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届四川省绵阳市富乐中学九年级上学期半期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上传人:王申宇 文档编号:289637 上传时间:2019-07-10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21.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3届四川省绵阳市富乐中学九年级上学期半期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2013届四川省绵阳市富乐中学九年级上学期半期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2013届四川省绵阳市富乐中学九年级上学期半期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2013届四川省绵阳市富乐中学九年级上学期半期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2013届四川省绵阳市富乐中学九年级上学期半期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3届四川省绵阳市富乐中学九年级上学期半期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选出下列加线字注音 全部正确 的一项是( ) A 脆 弱( chu) 涸 澈( h) 禀 赋( bn)狡 黠 ( xi) B笔 砚 ( yn) 浸 透( jn) 纤 细( qin) 泮 官( pn) C 晕 圈( yn)烤 烙 ( lo)挑剔( t)婆娑( su) D 校 订( jio) 佛 教( f) 甬 道( yng) 玄 虚( xin) 答案: C 试题分析: A项中的 “脆 ” 应读 cu, “禀 ” 应读 bng。 B项中的 “纤 ”是多音字,此处应读 xin。 D项中的 “佛 ”应读 f, “玄 ”

2、应读 xun。各选项中的字大多是易错字,平时需多加注意。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汉字的认读能力,主要是字音。 点评:学习和复习的过程中可以进行适当分类整理,误读积累,阶段总结等,尤其是误读误写字的积累,我们平时要经常把积累的内容拿出来读一读,写一写。同时接近考试时要适当做一些强化训练,以及时查漏补缺。 下列各选项中, 正确 的一项是( ) A军裂猗郁锲而不舍杉杉有礼 B漫骂馅媚纵横绝荡前仆后继 C深澳茶盅妙手可得金壁辉煌 D诓骗呵斥地大物博死心塌地 答案: D 试题分析: A军裂 龟裂(皲裂) B馅媚 谄媚 C深澳 深奥 金壁辉煌 金碧辉煌 除了能把答案:找到外,对于记不准或弄不清楚的词语还要进

3、行积累,如A项中的 “猗郁 ”不仅要积累,还要查一下字典,其意思是 “茂盛的样子 ”。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汉字的认读能力,主要是字形。 点评:要做到正确地读写词语,首先应注意从汉字的音、形、义三方面入手,读准字音,辨明字形,弄清字义。其次要适当拓宽阅读面,多积累词语,丰富自己的词汇量。并且在积累的过程中,要做到准确无误,这样在读写的过程中就可以避免读错写错了。 下列各选项中, 成语运用错误 的一项是( ) A每当遥想过去,我就会 浮想联翩 。 B他秉公执法,不循私情不怕报复,他那 坦荡如砥 的胸怀令人肃然起敬。 C那老头昂着 光彩熠熠 的秃脑袋,走进巷子里去了。 D孔乙己看着问他的人,显出

4、不屑置辩 的神气。 答案: B 试题分析: “坦荡如砥 ”指平坦得像磨刀石一样。比喻人非常直率,不加犹豫。现多用来形容大面积的地方很平坦。与本句中的 “秉公执法,不循私情不怕报复 ”的语境不符。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成语的理解能力。 点评:所学学习和生活中常见的、出现较多的词语、成语、俗语,要做到知其意,善运用。平时要在积累上下工夫,对于易于混淆的词语、成语、俗语要进行比较、积累。 下列句子中, 没有语病的 一项是( ) A时至今日,距 2013年中考还有大概不到一年左右的时间。 B他们需要得到鼓励,呵护和照顾。 C第十三届青歌赛,有我市两名歌手加盟的 “兄妹组合 ”夺得了原生态唱法金奖。 D

5、我渐渐为病损的枝叶可怜,虽则我恼怒它的固执,无亲热,我依旧不放走它。 答案: D 试题分析: A“大概不到一年左右 ”前后矛盾,应去掉 “左右 ”或 “大概不到 ”。 B“呵护和照顾 ”中的两个动词重复,应去掉 “呵护 ”或 “照顾 ”。 C没有主语,应去掉“有 ”。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修改病句的能力。 点评:了解常见病句类型及修改方法,是基本的应对策略。常见病因有成分残缺、成分赘余、搭配不当、用词不当、语序不当、结构混乱等。平时要注意正确表述,避免语病的发生;还可以与同学多交流,尤其是作文互评中,要按以上病因把句子加以衡量,给彼此寻找病句。这样语感会逐渐增强。如果在考试中凭语感一眼找不出来,

