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2013学年浙江省东阳市歌山一中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上传人:confusegate185 文档编号:289125 上传时间:2019-07-10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24.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2-2013学年浙江省东阳市歌山一中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2012-2013学年浙江省东阳市歌山一中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2012-2013学年浙江省东阳市歌山一中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2012-2013学年浙江省东阳市歌山一中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2012-2013学年浙江省东阳市歌山一中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2-2013学年浙江省东阳市歌山一中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下列划线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2分) A.寒 噤 ( jn) 瓦 砾 (l) 镂 (lu)空 匀 称 (chng) B.拂 (f)晓 嶙 (ln)峋 阻 遏 ( ) 蟠 (pn)龙 C.绥 (su)靖 刹 (sh)那 轩 (xun)榭 纳 粹 (su) D.丘 壑 (h) 仄 (z)歪 帷 ( wi)幕 荒 谬 (mi) 答案: D 试题分析: A、匀称( chn), “称 ”为多音字,读音有 “chn 、 chng、 chng”。B、拂晓( f),佛晓( f)。 C、刹那( ch),纳

2、粹( cu)。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汉字的认读能力 点评:对汉字的认读是考试常考的题型,这要要求学生平时就要注意积累,因为侧重考查综合运用能力,考查内容兼顾课内课外,涉及范围很广。学习过程中可以进行适当分类整理,误读积累,阶段总结等。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2分) A肃穆锐不可当张皇失措惟妙惟肖 B消魂转弯抹角当然无存重峦叠嶂 C溃退月明风青应地制宜雅俗之分 D纳凉自出心栽失之毫厘潦绕不绝 答案: A 试题分析: B、荡 然无存。 C、因地制宜。 D、缭绕不绝。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修改错别字的能力。 点评:修改词语的错别字,关键结合词语的意思。比如: “荡然无存 ”中 “荡 ”

3、是“洗涤 ”的意思,所以不能写成 “当 ”; “因地制宜 ”中 “因 ”是 “根据 ”的意思,所以不能写成 “应 ”; “缭绕不绝 ”中 “缭 ”是 “缠绕 ”的意思,不能写成 “潦 ”。 选出下列句子中成语使用错误的一项。( )( 2分) A这篇文章观点十分新颖,见解十分深刻,的确 不可理喻 。 B城市绿化必须 因地制宜 ,突出环境保护与人类景观和谐统一的发展观念。 C任何个人的成就和人民群众的伟大创造比起来,都不过是 沧海一粟 。 D中国寺庙建筑宏大精美,因势构筑,巧思妙想,真可谓 鬼斧神工 ,令人叹服。 答案: A 试题分析: A、不可理喻:形容蛮横或固执。 B、因地制宜:根据各地的具体

4、情况,制定适宜的办法。 C、沧海一粟:比喻非常渺小。 D、鬼斧神工:形容建筑雕塑等艺术技巧精巧。经分析, A项运用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成语的能力。 点评:常用成语以学生所学课文中出现的成语为准,新生成语则以当前流行的一些热词为准,试题材料兼顾课内课外。这里的关键,是要在积累上下工夫,掌握 课后常用成语,同时也要了解当下流行的并经国家语委认可的一些新生成语。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2分) A最美女教师张丽莉的先进事迹在全社会引起强烈反应,人们牵挂她的病情并为她的精神所深深感动。 B虽然刘翔已经能够下地走路,但医生告诫他不要心急,走路的频率不能太快,而且每天走路的时间也不能

5、过长。 C我们只有与自然和谐相处,才能保卫好生存的家园。 D能否根治中小学生沉迷网络游戏的顽症,是保证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条件之一。 答案: B 试题分析: A、用词不当, “反应 ”改为 “反响 ”。 C、关联词语 使用不当, “只有 -才 ”改为 “只要 -就 ”。 D、前后矛盾,去掉 “能否 ”。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修改病句的能力。 点评:修改病句试题侧重考查考生在具体语境中修改病句的能力。修改病句以改正确、改通顺为原则,不作语言修饰,不变句子原意,正确地把握句子结构,了解常见病句类型及修改方法,是基本的应对策略。要特别注意成分残缺、搭配不当、语序不对、结构混乱四个方面的语病。 下列句子排列

6、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2分) 虽然早期被归类为 “寻根文学 ”作家,但其写作风格素以大胆新奇著称。 他的作品激情澎湃,想象诡异,语言肆虐。 自 20世纪 80年代中期起,莫言以一系列乡土作品崛起,充满着 “怀乡 ”以及 “怨乡 ”的复杂情感。 例如成名作红高粱家族里,不断出现的血腥场面中充满着强烈的感情控诉,在 “屎尿横飞 ”的场景之间,演绎着现代革命历史。 2012年 10月 11日,因其 “用魔幻现实主义将民间故事、历史和现代融为一体 ”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A B C D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段文字主要 讲的是 “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经过 ”,是按照时间来安排材料的。 20 世

