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届浙江省温州八校高三返校联考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上传人:syndromehi216 文档编号:319450 上传时间:2019-07-09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31.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5届浙江省温州八校高三返校联考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2015届浙江省温州八校高三返校联考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2015届浙江省温州八校高三返校联考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2015届浙江省温州八校高三返校联考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2015届浙江省温州八校高三返校联考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5届浙江省温州八校高三返校联考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鞭 笞 ( ch) 矩 ( j)形攻 讦 ( ji)前 倨 ( j)后恭 B 旋 ( xun)涡戏 谑 ( xu )干 瘪 ( bi) 量 ( ling)体裁衣 C笑 靥 ( y) 召 ( zho)唤 徇 ( xn)私大腹便 便 ( pin) D收 殓 ( lin) 稂 ( ling)莠胡 诌 (zhu)令人 咋 (z)舌 答案: A 试题分析: B,干瘪正确读音应为干瘪 bi; C,徇私正确读音应为徇 xn私; D,稂莠正确读音应为稂 lng莠。从历年高考来看,字音题考核的内容有

2、多音字、形似字、音近字、形声字、统读字、生僻字、方言误读七类,命题形式主要有找出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找出读音全部相同(或不同)的一项,找出各组读音全部相同(或不同)的一项三类。复习时分类整理记忆,训练、记忆相结合,以记忆为主。 考点: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能力层级为识记 A 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今年 7月 25日是中日甲午战争爆发 120周年。 前事不忘,后世之师 ,记住历史 ,不是延续仇恨 ,而是记住教训 ,知耻后勇 ,不再让历史的悲剧重演。 B与小时 代 3赤裸裸地张扬物质主义的 “青春梦想 ”不同,后会无期是用看似散淡随性、实则觊觎名利之术,裱新着上世纪后期以来的

3、陈腐的 “青春叛逆 ”。 C不曾被任何外在的力量裹胁,内心的焦燥不安将裹挟着随之而来的反应向着未知的将来绵延而去。 D消息人士称,当选总统波罗申科以最后通碟形式要求军方在 7日的就职典礼前彻底清除当地民兵武装。 答案: B 试题分析: A项中 “后世之师 ”应为 “后事之师 ”; C项中 “焦燥 ”应为 “焦躁 ”; D项中 “通碟 ”应为 “通牒 ”。 字形复习要明确考查范围、学会归类辨析,特别注意音同形异字、音同形近字、音同义近字等,然后再对比理解,加强记忆。复习时注意要明确范围,把握重点,注重积累,学会归类辨析记同音字,对比理解记形近字。 考点: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能力层级为

4、识记 A。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主任褚福灵表示, 逐渐 延长退休年龄是必然趋势。但对不同的劳动者,应该有不同的政策,不同岗位区别对待,不能一刀切。 B 不管 我国目前面临的海洋权益斗争形势十分严峻,但我们要坚信,随着综合国力进一步提 升,我国同周边国家海洋权益争议问题会得到圆满解决。 C整改不光是说在口头上,更要落实到行动上,相信到下一次群众评议的时候,大家对机关作风的变化一定都会 有口皆碑 。 D在电脑、手机的冲击下,汉字书写面临着 日渐式微 的窘境,不少人动笔写字的兴趣不再浓厚,他们的汉字书写能力正在下降, “提笔忘字 ”成了他们真实的书写状态。

5、答案: D 试题分析: A项中的 “逐渐 ”应换成 “逐步 ”; B项中的 “不管 ”应该换成 “尽管 ”; C项中 “有口皆碑 ”。碑 :纪功碑。 “所有人的嘴都是活的纪功碑。比喻对突出的好人好事一致颂扬 ”。 “机关作风的 变化 ”显然达不到 “建碑 ”来 “歌功颂德 ”的程度,况且这件事情尚未实现,也不是已经被普遍肯定的事情,所以就不能用 “有口皆碑 ”。可改用 “有目共睹 ”。 词语是高考常考考点,其测试重点是:一感情色彩的误用,二望文生义,三适用对象弄错,四具有双重含义的成语,五语境或逻辑错误,六近义词辨析。复习过程中要注意多积累,注意从整体上把握词语的含义,注意区分形似神异的词语,

6、注意词语的感情色彩,注意有双重含义的成语。 考点: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户籍制度像一堵无形的墙, 不仅催生出大都市与中小城市、沿海城市与内地城市的 “泛二元 ”的格局,而且把城乡切割为二元结构。 B教育部部长袁贵仁讲话指出,要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必须从解决人民群众关心关注的问题作为改革重点,找准突破口,敢啃硬骨头。 C有公众质疑,张炜的你在高原获奖不但加重了矛盾文学奖对于公众的困惑,而且阻碍了公众进入纯文学领域。 D大范围的雾霾使长三角地区变得 “灰头土脸 ”,绍兴、湖州等地空气质量曾一度达到重度污染程度。 答案: D 试题分析:

7、 A项中 “不仅催生出大都市与中小城市、沿海城市与内地城市的 “泛二元 ”的格局,而且把城乡切割为二元结构 ”应改为 “不仅把城乡切割为二元结构,而且催生出大都市与中小城市、沿海城市与内地城市的 “泛二元 ”的格局 ”; B项中 “必须从解决人民群众关心关注的问题作为改革重点 ”中 “从 ”改成 “把 ”。 C项中“矛盾文学奖对于公众的困惑 ”应该改成 “公众对于矛盾文学奖的困惑 ”。 考点: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在我国古代,人们盛物用的器皿除陶器等之外,还有一种容器,是葫芦。_ , _。 _。 _, _。_。 最早的记

8、载见于诗经,如公刘篇中 “酌之用匏 ”的 “匏 ”就是指葫芦 用葫芦作容器是先民们认识自然、利用自然的结果 葫芦是一种葫芦科爬藤植物的果实 葫芦成熟后,掏空里面的籽瓤,即可当容器使用 它大多呈哑铃状,上面小下面大 我国劳动人民使用葫芦盛物的历史非常悠久 A B C D 答案: C 试题分析:可由语段上半句 “葫芦 ”可以判断出紧跟下句为 ,介绍 “葫芦 ”情况, 句 “它 ”指代 句 “葫芦 ”较为顺畅, 介绍葫芦的制作过程, 介绍葫芦的历史, 是对整个语段进行总结。连贯类题目做题时要注意把握基本内容,初步分层归类,先在小范围内排序,然后再考查层次间的衔接,这其中应先找出关联词、代词以及表时间

9、、地点的词语,然后据此进行句间连缀排列。在上面排列的基础之上,再通读语段,检查确定。 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9分) 丝绸之路与丝路学研究(节选) 1868年,德国人李希霍芬对中国地貌和地理进行了规模宏大的综合考察。他从亲身的考察和得到的历史资料中发现,古代在中国的北方曾经有过一条称得上是丝绸之路的横贯亚洲大陆的交通大动脉,由此在沿途留下了许多足以令后世赞叹和瞻仰的遗迹和文物。 李希霍芬的偶然发现,在以后半个世纪中竟演变成一场对中国历史遗迹和珍贵文物的浩劫。数以万计的堪称国宝的珍贵文物,从此流失海外。与

10、此同时,丝绸之路经过历史学、民族学、考古学、宗教学等多学科的考察和研究,也从中国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文明中心向西 延展到了地中海东部利凡特海岸一些具有古老文明的城市。 德国历史学家赫尔曼在 1910年发表的中国和叙利亚之间的古丝路完成了对丝绸之路的学术认证。后来经过他编著书籍加以宣扬,丝绸之路为世人熟知。 平心而论,丝绸之路原本只是对亚洲东部和中部的历史毫无所知的欧洲人,在经过实地考察之后从大量的历史遗存中了解到的,当时已经人烟稀少的中国西部地区在千百年前曾有过辉煌的历史,并且在古代亚洲东部地区和地中海之间,由于频繁的使节往来、商品交换、宗教传播和文化交流形成的必不可少的交通要道,也有过足以令

11、人刮目相看的繁荣历史。东 方曾经有过的这种文明,本来足以使进入环球航行时代以来欧洲列强所标榜的 “欧洲中心论 ”发生动摇。然而自从欧洲学术界提出丝绸之路之后,接下来就有 “古巴比伦移民中国 ”、 “腓尼基人航抵山东 ”、 “中国人种西来 ”、 “仰韶彩陶文化西来 ”、 “中国青铜工艺西来 ”的学说接踵而来,似乎无论哪一样新发现、新材料都在显示中国文明的根在西方。足见丝绸之路的提出更深层次的问题是,欧洲人或者说欧洲的学术界想要指明东方文明源自西方。 丝绸之路在更深的层次上提出的是一个中国文明如何起源、从何而来的大问题。在中国文明的起源和发展的研究中,自丝绸 之路提出以后,到现在为止的一个多世纪中

12、,前 50年走的正是在 “欧洲中心论 ”框架下对历史潮流的歪曲和误解。尔后 50年,丝路学自身的研究取得了令人刮目相看的成果,中外学者对中国文明的起源,从它的发端、演进到成熟的全过程进行了规模空前的田野考古,对现今尚在的遗址、遗存的文物给予了充分的保存、修复和研究,终于弄清了以中国为主体的东亚文明是一个至少在一两万年前甚至一二百万年前,就已独立形成的生态环境。 以丝绸贸易为主要媒介的丝绸之路所反映的不仅仅是东西方的经济交流,更重要的是东西方文明之间的联系与交流,这种关系才是丝 绸之路的文化价值所在 ,也是一个在世界范围内文明传播的重大命题。(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小题 1】下列说法 不符合