6、就要静下心来按以上常见病因一一加以衡量,只要多读几遍,相信一定能找到正确答案:的。 下列对文章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孔乙己一文通过孔乙己的悲惨遭遇,表现了封建社会末期下层知识分子精神和肉体受到的双重摧残,揭露了封建文化和封建教育的罪恶,更主要是揭示民众精神麻木、思想愚钝的精神状态,小说正是为揭示社会的这一病态,以引起疗救的注意。 B大小猫洞通过是否开猫洞和门桥的开设以人为准还是以事为准的故事,分别告诉了我们要关注普通大众和弱势群体,即民主和共和的思想。 C由波兰作家伊瓦 什凯维奇所作的草莓一文,行文错落有致,脉络波澜起伏,内容情理相生。 D驳论文常见批驳方式 有驳论点、驳论据、驳论证三种,

7、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文采用的是驳论证的方式。 答案: B 试题分析: “是否开猫洞和门桥的开设以人为准还是以事为准的故事 ”的说法不对,牛顿开猫洞的故事里面有开猫洞应当从人出发还是从猫出发的道理,晏子使楚的故事里面有门的开设应当以人为准还是以国为准的道理。这两个故事所阐证的都是分论点,共同证明中心论点,即:故事里面有道理。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掌握情况。 点评:对于课本上的课文,不能偏颇,大致内容、主题,涉及到的文学常识要心中有数更不能放弃课内只顾课外,要从课内中学到语文的基础知识及赏析文章的方法,并和课外的拓展阅读结合起来,做到课内外结合,使语文能力和素养得到提高 现代文阅读 泉

8、 (贾平凹 ) 我老家的门前,有棵老槐树,在一个风雨夜里,被雷击折了。家里来信说:它死得很惨,是拦腰断的,又都列开四块,什么也不能做,劈成木柴烧了。 ”我听了,很是伤感。 打我记事起,这棵老槐就在门前站着,似乎一直没见长,便是那么的粗,那么的高。我们做孩子的,是日日夜夜恋着它,在那里荡秋千,抓石子,踢毽子,快活得要死。冬天,大地上光秃秃的,老槐也变得赤裸裸的,鸟儿却来报答了它,落得满枝满梢。这时,一个鸟儿是一片树叶;一片树叶是一个鸣叫的音符,寂寞的冬天里,老槐就是一首歌。我们就听着冬天的歌,喜欢得跑出屋来,在严寒里大呼大叫。 我不能不去看它了。一回到村口,就急切切地找那老槐,果然不见了它。进了

9、院门,我立即就看见了那里那老槐,劈成粉碎片,乱七八糟地散推在那里,白花花的刺眼, 心里不禁抽搐起来。我大声责问家里人,说它那么高的身架,那么大的气魄,骤然之间,怎么就在这天地空间里消灭了呢?!如今,我幼年过去了,以老槐慰藉的回忆再也不能做了,留给我的,就是那一棵刺眼痛心的树桩了吗?!我再也硬不起心肠看这一场沧桑的残酷,蕴藏着一腔对老槐的柔情,全然化作泪水流下来了。 夜里,我无论如何都睡不着,走了出来,又不知身要走到何处,就呆呆地坐在了树桩上。树桩筐筛般大,磨盘样圆,在月下泛着白光,可怜它没有被刨了根去。那桩四周的皮层里,又抽出了一圈儿细细的小小的嫩枝,极端地长上来,高的已经盈尺,矮的也 有半寸

10、了。 小儿从屋里出来,摇摇摆摆的,终伏在我的腿上,看着我的眼,说: “爸爸,树没有了。 ”“没有了。 ”“爸爸也想槐树吗? ”我突然感到孩子的可怜了。我的小儿出生后一直留在老家,在这槐树下爬大,可他的幸福、快乐霎时消失了。 小儿突然说: “爸爸,我好像又听到那树叶在响,是水一样的声音呢。 ”水一样的声音?这是我曾听过的。可是如今,水在哪儿呢? “爸爸,水还在呢! ”小儿又惊叫起来, “你瞧,这树桩不是一口泉吗? ”我转过身来,向那树桩看去,啊!真是一口泉呢!那白白的木质,分明是月光下的的水影,一圈儿一圈儿的年轮,不正 是泉水绽出的涟漪吗?我的小儿,多么可爱的小儿,他竟发现了泉。我要感谢他,他真

