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5学年福建四地六校高一上期第二次联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夏朝设秩序,商朝设卜、巫、史,西周设太史、太祝、太土等,他们既是神权的掌握者,又是国家的重要执政官,权位显赫。 ”这表明夏、商、周政治制度的特点之一是:( ) A按照血缘亲疏分配政治权 B形成内外相辅的地方政权体制 C国家与家族宗法制度密切结合 D实行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史料阅读能力和知识的迁移能力。从材料中可以得知既掌握神权,又掌握行政权,明显表现出神权和行政权相结合的特点。故选D。材料中 “秩宗 ”是一官名 ,后世用为礼部的习称,并非地方官员;材料中的 “卜、巫、史 ”等都是官民
2、,没有体现血缘关系,也没有体现宗族,因此 ABC 均错误。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的特点 下表是 1925年部分省份国民党党员构成表,这表明当时的国民党是( ) 地 区 党员人数 学生 工人 农人 绥远 3200 8% 3% 80% 湖北 1877 63.1% 2.3% 8.9% 广东 15000 21.2% 20.1% 39.1% A发展中心由北向南转移 B实行了土地革命政策 C性质发生了根本变化 D是多阶层组成的革命联盟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表格的阅读、分析能力,难度适中。从表格中的地区中可以看出,国民党随着北伐的推进,开始向北发展
3、(由广东到绥远);党员的组成来看,学生、工人和农民的比重在逐渐加大,三者加起来占到三省党员人数的 8成左右,这是因为 1924年,国民党一大的召开标志着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国民党提出了 “联俄、联共、扶助农工 ”的政策,因此,国民党逐渐向一个多阶层的革命联盟转变,但是在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国民党是掌握革命领导权的,并逐 渐由南向北发展。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 北伐战争 下图为 1927年至 1937年中国共产党党员人数发展折线图。图中显示 1928年至 1934年党员人数大幅度上升,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历史原因是 ( ) A五四运动的发生 B红色政权的建立 C抗日战争的爆发
4、D解放战争的胜利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历史知识的迁移和图表材料解读能力。首先从时间信息“1928-1934年 ”就可以排除 A( 1919年)、 C( 1937年)、 D( 1949年)。 1928年农村革命根据地的相继建立、扩大和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瑞金政府)的成立才使得党员数量的不断增加,直到 1934年,红军第五次反 “围剿 ”失败,被迫长征,长征途中损失惨重,党员数量才出现了严重下降。所以 B项符合题意。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 农村革命根据地建设 下面是某同学历史研究卡片的摘选,据此判断他研究的问题是? ( ) A战略防御为什么采取运动战方式 B
5、战略反攻为什么千里挺进大别山 C战略决战为什么首选东北战场 D平津战役为什么先打两头,再取中间 答案: B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历史知识的迁移和图表材料解读能力。首先从时间信息“1928-1934年 ”就可以排除 A( 1919年)、 C( 1937年)、 D( 1949年)。 1928年农村革命根据地的相继建立、扩大和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瑞金政府)的成立才使得党员数量的不断增加,直到 1934年,红军第五次反 “围剿 ”失败,被迫长征,长征途中损失惨重,党员数量才出现了严重下降。所以 B项符合题意。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 农村革命根据地建设 当巴黎和会凡尔赛和约
6、的内容传回时,消息灵通的中国人群情激昂。蒋介石日记 载: “排日风潮,皆未稍息。此乃中国国民第一次示威运动,可谓破天荒之壮举。 ”此 “壮举 ”( ) A是中国 “从君主到民主 ”社会转型的成功开始 B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打击了列强的侵略 C是中国近代史上最伟大的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D标志着新民主主义的开端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史料和历史知识的迁移能力。根据题干知识知道是凡尔赛和约之后,时间基本确定为 1919年,蒋介石日记中出现的排日风潮,可知主要是 “五四运动 ”。故选 D项; A项主要是辛亥革命和中华民国建立的影响; B项主要是 1926年的北伐战争的影响; C项
7、是抗日战争的影响。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 五四运动的影响 国民革命军第 129师师长刘伯承在战士不情愿换掉已经穿戴了多年的红军装、五星帽,而要换上青天白日帽徽时说: “这帽徽是白的,可我们的心永远是红的!同志们,为了救中国,暂时与红军帽告别吧! ”他这样说的主要目的是 ( ) A倡导国共合作,进行国民大革命 B争取抗战局面,保障工农割据 C促成统一战线,确保民族大解放 D坚持正面战场,彻底消灭日军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史料和历史知识的迁移能力。根据题干中 “129师师长刘伯承 ”; “红军装、五星帽 ”换成 “青天白日帽徽 ”等信息可知,这是 1
