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届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九年级中考适应性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上传人:sofeeling205 文档编号:289707 上传时间:2019-07-10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21.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3届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九年级中考适应性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2013届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九年级中考适应性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2013届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九年级中考适应性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2013届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九年级中考适应性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2013届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九年级中考适应性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3届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九年级中考适应性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其他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题。( 15分) 新华网江苏频道南京 3月 30日电(记者王珏玢) 由习近平主席赠送给俄总统普京的 “国礼 ”普京总统肖像再次让南通沈绣吸引世界目光。 由南通沈寿艺术馆承制的这幅作品抓住了人物肖像的 shn yn( ),把普京总统 jin y( )强悍的气质、充满智慧和活力的性格, A (惟妙惟肖 /绘声绘色)地展现在世人面前。 无论从哪个角度欣赏,人们都能感受到作品光彩照人的艺术 mil( )和皇家气派。 沈绣虽然为中华传统文化走向世界打开了又一扇新的窗口,但是也又一次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了

2、新贡献。 【小题 1】根据拼音在田字格内用正楷写出相应的汉字。( 3分) 【小题 2】从括号内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入在 A处横线上。( 1分) A处应填 。 【小题 3】语段中有一句有语病,请找出来并加以修改。( 2分) 第 句,修改意见: 【小题 4】综合性学习。( 9分) ( 1)用一句话概括上面这则新闻的主要内容(不超过 25个字)。( 2分) ( 2)阅读下面两则材料,结合上面这则新闻,写出你探究的结果。( 3分) 【材料一】沈绣(又称仿真绣),是苏绣艺术中的精华,代表了中国刺绣的最高水平。 1914年,沈绣创立者沈寿应清末著名 “状元实业家 ”张謇之邀,定居南通,并首创中国职业学校 女红

3、传习所,为南通的沈绣艺术培养了一批杰出人才。沈绣之所以蜚声海外,是因其作品常以西洋油画的人物肖像、风景等为绣稿,吸收其用光、用色的技法于刺绣技法中,其鲜明的艺术风格使沈绣在刺绣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艺术地位。 【材料二】沈绣技艺的传承面临 “后继无人 ”的困境。沈绣技艺要求高、绣制 时间长,绣制的艺人必须精通刺绣工艺并有绘画基础。现在绣工过硬的艺人大多年龄在岁左右,而年轻人中愿意潜下心来传承这门手艺的少之又少,老一代沈绣艺人也有找不到接班人的担忧。 探究的结果: ( 3)针对沈绣技艺的传承面临 “后继无人 ”的困境,请提两条解决困境的切实可行的建议。( 4分) 答案: 【小题 1】(共 3分) 神

4、韵 坚毅 魅力 【小题 2】(共 1分)惟妙惟肖 【小题 3】(共 2分)第 句,把 “虽然 但是 ” 改为 “不但 而且 ” 。 【小题 4】(共 9分)( 1)(共 2分)示例: “国礼 ”普京总统肖像再次让南通沈绣吸引世界目光。(意对即可) ( 2)(共 3分)沈绣有着独特的艺术风格(或 “举足轻重的艺术地位 ”)( 1分),在中华文化传播和推动世界和平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1分),但由于技艺要求高,面临着 “后继无人 ”的困境( 1分)。(意对即可) ( 3)(共 4 分)示例 1:组织学生参观沈寿艺术馆,激发学生学习沈绣的兴趣。示例 2:将沈绣引入中学美术课,培养学生的绘画技能。(

5、各 2分,言之有理且切实可行即可) 【小题 1】 试题分析:读准拼音,根据语境判断词语,注意不要写错字。 考点:拼音识读 点评:本题不难,有语境参考,易于判 断。本题将拼音识读放在文段中考查,拟题合理,便于学生解答,体现了考为学的思想。 【小题 2】 试题分析:先分辨 “惟妙惟肖 ”“绘声绘色 ”两词语具体的含义,再根据语境判断选择。 考点:词语辨识 点评:本题不难,两个词都是常用词语,易于辨析。汉语词语是丰富的,平时学习时注意积累,对一个词要清楚的了解它的含义及使用方法。 【小题 3】 试题分析:第四句 “为中华传统文化走向世界打开了又一扇新的窗口 ”“又一次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了新贡献 ”