7、纪 80 年代中期 -写作风格大胆新奇 -特点:激情澎湃、想象诡异 -成名作红高粱家族 -2012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排列句序的能力。 点评:句子排序试题主要考查考生理解句子及运用句子组段的能力。对于句子顺序,平时在阅读中要注意典型语段句与句之间的关系,尤其是句子前后之间的衔接;对于句意理解,要结合具体的语境理解关键语句的意思。 现代文阅读 沉默的竹笛( 13分) 16岁一个忧伤的春夜,我躺在集体宿舍临窗 的床铺上。洁白的月光潮水一般漫进窗户,清冷的微风捎来潮湿的花香。我陷入少年无端的愁闷思绪里,分外孤单寂寞。这时,一缕悠扬的笛声由远而近,停留在我的耳畔。那笛声仿佛是清澈的

8、泉水,流过神话中迷人的花园,一路上集合了蝴蝶和黄莺的梦想,决心要给我的心灵来一次彻底的洗礼。我陶醉在悦耳的笛声里,忧伤早已悄悄地散去,心情澄澈空明。那晚,我的心中暗暗地滋生了一个强烈的愿望:做一个快乐的吹笛手。 好长一段日子,我为能拥有一枝笛子而心神恍惚。终于在一个星期六的下午,我从一个摆地摊的老人那里买到了我盼望已久的竹笛。 第一次拥有竹 笛的那个下午是我人生中最美丽的一个下午。我清楚地记得我吹着竹笛走在乡村田野上的情景:落日如一颗水灵灵的红草莓点缀在暮霭笼罩的山尖,横过头顶的归鸟翅膀上涂着夕阳粉红的胭脂,嫩绿的小草在晚风中飘动,像是生命活泼的舞蹈。我一边吹着竹笛 显然是不成曲调的呜呜声,一

9、边大踏步地把苍茫暮色下的动人风景甩在身后。这时我觉得自己成了一个漂泊天涯的江湖侠客,心里汹涌着英雄纵横天下的豪情。 从拥有竹笛的那个下午开始,我就决心把自己训练成一个优秀的吹笛手。为了学会吹笛子,我付出了许多汗水和心血。清晨,我常常拿着竹笛,跑到学校后面 的山坡上,对着葱郁的群山大声吹着,让笨拙的笛声唤醒崭新的一天。深夜,同学们沉浸在梦乡里,只有我坐在空旷的操场上,如痴如醉地吹着竹笛。笛声一点也不悠扬动听,但我吹得特别认真。竹笛在人家手里是一根音乐的神奇魔术棒,在我的手里却成了一根没有灵感的干枯竹枝。唉,想不到吹笛竟会是这样的艰难。 在一次班会上,班主任老师要求每个同学表演一个节目。几个调皮的

10、同学就恶作剧地起哄,要我为大家表演吹笛子。天哪,我根本吹不成一首完整的曲子,但强烈的自尊心迫使我孤注一掷。面对全班同学,我终于勇敢地拿起了竹笛,涨红了脸,坚持着把最后一个音符吹完,便逃出了教室。在无人的山坡上,我抚摸着被泪水浸润的竹笛,伤心欲绝。从那以后,我发誓再也不吹笛子了。 后来,那枝带给我幸福和耻辱的竹笛一直静静地悬挂在我的窗前。岁月悄然而过,多少年后,当我凝眸竹笛的时候,我就忍不住回想少年时代的往事。有些梦想是永远不会开花结果的,但播种梦想 的人从不放弃流汗流泪的机会,只是因为生命里那些动人的细节丰富了生命的内涵。沉默的竹笛啊,我无心再次吻你于唇,吹一曲欢快的歌谣,就这样静静地看着你便

11、足够了,你的沉默其实高奏着我对少年烂漫心事的凭吊和酸涩的回忆。 【小题 1】文章围绕 “竹笛 ”写了哪几件事?仿照示例用简明的语言加以概括。( 4分) 愁闷忧伤听竹笛; ;回家途中吹竹笛; 练吹笛;班会课上演吹笛 【小题 2】对本文赏析错误的是( )( 3分) A全文以竹笛为线索,叙述了作者的心理变化过程。 B本文景物描写很精彩,如划线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描写了落日 、归鸟、小草等美好景象,衬托了自己内心的喜悦和兴奋。 C “我 ”一心想做个 “快乐的吹笛手 ”,到后来那枝竹笛却 “沉默 ”了主要原因是悟得了有些事并非想做就能成功,并非努力就有结果。 D这是一篇缘事明理、文质兼美的散文。

