩虹的 不同?( 2分) 【小题 3】选文二晕 大自然的天气预告图第 段中的 “这一发现 ”指的是什么?( 2分) 【小
20、题 4】选文二晕 大自然的天气预告图第 段画线句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其作用是什么?( 3分) 【小题 5】请选出对选文解读不正确的一项:( )( 3分) A选文一看云识天气(选段)中,作者运用了分类别、引用等说明方法让我们明白了云上的光彩现象与天气之间的关系。 B根据选文一看云识天气(选段),我们知道了华环由大变小,天气一定转向阴雨。 C选文二晕 大自然的天气预告图告诉我们,晕是阳 光经过云层中冰晶的折射而形成的。 D读完选文后,我们知道我国对 “晕 ”的观察、记载要比欧洲早很多。 答案: 【小题 1】我们还可以根据云上的光彩现象,推测天气的情况。 【小题 2】( 1)鲜亮的程度 ( 2)色彩的
21、排列 【小题 3】阳光是有七种不同色彩的光组成的。 【小题 4】举例子、列数字。具体准确说明而了晕是天气变化的前兆。 【小题 5】 B 【小题 1】试题分析:选文一向我们介绍了许多种不同的云彩,并且讲述了不同的云彩会出现不同的天气,在联系标题看云识天气,选文一的中心句为“我们还可以根据云上的光彩现象,推测天 气的情况 ”。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点评:解答此题,可以先迅速浏览,获得整体印象,同时,可边读边用笔划出文段中的过渡句、提纲挈领的句子、文章或文段的中心句、总结性的句子。需要说明的是明的可以直接借用中心句来概括,有的还需要将提炼的信息整合,并用恰当的词语或句子把它表达出
22、来。概括要点时,尽量摘引原文词句来概括归纳,并注意答题的全面完整。 【小题 2】试题分析:选文二的第一段,为了能让我们区分开 “晕与虹 ”,运用了 “作比较 ”的说明方法,从 “鲜亮的程度以及色彩的排列 ”这两个方面进行比较。 考点:本题 考查学生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点评:解答此题,先阅读全文,了解大意,然后根据题意,锁定相关段落,分析出相应的内容即可。比如本道题结合第 1段的内容进行分析即可。 【小题 3】试题分析:人们对其作出科学的解释,也是近几百年的事,主要是牛顿的科学实验让我们明白了其中的科学原理。所以, “这一发现 ”指的是 “阳光是有七种不同色彩的光组成的 ”。 考点:本题考查学
23、生筛选文章内容的能力。 点评:解答此题,先找到 “这一发现 ”在文中的具体位置,然后结合前后文的内容来筛选指代的内容。 【小题 4】试题分析:为了说明 “晕 ”是风雨之兆这一特征,作者在第 5段中运用了 “举例子与列数字 ”的说明方法加以说明。 考点:本题考查说明文的说明方法以及作用。 点评:分析说明文的说明方法以及作用是说明文常考的题型。解答此类题型,必须要结合文段的内容来分析说明方法,然后根据文章的内容或者文段的内容所体现出来的说明对象的特征来分析作用即可。 【小题 5】试题分析:根据 “日华和月华大多产生在高层云的边缘部分。华环由小变大,天气趋向晴好。华环由大变小,天气可能转向阴雨 ”这
24、几句话的内容判断 B 选项是错误的,因为 “华环由大变小 ”,天气 可能转向阴雨, “可能 ”与 “一定 ”在语气上是不一样的,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能力。 点评:分析说明文语言的特色,可以按以下的方法:( 1)定性。如: “比较 ”“几乎 ”“相当 ”等词表程度修辞; “大约 ”“可能 ”“左右 ”等表估计, “多 ”“有余 ”等表数量。( 2)代入到句子中作具体的分析。( 3) xx 词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 文言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 “尊君在不?