11、有发现了新大陆的哥伦布一样的伟大! “泉!生命的泉! ”我激动起来了,仅仅握住了我的小儿,想这大千世界,竟有这么多出奇, 原来一棵树便是一条竖起的河,雷电可以击折河身,却毁不了它的泉眼,它日日夜夜生动,永不枯竭。 那纵横蔓延在地下的每一根每一行,该是那一条一道的水源了吧! 我有些不能自已了。月光下,那嫩嫩的枝条上,绿绿的小叶绽了开来,绿的鲜鲜的,深深的:这绿的结晶,生命的精灵,莫非就是从泉里溅起的一道道水坝柱吗?那锯齿一般的叶峰上的露 珠,莫非是水溅起时的泡沫吗?哦,一个泡沫里都有了一个小小的月亮,灿灿地,在这夜里摇曳开光辉了。 “爸爸,这嫩枝儿能长大吗? ”“能的。 ”我肯定地说。 说完了,

12、我们就在没有言语,静止地坐在树桩的泉边,谛听着在空中溅起的生命的水声。 (选自贾平凹散文选集 喝酒有删改) 【小题 1】请认真阅读选文,在表格 A、 B处填写恰当的内容。( 2分) 事件 作者感情 听到老槐树死的消息 A 看到老槐树被劈成碎片 痛心 小儿发现了树桩是一口“泉” B 【小题 2】读到选文第 段 “我突然感到孩子的可怜了 ”一句,有人错误地认为孩子可怜的原因是 “出生后一直留在老家 ”,请你说说这种看法为什么是错误的。( 2分) 【小题 3】请谈谈你对第 段画线句子含义的理解?( 3分) 【小题 4】选文中的 “小儿 ”是作者精心安排的人物,有何用意?请结合全文作具体分析。( 4分

13、) 答案: 【小题 1】 A、伤感 B、激动 【小题 2】孩子可怜的原因是:老槐树的消失,孩子的幸福、快乐霎时就消失了,不能再如小时候一样,充分享受老槐树下玩耍的乐趣,所以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小题 3】在生命的长河中,我们可能会 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生命是顽强的,是生生不息的。我们没有理由消极悲观、无所作为,而应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去面对生活。 【小题 4】用意:起引导者的作用或作为载体揭示主旨的作用,把文中人物的心灵带到高尚境地。( 2分)分析:当 “我 ”沉浸在失去老槐树的伤感中时,小儿引着 “我 ”发现了生命的 “泉 ”,使 “我 ”悟出了生命的生生不息,表明儿子当看到叶峰的露珠,他又带

14、着对美好事物的憧憬,急切问 “我 ”: “这嫩枝能长大吗? ”足以表明他珍爱生命的美好心灵。他的美好心灵无形地感染了我。 试题分析: 【小题 1】通读全文,根据题干中提示的事 件,找到文章相应语段,提取关于“作者情感 ”的关键词语,如 “听到老槐树死的消息 ”在第一段,可提取出 “伤感 ”。“小儿发现了树桩是一口泉 ”在第七段,从中可提取出 “激动 ”。 【小题 2】根据语段中的 “爸爸,树没有了 ”“我的小儿 在老槐树下爬大,可他的幸福、快乐霎时消失了 ”的语句可知, “可怜 ”的原因不是因为在老家长大,而是因为老槐树消失了,孩子的幸福、快乐也随之霎时消失了。 【小题 3】读七段中的 “原来

