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沪教版初二化学研究些什么专项训练 选择题 如图所示,打开止水夹,将液体 A滴入试管 中与固体 B接触。若试管 中的导管口有较多气泡产生,则液体 A和固体 B的组合不可能是 A双氧水和二氧化锰 B水和生石灰 C稀硫酸和锌 D水和硝酸铵 答案: D 下列有关生活常识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用完后的废电池应回收集中处理 B天然果汁中不含任何化学物质 C “绿色冰箱 ”是指颜色为绿色的冰箱 D “沙尘暴 ”是一种正常的气候现象 答案: A 农村里有一种现象:在长期使用煤球炉的厨房门上贴的春联比客厅门上贴的春联更快地褪色。结合课本知识,猜测产生该作用的物质是( ) A煤燃烧时产生的二氧化碳 B炒菜时
2、产生的油烟 C煤燃烧时产生的二氧化硫 D烧开水时从水壶中冒出的蒸汽 答案: C 与铁生锈相关的主要因素是( ) A空气和水 B太阳光 C盐酸 D二氧化碳 答案: A 化学肥料碳酸氢铵在加热时尤其容易分解,为保存该化肥,通常应采取的措施是( ) A储存仓库要注意通风 B仓库要尽量密封,保持低温 C要经常翻动包装袋,防止结块 D如果受潮要放在太阳下晒干 答案: B 禁放烟花爆竹,是防治环境污染的一项重要措施。由燃放烟花爆竹引起的污染是 水源污染 大气污染 噪声污染 以上三项污染都存在 A B C D 答案: D 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用化学物质可以消除汽车排放的有害尾气 B用化学手段检测
3、和监控城市空气污染状况 C用化学方法可以进行生活垃圾的无害化、清洁化处理 D用化学反应使海水变成石油,从而解决能源紧张的矛盾 答案: D 化学在人类社会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请你分析下列四个选项中化学学科不涉及的研究领域是 ( ) A开发新的能源 B合成新的物质 C研究物体运动规律 D防治环境污染 答案: C 为了建设 “生态扬州、绿色家园 ”,我市掀起了植树造林的高潮,关于植树造林的目的,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防止沙尘暴 B防止水士流失 C净化空气 D增加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 答案: D 下列说法没有科学依据尤其是化学依据的是( ) A点石成金 B变废为宝 C塑料回收 D资源再生 答案:
4、 A 下列化学工艺最早不是从我国产生的是( ) A制青铜器 B烧瓷器 C冶铁炼钢 D制作玻璃器皿 答案: D 我国古代化学制造工艺在世界上享有盛名的是( ) A生产石油、天然气、沼气 B制井盐、烧碱、盐酸 C造纸、制黑火药、烧瓷器、青铜器 D制塑料、玻璃、黑火药、指南针 答案: C 联合国卫生组织经过严密的科学分析,认为我国的铁锅是最理想的炊具,并向全世界大力推广。其最主要原因是 ( ) A价格便宜 B烹饪的食物中留有人体必需的铁元素 C保温性能好 D生铁锅中含有碳元素 答案: B 填空题 Cu与 Zn的合金称为黄铜,有优良的导热性和耐腐蚀性,可用作各种电器零件和日用品。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为
5、了测定某黄铜样品中锌的质量分数,将 150g稀硫酸分三次加入到 50g黄铜样品中,每次充分反应后,测定生成氢气的质量,实验数据见下表: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加入稀硫酸的质量( g) 50 50 50 生成氢气的质量( g) 0.4 m 0.2 请回答下列问题: ( 1) m= ; ( 2)该黄铜样品中锌的质量分数为 ; ( 3)所用稀硫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 答案:( 1) 0.4;( 2) 65%;( 3) 39.2%。( 2分) 小彬同学家新买了水龙头,从说明书上了解到该水龙头是铜质镀铬的。他想起在学习金属性质时用到的金属活动性顺序中没有铬,为了了解铬与常见金属铝、铜在金属活动性顺序
6、中的相对位置关系,进行如下探究活动: 【查阅资料】铬 (Cr)是银白色有光泽的金属,在空气中表面能生成抗腐蚀性的致密氧化膜。铬能与稀硫酸反应,生成蓝色的硫酸亚铬( CrSO4)溶液 铝是银白色有光泽的金属,能与稀硫酸反应,生成无色的硫酸铝溶液 【预 测】三种金属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的相对位置关系: Cr Al Cu Al Cr Cu Al Cu Cr 【实验过程】取大小相同的三种金属薄片,用砂纸打磨光亮。 实验一 实验二 实验三 实验 方案 实验 现象 铬片表面产生气泡缓慢,溶液变蓝色。 铝片表面产生气泡较快。 结论 铬能和稀硫酸发生反应,反应速率较慢。 铜不与稀硫酸反应 三种金属在金属活动性顺
7、序中的相对位置关系是 【回答问题】 ( 1)用砂纸打磨金属片的目的是 。 ( 2)实验一所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 3)小东提出用硫酸铜溶液代替上述实验中的稀硫酸也能得出三种金属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的相对位置关系,小燕认为不可行,理由是 。 ( 4)小清认为只要选用三种药品进行实验就可以得出三种金属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的相对位置关系,这三种药品可以是 。 答案:实验现象:无明显变化 结 论:铝能与稀硫酸发生反应,反应速率较快 Al Cr Cu(或 “ ”) 【回答问题】 ( 1)除去金属表面氧化物(或污物) ( 2) Cr+H2SO4 CrSO4+H2 ( 3)无法比较铬和铝的金属活动性强弱