12、【小题 3】用 “沉默的竹笛 ”作为文章的标题有何好处?( 3分) 【小题 4】少年时代的往事让 “我 ”感悟到了什么?( 3分) 答案: 【小题 1】如愿以偿买竹笛 千辛万苦 【小题 1】 C 【小题 1】 “竹笛 ”是组织全文内容的线索, “沉默 ”的 “竹笛 ”设置悬念,吸引读者。引发读者思考,指向主旨。(合理即可) 【小题 1】有些梦想是永远不会开花结果的,但播种梦想的人从不放弃流汗流泪的机会,只是因为生命里那些动人的细节丰富了生命的内涵。 【小题 1】试题分析:本文以 “竹笛 ”为线索,第 1小节写的是 “愁闷忧伤听竹笛 ”;第 2小节写的是 “如愿以偿买竹笛 ”;第 3小节写的是

13、“回家途中吹竹笛 ”;第 4小节写的是 “刻苦练吹笛 ”;第 5小节写的是 “班会课上吹竹笛 ”;第 6小节写的是 “多年之后话竹笛 ”。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概括文章情节的能力。 点评:概括文章的情节,按照记事的要素 “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来概括。需要说明的是明的可以直接借用中 心句来概括,有的还需要将提炼的信息整合,并用恰当的词语或句子把它表达出来。概括要点时,尽量摘引原文词句来概括归纳,并注意答题的全面完整。 【小题 1】试题分析:根据文章第 6小节中 “有些梦想是永远不会开花结果的,但播种梦想的人从不放弃流汗流泪的机会,只是因为生命里那些动人的细节丰富了生命的内涵 ”这几句话分析出

14、 C答案:是错误的。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点评:可以从以下角度分析文章的内容:一是整体感知课文,要求用较快速度读课文,能明确文章写的主要内容,各段之间的联系,以及文章的体裁、中心。不过多顾 及细节。 词不离句,句不离篇 是文章阅读的一个重要的原则。任何语言片断都是由特定的语言环境的任何问题都是有语言背景的。 二是细部研读课文,要逐句逐段的精读,理清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内在联系,分层分段,运用分析与综合的思维方法,对段意进行归纳概括。由段到篇,理清句、段、篇的关系,从各段之间的联系中,体会作者的思路。 三是总体把握课文,达到理清全文结构,了解作者的思路和文章的中心,以及文章内

15、容与形式的关系,即怎么写的,为什么这样写。从阅读行为看,经过对各部分的感知、辨认、理解,才有可能理解各部分在整体中的地位和 作用,以致更完整、深刻地理解文章全貌。 【小题 1】试题分析:本文以 ”竹笛 “为线索来组织全文;用 “沉默 ”来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同时还点明本文的主旨 -有些梦想是永远不会开花结果的,但播种梦想的人从不放弃流汗流泪的机会,只是因为生命里那些动人的细节丰富了生命的内涵。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标题好处的能力。 点评:好的标题作用一般有: 1、最基本的标题点明中心或论点 ,以及大致内容;2、标题也反映作者感受,也反映文章本质 .严肃的文章标题必然引人深思,伤感的

16、文章标题也必然有着阴郁的色调,标题表达的是作者写 文章的情感基调和思想目的; 3、好的标题可以引起读者的兴趣 .富有诗意的可以给人良好的第一感觉,奇特的可以给人阅读的兴趣。 【小题 1】试题分析:从一心想成为一个快乐的笛手到班会课上吹笛的失败,让我们明白 -有些梦想是永远不会开花结果的,但播种梦想的人从不放弃流汗流泪的机会,只是因为生命里那些动人的细节丰富了生命的内涵。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主旨的能力。 点评:文章主旨是作者在文中表现的中心意思 (包括作者的观点、态度等 )。理解文章主旨,这是属于把握文章思想内容;方面的能力和要求,要求学生能从宏观上理解和分 析文章内容的核心。在不同体裁

17、的文章中,文章主旨的表现形态是有差异。议论文的主旨即是文章中心论点,在科技说明文中介绍的事物特征或所说明的事理就是文章主旨。在文学作品中,作者通过写人叙事状物所表达出来的某种观点、认识或情感即为文章主旨。 航空母舰( 13分) 航空母舰,简称 “航母 ”,是一种以舰载机为主要作战争武器,为海军飞机提升海上活动基地的大型水面舰艇。 航空母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被广泛应用。二战中后期,美国正是依靠强大的航母作战群最终赢得了制海权。 现代航空母舰已成为高技术密集的军事系统工程,它在许多方面有 着严格、精深的技术要求。其中,航空母舰舰载机的起降技术就是它的核心技术之一。 一般情况下,舰载机从航空母舰起飞

