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2013学年陕西省杨凌高新中学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上传人:brainfellow396 文档编号:289230 上传时间:2019-07-10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24.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2-2013学年陕西省杨凌高新中学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2012-2013学年陕西省杨凌高新中学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2012-2013学年陕西省杨凌高新中学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2012-2013学年陕西省杨凌高新中学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2012-2013学年陕西省杨凌高新中学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2-2013学年陕西省杨凌高新中学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其他 班级开展寻觅春天的踪迹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完成下列任务: 【小题 1】请写出 24节气中春季 6个节气 。 ( 3分) 【小题 2】古人写过不少歌咏春天的诗句,请你从学过的和积累的诗句中写出连续的两句来。( 2分) 答案: 【小题 1】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等 【小题 2】略 【小题 1】试题分析:二十四节气分别是: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如果平时记过二十四节气歌就不难写

2、出来了。 考点:考查学生的积累功底。 点评:平时要培养对各类知识的兴趣,如故事传说、名人名言、俗语谚语、诗词名句、歌谣童谣等,要在学习、生活中多留意,并随手记录下来,这样,考试时遇到这类的题目就不会无答案:可写了。 【小题 2】试题分析: “歌咏春天 ”的诗句有很多,写春花、春雨、春风等的很多,如韩愈 “天街小雨 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 ”,杜甫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等。 考点:考查学生的积累功底。 点评:平时要培养对各类知识的兴趣,要在读书时多积累,并进行归类整理,而且要常拿出来看一看、读一读、记一记,做到博闻强记,这样考试时才能应对自如。 根据语境,仿照画线句子,接写一句,构成语意连

3、贯的一段话。( 2分) 人需要祝福,需要快乐,需要思念。 如果一滴水代表一个祝福,我送你一个东海;如果一颗星代表一份快乐,我送你一条银河 ; , 。 答案:如果一棵树代表一份谢意,我送你一片森林。 试题分析:根据三个例句可知,字数一样,结构 相同,都是 “如果 代表 ,我送你 ” ,第一个省略号要写数量词和名词构成的三个字的名词词组,第二、三个省略号里面要写数量词加名词构成的四字名词词组。如 “如果一朵花代表一份爱心,我送你一个花园 ”。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仿写知识的掌握能力。 点评:严格的仿写,写出来的句子字数要与例句相等,结构相称,词性相对,内容相关,修辞一致。不严格的字数上可放宽要求。

4、 选择题 下面加线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 2分) A 杳 无消息( yo) 庶 (sh)祖母 匿 名( n)鞭 挞 ( d ) B广 袤 无垠( mo)眼 翳 ( y)管 束 ( s)解 剖 ( pu) C 颔 首低眉( hn)脂粉 奁 ( lin) 迸 射( bng) 诘 责( ji) D冥思 遐 想( xi)不 逊 (xn)/u娥( hun)睥睨( pn) 答案: C 试题分析: A 挞 应读 t, B“束 ”应读 sh,D“颊 ”应读 ji, “/u”应读 hng.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汉字的认读能力,主要是字音。 点评:要做到正确地读写词语,首先应注意从汉字的音、形、义三方面

5、入手,读准字音,辨明字形,弄清字义。其次要适当拓宽阅读面,多积累词语,丰富自己的词汇量。并且在积累的过程中,要做到准确无误,这样在读写的过程中就可以避免读错写错了。 关于海底两万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2分) A阿龙纳斯的仆人叫康塞尔 。 B小说如此动人,在于构思巧妙、情节惊险。 C海底两万里中的潜艇叫鲸的触须。 D小说是科学与幻想巧妙结合的成果。 答案: C 试题分析: “海底两万里中的潜艇叫鲸的触须 ”的说法是 错误的,应改为“海底两万里中的潜艇叫诺第留斯号 ”。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名著常识的积累能力。 点评:学习中要注意积累的广泛性,既要注意的表面的知识,如作者、背景、特色

6、、涉及人物及故事,还要知道一些细节,并且及时做笔记,做到积少成多,常读常新,逐步深化印象。做题时才能信手拈来,得心应手。 选出文学常识判断错误的一项 ( ) ( 2分) A雷电颂选自历史剧屈原,作者郭沫若,我国著名文学家、戏剧学家、社会活动家、古文字学家。 B “序 ”,文体名,一般用以陈述创作主旨、创作经过等。唐初,亲友离别,赠言 规勉,又有赠序。送东阳马生序即是一篇赠序。 C海燕选自高尔基全集,作者高尔基,苏联作家,代表作品有长篇小说母亲,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和剧本小市民等。 D与朱元思书选自艺文类聚,作者吴均,北朝文学家。 答案: D 试题分析: “作者吴均,北朝文学家 ”的说