8、 ( 4) A1、 CrSO4溶液、 Cu(或 AlCl3溶液、 Cr、 CuCl2溶液)(其它合理答案:均可得分 ) 根据题设中的实验现象:铬片表面产生气泡缓慢,铜片无明显现象,铝片表面产生气泡较快;可判断:铝能与稀硫酸发生反应,反应速率较快;铬能与稀硫酸发生反应,反应速率缓慢;铜不能与稀硫酸发生反应,则三种金属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的相对位置关系是: Al Cr Cu(或 “ ”); ( 1)由资料可知,铬能与稀硫酸反应,生成蓝色的硫酸亚铬( CrSO4)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Cr+H2SO4=CrSO4+H2; ( 2)利用 “三取中 ”的实验方法,可以用 Al、 CrSO4溶液、 C
9、u;也可以用 Al2( SO4) 3溶液、 Cr、 CuSO4溶液 故答案:为: Al Cr Cu(或 “ ”) ( 1) Cr+H2SO4CrSO4+H2 ( 2) Al、 CrSO4溶液、 Cu(合理答案:均可得分) 本题中,题目首先给出了三个实验探究方案,可以根据金属与酸或盐的反应规律,就能够解决回答问题中的题目,涉及化学方程式的书写,考查注重基础而第( 2)小题开放性比较强,答案:不唯一,可以采取 “三取中 ”的检验思路选用 Al、 CrSO4溶液、 Cu,也可以用 Al2( SO4) 3溶液、 Cr、 CuSO4溶液,完成活动性验证 已知 A、 B为两种黑色粉末, D为红色金属。 C
10、、 F都是无色气体, A、 B、C、 D、 E、 F五种物质之间的转化关系如下图所示。(部分生成物已省略) 请回答: ( 1) B的化学式为 ; D的化学式为 。 ( 2)反应 的基本反应类型是 ; 反应 的化学方程式为 ; 在上述反应中 A、 F都具有 性。 ( 3)将两只用于医学研究的小白鼠分别放入盛放 C、 F 的两个瓶中,拧紧瓶盖,结果两只小 白鼠很快都死了。造成小白鼠死亡的主要原因 (填 “相同 ”或 “不同 ”) 答案:( 1) CuO; Cu ( 2)置换反应 ; CO2+Ca(OH)2=CaCO3+H2O ;还原 ( 3)不同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 16次缔约方会议暨京都议
11、定书第 6次缔约方会议,于 2010年 11月 29日至 12月 10日在墨西哥海滨城市坎昆举行。会议就森林保护、适应气候变化、技术转让、资金支持、透明度、减排、责任以及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等问题进行协商和讨论。 请回答下列问题: ( 1)近年来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不断上升的主要原因是 ,造成的危害是 。自然界中消耗二氧化碳的主要途径是 。 ( 2)科学家正致力于减少大气中二氧化 碳含量的研究: 将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输送到冰冷的深海中贮藏。二氧化碳在深海中的溶解度比通常情况下在水中的溶解度大,原因是 。 但有科学家担心这样做会增加海水的酸度,导致海洋生物死亡,二氧化碳使海水酸度 增加的原因是 (用
12、化学方程式表示)。 将过多的二氧化碳和氢气在催化剂和加热的条件下反应,转化为水和甲烷。这个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火电厂用浇碱溶液吸收产生的二氧化碳,获得化工产品碳酸钠。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3)控制二氧化碳排放,减少使用煤、石油等传统能源,大力开发和利用太阳能、核能及 (只填一种)等新能源。 ( 4)节能减排,低碳生活 ,从细节做起,从我做起。请写出一个你能做到的 “低碳 ”举措: 答案:( 1)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或森林的乱砍滥伐;两极的冰川融化,海平面升高,淹没部分沿海城市,或使土地沙漠化或农业减产等 ;植物的光合作用(或海水吸收) ( 2) CO2的溶解度随温度降低而增大和压强增大而
13、增大; CO2+ H2OH2CO3 CO2+2NaOH=Na2CO3+H2O ( 3)风能(或地热能或潮汐能或氢能等 ) ( 4)随手关灯(或步行、骑车代替乘车出行或使用手绢代替面巾纸或不使用一次性木筷或保护绿化或节约用纸或不使用纸质贺卡等) 水是生命之源。自然界的水必需经过一系列的净化处理才能使用。 ( 1)向河水中加入明矾,经溶解、静置、 (填操作名称),除去不溶性杂质,然后加入活性炭,利用其 性除去异味,再杀菌消毒,得到生活用水。 ( 2)欲判断得到的生活用水是硬水还是软水,可加入 进行检验,生活中常通过 的方法降低水的硬度。 ( 3)节约用水,人人有责。我们每个人都要养成良好的用水习惯,爱护水资源。请你提出一条节约用水的合理化建议 : 答案:( 1)过滤、吸附; ( 2)肥皂水、煮沸; ( 3)淘米水洗菜、浇花(或洗衣水拖地、冲马桶或使用节水笼头、节水马桶等) 用化学符号填写: 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 ;氯化钠溶液中的阳离子 ; 过氧化氢溶液中的溶剂 ;铝在空气中表面形成的氧化膜 答案: N2、 Na+、 H2O、 Al2O3