8、937年,国共第二次合作实现后,工农红军改编为 “国民革命军 ”时的情景。这从时间上可以排除 A和 B。另外,国共第二次合作后,共产党的军队主要是活跃在敌后战场上,因此 D项不符合史实,也应排除。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侵华日军的罪行与中国军民抗日斗争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2014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 93周年,下列一些关键词中共党员概括了新民民主义革命的重要时间点,其先后顺序 是( ) A日出东方力挽狂澜灯塔指引星火燎原进京赶考 B力挽狂澜进京赶考日出东方灯塔指引星火燎原 C力挽狂澜日出东方进京赶考星火燎原灯塔指引 D日出东方星火燎原力挽狂澜灯塔指引进京赶考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
9、生历史知识的迁移能力。 “日出东方 ”指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1921); “星火燎原 ”指井冈山道路,即工农武装割据( 1927); “力挽狂澜 ”指遵义会议,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 1935); “灯塔指引 ”指中共七大,为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和实现中国的光明前途准备了条件 (1945) ;“进京赶考 ”指七届二中全会后,中国共产党即将夺取政权,建立新中国( 1949)。故选 D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 中共成立;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遵义会议、中共七大、七届二中全会 胡绳在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中说: “从大革命失败到抗
10、日战争前夕这十年,是中国共产党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坚持斗争并达到政治上成熟的时间。 ”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政治上 “成熟 ”的表现是 ( ) 提出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探索出一条以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第一次独立的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解决路线、方针、政策问题 根据矛盾的变化正确处理国共两党关系 A B C D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知识的再现能力。 “从大革命失败到抗日战争前夕这十年 ”是指 19271937 年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是农村革命根据地建设, 遵义会议的召开,随着日本的侵华,国共开始从对峙到合作抗日,所以 也对;即都符合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政治上成熟的表现。 表述
11、错误,根据国情,提出反帝反封建反军阀的奋斗目标是在 1922年中共二大上,中共此后与国民党进行了第一次合作,开展了大革命,因此选 A。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遵义会议 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认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是中国历史上又一个新王朝的开始,下列批驳这一观点最有力的依据是( )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实现了人民民主 B政治协商制度实现了多党合作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现了民族平等团结 D “依法治国 ”健全了民主制度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知识的迁移能力。新中国之所以不是一个王朝,最为有力的证据就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这一根本政治制度保证了人民
12、当家做主的权利与愿望,而不再像王朝统治下的无权利可言的民众,成为了国家的主人;不再是被统治阶级,而成为统治阶级,掌握了国家权利。所以,答案:A最恰当。 考点: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 人民代表大会制 毛泽东主持制定 1954年宪法,广泛征求意见,全民讨论了近三个月,参加讨论的有 1.5亿人,最后由宪法起草委员会整理的意见共 138条。这说明 1954年宪法( ) A体现了社会主义原则 B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中国的建立 C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 D落实了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史料和知识的迁移能力。从题干中 “广泛征求意见 ”, “全