7、法不对,应改为 “南朝文学家 ”。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学常识的掌握情况。 点评:对于课本上的课文,尤其是所收录的名作家的文章,不仅要知道文章的作者、出处、作者的相关常识,还要对文章的内容、主题等有一个清晰的认识,而且要懂得通过课内的文章学到相关的语文知识的道理。 根据语境,依次填写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2分) 唐诗宋词是一座巍巍丰碑。在这里,你能找到 “大江东去 ”的豪放,也能找到 “人比黄花瘦 ”的婉约;能听到 “磨损胸中万古刀 ”的愤懑呐喊,也能听到 “杨柳岸,晓风残月 ”的浅吟低唱。在这里,有的报国志,也有的故乡情;有 的江南春景,也有独上西楼的凄清秋色 它们共同托起的是中国文

8、学史上的一座珠穆朗玛。 A窗前明月怒发冲冠草长莺飞 B怒发冲冠窗前明月草长莺飞 C怒发冲冠草长莺飞窗前明月 D草长莺飞窗前明月怒发冲冠 答案: B 试题分析:根据第一个空后面的 “报国志 ”可知,应选 “怒发冲冠 ”。第二、三个空后面的 “故乡情 ”“江南春景 ”可知,第三个空选 “草长莺飞 ”更贴切。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语段的理解能力。 点评:整体理解语段内容,注意空前后的语句,做到搭配恰当,把要求填写的词语选择出来读一读,做到语意通顺即可。 选出下列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 ) ( 2分) A鹤立鸡群:比喻一个人的仪表或才能在周围一群人里显得很突出。 B禁锢:束缚,限制。 C诚惶诚恐:惶恐不

9、安。 D颔首低眉:一会抬起头一会儿又显得很恭顺的样子。 答案: D 试题分析: “颔首低眉 ”指低着头显得很谦卑恭顺的样子。没有 “抬头 ”之意。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词语的理解能力。 点评:对于词语、成语的理解,尤其是课本上注解里面涉及到的词语、成语,我们必须做到知其意,能运用。平时也要在积累上下工夫,多与同学们交流对相关词语的理解。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 2分) A能不能战胜自己思想上的弱点,是一个人在事业上能否成功的关键。 B这篇小说完美地塑造了一个普通船长的光辉事迹。 C从他上学的那天起,语文对他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D大家外出旅游时一定要注意交通安全,防止不要发生意外事

10、故。 答案: A 试题分析: B“塑造 ”与 “事迹 ”搭配不当。可以 “事迹 ”改为 “形象 ”。 C 把 “语文对他 ”改为 “他对语文 ”。 D去掉 “不要 ”。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修改病句的能力。 点评:了解常见病句类型及修改方法,是基本的应对策略。常见病因有成分残缺、成分赘余、搭配不当、用词不当、语序不当、结构混乱等。平时要注意正确表述,避免语病的发生;还可以与同学多交流,尤其是作文互评中,要按以上病因把句子加以衡量,给彼此寻找病句。这样语感会逐渐增强。如果在考试中凭语感一眼找不出来,就要静下心来按以上常见病因一一加以衡量,只要多读几遍,相信一定能找到正确答案:的。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

11、语的运用有错误的一项是( ) ( 2分) A这段广告词合辙押韵,读起来琅琅上口,收到了很好的宣传效果。 B同学们一个个正襟危坐,谈笑风生,教室里充满着欢快的气氛。 C对学生一视同仁,公平合理,是教育工作者处理师生关系的一个重要原则。 D领导决不可自以为是,盛气凌人,以为自己是什么都好,别人是什么都不好。 答案: B 试题分析: “正襟危坐 ”指整一整衣服,端正地坐着。形容严肃或拘谨的样子。与句子后面的 “教室里充满着欢快的气氛 ”不一致。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成语的能力。 点评:所学学 习和生活中常见的、出现较多的词语、成语、俗语,要做到知其意,善运用。 还要注意能结合语境,把成语的意思正确