15、一棵树就是一条竖起的河,雷电可以击折河身,却毁不了它的泉眼,它日日夜夜生动,永不枯竭 ”这个句子,结合全文可知,此时的树 已不再是单纯的树,而是生命的象征,是顽强生命的像征,它 “日日夜夜生动,永不枯竭 ”告诉我们,生命是顽强的,是生生不息的,我们应该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去顽强地生活。 【小题 4】 “小儿 ”是文章后半部分才出现的人物,当 “我 ”因失去老槐树伤感时,“小儿 ”引着 “我 ”发现了生命的 “泉 ”,从而揭示了文章的主旨。由此可知, “小儿 ” 在文中起着引导者的作用,是文章内容的转折点,在揭示主旨中起着关键作用。 考点:考查学生对记叙文的理解能力。 点评:难度不大,但提取类题目需

16、注意,能从原文中提取答案:的首选原文中的词语 (句子 )。赏析类题 目,首先要选准赏析的角度,运用修辞的句子首选修辞加以赏析。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小题。(共 21分) 她特地倒休带小也来玩。 京城里难得有这一大片森然的绿地。未及靠近,便有湛凉的冷绿之气漫溢而来。仿佛正要面临一座山谷或是一道飞瀑。小也从妈妈手里夺过门票,又含在喉里,飞快地跑向金碧辉煌的寺门,仿佛一只渴极了要饮水的小动物。 陶影突然有些伤心。不就是一座庙吗?怎么连妈妈都不等了,旋即又释然,带儿子出来,不就是要让他快乐嘛! 庙门口的守卫是一个穿着红衣黑裤的青年。想象中应该穿黄色工作服,现在这一身打扮,令人想起餐厅和饭店。 小也很流畅

17、地跑过去,好像那是流量很大的泻口,而他不过是一滴水珠。红衣青年很敏捷地摘下他口中的票,仿佛那是清明节前的一片茶叶。 陶影用目光包裹着儿子,随着小也的步伐,这目光像柔软的蚕丝从茧中抽了出来。 “票。 ”红衣青年拦住她,语句简单得像吐出一枚枣核。 陶影充满感情地指了指小也。她想所有的人都会喜欢她的儿子。 “我问的是你的票。 ”红衣青年僵硬地说。 “不是刚才那孩子已经给你了吗? ”陶影安静地解释。这小伙子太年青 ,还没来得及做爸爸。今天出来玩,陶影心境很好,她愿意有始有终。 “他是他的。你是你的。 ”红衣青年冷淡地说。 陶影费了一番思索,才明白红衣青年的意思:他们娘俩应该有两张票。 “小孩不是不要票

18、吗? ”陶影不解。 “妈妈你快一点啊! ”小也在远处喊。 “妈妈就来。就来。 ”陶影大声回答。附近有人围拢来,好像鱼群发现了灯光信号。 陶影急了,想赶快结束这件事,她的孩子在等她。 “谁说不要票? ”红衣青年歪着头问,他挺喜欢人越聚越多。 “票上说的。 ” “票上怎么说的? ”红衣青年仿佛一个完全的外行。 “票上说不足一米一的孩子免费 参观,超过一米一的孩子照章购票。 ”陶影自信自己背得一点不错,但她还是伸手想从废票箱里掏出一张,照本宣读比背诵更接近真实。 “别动!别动! ”红衣青年突然声色俱厉。陶影这才感到自己举动不当,像冬天触到暖气片似地缩回手。 “您很清楚吗? ”红衣青年突然称她为 “您

19、 ”。陶影听出了敌意,还是点点头。 “可是您的孩子已经超过了一米一。 ”红衣青年很肯定地说。 “没有。他没有。 ”陶影面带微笑地说。 人们天生地倾向母亲。 “他从这里跑过去,我看得很清楚。 ”小伙子斩钉截铁。他顺手一指,墙上有条红线,像雨后偶尔爬上马路的蚯蚓。 【小 题 1】请用简洁的语言归纳文段内容。( 2分) 【小题 2】第二段的景物描写有何作用?( 2分) 【小题 3】画线句属于什么描写方法?对刻画人物形象有何作用?( 3分) 【小题 4】请从修辞的角度,给合上下文赏析句子。(任选一句)( 3分) ( 1)陶影用目光包裹着儿子,随着小也的步伐,这目光像柔软的蚕丝从茧中抽了出来。 ( 2)