13、民讨论近三个月 ”, “有 1.5亿人 ”等我们可言看出 1954年宪法的制定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并且民众的意见和建议得到了采纳,并写进宪法,这就体现了人民主权原则。而 ABD项从题干看不出 ,所以选 C 考点: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 1954年宪法 “忆往昔,求和割地华夏声咽忍顾黎民血 ;看今朝回归举国同庆再造中国魂。 ”下列各项中最符合这副对联主题的是 ( ) A西藏和平解放问题 B香港回归 C澳门回归问题 D “文华大革命 ”结束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史料和知识的迁移能力。从题干中 “求和割地 ”,“回归举国同庆 ”等我们可言看出主要考察近代中国
14、的屈辱史和现代中国的国力强大的历史进行比较,设问是 “最符合 ”,故排除 AD 两项, A 项属于内政问题,D项是内乱; BC两项中, B项的影响更大,故选择 B 考点: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一国两制 ”的理论与实践 香港回归 “忽然遭世变 ,两别泣不休,相相人已远,海角天涯梦,结发夫妻尤似梦,天若有情天变老,人间战乱何时终? ”这首诗最有可能出自( ) A抗战老兵 B老知青 C老红军 D台湾老兵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史料和知识的迁移能力。从题干中 “两别泣不休 ”,“海角天涯梦 ”等我们可言看出主要考察海峡两岸的问题,由于内战中国府败退,大批的士兵跟随去台,造成两
15、岸对峙和隔离数十年,使得两岸民众不能相见,所以才产生 “结发夫妻尤似梦,天若有情天变老,人间战乱何时终? ”的感叹;所以本题选 D 考点: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一国两制 ”的理论与实践 海峡两岸关系发展 某书中指出: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约法按照三权分立的原则构建政治体制。这说明作者认为辛亥革命引发的中国的变化在于( ) A工业化、专业化 B城市化、福利化 C民主化、法制化 D多样化、产业化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史料的阅读和理解能力。注意题干中的 “推翻 .封建帝制 ”, “建立共和国 ”, “颁布临时约法
16、 ”, “建立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 ”,这主 要在说明政治上的变化,未涉及到经济方面的内容,所以 ABD均为错误选项,故选 C。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辛亥革命 影响 学者王铁群说: “. 至年底仅政治类的党团就达个,人们熟知的毛泽东等在长沙发起的新民学会、周恩来等在天津发起组织的觉悟社,都发生在这一时期。 ”材料表明当时( ) A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B政党政治规范有序 C国民享有一定的结社自由 D马克思主义已经传入中国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史料的阅读和理解能力。 A项往往体现为复辟帝制的失败说明了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只能说是 “逐渐深入人心 ”,所以 A与题干不符;题干
17、只是说有 312个政治类党团的存在,但没有涉及到具体政党政治的运作,所以谈不上规范与否,所以排除 B项,而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是清末民初( 19世纪末 20世纪初),所以排除 D项;所以选 C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辛亥革命 影响 2009年 12月,在烟台莱山区发现一块牌匾,长约两米,宽近一米,四边精刻龙形图案,中间刻有 “奉天诰命 ”四个大字,牌匾左右雕刻文字为 “诰赠昭武都尉候选都司、封朝议大夫候选同知加一级李九龄 道光十年御赐 ”。这能够用于研究( ) A秦朝的政治制度和官制 B清朝的政治制度和官制 C明朝的政治制度和官制 D隋唐的政治制度和官制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
18、史料阅读能力,较为简单。注意材料信息 “道光十年御赐 ” 。道光是清宣宗道光皇帝的年号, 1840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在位的清朝皇帝就是道光帝,因此选 B, ACD时间都不符。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清朝的政治制度 由下表可见,汉代察举制 ( ) 两汉孝廉家世可考知者 128人统计分类表 官僚子弟 富豪 平民 贫民 69 6 6 15 7 8 7 A削弱了身份制、世袭制 B兼顾了各阶层利益 C体现了公平公正原则 D沿袭了世卿世禄制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历史表格分析历史信息的能力,难度中等。汉代察举制下,平民子弟、贫民子弟与官僚贵族子弟和富豪子弟均有
19、机会得以跻身孝廉,参加到统治阶级中来,可见察举制度削弱了身份制、世袭制, A 项正确;由该制度下官僚贵族子弟据了 69.6%,可知 B、 C两项错误;由富豪子弟占据6%、平民子弟占据 15.7%和贫民子弟占据 8.7%,可知 D项错误。 考点:古代中国的 政治制度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选官制度 下图是我国某一时期的部分行政区域图,这一时期管理区域的机构是( ) A宣政院 B行中书省 C中书省 D枢密院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历史地图、分析历史信息的能力,难度中等。图片中 “行省 ”可以看出应是指元朝时期,元朝开始实行行省制度, A位于元朝首都大都一带,属于京畿地区,元朝除河北
