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届福建漳州市八校高三12月联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上传人:fuellot230 文档编号:290989 上传时间:2019-07-10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202.8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5届福建漳州市八校高三12月联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2015届福建漳州市八校高三12月联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2015届福建漳州市八校高三12月联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2015届福建漳州市八校高三12月联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2015届福建漳州市八校高三12月联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5届福建漳州市八校高三 12月联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读下表,该表主要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 ( ) 中国古代农业科技成就 (部分 ) 时期 内容 备注 春秋战国 来 牛耕、铁农具 都江堰、郑国渠 测知二十四节气 有利于安排农事 秦汉 耧车 提高播种效率 选种、育秧 提高产量的重要途径 A发明创新农业生产工具 B注重总结推广农业经验 C注重农时,改进耕作技术 D精耕细作的模式形成发展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材料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材料反映中国古代农业科技内容有创新农业生产工具、兴建水利工程、注重农时、总结推广农业经验,故 A、 B、 C三项表述不全面。综合表格中

2、中国古代农业科技成就,可以判断其作用在于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故体现的是精耕细作的模式。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 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农业经济的特点 美国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认为 “19世纪欧洲对世界的支配与其说是以其他任何一种手段或力量为基础,不如说是以蒸汽机为基础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 蒸汽机提供动力,工业生产进入机器 大生产时期 蒸汽机的使用体现了科学与技术的紧密结合 蒸汽机的使用促进交通运输的发展,使世界联系更加紧密 欧洲列强以武力侵略为主转向以资本输出为主 A B C D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知识掌握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工业革命中蒸汽

3、机的发明和应用便利了欧洲殖民者的对外侵略扩张,推动了交通工具的革新,交通工具的革新进一步推动了殖民者的对外侵略扩张,工业革命后欧洲资产阶级在全球疯狂地侵略扩张,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逐步形成。故 正确;同时可用排除法,即蒸汽机 作为第一次工业革命的产物并未实现科学和技术的结合;欧洲列强的资本输出为主是在 19世纪末的事情。故选 B。 考点: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工业革命 工业革命的影响 20世纪 40年代美国政府官员提出: “美国应尽最大努力帮助恢复世界正常的经济繁荣,如果不这样做,就不会有政治上的稳定和有保证的和平 这是符合逻辑的。 ”为此,美国 ( ) 重建资本主

4、义金融体系 建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推动欧洲走向经济联合 援助西欧走向经济复苏 A B C D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知识掌握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本题选择主要是经济方面的政策,且时间是在 1940年代,故排除 ,此为军事上的政策额政治上的政策;况且 不符合美国的政策史实;美国在这是建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 “布雷顿森林体系 ”和马歇尔计划。故选 A。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 影响 近年来,中国为兑现开放市场的承诺而作出的持续努力不如贸易争端那样引人瞩目,对此,中国欧盟商会执行总经理马乔治形象地比喻说: “一棵树倒下的动静,要

5、比一片森林成长还要大。 ”马 乔治要表达的真实意图是 ( ) A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对全球化经济带来的弊大于利 B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对全球化经济带来的利大于弊 C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来说弊大于利 D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来说利大于弊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知识掌握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 “中国为兑现开放市场的承诺而作出的持续努力不如贸易争端那样引人瞩目 ”可知入世后中国在开放市场方面做出了巨大的努力,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全球化;ACD均看不出来。所以选 B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世界贸易组织和中国的加入 影响 “经历了思想解放进程的中国就像一个混血

6、儿,也许这个孩子很快就会在吸取父母 共产主义和资本主义 的长处之后,独立走出一条新路。 ”(奈斯比特中国大趋势),材料中 “新路 ”的本质含义是 ( ) A强有力的宏观调控 B市场主导资源配置 C计划与市场相结合 D积极融入全球化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知识掌握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当时的中国已经经历了思想的解放,这反映了是在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和改革开 放后, “独立走出一条新路 ”说明改革开放的中国必然会是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即为把社会主义的计划和资本主义的市场结合起来的道路。故选 C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内涵

