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2012学年福建省四地六校高一下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带解析).doc

上传人:confusegate185 文档编号:315044 上传时间:2019-07-10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22.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1-2012学年福建省四地六校高一下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带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2011-2012学年福建省四地六校高一下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带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2011-2012学年福建省四地六校高一下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带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2011-2012学年福建省四地六校高一下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带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2011-2012学年福建省四地六校高一下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带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1-2012学年福建省四地六校高一下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带解析)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后面的问题。( 14分) 乱世中的美神 (有删改 ) 梁衡 李清照是因为那首著名的声声慢被人们记住的。那是一种凄冷的美,特别是那句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简直成了她个人的专有品牌,她被当作了愁的化身,而对她的解读又 “怎一个愁字了得 ”。 其实李清照在写这首词前,曾经有过太多太多的快乐。当李清照满载着闺中少女所能得到的一切幸福,步入爱河时,她的美好人生又更上一层楼。夫婿赵明诚是一位翩翩少年,两人又是文学知己,情投意合。他们二人除一般文人诗词琴棋的雅兴外,还有更相投的事业结

2、合点 金石研究。蜜一样的生活,滋养着她绰约的风姿和旺盛的艺术创造。请看两首词: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一剪梅 ) 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泪染轻匀 ,犹带彤霞晓露痕。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鬓斜簪,徒教郎比比看。 (减字木兰花 ) 金人一锤砸烂了都城汴京的琼楼玉苑,李清照在山东青州的爱巢也树倒窝散,一家人开始过漂泊无定的生活。南渡第二年,赵明诚急病而亡。一个叫张汝舟的人走进她的生活。刚结婚之后张对她照顾得也还不错,但很快就露出原形,原来他是想占有李清照身边尚存的文

3、物。这些东西李视之如命,而且金石录也还没有整理成书,当然不能失去。无奈之中,李清照走上一条绝路,鱼死网破,告发张汝舟的欺君之罪,李清照也随之入狱。由于友人帮忙,李只坐了九天牢便被释放了 。但这在她心灵深处留下了重重的一道伤痕。一个女人心中爱的火花就这样永远地熄灭了,这怎么能不令她沮丧犯愁呢 1134年,金人又一次南侵,赵构又弃都再逃。李清照第二次流亡到了金华。国运维艰,愁压心头。有人请她去游附近的双溪名胜,她长叹一声,无心出游: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武陵春 ) 已渐入暮年的李清照没有孩子,守看孤

4、清的小院落,身边没有一个亲人,国事已难问,家事怕再提,只有秋风扫着黄叶在门前盘旋,偶尔有一两个旧友 来访。她有一孙姓朋友,其小女十岁,极为聪颖。一日孩子来玩时,李清照对她说,愿将平生所学相授。 不想这孩子脱口说道: “才藻非女子事也。 ”李清照不由得倒抽一口凉气,她觉得一阵晕眩,手扶门框,才使自己勉强没有摔倒。李清照感到她像是落在四面不着边际的深渊里,一种可怕的孤独向她袭来。她茫然地行走在杭州深秋的落叶黄花中,吟出这首浓缩了她一生和全身心痛楚的,也确立了她在中国文学史上地位的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它,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

5、旧时相识。满 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 李清照所寻寻觅觅的是什么呢 身为女人,她既不能像岳飞那样驰骋疆场,也不能像辛弃疾那样上朝议事,甚至不能像陆、辛那样有政界、文坛朋友可以痛痛快快地使酒骂座,痛拍栏杆。她甚至没有机会和他们交往,只有独自一人愁。她以非凡的才华和勤奋,又借着爱情的力量,在学术上完成了金石录巨著,在词艺上达到了空前的高度。但是,那个社会不以为奇,不以为功, 连那十岁的小女孩都说 “才藻非女子事 ”。李清照还有什么话可说 呢 她只好一人咀嚼自己的凄凉,又是只有一个愁。 随着时代的进步,李清照

6、当年许多痛苦着的事和情都有了答案:,可是我们偶然再回望一下千年前的风雨时,总能看见那个立于秋风黄花中的寻寻觅觅的美神。 【小题 1】下列对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5分 ) A作者认为甜蜜的爱情激发了李清照的创作灵感也丰富了她的词作内容,从她早期的诗作宛然可见她迷人的风姿。 B读李清照的词要善于解读她的 “愁 ”,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中的 “愁 ”都表达了诗人的 “相思之愁 ”。 C李清照是婉约派词人 ,但她也写过一些比较豪放、意境开阔的词作,比如,武陵春 (风住尘香花已尽 )。 D乱世中美神的美,不仅在容颜的美、自信的美,心灵的美,更在于才