20、他顺手一指,墙上有条红线,像雨后偶尔爬上马路的蚯蚓。 我选第 句,赏析: 答案: 【小题 1】陶影因为买票和红衣青年发生了冲突。 【小题 2】描写了冷绿之气湛凉的特点,暗示了母子二人将要遇到麻烦。 【小题 3】心理描写( 1分),通过刻画出母亲由伤心转为释然的心理,表现母亲事事为儿子考虑,深爱儿子。( 2分) 【小题 4】( 1)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陶影的目光比喻为柔软的蚕丝,形象生动地突出陶影看儿子的目光充满温柔和慈爱,有关怀和责任,这种爱绵延不断的。 ( 2)运用比喻,把红线比喻为蚯蚓,形象突出红线色彩的醒目,表达陶影对这红线的抗拒心理和带有警告意味。 试题分析: 【小题 1】通读全文

21、,梳理文章情节可知,语段是节选的一部分,主人公是陶影,主要事件是她带儿子出去玩,到一座寺庙门口时,因门票问题与守门的红衣青年发生了 口角。 【小题 2】读语句可知,写出了绿地的冷绿之气, “仿佛正要面临一座山谷或是一道飞瀑 ”为下文主人公遇到麻烦,与守门人发生冲突的故事作了暗示。分析时,要注意景物描写的特点及其与上下文的联系。 【小题 3】 “突然有些伤心 ”起到了提示作用,表明后面写人物的心理所想,突出她伤心的原因。 “释然 ”写出了她心理的转变,因此本句是心理描写,表现了主人公对儿子深深的爱。 【小题 4】 “从修辞的角度 ”是赏析的具体要求, “任选一句 ”使题目具有了灵活性。因此,哪一

22、个句子更有把握就选择哪一个。第一个句子, “目光像柔软的蚕丝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写出了陶影从后面关注儿子时报眼神 “柔软 ”的特点,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她对儿子的爱。第二个句子,把红线比喻为蚯蚓,形象地写出了红线的形态,突出红线的醒目。相比之下,第一个句子可能更简单一些,更易于分析完整。 考点:考查学生对记叙文的理解能力。 点评:概括故事情节,一定要写清人物、事件和结果,有的还要把事件的背景等交待清楚。分析景物描写的作用,不仅要看所描写景 物的特点,而且要结合全文情节,加以全面分析。赏析语句,一定要选好角度,结合语境作出具体分析,把所写内容与表现的情感等表述出来。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23、完成小题。(每小题 2分,共 6分) 甲 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 “君将哀而生之乎?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岁矣,而乡邻之生日蹙,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号呼而转徙 (,饥渴而顿踣,触风雨,犯寒暑,呼嘘毒疠,往往而死者相藉也。曩与吾祖居者,今其室十无一焉;与吾父居者,今其室十无二三焉;与吾居十二年者,今其室十无四五焉。非死则徙尔。而吾以捕蛇独存。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吾恂恂而起,视其缶,而吾蛇尚存,则弛然而卧。谨食之,时而献焉。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以尽吾齿。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则

24、熙熙而乐。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又安敢毒耶? ” 余闻而愈悲。孔子曰: “苛政猛于虎也。 ”吾尝疑乎是,今以蒋氏观之, 犹信。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乙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 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 “天下无马! ”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25、【小题 1】对下列句子中加线词语的解释, 不正确 的一项是( ) A 往往 而死 者相藉也往:处处 B且欲与常马 等 不可得等:等同 C 食 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通 “饲 ”,喂养 D君将哀而 生 之乎 生:生存,活下去 【小题 2】下列各句中,加线词的 意义和用法相同的 一组是( ) A苛政猛 于 虎也 或泄 于 目 B比吾乡邻之死则 已 后矣 是亦不可 已 乎 C 虽 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哗然而骇者, 虽 鸡狗不得宁焉 D而吾 以 捕蛇独存 策之不 以 其道 【小题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 不正确的 一项是( ) A “说 ”是古代文体名,跟现在的

26、杂文大体近似,是议论文的一个分支。其内容大多是一事一议,也就是借一件事或一种现象来表述作者对某些事物或问题的见解。甲、乙两文都是先叙后议。 B乙文中作者慨叹的 “伯乐不常有 ”是世上众多千里马被埋没,摧残的根本原因。 C甲文多处运用了对比,深刻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横征暴敛的罪恶,表达了作者对劳苦大众的同情。 D甲、乙两文行文流畅,逻辑严密,但甲文段卒章显志,乙文段却开篇点明主旨。 【小题 4】把第 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 ) 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2分 )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2分 ) 答案: 【小题 1】 D 【小题 2】 C 【小题 3】

