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届江苏无锡市东林中学初三上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上传人:Iclinic170 文档编号:289271 上传时间:2019-07-10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22.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2届江苏无锡市东林中学初三上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2012届江苏无锡市东林中学初三上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2012届江苏无锡市东林中学初三上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2012届江苏无锡市东林中学初三上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2012届江苏无锡市东林中学初三上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2届江苏无锡市东林中学初三上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下列词语中划线的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A 肇 庆( zho)拮 据 ( j) 涸 辙( h)探 骊 得珠( l) B 绮 丽( q)阴 晦 ( hu) 栈 桥( zhn)言简意 赅 ( hi) C跌 宕 ( dng)精 髓 ( su)褴 褛 ( l)玲珑 剔 透( t) D古 刹 ( sh)涟 漪 ( y) 惘 然( wng)皱 缬 ( xi) 答案: A 试题分析: B、言简意赅( gi),不能一字读半边,读为 “hi”。 C、褴褛( l),要弄清楚 “u与 v”的区别。 D、古刹( ch),不

2、能一字读半边,读 “sh”。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汉字的认读能力。 点评:拼音不仅是我们学习汉字、学好普通话的工具,更是我们的一项语言技能。汉语拼音侧重考查综合运用能力,考查内容兼顾课内课外,涉及范围很广。学习过程中可以进行适当分类整理,误读积累,阶段总结等。 下列各句中,划线的成语使用有错误的一项是( 3分)( ) A半个月过去了,风平浪静,然而老赵心里的愁闷却 与日俱增 了。 B应试教育的结果是只重视学生的考试成绩,至于学生的思想品德往往 不以为然 。 C智慧必须以学问做 基础,才靠得住。无学问的智慧,只是 浮光掠影 ,瞬起瞬灭的。 D有人要卖马,牵骏马在集市站了三个早晨,仍然 无人问津

3、。 答案: B 试题分析: A、与日俱增:形容不断增长。 B、不以为然:表示不同意或否定。C、浮光掠影:比喻观察不细致,学习不深入,印象不深刻。 D、无人问津:比喻没有人来探问、尝试或购买。经分析, B答案:不合语境。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成语的能力。 点评:常用成语以学生所学课文中出现的成语为准,新生成语则以当前流行的一些热词为准,试题材料兼顾课内课外,以时事材料为主。解题时务须看清题目要求,抓住题干中的关键词,冷静答题。这里的关键,是要在积累上下工夫,掌握课后常用成语,同时也要了解当下流行的并经国家语委认可的一些新生成语。 下列语段中划线字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3分 ) ( ) 见渔人,

4、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 要 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 绝境 ,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 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 语 云: “不 足 为外人道也。 ” A要:同 “邀 ”,邀请 B绝境:与外界隔绝的地方 C语:说话 D足:值得 答案: C 试题分析: C、语:告诉。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意思的能力。 点评:文言实词的考查,最常见的命题形式是,指定文中若干个词让学生作解释。要求解释的词,一般为常见实词,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往

5、往是命题的重点,当然也应该成为同学们备考的重点。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分 ) ( ) A在节约型社会里,人们有效利用资源进一步增强。 B这篇小说完美地塑造了一个普通船长的光辉事迹。 C大家去郊游时一定要注意交通安全,防止不要发生意外事故。 D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许嘉璐日前表示,重视外语学习、忽视中文教育所产生的不 良反应已经逐渐显现出来。 答案: D 试题分析: A、缺少成份,在 “资源 ”后加上 “的意识 ”。 B、搭配不当, “塑造 ”不能和 “事迹 ”搭配。 C、不合逻辑,去掉 “不要 ”。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修改病句的能力。 点评:修改病句试题侧重考查考生在具体语境中修改