20、、山西、山东等京畿地区由中书省直接管理外,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或省。宣政院管理西藏地区,枢密院为中央最高军事机关。因此选 C。 考点:古代中国政治制度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元朝行省制度 嘉靖年间一位宦官说: “我辈在顺门上久,见时事几复矣。昔日张先生(内阁首辅张璁)进朝,我们多要打个躬。后至夏先生(首辅夏言),我们只平着眼看望。今严先生(首辅严嵩)与我们拱拱手,方始进去。 ”(明 何良俊四友斋丛说)这套体现在鞠躬拱手上的礼节变化直接反映了明代( ) A君主专制统治日益强化 B宰相权力持续遭到削弱 C宦官与内阁首辅矛盾尖锐 D宦官专权政治黑暗的现实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历
21、史历史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难度中等。材料反映的是宦官和内阁首辅由 “打个躬 ”、 “平着眼看望 ”、 “拱拱手 ”,说明宦官权力不断增大的现象。中国古代的统治者,为加强集权,防止大臣擅权,往往重用身边的人。宦官作为皇帝身边的人,在这时通常会受到重用,宦官又利用自己的这种身份,假借皇帝的名义,作威作福。从本质上来看,宦官专权实际上是强化君主专制统治的产物。故应选 A 考点:古代中国政治制度 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明朝内阁制度 韩剧来自星星的你中,都教授降落在朝鲜的日期为光海一年(公元1609年),此时中国正值明朝万历年间,若他当时降落在中国,以下情况有可能的是 ( ) A成为明帝国丞相,辅佐
22、皇帝处理政务 B任职六科给事中,监察地方官吏言行 C以平民身份参加科举考试,成为朝廷官吏 D成为殿阁大学士,对军国大事进行 “批红 ”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调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明朝太祖朱元璋就废除了宰相,故 A项错误;明朝六科给事中辅助皇帝处理奏章,稽察六部事务,不负责监察地方官吏言行,故 B项错误;殿阁大学士对军国大事拥有票拟权,而不是 “批红 ”权, “批红 ”权属于宦官,故 D项错 误;明代仍实行科举制度来选拔官吏,故 C项正确。 考点:古代中国政治制度 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科举制度 据不完全统计,从 1689年到 1839年,清朝官方正式记载的涉外司法诉讼约有
23、 39起,这些案件多数由中国政府依照本国法律审理,但外国人自审案件也有 11起。这说明当时 ( ) A外国已攫取在华领事裁判权 B统治者缺乏近代司法主权观念 C中国的涉外法律较西方先进 D涉外司法诉讼以贸易纠纷为主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调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题干反映的是清代鸦片战争前涉外司法诉讼的历史现象,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外国在华攫取领事裁判权是在第一次鸦片战争后, A项排除; C项 “较西方先进 ”说法无从体现; D项“以贸易纠纷为主 ”无从体现;题干反映的历史现象中主要是依据本国法律,但是四分之一的案件仍有外国人审理,说明缺乏近代司法主权观念, B项正确。 考点:近代
24、中国的民主革命 1840至 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第一次鸦片战争 南京大屠杀的虚构出版后,日本右翼势力给予了高度评价,渡部升一在 其初版本的护封广告词中写道: “读了此书,如果今后有人仍然再提南京大屠杀,那就只能说他是煽动反日, ”我们批驳上述荒谬舰点的最有力证据是( ) A历史专著中对 “南京大屠杀 ”的描述 B侵华日军老兵的回忆录 C当年幸存者的控诉材料 D屠杀现场遗迹与当时摄制的新闻照片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教材主干知识的准确理解与记忆。依据所学可知:按照资料价值的不同,分为第一手史料即直接史料、原始材料和第二手史料即间接史料,第一手史料是指接近或直接在
25、历史发生当时所产生,可较直接作为透视历史问题的史料,包括原始文件、档案、信函、日记、回忆录、照片、文物古迹和其它实物等。;第二手史料是指经过后人运用一手史料所作的研究及诠释。按照资料的表现形式,将历史史料分为文献史料、实物史料和口述史料。由此分析可知当时的档案文件是最可信的, D符合题意,最具证据力,而回忆录、历史专著、控诉材料均属于二手资料, 排除 ABC。故选 D。 考点:史学常识 史料甄别 第一手直接史料 大公报载文说 : “几千年来,中国人所怀抱的观念是 天下 ,是 家族 ,近代西方的民族意识和国家观念,始终没有打入我们老百姓的骨髓里 . (今天 )我们从亡国灭种的危机中,开始觉悟了中
26、国民族的整体性和不可分性。这是民族自觉史的开端, 是真正的争取新国家的序幕 ”。该文发表的历史背景是( ) A甲午战争爆发 B中华民国建立 C抗日战争爆发 D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和对历史知识的识记能力。 1937年,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全民族的抗战开始,面对外敌,国共两党携手并肩,组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最终打败了日本侵略者,取得了近代中国反抗外来侵略的第一次完全胜利,中华民族团结一心,齐心协力,奋勇抗战,本题选 C。BD两项是积极的因素,不是导致亡国灭种危机的背景; A项是导致半殖半封社会大大加深的背景;所以 ABD不对。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