27、A 【小题 4】( 1)假如我不干这件差事,那么早就已经困难不堪了。 ( 2)日行千里的马,有时一顿能吃光一石粮食。 试题分析: 【小题 1】 “生 ”在此句中是使动用法的词,应译为 “使 活下去 ”。 【小题 2】 A比 从 B已经 停止 D靠着,凭着 按照,因此应选 C,都是句首的关联词。 【小题 3】 “甲、乙两文都是先叙后议 ”的说法不正确,甲文是先叙后议,而乙文不是。 【小题 4】翻译时要注意,关键词语的意 思必须要落实。两个句子中的的关键词有 “为 ”“病 ”“或 ”, “为 ”在句中可用 “做,干 ”, “病 ”与今义不同,应译为 “困苦不堪 ”。 “或 ”是多义词,此句中应译为

28、 “有时 ”。了解了关键字词的意思,把各个词语的意思连缀起来,语意通顺即可 考点:考查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 点评:文言文中的字、词、句是考查的重点内容,平时要做到识记。对于文章的理解,务必注意结合文章的内容,不可无中生有。对于文章,不仅要掌握表面的文体常识,还要加深对文章内容、写法等的理解, 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答题。 (5分 ) 菩萨蛮 书江西造口 壁 宋 辛弃疾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 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 【小题 1】上片中 “可怜 ”一词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2分) 【小题 2】下片着重采用了即景明

29、志的写法,请结合具体诗句加以分析?( 3 分) 答案: 【小题 1】对北宋盛时的追念和失去它的惋惜。 【小题 2】青山能遮住视线却挡不住收复失地之心。用 “江水 ”比喻军民抗敌收复失地的决心,不可阻挡。用 “鹧鸪 ”表达忠于南宁,决不屈膝于金人的报国之志。(每点 1分) 试题分析: 【小题 1】理解上片 内容, “郁孤台下这赣江的流水,水中有多少逃难人的眼泪。抬头眺望西北的长安,可惜只见到无数的青山 ”,由此可知,上片由眼前景物引出历史回忆,抒发兴亡之感,表达了对北宋盛时的追念和失去它的惋惜。 【小题 2】根据 “即景明志 ”的要求,分析出景物描写中包含的决心、抱负等即可。如 “但青山怎能把江

30、水挡住,浩浩江水终于向东流去 ”就借景表达了作者收复失地的决心。 “江边夜晚我正满怀愁绪,听到深山传来声声鹧鸪的叫声 ” 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表现出词人的爱国之情。由此,即景明志的写法可见。 考点:考查学生对诗词情感与写法的理解能力。 点评:一切景语皆情语,景与情的关系,一般是由景色的特点尤其是人物的心境、处境两方面的因素决定的,当然与人的处世态度也有很大关系。做题时要注意抓住具有这些特征的关键语句,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综合进行分析。如果诗中有直抒胸臆的句子,那就要抓住这些语句结合全诗内容加以揣摩。 语言表达 综合性学习。( 6分) 【小题 1】你班将举行关于 “名人效应利弊谈 ”的辩论会,假如

31、你作为这次辩论赛的主持人,请为本次辩论赛写一段开场白(不少于 50字)。 开场白: ( 3分) 正方观点:名人效应利大于弊 反方观点: ( 1分) 【小题 2】请谈谈下面这则神话带给你的启示? 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漫画中的夸父逐日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启示: ( 2分) 答案: 【小题 1】略 【小题 2】我们应学习古代人民学习他们敢于与大自然作斗争的英勇气概和百折不挠的精神。(每点 1分) 试题分析: 【小题 1】要明白开场白的组成,一般应由自我介绍(看情况而定) ,活动名称、目的意义,内容简介,活动程序安排,引出活动向下进行的话等