6、病句的能力。修改病句以改 正确、改通顺为原则,不作语言修饰,不变句子原意,正确地把握句子结构,了解常见病句类型及修改方法,是基本的应对策略。要特别注意成分残缺、搭配不当、语序不对、结构混乱四个方面的语病。 将 句填在横线上,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 ) 时间也真是不可捉摸: ,诸如此类,都显示时间的印痕。 例如撕去的日历,飘落的秋叶,老人的白发,美女眼角的鱼尾纹 然而,时间却又无处不在,无往而不在 随手掇拾几个生活细节 无形无影,无声无息,无光无色 A B C D 答案: D 试题分析:根据时间的特点 “不可捉摸 ”紧承 ,因为 的内容就是 “表现时间的特点 ”; 紧承 , 句中的 “然

7、而 ”一词,表转折,说明时间虽然 “无形无影,无声无息,无光无色 ”,但 “时间却又无处不在,无往而不在 ”; 紧承 ,因为 用具体的事例来说明时间 “无处不在的特点 ”; 紧承 , 因为 中 “几个生活细节 ”是对 中内容的一个总结。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排列句序的能力。 点评:句子排序试题主要考查考生理解句子及运用句子组段的能力。对于句子顺序,平时在阅读中要注意典型语段句与句之间的关系,尤其是句子前后之间的衔接;对于句意理解,要结合具体的语境理解关键语句的意思。 对下面这段话理解有错误的一项是( 2分) ( ) 上辈的读书人,大凡从乡野走出去的,都有一点泥土的气味。像张中行、季羡林等大师,在

8、讲着那么深的学问的时候,还能从他们那里隐约地领略到蟋蟀的吟唱和野草的幽香。现在你就是听易中天、于丹、钱文忠讲乡野的故事,多少也能听出城里的水泥丛林和堵车的情绪。 A乡土气息是过去很多从乡 野走出去的作家作品的特质。 B乡野生活对上辈的很多读书人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C不是从乡野走出去的作家,就不能在他的作品中品味到乡土气息。 D现在很多读书人讲的乡野故事中都流露出了种种城市的气息。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段文字讲的内容是 “多数人的言谈多少都与他的出生有些关系 ”。“像张中行、季羡林等大师,在讲着那么深的学问的时候,还能从他们那里隐约地领略到蟋蟀的吟唱和野草的幽香 ”分析出 A、 B项是正确

9、的; ”现在你就是听易中天、于丹、钱文忠讲乡野的故事,多少也能听出城里的水泥丛林和堵车的情绪 ”中 “多 少 ”一词是 “也有一些 ”的意思,而 C答案:却是非常肯定的说 “不是从乡野走出去的作家,就不能在他的作品中品味到乡土气息 ”,所以 C的分析是错误的。进而 D答案:则是正确的。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语段内容的能力。 点评: 根据文段的内容分析各个选项的正误,务必要结合文段的内容,要从文段中去寻求依据,以便逐一分析各个选项。 现代文阅读 花落的声音 家中养了玫瑰,没过多少天,就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听到了花落的声音。起先是试探性的一声 “啪 ”,像一滴雨打在桌面。 紧接着,纷至沓来的 “啪

10、啪 ”声中,无数中弹的蝴蝶纷纷从高空跌落下来。 那一刻的夜真静啊,静得听自己的呼吸犹如倾听涨落的潮汐,整个人都被花落的声音吊在半空,竖着耳朵,听得心里一惊一惊的,像听一个正在酝酿中的阴谋诡计。 早起,满桌的落花静卧在那里,安然而恬静,让人怎么也无法相信,它曾经历了那样一个惊心动魄的夜晚。 玫瑰花瓣即使落了,仍是活鲜鲜的,依然有一种脂的质感,缎的光泽和温暖。我根本不相信,这是花的尸体,总是不让母亲收拾干净。看着它们脱离枝头的拥挤,自由舒展地躺在那儿,似乎比簇拥在枝头,更有一种遗世独立 的美丽。 这个世界,每天似乎都能听到花落的声音。 象樱、梨、桃这样轻柔飘逸的花,我从不将它们的谢落看作是一种死亡