7、藻的美、独立不迁的美。 E、国家不幸诗人幸,多灾多难的乱世成全了李清照,她的作品之所以达到这样的高度,是因为她超越了一己的愁怨,把山河破碎爱巢倾覆的痛楚融入了诗作。 【小题 2】联系原文,请用几个词 (或短语 )概括出 “怎一个愁字了得 ”一句中 “愁 ”的内涵。 (3分 ) 【小题 3】文章第二次提到那个 “孙姓女子 ”,是否重复?请结合具体语言环境逐一分析( 2分) 【小题 4】 (1)这篇文章多处运用反衬手法,请写出其中两处。 (2分 ) (2)结合全文,简要分析这种写法的好处。 (2分 ) 答案: 【小题 1】 BC 【小题 1】国愁,家愁,情愁,学术著作未成之愁。 (只要答到三点就给

8、 3分。 ) 【小题 1】不重复。 第一次是为了揭示李清照超越时空孤独的缘起。第二次是为了说明李清照的才华不被当时任何人理解。( 3分,意思对即可) 【小题 1】 (1) 以早年的幸福生活反衬李清照晚境的凄凉; 以世道的艰难反衬李清照的理想美; 以爱情、生活的磨难反衬李清照的心灵美、诗歌美; 以世风 “才藻非女子事 ”来反衬李清照的执著 。 (2分,只要答到其中两点即可。 ) (2)通过多角度的反衬,突出了李清照身处逆境,关心国事,仍然进行不懈的艺术追求的坚强品格,使 “乱世中的美神 ”形象更加光彩照人。( 2分) 【小题 1】 B、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是家愁、情愁, “只恐双溪舴艋舟,

9、载不动,许多愁 ”中的 “愁 ”包含国愁。 C、武陵春是婉约词。 【小题 1】概括 “怎一个愁字了得 ”一句中 “愁 ”的内涵,可以结合文中对李清照经历概括出国愁,家愁,情愁,学术著作未成之愁。 【小题 1】首先回答出 “重复与否 ”,再答理由,结合 “李清照感到她像是落在四面不着边际的深渊里 ,一种可怕的孤独向她袭来 ”可得出 “第一次是为了揭示李清照超越时空孤独的缘起 ”,结合 “她以非凡的才华和勤奋,又借着爱情的力量,在学术上完成了金石录巨著,在词艺上达到了空前的高度。但是,那个社会不以为奇,不以为功, ”可得出 “第二次是为了说明李清照的才华不被当时任何人理解 ”。 【小题 1】本题考

10、查 “鉴赏作品的语言、表达技巧 ”考点,能力层次为 E,侧重“鉴赏评价 ”能力的考查。此题考查运用反衬手法的妙处。 文言文阅读 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6分) 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 。子路问曰: “子见夫子乎? ”丈人曰: “四体不勤,五 谷不分,孰为夫子? ”植其杖而芸。子路拱而立。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 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 “隐者也。 ”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 【小题 1】 “长幼之节 ”在文中指什么? “君臣

11、之义 ”指什么?( 2分) 【小题 2】子路所说的 “道 ”的含义是什么?子路认为 “道之不行 ”的原因是什么?( 4分) 答案 : 【小题 1】 “长幼之节 ”指老人让自己的两个儿子出来拜见子路; “君臣之义 ”指有才能的人应出仕辅佐君王。( 2分) 【小题 1】 “道 ”指儒家的政治主张,如施行仁义,恢复周礼等。 “道之不行 ”的原因是有才能应该出仕以推行自己的道义,如今,有才能的人却只想保持自己的高洁,而不愿意出仕辅佐君王来推行道义。( 4分) 【小题 1】本题考查 “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意 ”考点,能力层次为 B,侧重 “理解 ”能力的考查。 “长幼之节 ” 指老人让自己的两个儿子出来