6、两分句意思不是相反的,而是从浅到深的关系,所以应该用递进关联词。 考点:病句判断 点评:本题不难,皆是常见病句类型,易于判断。病句判断,是各类考试常考的,目的是提醒学生平时要注意句子结构,写好语句。平时阅读写作要培养自己对句子的感知能力(语感),了解病句的类型,掌握病句判断的方法。 【小题 4】 试题分析:仔细阅读材料,了解其中的重要信息点物品、事件、影响,然后概括成句。 考点:概括内容 点评:本题有难度,用精短的话概括丰富的文字内容,必须对内容把握驾驭能力,了解其意的核心。概括内容,一般来说概括到几个要点: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以及影响。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 17分) 成大事者必有

7、静气 陈常青 “每临大事有静气。 ”这是晚清两代帝师翁同 教导弟子时所言。他认为:自古贤圣之人,越是遇到惊天动地的大事、险事,越能心静如水,处变不惊。凡成大事者必有静气。 何谓静气? “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 ”通俗地讲,静气就是 “能沉得住气 ”。历史上著名的淝水之战,东晋不足十万的兵力要抵御前秦百万虎狼之师,形势不可谓不凶险。但是,主帅谢安此时却在后方指挥所里不慌不忙下着围棋。等到前线军报传来,他只随意地看了一眼,又继续下棋。旁边的人实在忍不住了,上前询问前方战况。此时,谢安才轻描淡写地说道 : “小儿辈已破敌。 ”毛泽东在长征途中面对万千敌军的围追堵截,泰然处之,用 “

8、静气 ”一次次带领红军化解危机,创造出夺占娄山关、四渡赤水等一系列辉煌战绩,在危急关头力挽狂澜于既倒。 一个人的静气从哪里来?它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需要自己不断地去历练和积累。航天英雄杨利伟,在航天飞行的整个过程中,心率始终在 70次左右,绝对称得上心如止水。在飞船里戴着航空手套用手持操作棒按电脑键盘,难度之大不言而喻。尤其是在万众瞩目、全球媒体关注的情况下,要保证 200多次各种各样的操作实现零失误,对于常人简直是 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杨利伟做到了,并且完成得如平时练习一样镇定从容。载誉归来时,面对记者他吐露真情:经过十几年如一日不厌其烦的刻苦训练,不断积累经验,普通人

9、也能完成这样的操作。的确,培养静气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这个过程就如 “铁杵磨针 ”一样充满了艰辛。 有些人之所以一遇大事就惊慌失措,很大程度是因为心里没底,也就是没有驾驭大事的能力和本领。俗话说,手中有粮,心中不慌。书籍就是精神食粮,通过读书,我们可以汲取前人的智慧,增长才干,克服本能的恐慌。所以,越是博学的人,视野越开阔,头脑越冷静。另外,还要善养正气。诸 葛亮在诫子书中写道: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静气要靠正气来支撑。只有正气在身,才能淡泊名利,无欲则刚,才能不为进退滋扰,做到宠辱不惊。 生活中各种问题和矛盾错综复杂,我们常常会有一定的压力和紧

10、迫感。越是在这种情况下,就越要 “每临大事有静气 ”,保持轻松的心态和冷静的头脑,做到举重若轻。这样才能担重任而不急,临危难而不乱,科学地制定措施,把握好大局,处理好大事。 (选自中学生阅读(初中版) 【小题 1】文章开头引用翁同 的话有什么作用?( 3分) 【小题 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第 段的两个事例。( 4分) 【小题 3】作者认为怎样才能培养静气?请根据文章内容分条作答。( 6分) 【小题 4】文章摆事实,讲道理,从多方面论证了 “临大事必须有静气 ”的道理。从你阅读过的作品中,再补充一个 “临大事而有静气 ”的论据。 (不超过 80字 )( 4分) 答案: 【小题 1】(共 3分) 引

11、出论点:凡成大事者必有静气。 作为道理论据,证明论点。 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各 1分) 【小题 2】(共 4分) 淝水之战中谢安面对胜利平心静气。 长征途中毛泽东沉着冷静屡创辉煌战绩。(各 2分,意对 即可) 【小题 3】(共 6分) 培养静气需要不断历练和积累; 培养静气需要广泛阅读,汲取智慧,增长才干,开阔视野; 培养静气还要善养正气。(各 2 分) 【小题 4】(共 4 分)不设统一答案:。要求:课文与课外读物中的例子均可。事例必须能够表明:临大事而有静气。 (事例概括, 3分;简要阐述, 1分。共 4分 ) 示例一:诸葛亮面对魏将司马懿的十五万大军兵临城下,在城楼上不慌不忙,悠然弹琴