25、 ”答曰: “待君久不至, 已去。 ”友人便怒: “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 “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选自世说新语 ) 陈元方年十一时,候 袁公,袁公问曰: “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 之,何所履行 ? ”元方曰: “老父在太丘,强者绥 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久而益敬。 ”袁公曰: “孤 往者尝为邺令,正行此事。不知卿家君法 孤,孤法卿父? ”元方曰: “周公、孔子,异世而出,周旋动静,万里如一。周公不师 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 ” (选自世说新语 ) 注解: 候:拜访、问候 称:称赞、赞许 履行:
26、实践、做 绥:安抚 孤:封建时代王侯对自己谦称 法:效法 师 :学习 【小题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 4分) 陈太丘与友期行 期: 尊君在不 不: 元方入门不顾 顾: 下车引之 引: 【小题 2】下列各句中 “之 ”字与 “下车引之 ”中的 “之 ”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3分) A故时有物外之趣。 B驱之别院。 C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D邑八景之一也。 【小题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2分) 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小题 4】袁公两问绵里藏针,颇有学问,但元方两答精彩纷呈,请你说说元方第二答的巧妙之处。( 3分) 【小题 5】从这两则故事中,你怎样评价元方这个孩子
27、的?( 3分) 答案: 【小题 1】略 【小题 2】 B 【小题 3】略 【小题 4】借用周公和孔子没有相互效法的例子,暗示袁公和自己父亲不存在谁效法谁的问题,既尊重了袁公,又维护了父亲的尊严,顾全了双方的面子。 【小题 5】( 1)机智、聪明,头脑灵活、能言善辩( 2)守信、明礼、为人处世得体(意近即可) 【小题 1】试题分析:( 1) “期 ”根据语境意思为 “约定 ”,不能理解为 “期限、时期 ”等意思;( 2) “不 ”根据语境意思为 “与在相对 ”;( 3) “顾 ”在此为动词,意思为 “转头看 ”;( 4) “引 ”在此意思为 “拉 ”,不能理解其他意思。 考点:本题考查对文言字词
28、的理解的理解能力。 点评:文言实词的考查,最常见的命题形式是,指定文中若干个词让考生作解释。要求解释的词,一般为常见实词,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往往是命题的重点,当然也应该成为同学们备考的重点。在理解时,除了根据具体的语境,还要注意一些字的特殊用法。 【小题 2】试题分析: A、结构助词,的; B、代词,代蛤蟆; C、助词,无意思; D、结构助词,的。例句中 “之 ”的用法为 “代词 ”。根据题意,选 “B”项。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 “之 ”的用法的能力。 点评:文言虚词 “之 ”的用法很丰富,比如:一、 1、 结构助词。相当于现代汉语 “的 ”,放在定语和中心语
29、之间,作定语的标志。 2、 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使原来的主谓句成为句子成分或复句的成分。不必译出。其格式为:主语 +之 +谓语。 3、用在不及物动词、形容词或时间副词后起协调音节、舒缓语气作用。不必译出。 4、宾语前置标志。通常出现在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时,放在动词谓语前。其格式为:宾语 +之 +谓语。 5、定语后置标志。为了强调定语,常把定语放在中心语的后面。 二、作代词用 三、作动词用,相当于 “到 ”、 “往 ”、 “去 ”。 【小题 3】试题分析:翻译此句时,注意 “期是约定的意思,委是放弃的意思,去是离开的意思 ”,翻译时,还要补出主语 “陈太丘 ”,同时还要使整个句子