7、 20世纪 30年代,苏联的 “五年计划给西方国家留下的印象似乎不像给发展中国家留下的印象那么深, 按照西方的标准,苏联公民受到了严重的剥削。 ”(引自全球通史 )西方国家做出这一评价,主要是因为苏联的五年计划( ) A采取余粮收集制 B实行指令性计划经济 C导致国家经济的衰退 D强调国家积累而忽视 民生改善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对苏联经济体制改革弊端的理解。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符合苏联公民受到了严重的剥削的理解的应该是人民生活方面,符合要求的是 D项。 A 项是在 20年代实行的,表述错误;促进了经济的发展;C项表述错误,苏联在 30年代经济达到世界第二,欧洲第一。故

8、选 D 考点: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斯大林模式 ” 五年计划 “为了保证农民在比较自由地支配自己的经济资源的基础上正确和安心地进行经营,为了巩固农民经济和提高其生产率,以及为了确切地规定农民所应担负的国家义务,应当 。 ”以上材料是关于俄国的一项经济政策的部分内容,材料中的 “” 部分,最恰当的应是 ( ) A实行余粮收集制 B实行粮食税 C建立集体农庄 D实行义务交售制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对苏联新经济政策的理解。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 “保证农民在比较自由地支配自己的经济资源的基础上正确和安心地进行经营 ”可知是新经济政策,主要内容是粮食税代替余粮收 集制。故选 B。

9、 考点: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 新经济政策 奥巴马和罗斯福都比较受中下层民众的拥护。罗斯福新政时不可能出现的是 ( ) A雇用年青人从事造林 B某公司因为雇用未满 16周岁童工而被起诉 C农产品数量大幅度增加 D劳资关系委员会中劳资代表各占一半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对罗斯福新政内容册再现和理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罗斯福新政时期采取了复兴工业和农业的措施,比如修建公共工程;调整农业结构,降低农产品的产量,消除生产过剩的危害;保护工人利益等。故选 C。 考点: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罗斯福新政 内容 自 1981年起,中国曾多次获得世界银

10、行贷款,用于改造农田和发展教育,这说明了 ( ) A世界银行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 B世界银行的贷款重点只有发展中国家 C世界银行是协调国际货币关系而建立的 D世界银行是联合国的专门机构 答案: A 试题分析:此题主要考查知识的迁移能力以及能否对历史知识灵活运用。 B项的叙述是错误的,世界银行的贷款重点不只是发展中国家还有发达国家二是在于贷款的期限问题。 C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宗旨。 D项和题干无关。故选 A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世界银行 “从组织形式上看,它只是一种松散的论坛但政府间对话也促进了自愿基础上的经济合作,其

11、中涉及的领域很广。 ”材料直接体现了 ( ) A经济区域集团化的趋势 B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C政治多极化的加速 D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获取材料信息的能力。由题干中 “它只是一种松散的论坛但政府间对话也促进了自 愿基础上的经济合作,其中涉及的领域很广。 ”联系所学知识可知该组织为亚太经合组织,故答案:为 A项; B、三项与题意无关,故排除。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 亚太经合组织 某同学把区域性合作组织几种模式的特点作了如下归纳。下列模式对应组织,正确的是 ( ) 模式 1 关税、货币、市场、司法统一 模式 2 自由贸易、共同关税、

12、共同市场 模式 3 共同兴趣、自觉自愿、道义责任、会员制、没有法律义务 模式 4 结伴而不结盟、共同倡导、安全先行、互利协作 A模式 1 北美自由贸易区 B模式 2 上海合作组织 C模式 3 亚太经合组织 D模式 4 欧洲联盟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获取材料信息、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由模式一中 “货币统一 ”可判断出是欧盟,故 A项错误;由模式二中 “自由贸易、共同关税、共同市场 ” 可判断出是北美自由贸易区,故 B项错误;亚太经合组织由于各成员国差异较大,因此承认多样性,强调灵活性、渐进性和开放性,遵循相互尊重、平等互利自主自愿的原则,故模式三为亚太经合组织,故 C项正确;上海合作组

13、织开创了结伴而不结盟的新型区域合作关系,故 D项错误。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 亚太经合组织 下图为 1965 1995年世界出口方向 (占世界总出口的百分比 )示意图。它反映出( ) A发达国家一直主宰着二战后的世界贸易 B美国成为世界贸易中心 C发展中国家是发达国家的经济附庸 D 90年代后世界经济格局发生根本性改变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读图获取材料信息、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从图片信息可知, 20世纪 6090 年代,在世界贸易中,发达国家之间、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贸易一直处于主导地位,这说明发达国家一直主宰着二战后的世界贸易。 B项