27、革命 侵华日军的罪行与中国军民抗日斗争 全民族抗战 “万里长征,辞却了,五朝宫阙。暂驻足,衡山湘水,又成离别。绝徼移栽桢干质,九州遍洒黎元血 待驱除仇寇,复神京,还燕 碣。 ”这首大学校歌出现的时期应是 ( ) A 19121929 年 B 19201926 年 C 19271936 年 D 19371945 年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和对历史知识的识记能力。材料中可以注意歌词中的 “驱除仇寇 ”是指驱除日本侵略者, “复神京 ”是指收复北京。较容易判断出抗战时期。这首歌是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校歌,是 1937年芦沟桥事变后,在民族危亡关头。为树立民族自信心,振奋全体师生精
28、神,在几经讨论、遴选的基础上确定的。最终入选的是中文系教授罗膺中用满江红词牌填写的歌词。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侵华日军的罪行与中国军民抗日斗争 全民族抗战 天朝田亩制度规定上: “凡当收成时除足有二十五家每人所食可接新谷外,余则归国库如家有婚娶弥月事,给钱一千,谷一百斤,通天下皆一式。 ”这突出体现了( ) A绝对的平均主义 B彻底的反封建思想 C空想社会主义思想 D以人为本的人文主义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天朝田亩制度的核心思想理解能力。天朝田亩制度规定了财产的分配制度:每户留足口粮,其余归国库。各家遇有婚丧嫁娶和生育等事及鳏寡孤 独残废等丧失劳动能力的人,都由 “国库
29、”开支。 BD都与天朝田亩制度不相关,所以错误。天朝田亩制度有一定的空想性,但是 C项和 A项相比较, A项更适合。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1840至 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天朝田亩制度 洪秀全在定都天京后颁行的天父诗中写道: “只有媳错无爷错,只有婶错无哥错,只有人错无天错,只有臣错无主错。 ”可见,太平天国政权具有 ( ) A革命性 B封建特权思想 C进步性 D封建保守思想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史料的阅读和理解能力。天父诗中主要树立了“爷 ”对 “媳 ”, “哥 ”对 “婶 ”, “天 ”对 “人 ”, “主 ”对 “臣 ”的绝对权威,这些特权与
30、革命性和进步性是相违背的,所以 AC项错误; BD两项比较起来,对于整个政权来说, B项更合适。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1840至 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太平天国政权的性质 综合题 党的十八后,习近平主席发出了 “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 ”的声音,振聋发聩、使人警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因隋制,以三省之长,中书令、侍中(门下)、 尚书令,共议国政,此宰相职也。中书取旨,门下封驳,尚书奉而行之。 ” 新唐书 百官志一 材料二 国务员 (指国务总理及各部总长 )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参议院对于临时大总统,认为有谋叛行为时,可决弹劾之。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31、 材料三 第二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其他国家机关,一律实行民主集中制。 第十七条 一切国家机关必须依靠人民群众,经常保持同群众的密切联系,倾听群众的意见,接受群 众的监督。 第十八条 一切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必须效忠人民民主制度,服从宪法和法律,努力为人民服务。 1954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节选) ( 1)材料一反映了唐朝时期实行的哪种政治制度?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分析该制度对中央权力的运行有何作用?( 7分) ( 2)材料二中,为了让 “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 ”,约法实行
32、了什么政治制度?目的何在? ( 3分) ( 3)材料三反映出我国根本政治制度是什么?这一制度如何设计 “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 ”?综合上述材料指出近现代政治文明发展过程中制约权力的机制内核是什么?( 7 分) 答案:( 1)三省六部制。( 1分) 作用:共议国政,可以减少决策失误;分工负责,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分散相权,有利于防范宰相擅权,强化君权( 6分) ( 2)制度:责任内阁制 ( 1分) 目的:限制袁世凯独裁,确立共和政体。( 2分) ( 3)人民代表大会制。( 1分) 设计:民主集中制、人民民主原则、群众监督、服从法律( 4分) 内核:民主法制( 2分) 试题分析: ( 1)依据材