30、翻译的流畅性。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 点评:文言翻译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文言翻译的标准是三个字:信、达、雅。对于初中生而言,能达到前两个标准 “信 ”(准确无误)和 “达 ”(通顺流畅)就很不错了。因为中考要求文言翻译要直译,讲究 字字落实,特别是对关键词语的理解、特殊句式的判断要求较高。 【小题 4】试题分析:面对袁公的咄人之词,陈元方巧用 “典故 ”,表明 “父亲和袁公不好互相仿效,各有特色 ”,这样的回答,即体现了本人的善辩的才能,又能尊重袁公。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点评:解答此题,先了解文章的内容,抓住人物的具体描写来分析元方的回答体现的巧妙之处
31、。如:本文主要是通过语言描写来表现其答话技巧的。 【小题 5】试题分析:根据 “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分析出其是一个 “守信、明礼 ”的人;根据 “用 典故巧妙的回答了袁公 ”分析出他是一个 “机智、聪明、善辩 ”的人。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 点评:分析文章的人物形象,需在读懂文章的基础上,根据文章围绕这个人写的那几件事来分析这个人物的形象。分析人物形象,除了直接对该人物进行描写,还可以通过侧面描写来表现这个人物形象,直接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这样的人物形象才会丰满。 诗歌鉴赏 【古诗赏析】 题 春 晚 (宋)周敦颐 花落柴门拾夕晖,昏鸦数
32、点傍林飞。 吟余小立阑干外,遥见樵渔一路归。 【小题 1】这首诗中哪一句话交代了诗人观景的立足点?( 1分) 【小题 2】诗人描写昏鸦时为什么用 “点 ”而不用 “只 ”?说说你的理解。( 2分) 答案: 【小题 1】吟余小立阑干外。 【小题 2】诗人描写的是傍晚之景:天色渐暗,傍林而飞的乌鸦离得又很远,看上去就是一个个 “点 ”,用 “点 ”写昏鸦,恰如其分,有水墨画的效果。 【小题 1】试题分析:本诗所描写的景象,正是乡村暮春的晚景:红日西沉,一位诗人在柴门外驻足远望,他 “小立阑干外 ”,口中吟诗,夕阳在远方就要落下,昏鸦飞过天空,渔夫樵子归来。这是一幅恬静而又富有生意、和谐的画面,全诗
33、充满宁静而不寂寞的闲适之情。所以,诗人观景的立足 点的诗句为 “”。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内容的能力。 点评:解答此题,应该先理解诗歌的内容,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之上,再根据题意,去分析诗人观景的立足点即可。 【小题 2】试题分析:诗人放眼天外,远处暮色苍茫之中,几只归巢的乌鸦正绕着树林盘旋,忽高忽低,时上时下。因距离遥远,又日近黄昏,望去像一个个 “点 ”。而一个 “飞 ”字一扫开篇的低沉,为晚春的画图增添了生气。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炼字的能力。 点评: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过锤炼的字的妙处。这种试题的答题思路:( 1)指出该诗句中最生动传神的字;( 2)把该字 放入原句中展开联想,
34、描述景象;( 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语言表达 观看下面一幅漫画,按要求答题。( 4分) 【小题 1】用简要的语言介绍这幅漫画的内容。 ( 2分) 【小题 2】仔细观察这幅漫画,从多角度思考,说说它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象? ( 2分) 答案: 【小题 1】一个小孩,他的生活水平很高,而文化水平很低,成为身心发育不均衡的畸形儿。( 2分) 【小题 2】反映了当今社会许多家庭只关心孩子的物质生活条件,却不重视对孩子的文化教育和品德培养( 2分) 试题分析:( 1)根据文字 “畸形儿、生活水平、文化水平 ”以及 “小孩子脸型的缺失 ”概括出的内容为 “一个小孩,他的生活水平