13、 文意的一项是 A丝绸之路的发展,曾引发了一场对中国历史遗迹和珍贵文物的浩劫。 B 1868年李希霍芬发现了丝绸之路,直到 1910年历史学家赫尔曼才完成了对丝绸之路的学术认证。 C丝绸之路是古代亚洲东部地区和地中海之间频繁的使节往来、商品交换、宗教传播和文化交流形成的必不可少的交通要道。 D欧洲学术界提出丝绸之路后发现,东方文明源自西方。 【小题 2】对文中画线语句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 是 A丝绸之路从中国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文明中心向西延伸到了地中海东部利凡特海岸一些具有古老文明的城市是经过历史学、民族学、考古学、宗教学等多学科的考察和研究的结果,否则,实际的丝绸之路要短得多。 B随着对考察

14、和研究的深入,丝绸之路也慢慢加长,逐渐从中国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文明中心向西延伸到了地中海东部利凡特海岸一些具有古老文明的城市。 C经过历史学、民族学、考古学、宗教学等多学科的考察和研究发现,丝绸之路比人们认识到的要长,它从中国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文明中心向西延伸到地中海东部利凡特海岸一些具 有古老文明的城市。 D如果不经过历史学、民族学、考古学、宗教学等多学科的考察和研究,丝绸之路就不会从中国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文明中心向西延伸到地中海东部利凡特海岸一些具有古老文明的城市。 【小题 3】结合全文内容,请简要概括丝路学研究的意义。 答案:【小题 1】 D 【小题 2】 C 【小题 3】推翻了欧

15、洲学术界对东方文明的歪曲认识;弄清了以中国为主体的东亚文明是一个至少在一两万年前甚至一二百万年前,就已独立形成的生态环境。 【小题 1】 试题分析: “东方文明源自西方 ”的说法并不是在提出丝绸之路之后,根据原文内容,欧洲学术界之所以提出丝绸之路,就是为了指明东方文明源于西方。做这种题学生必须养成一种良好的阅读习惯,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迅速搜寻到每个选项所涉及的段落,然后仔细比较选项的说法是否与原文一致。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小题 2】 试题分析:这类题目要把句子放回到原文中,结合上下文来理解。因为丝绸之路是现实存在的,考察和组织只是让人们对它的认识更准确,

16、更全面而已,所以 A、 B、 D三项的表述都不够准确。 考点:理 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能力层级为理解 B。 【小题 3】 试题分析:本题信息集中在第 4段,第 4段由 “丝绸之路在更深的层次上提出的是一个中国文明如何起 丝路学自身的研究取得了令人刮目相看的成果 终于弄清了以中国为主体的东亚文明是一个至少在一两万年前甚至一二百万年前,就已独立形成的生态环境 ”可归纳出答案:。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20分) 山村弦歌 宋利萍 (1)家有一盆文竹,要长到窗外了,教师节得的,学生特意全体起立唱感恩,一百零八支花朵 一百单八杯红酒

17、,我那天臭美得四处得瑟。 (2)窗外秋玫瑰开得正好,我的记忆跨山跨水一直通到故乡,村庄小学课堂上。那时我们也给老师送花,五月初山丹丹开成焰火,我们都是采花大盗,家里,老师的办公室桌上,教室里的水桶也栽满了,香气汩汩穿流, 我们就是一株株快乐的植物老师俨然是护佑的 “树头 ”,还必带一束花回家,给他病瘫的老婆看。 (3)他疼爱那个病怏怏的女人,尽力让她活得舒服,每晚为她擦洗躺下,才去判作业。女人不想拖累他和孩子,偷喝了农药,恰好他有事赶回家救了命。他严肃地哄她: “为啥你得稳稳地坐着动不了,你是树根, 树头的主心骨,你没了我们活不好。 ”女人便高兴得做起了树根。 (4)贫困,劳累,睡眠不足,他的

18、脸像松树那样常青着,又永远地穿草绿的衣裤,背草绿的挎包。早起去田间劳动,奔回家做饭侍弄老婆孩子,拿了饽饽路上啃,小跑三五里到学校,用现在的话叫深圳速度。校长吹口哨了,他衣衫整齐,及时站在了课堂上,看他的虾兵蟹将闯进来,细长的眼睛荡起得意的笑。 (5)树头脾气好,但对男生犯错误不客气,脑绷子弹得铮铮响,一脚踹屁股从讲台踹到门外去。乡间的孩子太野,课间也跑到树林里转一圈打一两只麻雀,拔光毛用纸包起来,就地挖坑烧烤,吃得嘴 边黑漆漆。要么截水抓鱼,顺便拎几只青蛙水线虫回来捉弄说话咬舌的女生。 (6)树头对女生就宽容多了。课间休息时间长,我和女伴也上山了。男生摘杏女生坐在树下吃。吃完把水泡泡的嫩瓤冷不