12、的理解出来。 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 2分) A翻来覆去油光可签粗制烂造诚惶诚恐 B暗然失色正襟危坐托泥带水负箧曳屣 C长嘘短叹苍海桑田不可明状莫衷一是 D期期艾艾深恶痛疾无可置疑藏污纳垢 答案: D 试题分析: A油光可签 油光可鉴 B暗然失色 黯然失色 C苍海桑田 沧海桑田 不可明状 不可名状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汉字的认读能力,主要是字形。 点评:学习和复习的过程中可以进行适当分类整理,误写积累,阶段总结等,尤其是误读误写字的积累,我们平时要经常把积累的内容拿出来读一读,写一写。同时接近考试时要适当做一些强化训练,以及时查漏补缺。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题。(

13、 10分) 被遗忘的稻草 那码得整整齐齐的一垛稻草被人遗忘了,堆在田埂上,像一只浇了冰后丢在堤岸上的桶。收完了谷,那堆在田里的捆捆稻草就被人们拖回家去,垫栏或者喂牛,灶里的湿柴燃不着时,也会抽一把塞进去,然后哄的一声蹿出火苗 但是这一垛稻草却被人们遗忘在田埂上了。或许是一板车拖不 下了,那板车上的稻草已经装得像一座山。人们预备着过几日再来将这些稻草挑回去。 但是那块田已耕好,油菜也栽上了,人们该忙的已经忙完,那一垛稻草却仍然堆在田埂上。 在清寒的晨气中,秋天的阳光抹在田野,也抹在这一垛稻草上,于是那枯黄的稻草透出一层明黄,像已经熟透了的季节。耕牛从田埂上一路啃食而来,这一垛稻草就会兴奋地在微风

14、中颤动她的枯草,似蜻蜓抖动金色的翅膀。然而那耕牛的嘴一路啃来,对着那颤栗的稻草望也不望,因为堤旁地上的黄草比她有汁浆。 田里的油菜栽上了,又一天天地生长,枯瘦的油菜叶渐渐丰腴而肥硕,田里的 草也长了出来。终于盼来人们到田里为油菜除草 说不定人们会发现这一垛被遗忘的稻草。人们歇息时,会从稻草堆上抽一把稻草垫在堤上,坐下来抽一根烟,或者吃着送到田里的午饭,这时才突然记起来似的说: “噢,还有一垛稻草 !”稻草便会为人们记起她而高兴,垫在堤上的稻草会咔咔作响,让人们垫坐得更舒适一些。然而人们留下一些烟灰,撒下几粒米饭,散着一团稻草,走了就再也不见踪影。 那一垛稻草已为人所遗忘。风吹,雨淋,金黄的稻草

15、渐渐变得灰白。夜降的霜突然而至,那堆稻草仿佛一夜间白了须眉。 无遮无拦的稻草,就在田埂上腐烂。高高的 如盼望着什么的稻草堆也消磨下去。一场大雪,欲将大地履如平地。然而那一堆尚未被消磨尽的稻草,却将压了厚厚一层雪的田埂撑起一个曲线,如一颗不屈的心,欲破雪而出。 冰雪消融,堤土长出了如针的新草。春天到了,田野还是一片淡青色,但在那堆着稻草的地方,腐草中已伸出了一朵油菜花,像一只金色的喇叭,高高地昂向天空,报晓这春天的到来。 【小题 1】文中的哪些具体内容可以说明稻草被人遗忘了 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回答。 (2分 ) 【小题 2】第 段中加点的词语 “颤栗 ”在文中是什么意思 (2分 ) 【小题 3】大

16、雪之后,稻草 “将压了厚厚一层 雪的田埂撑起一个曲线 ”说明了什么 (2分 ) 【小题 4】文章第 段写道: “高高的如盼望着什么的稻草堆也消磨下去。 ”结合全文内容,说说稻草都在盼望些什么。 (2分 ) 【小题 5】作者在文章结尾写 “腐草中已伸出了一朵油菜花 ”的目的是什么 (2分 ) 答案: 【小题 1】 (1)人们预备将它挑回去,但忙完后,稻草仍堆在田埂上。 (2)人们歇息时突然记起它,但走了就再也不见踪影。 (3)任凭稻草由黄变白,腐烂消亡。(答出两点即可) 【小题 2】因兴奋而颤动 【小题 3】说明稻草不肯屈服于恶劣的环境,不甘心被遗忘。 【小题 4】盼望被发现 ,盼望被利用,盼望