12、拜见子路, “君臣之义 ”指有才能的人应出仕辅佐君王。 【小题 1】此题考查文化经典、文 学名著阅读,结合文段概括即可。 参考译文: 子路跟随孔子,落到了后面。碰到一个老人,用拐仗挑着除草工具。子路问道:“您看见我的老师吗? ”老人 说: “四肢不劳动,五谷分不清,谁是你的老师呢? ”说完,便柱着拐杖除草。子路拱着手恭敬地站着。他便留子路到他家住宿,杀鸡、做黄米饭给子路吃,又叫他 两个儿子出来相见。第二天,子路赶上孔子,报告了这件事。孔子说: “这是位隐士。 ”叫子路返回去再见他。子路到了那里,他却走了。子路说: “不做官是不合 义理的。长幼间的关系,是不可能废弃的;君臣间的关系,怎么能废弃呢

13、?他想不玷污自 身,却忽视了君臣间的大伦理。君子出来做官,是为了实行道义。主张不能 实行,我早就知道了。 ” 阅读下列语段,完成小题(共 25分) 甘罗者,甘茂孙也。茂既死后,甘罗年十二,事秦相文信侯吕不韦。秦始皇帝使刚成君蔡泽于燕,三年而燕王喜使太子丹入质于秦,秦使张唐往相燕,欲与燕共伐赵,以广河间之地。张唐谓文信侯曰: 臣尝为文信侯伐赵,赵怨臣,曰:得者,与百里地 。今之燕,必经赵,臣不可以行。 文信侯不快,未有以强也。 甘罗曰: 君侯何不快之甚也? 文信侯曰: 吾令刚成君蔡泽事燕三年,燕太子丹已入质矣。吾自请张卿相燕而不肯行 。甘罗曰: 臣请行之。 文信侯叱曰:去!我身自请之而不肯,汝焉

14、能行之? 甘罗曰: 大项橐生七岁为孔子师,今臣生十二岁于兹矣,君其试臣,何遽叱乎? 于是甘罗见张卿曰: 卿之功孰与武安君 ? 卿曰: 武安君南挫强楚,北威燕、赵,战胜攻取,破城堕邑,不知其数,臣之功不如也。 甘罗曰: 应侯之用于秦也,孰与文信侯专? 张卿曰:应侯不如文信侯专。 甘罗曰: 卿明知其不如文信侯专欤 曰: 知之。 甘罗曰: 应侯欲攻赵,武安君难之,去咸阳七里而立死于杜 邮。今文信侯自请卿相燕而不肯行,臣不知卿所死处矣。 张唐曰: 请因孺子行。 令装治行。 行有日,甘罗谓文信侯曰: 借臣车五乘,请为张唐先报赵。 文信侯乃入,言之于始皇。始皇召见,使甘罗于赵,赵襄王郊迎甘罗,甘罗说赵王曰

15、: 王闻燕太子丹入质秦欤? 曰: 闻之。 曰: 闻张唐相燕欤? 曰: 闻之。 燕太子丹入秦者,燕不欺秦也。张唐相燕者,秦不欺燕也,燕、秦不相欺者,伐赵,危也。 燕秦不相欺无异故,欲攻赵而广河间。 王不如赍臣五城以广河间,请归燕太子,与强赵攻弱燕。 赵王立自割五城以广河间。秦归燕太子。赵攻燕,得上谷三十城,令秦有十一。甘罗还报秦,乃封甘罗以为上卿。复以始甘茂田宅赐之。 (节选自史记 甘茂列传 ) 【小题 1】对下列句子划线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 3分) A卿 明知 其不如文信侯专欤明知:确实知道 B令装 治行 治行:准备出发 C行 有日 ,甘罗请文信侯曰有日:有一天 D王不如

16、赍 臣五城以广河间赍:割让 【小题 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的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 3分) A 臣尝 为 文信侯伐赵 某年月日,秦王 为 赵王击缶 B 复 以 始甘茂田宅赐之 则请立太子为王, 以 绝秦望 C 三年而燕王喜使太子丹入质 于 秦 以勇气闻 于 诸侯 D 今 之 燕,必经赵,臣不可以行。 我见相如,必辱 之 。 【小题 3】下列各句划横线词语的活用类型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3分) 例句:秦 归 燕太子 A 舍 相如广成传 B卒 廷 见相如 C宁许以 负 秦曲 D且庸人 尚 羞之 【小题 4】下列特殊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3分) 例句:应侯之用于秦也