14、是在二战后就开始形成,同时饼状图中开不出; CD看不出;故选 A项。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 影响 将苏俄新经济政策、美国罗斯福新政和中国改革开放进行比较,表达错误的是 A都是在较为困难的情况下实施的 B都 是在一定限度内对资本主义的恢复 C都是为了促进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D都注重调整生产关系,符合实际需要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苏俄的新经济政策、美国罗斯福新政和中国改革开放都是为了解决经济发展困难;目的都是为了恢复发展经济;都在一定程度上调整和发展了生产关系; B项是苏俄和中国的共同因素,不符合美国。故选

15、B。 考点: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罗斯福新政 罗斯福新政影响;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 新经济政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开放的决策 改革开放; 史学家甲: “美国企图保障其在全球的贸易利益,是冷战最主要的起因 ”;史学家乙: “冷战应归咎于美苏双方的误解与反应,两方都应对冷战负责 ”。以下选项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最为恰当的是 ( ) A史学家甲从意识形态的角度分析历史 B史学家甲应用整体史观诠释历史 C两位史学家分别代表不同国家的利益 D两 位史学家分析视角有较大不同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史学研究的掌握能力

16、。材料中 “美国企图保障其在全球的贸易利益,是冷战最主要的起因 ”的信息说明甲是从美国霸权主义视角分析,而 “冷战应归咎于美苏双方的误解与反应,两方都应对冷战负责 ”是从意识形态视角分析,说明二者分析视角不同,故本题选择 D。 考点:史学理论常识 史学分析法 下图是英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指数变化 (1500 1900年 )示意图,图中体现出英国在两次工业革命中的特点是 ( ) A英国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逐渐提高 B后者比前者产生的经济 推动力更大 C英国工业发展速度均高于世界其他国家 D两次工业革命使英国成为 “世界工厂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图表的分析能力。据图表和所学知识可知

17、A项,是在 17、 18世纪时期,英国变化的原因,所以排除 A项。 C项是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英国的发展因素, D项也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变化因素,而材料中的时间是第二次工业革命后的变化因素。第二次工业革命出现了电力、内燃机等新的动力因素,比第一次工业革命中的蒸汽机动力更大。故选择 B。 考点: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工业革命 第二次工业革命 “新航路开辟后,欧洲社会的价值观念、风尚习俗全都变了:水手成了最令人羡慕和尊敬的职业;各种游记成为畅销书;商业精神大大加强。而这些观念、习俗变化的轨迹都强调了人的价值作用。 ”对该现象本质原因的分析最准确是 ( ) A新航路开辟

18、导致欧洲价值观念、风尚习俗巨变 B文艺复兴为探险家提供精神动力 人文主义 C宗教改革与启蒙运动,改变了人们的价值观念 D资本主义萌芽引起欧洲社会广泛变化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迁移能力。据所学知识可知不管是欧洲的价值观念和风尚习俗的变化,还是水手职业地位的上升,亦或是商业精神的增强,强调人的作用,这写变化的根本原因是经济的发展,即这时候的资本主义萌芽。 ABC都是表面现象,故选择 D。 考点: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新航路的开辟 新航路的开辟原因 在世俗生活中,常常可以看到近现代中外经济文化思想交融的痕迹。据此,下列情景描述正确的是 (

19、) A 20世纪 20年代后期,中山装成为中国男子喜欢的标准服装 B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之际,合身适体的改良旗袍迅速流行 C新文化运动后,恋爱自由、婚姻自主终于成为一种社会时尚 D 1992年中国企业家常通过互联网认真学习邓小平的南方谈话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迁移能力。据所学知识可知改良旗袍是在 20世纪 20年代开始流行于上海;而恋爱自由和婚姻自主是在 “五四 ”以后的事情; 1994年我国的网络才开始和美国联通;而 20世纪 20年代男子开始流行穿中山装。故排除 BCD,选 A。 考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 服饰的演变 “昼出耘田夜

20、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宋朝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主要反映的是当时 ( ) A依据性别的分工方式 B耕织结合的田园生活 C世代相承的学艺传统 D安居乐业的社会状态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材料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信息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可知反映了男耕女织相结合,体现了小农经济的模式,再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小农经济的特点。 AD材料看不出来; C项主要是讲的手工业的政策。故选 B。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 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农业经济的特点 据唐会要记载: “开成五年十二月敕: 京夜市,宜令禁断 。 ”该史料反映了这一时