17、实现自身价值。(稻草盼望能为人所用:垫栏,喂牛,当柴烧。) 【小题 5】表明那垛稻草虽已腐烂,却滋养了新的生命,它以另一种方式实现了自身价值。(稻草有用,稻草用另一种方式让我们记住了它。) (这样写是为了告诉读者,被遗忘的稻草虽然腐烂,也没有丧失生命的价值;而且使自己的生命得以延续,得以升华。) 【小题 1】试题分析:读课文可知,第一自然段指出这是一堆被遗忘的稻草,因此,被遗忘的具体的表现应在后文寻找,即答案:范围是二自然段开始的文章。从前向后找到相关语句,如二段中的 “人们该忙的已经忙完,那一 垛稻草却仍然堆在田埂上 ” 四段中的 “人们留下一些烟灰,撒下几粒米饭,散着一团稻草,走了就再也不

18、见踪影 ”,六段中的 “无遮无拦的稻草,就在田埂上腐烂 ”。根据这些语句,我们可以概括出问题的答案:。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提取信息及概括的能力。 点评:首先要找到题干中的问题所涉及到的语段,从语段中提取切题的相关信息,然后根据相关语言加以概括,组成切题的答案:作答。能用原文语句(词语)的,首选原文语句(词语)作答(要求用自己的话概括的除外)。 【小题 2】试题分析:根据 “颤粟 ”出现的语段 “耕牛从田埂上一路啃食而来,这一垛稻 草就会兴奋地在微风中颤动她的枯草,似蜻蜓抖动金色的翅膀。然而那耕牛的嘴一路啃来,对着那颤栗的稻草望也不望,因为堤旁地上的黄草比她有汁浆 ”可知, “颤粟 ”是写稻草因

19、看到耕牛一路啃食过来而兴奋的颤动。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词语的理解能力。 点评:理解词语一定要坚持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把词语放到原句中,结合句子上下文内容加以分析,这样才能正确而全面的理解出词语的意思。 【小题 3】试题分析:根据题干中的问题句后面的 “如一颗不屈的心,欲破雪而出 ”的语段可知,稻草 “将压了厚厚一层雪的田埂撑起一个曲线 ”表现了稻草的不甘屈服,不甘被遗忘的抗争精神。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语句的理解能力。 点评:理解语句一定要坚持句不离段,段不不离篇的原则,把语句放到原段中,结合全文内容加以分析,把句子表现的人物(事物)的精神(情感、特征)揣摩出来。 【小题 4】试题分析

20、: “高高的如盼望着什么的稻草堆也消磨下去 ”此句前面的文章写出了稻草 “盼望 ”的内容,如 “耕牛从田埂上一路啃食而来,这一垛稻草就会兴奋地在微风中颤动她的枯草 ”“ 被人们拖回家去,垫栏或者喂牛,灶里的湿柴燃不着时,也会抽一把塞进去,然后哄的一声蹿出火苗 ”。由这些语句可知,稻草盼望如 别的稻草一样,被牛儿吃到,被人们拉回,发挥出自己的作用:垫栏,喂牛,当柴烧等。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点评:理解文章内容,一定在审清题干的基础上,找到与题干相关的关键语句,根据语句内容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并由此得出切题的答案:。 【小题 5】试题分析: “腐草中已伸出了一朵油菜花 ”表明这堆稻

21、草在最终没有被人们发现,没有被牛儿吃掉的情况下,仍不屈于命运,发挥出了自己的作用,它腐烂了自己,用自身的养分滋养出油菜花,展示了自己的价值。从而告诉读者,被遗忘的稻草的最终命运,揭示了文章的主旨:稻草是有用它, 被遗忘的稻草用另一种方式让我们记住了它。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语句的理解能力。 点评:揣摩语句一定要结合文章内容甚至是主题,结合语句出现的语段上下文,正确理解语句的意思,并能够透过句子的表面意思,深入挖掘出句子深层的含义或表达的情感,并能用直白的易于理解的语句把句子的意思表达出来。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题。( 9分) 蓝手套 母亲很美,她有着满头乌黑的秀发和一双明亮的大眼睛,然而,一次意

22、外灾难,她却永远地失去了左手的三个手指,只剩下拇指和食指。每当我看到她裸露着不健全的左手为这个家忙里忙外的时候,常常感叹命运的不公,总想试图改变这一事实 那是儿时一个冬日的午后,在上学路上,邻居小虎子领着一帮同龄的孩子挡住了我的去路。他们嬉皮笑脸地起着哄: “缺手儿,缺手儿 ” 边讥笑边学母亲用两根手指干活儿的样子。那一刻,我幼小的心灵受到了极大的伤害,我发疯似地冲进人群,与他们撕打在一起。但幼小单薄的我终归敌不过他们那么多人。正巧教语文 的女老师路过,孩子们才一哄而散,我则被老师带到了她的宿舍。 “来,漱漱口。 ”她递给我一杯热水。我没吭声,眼睛一眨一眨地看着她。她替我拍去身上的尘土,又拿过