19、丁地挤到别人的脸上玩闹,牙酸倒了,方想起还上课中,妈呀一声跑回去。 (7)树头的眼光似立秋的剑,穿透几个女生冷而不滴血, “下次注意 !”转到男生处立刻霜降了,全部面壁,一屁股一脚,写三篇深刻检查。一篇班上念,一篇拿回家,一篇留底,敬待期末表现。 (8)树头作文课上格外活泼,声音敲大缸似的,震得土墙都掉渣,总算换了白背心,讲出汗了便撩开去挠挠肚皮。小学老师很累,两个年级同上复式班,要变幻多种角色教所有的课程,我是觉得好的,早早做完作业听高年级课文,趣味得紧。 (9)蛤蟆骨朵儿在黑板上游来游去,音乐课上,他摆弄五线谱,想给榆木脑袋们开开仙窍我们这些笨拙的 脚 针,没一个走得准,干脆画小人描张飞赵

20、云去了。老师看情形不对,立刻又张开大嗓门: “啊,牡丹,百花丛中最鲜艳。 ”声震林樾,一群亢奋的鸟呼拉拉扑过来。他的青黄的脸也变红了,像年轻的没有任何压力的男孩,在 田野小径上自由地奔跑。忽而眼睛湿了,他转身出门。我们仍扯着吼 “你把美丽带给人间 ”。 (10)黄昏我们值日锁门,听到幽怨的二泉映月,树头老师坐在台阶上拉二胡,专注,颓废,忧郁,满目悲伤的水汽。 地雷花静静开着落着。空旷的校园,后面萧条的秋草坡。是整个小学时光最寂寥的一瞬。 (11)我们不懂他的忧伤。 (12)不久小学撤了,给钱少又拖欠,没有老师来,几岁的娃就得过山过梁找学上。封山育林了,拖拉机种地,牛群也没了。孩子老早不念书打工

21、嫁人去,山丹丹花开了,艳也无人采。树头老师和他的老婆孩子怎样了,我不知道。 (13)有时路过他们村庄,白墙红顶都是新房子,他大概早脱贫了。也老了。还能拉得动二胡不 (选自 2012年 10月美文上半月刊,有删改 ) 注: 弦歌:用琴瑟等伴奏歌唱。古代传授诗学,均配以弦乐歌咏,故称“弦歌 ”。后指礼乐教化、学习诵读为 “弦歌 ”。 mng)牛儿苗:别名太阳花。 【小题 1】文章开头写学生 “唱感恩 ”有什么作用?( 3分) 【小题 2】文章第 段波浪线句子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3分) 【小题 3】赏析文中画横线的语句。( 4分) ( 1)我们就是一株株快乐的植物老师俨然是护佑的 “树头 ”

22、(2) 我们仍扯着吼 “你把美丽带给人间 ” 【小题 4】概括树头老师的形象。( 6分) 【小题 5】这篇散文以 “山村弦歌 ”为题,联系全文和注解,谈谈其中的含义。( 4分) 答案:【小题 1】引出下文对树头老师的回忆。与下文的音乐课和树头老师“拉二胡 ”等内容呼应。暗扣主题,表达自己对老师的感恩。(每点 1分,共 3分) 【小题 2】描写了校园及周边环境的寂静、空旷、萧条(或答 “寂寥)的特点,烘托了二胡乐曲的幽怨,烘托了树头老师内心世界的忧伤。(每点 1分,共 3分) 【小题 3】( l)运用比喻手法。( 1分)形象生动地表现我们生活的快乐,歌颂 树头老师对学生的保护和帮助。( 1分)(

23、 2)运用双关手法。( 1分)委婉含蓄地表达了对老师的感激和赞美。( 1分) 【小题 4】外观形象:生活贫困、忙碌、劳累;( 1分)生活朴素,注意自身仪表。( 1分) 内在品格:热爱教育工作,在艰难的环境中仍尽忠职守。( 1分)注意教育方法,既严格要求又能宽严相济。( 1分)关爱家人和学生,有高度的责任心和爱心。( 1分)因为生活和工作条件所迫,内心充满热情又略带哀伤。(每点 1分,共 6分) 【小题 5】浅层含义:指树头老师在音乐课上教我们唱歌和在黄昏时坐在台阶上拉二胡。( 2分)深层含义:化 用 “弦歌 ”的文化内涵,赞美树头老师对乡村学生的教育。( 1分)通过 “弦歌 ”深入树头老师的内

24、心深处,揭示乡村教师的不幸和哀伤。( 1分) 【小题 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开头段的作用,一般情况下,开头段的作用有: A、点题; B、交代下文要写的内容,引出所写的对象; C、设置悬念; D、增强艺术吸引力; E、渲染氛围,奠定全文感情基调; F、与下文形成呼应; H、为下文作铺垫; I与下文形成对比等。本文开头写学生 “唱感恩 ”起到了引出主要人物,点明主题的作用。 考点: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小题 2】 试题分析:这类题目在解答时首先要答出所写环境的特点,然后分析其作用。环境描写的一般作用有: 交代人物活动的背景; 暗示社会环境; 揭示人物心境,表