32、几部分组成。如,大家好,我是本次 “名人效应利弊谈 ”辩论会的主持人 XX,本次活动目的 在于展现大家的口才,发表对于名人效应利还是弊的观点,增强大家对于名人效应的认识。下面,欢迎正方和反方代表上台。正方观点为 “名人效应利大于弊 ”,那么反方观点应与之相反,应为 “名人效应弊大于利 ”。 【小题 2】这个故事在课文中我们也已学过,但不要受笔记等限制,应真正自己独立思考,从故事中总结出启示。根据 “夸父与日逐走,入日 ”的举动,我们可以知道古人与大自然作斗争的勇气,根据 “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这一情节,我们可以感受到古人百折不挠的精神。 考点:考查学生的语

33、文综合能力。 点评: 语文能力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之功,平时的学习与实践中,要不断地进行积累,语文课堂中的独立思考,参加平时的实践活动,积累实战经验等,都是至关重要的。 默写 请用课文原句填空。 【小题 1】商女不知亡国恨, 。(泊秦怀) 【小题 2】它所有的丫枝一律向上, , ,成为一束,绝不旁逸斜出。 (白杨礼赞) 【小题 3】 ,归雁入胡天。 (使至塞上) 【小题 4】 , ,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鱼我所欲也) 【小题 5】 ,青春作伴好还乡。(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小题 6】滁州西涧中 , 一句表明作者好象要 在急剧变化的潮流中去寻求一点自由和安静这一心迹。 【小题 7】论语中阐明正确

34、对待先进与落后态度的句子是: , 。 【小题 8】水调歌头中, , 一句最能表达诗人不为离愁别苦所束缚的乐观思想。 答案: 【小题 1】隔江犹唱后庭花 【小题 2】而且紧紧靠拢,也像加过人工似的 【小题 3】征蓬出汉塞 【小题 4】一箪,一豆羹 【小题 5】白日放歌须纵酒 【小题 6】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小题 7】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自省也 【小题 8】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试题分析:默写时,除了要注意庭、蓬、羹、须、焉、婵、娟等易错字外;还要注意写完之后要完整的读一读,看看有没有上下不通或张冠李戴的错误出现。 考点:本体考察学生诗文名句的背诵默写的能力。 点评:复习古诗文名句

35、,首先是要熟练背诵古诗文名篇、名段和名句;其次是要字字落实,默写中不能出现错别字、更不能丢字添字;第三是要正确理解古诗文篇段和名句的基本内容。对于古诗文考查的几种题型(上下句对接题、理解型默写题、归类型默写题、理解运用型题目)要心中有数。现代诗文的要求与古诗文的要求一致。 作文 作文。( 40分) 提示:从 那天开始我喜欢或改变了对某人、事、物的看法;告别了美好时光,开始了新的征程,结识了一段珍贵的情缘,珍藏了一份永恒的记忆,读懂了一种深邃的思想,改掉了一些陋习,树立了远大理想 请以从那天开始为题写一篇不少于 600字的作文。 答案:略 试题分析:这是一则命题作文,前面有一小段提示语,根据提示

36、语可知, “从那天开始 ”可以写我改变了对某人、事、物的看法;可以写告别了美好时光,开始了新的征程;可以写结识了一段珍贵的情缘,珍藏了一份永恒的记忆,可以写读懂了一种深邃的思想;可以写改掉了一些陋习;还可以写树立了远大理想 由此可知, “那天 ”是一个新的起点,从那天开始的我,应是充满正能量的,是一个与以前不同的自我,是一个全新的自己。从那天开始,我可以是回忆过去的,也可以是瞻望未来的,是对过去无限情念的,也可以对未来无比憧憬的 由此,我们可以展开联想,可以写友情、亲情、师生情等,可以写对过去的怀念,对未来的设想,还可以写为未来目标的奋斗等。把这些素材从头脑中的信息库存中提取出来,选取其中的一件或几件构思成文即可。可以主要写一件事,也可以运用小标题,写几件事。当然,在选材构思时,一定要遵循“熟 ”的原则。从众多的素材中,把你印 象最深、最易于驾驭、写出来最具有真情实感的材料选择出来,完成写作。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点评:命题作文一定要注意把提示和题目两部分内容分析透彻,然后根据自己掌握的材料确立主题,来完成构思与写作。写作时,要注意书写一定要整洁,标点符号要使用正确,关注作文的词语运用与描写,尽量让笔下的文字灵动起来。当然平时的练笔也是至关重要的,写作其实就是一种习惯而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