33、料中的 “以三省之长,中书令、侍中(门下)、尚书令,共议国政,此宰相职也。 ”可以看出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第二小问结合 “中书取旨,门下封驳,尚书奉而行之。 ”及所学知识可知,三省分工明确,相互监督,可以减少决策失误,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分散相权,有利于防范宰相擅权,强化君权。 ( 2)依据材料及所学可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于 1912年 3月,这时孙中山先生已经辞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为了防止袁世凯称帝,零食参议院制定了这部宪法,规定中华民国实行责任内阁制度,参议院可以弹劾总统,这样以防止袁世凯背离中 华民国的宪法基础,维护共和制度。 ( 3)依据材料及所学可知,我国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
34、大会制。第二小问依据材料中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其他国家机关,一律实行民主集中制。 ”、 “倾听群众的意见,接受群众的监督。 ”、 “,服从宪法和法律,努力为人民服务 ”,可以看出中国靠民主集中制、人民民主原则、群众监督、服从法律等制约权力。第三小问依据材料二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和材料三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的形成,可以看出其共同的制约权力的核心是:民主法制。 考点:古代中国 的政治制度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三省六部制;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辛亥革命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 人民代表大会
35、制度 材料一 五十年来,人民英雄纪念碑已经成为中华民族自强不息,追求民族独立与解放的精神象征。 2008年 4月 30日由文化部艺术司、中国雕塑学会、北京美术家协会、上海美术家协会、北京画院、上海中国画院主办,北京画院美术馆承办的纪念人民英雄纪念碑落成 50周年活动 “开篇大作 人民英雄纪念碑落成五十周年纪念展 ”在北京画院美术馆开展。下面是选自人民英雄纪念碑 上的四幅浮雕: 材料二 从 1840年到 1949年,中国的现代化是屡遭挫折的、扭曲的、失败的、屡次失去发展机遇的 ,中国面临的首要任务是如何避免或减轻外国帝国主义的侵略或者反抗外敌入侵,是改革国家政治,使国家民主化 张海鹏现代化的研究
36、视角与近代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 请回答: (1)请写出材料一中四幅图片所反映的重大历史事件的名称。 (4分 ) (2)指出材料一中图 2、图 4所反映的重大历史事件在中国民主革命进程中的地位。 (4分 ) (3)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国的现代化 “屡遭挫折 ”,难 以获得发展机遇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辛亥革命为了 “使国家民主化 ”做了哪些努力? (6分 ) (4)综合上述材料,指出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旋律是什么? (2分 ) 答案: (1)虎门销烟、五四运动、抗日战争、渡江战役 (或解放战争 )。( 4 分) (2)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基本的胜利。( 4
37、 分) (3)因为中国近代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政体;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6分) (4)救亡图存或反侵略求民主或反帝反封建。( 2分) 试题分析: (1)本题考查学生的读图识图能力;根据 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时间为 1839年的第一幅图为林则徐的虎门销烟;时间为 1919年的第二幅为五四运动;时间为 1937-1949年的第三幅图为伟大的抗日战争;时间为 1949年的第四幅图为解放战争中的渡江战役,进而解放南京。反映了中国反对外来侵略,救亡图存的主题。 本题学生科根据图片资料和已有的知识记忆可以得出。 (2)根据第一问可以得知,图二为 1919 年的五四运动,
38、在五四运动的后一阶段,即 6月份,上海工人率先开始罢工支持学生运动,成为后期的主力军,登上了历史舞台,先进知识分子开始临到工人斗争,开始了新民主主义 革命开端;图四为解放战争,在解放战争中,通过三大战役消灭了国民党军主力,之后建立新中国,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大陆基本胜利。 (3)依据材料中的 “从 1840年到 1949年,中国的现代化是屡遭挫折的 ”, “中国面临的首要任务是如何避免或减轻外国帝国主义的侵略或者反抗外敌入侵 ”等并结合所学知识,中国现代化建设屡遭挫折的根本原因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辛亥革命为此取得的成果有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政体;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4)