25、现人物性格; 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和思想; 奠定情感基调; 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为刻画人物作铺垫,打基础等。文章第 段画波浪线句子写的环境特点是寂静、空旷、萧条的,其作用是烘托乐曲和人物心境。 考点: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小题 3】 试题分析:这类题目要从手法和内容两方面来分析。第一个句子, “我们 是 植物,老师 是 树头 ”运用了暗喻的手法,内容上表达了孩子们的快乐,歌颂了老师对孩子们的保护。第二个句子, “你把美丽带给人间 ”既是歌词,又表现出树头老师对孩子们进行教导是把美播撒到孩子们的心里,是把美带到了人间,所以是运用了双关的手法,表达了对

26、树头老师的赞美。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小题 4】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在解答时,首先要对全文进行梳理,找出小说中关于树头老师其人的相关描述,然后进行概括。这类题的解题思路可分四步走:一是总体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确定作者 的感情倾向是褒还是贬,是颂扬还是讽刺。二是画出小说中关于这个人物言行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性的语句。三是看用了什么手法,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类概括。四是选择恰当的词句表述出来。 考点: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小题 5】 试题分析:本

27、文的题目 “山村弦歌 ”运用了双关的手法,从表现上看,就是指文中写到的二胡乐曲声,深入思考一下,就会知道,树头老师不只是用手在拉二胡,而是在用心谱一曲教育之歌,也是用二胡来抒发自己的内心对山村教育的忧伤 ,所以,这个题目在解答时考生需要从两个方面来答,一是答出 “山村弦歌 ”的表层含义,二是答出其深层含义,而深层含义又分为两个层次,不可忽略。 考点: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能力层级为探究 F。 文言文阅读 用 “”给下面文段断句。( 3分) 物之所以有韬晦者防乎盗也故人亦然夫盗亦人也冠屡焉衣服焉其所以异者退逊之心正廉之节不常其性耳。 答案:物之所以有韬晦者 /防乎盗也 /故人亦然 /夫盗

28、亦人也 /冠屡焉 /衣服焉 /其所以异者 /退逊之心 /正廉之节 /不常其性耳。 试题分析:文言断句能力是文言文阅读能力的一个重要标志,断句时首先要仔细阅读文段,把握语段的基本意思,然后充分利用各种标志词及句式特点断句。具体做法,可以找名词(如人名、地名、官名、族名、器物名、动物名、植物名、时间等),找虚词(如句首语气词、句末语气词、句首关联词、句首时间词等),找对话(注意曰、云、言等词),找修辞(如对偶、反复之类),找固定结构(如 “是以 ”、 “以故 ”等),找对称句式。本题所给文段加标点为:物之所以有韬晦者,防乎盗也。故人亦然。夫盗亦人也,冠屡焉,衣服焉。其所以异者,退逊之心、正廉之节,

29、不 常其性耳。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 B。 【参考译文】物品的所以有隐藏不露的,是为了防备盗贼。人也是一样。盗贼也是人,同样要戴帽穿靴,同样要穿着衣服。他们与常人有所不同的,是安分忍让的心与正直不贪的品格,这种美好的本性不能长久保持不变罢了。(断对处给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19分) 李谔,字士恢,赵郡人也。博学解 属 文。仕齐,为中书舍人,有口辩,每接对陈使。周平齐,拜天官都上士。谔见隋文帝有奇表,深自结纳。及帝为丞相,甚见亲待,访以得失。时兵革屡动,国用虚耗,谔上重谷论以 讽焉。帝纳之。 上谓群臣曰: “朕昔为大司马,每求外职,李谔陈十二策,苦劝不许,朕

30、遂决意在内。今此事业,谔之力 也 。 ”赐物二千段。 谔见礼教凋弊,公卿薨亡,其爱妾侍婢,子孙辄嫁卖 之 ,遂成风俗,乃上书曰:“臣闻追远慎终,人德归厚,三年无改,方称为孝。如闻大臣之内,有父祖亡没,日月未久,子孙无赖,引其妓妾,嫁卖取财,有一于此,实损风化。妾虽微贱,亲承衣履,服斩三年,古今通式。岂容遽褫衰 ,强傅铅华,泣辞灵几之前,送付他人之室?凡在见者,犹致伤心,况乎人子,能堪斯忍!复有朝廷重臣,位望通贵,平生交旧,情若弟兄。及其亡 没,杳同行路,朝闻 其 死,夕规其妾,方便求娉,以得为限。无廉耻之心,弃友朋之义。且居家理务,可移于官,既不正私,何能 赞 务? ”上览而嘉之。 谔又 以