35、很高,而文化水平很低,成为身心发育不均衡的畸形儿 ”。( 2)根据 “孩子身心发育不均衡 ”这一内容来揭示暗含在这幅漫画背后的社会现象,社会现象为 “反映了当今社会许多家庭只关心孩子的物质生活条件,却不重视对孩子的文化教育和品德培养 ”。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概括漫画内容以及分析漫画含义的能力。 点评:解答好这个题目,第一步是仔细审题,明确题目的意思。此步骤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审标题,仔细审读漫画的题目,认真分析思考题目 的含义; 审主体画面,准确把握漫画的主题; 审题注和画注,题注和画注往往是对漫画的特别提示,这也能帮助我们准确理解漫画的主题思想。第二步是在审题结束后不要急于解答,要认真分析思
36、考漫画反映的问题,有什么典型性?有哪些实际意义等,至少应弄明白两个问题:一是从观察漫画给我们的第一印象来看,漫画直接说明了什么问题,直接告诉了我们什么信息;二是在欣赏之余闭上眼睛想一想,漫画间接说明了什么,即在作品内容的背后反映出的问题或原因是什么,这就需要我们根据书本知识以及平时库存在自己头脑中的信息进行分析、思索、探究了。另外,由 于漫画是作者对现实生活直接或间接的反映,或表达对真善美的歌颂,或是对假恶丑的鞭挞,所以有些题目还会要求我们联系生活实际来理解漫画的要义。因此在解题时,还要将漫画这一直观图像所反映的内容同社会现实联系起来,想想自己周围有没有漫画中所要歌颂或讽刺的对象,从而准确地理
37、解、把握漫画的要义或蕴涵的道理。第三步是准确表述。当我们弄明白漫画的内含和题目的要求以及问题时,接下去就可以组织语言进行表述了。表述时应力求语言简洁明了,观点不含糊,对于临场发挥的探究性问题,表达自己的感悟和启示时,也不是随便想怎么说,就怎么说,也要 使用规范的语言来回答。至于谁发挥得好,那就看我们平时谁下的功夫深了,所以建议大家平时多加强这方面的训练。 名著导读 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 4分) 一只乌龟懒洋洋的在晒太阳,向海鸥抱怨她的不幸,说没有人来教她飞翔。一只老鹰飞过来,听到她的哭诉,便问她如果带她到高处,并在空中飘,肯给他什么报酬。她说: “我愿给你红海中所有的财宝。 ”老鹰说:
38、“那么我就教你飞吧。 ”他将她抓在爪里,几乎冲上云端,突然地将爪一放,乌龟就掉在一座高山上,跌得粉碎。乌龟在临死时叫道: “这是报应,因为我在地面上行动都困难了,为什么还想飞到 云端里去呢? ” 【小题 1】这则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2分) 【小题 2】这篇小短文选自名著 。请用简洁的语言再概述其中的另一个故事。( 2分) 答案: 【小题 1】要尊重客观规律;不适合自己的东西或技能不要盲目尝试。( 2分) 【小题 2】伊索寓言 故事梗概略,符合即可。 【小题 1】试题分析:乌龟的生存环境本在陆地或水中,天空根本不合适它;它没能认识到自身的情况,要让老鹰教它飞翔,结果可想而知。所以,这个故事
39、告诉我们 “”。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名著的能力。 点评:名著导读着重考查考生对中外文学名著的了解情况和阅读状态。因此,解答文学名著题必须建立在阅读的基础之上,不仅要 “博闻强记 ”,还要有自己的独到见解。课标推荐的中外文学名著,对其名称、作者、主要人物形象、精彩的故事情节、内容提要等方面都要有所了解,深入思考,力求从作品中得到一定的启发。 【小题 2】试题分析:这个故事选自伊索寓言,伊索寓言,文字凝练,故事生动,想象丰富,饱含哲理,融思想性和艺术性于一体。其中农夫和蛇狐狸和葡萄狼和小羊龟兔赛跑乌鸦喝水牧童和狼农夫和他的孩子们 蚊子和狮子北风与太阳等已成为全世界家喻户晓的故事。 考点:本题考