11、。它们只是在风的轻唤声中,觉悟到自己是曾经有翅膀的天使,它们便试着挣脱枝头,试着飞,轻轻的就飞了出去 有一种花是令我害怕的。它不问青红皂白、没有任何征兆、在猝不及防间整朵整朵任性地鲁莽地不负责任地骨碌碌地就滚了下来,真让人心惊肉跳。曾经养过一盆茶花,就是这样触目惊心的死法。我大骇,从此怕了茶花。怕它的极端与刚烈,还有那种自杀式的悲壮。不知那么温和禅定的茶树,怎会开出如此惨烈的花。 只有 乡野那种小雏菊,开得不事张扬,谢得也含蓄无声。它的凋零不是风暴,说来就来,它只是依然安静温暖地依偎在花托上,一点点地消瘦,一点点地憔悴,然后不露痕迹地在冬的萧瑟里,和整个季节一起老去。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春秋。

12、生命来的时候就预约了走。花是,人也是。这是自然而然的事。 无论是花的凋零还是人的离世,都不是悲喜剧 。 它只是生命的一个无声的句点 。张爱玲的一生都是传奇,惟有她的死亡 -在窗帘低垂的家里,一个人躺在地毯上静静地睡去,才真正顺应了生命最自然的声音。这也是她惊世骇俗的一生里,最朴素最简洁也最澄清透彻的一笔 。 当告别来临的时候,我们只需怀着一颗对生的感恩之心,静静地闭上眼睛。 【小题 1】赏析第 自然节划线句的表达效果。( 3分) 答 : 【小题 2】文中写了哪几种花的凋零?请概括它们各自是怎样凋零的。( 4分) . 【小题 3】本文作者欣赏哪种花的凋零方式?为什么?( 3分) 答 : 【小题

13、4】第 自然节画线句中的 “它 ”指的是花的凋零或人的离世,如何理解划线句的含义?答 : 答案: 【小题 1】这里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1分)生动形象地刻画出玫瑰花凋零时的情景。( 1分)表达了作者的痛惜之情。( 1分) 【小题 1】 玫瑰的凋零是花瓣纷纷跌落下来。 茶花的凋零是整朵整朵地滚下来。 雏菊的凋零是依偎在花托上消瘦憔悴而去。 樱花、梨花、桃花的凋零是随风轻轻飞去。 【小题 1】作者欣赏雏菊的凋零方式。( 1分)因为它的凋零 “含蓄无声 ”。( 2分) 【小题 1】这句话的含义:花的凋零与人的离世对于生命过程而言是自然而然的事。花与人的衰亡一样,都应是平静、朴素和简洁的。( 2分

14、) 【小题 1】试题分析:把 “飘落的玫瑰花瓣 ”比作 “中弹的蝴蝶 ”,生动形象的写出了玫瑰花瓣飘零时的凄惨之景,同时结合第 4小结描写飘零的玫瑰花瓣的美来体会作者 面对飘零的玫瑰花瓣的痛惜之情。 考点:本体考查学生品味语句的能力。 点评:品味文章中的语句,一般都是先分析出该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然后结合具体的语句来分析这种表现手法的好处,最后谈作者融入该句的情感 。即:方法 +效果 +情感。 【小题 1】试题分析:根据第 段中 “纷纷从高空跌落下来 ”来概括玫瑰花瓣凋零的情态;根据第 小节 “它们只是在风的轻唤声中轻轻的就飞了出去 ” 来概括樱花、梨花、桃花瓣凋零的情态;根据第 段 “没有

15、任何征兆、在猝不及防间整朵整朵任性地鲁莽地不负责任地骨碌碌地就滚了下来 ” 来概括茶花花瓣凋零的情 态;根据第 段 “它的凋零不是风暴,说来就来,它只是依然安静温暖地依偎在花托上,一点点地消瘦,一点点地憔悴,然后不露痕迹地在冬的萧瑟里,和整个季节一起老去 ”来概括雏菊花瓣凋零的情态。 考点:本体考查学生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点评:概括文章的内容时,一般先要审清题目的要求,如本题就是要求学生概括几种花凋零时的表现,那我们就在文章中寻找作者描写了哪几种花,然后用简洁的语言来概括即可。 【小题 1】试题分析:玫瑰花的凋零在作者看来是 “惊心动魄的 ”;樱、梨、桃花的凋零在作者眼中是 “无足轻重的 ”