31、时文体尚轻薄,流宕忘 反 ,上书曰:臣闻古先哲王之化人也,必变其视听,防其嗜欲,塞其邪放之心,示以淳和之路。五教六行,为训人之本,诗、书、礼、易,为道义之门。故能家复孝慈,人知礼让,正俗调风,莫大于此。其有上书献赋,制诔镌铭,皆以褒德序贤,明勋证理。苟非惩劝,义不徒然。降及后代,风教渐落。魏之三祖,更尚文词, 忽君人之大道,好雕虫之小艺 。下之从上,有同影响, 竞骋文华,遂成风俗。江左齐、梁,其弊弥甚,贵贱贤愚,唯务吟咏。竞一韵之奇,争一字之巧。至如羲皇、舜、禹之典,伊、傅、周、孔之说,不复关心,何尝入耳。 及大隋受命,圣道聿兴,屏黜浮词,遏止华伪。 自非 怀经抱持,志道依仁,不得引预 |绅,

32、参厕 缨冕。开皇四年,普诏天下,公私文翰,并宜实录。其年九月,泗州刺史司马幼之文表华艳,付所司推罪。 自是公卿大臣感知正道,莫不钻仰坟集,弃绝华绮 ,择先王之令典,行大道于兹世。 注释: 引预:引荐。 参厕:参与;置身 【小题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 不正确 的一项是 A博学 解 属 文 属:写作 B流宕忘 反 反:返回 C何能 赞 务 赞:赞扬 D 自非 怀经抱质 自非:如果不是 【小题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今此事业,谔之力 也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 也 B朝闻 其 死围之不继,吾 其 还也 C谔又 以 时文体尚轻薄樊哙侧其盾 以 撞 D子孙辄嫁

33、卖 之 夫子欲 之 ,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小题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 , 不正确 的一项是 A李谔在隋文帝登基前已看出他有帝皇的志向,而文帝做丞相时也很看重李谔,他们之间结下了很深的交情。 B文帝即位后 ,李谔多次上书反对当时浮华艳丽的文风,文帝或 “纳之 ”或 “览而嘉之 ” 都能从谏如流。 C李谔认为文风不正起自曹魏三祖,他们撰写文章崇尚文词优美华丽,下面纷纷起而仿效,遂成一种社会风尚。到了江东齐、梁朝,这种文风的危害达到了极点。 D隋文帝为了端正文风,诏令天下公私文书都要写得符合实际情况,并处分了一位因奏表写得浮华艳丽的刺史,引起在朝官员极大的震动。 【小题 4】把文中画

34、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 语。 (7分 ) ( 1)忽君人之大道,好雕虫之小艺( 3分) ( 2)自是公卿大臣感知正道,莫不钻仰坟集,弃绝华绮( 4分) 答案:【小题 1】 【小题 2】 【小题 3】 【小题 4】( 1)答:(曹魏三祖)忽略治理万民的大道,喜好雕琢词句的小技。(补出主语分,解释 “忽 ”“好 ”分, “雕虫小技 ”分) ( 2)答:从此公卿大臣感觉到(圣人学说)是正道,没有人不深入钻研古籍经典,彻底抛弃奢浮华丽的文风。(莫 1分,钻仰坟集 1分,华绮 1分,大意 1分) 【小题 1】 试题分析:赞:辅佐。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现象比较多,所以答题时一定 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中,结合上下文及

35、本句语法关系来推断实词的含义。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 B。 【小题 2】 试题分析:两个 “也 ”都表判断语气;前 “其 ”作第三人称代词 “他 ”,后 “其 ”祈使语气,相当于 “还是 ”;前 “以 ” 表示因果关系,可译为 因为 ,后 “以 ” 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 “来 ”;前 “之 ” 第三人称代词, “她们 ”,后 “之 ”指示代词,:“这,此 ”。 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是高考的一个高频考点,平时复习中要注意了解文言虚词在高考中的考查要求及题型种类。积累常考文言虚词的意义和基本用法。另外虚词大多是多义的,具体解答时要根据它在句中的作用来确定它的词义。同时

36、还需做好课内知识的迁移。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 B。 【小题 3】 试题分析:李谔上书多次,但每次上书的内容不相同,不都是反对当时浮华艳丽的文风,而 “帝纳之 ”是对他的上重谷论; “上览而嘉之 ”是对他的为 “礼教凋弊 ”上书。综合近些年来的高考设题情况来看,此类题目选择肢中设错类型可分为信息错位、错解词语、强加因果(或因果倒置)、无中生有、颠倒是非将文中未然的信息说成必然等。解题时考生应审准题干,依文 索义,正确分析。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小题 4】 试题分析