18、的方式可分为三种。 第一种是蒸汽弹射起飞。起飞时,飞机的前轮被挂在起飞装置中,就好像将飞机放在拉满弦的弓箭上。飞行员在得到起飞许可后加足马力,同时用刹车防止飞机移动。在他得到起飞信号的同时要放开刹车,再借助弹射装置的启动,将飞机弹出跑道。 第二种是拖索式弹射起飞。起飞时,用钢质拖索牵引飞机加速起飞。但这种弹射方式比较陈旧,使用这种方式的航母较少。 第三种是斜板滑跳起飞,这种起飞方式不需要复杂 的弹射装置。采用这种方式的航空母舰甲板前端有一个 “跳台 ”,飞机在起飞时以自己的动力经由跳台的协助 “跳 ”上空中,升空的那一刻就好像滑板运动员冲出 U形赛道的瞬间。 舰载机在航空母舰上降落比起飞所需的

19、技术要求更高。这不仅需要飞行员有高超的飞行技术,而且对甲板设施的技术含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舰载机的降落过程通常是这样的:归航的飞机要围绕母舰飞行,以降低飞行高度和速度。在降落时飞机的速度要降低到几乎失速的程度。飞行员放下起落架、襟翼与空气减速板,并将捕捉钩伸出,同时维持一定的速度和下滑速率。甲板上的指挥员不断地告诉 飞行员,飞机离最佳情况的偏差是多少;航空母舰上的灯光提示飞行员,下降时的角度是否正确。 在航空母舰的飞行甲板后部有四条拦截索;拦截索是由液压系统制动的,它可以在两秒钟和 50米内使飞机停下来。飞行员必须让飞机的捕捉钩挂上其中一条,在最佳情况下捕捉钩应该挂上第三条;假如挂上前两条,那

20、么飞机的下降角度太平;假如挂上最后一条,那么飞机的下降角度太陡;着陆时飞行员必须将飞机完全压低,这样他可以保证捕捉钩钩住其中的一条拦截索。同时他必须将发动机开到最大,这样假如飞机没有挂上拦截索,也可以在最短时间内加速离开甲板,重 新回到降落航线。成功降落后,飞行员会依照甲板上地勤人员的指示将发动机的推力降低到慢档并且离开降落区。 航空母舰舰载机起降技术的解决,把舰艇与战机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这使得航空母舰在现代军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小题 1】概括选文主要说明内容( 15字以内)( 3分) 【小题 2】对选文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拦截索能够在约两秒钟和五十米距离内使飞机

21、停下来。 B舰载机的起降技术是航空母舰的核心技术。 C在舰载机降落的过程中,舰上指挥员的作用不容忽视。 D舰载机在航空母舰上起飞比降落所需的技术要求更高。 【小题 3】请根据选文内容按顺序补全飞行员的操作过程。 (4分) 驾驶飞机围绕母舰飞行,降低飞行高度与速度。 接受甲板指挥员信息,不断调整偏差,确认角度。 按指示,将发动机的推力降低到慢挡,并离开降落区。 【小题 4】对本文赏析错误的是( )( 3分) A选文采用了逻辑说明顺序。 B第 段中画线句子运用了作诠释说明方法,简明、周密、准确地说明了航空母舰的本质特征。 C舰载机采用 “斜板滑跳起飞 ”方式好处是不需要复杂的弹射装置,简便易行。

22、D第 段中加点词语 “几乎 ”不能删掉,其准确地说明了降落时飞机的速度要降低到接近失速的程度,而不是降低到完全失速的程度。 答案: 【小题 1】航空母舰舰载机的起降技术 【小题 1】 C 【小题 1】 放下降落装置,伸出捕捉钩,维持一定的速度和下滑速率。 捕捉拦截索,同时将发动机开到最大。 【小题 1】 B 【小题 1】试题分析:本文的说明对象是 “航空母舰舰载机 ”,而 “舰载机的升降技术 ”是航空母舰的核心技术之一。文章 3-6小节讲的是舰载机的起飞 ”;文章7-8小节讲的是舰载机的降落。所以,本文的主要说明内容为 “航空 母舰舰载机的起降技术 ”。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概括文章情节的能力。

23、 点评:先迅速浏览,获得整体印象,同时,可边读边用笔划出文段中的过渡句、提纲挈领的句子、文章或文段的中心句、总结性的句子;然后迅速阅读题干,有针对性地锁定答题范围,并迅速提炼出相关信息。需要说明的是明的可以直接借用中心句来概括,有的还需要将提炼的信息整合,并用恰当的词语或句子把它表达出来。概括要点时,尽量摘引原文词句来概括归纳,并注意答题的全面完整。 【小题 1】试题分析: A、文章 8段 “拦截索是由液压系统制动的,它可以在两秒钟和 50米内使飞机停下 来 ”; B、文章第 2段 “航空母舰舰载机的起降技术就是它的核心技术之一 ”; D、文章第 7段 “舰载机在航空母舰上降落比起飞所需的技术