16、;茶花的凋零在作者看来是 “让人心惊肉跳的 ”;雏菊的凋零在作者的眼中是 “含蓄无声的 ”。经过比较,作者欣赏雏菊的凋零方式。因为它的凋零 “含蓄无声 ”。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点评:分析作者的情感倾向,只要根据文章的具体内容的描写来判别,如本文,在作者的描写中,只要细心读,很自然的就能分析出作者最喜欢雏菊花落的情态。所以分析作者的情感倾向,要细读文本中的具体描写语句。 【小题 1】试题分析:本文由花的凋零写到人的死亡,花的凋零带给我们有许多种感受,有 “惊心动魄的 ” “让人心惊肉跳的 ” “含蓄无声 ”。花的凋零给了我们无穷的启示 ,花能够顺应自然,坦然的面对生命的终结

17、,我们人呢?,不也应该像花一样,在死亡面前表现的从容、坦然。根据这个启示,来理解第 9小节划线句子的含义。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语句含义的能力。 点评:根据词句原本意义,结合具体语境,理解、分析、推断词句的不同含义,去深入理解词句的真正含义。要特别注意这类试题,往往不是要问词句的表面意义,如果简单地理解为词句的表层意思,就容易理解偏差。所以,理解文章语句的含义,一定要结合具体的语境,还要结合文中人物的情感。 给未来一份责任 近期,在电视相亲节目非诚勿扰中,一位 生于美国、长在香港的博士高喊 “为人民服务 ”的口号,让部分 “为人民币服务 ”的女嘉宾汗颜。为人民服务,是中国最先提出来的,现

18、在却被美国人拿出来说,这恰恰说明中国现行的教育体制中社会责任感教育有缺失。 而具有社会责任感,是一个人身心品质成熟的标志,也是一个公民诞生的标志。 一个人有着渊博的知识,掌握着最前沿的科技,却不能尊重他人生命、不理解为什么要对社会负责,那他不能算是公民,他只能是爱因斯坦所说的 “只懂技术的狗 ”。一个人平凡地活着,却能意识到自己肩负的社会责任,并愿意付出时间和精力,以他人的痛为痛,以他人的 忧为忧,那他就是一个伟大的公民。 像四川汶川大地震后,很多普通人放下工作,奔赴灾区,成为默默无闻的志愿者。因为他们,有人甚至把 2008年称作 “中国公民元年 ”。危难唤醒了我们身上的社会责任感,它是公民社

19、会中一种最基本的人文关怀,也是每个公民对社会和他人所必须担当的一种使命。当然,社会责任感从来不是只存在于危难时刻,更多时候,它渗透在日常社会生活和国家治理的每一个细节之中。 总之,公民的社会责任感并非与生俱来,如何培养,中国的教育体制需要好好思考。 【小题 1】全文由非诚勿扰中的一个事例作为开端,有什么作 用?( 2分) 答: 【小题 2】作者通过这篇短文表达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2分) 答: 【小题 3】第 自然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2分) 答: 答案: 【小题 1】吸引读者的兴趣,引出作者的观点。( 2分) 【小题 1】我们要加强公民的社会责任感教育。( 2分,如答 “我

20、们要给未来一份责任 ”得 1分。如答 “具有社会责任感,是一个人身心品质成熟的标志,也是一个公民诞生的标志。 ”得 1分。) 【小题 1】对比论证,鲜明有力地证明了具有社会责任感的人才是一个真正(伟大)的公民。 【小题 1】试题分析:引用非诚勿扰这一 事例,作用有三:( 1)引出本文的话题,( 2)作为论据证明中心论点,( 3)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议论文开头引用的作用的能力。 点评:议论文的语言比较枯燥乏味,为了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作者往往在议论文的开头引用一些小故事,用来增强文章的可读性,但是,这个小故事并不是随意的选择,而是应该与文章的中心论点或话题有关才行。 【小