37、: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 “留 ”“删 ”“调 ”“换 ”“补 ”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1) “忽 ”,忽略; “好 ”, 喜好。分, “雕虫小技 ”, 雕琢词句的小技 巧。( 2) “莫 ”, 没有人; “钻仰坟集 ”, 深入钻研古籍经典; “华绮 ”,奢浮华丽的文风。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 B。 【附 文言文参考翻译】 李谔字士恢,赵郡人。好学,知道作

38、文章。仕北齐为中书舍人,有口才,常常接待陈国使者。北周武帝平定北齐后,拜授他为天官都上士。李谔见隋高祖有奇异面貌,于是深深与之结交。高祖为北周丞相后,很亲近他,问他为政的得失。那时战争连年,国库空虚,李谔上重谷论,以讽劝高祖,高祖全然采纳。 高祖对群臣说: “我过去当大司马时,常求放外任。李谔陈述十二策,苦劝我不要到外地任职,我于是决意在朝内作官。如今这番事业,是李谔出的力啊。 ”赐他缣丝二千段。 李谔见礼教凋敝,公卿刚死,其爱妾、侍婢,就被子孙嫁掉、卖掉,于是形成了风俗。李谔上书说: “我听说,追念远逝的人,善始善终,民德才能归于忠厚;三年之丧无改,才称为孝顺。我听说朝中大臣,有父亲祖父去世

39、,日月还不久,其子孙为无赖之徒,就瓜分他们的的女妓爱妾,嫁了、卖了,以取钱财。 即使只有一个事例在如今,就实在有损风化。爱妾虽然微贱,但亲自承接先人的衣服和鞋子,为之服丧三年,这是古今的通例。岂能容忍急急脱下丧服,强迫施上粉黛, 让她们在先人的灵牌前哭泣告辞,送到他人的房里去?凡是看到的旁人,尚且伤心,何况还是人子,怎能如此忍心?又有朝廷大臣,位高爵重,他们之间平生交好,情如兄弟。但到朋友死后,却把朋友当作路人,早晨听到朋友死了,傍晚就劝朋友的爱妾改嫁,方便时甚至自己去求聘,以得到他人爱妾为目的,毫无廉耻之心,抛弃朋友的情义。而且,治家之法,可拿到官府上,既不能正家,又怎能有助于治国? ”皇上

40、看了表章,很赞赏。 李谔又因写作文章的人,崇尚轻薄,转相师法仿效,流宕他途而忘记返回正道,于是上书道:我听说,古代的先贤圣哲教化人民,必须改变他 们的视听,防备他们的嗜好欲望,堵住他们的邪恶放肆的心,显示他们以淳朴平和的道路。五教六行,是训导人民的根本;诗、书、礼、易,是崇尚道义的门径。所以能够恢复孝顺慈爱,让人人都知道礼让,调正民风民俗,没有比这更重要的了。凡有上书献赋,写诔文刻铭文的,都是用来褒扬功德,赞扬贤能,注明功勋,证明大理。如非惩恶扬善,于道义上,不让白写白刻这些东西。到了后代,风俗教化逐渐差了。曹魏的三祖,更是崇尚文辞,忽视治国大道,喜好雕虫小技。下面跟从上头,就如影之随形,响之

41、从声,竞比文采,于是成了风俗。江东的齐、梁 二朝,其弊病就更重,无论贵贼贤愚,只求吟诗咏词,竞比一韵之奇,争比一字之巧。 当大隋王朝承受天命之后,圣人之道很快(开始)振兴,屏退贬黜轻浮(之风),大力阻止华丽虚伪(之习)。假如不是心怀经典,怀抱朴质,志存于道,心依于仁(的人),(就)不能引荐入仕途。开皇四年,广泛地诏示天下,官府的、私人的文章书信,都应该是符合实际的记载。这一年的九月,泗州刺史所写的公文表章华美艳丽,被送到有关的部门问罪。自此以后,公卿大臣都感觉道了(文章的)正路,没有谁不深入研究古代典籍,彻底抛弃华丽绮艳(的文风),选择先王的完美典籍 ,在当今之世倡行大道。 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

42、这首宋词,完成各题。( 7分) 梅花引 荆溪阻雪 宋 蒋捷 白鸥问我泊孤舟,是身留,是心留?心若留时,何事锁眉头?风拍小帘灯晕舞,对闲影,冷清清,忆旧游。 旧游旧游今在否?花外楼,柳下舟。梦也梦也,梦不到、寒水空流。漠漠黄云,湿透木绵裘。都道无人愁似我, 今夜雪,有梅花,似我愁 。 注释: 梅花引:古代的词牌名。 蒋捷:咸淳十年( 1274)进士。宋亡,深怀亡国之痛,隐居不仕,其气节为时人所重。 【小题 1】这首词开篇有何特点?( 3分) 【小题 2】赏析画线的诗句 ,说说作者为何而愁?。( 4分) 答案:【小题 1】构思新颖,以拟人手法,借白鸥设问( 1分),没有描绘雪景,也没有直叙受阻,只