23、一条毛巾帮我擦去脸上的污渍。那一刻,我发现女老师很美,她有着和母亲一样美丽的秀发,一样明亮的大眼睛,尤其她那双白皙细腻的双手:而母亲,没有 出乎我的意料,她没有为刚才打架的事而批评我,只记得她拍拍我弱小的肩头说: “好样的,你将来肯定有出息 ” 我当时没有明白她说这句话的意思,眼睛无意中瞥见床头那副蓝色的手套 冬日的风如一只饥饿的老虎,母亲仍裸 露着双手在外劳作。于是,每当语文老师把蓝手套放到讲台上时我都有一种冲动 我不敢往下想,直到下课后她重又戴上手套走出教室,我心中那份冲动才慢慢消褪 那天,我做值日,同学们都回家了,留下我锁教室的门。在我取锁头时,意外地看到讲台上老师落的那副蓝手套。我如获

24、至宝,可我的心却怦怦直跳。我告诉自己要平静下来,母亲残缺的手在我眼前来回晃动,连同女老师温柔的目光。我不知所措,心慌得要命 我终于还是抓起手套,飞快地逃回了家。 我看到女老师的手由白变红、变紫、又肿又大。一种负罪感紧紧包围着我,可她却像什么都没发生 过一样,仍旧甜甜地笑着,专注地给我们讲课。每次与她慈祥的目光相遇,我都会不由自主地低下头。有一次,她以为我生病了,还摸摸我的前额告诉我要注意休息,不要压力过大,因为那时我们正面临期末考试。 母亲也曾问过我手套的来历。 “捡的,看,手套上还有土呢。 ”母亲便不再问我。记忆中母亲只戴过那副蓝手套两次。一次是试着戴,另一次是戴着它领我上街。我问过母亲:

25、“妈妈,你不喜欢戴着它吗? ”她只是笑笑: “干活碍事,庄稼人嘛,哪有那么娇气。 ”后来,我一直以为母亲把手套弄丢了,母亲说: “哪能丢呢,那不在柜子里吗? ”的确,蓝手套完好 无损地躺在母亲陪嫁的柜子里 长大后,我一直害怕蓝色,我总觉得对不起语文老师。许多个日日夜夜,我都做着一个同样的梦:有一天,我亲手把蓝手套还给她,求她原谅 那一天终于来了,我用第一个月的工资买了一副漂亮的蓝手套。而此时,女老师的头发都白了,和母亲的一样。我告诉她蓝手套的事,求她原谅我。她却笑了,充满皱纹的脸笑得和当年一样甜。她打开抽屉,只见那副经过岁月磨蚀仍完好无损的蓝手套正躺在老师的抽屉里,我惊呆了 原来,母亲早就把手

26、套还给了老师,老师怕伤了我的自尊一直没有戴,宁愿受冻。而母亲怕伤了我的心 ,自己省吃俭用又买了一副相同的手套 岁月流逝,两个爱我的人都已经老了,可两颗具有母爱的心却宽容了一个孩子当年的年幼无知。我感激那位女教师,更感激母亲,她给我的不仅仅是宽容和爱,还有她面对生活时的执著与自信。在我慢慢长大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教导着我。她的手残疾了,可她的心却不因此受到丝毫的损伤,手套对我的母亲来说,只是女儿爱心回报的见证而已 【小题 1】阅读第 段划线的句子,说说 “我 ”为了改变这一事实主要做了哪些事情?( 2分) 【小题 2】第 段写 “一种负罪感紧紧包围着我 ”我的负罪感表现在什么地方 ?( 2

27、分) 【小题 3】母亲和女老师为什么都不约而同的选择把蓝手套收藏起来?( 2分) 【小题 4】对于文中 “我 ”偷拿老师手套的行为,你是怎样看待的?( 3分) 答案: 【小题 1】与讥笑母亲 “缺手儿 ”的一帮男孩打架;偷拿了老师落在讲台的一副蓝手套。 【小题 2】 .每次与她慈祥的目光相遇,我都会不由自主的低下头,长大后, “我 ”一直害怕蓝色,我总觉得对不起语文老师。许多个日日夜夜, “我 ”都做着一个同样的梦;有一天, “我 ”亲手把蓝手套还给她,求她原谅 【小题 3】老师怕伤了 “我 ”的自尊心,一直没有戴,宁愿受冻。而 母亲怕伤了我的心,自己省吃俭用又买了一副相同的手套。 【小题 4