21、题 1】试题分析:根据非诚勿扰这个节目中 “一位生于美国、长在香港的博士高喊为人民服务的口号 ”给我们带来的思考来分析本文的中心论点。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概括文章中心论点的 能力。 点评: “中心论点 ”是一篇议论文的灵魂,所以读懂一篇议论文,概括中心论点是考试常见的题型。分析中心论点,可以从文章的标题、开头、结尾,有时也可以根据文章的内容用自己的语言来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就是从文章的开头部分来概括的。 【小题 1】试题分析: “一个人有着渊博的知识,掌握着最前沿的科技,却不能尊重他人生命、不理解为什么要对社会负责,那他不能算是公民,他只能是爱因斯坦所说的只懂技术的狗 ”这部分的内容是从反面论

22、证的; “一个人平凡地活着,却能意识到自己肩负的社会责任,并愿意付出时间和精力,以他人的痛为痛,以 他人的忧为忧,那他就是一个伟大的公民 ”是从正面论证的。二者结合,有力的论证了本文的中心论点。 考点:本题考查议论文的论证方法以及作用。 点评:议论文的论证方法以及作用是议论文常考的题型。解答此类题型,必须要结合文段的内容的来分析论证方法,然后根据文章的中心论点或者文段的分论点来分析作用即可。 手机定位 当今时代,手机已经越来越普及,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使人和人之间的沟通更加方便,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的便利。手机技术的成熟和发展,同时也带动了各种新兴无线业务的出现,如彩铃、彩信和手机上网等等。我

23、们在这里要介 绍的是手机的无线定位技术。 无线定位技术的应用非常广泛。在军事上,这项技术可以用以锁定敌对目标的住置。例如,在第一次车臣战争期间,俄罗斯军队用导弹击毙正在用手机通话的杜达耶夫,就使用了这项技术。在公共安全方面,警方在处理绑架案件的时候,可以通过这项技术确定使用手机的绑匪的位置。 在日常生活中,这项技术可以派上大用场,倒如,给迷路的人指引方向,救助突发疾患的病人等等。 无线定位可分为卫星无线定位和地面无线定位。在卫星定位技术中,最有名的就是全球定位系统 (GPS),这是一种利用卫星系统实现移动目标三维定位的技术。而地面无线定位则通过测量无线电波的传播时间、信号场强、入射角度等参数实

24、现移动目标的定位。手机定位技术属于地面无线定位系统。那么,怎么用手机来定位呢 手机发出的信号是一系列电磁波,电磁波到达基站有一定的入射角度,测量入射角度。就会得到一条从发射机到接收机的方向线,手机的位置就可以由这条方向线得到。当然了, 至少 要测量两个基站得到两条方向线才行。为了测量电磁波的入射角度,接收机的天线需要改进,必须配备方向性强的天线阵列。 虽然目前的手机定位技术还存在着很多问题 ,但是,随着技术的发展,手机定位技术一定会更好地造福于人们。 【小题 1】选文第 段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有什么作用 (2分 ) 答: 【小题 2】选文第 段中划线的词 “至少 ”为什么不能去掉 (2

25、分 ) 答: 答案: 【小题 1】举例子;具体地说明了无线定位技术 (在日常生活中 )应用非常广泛。 【小题 1】 “至少 ”表示限制,说明最少要测量两个基站得到两条方向线才行;( 1分)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 1分) 【小题 1】试题分析:通过 “给迷路的人指引方向,救助突发疾患的病人等等 ”这些事例具体的说明了无线定位技术 (在日常生活中 )应用非常广泛这一特征。 考点:本题考查说明文的说明方法以及作用。 点评:分析说明文的说明方法以及作用是说明文常考的题型。解答此类题型,必须要结合文段的内容来分析说明方法,然后根据文章的内容或者文段的内容所体现出来的说明对象的特征来分析作用即