12、,导致魏军不敢贸然进攻,不战自退,他靠的是知己知彼、成竹在胸的静气。 示例二:鲁宾逊独自一人流落到荒岛上以后没有慌张,而是用 28年的时间,在荒岛上建立起自己的物质和精神的王国,他靠的是铁杵磨针一样充满艰辛的历练和积累的静气。 【小题 1】 试题分析:将引用语与作者开篇就提出的论点 “凡成大事者必有静气 ”比较阅读即可知道引用一方面是提出论点,一方面是为论点做论据。 考点:引用论证 点评:本题不难,这是议论文中常规的问题,学生易于理解。议论文中引用论证是常用的,以引用名言开头,一般是为了引起议论,有时在开始的议论中摆出论点。同时,引用名言本身又可做道理论据,也使文章语言生动。 【小题 2】 试

13、题分析:点明主要人物和事件的结果影响,概括中要抓住论点 “成大事 者必有静气 ”。 考点:概括论据 点评:本题不难,文中论据内容清楚,易于概括。概括事例的内容,要抓住事例的主体,点明事例的要素,不需要过多的陈述。 【小题 3】 试题分析:仔细阅读文段,围绕问题,抓住 “怎样培养 ”在梳理内容,找到相关的文字信息概括要点。 考点:梳理文字,概括要点。 点评:本题不难,文章短小,易于梳理。此题拟题较适当,即起到考查学生分析归纳的能力,又没有给学生加大思考的力度,学生需要阅读的文字比较集中。 【小题 4】 试题分析:补充论据,要注意围绕 “临大事而静气 ”这一论点,要举有典型意义的事件。 考点:理解

14、文意,提供论据。 点评:本题有难度,学生在考试中很难立即想起与 “临危不乱 ”的事例来。论据,一要与论点一致,二要有典型性有说明力,三对论据要叙述清楚,突出论据中与论点相关的信息点。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 22分) 苦 夏 冯骥才 四季是来自于宇宙的最大的节拍。在每一个节拍里,大地的景观便全然变换与更新。 然而在这生命的四季里,最壮美和最热烈的不是这长长的夏么 ? 女人们孩提时的记忆散布在四季;男人们的童年往事大多是在夏天里。这由于我们儿时的伴侣总是各种各样的昆虫:蜻蜓、天牛、蚂蚱、螳螂、蝴蝶、蝉、蚂蚁、蚯蚓,此外还有青蛙和鱼儿,它们都是夏日生活的主角。每种昆虫都给我们带来无穷的快乐,甚至我对

15、家人和朋友们记忆最深刻的细节,也都与昆虫有关。比如妹妹一见到壁虎就发出一种特别恐怖的尖叫,比如邻家那个斜眼的男孩子专门残害蜻蜓,比如同班一个最好看的女生头上花形的发卡,总招来蝴蝶落在上边;再比如,父亲睡在铺了凉席的地板上,夜里翻身居然压死了一只蝎子。这不可思议的事使我感到父 亲的无比强大。 在快乐的童年里,根本不会感到蒸笼般夏天的难耐与难熬。惟有在此后艰难的人生里,才体会到苦夏的滋味。 快乐把时光缩短,苦难把岁月拉长,一如这长长的仿佛没有尽头的苦夏。但我至今不喜欢谈自己往日的苦楚与磨砺。相反,我却从中领悟到 “苦 ”字的分量:苦,原是生活中的蜜。人生的一切收获都压在这沉甸甸的苦字的下边。 于是

16、我懂得了这苦夏 它不是无尽头的暑热的折磨,而是我们顶着毒日头默默又坚忍的苦斗的本身。人生的力量全是对手给的,我们要把对手的压力吸入自己的骨头里。强者之力最主要的是承受力。只有在 匪夷所思的承受中,才会感到自己属于强者,也许为此,我的写作一大半是在夏季。很多作家包括普希金不都是在爽朗而惬意的秋天里开花结果?我却每每进入炎热的夏季,创作力反而加倍的旺盛。我想,这一定是那些沉重的人生的苦夏,锻造出我这个反常的性格习惯。我太熟悉那种写作久了,汗湿的胳膊粘在书桌玻璃上的美妙无比的感觉。 在维瓦尔第的四季中,我常常只听 “夏 ”这一章。它使我激动,胜过春之蓬发、秋之灿烂、冬之静穆。友人说 “夏 ”的一章,