28、】示例: “我 ”出于对母亲强烈的爱拿走了老师的蓝色手套,拿了老师的蓝色手套后 “我 ”的内心一直充满愧疚之情,最后用工资给老师买了一副漂亮的蓝手套。可见,当年 “我 ”偷拿老师手套的行为,与一般意义上的偷窃行为是两回事,这是可以原谅的。 【小题 1】试题分析:审题可知 “为了改变这一事实 ”的答案:应在一自然段的后面,后文主要写了我为之所做的两件事,一是与讥笑母亲的男孩子们打了一架,二是拿走了语文老师落在讲台的一副蓝手套送给妈妈。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和概 括能力。 点评:审题后首先要确定答题范围,然后根据理解概括出切题的答案:。注意概括一定要全面,不可遗漏。 【小题 2】试题分析: “

29、一种负罪感紧紧包围着我 ”语句出现在七自然段,在其附近寻找答案:,可读到相关语句,如七段中的 “每次与她慈祥的目光相遇,我都会不由自主地低下头 ”,九段中的 “长大后,我一直害怕蓝色,我总觉得对不起语文老师。许多个日日夜夜,我都做着一个同样的梦 ”十段中的 “我用第一个月的工资买了一副漂亮的蓝手套 ”。根据这些语句,可概括出切题的答案:。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的概括能力、提取信息的能力。 点评:审 题后首先要确定答题范围(一般在题干中语句出现的语段附近),然后精读并提取出关键语句,并根据理解概括出切题的答案:。注意提取和概括一定要全面,不可遗漏。 【小题 3】试题分析: “原来 ”是此题答案:的

30、标志性词语,后面的 “母亲早就把手套还给了老师,老师怕伤了我的自尊一直没有戴,宁愿受冻。而母亲怕伤了我的心,自己省吃俭用又买了一副相同的手套 ”揭示了问题的原因。直接提取即可。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信息的提取能力。 点评:结合文章的内容,揣摩其中的原因,运用得体、全面的语言作答即可。回答时,在原文中找到标志性的词语也很重 要,要注意培养和提高这一能力。 【小题 4】试题分析:对于文中 “我 ”偷拿老师手套的行为我们可以表示理解,也可以表示指责批评。如果表示理解,可以写 “我 ”是出于对母亲强烈的爱拿走了老师的蓝色手套的,而且在拿了老师的蓝色手套后,内心一直愧疚不安,最后还勇敢地承认了自己的过错

31、。由此可知, “我 ”的行为是可以理解,也可以原谅的。如果表示指责,可以写 “我 ”因为自己的母亲而拿走了老师的手套,看到老师的手冻得又红又肿也不肯承认错误,把手套归还,直至挣了工资才给老师买了一副。这是知错不改的行为,这种行为是我们应该谴责的。 考点: 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点评:对于开放性题目来讲,不管持哪种观点,都必须要结合文章内容和自己的理解,写出相应的理由,而且要做到语句通畅。因此,我们平时就需要针对身边的事件、现象,生活中的热点问题,读书中遇到的情节、人物等,与同学们、师长展开讨论,多进行交流,多发表自己的观点看法,这样,自己的表达能力和组织语言的能力都可得到提高。 文言

32、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题。( 16分) 与朱元思书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戏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唳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小题 1】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 2分) A水皆缥碧( pio)急湍甚箭( tun) B互相轩邈( xn)泠泠作响( ln) C嘤嘤成韵( yn) 鸢飞戾天( l)

33、D经纶世务( ln)好鸟相 鸣( ho) 【小题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 4分) 天山共色 千转不穷 窥谷忘反 猛浪若奔 【小题 3】将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 2分) 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译文: 【小题 4】 本文总领全文的句子是( 2分) 文中从侧面表现水的清澈的句子是;写出从视觉或听觉方面描写景物的对偶句一组:。( 2分) 【小题 5】文中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是写水势的,郦道元三峡一文中哪句话与它有异曲同工之妙?( 2分) 【小题 6】文中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 的思想感情?( 2分) 答案: 【小题 1】

34、 .B 【小题 2】 一样,同样 通 “啭 ”,鸟叫声 通 “返 ”,返回,流连忘返。 飞奔的马 【小题 3】 (高山 )凭依山势,争着向上,仿佛竞相向高处和远处伸展;(它们)争相比高远,笔直地向上指向(天空),形成了成千成百的山峰。 【小题 4】 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小题 5】虽乘御风不以疾也。(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小题 6】这两句话表现出作者对山水之美的赞叹,也流露出作者对功名利禄的鄙弃,对官场政务的厌倦。 (或 :表达了作者对富春江奇山异水的赞美、留恋以及鄙弃功名、淡泊人生的思