24、要求更高 ”。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点评:结合文章的内容判定各个选项说法的正误,关键在于读懂文章的内容,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如本道题,结合对航空母舰舰载机的介绍来判定即可。 【小题 1】试题分析:文章的 7-8两小节讲的是舰载机的降落。选舰载机的降落过程通常是这样的:驾驶飞机围绕母舰飞行,降低飞行高度与速度 -放下降落装置,伸出捕捉钩,维持一定的速度和下滑速率 -接受甲板指挥员信息,不断调整偏差,确认角度 -按指示,将发动机的推力降低到慢挡,并离开降落区。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梳理写作思路的能力。 点评:概括文章的内容,可以先迅速浏览文章,获得整体印象,然后迅速阅读题干,有针

25、对性地锁定答题范围,并迅速提炼出相关信息。需要说明的是明的可以直接借用中心句来概括,有的还需要将提炼的信息整合,并用恰当的词语或句子把它表达出来。概括要点时,尽量摘引原文词句来概括归纳,并注意答题的全面完整。 【小题 1】试题分析: B、第 段中画线句子运用了下定义的说明方法,简明、周 密、准确地说明了航空母舰的本质特征。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诠释与下定义这两种说明方法的区别。 点评:下定义与作诠释的区别是:下定义要求完整,即定义的对象与所下定义的外延要相等,并且要从一个方面完整地揭示概念的全部内涵;而作诠释并不要求完整,只要揭示概念的一部分内涵就可以了,并且解释的对象与做出的解释外延也可

26、以不相等。 文言文阅读 甲:大道之行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 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乙:唐太宗论止盗 上与群臣论止盗。或请重法以禁之,上哂之曰: “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顾廉耻耳。朕当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 !”自是数年之后海内升平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旅野宿焉。 【小题 1】下列划线的词解释错误的选项是(

27、 ) (3分 ) A上与群臣论 止 盗: 止(禁止)民之所以 为 盗者:为 (成为) B 或 请重法以禁之:或(有的人) 故 不暇顾廉耻耳:故 (所以) C男有分,女有 归 :归(女子出嫁) 安 用重法邪:安 (怎么) D故人不独亲其 亲 (以 为亲)选贤 与 能(和) 【小题 2】翻译下列句子( 4分)。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 朕当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 【小题 3】下列断句正确的是( )( 2分) A、自是 /数年之后 /海内升平路不拾遗 /外户不闭 /商旅野宿焉。 B、自是数年之后 /海内升平 /路不拾遗 /外户不闭 /商旅野宿焉。 C、自是数年之后 /海内升 /平路不拾

28、遗 /外户不闭 /商旅野宿焉。 【小题 4】乙文中,对 “盗 ”的问题, “群 臣 ”和 “上 ”的看法有什么不同?由此可见“上 ”是怎样的人?( 4分) 【小题 5】 “上 ”的做法使得 “海内升平,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旅野宿 ”,甲文中意义相近的句子是 (用甲文原句回答) ( 3分) 答案: 【小题 1】 D 【小题 1】略 【小题 1】 B 【小题 1】群臣的看法是:重法以禁之(使用严厉的刑法来制止)。 “上 ”的看法是: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 (去掉奢侈 ,节省开支 ,减轻徭役 ,少收赋税 ,选拔和任用廉洁的官吏 ,使老百姓穿的吃的都有富余。)体恤百姓,爱护人民

29、,以民为本的明君。 【小题 1】是故谋闭而 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 【小题 1】试题分析: D、第一个 “亲 ”是 “以 -为亲 ”的意思,第二个 “亲 ”为 “亲人 ”的意思。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字词的意思的能力。 点评:文言实词的考查,最常见的命题形式是,指定文中若干个词让学生作解释。要求解释的词,一般为常见实词,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往往是命题的重点,当然也应该成为同学们备考的重点。 【小题 1】试题分析:翻译( 1)时,注意 “是故是因此的意思,兴与作都是发生的意思,两个而都是表顺承的作用 ”;翻译( 2)时,注意 “去是除去的意 思,轻是减轻的意

30、思,薄是减少的意思 ”。同时两个句子在翻译时都要保证句子的完整性与流畅性。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翻译语句的能力。 点评: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文言翻译的标准是三个字:信、达、雅。对于学生而言,能达到前两个标准 “信 ”(准确无误)和 “达 ”(通顺流畅)就很不错了。因为中考要求文言翻译要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对关键词语的理解、特殊句式的判断要求较高。 【小题 1】试题分析: “自是数年之后海内升平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旅野宿焉 ”这几句话的意思为 “从这以后,过了几年,天下太平,没有人把别人掉在路上 的东西拾了据为己有,大门可以不关,商人和旅客可以露宿 ”。根据意思,节奏应该为 “自