21、期 ( ) A夜市已被政府禁绝 B市的管理制度已不能适应新的经济形势 C市已由定时而聚发展为常设商业区 D都城汴京夜市的繁华景象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夜市的出现是城市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材料中 “令禁断 ”体现出政府管理违背经济发展的要求, B项正确。 A项表达不准确。 C项无法体现。唐朝都城为长安,北宋都城为汴京, D项错 误。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 商业的发展 市的发展 明清时期,太湖地区出现大量 “以机为田,以梭为朱 ”的家庭,苏州震泽镇及附近各村居民 “尽逐丝绸之利 ”,松江地区男女几乎以棉织为业,景德镇有瓷窑近千座。上述现象反映出当时手工业的突出

22、特点是 ( ) A出现资本主义的雇佣关系 B南方经济超过北方 C手工业生产水平提高 D区域经济分工扩大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和知识的迁移的能力。从题干中可以看出太湖地区纺织业很发达,苏州震泽镇丝织业很发达,松江地区棉纺织业很发达,景德镇制瓷业很发达,这反映了区域经济分工扩大,故 D项正确;项是在明朝中后期; B 项是在宋代时期; C 本身说法正确,但是和 D 项比起来,D项更符合题意。故选 D项。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 手工业的发展 明清手工业发展的特点 晚清福州文人郭柏苍在沁泉山馆诗中写道: “年来通商号令行,穷黎遍享茶山利。高阜小邱(丘)恣铲除,百万 田(即山

23、田)一朝弃。 ”从中可提取的信息不包括( ) A大批农民弃农经商 B农民种茶收入增加 C农业生产结构变化 D商品经济渗透到农村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和知识的迁移的能力。从题干中可以看出后两句的大概意思是铲除小山头种茶,原来用来种粮的山田也用来种茶。所以总的来说是普遍种茶,而不是说放弃土地去经商。因此, A项重点偏离,全诗重在强调商业的迅速发展带来的变化和好处, A项只道出表象,还似乎暗含贬义,故为错误。选 A 考点: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 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 史载,西汉政府曾令商人自报资产并按高于手工业者五倍

24、的税率纳税。对违反规定者,没收其全部财产,对揭发者,奖给所没收财产的一半。此举的作用包括 ( ) 增加了财政收人 加强了经济调控 强化了 “工官 ”制度 打击了商人势力 A B C D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和知识的迁移的能力。据所学知识可知西汉政府大力推行重农抑商的政策,对商人课以重税,这即可以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也可以打击商人势力,加强对经济调控。 “工官 ”制度服务的对象主要是皇室,其生产水平最高,题干中的措施属于 “抑商 ”的体现。题干中 “五倍的税率纳税 ”体现 , “政府曾令 ”体现了 , “没收其全部财产 ”体现了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私商的出现,工商

25、食官的局面被打破,因此排除 。故答案:选择 B项。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 资本主义萌芽与 “重农抑商 ”和 “海禁 ”政策 重农抑商 轮船招 商局创办的宗旨是: “发展中国航运事业,促进对外贸易,预定客货仓位,代客报关装货,代理水火保险,办理仓储等业务。 ”据此可知,轮船招商局 ( ) 以发展民族航运为中心 提供 “一条龙 ”的业务服务 有可能与外商形成竞争 是当时中国最早的洋务企业 A B C D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和知识的迁移的能力。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轮船招商局创办的宗旨是 “发展中国航运事业,促进对外贸易,预定客货仓位,代客报关装货,代理水火保险,办理仓

26、储等业务。 ”据此可知 正确;中国最早的洋务企业是安庆军械所,排除 ,故选 A。 考点: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 洋务企业 在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史上曾出现一种奇怪的现象:有的民办企业向清政府交纳一部分资金,以获取清政府的支持和庇护;有的民办企业依附于洋人,如上海发昌机器厂造成一艘小汽船,船头挂英国国旗,船尾挂中国龙旗; 19世纪 70年代,宁波买办严信厚创办轧花厂,但在表面上却依附于日本。产生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 A中国民族企业对外国技术有依赖性 B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环境 C外国资本主义企业经营方式的吸引 D清政府对民族企业进行鼓