17、极尽华丽之美。我说我从中感受到的,却是夏的苦涩与艰辛,甚至还有一点儿悲壮。友人说,我在这音乐情境里已经放进去太多自己的故事。我点点头,并告诉他我的音乐体验。音乐的最高境界是超越听觉;不只是它给你,更是你给它。 年年夏日,我都会这样体验一次夏的意义,从而激情迸发,心境昂然。一手撑着滚烫的酷暑,一手写下许多文字来。 (选自中华散文(我的故事),有删改) 【小题 1】联系全文看,题目 “苦夏 ”包含哪几层意思 ( 4分) 【小题 2】第 段中划横线的句子改为陈述句后与原句相比哪一个好?为什么 ( 4分) 【小题 3】文章第 段用不少的笔墨回忆了 “快乐的童年 ”,这样写是否离题?为什么?( 4分)

18、【 小题 4】揣摩文章语言,回答问题。( 4分) ( 1)我想,这一定是那些沉重的人生的苦夏,锻造出我 这个 反常的性格习惯。( “这个 ”指代什么内容?)( 2分) ( 2)一手撑着滚烫的酷暑,一手写下许多文字来。(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2分) 【小题 5】本文作者与夏一文的作者梁衡都对夏情有独钟,但喜爱的理由各不相同。请结合链接材料加以分析比较。( 6分) 【链接】夏天的色彩是金黄的。 你看,麦子刚刚割过,田间那挑着七八片绿叶的 棉苗 ,那朝天举着喇叭筒的高粱、玉米,那在地上匍匐前进的瓜秧,无不迸发出旺盛 的活力。 夏天的旋律是紧张的,人们的每一根神经都被绷紧。你看田间那些挥镰 的农民

19、,弯着腰,流着汗,只是想着快割,快割;麦子上场了,又想着快打,快打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他们的肩上挑着夏秋两季。 (节选自梁衡夏) 答案: 【小题 1】 (共 4分 )“苦夏 ”包含以下几层意思: (1)酷暑的难耐与难熬; (2)指人生默默又坚忍的苦斗。 (每点 2分,意思对即可 ) 【小题 2】 (共 4分 )不设统一答案:,言之有理即可。示例一:原句好 (1分 )。原句是反问句 (1分 ),增强语气,突出强调了在生命的四季里,夏是最壮美和最热烈的 (1分 )。改为陈述句后没有这种表达效果 (1分 )。示例二:陈述句好。 (1分 )陈述句可表达出凝重的语气,与全文的语言风格更吻合

20、(2分 )。而反问句的语气过于强烈 (1分 )。 【小题 3】 (共 4分 )(1)丰富文章内容,引出下文苦夏的滋味; (2分,意思对即可 )(2)与下文苦夏的艰辛形成对比,突出作者的人生感悟。 (2分,意思对即可 ) 【小题 4】 (共 4分 )(1)(共 2分 )“这个 ”指代 “每每进入炎热的夏季,创作力反而加倍的旺盛 ”。 (2)(共 2分 )我在承受酷暑的过程中,锻造了自己的性格,获得了加倍旺盛的创作力。 (2分,意思对即可 ) 【小题 5】 (共 6分 )(1)本文作者喜爱夏季,是因为夏天是苦难的象征,苦难使人们具有承受力,并因承受苦难而可以产生巨大的力量 (创造力量 ),可以使人

21、们获得苦涩、艰辛、悲壮的审美感受。 (3分,意对即可 )(2)夏的作者梁衡喜爱夏天的原因在于夏天热烈、紧张、急促,收获已有而希望未尽的特点,还在于对夏天辛勤劳作的农民的敬意。 (3分,意对即可 ) 【小题 1】 试题分析:抓住第三段的过渡句 “根本不会感到蒸笼般夏天的难耐与难熬。惟有在此后艰难的人生里,才体会到苦夏的滋味 ”,从作者此感慨中即可读出 “苦夏 ”一指 “蒸笼般夏天的难 耐与难熬 ”,二指 “艰难的人生 ”。 考点:文意理解 点评:本题不难,文字信息明确,易于阅读理解。一篇文章或一个材料一般有一个统一的话题为中心,在分析讲道理时要围绕这个话题表述,否则论述的语言就没有了说服力。 【