17、,孰与文信侯专? A甘罗者,甘茂孙也。 B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 C求人可使报秦者 D秦王斋五日后,乃设九宾礼于廷 【小题 5】以下六句编为四组,全都说明 封甘罗为上卿 原因的一组是 ( ) ( 3分) 臣请行之君其试臣 始皇召见使甘罗于赵 赵攻燕,得上谷三十城,令秦有十一 请因孺子行令装治行 臣不知卿所死处矣 赵王立自割五城以广河间 A B C D 【小题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组是 ( ) ( 3分) A当时,秦国派蔡泽出使燕国,燕国派太子到秦国做人质,秦国又准备派张唐去燕国做丞相,这样,秦燕两国和好,使赵国处于燕秦两国夹攻的危险之中。 B要张唐去燕国做丞相,张

18、唐不肯出发,是因为他害怕对他有怨恨的赵国不会放过他,就连吕不韦亲自劝说也不肯答应,张唐处在十分危险的境地。 C甘罗劝说张唐,引导张唐将历史教训与现实情况进行比较,使张唐惊醒过来。为了秦燕联盟,他立即同意出使燕国,甘罗帮助张唐摆脱险境,显示了甘罗是一个智谋出众的人才。 D甘罗出使赵国,游说赵王,三言两语就说服赵国割地给秦国,拆散了秦燕联盟,并唆使赵国去攻打燕国,让秦国从中渔利,甘罗帮赵国脱离了秦燕夹攻的危险,进一步显示了甘罗纵横游说,善于谋划的才干。 【小题 7】将下列句子翻译 成现代汉语。( 7分) ( 1)卿之功孰与武安君( 2分) ( 2)燕秦不相欺无异故,欲攻赵而广河间。( 3分) (

19、3)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2分) 【小题 8】下列关于诗句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3分) A “云数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 ”写高树江涛,景象开阔壮观,其中“怒涛 ”二句,写长江水的澎湃与浩荡。 B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这三句一扫前面几句平庸委靡的气氛,把读者带进一个奔马轰雷、惊心动魄的奇险境界,使人心胸为之开阔,精神为之振奋。 C “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 会,登临意 ”,融情入景。此时作者思潮澎湃,心情激动。但作者不是直接用语言来渲染,而是选用具有典型意义的动作,淋漓尽致地抒发自己报国无路、壮志难酬的悲愤。 D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

20、销金兽 ”中写愁的手法为 “移情于景 ”,这种 “愁 ”是女子思夫之愁。写的是大清早起床,发现天气阴沉沉的,作者便坐在那雕着兽形的香炉旁,看着慢慢燃着的瑞脑香来消磨一天难熬的时光,一种无可宣泄的孤寂之感、相思愁绪也便从这些景语中浮离出来。 答案: 【小题 1】 C 【小题 1】 A 【小题 1】 C 【小题 1】 B 【小题 1】 D 【小题 1】 C 【小题 1】( 1)你的功劳与武安侯相比,谁大? ( 2)燕秦两国不互相欺骗,没有别的缘故,就是想要攻打赵国来扩大(自己)在河间的土地。 ( 3)我之所以这样做,是把国家的急难放在前面,把个人的仇怨放在后面( “以国家之急为先以个人仇怨为后 ”

21、亦可)。 【小题 1】 D 【小题 1】有日:确定了日期 【小题 1】 A都可译为:为了; B 介词,把, 连词,表目的; C 到 在;D 动词,去,到 代词,他 【小题 1】 C与例句都是:动词的使动用法 A、名词作动词 B、名词作状语 D、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小题 1】 B与例句都是被动句 A判断句 C定语 后置 D状语后置 【小题 1】甘罗的功劳,一是劝说张唐出使成功,二是说赵,使秦广河间、增地盘,封甘罗为上卿是因为后者,含有 的应排除。此题考查辨析并提取重要信息的能力,关键的是要做到两点。一是要明确题干对所查信息的定性,它是我们选择的依据;二是要能判断各选项所代表的内涵;两者结合起来,

22、才能准确筛选。另外,从应试技巧的角度看,这种类型的题最好用排除法。 【小题 1】从张唐不同意出使的理由和甘罗采用迂回的方法、旁敲侧击的劝说可以看出,张唐同意出使,完全是为了自己,是因为怕死而不同意出使,后来又因为怕死同意出使,并 非 为了秦燕联盟 。此题考查考生归纳文章内容要点的能力,关键在于要能读懂文章没有明确说出但明确表示出来了的信息。 【小题 1】( 1) 2分, “孰与 ”1 分( 2) 3分, “异故 ”、 “广 ”各 1分( 3) 2分,“先、后 ”1 分 【小题 1】 A“怒涛 ”二句写的是钱塘江。 B“这三句一扫平庸委靡的气氛 ”有错,因为前面几句从滚滚东流的长江水着笔,表现了