39、材料一反映了中国近代的虎门销烟 五四运动 抗日战争 解放战争;反 映了中国反对外来侵略,救亡图存的主题。材料二 “国面临的首要任务是如何避免或减轻外国帝国主义的侵略或者反抗外敌入侵,是改革国家政治,使国家民主化 ” ,反映了中国的首要任务是反侵略,求民主。故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旋律是救亡图存或反侵略求民主或反帝反封建。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1840至 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虎门销烟;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辛亥革命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 五四运动;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侵华日军的罪行与中国军民抗日斗争 抗日战争 ;近代中国的民主
40、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 解放战争 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领土,从近代台湾经历了太多的风风雨雨。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和议割台湾,全台震骇。 . 臣等桑梓之地,义与存亡,愿与抚台誓死守御。 如倭首来收台湾,台民唯有开仗! 丘逢甲上书电报内容 材料二 那一年剧变下的台湾,年头是日本征兵,美军大轰炸,年尾是国军来临,开始大接收。 中国时报 2005年 9月 12日文章 材料三 三年以来,我党一再倡议贵我两党举行谈判,同捐前嫌,共竟祖国统一大业。 祖国和平统一,乃千秋功业,台湾 终必回归祖国,早日解决对方有利。台湾同胞可安居乐业,两岸各族人民可解骨肉分离之痛 国共两度合作,均对国家民族作出贡献
41、。 今日吾弟(注:指蒋介石的儿子蒋经国)在台主政,国共三次合作,大责难谢。 1982 年 7月 24日廖承志致蒋经国先生信 (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丘逢甲上书的背景。( 2分)并说明丘逢甲是如何实践自己的诺言?( 2分) ( 2)简述材料二现象出现的背景。( 1分) (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 “三年来 ”,中国共产党为了促进祖国统一大业做了哪些事情?( 6分) 归纳当时有利于海峡两岸关系 了展的积极因素。( 6分) 答案:( 1)中国在甲午战败,签订马关条约,把湾割让给日本。 (2 分 )组织义军,掀起反割台斗争。 (2分 ) ( 2) 1945年日本投降,台湾光复( 1分)
42、 ( 3)事情: 1979年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停止炮击金门,实现两岸停火;1981年,叶剑英发表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方针和政策。 (6分 ) 积极因素:两岸同胞的民族感情;国共合作的历史传统;民间交往坚冰逐渐被打破,两岸交流日趋频繁。 (6分 ) 试题分析:( 1)根据材料中的 “和议割台湾,全台震骇。 ”和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知是在清廷和日本签订马关条约之后,消息传到台湾时,台湾民众的反映。根据 “愿与抚台誓死守御 ”, “如倭首来收台湾,台民唯有开仗! ”等语句可以看出他们进行暴力的抵抗日军,即为:组织民众,进行反割台斗争。 ( 2)从材料中的 “年尾是国军来临,开始大接收 ”
43、,可以得知经过国共两党领导的人民奋勇抗击日本, 1945年中国人民的反法西斯战争取得胜利,打败日本帝国主义,日军投降,国府接受台湾,被日本军国主义割占了 50年之久的台湾光复了。 ( 3)本题主要考察学生的知 识记忆能力和再现能力,较为简单。联系教所学过的知识可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于 1979年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商讨结束两岸军事对峙状态、并提出两岸三通、扩大两岸的交流;紧接着停止炮击金门,实现两岸停火; 1981年,叶剑英发表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方针和政策。第二问则考察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主要从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进行解答,如政治上:一国两制理论的提出;经济上:改革开放的实行,国力提升;文化上:同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同祖同根,文化相近等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1840至 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甲午中日战争;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1840至 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台湾军民反割台斗争;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侵华日军的罪行与中国军民抗日斗争 台湾光复;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一国两制 ”的理论与实践 海峡两岸的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