22、小题 2】 试题分析:了解原句(反问句)与改句(陈述句)的句式特点,再针对此句分析两种句式表达效果的不同,说清理由即可。 考点:句式特点 点评:本题不难,没有统一答案:,说明道理即可。语言的表达时常要借助于语言的形式,不能的形式表达效果有不同,使用适当的句式表达句意,是学生要学习掌握的能力。 【小题 3】 试题分析:联系下文即可理解,作者这样写是个铺垫,用童年 “乐夏 ”来衬托成年以后人生之夏的 “苦 ”。 考点:文意理解。 点评:本题不难,文中内容清楚明白。一篇文章,前后内容是有联系的,这种联系有的表现在文字语言上,有的是藏于文章内容中,阅读时要注意。 【小题 4】 试题分析:根据语境,理解

23、作者的创作生活,作者是把这种生活与 “夏 ”联系在一起感叹人生中 “苦夏 ”的滋味。 考点:语言含义 点评:本题有难度,问题比较深刻,学生的思考能力达不到深度。阅读理解语言含义是最基本的理解能力。这种能力的培养在于平时多阅读,在阅读在多思考,多分析理解,积累阅读的经验,培养语感。 【小题 5】 试题分析:从两篇文字中分析,作者喜欢 “夏天 ”,是因为 “这一定是那些沉重的人生的苦夏,锻造出我这个反常的性格习惯 ”,而材料中作者喜欢 “夏天 ”,是因为夏天有 “收获 ”。 考点:理解文意,概括要点。 点评:本题不难,材料内容明确,易于概括。阅读考试中大多有概括要点这类的题目,解答时关键是要仔细的

24、阅读文字,根据要求分析文字信息。概括要点,语言要简练,点明即可。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15分) 昔者,晋献公使荀息假道于虞以伐虢 。荀息曰: “请以垂棘之璧与 屈产之乘 ,以赂虞公,而求假道焉,必可得也。 ”献公许之,乃使荀息以屈产之乘为庭实 ,而加以垂棘之璧,以假道于虞而伐虢。 虞公滥 于宝与马,而欲许之。宫之奇谏曰: “不可许也。虞之与虢也,若车之有辅 也。车依辅,辅亦依车,虞虢之势是也。先人有言曰: 唇竭而齿寒。 夫虢之不亡也,恃虞;虞之不亡也,亦恃虢也。若假之道,则虢朝亡而虞夕从之矣,奈何其假道之道也! ” 虞公弗听而假之道。荀息伐虢,克之;还,反攻虞,又克之。荀息操璧牵

25、马而报。献公喜曰: “璧则犹是也,马齿 亦薄长矣! ” (节选自吕氏春秋 权勋) 【注】 虞 、虢( u):周代国名。 垂棘、屈产:古地名,在今山西,分别以产玉石和马著名。 庭实:把贡献、赠送的东西陈列在庭中。 滥:贪求。 辅:车子两旁夹车的木。 马齿:马的年龄。 【小题 1】用斜线( )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共两处)。( 2分) 荀 息 操 璧 牵 马 而 报 【小题 2】写出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意思。( 4分) ( 1)而求 假 道焉( ) ( 2)不可 许 也( ) ( 3)夫虢之不 亡 也,恃虞( )( 4)荀息伐虢, 克 之( ) 【小题 3】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 3

26、分) 车依辅,辅亦依车,虞虢之势是也。 译文 : 【小题 4】请写出出自本文的一个成语: 。( 1分) 【小题 5】选文中的宫之奇与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中的邹忌同为谋臣,善于进谏。请结合两文内容, 具体分析 二人进谏技巧的相同之处。( 5分) 【链接】于是入朝见威王,曰: “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 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 (节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 答案: 【小题 1】(共 2分)荀息 /操璧牵马 /而报 【小题 2】(共 4分)( 1)借( 2)答应( 3)