23、一个极为广阔的悠远的空间、时间背景,无平庸委靡之气。 C“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是直抒胸臆,这里没有写景物。 参考译文: 甘罗是甘茂的孙子。甘茂去世的时候,甘罗年纪才十二岁 ,侍奉秦国丞相吕不韦。秦始皇派遣刚成君蔡泽到燕国,三年的时间就使得燕王喜派遣太子丹到秦国做人质。秦王又派遣张唐到燕国做丞相,想要燕国与秦国共同攻打赵国,以开拓河间的地方。张唐对文信侯说: “我曾经为秦昭王攻打赵国,赵国怨恨我,悬赏说 能抓到张唐的人,赏赐百里的土地 。现在去燕国一定要经过赵国,我不能去。 ”文信侯听了,内心很不快乐,没有勉强张唐。 甘罗说: “君侯为什么不快乐得这样厉害呢? ”文信侯说:

24、“我派遣刚成君蔡泽侍奉燕国三年,燕太子丹就已经到秦国做人质了。现在我亲自请张唐去燕国做丞相,他却不肯起行。 ”甘罗说 : “让我去说服他,叫他起行。 ”文信侯大声斥责说:“走开,我亲自去请他,他都不肯去,你怎么能够叫他起行? ”甘罗说: “从前项橐七岁的时候就当了孔子的老师,现在我从出生到今天,已经有十二岁了。请你让我去试试吧,何必要斥责地这么快呢? ”于是甘罗去见张唐说: “你的功劳与武安侯相比,谁大? ”张唐说: “武安君南面挫败强大的楚国,北面扬声威于赵,每战必胜,破城郭,毁都邑,不计其数,我的功劳比不上他。 ”甘罗又说:“应侯在秦昭王时被国王重用,与日前文信侯相比,谁较专擅大权? ”张

25、唐说:“应侯不如文信侯专擅。 ”甘罗加强语气说: “你 确知他不如文信侯专擅吗? ”张唐说: “我确实知道。 ”甘罗就说; “应侯要攻打赵国,武安君刁难他,结果离开咸阳七里就立刻死在杜邮。现在文信侯亲自请你去燕国作丞相,你却不肯去,我不知道你将死在何处了。 ”张唐听了恍然大悟,对甘罗说: “就让我听小孩子的话,决定去吧。 ”于是叫人整理行装,准备动身出发。 出发的日期定下来之后,甘罗对文信侯说: “请借给我五辆车子,让我替张唐先到赵国去通报一声。 ”文信侯便进去向秦始皇报告,秦始皇召见甘罗,派遣甘罗去赵国。赵襄王亲自到都城的郊处迎接甘罗,甘罗游说赵王说: “大王听说过燕太子丹到秦国 作人质吗?

26、 ”赵王说: “听说过。 ”“听说过张唐要到燕国作丞相吗? ”“听说过。 ”于是甘罗说 “燕国送太子丹到秦国作人质,是为了表明燕国不欺骗秦国,秦国派张唐去燕国作丞相,是为了表明秦国不欺骗燕国,燕、秦互相结好,在于要攻打赵国,赵国现在实在太危险了。 燕秦两国不互相欺骗,没有别的缘故,就是想要攻打赵国来扩大(自己)在河间的土地。 大王倒不如割给我五个城池,以扩大秦国在河间的领土,让我回去转报秦王,叫他谴回太子丹,使秦国与强大的赵国友好,一起进攻弱小的燕国。 ”赵王听了甘罗的游说,立即割让五个城池给秦国,使秦扩大了在河间 土地,秦国也谴回了燕太子,赵国便出兵攻打燕国,占领了上谷三十座城池,把其中十一