27、励和支持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和知识的迁移的能力。根据题干,阐述了中国近代民族企业分别依附清政府或者洋人的情况,这说明当时靠民族企业自己的力量难以生存,自它产生之日起就深受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的压迫和剥削,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中国的社会环境,即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造成的,选项中 ABC都是题干现象出现的某一方面的因素,而 D项还不完全正确,清政府对民族企业更多的是压迫和 剥削。所以答案:为B。 考点: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原因 下图表反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对外贸易的状况。该状况出现的原因不包括 A以美

28、苏为首的两大阵营走向公开对峙 B新中国坚持平等互利的对外贸易原则 C新中国奉行 “一边倒 ”的外交政策 D中国建立了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图表信息和知识的迁移的能力。根据图标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对苏联的贸易不断上升,对西方的贸易额不断下降,主要是由于建国初实行了 “一边倒 ”的政策;和美苏之间的冷战,中国导向苏联一边和中国的平等互利原则;中国的计划经济是在 “一五 ”计划期间实行的,即 1953年到 1957年间,根据图标信息,这时一五计划还未完成。故选 D。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20世纪 50年代至 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

29、一五 ”计划 英国金融时报: “自 1978年以来,中国企业有三次创业的高潮点,分别是 1984年、 1992年和 2001年 ”。催生这三个创业高潮点的动因分别是 ( ) A建立 4个经济特区、邓小平南方讲话、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确立 B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确立、三个代表理论的提出、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C开放 14个沿海港口城市、开放开发上海浦东、确立党在新时期的基本路线 D扩大企业自主权、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确立、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改革开放知识点。依据时间信息与重要历史事件相联系,解答关键是了解时代背景。 1984年中国改革经济体制, 1992年确立建设立社会主义市

30、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D项正确;南方谈话时间上相符,但并不具有这样的影响,科学发展观是在 2001年以后提出的,党的基本路线是 80年代提出来的,排除 ABC项。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党的十四大 1980年 12月 11日,温州人章华妹领到了自己期待很久的营业执照(下图),成为全国第一个个体工商户。但长期以来,我们一直把非公有制经济看做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对立面,谈 “私 ”色变。使人们摆脱这种恐 “私 ”症困扰的制度性决策是( ) A 1984年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B 1992年邓小平同志的南方谈话 C

31、1997年中共十五大的决策 D 1999年九届人大二次会议正式确立的依法治国战略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上述材料反映了人们对非公有制的偏见,使人们摆脱这种恐 “私 ”症困扰的制度性决策是 1997年中共十五大上实现的,在这次大会上提出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非公有制经济是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C项符合题意;其它选项不符合史实;故选 C。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 党的十五大 某学习小组以某一城市近现代的发展为研究课题来见证中国的复兴历程。下面是其收集的相关材料,据此可判断这座城市是( )

32、 近代第一批被迫开放的通商口岸 较早的聚集了近代中国各种类型的企业 20世纪 90年代成为进一步改革开放的重要标志 A南京 B广州 C上海 D厦门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炼有效信息和知识的迁移的能力。根据答案:可知第一批开放城市为广州、厦门、福州、宁波和上海;较早的聚集了近代中 国各种类型的企业的城市有广州,上海和天津等; 20世纪 90年代成为进一步改革开放的重要标志为浦东新区的开放;故选择 C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开放的决策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据国家统计局国民收入统计资料汇编显示,从 l952年到 l957年,农业产值增长了

33、24 8,工业产值增长为 128 6。在全部工业产值中,以农产品为主要原料的产值约占 50左右,农副产品和用农业原料制成的工业品,在国内市场主要商品供应量中约占 90左右,在出口总额中约占 75左右。上述材料反映了 ( ) 农 业集体化有利于工业化 建立了完备的工业体系 计划经济取得了一定成效 外贸出口额大幅度增长 A B C D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炼有效信息的能力。材料中 “在全部工业产值中,以农产品为主要原料的产值约占 50左右,农副产品和用农业原料制成的工业品, ”反映了农业的发展在工业发展中所起的主要作用,因此 符合题意,又依据 “l952年到 l957

34、年 ”可知当时我国正处于三大改造与一五计划时期,建立了计划经济体制, 的表述也符合史实,而 的表述在材料无法体现,故选 A。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20世纪 50年代至 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农业集体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20世纪 50年代至 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一五 ”计划 20世纪 50年代初,中国面临的困难是 “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 ”。为改变这一状况,中国政府( ) A推行了土地改革 B组织了人民公社 C实施了 “一五 ”计划 D发动了