27、灭亡( 4)战胜 【小题 3】(共 3分)车依靠两旁夹车的木(才能前行),两旁夹车的木也依靠车(才有存在的意义),虞和虢两国的形势就是这样。( “依 ”“是 ”以及判断句式各 1分) 【小题 4】(共 1分)唇亡齿寒 【小题 5】(共 5分)二人都运用设喻的方法,委婉地进谏( 1分)。宫之奇将虞与虢的关系比作车与辅的关系,告诉虞公两国相互依存的重要性( 2分);邹忌以事设喻,以妻、妾、客 “私臣 ”“畏臣 ”“有求于臣 ”叙述了他们蒙蔽自己的原因,启发诱导齐威王看到自己受蒙蔽的严重性,使其懂得纳谏的重要性( 2分 )。(意对即可) 【小题 1】 试题分析:可先根据语境,把句子翻译一下,分析句子

28、有几层意思,哪地方应该停顿,再在原话上划分节奏。 考点:文言句子节奏划分 点评:本题有难度,学生不了解句子的意思就划分不好节奏。学习古文首先要读顺,读顺,一要读准字音,二要掌握句子节奏,知道如何停顿,划分好节奏,也便于理解句意。 【小题 2】 试题分析:这四个字词都是古今异义的,不可用现代义去望文见义,要根据自己所掌握的古文知识在具体的语境中判断字词的含义。 考点:文言字词解释 点评:本题有难度,学生对文章不熟悉,不容易理解句子的意 思。解释文言字词,要注意字词的古今异义、一词多义以及活用,要了解本义,更有了解在句子中的意思,平时学习要注意积累这方面的知识。 【小题 3】 试题分析: “依 ”

29、:依靠; “辅 ”:指两旁夹车的木,辅亦依车, “虞 ”“虢 ”:国名;“势 ”:形势, “是 ”:这样;也:表示判断, 是 。 考点:文言翻译 点评:本题有难度,学生对文章比较陌生。古文中有大量字词,其意义与现代意义不同,要记忆,但也有一些与现代意义相同,这些无须记忆,哪些是 “异义 ”,哪些是 “同义 ”,这需要靠平时多阅读古文,有积累,有经验,即可判断。 【小题 4】 试题分析:仔细阅读文段,找到 “人有言曰: 唇竭而齿寒。 ”此句即可回答。“唇亡齿寒 ”,比喻两事物相依相存,一损俱损。文章中把 “虞 ”“虢 ”两国比成 “唇 ”与 “齿 ”。 考点:成语了解 点评:本题不难,文中有明确

30、的文字信息。平时学习掌握成语,要了解成语的出处,很多成语中包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具体了解对理解成语以及丰富自己的知识大有好处。 【小题 5】 试题分析:找到文中的关键句子即可分析作答, “车依辅,辅亦依车,虞虢之势是也 ” “人有言曰: 唇竭而齿寒。 ”与邹忌讽齐王纳谏中邹忌以妻、妾、客“私臣 ”“畏臣 ”“有求 于臣 ”设喻说理的方法一样,只不过前者以物相喻,后者以事想喻。 考点:写作方法 点评:本题不难,邹忌讽齐王纳谏学生比较熟悉。 “比喻说理 ”,是常用的写作方法,此方法便于形象生动的说明道理,表现语言的生动性,注意学习这种方法的运用。 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 6分) 洛桥晚望

31、【唐】 孟郊 天津桥下冰初结,洛阳陌上人行绝。 榆柳萧疏楼阁闲,月明直见嵩山雪。 【小题 1】诗的前三句描摹了桥下冰初结、 、 和楼阁闲静等初冬时节的景致,渲染出 的气氛。( 3分) 【小题 2】有人评价此诗奇在结尾,有画龙点睛之妙。请从视角变换的角度分析这一评论。( 3分) 答案: 【小题 1】 (共 3分)路上行人绝、榆柳萧疏 萧瑟 【小题 2】 (共 3分)这首诗前三句从 “冰洁 ”“人绝 ”“榆柳疏 ”到 “楼阁闲 ”,场景不断变换,视线由近到远,视野逐步开阔( 1分)。而最后一句将视线一下延伸到遥远的嵩山, “月明直见嵩山雪 ”,笔力遒劲,气象壮阔,给沉寂的画面增添了无限的生机( 1