27、座送给秦国。甘罗回到秦国,报告秦始皇,秦国就封甘罗为卿,又把原来甘茂的田宅赐给他。 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小题。 (9分 ) 菩萨蛮 书江西造口壁 辛弃疾 郁孤台 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予,山深闻鹧鸪。 注:此词写于淳熙二、三年 (1175-1176),诗人当时正任江西提刑。 造口:地名,在江西万安。 郁孤台:在江西赣州西南,又名 “望阙台 ”。愁予:使我发愁。 【 小题 1】词也称 , “菩萨蛮 ”是本词的 ,从字数看,本词是一首 。 本词作者辛弃疾是宋代词坛上两大流派之 派的代表,这一词派是宋代大词人 开创的,另一大流

28、派是 。( 3分,每格 0.5分) 【小题 2】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 3分) 【小题 3】结合全词,请简要概括 “江晚正愁予 ”中 “愁 ”字所包含的情感。( 3 分) 答案: 【小题 1】长短句(曲词或曲子词、诗余)、词牌、小令 、豪放派、苏轼、婉约派、( 3分,每格 0.5分) 【小题 1】这里东流的江水比喻词人和广大爱国志士收复中原的坚定意志( 1分),青山比喻压制爱国者抗金收复中原的反动势力,主要指主和派( 1 分),表达作者克服一切阻力,抵抗外敌,光复山河的坚定意志和信心( 1分)。 【小题 1】怀念中原故土(沦陷区)之情,故园难回的义愤

29、(忠愤)之情,对主和派阻挠恢复大业的不满和无法收复中原的悲痛之情(或:想收复失地,但又身不由己的矛盾心情)。( 3分) 【小题 1】此题考查文学常识的积累,有关 “词 ”的分类,以及流派。 【小题 1】此题已经给出了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只做分析 即可,答出 “东流的江水 ”“ 青山 ”各比作什么,以及表达的情感。 【小题 1】愁 ”字所包含的情感,要结合辛弃疾一生的志向 恢复中原答题,由于想收复失地,但又身不由己而内心充满矛盾。 语言表达 阅读下面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3分) 某县城一边无钱装红绿灯,一边却大手笔扩建城市广场。 这座贫困的县城居然有近三十多个十

30、字路口没有红绿灯 ,以致大小交通事故经常发生,有关部门称是财政紧张。一个对百姓安全生死都缺乏起码感同生受的地方官员,做出 的怪事也就变得 “合乎情理 ” 县城缺钱,更缺为民谋福利的意识。 ( 1)这段文字有一 个错别字,请改正。( 1分) 答: _ 改为: _ ( 2)请补出文中横线处的成语。( 1分) 答: _ ( 3)画线句子在表达上有误,请修改。( 1分) 答:_ 答案:( 1)生 改为 身 ( 2)匪夷所思 ( 3) “近 ”或 “多 ”去掉一个 根据语境,仿照下面划线的句子 ,再写一句语义相近的句子。( 2分) 心正则笔直。 战国的爱国诗人屈原,枉遭放逐 ,仍心系楚国,不是写下了忧愁

31、幽思、感天动地的离骚?清代的小说家曹雪芹,茅屋瓦舍,历十载批阅之苦,不是写下了气势恢弘、柔情万种的红楼梦? 答案:宋代抗金名将岳飞,精忠报国,一心收复失地,不是写下了情真意切、壮怀激烈的满江红? 唐代的大诗人杜甫,身经乱世,仍关心天下寒士,不是写下了感叹时世,渴救众生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名著导读 红楼梦 50-80回阅读( 10分) 【小题 1】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内容的叙述不正确的两项是( )( 5分) A宝玉过生日,妙玉送来了一张生日贺笺,署名 “槛外人 ”,宝 玉不敢贸然回复,请教了岫烟,才回了个帖子,署名 “槛内人 ”。 B在 “寿怡红群芳开夜宴 ”一回中,宝钗掣的是一支杏花,探春

32、的是老梅,李纨的是牡丹,湘云的是海棠,麝月的是荼藤花,香菱的是芙蓉,黛玉的是并蒂花,袭人却取了一枝桃花。 C由于办丧事,贾琏和尤氏二位小姨已混得很熟,并与尤二姐互相有意,互送了荷包和九龙瑕。在贾珍父子的怂恿和帮助下,贾琏不顾国孝家孝,偷偷置了房子,要娶尤二姐作二房。 D迎春的乳母被查出夜间赌博,便在屋里发牢骚,抱怨小姐多花了她们的钱;探春、黛玉等姐妹去迎春处劝慰,大家都在为迎春抱不 平,迎春也是十分生气,偷偷遣人叫来平儿处理局面。 E.晴雯被王夫人赶出来后,宝玉偷偷地跑去看她,见晴雯枯瘦如柴,病势沉重,宝玉只有呜咽。而晴雯见到宝玉,既难过又感到安慰,且极不平自己如何担了个虚名。最后晴雯剪下指甲