31、是数年之后 /海内升平 /路不拾遗 /外户不闭 /商旅野宿焉 ”。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划分句子节奏的能力。 点评:划分文言句子的节奏,分句内节奏与句外节奏。本题考查的是句外划分节奏,只要根据句子的意思来划分节奏就可以。 【小题 1】试题分析:乙文中针对 “盗 ”的问题,群臣认为使用严厉的刑法来制止;皇上认为是老百姓的负担太重造成的,所以,他建议减轻徭役,少收赋税,选用廉洁的官吏。从中可以看出 “上 ”是一个 “体恤民情,以民为本 ”的人。 考点:本题考 查学生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点评:分析群臣与 “上 ”对 “盗 ”的问题看法,关键在于理解 “群臣与皇上 ”所说的内容,结合他们说的内容来分析

32、看法的不同之处,然后根据不同之处再来分析“上 ”的人物形象。 【小题 1】试题分析: “上 ”的做法使得 “海内升平,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旅野宿 ”,这种境界在甲文中也有所体现,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 ”的意思为 “因此奸邪之谋不会发生,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发生,(家家户户)都不用关大门了 ”。所以,与乙文中的这句意思相近。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点评:从甲文中找出与乙文相应句子意思相同的句子,关键在于理解甲乙两文的内容,根据理解的意思,从中找出意思相近的句子即可。 诗歌鉴赏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

33、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小题 1】一个 “ ”字,使人触目惊心,继而一个 “ ”字,令人满目凄然。( 2 分) 【小题 2】赏析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一句。( 2分) 答案: 【小题 1】破 深 【小题 1】以物拟人,将花鸟人格化,有感于国家的分裂、国事的艰难,长安的花鸟都为之落泪惊心。表达出亡国之悲,离别之悲。体现出诗人的爱国之情。 【小题 1】试题分析:开篇即写春望所见: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一个 “破 ”字,使人怵目惊心,继而一个 “深 ”字,令人满目凄然。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内容的能力。 点评:指对诗中词语、

34、句子意思的正确理解,这是欣赏诗歌的基础。这类考题难度不大,但比较切合初中生的年龄及认知实际。对词语、句子的理解,不能就词、就句作孤立的分析,而应联系全句、全诗来体 会。 【小题 1】试题分析:这两句诗由远望收到眼前,把全景推向特写镜头。各注本对这两句的理解有分歧。焦点在于,究竟是谁 “溅泪 ”,谁 “惊心 ”。一种解释是诗人自己对花而溅泪,闻鸟而惊心。另一种解释则认为句中的主语是 “花 ”,是 “鸟 ”。花因 “感时 ”在溅泪,鸟为 “恨别 ”而惊心。这看似不合理,其实是用了移情法。花、鸟本是自然物,现在由于诗人的特殊心境,把自己的感受移加到它们身上,觉得它们也通人情。花朵含露,是感伤时局在落

35、泪,鸟儿跳跃,是因为生死别离而心绪不宁。这样写,比直抒自己内心如何如何,意味更浓郁,效果更强烈。如同说 “天地含愁,草木同悲 ”那样,写的就不仅仅是个人的感受,而是表现当时遭受战乱之苦的许多人的共同感受。不采用特殊的表现手法,就难以恰切形容。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句的能力。 点评:这种题型用来考查对诗歌写作特点的理解。常见的提问方式是:这首诗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或:诗人是怎样抒发情感的?答题的一般步骤为:( 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要用这种手法;( 3)分析该手法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情感。 语言表达 综合性学习( 6分) 我市某中学正在开展以 “担负

36、责任 从我做起 ”为主题的活动 ,意在增强同学们的责任意识,培养同学们的担当精神。请你也参与到这一次活动中来。 【小题 1】学校开展了一系列有关 “责任 ”话题的大讨论。其中有一个问题:面对责任,为何有人敢于担当,而有人却退缩逃避呢?请你根据下面的三则材料,探究其原因。( 3分) 材料一: 2012年 5月 29日中午,杭州长运司机吴斌驾驶大客车行驶于沪宜高速,途中被一个来历不明的金属片砸碎前窗玻璃后刺入腹部至肝脏破裂,他强忍疼痛将车停稳,并提醒车内 24名乘客安全疏散和报警。后被送往医院抢救。 6月1日凌晨 3点 45分,因抢救无效死亡,年仅 48岁。他的先进 事迹得到广泛流传,并被人们称为