35、想感情。(意近即可) 【小题 1】试题分析: “轩 ”的拼音 “xn”中的 “”应去掉两点,因为声母是 j q x 时就有 “去掉两点 ”的规律。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汉字的认读能力,主要是字音。 点评:要做到正确地读写词语,首先应注意从汉字的音、形、义三方面入手,读准字音,辨明字形,弄清字义。对于拼音中需要注意的一些规则要熟记于头脑中,并在平时的拼写中进行 运用,形成正确拼写的好习惯。 【小题 2】试题分析: “共 ”根据语境可推出意思,应译为 “一样 ”。 “奔 ”是活用字,应译为 “飞奔的马 ”, “转、反 ”都是通假字,分别通 “啭 ”“返 ”,译为 “鸟叫声 ”“返回 ”。 考点:本

36、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字词的意思的能力。 点评:文言词语,包括实词和虚词两类。文言词语的考查以实词据多。考查的词语,一般为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词等。当然仍以课文下面的注解为主。学习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 【小题 3】试题分析:翻译时要注意,关键词语 的意思必须要落实。此句中的关键词有 “负 ”“轩邈 ”等。 “负 ”是 “凭借 ”的意思, “轩邈 ”是活用词,指 “向高处伸展,向远处伸展 ”。了解了关键字词的意思,把各个词语的意思连缀起来,语意通顺即可。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文言语句的翻译能力。 点评: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

37、。文言语句的翻译一般有两种方法,直译和意译,中考时常采用直译。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 【小题 4】试题分析:审题时注意 “总领全文 ”“侧面 ”“视觉或听觉 ”“对偶句 ”这些审题点,并据此在文中提取句子即可。此题属理解型容易 题。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和提取信息的能力。 点评:审题时要注意审清题干中的关键词,然后根据对文章的理解,在原文中找到关键语句,把句子提取出来作答(有时是整句,有时只是句子的一部分)。 【小题 5】试题分析:首先要理解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这是写水势的急速、迅猛的。联想三峡中的内容,只有写夏季景色时有相同的特征,即 “或王命急宣

38、,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可写整句,也可提取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的积累能力。 点评:对于平时学习中遇到的相同特征的景物,相同手法的文章等要加以联想,比较它们的相同与不同之处,并写写感受或归类整理。这样,不仅加深对文章的理解,还可以形成一种好的读书习惯,受益终生。 【小题 6】试题分析:分析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可知,这是针对 “鸢飞戾天、经纶世务者 ”而言的,即对 “热衷于功名利禄的人们、在官场中忙碌的人们 ”的一种嘲讽和规劝。 因此,它一方面表现出作者对富春江山水的赞叹和欣赏美景的愉悦之情,同时,也

39、流露出对追求功名利禄之徒的鄙弃和对官场生活的厌倦。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 对文章情感的理解能力。 点评:人物的思想感情有时借助写景、叙事间接表达出来,也有时直接抒发情感。如果有直接抒情的语句,一定要借助这些语句揣摩所要表达的感情。揣摩时,不仅要理解语句的大意,还要结合全文内容加以深入分析,从而得出正确的答案:。 诗歌鉴赏 阅读王安石的郊行,完成题( 4分) 郊 行 王安石 柔桑采尽绿阴稀,芦箔 注 蚕成密茧肥。聊向村家问风俗:如何勤苦尚凶饥 注 芦箔:养蚕器具,用芦苇编织成的席子或筛子,蚕可在上面吐丝织茧。 【小题 1】请对 “柔桑采尽绿阴稀 ”中的 “稀 ”字作赏析。 (2分 ) 【小题 2】

40、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分 ) 答案: 【小题 1】 稀 字写出了桑叶被采摘后树阴稀疏的特点,它与 尽 、 密 、 肥 扣照应,暗示了蚕农的丰收。 【小题 2】运用对比手法。农民大获丰收,却仍然饥荒,表达出诗人对劳动人民悲惨遭遇的同情和对剥削者的愤慨。 【小题 1】试题分析:结合 “柔桑采尽绿阴稀 ”可知, “稀 ”是 “柔桑采尽 ”的结果,结合整首诗尤其是 “芦箔蚕成密茧肥 ”可知, 稀 字暗示了蚕农的丰收。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语句(词语)的赏析能力。 点评:语句赏析的角度一定要知道,有 修辞(比喻、拟人、夸张、反问、设问、排比等)、词语(动词、形容词、