26、可。 【小题 1】试题分析:根据说明文语言准确性这一特点,加点词语 “至少 ”是不能去掉的,它起到一个限制作用,表明最少要测量两个基站得到两条方向线才行,如去掉,就不符合实际情况,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能力。 点评: 分析说明文语言的特色,可以按以下的方法:( 1)表态(删还是不删)。( 2)定性。如: “比较 ”“几乎 ”“相当 ”等词表程度修辞; “大约 ”“可能 ”“左右 ”等表估计, “多 ”“有余 ”等表数量。( 3)若删去,原来什么样的意思就变成了什么样的意思了,不符合实际,太绝对了。( 4) xx词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周密性、科学性。

27、文言文阅读 是仪传 是仪字子羽,北海营陵人也。孙权承摄大业,优文 征仪。吕蒙图袭关羽,权以问仪,仪善其计,劝权听之。既定荆州,都武昌,拜裨将军,后封都亭侯。欲复授兵,仪自以非材,固辞不受。黄武中,遣仪之皖 (地名 )就将军刘邵,欲诱致曹休。休到,大破之,迁偏将军。后从太子还建业,典校郎吕壹诬白故江夏太守刁嘉谤讪国政,权怒,收嘉系狱,悉验问。时同坐人皆怖畏壹,并言闻之,仪独云无闻。于是见穷诘累日,诏旨转厉,群臣为之屏息。仪对曰: “今刀锯已在臣颈,臣何敢为嘉隐讳,自取夷灭,为不忠之鬼 !”据实答问,辞不倾移。权遂舍之,嘉亦得免。 是仪不治产业,不受施惠。邻家有起大宅者,权出望见,问起大室者谁。左

28、右对曰: “似是仪家也。 ”权曰: “仪俭,必非也。 ”问果他家。是仪时时有所进达 ,未尝言人之短。事国数十年,未尝有过。 注解 : 优 文 :专门下文 ,给是仪优厚的待遇。 进达 :举荐人才。 【小题 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 4分) 既 定荆州 _ 仪自以非 材 _ 固 辞不受 _ 事 国数十年 _ 【小题 2】下列划线的 “之 ”与 “遣仪之皖就将军刘邵 ”中的 “之 ”用法、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2分) A何陋 之 有 B又间令吴广 之 次所旁丛祠中 C无丝竹 之 乱耳 D便扶向路 ,处处志 之 【小题 3】翻译句子。( 3分) 是仪字子羽,北海营陵人也。 _ 时同坐人皆怖畏壹,并

29、言闻之,仪独云无闻。 _ 【小题 4】阅读本文后,你觉得是仪是个什么样的人?( 2分) 答 _ 答案: 【小题 1】 已经 同 ”才 ”才能 坚决 侍奉,为 做事 【小题 1】 B 【小题 1】 (1)是仪字子羽 ,是北海营陵人。 (1分 ) (2)当时同座的人都畏惧吕壹 ,一起都说听到了刁嘉诽谤国家政事 ,只有(唯独)是仪说没听到。 (2分 ) 【小题 1】是仪为人忠诚、正直,廉洁、生活俭朴。 (两方面各 1分 ) 【小题 1】试题分析:( 1)中的 “既 ”在古汉语中的意思为 “已经 ”。( 2)中的“材 ”为 “通假字 ”。( 3)中 “固 ”的古今义不同,在古义中为 “坚持、坚决 ”的

30、意思。( 4)中的 “事 ”在古义中可以理解为 “为 -做事 ”。的意思。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字词的意思的能力。 点评:文言实词的考查 ,最常见的命题形式是,指定文中若干个词让学生作解释。要求解释的词,一般为常见实词,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往往是命题的重点,当然也应该成为同学们备考的重点。 【小题 1】试题分析: A、宾语前置的标志,无意义。 B、动词,到 -去。 C、助词,无意义。 D、代词,代 “所到之处 ”。例句中的 “之 ”为 “动词,到 -去 ”。所以,选 “B”。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虚词的理解能力。 点评:考查文言文的虚词,一般有 “之 ”“于 ”