37、杭州最美司机。 材料二:在 2012年 5月 20日欧冠决赛中,坐拥主场优势的拜仁慕尼黑队在最后的点 球大战中输掉 1 分,败给了切尔西队,遗憾地与冠军失之交臂。德国媒体报道,拜仁多名球员,特别是队长季莫什丘克,在点球大战前就表现出了对失利的极大恐惧,拒绝主发点球。这就像赫内斯赛后所说的那样: “面对极大的压力,拜仁缺乏一名真正的领袖,缺少一名能在困境中真正站出来的人。 ” 材料三:在 “挑战者 ”号航天飞机第 10 次发射升空爆炸、七名宇航员全部遇难后,时任美国总统的里根发表了电视讲话。他说: “英 雄之所以称之为英雄,并不在于我们颂赞的语言,而在于他们始终以高度的事业心、自尊心和锲而不舍地

38、对神奇而美妙的宇宙进行探索的责任感,去实践真正的生活以至献出生命。 ”(真正的英雄)( 3分) 【小题 2】第三则材料是里根对遇难宇航员的评价。请你从 “责任 ”的角度,对前面一、二则材料中的司机吴斌或者队长季莫什丘克的行为表现,也作出简要的评价。( 50字以内)( 3分) 答案: 【小题 1】因为爱给了人们担当的勇气,高尚的职业操守唤起人们的责任感,高远的思想境界给人担当的力量;怯懦使人逃避责任,计较个人得失使人忽视团队利益 。 【小题 1】略 【小题 1】试题分析:材料一中的长运司机吴斌以他高尚的职业操守忍痛保全了 24名乘客的安全,吴斌用爱诠释了什么叫责任;材料二中拜仁队队长在点球大战之

39、前表现出极大的恐惧,输给了切尔西队,队长季莫什丘克在压力面前,选择了逃避,这是缺乏对团队责任心的体现;材料三中七名宇航员遇难,用里根的话讲:是他们的事业心、自尊心、责任心,体现了七名宇航员高远的思想境界。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并分析材料的能力。 点评:解这道题时可以按照这样的思路:第一步:阅读材料。整体感知有关材料,对内容的分析有一个基本倾向 ,对材料的分析也有一个标准。第二步:筛选信息。认真审读题干,选准角度,确定信息筛选标准,淘汰非相关信息,挑选出合乎要求的有关信息。即根据题目要求,区分信息的有无、轻重、主次,把针对专题的信息筛选出来。第三步:整合信息。根据试题要求,比较辨别,综合、

40、归纳、概括相关信息。显性信息,可直接摘录;隐性信息,则要思考提炼。整合信息往往和对材料理解的正确性、全面性紧密结合。对材料的思考理解愈到位,探究也愈深刻。尤其要注意找准概括的角度,要点提炼的切入点和归纳点要与试题要求一致。第四步:语言表述。表述的语言要正确,要用合 乎题目风格的语言重新组织探究结果,保证所答语句合乎题目要求,简明、通顺、全面。 【小题 1】试题分析:三则材料讲的是同一话题:什么是责任。材料三,里根的话阐释了七名宇航员的高原境界,让我们知道了什么叫责任,材料一、材料二是从正反两个方面来论证了责任这个话题。示例:在面对危难、选择担当的那一瞬,他用生命诠释责任的内涵(正面论证)。作为

41、一名球场老将,如此怯懦,不敢担当,是失职,也是对拜仁的亵渎(反面论证)。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结合材料做出评价的能力。 点评:解答此题,只要懂得 “责任 ”的内涵,从责任的角度对 “司机吴斌以及队长季莫什丘克 ”的行为做出评价。 名著导读 阅读名著。( 3分) 【小题 1】 “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 ”中的 “她 ”出自 (填作者)写的散文集 中的 “长妈妈 ”。( 1分) 【小题 2】结合课文说说 “她 ”是个怎样的人? 答案:略 试题分析:阿长与 是鲁迅的一篇回忆性叙事散文。选自鲁迅的回忆性散文集朝花夕拾。阿长是鲁迅小时候的保姆。记述了鲁迅儿时与阿长相处的情景,描写了长妈

42、妈善良、朴实而又迷信、唠叨、 “满肚子是麻 烦的礼节 ”的性格;对她寻购赠送自己渴求已久的绘图山海经之情,充满了尊敬和感激。文章用深情的语言,表达了对这位劳动妇女的真诚的怀念。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名著的阅读能力。 点评:名著导读着重考查考生对中外文学名著的了解情况和阅读状态。因此,解答文学名著题必须建立在阅读的基础之上,不仅要 “博闻强记 ”,还要有自己的独到见解。课标推荐的中外文学名著,对其名称、作者、主要人物形象、精彩的故事情节、内容提要等方面都要有所了解,深入思考,力求从作品中得到一定的启发。 默写 古诗文默写(每空 1分,共 6分) 【小题 1】 石壕吏中 _, _两句渲染出了县吏的