40、查学生阅读名著的能力。 点评:名著导读着重考查考生对中外文学名著的了解情况和阅读状态。因此,解答文学名著题必须建立在阅读的基础之上,不仅要 “博闻强记 ”,还要有自己的独到见解。课标推荐的中外文学名著,对其名称、作者、主要人物形象、精彩的故事情节、内容提要等方面都要有所了解,深入思考,力求从作品中得到一定的启发。 默写 用课文原文填空。( 10分) 【小题 1】 ,夜泊秦淮近酒家。 (杜牧泊秦淮) 【小题 2】 ,似曾相识燕归来。 (晏殊浣溪 沙) 【小题 3】正入万山圈子里, 。 (杨万里过松源晨炊漆公店) 【小题 4】 ,误入藕花深处。 (李清照如梦令) 【小题 5】 ?为有源头活水来。
41、(朱熹观书有感) 【小题 6】 ,青山郭外斜。 (孟浩然过故人庄) 【小题 7】何当共剪西窗烛, 。 (李商隐夜雨寄北) 【小题 8】 ,风正一帆悬。 (王湾次北固山下) 【小题 9】 ,潭影空人心。 (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小题 10】钱塘湖春行中通过植物的变化描写早春景象的句子是: , 。 答案: 【小题 1】夜笼寒水月笼沙 【小题 2】无可奈何花落去 【小题 3】一山放过一山拦 【小题 4】兴尽晚回舟 【小题 5】问渠那得清如许 【小题 6】绿树村边合 【小题 7】却话巴山夜雨时 【小题 8】潮平两岸阔 【小题 9】山光悦鸟性 【小题 10】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试题分析:默
42、写( 1),注意 “笼 ”;默写( 2),注意 “落 ”;默写( 3),注意“放 ”;默写( 4),注意 “兴 ”;默写( 5),注意 “渠 ”;默写( 6),注意 “合 ”;默写 (7),注意 “却 ”;默写( 8),注意 “阔 ”;默写( 9),注意 “悦 ”;默写( 10),除了注意 “渐、没 ”的写法,还要注意 “植物的 变化描写早春景 ”这一提示语。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背诵默写的能力。 点评:古诗文名句默写是考试常考的题型。复习古诗文名句,首先是要记诵清楚背诵的古诗文篇段和名句;其次是要正确理解古诗文篇段和名句的基本内容;第三是要记清楚古诗文名句中的每个字,默写古诗文名句不能写错别字
43、。 作文 作文题( 30分) 在我们的成长岁月中,会收到很多礼物。也许,它是一盒香甜的生日蛋糕、一个漂亮的洋娃娃、一辆电动小汽车或者一本心仪已久的书;也许,它只是一抹关切的眼神、一句温暖的祝福、一个有力的臂膀或者一副温暖的胸膛;也许,它来自于你的父 母、师长、朋友甚至是陌生人;也许它并不总带给你欢笑,也会有苦涩。但都值得你珍惜!请以 “礼物 ”为题写一篇记叙文,字数不少于 500字,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 答案:略 试题分析:礼物有生日礼物、节日礼物、拜访礼物、离别礼物等等,一个玩具、一份礼盒、一支钢笔 -都是礼物。礼物有物质的,也有精神的,一句安慰的话语、一个鼓励的眼神、一阵热烈的掌声
44、-也是礼物。可以通过所写的礼物反映风俗时尚,表达亲情、友情;也可以反映社会风气,针砭时弊。但必须围绕礼物记叙令人回味的故事。可写真人真事,也可发挥想象, 写成童话、寓言等,曲折反映社会现实。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点评: 题材贴近时代,表现新生活,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 选材时应充分拓展思维,自由放飞思想,从学校、家庭、社会、自然四个角度去考虑。 材料有了,多了,应该筛选出自己最熟悉、最了解、最有价值的去着笔。 锁定材料后,应该去细化材料,弄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记叙的要素,进一步放大材料。写出 “礼物 ”的特点,还要写清楚谁送的礼,送的什么礼,送给谁,为什么要送礼,怎样送礼等。可将文题缩小为:特殊的礼物、最好的礼物、变味的礼物、礼物 的背后等。着重关注礼物所承担的故事和情感,要有一定的思想内涵,避免较为广泛的生日礼物。故事要有点曲折与波澜,情感要能真挚浓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