31、“而 ”“以 ”“其 ”“为 ”“乃 ”“焉 ”等,我们要根据这些文言虚词的不同用法,结合例句 进行归类积累,在此基础上才能有把握地完成虚词题。同学们不妨通过卡片的形式,识记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小题 1】试题分析:翻译( 1)句时,注意( 1)句为判断句,翻译是按 “-是 -句式 ”来翻译即可。翻译( 2)句时,要注意 “坐同座、并是一起的意思、独是唯独的意思 ”等关键字,有时还要注意句子的省略成分或语序等问题。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翻译语句的能力。 点评: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文言翻译的标准是三个字:信、达、雅。对于学生而言,能达到前两个标准 “信 ”(准确无误)和 “达

32、 ”(通顺流畅)就很不错了 。因为中考要求文言翻译要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对关键词语的理解、特殊句式的判断要求较高。 【小题 1】试题分析:根据 “仪善其计,劝权听之 ”分析出其 “为人忠诚 ”;根据“仪自以非材,固辞不受 ”分析出其 “很谦虚 ”;根据 “今刀锯已在臣颈,臣何敢为嘉隐讳,自取夷灭,为不忠之鬼 ”分析出其 “很正直 ”;根据 “不治产业,不受施惠 ”分析出其 “廉洁、俭朴 ”。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 点评:分析文章的人呢物形象,需在读懂文章的基础上,根据文章围绕这个人写的那几件事来分析这个人物的形象。分析人物形象,除了直接对该人 物进行描写,还可以通过侧面

33、描写来表现这个人物形象,直接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这样的人物形象才会丰满。 诗歌鉴赏 越中览古 李白 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小题 1】本诗的一、二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1分) 答 : 【小题 2】整首诗主要用了什么写作手法,表达了怎样的主旨?( 2分) 答 : 答案: 【小题 1】一、二两句描绘了越王及其战士胜利归来的画面,充满了胜利者的喜悦和骄傲。 【小题 1】诗人运用对比的写法,选取了越王班师回国的两个镜头,将昔时的繁盛和今日的凄凉作了鲜 明的对比( 1分),深刻地揭示了人事变迁、盛衰无常的主旨( 1分)。 【小题 1】试题分析:根据

34、 “破吴归 ”以及 “尽锦衣 ”来描写一、二两句所描绘的画面。画面内容:越王勾践打败吴国胜利归来,战士们意气风发打算回家。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描绘诗歌画面的能力。 点评:描绘诗歌的画面 ,最主要的就是要抓住画面中的景、人,然后根据诗歌的意境用自己的语言形象的把诗歌内容描绘出来。比如本首诗歌中的一二两句中的 “人 -越王勾践、战士 ”,一二两句的意境是胜利的喜悦,根据这种氛围来描绘画面的内容即可。 【小题 1】试题分析: “昔日宫女如花满春殿 ”与 “如今惟有鹧鸪飞 ”形成对比,突出了人事变迁、盛衰无常这一主题,同时表达了作者对历史变迁的感慨,希望当今统治者能够以历史为镜,要居安思危,有忧患意识

35、。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写法的能力。 点评: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是诗歌鉴赏题中常考的题型,那么怎样来分析呢,一般可以这样来分析:( 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要用这种手法;( 3)分析该手法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情感。 语言表达 最近,钓鱼岛问题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2012年 9月 18日那一天我国有许多地方游行, 部分中国人砸日系车,砸日本品牌商店,甚至攻击开日系车的中国人 对于部分中国人这样的打砸的行为,你有什么看法?说说你的理由。不超过 100字。( 6分) 答案:略 试题分析:针对日本和我国争夺钓鱼岛主权问题,有许多爱国人士有了一些过激的行为。这些行为引发了许