35、“大跃进 ”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材料中 “20世纪 50年代,中国面临的困难是 “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 ”的信息说明新中国重工业发展落后,为此中国实行一五计划,故选择 C项。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20世纪 50年代至 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一五 ”计划 综合题 ( 10 分)某些时期中国经济发展呈现出了鲜明的阶段特色。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 但对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而言,最重要的事实是,宋朝时的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丝毫未对中国社会

36、产生爆炸性的影响,而西方与此相应的商业革命(新航路开辟以后)却对西方社会产生了爆炸性的影响。 斯塔夫里阿诺斯(美国)全球通史 材料二 历代盛行的官营作坊,在明清时期受到冲击。明万历年间,仅苏州丝织业中受雇于私营作坊的职工就有数千人,是官局的两三倍。 至康熙六年( 1667)缺机 170张,机匠补充困难,而同一时期苏州民机不少于 3400张。“家杼轴(纺织)而户 纂组(编织),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相依为命久已。 ” 摘自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 材料三 ( 1)据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宋朝 “商业革命 ”的主要表现。( 3分)应怎样理解宋代的商业革命丝毫 “未对中国社会产生爆炸性的影响 ”

37、?( 2分) (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明清之际江南手工业发展的特点。( 3分) ( 3)材料三反映的经济形式在 19世纪末 20世纪初获得初步发展,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又迎来 “短暂的春天 ”。归纳指出其在上述两个阶段发展的共同原因。( 2分) 答案:( 1)主要表现:城市的经济功能大大增强;商业活动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政府放松了对商业活动的监管;农村市镇兴盛;海外贸易更加兴盛,港口城市繁荣;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答出任意四点即可得到 3 分)理解:没有实现封建生产方式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迈进( 2分) ( 2)特点:官营手工业相对衰弱;私营手工业发展迅速;资本主义性质的手工作坊产生(

38、出现资本主义性质的雇佣关系)( 3分) ( 3)原因: 中国社会的自然经济逐步解体; 民族资产阶级倡导振兴实业; 政府支持、鼓励兴办实业(答出任意四点即可得 2分) 试题分析:( 1)本 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运用能力。宋朝商业革命是日本国学者内藤湖南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提出;据所学知识可知宋代商业活动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政府放松了对商业活动的监管;海外贸易更加兴盛,港口城市繁荣;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交子等。但是其主要的发展方式还是封建性质的,并未向西方那样过渡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上来。 ( 2)本题主要考察学生阅读史料解决问题的能力。据史料 “历代盛行的官营作坊,在明清时期受到冲击

39、”可知官营手工业相对衰弱;而 “明万历年间,仅苏州丝织业中受雇于私营作坊的职工就有数千人,是官局的两三倍。 ”可知私营手工业发展迅速; “家杼轴(纺织)而户纂组(编织),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相依为命久已。 ”可知出现资本主义性质的雇佣关系。 ( 2)本题主要考察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据题干时间为 19世纪末、 20世纪初可知民族资本的发展主要是 19世纪末清政府的政策放宽,20世纪初的民国鼓励政策;在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下,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 商业的发展 宋代商业的发展表现;古代中国的经济 资本主义萌芽与 “重农抑商 ”和 “海禁 ”政策 资本

40、主义萌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 展 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 原因; ( 10 分)一个国家的现代化建设离不开正确的政策制定和稳定的发展环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清朝前期,统治者坚持认为: “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 ”,要避免 “为农者相率而趋于工矣 ”。为此,对工商业实行重税政策,全国各地税关税卡林立, “关津有过路之税,镇集有落地之税 ”。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材料二 新航路开辟后,西欧许多国家,纷纷鼓励本国制造业的发展,为增加出口额而给予手工工场以扶植,包括政府津贴、授予特权、国家订货以及提 供修路、疏河、建港等方便商业流通的

41、条件等等。 摘编自刘宗绪世界近代史 材料三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政府对现代化的全球化倾向有了明确的认识,提出要与世界接轨,要引进和利用世界各国的一切先进文明 从而实现了现代化进程的全球化与中国化的合理结合。 虞和平中国现代化历程 请回答: (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和西欧实行的经济政策对社会发展产生的不同影响。( 6分) (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外交角度说明我国 “实现了现代化进程的全球化与中国化的合理结合 ”。 ( 4分) 答案: ( 1)中国:强化了小农经济,稳定了封建社会的统治( 2分);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成为近