43、是虚笔侧写( 1分)含蓄地揭示了孤舟遇雪受阻这一题旨( 1分)。 【小题 2】直写夜雪,扣题 “荆溪阻雪 ”,表达了诗人被迫滞留荆溪的愁思( 2分);引入梅花这一高洁的形象,使立意更深刻,联想到作者在宋亡之后,隐居不仕的经历,使人感到他的愁思中,还应有忧国伤时的愁怀( 2分)。 【小题 1】 试题分析:宋末词人蒋捷的这首梅花引,表现了他乘船阻雪于荆溪时的惆怅情怀。词的起笔就很不落俗。既没有描绘雪景,又 没有直叙受阻,而是幻想出一只拟人化的白鸥来设问。白鸥栖息水滨,形象飘逸,出现在荆溪泊舟的背景中,显得十分和谐。这里借助白鸥,构思已属新颖,而它的问法,尤为巧妙。它将孤舟主人的停泊究竟是被迫的还是

44、自愿的这个问题,极其简明地用 “是身留,是心留 ”来概括。第一步先作一个选择式的询问,第二步紧接着又用 “心若留时,何事锁眉头 ”来反问。似乎它已经看出苗头,但仍避免作出判断。这种表现方法,较之作者在喜迁莺 金村阻风中, “风涛如此,被闲鸥诮我,君行良苦 ”的写法,虽然同样都借助了白鸥,却显得更俏皮而又有迂回之趣。这样,一起 笔就用空灵的笔墨,虚笔侧写,揭示了孤舟受阻这一题旨,还为通篇的结构 时而写 “身留 ”,时而写心未留 提供了线索。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小题 2】 试题分析: “都道无人愁似我,今夜雪,有梅花,似我愁。 ”结尾表明,诗人陷

45、入了深沉的愁思。直到终篇,才画龙点睛地道破了 “愁 ”和 “雪 ”。明明是作者 主人公在愁思,他却凭空拈出一个 “都道 ”来,假托别人来说。表面上是先抑后扬,也就是先借他人把自己放到了最愁的, “无人愁似我 ”的境地,再后转来,拉出幻想中的愁雪的梅花来作伴,似乎 是自己的境地还不是唯一最可悲的。实际上是愁话淡说,聊以自慰。句中把 “愁似我 ”的句子成分加以颠倒,再重复使用,用意也在加强上述 “抑扬 ”的效果。最后一句 “有梅花,似我愁 ”尤其是表现了作者的丰富的想象力和洒脱的胸襟的神来之笔。梅花这一高洁的形象,还使人们联想到作者在宋亡之后,以有为之年隐居不仕的经历,进而从他那故作放达的语调中,

46、感觉到他萦绕于怀的,似乎有比阻雪更深的愁苦,阻雪也许不过是一剂触媒吧?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语言表达 托尔斯泰的安娜 卡列妮娜的开头是 这样的: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这一开头向来被人们称道。在你读过的作品(包括课文)中,有哪些开头是很精彩的?请举一例,并作赏析。( 5分) 答案:大江东去浪淘金,千古风流人物。(苏轼念奴娇 赤壁怀古) 赏析:这个开头气象磅礴,格调雄浑,先即地写景,为英雄人物出场铺垫。开篇从滚滚东流的长江着笔,随即用 “浪淘尽 ”,把倾注不尽的大江与名高累世的历史人物联系起来,布置了一个极为广阔而悠久的空

47、间时间背景。它既使人看到大江的汹涌奔腾,又使人想见风流人物的卓荦气概,更可体味到作者兀立江岸凭吊胜地才 人所诱发的起伏激荡的心潮,气魄极大,笔力非凡。举例恰当 2分,赏析 3分) 试题分析:此题有两问,第一问需要先举出例子,考生可着眼于课内也可着眼于课外,例如,( 1)许多年之后,面对行刑队,奥雷良诺 布恩地亚上校会回想起,他父亲带他去见识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马尔克斯百年孤独)( 2)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鲁迅秋夜)( 3)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朱自清荷塘月色)( 4)西南联大有许多有趣的教授,金岳霖先生是其中的一位。(汪曾祺金岳霖先生)( 5)旧历的年底毕竟 最象年底,村镇上不必说,就在天空中也显出将到新年的气象来。(鲁迅祝福 第二问是赏析,应从内容表达和形式两方面作答。可以从如下方面回答:语言简洁,含义丰富;犹如凤头,夺人耳目;奇句夺目,见而一惊;悬念叠出,不忍舍弃;总起下文,揭示中心;骤响易彻,起笔高峻;扣题示旨等。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题目,只要举例妥当,赏析言之成理即可。 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南京抗日战争纪念馆的哭墙上有这样一行字 “死难者: 300000”,如果把它改为 “死难者:三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