41、副词、叠词等)、描写方法(语言、动作、心理、神态)句式、手法等。以上角度不明显的,则可结合诗句大意,从内容、情感等角度赏析。 【小题 2】试题分析:诗的前两句 “柔桑采尽绿阴稀,芦箔蚕成密茧肥 ”暗示丰收在即, “聊向村家问风俗:如何勤苦尚凶饥 ”却写出了在丰收年景之下的 “凶饥 ”,由此可知,诗歌运用对比,表达出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对剥削者的不满。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写作手法的理解和把握能力。 点评:我们要知道写作手法有哪些,各有什么特征,如想象 ,动静结合、情景交融、衬托、对比、比喻、借古讽今、烘托、渲染、动静相衬、实写虚写、借景抒情等。 默写 古诗文默写( 8分) ,病树前头万木

42、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人生自古谁无死? 。(文天祥过零丁洋) 但愿人长久, 。(苏轼明月几时有) ,自将磨洗认前朝。(杜牧赤壁) ,中间小谢又清发。(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 ,松柏有本性。(刘祯赠从弟)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既表现作者阔大胸襟又表现友情不为地域所隔的诗句是: , 。 答案: 【小题 1】沉舟 侧畔千帆过 【小题 2】留取丹心照汗青 【小题 3】千里共婵娟 【小题 4】折戟沉沙铁未销 【小题 5】蓬莱文章建安骨 【小题 6】岂不罹凝寒 【小题 7】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 试题分析:默写时,除了要注意汗、婵娟、戟、蓬莱、罹、涯等易错字外;还要注意写完后认真通

43、读一下,这样才能使整个默写保持准确性。 考点:本体考察学生古诗文名句的背诵默写的能力。 点评:复习古诗文名句,首先是要熟练背诵古诗文名篇、名段和名句;其次是要字字落实,默写中不能出现错别字、更不能丢字添字;第三是要正确理解古诗文篇段和名句的基本内容。对于古诗文考查的几种题型(上下句对接题、理解型默写题、归类型默写题、理解运用型题目)要心中有数。归类型默写平时要有所积累,对于诗中出现的景物或事物,要及时产生联想。 作文 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年轻的心灵始终充满了对外界无限的好奇,每天我们都用自己那敏锐的触觉与生活 “伴读 ”,我们读家园,读父母,读老师的眼神;也读幽兰,读沧海,读夜空流星;更读

44、丹心 ,读正气,读人生道义 请以 “我读 ”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 先在题目横线上填入一个短语,让题目完整通顺(如星星、天空、爷爷的脸、妈妈的眼神 ),写出自己独特的体验。 不少于 600字。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答案:略 试题分析:这是一篇半命题作文,题目前面有提示。根据提示语中的内容,我们可以找到 “读 ”的宾语,如家园、父母、老师的眼神、幽兰、沧海、夜空流星、丹心、正气、人生道义 总而言之,所补充的既可以是具体的人(父母、父母老师的眼神)、事物(家园、地球)、景物(幽兰、沧海、夜空流星),也可以是抽 象的情感(父母之爱、师生之情)、精神品质(丹心、读、正气、人生道义等)。审题之后首

45、先要想一想,我们最想 “读 ”什么,有什么相关的素材,写出来可以反映什么主题,所反映的主题是否积极向上。当然所反映的主题可以有很多,如体现亲情、歌颂真情、传递友爱、发出呼吁等。但不管选什么,在思考的过程中,我们一定要把握 “熟 ”的原则,即:素材熟、主题熟、结构熟,要选择自己易于驾驭的材料,平时擅长的结构,反映一个积极向上的主题思想。这样,思考周全之后再将题目补全,最后落笔成文。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点评:半命题作文的补题 很关键,补出的题目显示了作文的选材、立意、情感态度及语言能力,同时也决定作文成败。 补全题目常用方法:避生就熟。在补题时,我们可以选择不同的角度。越是熟悉的角度、内容,我们写作时的把握也就越大。补全题目,首先要将题目变为自己所熟悉的内容,从自己熟悉的内容、擅长的体裁着手来写;化大为小。化大为小就是选择一个比较小的切入口 .从一个具体的角度切人题目 .从而将一个相对比较 “大 ”的题目缩小为一个比较 “小 ”的题目;运用修辞手法。补题时能运用修辞的可运用上修辞,使文章灵动,有吸引力,同时也显示出对语言的驾驭能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