42、代中国落伍的重要因素( 2分)。西欧:大力扶植工商业发展,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和世界市场的开辟。( 2分) ( 2)经济上,初步形成了多层次、有重点、点面结合的对外开放格局;逐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入世贸组织、亚太经合组织,参与全球化的世界经济。(每点 2分,答出其中两点即可给 2分)外交上,制定独立自主的不结盟外交政策;积极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积极推进新型区域合作。(每点 2分 ,答出其中两点即可给 2分) 试题分析:( 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知识记忆能力和迁移能力。据材料一可知是重农抑商政策,这一政策导致农业的发展,但是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不利于中国社会的进步;导致落

43、后的原因之一。据材料二可知是重商主义政策,这一政策的驱使下,修不断对外扩张,广建殖民地,促进自身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 2)本题主要考察学生的知识记忆和迁移能力。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对于中国的现代化,经济上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即为建立经济特区,开放城市,开放区等,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等。对于在外交上,即为在独立自主的基础 上的全方位的外交,主要有恢复联合国的席位;不结盟政策;建立上合组织等。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 资本主义萌芽与 “重农抑商 ”和 “海禁 ”政策 重农抑商影响;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新航路的开辟 新航路的开辟原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十一

44、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开放的决策 改革开放;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要外交活动 上合组织; ( 10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历史图表组 材料二 单极是持久的,也是和平的。最大的危险是美国行动太 少。作为一个拥有无可争议的优势的国家,美国比任何国家更有可能轻视这一国际系统和总的挑战。但由于这一系统是围绕美国建立起来的,这就要求美国进行约束和管理,美国对挑战的反应提出的法令越有效,这一系统将越长久和越稳定。 (美)威廉 沃尔弗斯稳定的单极世界 1999年 材料三 冷战结束后,世界向多极化的方向发展,但多极化格局的形成需要经历相当长的时期,其间会充满各种政治

45、力量之间的激烈斗争。世界各种力量正在进行新的分化组合。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欧盟、日本、俄罗斯、中国几大力量也相对突出,广大发展中国家整体实 力增强。 江泽民在武汉主持召开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座谈会时的讲话 1999年 ( 1)材料一图片分别反映了什么现象?给国际关系带来了什么影响?( 4分) ( 2)据材料二,概括作者的主张并指出其目的。( 2分) ( 3)材料三提出了什么观点?据材料二、三指出提出这一观点的理由是什么?( 4分) 答案:( 1)现象:图 1代表欧洲走向联合;图 2代表日本崛起;图 3代表第三世界兴起。( 3分)影响:冲击了两极格局,多极化趋势出现。( 1分) ( 2)主张:

46、建立由美国主导的单极世界。目的:为美国独霸世界提供理论支持。( 2分) ( 3)观点:世界呈多极化趋势;世界多极化格局的形成是一个长期发展的曲折过程。( 2分)理由:世界各种力量正在进行新的分化组合;多样化趋势遭遇美国 “一级 ”图谋的挑战。( 2分) 试题分析:( 1)本题主要考察学生读图提炼有效信息的能力。根据材料一可知图一是欧共体,标志欧洲走向联合;图二是日本经济的崛起;图三是不结盟运动的兴起,标志第三世界国家的崛起;共同原因是冲击着以美国和苏联为首的两极格局,促进世界往多极化发展。 ( 2)本题主要考察学生阅读史料,分析问题的能力。根据题干 “单极是持久的,也是和平的 ”, “由于这一

47、系统是围 绕美国建立起来的,这就要求美国进行约束和管理,美国对挑战的反应提出的法令越有效,这一系统将越长久和越稳定 ”,可知是要建立以美国为首的单极世界;主要原因是为了其提供理论依据。 ( 3)本题主要考察学生分析史料,取得有效信息的能力。据材料三 “战结束后,世界向多极化的方向发展,但多极化格局的形成需要经历相当长的时期,其间会充满各种政治力量之间的激烈斗争 ”可知,往多极化发展,但是道路不是平坦的,是曲折的;又据 “世界各种力量正在进行新的分化组合 ”“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欧盟、日本、俄罗斯、中国几大力量也相对突出,广大 发展中国家整体实力增强 ”可知原因是世界各种力量正在从组的过程中,而美国在其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