36、多声音,有支持的,也有反对的。那么,你有什么看法,可以支持,也可以反对,比如:抵制日货的想想,其实日本最近几年在华投资,为中国带来不少的经济效益,同时提升了技术,改善了我们的生活质量。我们还可以想想,我们每年出口到日本的产品,包括衣服,鞋,袜,饰品,生活用品 ,农业产品等,为我们创造了多少就业岗位,多少经济效益。再说,钓鱼岛问题,那是两国外交的事,我们老百姓有自己的想法,是可以的,但行为一定要理智。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的能力。 点评:这是一道结合材料表达观点题。无论持哪种观点,都必须要有相应的理由支持,而且要观点明确,语句通畅。本题可以围绕部分中国人打砸事件展开,表明自己的观点,言之有

37、理即可。 默写 根据课文默写。( 10分) 【小题 1】晓战随金鼓, _(塞下曲六首(其一) 李白) 【小题 2】 _,一片孤城万仞山。(凉州词 王之涣) 【小题 3】蒌蒿满地芦芽短, _。(惠崇 苏轼) 【小题 4】黄河远上白云间, _。(凉州词王之涣) 【小题 5】 _,单于夜遁逃。(塞下曲 卢纶) 【小题 6】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_, _。(诗经) 【小题 7】 _, _。所谓伊人,在水之湄。(诗经) 【小题 8】 _,望峰息心; _,窥谷忘反。(与朱元思书吴均 ) 【小题 9】陈胜、吴广乃谋曰: “_ , _, ,_ ? ”(陈涉世家 司马迁) 【小题 10】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

38、,中无杂树, _ , _。(桃花源记 陶渊明 ) 答案:略 试题分析:默写时,除了要注意 “( 1)宵、( 2)羌、( 3)河豚 、( 4)万仞、( 6)窈窕、( 7)蒹葭、( 8)鸢、经纶世务、( 9)缤纷 ”等易错字;有时还要注意句中有提示性的语言,同时要使整个默写句子保持准确性。 考点:本体考察学生背诵默写的能力。 点评:古诗文名句默写是考试常考的题型。复习古诗文名句,首先是要记诵清楚背诵的古诗文篇段和名句;其次是要正确理解古诗文篇段和名句的基本内容;第三是要记清楚古诗文名句中的每个字,默写古诗文名句不能写错别字。 作文 作文 : 翻过山,出现了故乡的田园,亲人的笑脸;翻过山,观赏到美丽

39、的风光,奇异的景观。这里的山,是自然的山。生活中还有另外 的山,它也许是人与人之间的隔阂与误解,也许是人生的坎坷和磨难, 种种无形的 “山 ”在成长的途中常常与我们为伴。躲避它,会一生遗憾;翻过它,将风光无限。( 60分) 请以 “翻过那座山 ”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 认真书写,力求工整,美观。 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班级、姓名。 不少于 600字。 答案:略 试题分析:提示语告诉我们, 山 既有有形的山也有无形的山,从文题看,重点应放在无形的山上。无形的山,可能是人与人之间的隔阂与误解,也可能是人生的坎坷和磨难,还可能是自身的胆小、自卑、内向等性格缺陷。翻过了这座山,就意味着战胜或解除了

40、 山 给作者带来的巨大的阻挠、困惑,跨越了心中难以跨越的障碍,应注意把 翻的过程 和 翻过后 的心理体验交代清楚。可按这样的思路构思:山是什么,是如何形成的 -如何翻过的 -翻过后的体验。其中 “如何翻过的 ”作为重点,要详细的叙述事情的经过,交代清引起思想转变的触发点。这一触发点可能是一段语重心长的话,也可能是一个有特殊意义的动作或眼神,还可能是从一些事物或现象上得到的启发。刻画出心理的转变也就突出了 “翻过 ”这一重点。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点评:这篇作文的体裁要求是记叙文 ,根据提示语,也可写成议论文。若写成议论文,先明确 “山 ”具体指什么,明确观点 -翻过山意味着什么,然后列举中外名人事例做为事实论据证明观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