33、交给宝玉,且二人交换了贴身穿的小袄。宝玉悲痛离去。当夜竟梦见晴雯死去。 【小题 2】简答题(任选做一题)。( 5分) ( 1)兴儿引路,一直到了二姐门前扣门。鲍二家的开了。兴儿笑说: “快回二奶奶去,大奶奶来了。 ”鲍二家的听了这句,顶梁骨走了真魂,忙飞进报与尤二姐。尤二姐虽也一惊,但已来了,只得以礼相见 ,于是忙整衣迎了出来。 王熙凤来找尤二姐的目的是什么?接下来王熙凤又对尤二姐做了什么?结果使尤二姐怎么了? ( 2) 一语未了,人报: “太太来了。 ”凤姐听了诧异,不知为何事亲来,与平儿等忙迎出来 凤姐也着了慌,不知有何等事。只见王夫人含着泪,从袖内掷出一个香袋子来,说: “你瞧。 ”凤姐

34、忙拾起一看,见是十锦春意香袋。 这个 “十锦春意香袋 ”引发了一件什么事?在这件事中,晴雯、探春有什么表现?到迎春房中有什么发现?这件事的结果是什么? 选做( ) 答案: 【小题 1】 BD 【小题 1】 (1) 王熙凤来找尤二姐的目的是想把尤二姐骗进府中( 1分)。王熙凤一面唆使被逼退了婚的张华告状,借此大闹;一面又暗中煽动小妾秋桐辱骂,借刀杀人;又买通胡太医,让尤二姐吞下打胎药后小产( 3分)。结果使尤二姐遂吞金自尽( 1分)。 (2) 引发了抄检大观园( 1分)。晴雯愤怒地倒出了所有东西;探春不但顶撞凤姐,还打了王善保家的一记响亮的耳光,痛骂 “狗仗人势 的奴才( 2分)。到迎春房中,查

35、出了司棋与潘又安的证据( 1分)。这件事的结果是晴雯、司棋都被逐出贾府( 1分)。 【小题 1】 B宝钗掣的是一支牡丹,探春的是杏花,李纨的是老梅 ,湘云的是海棠,麝月的是荼藤花,香菱的是并蒂花,黛玉的是芙蓉,袭人却取了一枝桃花。 D“偷偷遣人叫来平儿处理局面 ”是探春,迎春是自己像无事人一般,拿着太上感应篇在读。 【小题 1】此题考查对文学名著阅读的掌握,此题目选自红楼梦 50-80回,结合阅读内容答题即可。 默写 名句默写( 8分,每小题 1分) 【小题 1】传说中让金主完颜亮垂涎三尺的杭州美景是 “重湖叠 t清嘉, , ”。 【小题 2】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 【小题 3】 ,水随天

36、去秋无际。 【小题 4】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 。 【小题 5】多情自古伤离别, _ _, _ _ _。 【小题 6】今两虎共斗, 。 【小题 7】遥想公谨当年, , 。 【小题 8】四十三年,望中犹记, 。 答案: 【小题 1】有三秋桂子 十里荷花 【小题 1】一蓑烟雨任平生 【小题 1】楚天千里清秋 【小题 1】人比黄花瘦 【小题 1】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小题 1】其势不俱生 【小题 1】小乔初嫁了 雄姿英发 【小题 1】烽火扬州路 作文 作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 800字的议论文。 在崔永元所著的不过如此一书中,有这样一段对话: 一天,鞠萍见崔永元忧心忡忡便打趣地问道: “小崔哥,有什么不开心吗? ” 崔永元不知从何说起,一声叹息。 鞠萍问: “你以前上班骑自行车吧? ” 崔永元说: “骑,刮沙尘暴都骑。 ” “挣的钱也没有现在多吧? ”鞠萍又问。 “那当然。 ”崔永元回答说。 鞠萍听后笑了,一脸的阳光,对崔永元说: “好日子过着,还有什么不快乐的? ” 鞠萍几句话,说得崔永元一切烦恼皆除,一身轻松。 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拟题目;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答案: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