43、如狼似虎的蛮横气势,也表现了老妇人的凄苦、可怜。 【小题 2】长歌行一诗中所要阐明的人生哲理是: , 【小题 3】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一诗中写出洞庭湖丰富的蓄积和动荡的声势的诗句是: , 答案: 【小题 1】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小题 1】少壮不努力 老大徒伤悲 【小题 1】气蒸云梦泽 波撼岳阳城 试题分析:默写( 1)时,注意 “何、啼 ”,还要注意 “渲染出了县吏的如狼似虎的蛮横气势,也表现了老妇 人的凄苦、可怜 ”这一提示语。默写( 2)时,注意“徒 ”,还要注意 “阐明的人生哲理 ”这一提示语。默写 (3)时,注意 “泽、撼 ”,还要注意 “洞庭湖丰富的蓄积和动荡的声势 ”这一提示语。

44、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背诵默写的能力。 点评:古诗文名句默写试题的题型主要是填写题,复习古诗文名句,首先是要记诵清楚背诵的古诗文篇段和名句;其次是要正确理解古诗文篇段和名句的基本内容;第三是要记清楚古诗文名句中的每个字,默写古诗文名句不能写错别字。 作文 写作( 45分 ,书写分 4分) 岁月轻轻滑过指尖,许多往事便渐渐弥散在如沙漏般的光阴里面 。但在生命的长河中,总有某些东西,让我们刻骨铭心,难以忘记。因为这种记忆是美丽的,芬芳的,让人心情愉悦的,能够温暖人心的 请以 “开放在心灵深处的花 ”为题,写一篇作文,题目自拟。 作文要求:( 1)有真情实感。( 2)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

45、。( 3)字数不少于 600字。 答案:略 试题分析:这是一篇命题作文,属于 “材料 +题目 ”的命题形式。命题作文在写作时,关键之处在于如何审题,抓住题眼。写作本文,我们可以从如下几方面来入手:其一,审题抓 “题眼 ”。所谓 “审题 ”,关键是寻找 “题眼 ”,也即寻找题目中的关键 词语。文题 “开在心灵深处的花朵 ”的关键词是 “心灵深处 ”,能让一个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既可以是人,也可以是事,还可以是物,甚至可以是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个游戏或者是一场表演,等等。其二,立意明 “喻义 ”。所谓 “立意 ”就是确定文章的主题。本文题 “开在心灵深处的花朵 ”中的 “花朵 ”,并非指自然界中某

46、些植物的花朵,而是使用的比喻义,比喻美好的人和事;是一种被喻化了的精神,所以,本题的写作必须扣住 “花朵 ”的精神意义加以演绎。既然是珍藏在心灵深处的,一定是对自己有着非同一般的意义;既然是 “花朵 ”,一定是美好的、积极向上的, 让自己深深感动、有所触动的。所以,所选的题材必须具有积极意义。其三,选材重 “精神 ”。本文的选材,写你心灵深处的人和事,可以很小,只有你一人知晓;也可以很大,众所周知。但不管材料的大小,都要着意于它所凸显出来的 “精神 ”,当然这是一种喻化的 “精神 ”。说具体点,就是你既可以写亲人关爱自己的真情往事,又可以写朋友之间的诚挚友情;既可以写令人难忘的博大师爱,又可以

47、写历史文化名人的伟大精神。因为和谐社会需要广泛拥有这种 “美好的精神 ”,它不仅包涵着人间最可宝贵的亲情、真情和友情,而且还蕴含着可歌可泣的奉献精神、牺牲精神和 爱国精神。但应注意,大题材必须是你所能驾驭的了的,也就是你对这一题材要备有大量材料,并对此思考很深,如写汶川地震,你所列举的事例必须人物的名字事迹说得一清二楚,对人物的精神恰如其分地点评,做不到这一点,你的文章就会显得很空,就不会是一篇好习作。所以,要写人人皆知的大题材,必须要有相当把握。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点评:本文文题的比喻特点,决定了习作的结尾点题至关重要,怎样收束全文,点明什么是开在你心灵深处的花朵,这需要一定的艺术性,请留心下面的几篇范文。本文的选材切忌老调重弹,如写亲情,下雨送伞, 病了背你上医院;如写友谊,尺子掰成两段给你一半,好朋友闹矛盾后来他又搬家;最忌讳的是写亲人或朋友为了救自己而 “英勇献身 ”一类 “纯属虚构 ”的文章,老师最讨厌的东西你偏写给他看,你肯定 “死定 ”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