32、分),表现了诗人忽然在明净的月光下,一眼看到嵩山上皑皑白雪时的极度快意和美感( 1分)。 【小题 1】 试题分析:抓中题干中的提示 “初冬 ”一词,阅读诗歌,从诗中选择描写这一景物特征的词语,体会这些词语所表达的诗的意境。 考点:品析诗歌语言 点评:本题不难,诗歌的内容浅显易懂。分析词语的含义和表达作用,是品析诗歌的方法之一,学习古诗要注意诗歌中一些词语在表达诗意诗情方面的作用。 【小题 2】 试题分析:仔细阅读诗歌,找出其中所描写的景物,分析其观察的视角,比较其不同,理解诗人有视角转换的方法写景所表现的效果。 考点:评论诗歌写法 点评:本题有难度,对诗歌写法的评论,学生缺乏之方面的训练。学习

33、古诗,不仅要了解其内容,还要对诗歌的写作方法作一分析理 解,学会品析诗歌,理解诗中的妙趣。 默写 用课文原句填空。( 10分) 【小题 1】有朋自远方来, ?(论语) 【小题 2】烈士暮年, _ _。(曹操龟虽寿) 【小题 3】几处早莺争暖树, _。(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小题 4】 ,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过零丁洋) 【小题 5】 ,各领风骚数百年。(赵翼论诗) 【小题 6】满载一船星辉, 。(徐志摩再别康桥) 【小题 7】诸葛亮在刘备几乎全军覆没的处境下,出任军师,追随刘备创业。他在出师表中 写到: , 。 【小题 8】辛弃疾在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直抒胸臆,表达作战目的和自己理

34、想的句子是 , 。 答案: 【小题 1】不亦乐乎 【小题 2】壮心不已 【小题 3】谁家新燕啄春泥 【小题 4】人生自古谁无死 【小题 5】江山代有才人出 【小题 6】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小题 7】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小题 8】了却君王天下事,嬴得生前身后名 【小题 1】 试题分析:注意易错字的写法:亦、壮、燕、啄、斑、谰、嬴,根据诗句的内容和汉字特点来判断所写文字,注意形似字与同音字的区别,可避免写错字。 考点:古诗识记 点评:本题做全对不容易,内容繁多,易错字不少。填空写古诗写错字,原因是学生在背诵古诗是只注意读音,不仔细看字,结果在填写时就按音写成其它的同音字,学习时要注意

35、这个问题。 作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诗意、诗情,时刻包围着我们的生活:亲情、友情是温馨、甜蜜的诗,品茗、旅游是惬意、浪漫的诗,读书、奋斗是激昂、热烈的诗 请以 “我的诗意生活 ”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 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不少于 600个字; 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 书写要工整、规范、美观。 答案:略 试 题分析: “我 ”,明确是写自己,当然我的 “生活 ”中会有他人,但我是 “中心人物 ”,不可以写着写着就偏到其他人身上去了。有一个问题要稍作思考,文题为什么不是 “我的生活 ”,而是 “我的课余生活 ”,这就暗示学生两点,一是取材的范围有 “时间段 ”的要

36、求,是现在学习阶段,而不是什么时候(如童年)的都能写,二是虽然是要写学习之外的生活,但最好与学习也要 “相影随行 ”,能写出“课余生活 ”与 “学习 ”的关系更好。 “课余生活 ”,写什么呢?可写在学校里课间同学之间的交往,可写在家里自己兴趣爱好的活动,写作时要顺便提一提这些“课余生活 ”对自 己 “学习 ”有益的影响,比如课余阅读名著帮助自己提高写作水平,爱好上网帮助自己解决了学习上的难题等。所要注意的是 “课余生活 ”,应当是比较 “常见的 ”“一贯性的 ”“常态化的 ”,比如写自己参加学校某一大型的活动(像艺术节),就不足以说明自己的 “课余生活 ”,因为 “生活 ”指的是方方面面,是一

37、个个点组成的面,而不是某一个点。如果要写几件事,可以详略结合来写,详写一两件事,略写其它,点面结合。这是指写记叙文,语言功底比较好擅长写散文学生,就利用自己所长, “描述 ”自己课余生活的丰采多彩,不具体写某件事,面采取取镜头的方式, “遍文开花 ”:游戏、阅读、弹琴、绘画、书法 最后抒发自己生活的快乐幸福感。能不能换个角度,真实地写写自己“课余生活 ”很累, “无余 ”没有一点自由呢?当然可以,这是一种很好的思路,易写得真实,现在学生的生活也确实如此。大胆的构思,选择巧妙的角度,立意新颖,是值得提倡的。 考点:写作 点评:此文题题意甚至明,没有审题的难度。不管文题多么简单,要知道题中的每个词都有意义,都要仔细捉摸,力求紧扣文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